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述题

论述题

论述题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

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

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

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

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

恒。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于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

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的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

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主义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

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

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衡论

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5.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2、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

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6.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

积极成果。

2)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

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3)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

的东西。对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律排斥。

7.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

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

过程;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4)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1、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

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2、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8.试述原因和结果统一关系的原理及其辩证关系的意义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统一的,表现在:1、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2、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

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

效方法。2、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9.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

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性现象所迷惑。2、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性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0.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和形式有互相依

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一样。

2)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1、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2、形式对内

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党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党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

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1、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

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2、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就形式,就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

用就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要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11.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他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不要

把二者等同。

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1、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2、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

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

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2、为

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12.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

质和内在联系,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

2)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

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3)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因为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

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2、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13.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

1)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反映;后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3)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的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

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

4)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

起来,把认识看做是祖逖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后者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

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地、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

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做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3.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

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一般来说,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

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

束缚,坚持被实践怎么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怎么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固守过去的一切,就会落在时代后面。

正是因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去的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1)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决定性、确定性:1、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2、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

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1、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

切认识。2、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许多认识的真理性往往不是经过实践一次检验就能被证实或驳倒,而是经过多次反复检验,才能被证实或驳倒。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化,对认识的检验也不断的深化。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

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

5.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1)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真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

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由此不难看出,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

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1、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

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感到需要,追求满足需要的方式也会各异,于是便产生出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我们主张与真理一致的价值观,即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区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使人的需要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对人的存在和方针具有积极意义。那种与真理相悖的价值取向,即使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也是我们应该加以反对的。因为这种需要的满足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具有积极意义,甚至起消极或损坏的作用。

6.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1)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特殊的功能,它是交换的主要手段,只要有货

币就能获得所需要的一切,极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防止和抵制这些腐朽的东西对自己的侵蚀和毒害。

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2)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

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3)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从实践到

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

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党在新形势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执政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重大意义

1.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

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社会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

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现实意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

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3.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

内容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

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

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

确的。

4.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

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的为经济基础服

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与经济基础不适应、不能很好的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

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5.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在一个社会的上升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虽然二者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可以在这个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解决。当这个社会发展到没落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不适合了,这种矛盾就不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本身得以解决,需要通过先进经济的革命,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或确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或确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和确立起来,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指之间就达到了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新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6.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为探寻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们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1.、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2、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3、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7.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以五种社会形态划分为例,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

8.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友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说,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但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最主要的是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9.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

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

抗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只能暂时

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10.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我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它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不断解决

3)改革是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4)改革的目的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11.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1)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货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

12.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的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主义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

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

史作用

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

又不能否定一切。

1.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

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领导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

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货币产生的过程揭示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2、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不断运动,称为货币流通。3、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4、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5、世界货币职能,这是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3.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院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力统治。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

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4.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

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念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实现观点加以继承和借鉴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是

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

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了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1.试述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便是一个再生产的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大批

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萧条阶段的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

3)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便过

渡到高涨阶段

4)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升,企业规模扩大就业人数明显增加。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如何起作用?超额利润还会存在吗?

1)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照价值销售,而

是按照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

价格上下波动。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都由价值所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从而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来看,它们的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企业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相同,而商品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销售的。因而,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业资本的作用: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5、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

4.试述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所经营的商品销售业务逐渐增加。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减少流通资本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来为其销售商品服务。因而,随着商业资本的出现,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可能性必须在两个方面:1、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领就不同于产业资本即货币资本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形式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这种不同的职能,就为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工创造了条件。所以,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从产业资本的职能中独立出来,

成为商业资本的职能。2、产业资本家为了源源不断的获得剩余价值,他的资本必须有一部分经常在流通过程中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这就表明,商品资本职能本来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5.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1)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收取利息。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

资本总额的比率。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

2)利息率的决定因素:1、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

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

3)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

4)此外,利息率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等

6.股份公司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股份公司有多种形式,其典型和一般的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务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应运而生。1、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仅仅依靠单个资本自身的资本积累难以办到的,因而要求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的闲散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从而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建立大型企业。2、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因而是信用这种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另一方面,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7.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极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2)形成极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

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2、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所以,经营优等和中等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地和稳定的存在,成为一种固定的收入,因而这个超额利润便能稳定地形成极差地租

3)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极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

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些农业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它是作为加强的劳动起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从而可以创造出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8.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1、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

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2、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

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管理与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任务。同时,从市场经济运行条件的角度来看,一些私有制市场经济主体所不愿或不能承担的社会经济任务,也必须由国家来完成

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

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

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

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的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

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节和控制的对象,既包括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也包括作为整体的国民经济宏观全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节的主要是四大市场,即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

国家主要通过调控者四大市场的总供求和相关的经济指标,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手段进行干预,以求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经济的稳定和适度增长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

2.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1)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大量“过剩资本”,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必须向外输出资本。这是资本输出的必要性。

2)资本输出的可能性在于,这个时期经济落后国家的商品经济已有所发展,有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一定发展,这都

是输入资本提供来了条件。

3)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外资的输入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

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外国势力的侵入也给输入国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受到外国资本的剥削,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

3.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的统治在其国内不断发展,并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乃至政治、军事等

多方面的侵略和扩张,剥削、奴役和掠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实现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规模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建立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

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是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

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国家的劳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服务。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对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3)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越出国界,在世界上扩展其势力范围时,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垄断组织,来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劳动利益

4)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统治,获取高额海外利益,除了在经济领域瓜分势力范围之外,帝国主义国家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

领土上瓜分世界,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战后以来,老殖民主义体系以及瓦解,过去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

4.试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原因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的步伐。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要求,也是发达国家过剩资本的一个出路,而且发达国

家间的相互投资也在增加。

5.试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1)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不断发展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3)促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第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国际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第二,国际贸易的自

由程度大大提高;第三,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增加。

4)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

6.试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原因

1)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

的原因。

2)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在分配方面,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某些调整和再分配,缓和了社会矛盾

4)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在,已经发生了某些阶级性的部分质变。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发式质变过程。其内部自我否定的因素将不断积累,新社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它很快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发式质变形成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试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使社会主义理论在多国变成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1)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在

战后恢复时期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尤为明显,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国民经济增长普遍较快。在工人收入分配方面,由于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公平。同时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也获得了巨大进展,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强大生命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者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有辉煌的成绩,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是我们认识到:1.要正式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的实距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勇于创新。2.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尤其在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上,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3.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要抵制各种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袭和腐蚀,又不能搞一言堂甚至压制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4.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们所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各方面的优秀成果,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

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4)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需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

不断探索,在尊重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3.如何才能更好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到目前以后160多年

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

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各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

众,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由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习借鉴吸收人类各种文明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方面

的典范。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和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经验和方法,都应该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当然这种吸收应是批判的继承、学习和借鉴,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4.试述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2)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5.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社会主义革命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要作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开展广泛的思想动员,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这些任务都要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来承担。2、政治领导方面。当革命的形势到来时,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在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变化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能正确的判断形势,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指出明确的方向。3、组织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严密、有纪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在革命中通过党组织把广大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才能通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有效的抗争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创新,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2、政治领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作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的进行。党领导人民,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领导。

6.如何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因此

要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不断改进完善党的领导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领导人民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放弃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就无法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人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对层出不穷的新

情况、新问题,要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在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中不断前进。对党的领导同样如此,要在实践中探索党在新形势下实现其思想、政治、组织领导的新形式、新方法

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

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始终引领时代进步的作用;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1.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马克思主义依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对

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前瞻性的展望,科学地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人民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

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3)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

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个人消费品相应的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4)共产主义的社会生产中,将直接依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将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对整个社会经济实行计划调节和管理

5)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实现了世界的和谐

6)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

7)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

8)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实现了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社会制度

2.试述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点与差别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社会形态,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1)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公有制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属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为社会公共

的利益服务和使用。

2)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3)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

4)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

5)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大差别: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虽有了较大发展,但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的程度。

2)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本身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公

有制为主体地位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

3)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还存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与按生产要素

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是按需分配原则。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仍起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商品

经济归于消亡,劳动具有完全直接的社会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由计划所调节。

5)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劳动还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经消失,劳动

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仍须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

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亡。

7)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但仍存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也长期

存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都将极大提高,建立起高度的精神文明,造就出一代共产主义新人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

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

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坚实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长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必然促使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步实现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以及国家自行消亡,从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将发展为共产主义的上层建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者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试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

1)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不是通过旧社会形态内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调整和成熟

中实现的,而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实现的。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

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5.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

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2)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我国我国社

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1、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

目标。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当前我们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就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2、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增砖添瓦,是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原论述题整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doc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 広观经济学考试论述题(第四大题部分) 六、论述题: 61.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能否根拯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 62.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63.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7P增加要多一些? 64.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口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GNP? 65.如果政府庭用原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员做工作人员,GNP会发生什么变化? 66.在下列两项中每一项所发生的情况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有什么区别?(a)—个企业为经理买一辆小汽车以及这个企业给这个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口己买一辆小汽车;(b)你决定买本国产品消费而不是买进口货消费。 67.“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68.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记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公债得到的利息不记入GNP? 69.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能称为投资? 70.为什么住宅建筑支出不被看作Z耐用消费品支出而看作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71.为什么存货被算作资木,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72.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NP? 7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DPI这五个总量中那个总量有影响? 74.为什么西方広观经济学家通常可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75.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対策? 76.支出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冇什么区别? 77.如果消费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带來的,那么,这样的消费和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是否有同样大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五道论述题

一、试结合当前实际经济情况说明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并说明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应采取何种政策手段调节国民经济。 答: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和基本方向,可分为扩张型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每种方向又有两种基本的政策工具:政府支出和税收。 扩张型财政政策指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它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最典型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当经济生活中出现需求不足时,运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达到平衡;如果社会供求原来是平衡的这一政策会使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如果社会总需求已经超过总供给,这一政策将使两者的差额进一步扩大。 我国实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在经济增长乏力、增长速度下滑时,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把社会的闲置资本利用起来,从而刺激经济,变下滑为上升。这种做法是在当今世界市场失灵现象反复出现、经济活动复杂化合国民经济景气循环的不规则化条件下,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其包括的总体政策含义是。在主要确保金融稳定、安全运行的同时,相对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在市场经济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中,财政政策市货币政策之外唯一可以仰仗的主力型工具和手段。 二、货币政策手段有哪些?论述当前经济形势及其主要特征,结合前述理论,并简要说明各种工具的作用机制,分析当前应采取何种货币政策。 答: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利率水平,进而改变经济中的投资量,以调节均衡国民收入的政策。按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来划分,也可以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分为三种基本货币政策工具,分别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相反,降低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提供放

论述题的解题方法

论述题的解题方法 论述题就是运用一定的原理或观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说理分析,得出某些结论的一种题型。它具有难度大、要求高、综合性强的特点,其测试功能在于考查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它们是属于主观性试题。论述题虽然受到许多主观因素的制约,但是其解题也不见得是无章可循的。下面就论述题解题谈一些看法。 论述题答案的结构 论述题的关键在于"论"。其答案可以分为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份。 论点是指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它要求对某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的表述,论点一般可以从教材中找到,它的表达要求准确、明了,说出"是什么" 论据是针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说理分析,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说出"为什么"。论据可分为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一个论点往往用几个论据来证实。 论证是论据对论点的分析过程,以及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它跟论点有互相照应的作用。结论的迁移性比较大,可以谈意义,也可以提示某种错误的根源、实质或危害,也可以谈自己的体会。论点、论据和论证的一致性,论点的鲜明性,论据的真实性和论证的严密性,是一篇好的论述题答案的基本因素。 二、论述题的分类、 论述题的分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支进行划分。 从论述的方向来分,可以分为立论、驳论和兼论三种。 立论是用一定的原理或观点联系实际,说明某些问题的正确性。 驳论是用一定的原理或观点联系实际,支驳斥某些错误,指出它的实质、根源和危害。 兼论是立论和驳论的综合,既阐明某些观点的正确,同时驳斥某些错误观点或做法。 从论述所用的原理多少来分,可以分为单原理和多原理论述题。 从论述题题干中指定的原理和问题明确程度来分,又可分为四种:(1)明确指定某一原理去分析某一问题。(2)明确指定某一原理去分析某一范围的问题。(3)用某一范围的原理去分析某一确定的问题。(4)用某一范围的原理去分析某一范围的问题。以上四种比较常用的是第一、三种。 从考查的侧重点不同来分,可分为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题和一般理解论述题。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题侧重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论述题侧重考查对理论理解程度以及概括综合能力。三、论述题解答的一般要求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论述题的解答都有其共同的要求: 从总体来看,应该把答案看作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说理性文章。它要求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论证具有必然性,便使人觉得言之有理。 从文字表达来看,应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不要反复出现同样的词句,更不能颠三倒四。 从答题规范来看,应该是字体清楚,不同论点按写文章规格分段表述。 从回答问题顺序来看,应该是理论在前,分析在后;论点在前,论据、论证在后;正面论述在前,反面论述在后。 论述题的审题 回答论述题,关键在于审题,它跟语文的作文审题一样,必须吃透题意,了解题干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 审题时可以首先把该回答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进行分别考虑: 是用什么原理(单原理还是多原理)以及原理如何表达; 题中出现什么概念,概念如何表述; 原理和题干中指出的问题关系怎样,所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

《管理学》论述题整理

管理学论述题 第一章 一、管理者得角色 1、根据亨利明茨伯格得理论,分为: ①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②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③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2、根据彼得F德鲁克得理论,分为: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与工作 二、管理者得技能: 1、技术职能:如管理会计得人要懂会计 2、人际职能:对各高中低层管理人员得要求大体相同 3、概念职能:将组织视作整体,了解各部分相互关系 三、管理职能 1、决策: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得行动 2、组织:管理活动得根本职能,就是其它一切活动得保证与依托 3、领导:指导行为、增进了解、统一思想、激励成员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 5、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得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得原动力 第二章(包括评价!) 一、泰罗得科学管理理论 1、理论:①科学管理得根本目得就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得重要手段,就是用科学得管理方法代替旧得经验管理③实施科学管理得核心问题,就是要求管理人员与工人双方在精神上与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2、做法:①对工人提出科学得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③对工人进行科学得选择、培训与提高④制定科学得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⑤使管理与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得劳动称为执行职能3、评价:⑴积极性:①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得科学管理方法,就是管理理论得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需要③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使管理理论得创立与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⑵局限性:把人瞧作纯粹得“经济人”,忽视了员工感情、态度等因素 二、法约尔得组织管理论: 1、管理得六种职能:①技术②经营③财务④会计⑤安全⑥管理 2、管理得14条原则:(个人认为重要得2个)①分工②统一命令 三、行为科学学派 ㈠梅奥得霍桑实验: 1、企业得职工就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得社会欲望,提高工作得士气,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得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该采用新型得领导方法 ㈡X,Y理论,超Y理论(比较简单) 1、X:①人得本性就是坏得②采取严格得控制,强制方式 2、Y:①人得本性就是好得②创造多方面满足工人得环境就是她们得智慧与能力得到充分得发挥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 1.人的道德缺陷 2.政府失灵 ·3.市场失灵 4.个人主义 2:某个城市的供水系统由一家公司提供的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实力雄厚 ·2.自然垄断 3.政府保护 4.其他主体缺乏供给意愿 3: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为()。 1.对于自由市场的强调 ·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 3.政府的强有力指导 4.平均主义 4:对选民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理性的无知”的经济学家是()。 1.奥尔森 2.布坎南 3.尼斯坎南

·4.唐斯 5:专利制度所形成的垄断现象就其成因看属于()。 1.经济垄断 ·2.行政垄断 3.自然垄断 4.科技垄断 6: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是()。 1.按劳分配 ·2.平均主义分配 3.按需分配 4.按阶级分配 7: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 1.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2.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3.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4.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8: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所提出的最大结论在于()。 1.市场失灵 ·2.政府失灵 3.外部性 4.官僚也是经济人 9:下列西方发达国家中,尚未建立福利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是()。

1.英国 2.瑞典 ·3.美国 4.挪威 10: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成的失业类型属于()。 1.摩擦性失业 2.周期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1:垄断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1.道德缺陷 ·2.进入障碍 3.供给意愿不足 4.资源短缺 2:最早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是()。 1.美国 2.法国 3.瑞典 ·4.英国 3: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债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样对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将财政政策调整为()。

(完整word版)专题05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专题05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精讲】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2017年高考大纲修订版新增加的考点,2017年和2018年高考课标卷均有考查,预测2019年高考课标卷依然考查。 一、论点。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有的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值得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二、论据。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宏观论述题整理

一、国民收入核算 1、两种核算体系的主要区别(SNA、MPS)? 解:1、理论基础不同:SNA遵循西方经济学,MPS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核算内容(范围)不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三产业是否核算。SNA不仅计 算物质产品,而且计算劳务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和非生产性劳务,而MPS只核算物质产品和生产性劳务,不核算非生产性劳务。 3、核算方法不同:SNA只核算最终产品的价值或核算各部门的增加值(没有重复 计算);MPS核算个部门价值。 2、两种核算方法的主要区别(支出法、收入法)? 解:(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为最终产品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写成:GDP=C+I+G+(X-M),其中C为居民消费支出,I为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G为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 在运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相加的一定要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劳务,或者说是扣除了生产各个阶段上重复计算后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劳务。在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时,也可以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所得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和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然后再从国民收入中推算出国民生产总值。 用要素所得法计算应为: GNP = 要素收入+ 间接税+折旧=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折旧。 以上两种方法是从不同角度对国民生产总值进行计算的,从理论上说所得出的结果应该完全一致。支出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 如果用其它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支出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则按支出法计算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3、国民收入核算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解:1、民收入核算中“非市场”的产品没有被得到统计 2、由于价格的扭曲和差异,使得同类国民收入指标难以精确的进行国际比较 3、国民收入指标不能说明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成本 4、国民收入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中得到的福利情况 二、国民收入决定 1、写出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公式,并加以分析说明。(为何必须满足恒等公式,不等会 如何?) 解: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投资=储蓄。 对于两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 总供给(总收入)为Y=C+S,所以C+I=C+S, 即I=S。 对于三部门经济,总需求(总支出)为:Y=C+I+G; 总供给(总收入)为Y=C+S+T, 所以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国际经济学--论述题

论述题索引: 1.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福利影响如何? 2.贸易的动态利益有哪些? 3.试分析大国经济增长后的福利效应 举例说明国际贸易对各要素所有者利益的不同影响决定他们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自P41) 根据特定要素模型可知:自由贸易会降低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收入水平,共同要素的收入水平则不定,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收入水平会提高。正因为如此,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自由贸易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例如:在英国走向自由化的历史过程中,曾发生了关于《谷物法》是否应该废除的大辩论。地主阶级极力反对废除,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极力主张废除。原因就在于废除《谷物法》,允许廉价谷物进口,不利于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这场辩论中,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居中。 4.阐述新贸易理论的意义。 5.李斯特的保护贸易观点及其政策 6.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怎样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间的竞争优势的? 7.如何看待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 8.试述一国参加关税同盟的静态和动态效应 9.试述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10.试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以及“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我国已经于2001年加入WTO,试论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 12.对比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的利弊 13.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 14.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会带来哪些后果? 15.试述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 16.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初期往往采取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 1.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福利影响如何? 对进口国来说,国际贸易提高了进口国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降低了进口国进口竞争生产者的福利水平,因为商品的进口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消费者增加了对该商品的需求。但是国内的生产者在产品价格下降之后减少了供应,供应小于需求的部分只能由进口加以弥补,这样就造成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减少了,即商品的进口提高了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降低了生产者的福利水平。但是,从进口国总体来看,增加的福利比减少的福利要多,所以国际贸易使进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对于出国来说,则正相反,国际贸易降低了消费者剩余,提高了生产者剩余,也就是说商品的出口提高了出口国生产者的福利水平,降低了出口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但是从总体上看,增加的比减少的多。所以,国际贸易使出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所以,从总体上看,国际贸易提高了所有参加国的净福利水平。

论述题常见论点

论述题常见论点 论述题常用知识点: 1、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 需要,保证社会全体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同富裕。(例如,抓紧印发实施《“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抓紧制定一些急需的标准,推动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用最严谨的标准为食品安全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例如,上海今年还将适度提高各项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保障各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并将根据经济发展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知识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生产与消费关系)2、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坚持和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只有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才能逐步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象,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推进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数量型向质量型),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传统产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改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与信息化结合。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整体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例如,中央发布有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号文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知识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发展与周边及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例如:“一带一路”,二十国领导人杭州峰会) (知识点:对外开放,国家经济安全) 5、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性作用;市场调节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

观点论述题

观点论述题训练 黑龙江省宝泉岭高级中学潘丽 该题型在2009——2011年新课程文综卷连续出现三年12分,希望同学们和积极训练、认真备考,在高考时一定不能空,只要经过训练,认真做答,都会得到比较满意的分数。观点论述题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以下是我整理的范文,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1、(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解析)本题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变迁为线索展开的,考查学生通过对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应坚持站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要注意观点正确文字通顺,逻辑严谨。(评述题,先述后评) 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11-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7-10分。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论述题专题整理(经济常识)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明年的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请运用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论述人民政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必要性。要求: (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答: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1)政治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政治领导,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人民政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 (2)人民政府担负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的国家职能,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3)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应该坚持“执政为民”,要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忧民所忧、乐民所乐。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要求国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要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请运用有关政治常识论述:为什么党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答: 党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巩固国家政权和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如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都是改善民生的要求。 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由政府担负的职能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意旨的执行者。保障和改善民生,符合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的目标。如上海市政府近年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完善社保制度等,都是改善民生的具体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GDP与GNP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CPI与PPI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是一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5、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6、结构性失业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7、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二、简答: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的两者基本方法。 答:1、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 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卖价来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家庭部门的消费,还有企业部门的投资,政府部门的购买及外贸部门的净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法核算国民收入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核心点3关注表述分析推断__观点态度题测试含解析20200505235

核心点3 关注表述,分析推断——观点态度题 一、(2019·太原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当时,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纣王惊闻周军来袭,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以数量而论,商军的兵力超过了周军,但由于匆忙结阵,士气低落,加上奴隶们阵前倒戈,最后招致惨败。对此,《尚书?武成》篇记载:“受(纣王)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披览至此,大不以为然,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里的“书”特指《尚书》,亦即《书经》。《武成》是其中的一篇。孟子认为,《尚书》中的记载未可尽信,并举出了具体实例。这一论断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同。宋代理学家张载、朱熹等,还就此做了进一步的引申与发挥,强调读书要“有疑”,且在“无疑处有疑”,要“濯去旧见以求新意”。道理就在于,怀疑方能开启觉悟之门。 《公羊传》中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其实,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那类“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事,所在多有。何况“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对此做进一步的阐述,专门揭橥了古代一些典籍增溢其事以致失实的现象。他说,《尚书》中赞美帝尧的德政,说是“协和万国”,实际上,当时,“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尽于三千之中矣”,说是“万国”,“褒增过实”了。他还举出《尚书?武成》篇:“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助战者多,故至流血如此”。“案: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再者,“周殷士卒,皆赍干粮,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 这种种陈述与批驳,都至为确凿。古时是这样,那么近世呢?王充接着又列举了汉代言过其实的事例:郎中贲光上书光武帝,言汉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断狱三人”,以颂美文帝。光武帝当即予以驳斥:文帝并不居住明光宫,断狱也不是三个人,正式澄清了事实。为此,王充慨叹道:“汉为今世,增溢功美,犹过其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 当然,这里还有一层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包括《诗经》在内的经书都看作史书的话,那么,对其所记失实予以切责,当然没的可说;但《诗经》本身又是文学作品,如果句句都去这样要求,就有些失之过苛,甚至是“刻舟求剑”了。比如,《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王充加以批驳,说其声高远,可以,“言其闻于天,增之也”,“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这就未免吹求过苛了。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最新马原论述题整理

简答题:2/6 经济学 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二重性: (1)具体劳动: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 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理解: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 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③.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另一种答案: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答:依据: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和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 起的作用不同 意义: 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 资本产生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答: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因而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身体的生产和再生产,要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有哪些? 答:特点: ①.竞争目的: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②.竞争手段: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③.竞争范围: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政治政治和社会领域。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和职能是什么 答: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这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相应地完成三种职能,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最终实现价值增值。 哲学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答:辩证的否定观,是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 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 果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 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3.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 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4.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 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集(含答案)

简答 1、简述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主要特征。 1)采取钉住汇率制度,即本国货币钉住主要发达国家货币,保持汇率相 对固定。 2)实施外汇管制。 3)本国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外国货币。 2、货币贬值的效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一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影响最为突出。?一般而言,一国进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货币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越好。 (2)货币贬值的效应受时滞的影响。 (3)其他国家是否报复,如实施对等的货币贬值。 3、简述倾销的含义及其构成条件。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对倾销的调查和确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 其构成要素:?(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2)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3)损害是由低价销售造成的,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5、简述恩格尔定理对国际贸易的意义。 1)恩格尔定律是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中用于食品等必需品的支 出比例减少,用于非必需品的比重上升。 2)随着世界收入水平的提高,奢侈品及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快, 有利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家出口。 3)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国的发展,不利于食品等的出口。 6、简述出口补贴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 1)出口补贴有利于出口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增加生产者剩余。 2)出口补贴减少了消费者剩余。 3)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 4)出口补贴使一国经济福利净损失。 7、一国征收关税对商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及其经济效应。 关税对商品相对价格的影响:关税是自由贸易价格基础的加价,提高了进口产品价格的同时也提高了国内与进口竞争的产品的价格。其经济效应:①减少了本国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与进口产品相竞争的生产者的生产者剩余,同时政府财政收入会增加,但总体上经济福利水平降低。②影响了一国进口贸易规模从而保护了本国同类商品的生产,增加了受保护商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和阻止了对稀缺要素需求的下降。 8、简述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作用。 1)最主要的意义就是: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而言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2)还可以说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