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对思维和文化的影响

从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对思维和文化的影响

从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对思维和文化的影响
从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对思维和文化的影响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7期

从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对思维和文化的影响

曹晓安

摘 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强式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并不完全决定思维,但无论如何,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来看,语言对人们的思维、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文化观念;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8)07-0122-02

作者简介:曹晓安(1977-),女,湖北武汉人,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收稿日期:2008-03-27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 horf hypo t hesis)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中重要学说之一。它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一方面,语言可以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是相对的,结构差异越大,所反映的对世界的认识就越不同。因此这个假说也被称作 语言决定论 和 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坚持认为,语言决定思维;而语言相对论坚持认为,语言的结构多样化是无止境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是人的语言影响了人对现实的感知。后人又将该 假说 分为强式和弱式。强式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也就有所不同。它是这一理论的初始假说,即强调语言在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弱式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或者语言并不完全决定思维,但是却影响认知和记忆方式,影响人们从事思维的难易程度。所以,讨论语言究竟如何决定或影响思维和文化,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语言与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对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甚至语言教学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语言对思维的影响

根据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认为词语本身或语言中的概念系统制约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语言影响人的感知能力;第二,语言影响人的感知内容。

爱斯基摩人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英语中的 雪 ,在地上的雪,像冰块的雪,风吹起来的雪等。又如,英语中只有一个词表达 马 的概念,阿拉伯语则有几十个词来表达各种马。反对这些例子的人会说,英语中虽然没有表示各种不同形状的雪和各种马的单词,但这并不意味着说英语的民族的人不具备辨别不同形状的雪和不同种的马的认识能力。但是我们想一想,说英语的民族的人见到任何形式的雪,思维中都只会想到 snow(雪) 这个词,而很多情况下无须更多地再去斟酌雪的形状,因此很多人其实根本没有意识到雪是有不同的形状的;另外,当说英语的民族的人见到任何一种马,思维中也只会想到 horse(马) 这个词,除了少数需要了解不同马的种类和习性的那些人,多数人对各种不同种类的马也就不会有多少概念,或许能对不同种类的马的大小和外形做一些浅显的描述,但不可能像阿拉伯人那样细致地区分各种不同的马。我们不能说世界上哪一种语言的民族感知认识事物的能力更强或更弱,但是可以说,说不同语言的民族对某些特定事物的感知认识能力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必然导致他们对这些特定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形成差异。

萨丕尔曾经以多种不同的语言比作不同的几何坐标,认为即使是同样一个几何体,当处在不同的坐标中,其表述会各不相同,其几何点之间的关系也会由此而显出差异。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研究汉语和英语对一星期中几天的表达,来看语言对人们数字运算能力的影响。如果要计算下个星期的 M onday(星期一) 离今天还有几天,那么,说英语国家的人就没有中国人做得快。这是由于汉语用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等来表示一周的几天;而英语的表达方式则没有这样的数字规律。

所有的符号系统都会对思维和认知产生影响,且原理和机制也大致相同。其中,语言这种作用最为明显和突出。语言是符号系统的一种。所有的符号系统在理论上,都会对大脑的思维结构和认知产生影响,而且其中的原理和机制也是大致相同。一个好的符号系统可能就更直接、更直观、更有利于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如阿拉伯数字对罗马数字表达方式的取代。只是在符号系统中,语言的这种作用是最为明显和突出的,这与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如果母语中对某一件事物没有做出较为细致的区分,而另一门语言却作了区分;那么,当人们在学习了这门第二语言以后,他会发现自己对这一事物的认知能力会有所提高。由母语所造成的这种认知和思维上的不足,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人一生下来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的,语言帮助人们形成特定的思维和表达习惯。现代符号学更是把语言理解成一个信息系统,习得了一种语言,必然地同时习得包含在该语言中的文化系统,也必然要学习到该民族文化现象中最基本的文化特征 思维样式。人类通过语言认识客观世界,同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这种认识也必然要受到语言的限制和影响。

二、语言对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沃尔夫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保险公司作防火检查官。防火工作使他相信语言对世界观的影响。他发现语言在火灾事故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举了 空油桶 和 满油桶 的例子。人们在靠近满油桶时比较小心谨慎,靠近空油桶时则不太在意。其实,空油桶里有爆炸性气体,比满油桶更加危险。这个 空 字反而比 满 字更加危险。

1940年沃尔夫在 科学与语言学 一文中,全面地阐述了他对语言的看法。首先,他认为语法已经成为人类的背景现象或背景知识。于是,背景性的语言系统(即语法),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再现工具,而且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一个人思想活动的大纲和指南,被用来分析自己的种种印象,综合大脑中的一切东西等。我们都是按照自己本族语所规定的框架去解剖大自然的,把它组成许多概念并赋予特定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从微观层面上发现,语言形式或表达方式、语气等的差别会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公园的草坪上通常会有标语,提醒人们不要随意践踏草坪,要爱护植被。比较一下这样两种标语, 请不要践踏草坪 与 请爱护我们,别踩到我们 。前者接近一种指令性的语言,使游人感觉到被提示和限制;后者却是以拟人化的语言使得游人对草坪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怜悯之情。可想而知,后者所产生的效果和达到目的的程度必然比前者更理想。

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会渗透到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乃至于文化中,形成这个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现象。某种语言特征长期作用于这种语言的使用者,使他们接受一种心理定式,再通过这种心理定式影响下的行为表现出来。语言使用者之间也在相互影响,从而把一定的心理定式和行为习惯进行确认并沿袭下来。有人认为日语的顿挫有致,使得在说日语的时候,说话的人随着音调的抑扬顿挫不时地点头,这样就更容易说出来;另外,日语结尾很多时候会有较长的惯用形式,还会有拖长的尾音,而日式的鞠躬正好配合了这些语言上的特征。而鞠躬这样的行为也使得日本人显得特别的彬彬有礼。

当我们提到语言学的上下义关系中的下义词缺损现象时,总会想到 cou sin 这个词,它可以表示中文里的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而日语里也有一个词和 cou si n 是对等的。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我们会想到中国存在的严重的男女不平等。而在日本和说英语国家,男女不平等的情况要好得多,全都用一个词来表示。成因如此,而中国人在这样词的使用过程中,又不断地强化了男女有别的观念,让每个人下意识或无意识地感知这一区别。

从较为宏观的层面看,哲学家尼采也与萨丕尔-沃尔夫持同样甚至更为激进的观点。他认为:一切开始于语言,上帝也好,历史也好,在他看来都不过是一个词语。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传统从根本上就错了。错就错在将意义与其形式隔离开,将所指与能指分裂,然后又将脱离了语言形式的意义无限扩大,予以绝对的至上地位,并把自己信仰建立在这上面,却完全忘记了这信仰的根基不过是些词语。

从另一个宏观层面上讲,宗教、历史等也无疑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们在语言文字的传播与沿袭中对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也产生着不可或缺的影响。西方盛行的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基石。而诸如 潘多拉的盒子 阿克里斯的脚踝 这样源于宗教的典故早已成为语言中的重要部分,人们即使不知它们的渊源,也能运用自如。正如中国人谙熟 如来佛的五指山 一样。基督教对说英语国家的影响和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一样,不可低估。但是,反过来,当人们反复并熟练使用这些来源于宗教的语言时,他们不是也同时强化着语言对宗教的影响吗?当一代又一代的人习得和使用这些词汇的时候,他们也同时涉足了宗教和文化,也就是说,也在不知不觉中让语言对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阐述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解决语言与思维这一古老的课题也有很大的启示和促进作用,它向人们展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认识到语言是分割和组织经验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确实对思维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它使人们周围的事物和关系范畴化,它构了成人的最直接的象征世界和最重要的文化环境。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语言作为各个科学和文化领域的外在表现形式,不断地反映着每个领域的新发展并强化着人们的新概念、新观念和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95.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2.

[4]罗荣.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思[J].湘潭师范学院

学报(社科版),2004(1).

[5]纪玉华,许其潮.再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评国外跨文

化交际学教科书对语言相对论的讨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3(4).

江西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地理10月月考试卷B卷

江西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地理10月月考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6题;共144分) 1. (6分) (2017高一上·衡阳期中)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 A . 质量在三颗行星中最小 B .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C . 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 D . 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 . 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 . 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 . 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 . 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3)若地球在②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A . 变为寒冷的“冰球” B . 变为炎热的“火球” C . 大气层将会消失

D . 公转方向将发生变化 2. (6分) (2015高一上·德州期中) 读下图完成下题. (1)与图中③角的数值相等的纬度地点是() A . 极点 B . 赤道 C . 南回归回线 D . 极圈 (2)若图中α为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 . 地球上的生物将消失 C . 无大气环流现象 D .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66°34′ B . 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 .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 . 南北极圈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度数 3. (2分) (2017高一上·鄱阳期中) 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与地面上对应的监测点相比() A . 运动方向不同,线速度相同 B . 运动方向不同,角速度相同 C . 运动方向相同,线速度不同 D . 运动方向相同,角速度不同 4. (6分) (2017高二下·南涧月考) 2005年11月18日,执行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中山站和南大洋任务的115名队员乘“雪龙”号考察船从A港口出发,沿途经B、C两港口,将于12月18日到达我国南极考察站D。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从A港口到B港口过程中是顺水行船 B . 从B到C的过程中主要是迎风行船 C . 整个行程依次经过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语言·思维·认知---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思维·认知 ——浅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二班胥文学号:1044407030 第一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简介 一、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1884年1月6日生于德国劳恩堡,五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日尔曼语,后到美国西部工作。1910--1925年,任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对人类文化学进行了切实的研究。1925--1931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从1931年起到逝世,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和人类学教授。1933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1939年2月4日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New Haven)去世,终年55岁。 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有关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经他的弟子沃尔夫(B.L.Whorf)发展,形成语言相关性的学说,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成为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基础。 二、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1897—1941)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英国移民家庭。沃尔夫在大学是学化学的,他的专业是防火技术,1918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康涅狄克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当工程师,语言学对沃尔夫来说是一种业余爱好。1931年,沃尔夫在耶鲁大学旁听了萨丕尔的印第安语语言学课程,并开始集中力量研究亚利桑那州(Arizona)美洲印第安语

河皮语(Hopi)。1925年—1941年间,他先后发表过50余篇报告和论文,去世时还留下了10多篇未刊的稿子。英年早逝的沃尔夫美国语言学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第二部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产生 美国一代人类语言学家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中,从鲍阿斯开始就产生了一种想法: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形式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直接的联系。萨丕尔关于思维、文化、语言之间的关系的思想是有变化的,他在1921年的《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里还认为语言间的不同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并不是经验本身的不同。而他在1929年发表的论文《语言学作为科学的地位》中改变了观点,认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的;语言不仅指示经验,而且规定经验。沃尔夫完全接受了萨丕尔认为人的思维、经验和行为受制于语言的观点,并加以发挥,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得更加绝对化。美国语言学家卡罗尔第一次把他们的观点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假说的实质:是对语言反映现实还是创造(现念)现实这一问题的—种解释。归结起来有两点: 一是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这叫语言决定论; 二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比。这叫语言相对论。 第一点等于在说: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3-07-09 作者简介:顾云峰,男,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顾云峰 (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广告翻译面临的不单是语言转换问题,还涉及到各国诸多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语言角度讲,译者 更应注重广告英语的特点,文章具体阐述由英汉语言差异引起的在英汉广告翻译中造成的三种差异;从 文化角度讲,国内译者注重的应该是各国间的跨文化因素对英汉广告翻译的影响。文章主要归纳出四 点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关键词:广告;语言;跨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4)02-0023-0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产品、服务、品牌也日益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便是营销全球化趋势,这使得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对广告翻译提出了更大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经验不足,国际营销人才缺乏,在对外广告,尤其是外文广告方面,做得还有差距。本文将从广告语言特点和跨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跨文化广告的翻译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广告英语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而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广告也是一种文化,是从属于商业文化的亚文化,作为广告文化信息的载体)))广告语言具有独特性,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在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广泛的广告语言便是英语。广告英语从文体上看,多为口语体,书面体并不多见。具体表现为: 词汇简单。词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积极肯定、褒义的词占绝对优势,多用缩约词。名词词组中所有格/.s 0的出现频率很高,比用/of 0更为精炼。如:L otte,the VIP .s choice(L otte 旅馆)。 句型简单。句子长度一般都很短,结构简单,复合句少。如:Every man has his price(苏格兰威士忌酒)。 语法简单。动词词组非常简单,被动语态运用较少。过去时出现的频率极低,基本上采用一般现在时。因为使用一般现在时,商品的特征在人们的眼中成为和一般自然规律一样的永久特征,这是其他各种时态所做不到的。如:True values never change(钻石)。 修辞手法大量使用。常见的有比喻、双关、拟人、重复等等。如:Light as a breez e,sof t as a cloud (比喻,服装);Have a good time(双关,Certina-D A 手表)。 二、由语言差异引起的在广告翻译中的差异 广告英语的口语化和简单化是实际应用的需要。因为简单的文字容易理解,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看完。而口语化的文字可以使人感到亲切、不拘束,能赢得读者的好感。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呈现在广告翻译中主要是三类: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和句型。 1、语用意义的差异。 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隔阂。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 第17卷第2期 2004年3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 OURNAL O F NINGBO UNIVERS ITY (LIB ER AL AR TS EDI TION) Vol.17N O.2 Mar. 2004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影响

文艺报/2006年/7月/11日/第003版 理论与争鸣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影响 宫丽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文化的发展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总的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地理、音乐、建筑、科技成就、思维等;另一方面则指的是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生活方式、规范等。此外,文化还包括语言以及语言相关的某些非语言的交际手段。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时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的手段。语言产生于社会生活中,它的使用离不开社会环境,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一个社会的语言是社会的一个方面,其特殊表现在于它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常常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及生活等特征。美国学者普赖特( J. B.Pride)1964年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所以进行跨文化交际,就要先了解某种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只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去研究,才有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语言的交际功能具有普遍性,忽视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语言的误用,给文化之间的交际带来不少困难。普赖特在他的书中还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集团的成员所必然掌握的东西比他的语言的正规的或结构的特点多得多,它必须习得所有有关他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的知识,也就是社会加在人们举止行为的约束。包括对语言行为的制约。”他的这一观点对跨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交际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辩论是交际,会话是交际,讨论是交际,讲课是交际,书信、便条是交际,广告是交际,新闻报道、科学论文也是交际。交际活动由于语言环境、具体情景各不相同,使用的语言也会有所不同,交际实际上是人们使用语言去表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活动。要得体地进行交际就要在不同的情景对不同的话语有能力去理解,这就涉及交际者的文化、社会、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如英语语言中的词汇。英语词汇也包涵着文化的因素。如果我们在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时缺乏文化知识,就容易产生歧义。例如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black、blue、green等。我们在交谈时常听到有人说black swan,其本义是“黑天鹅”,可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下,它指的是罕见的东西:a real。 blue blood在用于描叙一些人时,是指社会地位高、有权有势和出身好的贵族等;而green hand 则是指无经验的人,生手。又如Landlord一词,中国人可能会想起剥削劳动人民的黑心地主周扒皮、南霸天的形象,而在西方人的头脑中可能是个和善的房东。语言表达的意思,不单单是个主观愿望的问题,它还受社会习俗的制约。每一个民族都有一定的风俗习惯,它包括衣、食、住、行、节庆、娱乐、礼仪、婚姻、丧葬以及信仰等内容。如西方的某些祝酒习惯和我们中国不同。在英国,宴会开始时,大家先为女皇陛下举杯祝酒,而后才彼此之间开始碰杯。一个民族的言语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 语言相对论往往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实际上,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并没有合著过,也没有明确地为实证研究提出过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说法是萨丕尔的学生,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哈利?霍衣哲(Harry Hoijer)在1954年提出的(Koerner 2002:2)。 ①后来的学者,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罗杰?布朗(Roger Brown)(1976)等,将假说分为两类:强式,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高一虹,1994:4)。前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后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上有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和沃尔夫并未作此区分,沃尔夫本人也并不同意极端的语言决定论。 目前,研究者通常使用沃尔夫自己的术语,即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这个陈述暗示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并不是最早或唯一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对语言相对论来说,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于预设的外部理念,语言若要存在下去,就必须尽力正确地反映这些理念。“除了我们把思维准确地称作由心灵与它自身进行的无声 的对话之外,思维和言谈是一回事。”“从心中发出通过嘴唇流出来的声音之流称作言谈。”② 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普遍的理性本质,为天下人共有,至少为所有思想家共有。词语不过是这种深层精华的表达媒介,语言是反映内在思想活动的“标签”,是体验世界的工具,还没有考虑到语言对思想的作用。 德国语言学传统时期 直至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征,即民族精神。随着这种认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 1820年,德国语言学者洪堡德(Wilhelm V on Humboldt)将语言学和民族浪漫主义的研究联系起来,认为正是语言构造了思维。思维由内部对话产生,这个过程使用了语言使用者相同的语法结构。所使用语言的语法被认为反映了这个民族国家的世界观(Weltanschauug)。“语言的多样性不仅仅是符号和声音的多样性,而且是价值观的多样性。”③

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摘要] 文化对语言有影响,这是一般人都赞成的,并且其影响突出地反映在词汇和文字上。但是对语法的影响究竟怎样,有影响还是没有影响,看法就不同了。就是说有的,其看法也不尽一样的。语法是语言的要素,说文化对语言完全没有影响,恐怕不客观,平心而论,应该说,文化对语法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语法影响文化语言学 从总体上看,几乎可以说人类的文化和人类语言的语法是同时产生的。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语法的发展特点,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文化对语法的总体影响,可能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如果从语法种类和文化种类的角度看,文化融合和语法中和,是文化发展带来了人类文化和语言语法的增容。不仅东西方两种大文化大语言之间,就是次文化和方言共同语之间,也是如此。就拿疑问句句式来看,汉语疑问句式中,“V 不V?”“A不A?”是普通话的句式,“V不?”“A不?”是方言句式,其举例是: 普通话: 是不是?好不好? 云贵: 是不?好不? 可是到了现在,在很多人的“普通话”语感里,它们几乎全都是可以接受的普通话句式了。普通话动词问句句式就包括“V不”这种形式: a. 你买不买? b.你买不? c.你买吗? a.他来不来? b.他来不? c.他来吗?(该文没有讨论形容词构成的问句) 不过,从文化和语言接触的包容性来看,两种语言和次语言使用者共享的语法系统,其包容性不是均等的,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包容强势一方,而不是相反。在人们的直觉里,好像很多时候是在外国生活的殖民者能接受殖民地的文化,而殖民地人民不太能接受殖民者的文化。同样,方言区操普通话的人,在语言上是处于一种弱势,因而其“语法系统”往往会大于老北京人的普通话系统。比如:非北京人操普通话可能会说“你吃不吃饭?”“你吃饭不吃饭?”这两种句式,而北京人可能只说后一种。 从语法的内涵和外延看,本世纪初,它还主要限于词语屈折变化的狭义形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汉语被认为“没有语法”;接着,形态越来越不发达的英语,在语法学中较先把语法扩展到句法,在这个意义上,汉语有语法了,70年代以前的一些汉语语法书,常常是把语法定义为“组词成句的规则”;最近一二十年来,语法概念的丰富和差异简直让人激奋:如用结构主义理论写的语法书,其语法定义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其语法,则又是人脑中世代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与其他使用英语的国家在文化习俗和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差异,这直接造成交流,尤其是翻译式交流中的很多障碍。下面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日常用语和习语等方面就英汉语言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1.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将语言意思表达出来,就需要理解和认识该语句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所谓译事之难,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 2.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富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成分。词之所以能表名表义,是因为它由词位(外部形式)和义位(内容、意义)两个部分组成。义位又由数个义素组成,其中概念义素构成事物或现象的概念,非

概念义素构成词汇的背景,亦称背景义素。例如:英语的“yellow”和汉语的“黄”同指一种颜色,它们的概念义素完全相同,但背景义素中的民族文化义素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黄色在历史上是皇帝的颜色,象征帝王和权力,在当代,黄山、黄河、黄土地、黄皮肤中的“黄”则是中国的国色,寄托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而在英语中,黄色的一个象征意义是“背叛”。因此,男士给女士送花或其他礼物时忌讳黄色。我国英语教学专家许国璋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出发,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环境和三种词义对应情况:(1)外语文化涵义大于汉语文化涵义的词汇。例如,英语中“modern”这个词,当指历史时代时,区别于“ancient”(古代)“mediaeval”(中古)。它本是包含了中世纪的反叛人文主义精神,非禁欲主义,执著于此生此世幸福的追求,不考虑来生报应;尊重科学,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等等。这些文化内涵在汉语的“近代”和“现代”中都无法找到对应。 (2)汉语文化涵义大于外语文化涵义。例如:人们常常将英语的“metaphysics”等同于汉语的“形而上学”。然而英语文化环境中“metaphysics”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自然世界之外的东西的学问,是对于万物起源的猜想,也是一种思维和研究方式,这个概念是中性的。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它用来特指同辩证法相对应的思想方法,由于历年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形而上学”带上了一层贬义,意味着脱离实际的玄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看对外语言教学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其社会功能广博巨大、难以估量。大千世界纷繁多彩的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迥然有别的民族心理于宗教信仰、乃至各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均依赖于语言而得以成形、积累、发展和传承。而文化对语言形式亦不断产生深远影响,在变革动荡的历史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新思潮的猛烈冲击和无情挑战,语言形式的相应变化则更为显著。 著名语言家叶蜚声曾指出:“一门语言是探索一种文化的灯火,一门语言正是了解那个国家那个民族的一个窗口”。 外语工作者大多有这样的体会,母语与目的语之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属性又存在极大的差异,本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亦然;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皆因不了解这些共性和差异所致。如果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外语学得再好也难以正确运用。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忽视外语词语的特殊语义暗示,因而造成交谈中的误解。反之,一旦熟谙这些共性和差异,便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得心应手地开展交际活动,进入一个语言的自由王国。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能成为“外语+宽厚知识”型人才:外语

能力只占25%,思想道德和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占75%。所以这就要求外语教学者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是训练翻译和实际的“工具”,而应该致力于人的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下面就让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及对外语言教学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视。 一、思维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文化的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 索绪尔的学生,法国语言学家梅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 什么样的语言。”确实,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的禁忌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美国,老人是被看作社会的负担,根本不像中国那样受人尊敬和照顾,美国的人们都不愿接受自己老了的悲哀,尤其是女性。所以当你问那些年龄超过三十岁的女士:How old are you? 她们的答案永远都是:I’m twenty-nine years old. 假如对这种文化不了解,就会造成许多尴尬场面。又如英语和汉语的语序也是有差异的。当我们说到年、月、日的时候,当我们说和国家、省、市、区、街、门、栋和某个人的时候,汉语都是从大到小,最大的放在最前面或最上面,而英语则完全相反,这是不同语言语法反映的思维文化的差异。外语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如果不是深深植根于文化的土壤都无法生存;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是以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都无法传承。”文化差异在日常交流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中西文化在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独特性都对语言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语言,交流,差异 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交际又是语言对文化的展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影响着人们的交际习惯,不同语言之间会因为语言生成的文化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很多差异,所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储存不同的文化信息对人与人之间准确的交流至关重要。 在中日韩三国,因为受到儒家的思想,在文化里具有很顽固的等级性,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有不同等级的敬语和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描述。下面是举例,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观。道士见来人穿着格外简朴,冷冷地应酬道:“坐!”对小童吩咐道:“茶!”苏轼落坐,喝茶。他随便和道士谈了几句,道士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又吩咐小童:“敬茶!”苏轼继续和道士攀谈。苏轼妙语连珠,道土连连称是。道士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来,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道士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随身道童:“敬香茶!”苏轼见

道士十分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道士见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日语中的敬语超级多,不同的身份都不一样,而且很严格,不容乱来。 由于文化差异,在两种语言中,用于表达同一概念的词语,它们的关系只能说是“对应”而非“相等”。比如“满月”,我们可以在法语中找到“la pleine lune”与之对应,但是汉语中的“满月”与法语中的“la pleine lune”是不能划上等号的。汉语中的“满月”总是让人联想到圆满、团聚等美好幸福的事情,而法语中“la pleine lune”却仅表示“圆滚滚的面孔”。造成这种情况,是由于词语“即使表达的理性概念相同,往往亦会因文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 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还影响到语言的转译,这在诗歌等的翻译中表现得很明显。曾见《静夜思》的译文: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虽然英译比较完整,而且具有一定的美感,但是含义和意境还是不免打了折扣。 在中国,“家族至上,家外有家”、“惟古是法,以老为宝”、“官为本位,读书做官”是它的传统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它的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Mathematica使用教程

Mathematica 教程 【Mathematica 简介】 Mathematica 软件是由沃尔夫勒姆研究公司 (Wolfram Research Inc.)研发的。Mathematica 1.0 版发布于1988年6月23日。发布之后,在科学、技术、媒体等领域引起了一片轰动,被认为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几个月后,Mathematica就在世界各地拥有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今天,Mathematica 已经在世界各地拥有了数以百万计的忠实用户。 Mathematica已经被工业和教育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实际上,Mathematica负责将高级的数 学和计算引入了传统上非技术的领域,极大的增加了科技软件的市场。一个包含应用、咨询、 书籍、和课程软件的行业支持着国际化的Mathematica用户群,这个行业还在不断地膨胀。 随着沃尔夫勒姆研究公司不断地扩大和Mathematica的使用被不断地扩展到不同的领域, 将会看到Mathematica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未来产品、重要研究发现、和教学的巨大影响。 数学软件是现在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的工具,个人比较喜欢用Mathematica,因为它是最接近数学语言的。Mathematica在15日发布,其最显著的变化是允许自由形式的英文输入,而不再需要严格按照Mathematica语法,这类似于Wolfram|Alpha搜索引擎。Mathematica 8 允许用户按照自己习惯的思考过程输入方程式或问题,最令人激动的部分是软件不是逐行执 行命令,而是能理解上下文背景。 1. En ter your queries in pla in En glish using new free-form lin guistic in put 2. Access more tha n 10 trilli on sets of curated, up-to-date, and ready-to-use data 3. Import all your data using a wider array of import/export formats 4. Use the broadest statistics and data visualizati on capabilities on the market 5. Choose from a full suite of engin eeri ng tools, such as wavelets and con trol systems 6. Use more powerful image process ing and an alysis capabilities 7. Create in teractive tools for rapid explorati on of your ideas 8. Develop faster and more powerful applicati ons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两种转换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了解原语文化,就会导致译者曲解原文,翻译无从谈起。对本土文化一知半解,对译文的重构会产生影响,因而,译文的质量会大打折扣。本文拟通过实例分析说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翻译;文化;对策 Abstract: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a matter of cultural exchange. The cultures carried in the two language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lay a vital role. The ignorance of culture implied in the original language will lead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which will surely result in poor translation. Poo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in target language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us;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will be greatly reduced. This paper uses practical examples to analyze and illustrate the cultural impact on translation,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translation; culture;countermeasures

Mathematica使用教程

【Mathematica 简介】 Mathematica 软件是由沃尔夫勒姆研究公司(Wolfram Research Inc.)研发的。Mathematica 版发布于1988年6月23日。发布之后,在科学、技术、媒体等领域引起了一片轰动,被认为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几个月后,Mathematica 就在世界各地拥有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今天,Mathematica 已经在世界各地拥有了数以百万计的忠实用户。 Mathematica 已经被工业和教育领域被广泛地采用。实际上,Mathematica 负责将高级的数学和计算引入了传统上非技术的领域,极大的增加了科技软件的市场。一个包含应用、咨询、书籍、和课程软件的行业支持着国际化的 Mathematica 用户群,这个行业还在不断地膨胀。随着沃尔夫勒姆研究公司不断地扩大和 Mathematica 的使用被不断地扩展到不同的领域,将会看到 Mathematica 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未来产品、重要研究发现、和教学的巨大影响。 数学软件是现在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的工具,个人比较喜欢用Mathematica,因为它是最接近数学语言的。Mathematica 在15日发布,其最显著的变化是允许自由形式的英文输入,而不再需要严格按照Mathematica语法,这类似于Wolfram|Alpha搜索引擎。Mathematica 8允许用户按照自己习惯的思考过程输入方程式或问题,最令人激动的部分是软件不是逐行执行命令,而是能理解上下文背景。 1. Enter your queries in plain English using new free-form linguistic input 2. Access more than 10 trillion sets of curated, up-to-date, and ready-to-use data 3. Import all your data using a wider array of import/export formats 4. Use the broadest statistics and data visualization capabilities on the market 5. Choose from a full suite of engineering tools, such as wavelets and control systems 6. Use more powerful image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apabilities 7. Create interactive tools for rapid exploration of your ideas 8. Develop faster and more powerful applications Wolfram Research 的 CEO 和创立者斯蒂芬·沃尔夫勒姆表示:“传统上,让计算机执行任务必须使用计算机语言或者使用点击式界面:前者要求用户掌握它的语法;而后者则限制了可访问函数的范围。”“自由格式语言学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特定语法结构的语言。这是产品适用性上的一个突破。 Mathematica 8 是这种创新思想下的第一个产品,但是它已经能够大幅度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 Mathematica简明教程 第1章Mathematica概述 运行和启动:介绍如何启动Mathematica软件,如何输入并运行命令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主要内容 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是这个领域里至今为止最具争议的理论。 沃尔夫首先提出,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语言决定思维,这就是语言决定论这一强假设。由于语言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沃尔夫还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也就是说与他们的语言背景有关,这就是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 stems from a ques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about whether one's language determines the way one thinks. This question has given birth to a wide array of research withi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especially anthropology, cognitive science,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Among the most popular and controversial theories in this area of scholarly work is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also known as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An often cited "strong version" of the claim, first given by Lenneberg in 1953 proposes that the structure of our language in some way determines the way we perceive the world. A weaker version of this claim posits that language structure influences the world view adopted by the speakers of a given language, but does not determine it.[1] 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这种强假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本没有真正的翻译,学习者也不可能学会另一种文化区的语言,除非他抛弃了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习得说目的语的本族语者的思维模式。 词和意义 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一点:语言中的词汇只是一些无意义的标签,语言使用者用它们来引起情绪上的或行为上的反应,传递信息或引导听者的注意力。词和短语的意义在很

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是语言的翻译,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文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文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文化因素处理的好坏决定着翻译成功与否。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更要学习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等,这些翻译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只有深刻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才能正确处理好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行成功的翻译交际。本文着重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生存环境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关键字:中英翻译文化因素影响 一、翻译与文化 1、翻译与文化的定义 所谓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翻译的诞生给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许多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着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必须要从文化的差异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内涵上的不同,因为这些差异源自生活上的不同。对文化的理解对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译文等于缺乏了

文化差异及语言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资料

文化差异及语言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引言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语言不仅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一切文化都是独特且互不相同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要学习并且掌握一门英语是不容易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往往会遇上阻碍。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文化背景,用语习惯和行为思想上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掌握该语言。 另外,每一种语言上的使用规则都源于它的习惯用法,许多句式的固定用法都源于使用的习惯。 因此,我们要学好英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还要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知道英语句式的习惯用法,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习惯。 英语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针对英语的语言学习,本文主要分析英汉语言学习上的文化背景差异,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英语这门语言。 二、英语词汇的含义 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的不同往往产生词汇上的不同联想意义。词的涵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而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 当我们潜意识中很自然地理解一个中文词语的用法时,在英语中对应的单词却不一定能够用在相同的环境下。在语言文化的影响下,在英汉中相同实意词汇,其涵义却可能不同,有的表现为褒贬义不同,有的则可能内涵完全不同。我们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习俗,了解词汇的内在涵义,才能正确用好英语词汇,在应用的时候不闹笑话。 从褒贬义不同举例来说,我们通常将政治家翻译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