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人口短缺正在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中国人口短缺正在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中国人口短缺正在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中国人口短缺正在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中国人口短缺正在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我们曾在去年的《每日经济》中分析,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将面临抢人大战。大意是说,中国虽然在短期内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劳动力短缺,但如果考虑到区域、行业,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逐渐严重。随着老龄化加剧,中国的劳动力供应将会由结构性的相对短缺走向绝对短缺。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城市发展将面临愈演愈烈的人口资源竞争。要指出的是,人口竞争不只是争夺劳动力,还包括有技术和知识的技能人才,也包括有支付能力的消费人群。

实际上,中国的人口资源竞争已经出现,在一些区域还表现得极为明显。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对部分地方的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比如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东北,出生率又极低,整个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也在加快。人口净流出已经成为"新东北现象"的重要表现之一,这对东北振兴无异于釜底抽薪。人口资源流出现象并非近年逐渐落后的东北地区特有,根据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的实地调研,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成都平原、珠三角地区,同样普遍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竞争问题。我们确信,人口资源短缺将成为各地发展规划的关键瓶颈,一种情景越来越清晰:中国各地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规划,将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人口资源抢夺大战。

不过,机会也总是潜藏在危机之中。人口资源短缺也正在刺激新的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会,机器人就是这样一个产业。从趋势来看,有理由相信,曾经的人口大国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机器人应用市场。

据媒体报道,一位私募基金投资人在江浙调研时发现,中国的工厂特别是电子制造业的工厂对于机器人的庞大需求和已经开始的应用让人吃惊。一开始是一些污染大、工序特别单调的工种招不到人,被迫开始用机器人替换,比如喷漆等。当机器人的成本优势显现出来后,有些人工很高的工种如焊接,机器人比人工还便宜。据《新世纪周刊》引述的数据,国际相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显示,2005年-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达到25%。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超过日本,达到3.2万台,约占世界总量的20%,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有业界人士2014年对珠三角企业使用机器人的情况的调研也显示,未来2年-3年中国内地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以25%以上的速度稳定增长,其中汽车制造、3C、食品饮料等行业增速更快。

即使中国已成为使用机器人最多的市场,这也不是极限。我们相信,中国在不短的时间内还会保持"世界工厂"的定位,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大量的机器人。统计显示,每1万名工人中,韩国和日本均拥有300多个多用途工业机器人。相比之下,中国每1万名工人仅拥有23个机器人。截至2013年底,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数)为30,不及全球平均水平(62)的一半。

国内已经有企业从机器人使用中尝到了甜头。据了解,随着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大量进驻,家电制造商美的的用工数字随之大幅减少。其顺德基地从最高峰的2800人减到目前的800人左右;邯郸基地从3800人降到2800人。整个空调事业部目前有3万工人,2015年的目标是减至2.6万,预计2018年降到2万。相应地,美的2015年计划至少新增机器人600个,而此前几年累计也只有800个。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市场变化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中国的人口资源短缺正在制造出一个极富潜力的市场!我们相信,老龄化之下,中国还会许多与人口短缺相关的市场机会出现。(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主要宏观数据创多年新低表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统计局今日(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除了出口增速大幅反弹外,2月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均出现下滑,并创下数年新低。数据显示,2015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比2014年12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这是自去年8月工业生产增速以6.9%创下六年多新低以来,再次刷新低位记录。2015年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44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9%,这一数据不仅低于市场预期,也创下至少13年以来最低增速。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也大幅下滑。数据显示,2015年1-2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191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7%,大幅低于去年末的18.1%。此外,2015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9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7%,仍在下滑中。而房地产投资与销售也仍在进一步下滑。数据显示,2015年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78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0.1个百分点。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876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3%。再加上此前公布的PPI已经连续36个月负增长,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进一步加大,市场呼吁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声音将再次高涨。(R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建立规范流程扭转人大代表身份失真局面】

人大代表身份失真、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多年来备受舆论指摘。有人掷千万买资格,也有企业老板冒充工人、农民以获得提名。在昨天(10日)的北京团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尔乘表示,两年内有50多名代表团严重违法违纪被终止代表资格,远超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这样,我想省级和省以下的代表可能大致也是这种情况。"为何近年人大代表贪腐情况急增?王尔乘解释,这一方面是反腐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人大代表选举中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他指,党组织对选举工作不够重视,包括组织部门、纪检部门、人大机关相关部门严重失职;仅从代表结构和代表身份来看,问题就比较严重。王尔乘坦诚,真正来自基层的农民、工人代表很少,企业负责人反而占了近一半以上。此外,代表身份严重失真,许多企业主以工人、农民或科学技术人员身份获得提名,使那些真正符合条件的代表提名,即使获提名也很难当选。去年宣判的湖南衡阳人大贿选案,涉案金额高逾1.1亿元人民币,衡阳527人大代表仅9人未受贿,为中国共产党史来最大贿赂选丑闻,震动全国。"为什么人大代表的身份会这么值钱?"清华大学宪法学教授林来梵在当时抛出了这些问题。他分析,在企业融资、纳税过程中,人代身份会带来很大的经济价值、便利,"这个好处可能大大超出投资"。明年开始,人大代表将陆续换届。王尔乘表示,必须切实保证代表的结构要求。从酝酿、提名到选举,要建立起规范明确的流程,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明确,同时实行责任追究,"从源头来把好代表选举这一关,保证人大代表的质量。"(R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东北希望借"中国制造2025"机遇实现工业转型】

目前工信部正与中国工程院加紧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力争要用10年的时间,使中国制造业进入世界第二方阵。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黄泰岩认为,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而中国制造产业总体而言还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所以中国想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势头,就必须以中高端产业结构的迈进为支撑,而中国制造2025规划被第一个作为未来行动纲领被正式采纳,说明中国已对如何"弯道超车"做出具体回应。辽宁省作为传统工业强省,势必将在这次"战役"中扮演重要角色。谈起辽宁制造业现状,黄泰岩表示,辽宁工业基础雄厚,完全有能力成为2025规划的排头兵。比如北方重工集团目前正在赶制为香港制造的大型盾构机,其规格和质量均为亚洲之最。被称为"地下航母"的盾构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体现,而北方重工已经在这一领域抢占了制高点。"辽宁的任务就是要多打造几个像北方重工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彻底打破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的僵局,主动承担起制造业兴国强国的重任。"据了解,辽宁省今年将加快机器人及智能成套装备发展速度,力争应用互联网+智能化等新技术提高制造

业水平,使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全国政协委员武献华今年带来的提案就是建议在辽宁装备制造企业聚集的沈阳和大连两地设立自主创新示范区。"沈阳和大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其实力和能力有目共睹。就科研力量而言,在全国排到第7位。如果在这两地成立自主创新示范区,势必会带动产业良性发展。"(RWSQ)返回目录

【政策:国务院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打造发展新引擎】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11日正式发布。意见指出,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和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促进创新创意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加强政策集成,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完善股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创新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强化开放共享,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构建开放创新创业平台,促进更多创业者加入和集聚。加强跨区域、跨国技术转移,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提供全链条增值服务。强化创业辅导,培育企业家精神,发挥资本推力作用,提高创新创业效率。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投融资渠道更加畅通;孵化培育一大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其中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丰富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八个方面。(R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各地开发区安全生产措施不达标是普遍现象】

去年昆山台企中荣金属发生严重爆炸,造成上百人死伤。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10日出席第12届全国人大会议的记者会,称事故原因并不单纯,痛批中荣工厂违法设计,任意降低标准。他表示,中荣事故并非车间粉尘超标,遇到明火引起爆炸,"没有这么简单。"他称,中荣设计的粉尘除尘系统一开始就违规,且任意降低标准。中荣因未定期清理回收桶里的铝粉尘,加上回收桶用久腐蚀进水受潮,里头的铝粉受潮后产生氧化还原反应,热量急剧升高,达到一定温度之后自燃,然后引起爆炸。由于缺乏卸爆装置,爆炸火焰顺着除尘系统进到车间,由于每个工位都有一个除尘系统,"所以每一个工位都没跑掉,就像火焰桶对着每一个人。"他还痛批各地开发区为了招商引资罔顾安全。部分开发区任意降低安全标准,让企业建设投产时,就未达到安全标准。此外,开发区的监管体系和人员严重不足,目前大陆共3000多个开发区,真正设立安监机构的只有50%。他以昆山开发区为例,该区共有4000多家企业,却仅设置了3个人管理安全生产,"根本管不过来,不可能覆盖到。"再加上有些个别开发区对企业无原则的保护,不主张对企业进行监管、检查,企业自身安全意识又不强,就会发生事故。杨栋梁表示,大陆新的安全生产法已提高处罚标准,事故企业最高罚金上调到2000万元,而且企业负责人也需担负刑责。(B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十三五规划应设置强制性碳排放总量目标】

去年11月12日,中美两国达成减排协议: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但中国并未设置具体数量目标。为此,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建议十三五规划应纳入强制性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王毅认为,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是实现"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且努力早日达峰"的必然要求。虽

然中国只承诺了峰值年份目标并未明确峰值总量,然而为实现此目标,未来的能源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已经大体划定。在其建议中,王毅认为,以往将碳强度指标分配给省、市等地方政府,而实际排放源是企业。省、市等地方政府如何管理企业履行碳排放控制目标缺少制度基础,客观上存在排放主体与责任主体错配的问题。他特别称:"在某些生态脆弱限制发展的地区和有淘汰落后产能需求的地区,即使碳强度有很大的下降空间,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也应该严格控制。"这意味着某些自认为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发展仍需严加控制。王毅说,诸多研究表明,中国2030年的能源相关碳排放达到峰值时总量在110亿吨左右。其中,根据"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课题组的模型模拟情景,可以推算出十三五末2020年的碳排放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在105亿吨左右。"因此,我们建议十三五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设定以此为参考。"他同时表示,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应结合地区和行业发展特点,与强度目标形成双管双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2020年达到峰值。(R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政协委员建议可再生能源补贴收支公开化】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累计超过140亿元,严重增加了企业财务负担,并且导致了产业链中的债务转移,形成"三角债"现象,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较大、长期存在"寅吃卯粮"现象、收支不够透明等加重企业负担、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建议实行可再生能源补贴收支公开化,解决资金征收与实际需求的矛盾,明确有关部门的管理权限,确保补贴资金高效利用,促进可再生产业积极健康成长。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与产业发展规模缺乏有效的关联性,导致征收资金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长期存在"寅吃卯粮"的现象;另一方面,自2012年起,可再生能源电价补助资金的牵头单位由国家发改委转到财政部,并且电价附加资金纳入可再生能源基金统一管理,也导致了2012年之前的补贴资金支付缺乏公开明确的解决方案。朱共山指出,若能将与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收支有关的资金确定方式、收支操作流程、管理和监督工作等实现公开化,可再生能源行业将能获得明确的发展规模参考,有助于解决资金征收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缺口的现象,有关部门的管理权限也将相应得到明确,使得补贴资金的发放或补发能够及时、顺利地进行,从而使得补贴资金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及时解决可再生能源企业的资金难题,增加企业的投资积极性。(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移动互联正成为教育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中国民营教育的探路人之一,俞敏洪是如何看待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的?周二(10日),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中国的教育应该有所区分,精英式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不矛盾。在谈到教育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时,俞敏洪表示"移动互联"将是关键词。具体到新东方的走向,他表示将遵循"从线下到线上,把线下和线上结合起来。"中国要发展精英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一直是社会上争议较多的话题。俞敏洪认为,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面向大众的,而学术和精英教育的发展则是面向顶级人才,二者职能不同并不矛盾。"一些大的理论,大的科技突破应该是在顶级学术和研究机构产生。"他表示,但由于中国是个生产和就业大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也将是中国的一个必然取向。在谈到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时,俞敏洪特别强调从线下到线上,并且号召移动互联应该更多运用到乡村教育中。"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是促进教育均衡的重要措施。借助移动互联,未来的远程在线教育会越来越逼真,效果会越来越好。"他说,"在线教育首先应该重视乡村,让其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此外,他提议要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乡村教师的收入应该高于城镇教师,这样才能够吸引人才。"他说,"财富往哪里倾斜,哪里就会有人才,不能单纯依靠道德来鼓励他们奉献、扎根在乡村。"针对中国在线教育网站、企业的井喷式发展,俞敏洪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任何一个初创行业,刚开始都会有众多企业出现。"他说,"大浪淘沙之后,大部分都会被淘汰。我认为现在上万家的在线教

育公司中20%会存活,1%到5%会成为优秀的上市公司,为人们提供优良的教育服务。"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现状,俞敏洪表示其未来一定是向精细化职业教育方向发展,"中国人做事情有精细的传统,比如做工考究细致的明清家具,只不过改革开放中我们更加注重经济总量的发展,在未来这种'偏科'一定会被打破。"(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政协委员建议尽快推进环境容量测算核定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尽快推进环境容量测算核定工作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建议环保部重启地表水、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核定工作。据了解,早在2003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就曾发文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环境保护局,要求上报地表水和大气环境容量测算结果。但是,此事最终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不了了之。然而,严重的环境污染迫使中国政府重视这项工作。相关部门曾做过一个局部的环境容量检测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个主要污染物,全国平均超标大概是100%~150%,京津冀地区超标均大于150%,长三角地区超标100%~150%,珠三角地区超标150%左右。对此,万捷认为,近年来,我国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浓度高的特征,部分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严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即严重超过当地环境容量。万捷在《提案》中建议,环保部尽快启动地表水、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核定工作,制定工作计划,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城市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完成环境容量测算工作,并报由环保部进行审查核定,并以此数据制定各地总量控制指标。同时,对跨省、跨流域、跨区域的测算工作应由环保部直接牵头测算核定工作,防止各省、各流域、各区域之间的相互推脱扯皮,保证测定工作的顺利完成。(R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补贴退坡致新能源汽车产量环比大跌】

3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了2月汽车产销数据。数据显示,今年2月我国销售汽车159.33万辆,环比下降31.3%,同比下降0.2%。在汽车市场整体表现滑坡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也出现回落迹象。数据显示,今年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回落至6045辆,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在去年12月冲入2万辆俱乐部后,销量回落至6000余辆左右。根据中汽协统计,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045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2890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3155辆。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今年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与去年11月和12月的数据相比降幅明显。去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728辆,12月新能源汽车产量高达2.72万辆,而今年前两个月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均维持在6000余辆的水平。另有公开数据显示,1-2月新能源汽车生产12853辆,销售12440辆,同比分别增长2.8倍和2.9倍。但从1-2月总产量看,较去年12月单月产量还有一定差距。对此,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分析称:"(新能源汽车产销环比大幅下滑)这和我国推行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机制有一定的关联。"根据《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2014年和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纯电动专用车、燃料电池汽车补助标准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分别下降5%和10%。如果以插电式缓动力车型计算,今年的每辆车的补贴金额将下降至3.15万元,相对于2014年少1750元。董扬表示,"部分消费者依然很在意这部分补贴,因此不少企业将1月的销量统计到了2014年12月里面,这就导致1月销量相对于去年12月明显回落。2月的工作天数相对较少,这也成为2月新能源车销量回落的原因。"。同时他认为,如果3月和4月新能源车的销量依然维持在这样的水平,则需要"认真分析这一市场"。(R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今年两会已明确了哪些改革的时间表?】

2015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截止10日,已有不少重点改革事项公布了时间表:1、2020年之前有望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全国人大发言人傅莹近日表示,"如果这次大会能够通过这部立法法,今后就要加快税收法定原则落实的步伐,以后凡是开征新税的,要由全国人

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税收法律;凡是要对现行税收条例进行修改的,一般都要上升为法律;其他的税收条例,要区别轻重缓急,逐步地上升为法律。总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之前,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2、2017年有望推出延迟退休具体方案。人社部部长尹蔚民10日在记者会上透露了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的时间表:希望2015年制定方案,2016年报经中央同意,并向社会征求意见,2017年正式推出具体方案。3、力争年内出台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在10日的记者会上,尹蔚民说,"按照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实行全国统筹以后,我们可以在全国的范围内调剂余缺、分散风险。全国统筹方案力争在2015年出台。"4、今年上半年有望出台出租车改革方案。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近日向媒体透露,出租车改革已经进入重要阶段,交通运输部已先后进行了三轮论证,初步指导意见已有大体轮廓。两会结束后,交通运输部将进行第四轮调研,并听取公众的意见,改革方案最快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出台。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系列实施方案、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也是出台在即。除了上述改革方案出台的"时间表",此次两会期间还明确了一些改革具体实施的"时间表",譬如,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养老金并轨今年将进入正式实行阶段。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了不少时间表,包括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等。(R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南北车合并获部分境外反垄断审查机构批准】

南北车合并无疑是近期市场关注热点之一,其合并是否会引起国外反垄断机构的调查也引起诸多猜测。然而,两车合并的公告则表明部分国家反垄断审查机构已同意这一合并。根据中国南车发布的公告,公司与中国北车签署的《合并协议》规定的实施条件之一为:为本次合并之目的,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已经向根据当地法律的规定需要在本次合并完成之前进行反垄断申报的国家提交了反垄断申报,并且已经从这些国家的反垄断审查机构获得或被视为获得有关本次合并的所有必要的批准。该公司宣布,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已于近日获得了根据当地法律的规定需要在本次合并完成之前获得的所有必要的境外反垄断审查机构的批准,包括澳大利亚、德国、巴基斯坦、新加坡反垄断审查机构的批准,该等批准均未附加条件或义务。公告还显示,尽管取得了上述进展,本次合并的实施仍受限于《合并协议》规定的其它生效条件和实施条件的满足,包括中国证监会对本次合并涉及的相关事项的核准、中国南车作为换股对价发行中国南车H股获得香港联交所的上市批准、本次合并所必要的中国境内反垄断申报通过审查、清洗豁免没有撤回或撤销以及清洗豁免所有的条件均已实现。值得关注的是,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与中国有着激烈竞争关系的国家如日本和法国的反垄断机构会作何表态。(R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联想集团董事长建议打造一带一路信息快速通道】

"一带一路"战略发布之后,业界对于基建领域的评价着墨良多,而对于信息领域则少有提及。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好的国家战略,但是,我们不但应该推广我们的物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也应该推广我们的信息高速路。"这份名为《建立"一带一路"信息产业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亚非欧信息合作2.0升级版》的提案中建议,互联互通离不开信息化,加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实现相关国家在数据信息服务、互联网+业务和国际通信业务领域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要求。而"为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应建立'一带一路'信息产业合作伙伴关系,推动IT企业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的领跑员和建设亚非欧互联互通的主力军,打造亚非欧信息合作2.0升级版。"提案认为,这样做有三大意义:可整合"一带一路"60多个国家的信息市场和资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信息化"和"电子化"平台;发挥IT企业整舰出海的优势,整建信息化国家队,助推中国信息产业的新腾飞;大大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在科技领域的含金量,整体改善"中国制造"的低端格局,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台湾机床企业试图借"工业4.0"摆脱困境】

原本打着"最优性价比"招牌的台湾机床企业,现在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日圆大幅贬值令台湾机床的市场份额被日企大幅侵蚀。数据显示,以10000日圆为计算单位,2011年尚且可以兑换4000元新台币,2014年就只能兑换2800元新台币了。巨幅贬值让定位于"在中高端市场具有较高性价比优势"的台湾机床企业颇为不堪。在过去,同档产品台湾能比日本便宜30%,现在却是日本比台湾便宜10%左右。台湾业界人士坦言,在竞争方面,日圆贬值永远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受此影响,2014年,台湾机床产业的出口份额已从世界第三滑至世界第四,产值也从世界第五掉到了世界第七。考虑到台湾所产机床超过四分之三都依赖于出口,出口份额的下滑无疑将令台湾机床企业面临巨大的库存压力。机床是台湾最成熟、提供就业最多的产业,遭遇这样的困境令业界一筹莫展。不过,尽管困难重重,台湾方面仍然期待机床行业能迎来新的突破,到2020年能有70%的增幅,达到2550亿新台币。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台湾业界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工业 4.0"--也就是智能制造领域。在去年11月举行的TMTS台湾国际工具机展会上,已经有一些厂商展示了由不同种类机床组成的生产流水线,而上银科技更是现场搭建了一个完美的无人工厂。上银科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无人工厂跟德国'工业4.0'的概念是一样的。它里面有传感器,你不用派那么多人去维修,它直接就可以检测;也不用等到坏掉了才去维修,它随时都可以换。我们将来会进一步做到,从机台组装开始,你没有组装好它也会告诉你。"据介绍,这个凝聚了全球最尖端技术的无人工厂,是上银科技花了六年的时间研发出来的,目前已成了上银科技每次参展的代表性作品。"然而若要真正进入产业化阶段,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数据收集、破解更多数据背后的意义,虽然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但'工业4.0'一定是沿着这条路来走的!"(RLX)返回目录

中国人口的利弊

中国人口利弊观 摘要:本文拟在《人口增长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吗》1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谈谈中国人口众多的利弊 关键词:人口利弊;短期长期;人口出路 Simon在《人口增长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吗》一文中的主要观点大致是:人口增长并不是一些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真正原因,而且它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导致人们忽略了真正发展的核心因素——经济机制。 我部分地接受其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这是中国的大思想家老子在几千年前说过的话,今天我用之来形容中国现阶段和可以预期的未来的人口问题,深觉合适。 应该说,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和少都有它的好处和弊端,关键是如何认清优势所在并合理地利用。同时我们也要有直觉,就是任何一种经济现象或理论都要认清楚它的短期情况是怎样,长期又是怎样。 一.短期内我国人口的利弊 1.1人口的利 现在的中国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正在向科技密集型发展,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排在前列,但人均生产值仍然很低,这也就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发展离不开基数庞大的人口。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中国的人口优势正好弥补了资本禀赋不足这个发展中的瓶颈。廉价的劳动力,为中国发展轻工业带来了最大的优势。大量的进出口贸易顺差为中国带来了无限的优势,同时解决了资本缺少的问题和就业不足的问题。 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生产率,在当今中国拥有最丰富的劳动力,正是因为拥有这么多丰富的人力资本,中国才有可能自改革开放以后保持经济的飞速增长,这是基础条件,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纵使改革开放再彻底,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看看这些年的印度,其经济增长之快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印两国经济能够拥有如此显著的增长速率,都是有着强大的人力资本做后盾才能实现的。中国的人口多让其拥有世界上最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国际上诸多大型公司企业的眼球,这个市场的某种产品供需关系的一次小小的波动都会引起需许多投资者为之焦急。而我们也靠着外资的引进,弥补国内投资金额的不足,1黄祖辉译. 发展经济学的革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87-106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

人口与国情教育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授课教师:王显刚 (四)教学过程: 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板书) 提问:上述材料中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什么特点? 上述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是我国人口现状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也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我国人口现状还有如下特点: 1)农村人口多 据1992年我国人口统计,全国农村人口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8%,占世界农村人口的1/4强。 1980年、世界平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1%,发达国家占30%,发展中国家为70%。我国农村人口比例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据全国计划生育抽样调查统计,1998年出生的婴儿中,城市街道一孩比率为89.3%,而乡镇一孩比率为48.4%9,农村的多孩率明显高于城市。因此,人口增长过快在农村更为突出。 2)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速度快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90年就超过了人亿,估计2000年达到1.28 1.2亿,占同年总人口的10.4%左右。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相当于2025年所有发达国家同龄人口的总和。 3)人口分布不平衡 4)人口素质偏低材料一:1980年全国人口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只有4.6年,不足小学毕业程度。1990年7月,这一指标提高到6.6年,这说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实践一年级文化程度。我国人口的文化结构仍然属于以低层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类型。 材料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正式公布的文盲半文盲达1.8亿之多。而这个数字是以自己申报为准,这并不表明其的人都已脱盲。国务院1998年颁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工作条例,规定个人的脱盲标准是,农民需识1500个汉字(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城镇居民只需2000 个汉字,)能够看懂得浅显、通俗的报刊,能够记简单财目,能写简单应用文。按照这样的脱盲标准,有关部门在一些地区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男性成年中只有20.8%,女性成年中只有13.3%达到了脱盲标准。如果以这一调查结果推断全国,则结果是我国总人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 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960 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 快。2001 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 万左右。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 年),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 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 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3、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论中国人口国情

论中国人口国情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很大一部分的比重。我国是世界最多的一个国家。庞大的13亿人口,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人口多也确实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持久的压力,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人口问题呢?到底人多是好事还是坏事? 毛泽东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他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这既是毛泽东人口观的哲学依据,也是后来毛泽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 改革开放后,采取措施限制人口增长。邓小平指出,这些年来一直在采取措施,节制生育。我们力求每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小一些,但总还要增长。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但人多也有人多的麻烦。 我国人口的不断扩张,虽然为社会提供了不少劳动力,但是世界的资源也在不断的消耗,逐渐短缺。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虽然有一些有利的一面,但弊端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 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国后,我国平均每年净增一千多万人口,致使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以上要被新增加的人口消费掉。90年代以来,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支出的总额中,消费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不得不用来养活13亿人口,国家用于建设资金积累非常有限。 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虽然我国人口多,基数大,但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人口素质偏低。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很少一部分是城镇,因此城乡差距非常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11%,具有高等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3.6%;我国每100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60。我国要加强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问题:中国的人口国情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口与发展的三大矛盾和三大问题:第一是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第二是十亿人左右的就业问题;第三是几亿人的养老问题。中国人口问题是跨世纪的难题。我国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形成若干个相互叠加、相互冲突的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高峰,而我国创造就

论中国人口质量极其提高

论中国人口质量极其提高 摘要;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的人口质量受到多方关注,通过了解人口质量和中国的人口质量现状及其提高,能使中国社会经济得以长期发展,在经济现代化的竞争环境中,得以腾飞! 关键词;人口质量;中国人口质量;优生;教育。 从是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和思想,文化科学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地区人口综和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它是反映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口素质。 测量人口质量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有平均预期寿命和长寿水平,残疾人口所占比重,青少年身体发育指标,教育水平指标,死因指标。间接指标反映了一国或一地区为提高人口质量提供的社会条件。有医疗卫生和保障的普及程度,人口食物构成和营养状况指标,体育事业的普及程度,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图书和报刊的出版发行量,环境监测状况与污染指数等。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此研究分别产生了优生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等。 ‘优生学’一词源于希腊文的‘优良’和‘生育’的组合。它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改善人的遗传素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如何提高人口出生素质,防止出生缺陷的科学。人口质量的提高更多地受到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教育是改善人口质量的最佳途径,它使人口质量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源。邓小平说过;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本是人类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收益,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人口质量。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的发展,不仅在客观上要求人口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且也提供了保证人口质量不断全面发展的客观可能性。恩格斯讲过:"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框框的社会"将"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5页)列宁也指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 出什么结论。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过渡】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

八上地理中国的人口教案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我国的人口特点。(重点) 2运用地图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难点) 3.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与我国人口政策,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问法引入,请同学们思考:我国人口有多少?在世界上占第几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人口。 二、快乐自学 自学教材P11—15图1-7,图1-8,图1-9,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人口总数为_____亿,占世界人口的______以上,居 世界第______位 2.从所绘制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特点是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以上可以归纳出我国人口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以黑龙江的__________至云南的_________为界,此线以东人口__________,以西人口_________。 5.这样分布的原因是: 东部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部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关于人口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________。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控制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读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什么增大了?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精)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003班 刘瑶(10505135)周丽(10505110)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中 国 人 口 预 测 模 型 摘 要 为了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本文是以《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公布的部分人口数据为基准(其他部分数据通过网站查询得到),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数学模型得到了对于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的统计模型。对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构建了反映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化率负指数函数。基于leslie 的改 进模型: (t)X B B B +(t)X A A A =t)▽n +X(t 22) -(n 3 2112) -(n 3 21 此模型考虑到了生育率的变化,并是针对总人口分布处理的,克服了leslie 模型的不足,很适合做长期预测。得到结论:人口数量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2040年,届时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为15.869亿。 关键词: 人口预测, 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 , 长期预测 一 问题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前30年高速增长和后20年低速增长两大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率进入高出生、低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时期,1950-1975年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 最高达到37‰(附录1)。70年代以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扭转,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妇女总和生育率有了明显下降,人口出生率由70年代初的33‰大幅度下降到80年代的21‰,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由6下降到2.3左右。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文化和健康水平逐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在20-29岁生育旺盛人数年均超过1亿的情况下, 人口出生率依然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到2000年底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4.03‰,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下降到7.58‰,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下降到2以下。进入90年代末期, 我国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国外近200年的历程。到200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亿, 成功实现了“九五”计划将人口控制在13亿的奋斗目标。 中国政府自1980年在全国城乡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成果卓著,据国家计生委“计划生育投入与效益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20年共少生2.5亿个孩子。若从70年代算起,至今至少少生3亿人口,这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同时也是对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控制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问题依然十分严峻,1990-1999年每年平均净增人口约1300万,这仍然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压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

中国国情社情简介

我国国情社情 1、我国的地势。地形和气候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 我国的主要地形有:山岭、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中国有四大盆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地势最底的盆地。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为我国最长的、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我国的气象灾害最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台风)、低温冷冻、雪灾、冻雨 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IV级(一般)III级(较重)II级(严重)I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2、我国的能源资源 土地资源: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3位。但是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世界排名第120位 水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害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之后,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年占有量约为世界均水量的1/4,排在世界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矿产资源: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我国均能找到,且储量丰富。目前,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 能源以地热、水能、太阳辐射能、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的地热资源很丰富,已经发现的温泉有2000多处。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金)。青藏高原日照时间及辐射量均居全国之冠。 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大约在80~220千卡/平方厘米。其中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能源资源特别丰富。地壳中地热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已发现的高温地热区看,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中国的人口》八年级地理教案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课标中蕴含着对学生各种数据及统计图表、人口分布图的判读能力的要求,也蕴含着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要求,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渗透将成为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此外,也涉及到了新课标的总课程目标中的一些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如“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知识与技能要求中的“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节属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第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分布及人口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节是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口国情是我国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国情,它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产业特别是农业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理解中国的人口突出特点、产

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学生学好中国地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本节知识点较少,内容简单,便于掌握,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内容的教学,帮助一些七年级地理学得较差的同学重树学好中国地理的信心与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人口知识及问题在各类媒体、以往的教材中大量出现,学生应对本部分知识十分熟悉,教师可不必大量讲析,学生便可理解。在本节中大量应用了统计图表,但这一知识在七年级数学中已做了详细的介绍,故而读图特别是一些简单的统计图,不成为本节的重点讲授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的时期,且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比较燥动,因而对于这种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应适当加入一些比较深动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对主要农村本校的学生而言,八年级学生也正处在学习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了一部分学地理的能力较差的学困生,同时学生的讨学思想已渐渐表露出来,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课堂中有所得十分困难;要让一些对地理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吃好,这也有难度。

浅论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浅谈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1000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1980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

人口理论与中国国情

中国人口与国情 一.什么叫人口转变,人口转变的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试论述中国实现人口转变的原因。 人口转变是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第一阶段:原始阶段,明显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出现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两者差距逐渐增大,自然增长率增大,人口增长明显加快。该阶段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对资源、就业、教育压力大;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第三阶段:现代阶段,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该阶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对环境破坏小。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大 中国实现人口转变的原因:1.社会生产方式等经济因素,人口转变过程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口进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关键在于国家和人民深刻认识到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2.计划生育政策因素, 中国生育率下降的主导因素是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我国人口迅速转变的重要原因。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人口转变的作用机制在于政策的执行改变了家庭内孩子成本效用的对比关系, 从而影响了家庭生育政策。3.现代化约束因素,中国人口转变和现代化进程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口转变的直接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 间接原因是现代化推动, 特别是社会发展的作用, 如交易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等。4.社会文化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对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 并影响到生育。 二.简述并评价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 1、两个公理。二个公理指第一, 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两个公理是马尔萨斯由一般生物推及人类的, 马氏把人类最普遍的欲望概括为人类的两个公理, 并因此推断出人口增加力, 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 是无限地较为巨大。 2、两个级数。马尔萨斯由二个公理得出两个级数的结论。两个级数指人口在无妨碍时, 以几何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增加。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函数, 实际工资的提高必然会刺激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具有加速度的趋势, 而食物的增长却表现出另一趋势, 即粮食的增加只会体现出递减的趋势。 三.你对今天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有何看法?请你设计中国社会未来的收入分配模式。 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现状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由于政府集中力量首先发展城市建设,对城市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对农村的投资长期明显少于城市,造成农民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国民待遇和机会,这既导致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姓名:蒲世吉指导教师:焦玉娟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人口现状,综合考虑城镇和乡村男女性比率、出生率、死亡率及国内人口迁移等因素,建立人口发展方程,结合最优控制原理及曲线拟合等技术,分别建立了城镇和乡村男、女性人口变化模型.通过实际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我国目前的人口现状,从而用它可以预测我国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为国家进行相关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根据模型预测,在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9846万人;在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44679万人;在2050年将达到141527万人.这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预测的数据接近.从全国总人口变化曲线上直接看来,在国家人口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2030年后我国人口逐渐有所减少. 关键词人口模型,人口发展方程,最优化控制原理,人口增长率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status of our country's population,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sex ratio ,birthrate ,mortality and inland migration of counties and towns, this paper establish both the male and female population model of the chinese counties and towns with optimal control theory and curve fitting and so on. Through checking the model with real data, the results manifest that this model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说课讲解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 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 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 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变迁

主题:政策变迁和政策调整 结合下文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生育政策,回答文后问题。 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变迁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政策始终是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的基本国策。而如何结合国情制定适宜的生育政策,无疑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 1.新中国早期的生育政策 1949年末,全国(不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总人口为54167万人,出生率为1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总和生育率为6.14。1953年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1953年6月30日24时,中国总人口为60193.8万余人。 1956年9月15—17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指出:“适当地提倡节制生育。” 1957年7月,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发表《新人口论》,强调为了经济的发展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 2.我国六十年代的生育政策 1960年4月10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第二十九条规定:“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过重的负担,使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并且得到充分就业的机会。” 1962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指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 1968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3年12月11—27日,国务院计划生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