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名词解释 题库

1名词解释 题库

1名词解释 题库
1名词解释 题库

1.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2.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值,用符号pI表示。3.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5.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6.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7.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8.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9.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0.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1.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12.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13.凝胶电泳: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等分子的分离纯化技术。14.层析:按照在移动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和固定相(可以是液体或固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5.别构效应:多亚基蛋白质一般具有多个配体结合部位,结合在蛋白质分子的特定部位上的配体对该分子的其它部位所产生的影响(如改变亲和力或催化能力)称为别构效应。别构效应可分为同促效应和异促效应。

16.分子伴侣:是一个协助新合成的多肽链正确折叠和转运的蛋白质家族。它们能够阻止部分肽段的错误折叠,抑制新生肽链的不恰当聚集,排除与其他蛋白质的不合理结合,协助多肽链的正确折叠和跨膜转运,协助寡聚蛋白的组装。

1.米氏常数(K 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 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2.底物专一性:酶的专一性是指酶对底物及其催化反应的严格选择性。通常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或一类相似的反应,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程度的专一性,酶的专一性可分为三种类型:绝对专一性、相对专一性、立体专一性。

3.辅基:酶的辅因子或结合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与酶或蛋白质结合得非常紧密,用透析法不能除去。

4.酶原:酶的无活性前体,通常在有限度的蛋白质水解作用后,转变为具有活性的酶。5.酶的比活力:比活力是指每毫克蛋白质所具有的活力单位数,可以用下式表示:

比活力=

活力单位数

蛋白质量(mg)

6.酶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7.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激活剂,其中大部分是离子或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8.抑制剂:能使酶的必需基团或酶活性部位中的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降低酶的催化活性甚至使酶的催化活性完全丧失的物质。

9.别构酶:是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它的催化活性受其三维结构中的构象变化的调节。10.同工酶:是指有机体内能够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11.酶(enzyme):生物催化剂,除少数RNA外几乎都是蛋白质。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

12.诱导契合学说(induced fit theory):1958年提出,酶能催化可逆反应在于底物和酶之间的结合是一个诱导契合的过程。要点为:酶活性中心的结构具有柔性,即酶分子本身的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酶与底物结合时,酶受到底物的诱导,其构象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引起催化部位有关基团在空间位置上的改变,以利于酶的催化基团与底物敏感键正确契合,形成酶-底物中间复合物。、、

1.单核苷酸(mononucleotide):核苷与磷酸缩合生成的磷酸酯称为单核苷酸。

2.碱基互补规律(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

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 (或T…A)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互补规律)。

3.反密码子(anticodon):在tRNA链上有三个特定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由这些反

密码子按碱基配对原则识别mRNA链上的密码子。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方向相反。4.顺反子(cistron):基因功能的单位;一段染色体,它是一种多肽链的密码;一种结构基

因。

5.核酸的变性、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溶液缓慢加热

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这个DNA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

6.退火(annealing):当将双股链呈分散状态的DNA溶液缓慢冷却时,它们可以发生不

同程度的重新结合而形成双链螺旋结构,这现象称为“退火”。

7.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当DNA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

它在260nm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

8.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DNA在260nm处的光密度比在DNA分子中的各个碱

基在260nm处吸收的光密度的总和小得多(约少35%~40%), 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9.半保留复制:双链DNA的复制方式,其中亲代链分离,每一子代DNA分子由一条亲

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组成。

10.不对称转录:转录通常只在DNA的任一条链上进行,这称为不对称转录。

11.逆转录:Temin和Baltimore各自发现在RNA肿瘤病毒中含有RNA指导的DNA聚合

酶,才证明发生逆向转录,即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12.冈崎片段:一组短的DNA片段,是在DNA复制的起始阶段产生的,随后又被连接酶

连接形成较长的片段。在大肠杆菌生长期间,将细胞短时间地暴露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

中,就可证明冈崎片段的存在。冈崎片段的发现为DNA复制的科恩伯格机理提供了依据。

13.复制叉:复制DNA分子的Y形区域。在此区域发生链的分离及新链的合成。

14.密码子(codon):存在于信使RNA中的三个相邻的核苷酸顺序,是蛋白质合成中某一

特定氨基酸的密码单位。密码子确定哪一种氨基酸叁入蛋白质多肽链的特定位置上;共有64个密码子,其中61个是氨基酸的密码,3个是作为终止密码子。

15.简并密码(degenerate codon):或称同义密码子(synonym codon),为同一种氨基酸编

码几个密码子之一,例如密码子UUU和UUC二者都为苯丙氨酸编码。

1.呼吸链: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所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

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电子在逐步的传递过程中释放出能量被用于合成ATP,以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2.氧化磷酸化:在底物脱氢被氧化时,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伴随ADP

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合成A TP的主要方式。

3.磷氧比:电子经过呼吸链的传递作用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在此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用

于ADP磷酸化生成ATP。经此过程消耗一个原子的氧所要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也是生成ATP的分子数)称为磷氧比值(P/O)。如NADH的磷氧比值是3,FADH2的磷氧比值是2。

4.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

(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

1.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2.乳酸循环:乳酸循环是指肌肉缺氧时产生大量乳酸,大部分经血液运到肝脏,通过糖异

生作用肝糖原或葡萄糖补充血糖,血糖可再被肌肉利用,这样形成的循环称乳酸循环。

3.发酵:厌氧有机体把糖酵解生成NADH中的氢交给丙酮酸脱羧后的产物乙醛,使之生

成乙醇的过程称之为酒精发酵。如果将氢交给病酮酸丙生成乳酸则叫乳酸发酵。

4.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分解至生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代谢

最主要途径。

5.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

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6.肝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7.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以6-磷酸葡萄糖

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又称为磷酸已糖旁路。

1.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2. 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

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二)英文缩写符号

1.NAD+(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尼克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2.NADP+(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3.FAD(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4.FMN(flavin mononucleotide):黄素单核苷酸。

5.CoA(coenzyme A):辅酶A。

1.F-D-P:果糖-1,6-二磷酸,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果糖-1-磷酸生成,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糖酵解过程生成。

2.F-1-P:果糖-1-磷酸,由果糖激酶催化果糖生成,不含高能磷酸键。

3.G-1-P:葡萄糖-1-磷酸。由葡萄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生成,不含高能键。

4.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含高能磷酸键,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糖酵解过程生成。

10.1mol葡萄糖有氧氧化生成ATP的摩尔数是30或32。

*糖酵解产生的NADH+H’,如果经苹果酸穿梭机制,1个NADH+H+产生2.5个ATP;

反应顺序ATP数目

G-G-6-P -1

F-6-P-F-1,6-P -1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底物磷酸化)+1×2

3-磷酸甘油醛脱氢2×(NADH+H)+2.5(1.5)×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底物磷酸化)+1×2

糖酵解(胞液,小计)7ATP

丙酮酸-乙酰CoA 2×(NADH+H)+2.5×2

丙酮酸氧化脱羧(线粒体,小计)5ATP

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2×(NADH+H)+2.5×2

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 2×(NADH+H)+2.5×2

琥珀酰CoA-琥珀酸(底物磷酸化)2GTP +1×2

琥珀酸-延胡索酸2×FADH2 +1.5×2

苹果酸-草酰乙酸2×(NADH+H)+2.5×2

三羧酸循环(线粒体,小计)20ATP

净生成ATP分子(共计)32(30)A TP 如果经磷酸甘油穿梭机制,则产生1.5个ATP。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

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题-护理名词解释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题 (1)非无菌区: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2)弛热:体温在39℃以上,24h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3)新鲜血:在4℃常用抗凝保养液中保存一周的血液,它基本上保留了血液的各种原有成分。 (4)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5)咽拭子标本:从咽部和扁桃体取的分泌物作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 (6)护理记录:是指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和病情对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全过程的客观记录。 (7)库存血:指在4℃环境下保存2~3周的血液。 (8)临终:临终又称濒死,一般指由于疾病末期或意外事故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走向完结,死亡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的时候,可称为临终。 (9)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患者在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本人及其亲属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停止救治或用人为方式使其无痛苦的快速死亡。我国尚未通过实行安乐死的立法。 (10)灌肠法: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患者排出粪便、积存的气体或输入药物,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11)环境: 是指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及外部条件。 (12)留置导尿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持续引流尿液的方法。 (13)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所制定的不同护理措施。 (14)传播途径:指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宿主的途径。 (15)脉搏短绌:在同一单位时间,脉率少于心率,又称绌脉。 (16)手术清点记录:是指巡回护理人员对手术患者术中所用血液、器械、敷料等的记录,应当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 (17)肠胀气:指胃肠道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 (18)睡眠剥夺:指睡眠时间减少、质量降低及睡眠被频繁地打断。 (19)无尿:又称尿闭,24h尿量少于100ml为无尿。

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普心试题

普通心理学-王淑合老师 一、名词解释(共5个名词20分,每个4分) 1、绝对感觉阈限 答: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理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2、知觉的恒常性 答:知觉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3、记忆 答: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智力 答:智力是指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5、动力定型 答:动力定型是指人长期生活、劳动、反复重演某种活动、逐渐在大脑皮质高级神经系统中建立的巩固的条件反射活动模式。 二、填空(共10个空,每空2分) 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3、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4、注意的基本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5、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续学习与记忆有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叫前摄抑制。 6、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7、在一种动物身上能建立起条件反射,这种动物就有了心理。从生物进化角度,从出现了神经系统的动物开始有了心理。 8、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三、简答题:(共5道题40分,每题8分)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其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来讲,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结果。 2、知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 3、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答:(1)骨架支柱的内容不容易遗忘,细微直接容易遗忘。 (2)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3)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 (4)对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 (5)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过久时容易发生遗忘。 (6)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 (7)用脑过度,脑机能下降时,记忆效率低。 4、人在应激状态下有哪些常见心理反应? 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自我防御反应 5、意志行动有哪两个主要阶段,各有哪些特点? 答:(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在思想上权衡行动的动机、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出行动的决定。 (2)、执行阶段 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导致对行动目的和手段做出决定,而执行阶段则是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在执行阶段,意志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坚持预定的目的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另一方面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为。在这一阶段还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计划,以便及时修正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 四、论述题(共2道题30分,每题15分) 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

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 1专业沟通特权:有保密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准则允许咨询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来访者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私人探讨。 2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潜意识:个体无法感知、不能意识到的精神活动。前意识:个体虽然当时意识不到,但可在集中注意、努力思索后同忆起来的那部分经验。 意识:个体可以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3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非理性,受本能支配,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意识部分,遵守“现实原则”。超我:社会化的产物,遵守“至善原则”,主要在潜意识部分。 4.焦虑: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焦虑是由被压抑的精神力量转化而来的,分为三种: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5.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当个体的自我无法借助理性用直接的方法去控制焦虑时,就逐渐发展出一些习惯性的反应方式,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6.空白屏幕: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精神分析中,强调咨询师的匿名立场,防止自我表露,对移情保持中立。 7.虚构目的论:阿德勒疗法的观点。人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我们对现实的解释以及我们赋予我们经历的意义比客观现实更重要。 8.自卑情结与追求优越:阿德勒疗法的观点。随着诞生而产生的自卑感是人成长的力量,通过追求控制和掌握来达到完美和克服自卑足人的本能。其模式有两类:成长性模式和伤害性模式。 9.生活风格:阿德勒疗法的观点。生活风格是个体为了确保自己在世界上安全和生存而选择的抱负和目标。 10.社会兴趣:阿德勒疗法的观点。社会兴趣是指 人倾向与他人发生联系, 并愿意为社会福祉做出自 己的贡献。 11.现象场:以人为中心 疗法的观点。现象场是个 人特定的主观经验世界。 12.实现趋同: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表现为充 分实现在遗传限度内自己 的潜能。 13.机体智慧: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人类个体 借助机体智慧评价好坏, 以符合自我实现趋向。 14.自我概念: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足自我知 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 15.价值条件:以人为中 心疗法的观点。社会对个 体的尊重和关怀足有条件 的,这种条件就包含了礼 会的价值。 16.未完成事件:完形疗 法的观点。指未表达出来 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 怨恨、痛苦、焦虑、罪恶、 遗弃感等。 17.逃避:完形疗法的观 点。与未完成事件相关, 指人们用来避免面对未完 成事件、被免去体验未完 成情境所引发的不愉快情 绪所使用的工具。 18.品质世界:现实疗法 的观点。存在于大脑中的、 形象的、自我感觉良好的 事情,反映了个体需要得 到满足的状况。 19.行为:现实疗法的观 点。由行动、思考、感觉 和生理四个相互联系的要 素组成。 20.融入:现实疗法的观 点。是个体建立的一种有 意义的双向关系。融入关 系使个体具有成功的认 同。 21.画家谱图:家庭治疗 的观点。足一种将家庭现 实结果和关系直观化的方 法,既可以用作评估家庭, 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技 术。 22.家庭雕塑:家庭治疗 的观点。是一种非语言的 经验性技术。方法足让家 庭成员将自己臵于一种空 间上的安排,构成一个戏 剧性的场面,家庭成员取 各种姿态。其场面象征家 庭成员对家庭关系的观 点。 23.广义的咨询目标:又 称一般目标,足指某一流 派或某一流派的咨询师所 持的,适用于其所有来访 者的目标。 24.狭义的咨询目标:又 称个别目标,是针对某个 特定来访者确定的咨询目 标,是一般目标在某个来 访者那里的具体化。 25.外部目标:咨询专业 组织或机构设定的咨询目 标,通常带有职业规范和 伦理要求的性质。 26.内部目标:咨询师个 人所持有的咨询目标。 27.终极目标:不针对来 访者需要协助解决的具体 问题,而是引导来访者走 向某种生活或成长之路的 咨询目标。终极目标即受 到咨询流派的理论影响, 又受到咨询师自身的价值 观影响。 28.中间目标:在具体的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来 访者共同商定的目标。 29.直接目标:达到中间 目标过程中的每项工作。 30.漏斗效应:对心理健 康的观点有如漏斗,窄端 咨询师和来访者关于心理 异常的观点趋同,宽端_二 者关于心理健康的观点趋 异。 31.价值中立:咨询师小 对来访者进行价值评判, 也不强迫来访者服从治疗 师或咨询帅的价值观念, 而足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 所持的价值观给予完全的 接纳和充分的尊重。 32.咨询关系:在心理咨 询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 之间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 际关系,通过这种专业关 系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获得 心理帮助,促进自我成长。 33.初级认同层次:来访 者认同咨询师的专业角色 和专业能力。 34.高级认同层次:来访 者认同咨询师的个人风格 和人格魅力。 35.共情:能体验他人的 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 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 力。 36.具体化:在咨询会谈 中具体澄清重要的事实以 及特殊的情感。 37.即时化:咨询师对咨 询会谈中发生的事情作出 反应,引导来访者注意此 时此地的情况。 1.自我卷入性陈述:咨询 师在咨询过程中暴露自己 当时的想法和感情。 2.关系即时化:咨询师与 来访者讨论白己在咨询关 系中的感受及看法。 3.此时此地:咨询师与来 访者就会谈过程中发生的 事情展开讨论。 4.阻抗:伍咨询过程中来 访者反抗心理咨询的适宜 程序,并以此干扰产生领 悟性效果的所有努力。 5.积极关注:咨询师以积 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 意强调他们的长处,有选 择地突山来访者言语及行 为中的积极的方面,帮助 来访者认识并利用自身的 积极因素。 6.移情:在咨询关系中,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的情 感和态度,即米访者将早 期对父母或重要他人的情 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7.反移情:在咨询关系中, 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的情 感和态度,即在咨询中咨 询师以不适当的行为对待 来访者。 8.收集资料:伞面而准确 的获知与来访肯求助的问 题相关的信息。 9.个案概念化:咨询师依 据某种心理理论对来坊者 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 10.相倚性:在交流中一 方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依 赖于另一方的行为。 11.选择性知觉:人们倾 向十知觉并记住符合自己 需要的信息。 12.关注:咨询师能够与 来访者同在的方式,既包 括躯体方面,也包括心理 方面。 13.倾听:咨询师攫取和 理解米访肯所传达的信息 的能力,无论这些信息是 言语或非言语,足清晰或 含糊。 14.封闭式提问:提问给 对方的回答提供了备选答 案,具有非常明显的引导 性和强制性。 15.开放式提问:提问没 有限制米访肯的思路,无 备选答案,以引导短语提 提出,需要对方给与详细 的解释说明。 16.鼓励:咨询帅借助肯 定式的苦语或非言语,或 重复谈话关键语句等方 式,来强化来访者的叙述, 鼓肋其继续讲述。 17.澄清:要求来访者对 其陈述中含义模糊、意思

名词解释题

第1章名词解释 1、软件开发工具: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第三代语言)的基础上,为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从规划、分析、设计、测试、成文和管理各阶段,对软件开发者提供各种不同程度帮助(支持)的一类广泛的软件。 2、第一代语言:即机器语言,是用0、1组成的二进制字符串书写的程序,用纸带等光电设备或通过控制台上的扳键送入机器,得以存储和执行。 3、第四代语言(4GL):第四代语言的原意是非过程化的程序设计语言。针对以处理过程为中心的第三代语言,它希望通过某些标准处理过程的自动生成,使用户可以只要求做什么,而把具体的执行步骤的安排交给软件自动处理。 4、CASE工具:CASE工具指“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或“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它的基本思想与软件开发工具完全一致,即应用计算机自身处理信息的巨大能力,帮助人们开发复杂的软件或应用系统。 5、所见即所得:“所见即所得”原则力图实现编程工作的可视化,即随时可以看到结果,程序的调整与后果的调整同步进行。 6、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初始要求出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抽象出应用领域中实际的信息需求,设计出在计算机系统内外的、合理的信息流程,并规定软件的功能与性能要求,最后形成严格的、明确的、可供实际开发使用的“软件功能说明书”,这个阶段称为需求分析。 7、总体设计:根据软件功能说明书的要求,完成软件的总体设计,包括整个软件的结构设计、公用数据库文件或数据库的设计、各部分的连接方式及信息交换的标准等。 8、结构设计:所谓结构设计是把软件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指定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9、模块测试:根据整体设计时制定的各个模块的设计任务书,对程序员完成的模块进行验收,看它们是否实现了所要求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10、总体测试:每个模块都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后,还要测试整个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检查完成的软件与编写的文档是否一致,这个工作成为总体测试。 11、设计工具:设计工具是最具体的,它是指在实现阶段对人们提供帮助的工具,是最直接帮助人们编写与调试软件的工具。 12、分析工具:分析工具主要指用于支持需求分析的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与表述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从逻辑上明确软件功能与要求。 13、计划工具:计划工具从宏观角度看待软件开发,它不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帮助人们组织与实施项目,而且把有关进度、资源、质量、验收情况等信息管理起来,同时考虑到了项目的反复循环、版本更新,实现了“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与共享,为信息和软件重用创造了条件。 14、工具的可靠程度:软件开发工具应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即在各种各样的干扰下仍能保持正常工作,而不致丢失或弄错信息。 第2章名词解释 1、软件危机:指随着软件功能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引出一系列问题:软件产品交付拖延、错误多、不可靠、费用增大、不能适应应用变化等,因此怀疑大型软件的复杂性是否超越了人的处理能力。 2、水波效应:因修改程序带来的连带影响。当人们修改程序的某一处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修改对相关部分带来的影响,结果出现了新的错误。 3、黑箱检验:输入一些信息,通过观察是否能得出预期输出来判断软件是否正确的一种软件测试方法。黑箱检验只能证明程序有错,而不能证明程序没错。 4、模块的凝聚性:模块的功能在逻辑上尽可能的单一化、明确化,最好做到模块与任务的一一对应,即每个模块完成一个任务,反之每一项任务仅由一个模块来完成。这也称为模块的凝聚性。 5、模块间的耦合(耦合性):模块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称为耦合。 6、模块间逻辑耦合:如果模块间传递的是控制信号,则称模块间具有逻辑耦合。 7、(对象的)封装性:把对象的静态属性和相关操作作为一个整体,对外不必公开这些属性与操作。 8、(对象的)遗传性: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包括静态属性和动态操作,自然地成为其子类的性质,不必加以重复说明或规定。 9、即插即用程序设计:即插即用程序设计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制造硬件的思路来生产软件。一部分人专门生产软件组件,一部分人设计整个软件结构,并且把软件组件插入这个结构,以便迅速完成大型软件的研制

普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3、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4、气质不影响人的成就高低、贡献大小,但却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5、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这叫注意的分散。() 6、信息从感觉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7、听南极考察团的报告时,头脑中浮现出企鹅、雪窝等形象,这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 8、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言语是交际的过程。() 9、人的表情都是个体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而获得的。() 10、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内在根据,环境是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2、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 A.定势 B.动力定型 C.无条件反射 D.反馈 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4、对于以往感知过而当前又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称为() A、后象 B、假象 C、表象 D、想象

5、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 A、智商 B、韦伯分数 C、情商 D、感觉阈限 6、脑干中被称为“生命中枢”的是() A、桥脑 B、丘脑 C、下丘脑 D、延髓 7、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 D.极强 9、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A.王方比李平高 B.李平比王方高 C.相等 D.无法相比 10、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个体最独特的性格特质,在性格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特质是()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中心特质 D.次要特质 三、多项选择题 1、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可分为()A.生物性需要 B.社会性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 2、感觉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3、下列情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有() A、触景生情 B、谈虎色变 C、打草惊蛇 D、闻过则喜 4、求异思维的特点是() A.流畅性 B.可操作性 C.变通性 D.独特性 5、按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状态分为() A.心境 B.情操 C.激情 D.应激 四、填空题 1、能影响某一种神经元反应的感觉细胞群分布的空间区域叫做,对特异刺激特征进行反应的神经细胞被称为

教师招聘试题及名词解释

一单选。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 教育目的 B 教育方针 C 教育目标 D 教育政策 2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 认知活动 B 智育活动 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3 ——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在世纪之交。我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A 1999 B 2001 C 2002 D 2003 4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A 杜威 B 夸美纽斯 C 华生 D 赫尔巴特 5“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观点. A 环境决定论 B 实践决定论 C 经验决定论 D 遗传决定论 6 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 谈话论 B 谈论法 C 讲授法 D 实验法 7 观察,计算,做广播体操,都属于技能中的——类型。 A 一般技能 B 特殊技能 C 动作技能 D 操作技能 8 ——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 A 教学大纲 B 教科书 C 参考书D填写进度计划 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在教学过程应该贯彻——的原则 A 启发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直观性 D 因材施教 10 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 知道自我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1 按学生的成绩分班,属于测验中的——。 A 安置性测验 B 形成性测验 C 指代性测验 D 总结性测验 12 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 A童年期B 少年期C 青年初期D 青年晚期 13 张明的感受性低,耐受性高,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反应迅速灵活。这种气质属于—— A 多血质 B 粘液质C胆汁质D 抑郁质 14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个无底洞,没有明显的时空界限,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 复杂性和创造性 B 主体性和示范性 C 长期性和间接性 D 连续性和广延性 15 ——指出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A 奥苏伯尔 B 卡特尔 C 霍兰德 D 斯普兰格 16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A 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B 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C协调好各任课老师的关系D 搞好家校联系工作 17 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他所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 A 直观教学 B 启发教学 C 比较 D 变式 18 当一个人的外表有魅力的时,他的一些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是—— A 宽大效应 B 晕论效应 C 刻板效应 D 近因效应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普心1-4章 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心理。个体心理是 指(),概括起来,个体心理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2、()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 感觉、()、()、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从()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4、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称为()。 5、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心理结构、()、 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6、心理学研究的类型有()、相关研究、()。 7、普通心理学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它研究()和 ()。 8、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因此,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或()。 9、心理学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个案法。 10、心理测验要主要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和()。 11.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 效度是指()。 12.实验法分两种:实验室实验和()。实验中包含着一系列变量, 其中有些变量是由实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而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 13.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 14.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有()、机能主义、 ()、()、精神分析。 16.()年,著名心理学家()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 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7.()年,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了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18.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该学派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 ()。 19.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主要有: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分析研究、 ()、()。 20.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 知心理学的诞生。 21.心理支配(),又通过()表现出来。 22. ()是指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 (process),如()、()、技能形成过程等。 二、名词解释 心理学认知无意识现象实验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信度效度自变量因变量

名词解释题库

河海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 《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名词解释题库 第一部分——说明 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专业课参考书是何似龙的《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和周三多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从98年考研真题开始分析,可以发现周三多那本书考得越来越少,到2008年基本考的都是何似龙老师的那本书了。这就是考试的趋势,各位考生应该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转型》这本书。如果一不小心真的遇到周三多教授那本书上的题,也不要着急,可以尝试着按自己的理解去答,河海的专业课改的很松,只要意思上基本符合都给分。所以建议各位考生把何似龙的《转型》读通读透,狠抓概念性的考点。看过《转型》的考生应该可以感觉到这本书是有点艰涩难懂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篇章里。所以要首先把各个概念弄清楚,才能把握书的意思,大家看真题,2000、2001、2002、2003、2004、2006、2007和2008年都有类似名词解释的题,这是一定要拿下的,这些是死的东西,能不能答上来就看平时有没用功背书,现在我把各个可能考的名词解释列出来,供考生背诵。 另外,我要强调一下,不要忽略考过的题目,通过分析真题,你会发现,很多知识点是前几年考过的,甚至一模一样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前几年考过的今年就不会考了,有些重点知识点,比如泰罗的管理技术定义就反复的考。以下列 出的带号的名词解释是要重点掌握的,括号里Y指的是考点来自周三多的书后面跟的是页码,P指的是考点来自何似龙的书。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题库 1.沟通(Y541) 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社会人(P125) 对社会和个人来讲,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人们在无组织的人群中相互竞争;所有的个人主要是为保护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而不是为自我利益而行动的。 3.统一命令原则(P77 所谓统一命令原则,就是指对一件具体的工作或事件而言,一个下属人员只应

西方经济学题库答案整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题库答案整理(名词解释部分) (注:其实名词解释部门蓝皮书上大部分有,但有点儿散乱,所以我手敲了一遍,可供突击背诵使用,难免有错误,请指出我会尽快订正。其中32、42、蓝皮似乎没有,偶在413、555分别找的答案,请参阅,49。方政) 1、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一般而言,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运动。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2、供给: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反之,则提供的产量越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生产该商品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3、均衡价格:使得供给量恰好等于需求量时的市场价格水平。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4、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用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依照于所考察的需求曲线上区间范围的不同,需求弹性可分为需求弧弹性和需求点弹性。

普心各章节总复习(选择题)

《普通心理学》总复习之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D )。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脑的(C )。” A、反应活动 B、干涉活动 C、反映活动 D、返回联系 4、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C)。 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脑 D、大脑皮层 5、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A )。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C、社会原则 D、主观性原则 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A )。 A、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9、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B )。 A、感觉与知觉 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反映活动 10、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是( A)。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 11、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是( A ) A、脑 B、客观现实 C、实践活动 D、主观意识 13、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活动或状态对直接影响有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是(B) A、反映形式 B、感应性 C、反应活动 D、心理现象 14、蜜蜂根据花的形状和颜色采蜜;猛兽根据气味和足迹追踪猎物等,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 反映活动的机能是(C) A、生物反映形式 B、物理反映形式 C、心理反映形式 D、化学反映形式 15、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的是(D) A、感知活动 B、思维活动 C、想象活动 D、意识活动 16、当动物能够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D) A、思维 B、意志 C、意识 D、心理 17、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物体具有感应性只表明其有生命,还不能确定其有心理。心理发 生的标志是有(C) A、物质的反映形式 B、刺激感应性 C、信号性反应 D、生物反映形式 18、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与外界环境变 化的觉知和认识是(D) A、思维活动 B、语言活动 C、认识活动 D、意识活动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A )。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反射弧 2、神经元中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官是(B)。

名词解释基础题

一、名词解释基础题(每题5分,共15分) 1、危险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危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3、风险评价:指评价危险程度并确认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 4、属地管理:就是要落实每一位领导对分管领域、业务、系统的安全环保负责,落实每一名员工对自己工作岗位区域内的安全环保负责,做到谁的领域谁负责、谁的区域谁负责、谁的属地谁负责。 5、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6、风险: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7、隐患:是指在某个条件、事物以及事件中所存在的不稳定并且影响到个人或者他人安全利益的因素。 8、事故: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污染、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9、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10、未遂事件:是指已经发生但没有造成人员伤害或直接经济损失的情况。 11、常见的六种违章心理是(侥幸心理)、(冒险心理)、(经验心理)、表现心理、反常心理、盲目心理。 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13、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14.、事故处理“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

和领导责任未追究不放过;职工未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15、安全生产三不原则:不安全不生产、不消除隐患不生产、不落实安全措施不生产。 16、安全色:分四种,红色-传递禁止、停止、危险或提示消防设备、设施的信息。蓝色-传递必须遵守规定的指令性信息。黄色-传递注意、警告的信息。绿色-传递安全的提示性信息。 17、安全目视化:指通过安全色、标签、标牌等方式明确工器具、工艺设备的使用状态以及生产作业场所的危险状态等的一种现场安全管理方法。 18、噪声:凡属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或不同频率和强度的杂乱无章的声音称之为噪声。 19、违章操作: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规、标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盲目蛮干,冒险作业的行为。 20、“安全经验分享”是指:员工将本人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有关安全、环境和健康方面的经验做法或事故、事件、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等总结出来,通过介绍和讲解在一定范围内使事故教训得到分享、典型经验得到推广的一项活动。 二、填空题基础题(每空1分,共20分) 1、HSE管理体系是近几年出现的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管理规范,其中:H代表健康、S代表(安全)、E代表环境。 2、辽河油田公司、曙工处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是:以人为本、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