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_古光亮

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_古光亮

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_古光亮
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_古光亮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N ormal U niversity

Vol.29No.4

Aug.1997

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

古光亮

提 要 翻开词史,检索唐宋词作,大量的“倚楼凭栏”频频出现。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其出现的环境、词人作词的心理缘由等问题,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唐

宋词兴盛及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原因。

关键词 唐宋词 “倚楼凭栏” 意象 艺术感觉

意象是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所作的描绘。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论家认为,意象是抽象和不可捉摸的,然而,不少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象却是形象具体的。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象是人对过去感受和知觉方面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再现,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意象是“想象力重新建造出来的感性形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意象是诗人词家审美意识的外化形式。从他们所爱使用的意象中,可窥见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杜甫诗中的老骥苍鹰,都能显示作品内容乃至诗人的品格。意象的捕捉由多种因素决定,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靠作者的艺术感觉。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双壁中的唐宋词,许多词家就爱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翻开词史的重要篇章,“倚楼凭栏”作为一种意象,亦作为词人的一种艺术感觉,大量出现在唐宋词中。

考察词的历史,在词发展的早、中期,凡是词,都是合于音律而歌唱的,“词一般是长短句的可以歌唱的诗”。

从《诗经》开始,中国就有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有人认为,《诗经》同时是一部“乐经”。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风、雅、颂三类,既是按内容,又是按音乐来分的。又如“楚辞”,《九歌》本为神曲,《九章》也是以乐为名的,有人甚至认为,《离骚》或许即是楚国乐曲《劳商》的音转。汉魏乐府更是入乐的歌词,与音乐的关系更为密切:“鼓吹曲”是从匈奴传入的“北狄乐”,“相和歌”是“街陌谣讴”。词是演唱的诗。唐宋词标志着中国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词的发端期,“词牌名”既是词的作品名,又是曲调名。

唐代的教坊是教习音乐歌舞的伎艺场所。教坊的设立,推动了乐曲的创作和交流,提供了词的乐曲条件,还形成了崇尚声乐、竞逐新声的时代风气,形成了词的生长、发展和赖以生存的音乐环境和社会环境。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作品浩如烟海,诗人词家辈出,帝王将相、士农工商,乃至贩夫走卒、妓女奴婢,写诗填词者数不胜数。随着词的表现领域和题材的扩大,词已不是宫廷教坊的专利。滋生词的音乐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歌馆、酒楼、妓院、庭舍、码头、羁所,都可以是演唱词的场所。而这些地方,大都有楼栏。生活的实际表明,凡登高望远,尤其是倚楼

凭栏,最易勾起情绪,亦最能表达情绪。宋人王门辟之记当时世人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嘘

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抒胸中激情或不平。 同时,登楼凭栏又成为当时的一种文人时尚,如辛弃疾《摸鱼儿》一词所写:“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为了找“愁”的最佳感觉,楼栏之所,再好不过了。

楼栏之所,或临水,或悬高,可心旷神怡,更多的却是易生惆怅和烦恼。一些经历坎坷、饱经世事沧桑的词人,就在他们的作品中告诫人们莫上楼、莫凭栏,因为楼上易生愁情,凭栏愁更愁。欧阳修在词中就发出过警告:“楼高莫近危楼倚!”(《踏莎行》)连豁然大度、胸襟开阔的苏轼都深有体会地感叹:“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沁园春》)女词人慕容岩卿妻也这样感叹:“好梦易随流水去,芳心空逐晓云愁。行人莫上望京楼!”最有玩味的是辛弃疾的告诫:“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潘舫的《南乡子》一词,一开篇就发出了“生怕倚栏杆”的感慨。此外,“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吴文英《高阳台》)“空怀戚,有斜阳处,却怕登楼。”(张炎《甘州》)都是有感而发的。于是,倚楼凭栏作为一种客观外物,作为一种感觉的意象,大量地进入了唐宋词家的作品中。

当然,作为一种艺术感觉,作为一种意象,“登楼凭栏”在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六朝诗、唐诗已出现一些(如王粲的《登楼赋》,元稹《元昌宫词》:“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栏杆立。”)。但诗中有,词中尤甚。“倚楼凭栏”在唐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与词的演唱、吟咏环境——楼栏之所有极大的关系。

凡在楼栏之所寻找艺术感觉,以“倚楼凭栏”作意象的唐宋词作,或抒忧国忧民之愤,或述胸中不平之事,或别友人离去,或思征夫归来,或叹人生艰辛,或道羁旅行役之酸楚,或叹亡国亡家之凄苦,不一而足。较之于诗,词的表现领域似乎扩大了,但又由于楼栏之所的环境限制,其题材领域相对又窄小了许多。

一些志怀高远的词人,虽登楼凭栏,却一改词的哀怨氛围,抒发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慨。岳飞的《满江红》就是这类词作的代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作品抒写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也表达了作者露雪耻复仇、重整山河的豪情。这首词情辞慷慨,悲壮激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得来,无疑与作者“凭栏”有极大的关系。这类词,作者本人就是身体力行、积极抵御外侮的爱国将领,如上述岳飞,以及李纲、胡世将、张孝祥、辛弃疾等人,他们活动在外族侵扰、国家面临危亡的动乱时期,却又不?24?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9卷

被知遇,只好在词中抒发自己的愤懑。如李纲的《六幺令》:“高楼谁设?依楼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全词吊古伤今,宣泄了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张孝祥的《水调歌头》写他“徒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进而在岳阳楼上倚楼凝思,联想到屈原,勾起自己的敬吊之情。胡世将《酹江月》一词的结尾处“栏杆拍遍,独对中天江月!”是一种何等悲切的激情!卢祖皋《贺新郎》写道:“猛拍栏杆呼鸥鹭,道他年,我亦垂纶手。飞过我,共尊酒。”吴渊《念奴娇》的激愤也是溢于言表:“栏杆捶碎,酒狂忠愤俱发!”还有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胡、卢、吴、辛等词人登楼倚栏,进而“拍”、“捶”栏杆,更是表达了一种激烈悲壮的愤懑激情。

南唐中主李王景、后主李煜亡国前后的生活,与楼栏结下了不解之缘。二主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其词“以质不以量”,“能以少许,胜人多许”,“哀伤身世,自诉衷曲”, 淋漓尽致。李王景的词,传下来的只有四首,其中就有两首写到楼栏:“手卷真珠上玉珠,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忧忧。”(《摊破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杆。”(《另一首《摊破浣溪沙》)两首词借思妇的秋思和春恨,融进他伤时悼乱的感慨,表达了词人对南唐王朝衰微的哀叹。李煜的词,质和量都超过了他的老子。其词前期反映南唐宫廷的享受生活,风格柔靡,而他在南唐亡国后写的词,由于有切肤之痛,因而显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现出了他“别是一家”的过人才华。由生活使然,在他的词作中,顺理成章地大量写到楼栏:“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临江仙》)“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望江南》)“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虞美人》)“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切。”(《玉楼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相见欢》)从李煜的词作中,还能检索出一些写到楼栏的佳句。李煜是一个最善于从楼栏处找到艺术感觉的词家。可否这样认为,倘没有楼栏作为依托,没有“倚楼凭栏”作为意象,李煜词的质量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就是另一种情况了。李煜的词,“把历代诗歌言志述怀的传统引进词体,改变了温、柳以来词仅用应歌流为艳歌的倾向,恢复了词的抒情功能和发端于民间的抒情词的传统,这是李煜对词的发展的积极贡献。” 楼栏作为一种客观外物,倚楼凭栏作为一种极佳的意象,助了词人一臂之力。

与上述感壮志不酬之慨、哀国破家亡之怨相比,在唐宋时期以倚楼凭栏为题材的词作中,大量的还是写离情别绪、闺怨愁思。唐前五代初词中大家冯延巳,是借楼栏写这类题材的高手。如:“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绞绡掩泪思量遍。”(《鹊桥仙》)从词的内容看,对亲人的怀思之情和悲苦哀伤,离开了楼上所见、离开了“凭栏”就不好表现了。《谒金门》中有“斗鸭栏杆遍倚”,极写一贵族女子的愁苦无法排遣之心情。冯延巳的另一首《鹊踏枝》写道:“泪眼倚楼频独语。”写出了思妇怀念游荡在外的丈夫的不尽哀怨。又如《喜迁莺》:“石城花雨倚江楼。波上木兰舟。”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景,历历在目。离开了倚楼凭栏的画面,冯延巳的词韵味就出不来了。

由于受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女性大多多愁善感,哀怨重重。楼栏之所成了她们宣泄情感的好地方,因为那里有表达她们情绪的极佳氛围。从大量的唐宋词作来看,作品中的女性最爱倚楼凭栏:亲人不归时,她们会“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暮春时分、柳絮飞坠?25?第4期 古光亮: 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

时,她们会“凭画栏,往往抬头举望,都是春愁”(万俟咏《木兰花慢》),“凭栏杆东风泪眼”(王诜《忆故人》),“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秦观《江城子》);秋风萧瑟之时,免不了“妆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至于夜阑人尽之际,失眠的思妇更是“人静夜久凭栏,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周邦彦《过秦楼》);甚而有“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史达祖《双双燕》)、“十二栏杆拍遍”(朱淑真《谒金门》)的闺中痴性女子!

一般来讲,楼栏之所视野开阔,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有的词人就借这一外物作意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如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全词写离别相思之苦,但又坦露了词人的博大情怀。又如王诜的《蝶恋花》:“独上高楼渺渺,天涯一点青山小。”道出了何等宽阔的情怀!写羁旅行役、离情别绪最为出色的柳永,也会被登高后所见到的景色所陶醉:“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栏久。”(《曲玉管》)。吴文英的怀古之作《八声甘州》,借楼(台)栏抒写了一种按奈不住的豪情:“水涵空,栏杆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丁。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翻检唐宋词作,最易从楼栏处获得艺术感受、最爱登楼凭栏并以之作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大多是婉约派词家。由生活经历、情趣性格所致,他们喜去楼栏之所,是极自然的。在那里,他们可以找到写羁旅、闺怨、愁情、哀伤的最佳感觉,因为“凭栏总是销魂处”(晏殊《踏莎行》)、“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感觉找到了,于是写楼栏之景,写倚楼凭栏之人,写凭栏者的心情,太自然不过了。

明人张纟延说:“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词气象恢宏。……大约词体以婉约为正。” 婉约派词人“欲其词调蕴藉”,不得不注重对事物的观察,加强身心感受,才能使作品取得一咏三叹、委婉动人的艺术效果。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温庭筠、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喜欢登楼凭栏,喜欢写楼栏之所,尤其喜欢写登楼凭栏的心理感受,如:“虚阁上,倚楼望,还是去年惆怅。”(温庭筠《更漏子》)“烟波满目凭栏久”、“伫倚危楼风细细,……无言谁会凭栏意”、“凭栏悄悄,目送秋光”、“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曲玉管》、《风栖梧》、《玉蝴蝶》、《八声甘州》)“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唯有栏杆,伴人一霎”(姜夔《点绛唇》、《庆宫春》)“倚楼极目,时见点鸦”、“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柳外画楼独立,凭栏手捻花枝”、“凭栏久,疏烟淡日,寂莫下芜城”、“人尽夜久凭栏”(秦观《望海潮》、《减字木兰花》、《画堂春》、《满庭芳》、《过秦楼》)“闷损栏杆愁不倚”、“雁字回头,月满西楼”、“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杆慵倚”、“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李清照《玉楼春》、《一剪梅》、《凤凰台》、《念奴娇》、《点绛唇》),等等。

总之,越是喜欢登楼凭栏、多愁善感,越是写思妇怨女、羁旅行役、离情别绪、愁思哀怨的词人,“倚楼凭栏”作为意象的就越多。

“倚楼凭栏”能准确地表达词人的感受,对婉约词家是不可或缺的,于是便贴切地进入唐宋词作,俯拾即是,成为一大景观。这种表现手法,对后世创作有极大影响,在元明清词、杂剧、传奇中大量出现,譬如,元代蒙古族词人萨都剌的作品《徐州怀古》:“人生百年寄耳,应开怀一饮?26?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9卷

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词的音乐环境和社会环境、词的题材、词人的心态等,确与楼栏有极大的关系。当然,规律是有限的,现象是无穷的。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复杂,词人的行踪不定、生活轨迹不同,他们所处的环境亦不相同。在居家、送别、登高、出游中,由于接触的实体和客观外物的不同,词中表现也就有异了。

除楼栏外,在唐宋词中,词人所倚或词中人物所倚的,还有如下一些:倚门的“时节欲黄昏,无缪独倚门”(温庭筠《菩萨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倚亭的,“倚危亭,恨如芳草”(秦观《八六子》);倚窗的,“金锁重门疏苑尽静,倚窗独对秋空”(鹿虔《临江仙》)、“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张泌《蝴蝶儿》)、“笑绿鬟临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蒋捷《女冠子》);倚船舷和篷窗的,“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柳永《少年游》)、“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张元千《满江红》);倚桥的,“漫倚遍河桥,一片凉云吹雨”(周密《长亭怨慢》);倚短墙或危樯的,“游官成羁旅,短墙吟倚闲凝伫”(柳永《安公子》)、“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张元千《石州慢》);倚床的,“独凭秀床方寸乱,肠断”(欧阳炯《定风波》);倚鞍杖的,“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苏轼《沁园春》)、“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临江仙》);倚梅、竹的,“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张炎《月下笛》)、“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独倚修竹”(姜夔《疏影》);此外,还有倚亭柱、梧桐或其它的,不一而足。不过,从这些客观外物来说,比之楼栏,其使用的频率不高,仅少数词人用到或在少数作品中出现,因此,本文的结论是,楼栏是唐宋词人善用的客观外物,“倚楼凭栏”是唐宋词中的常见意象。 (责任编辑 唐 风)

本文作者古光亮,讲师,云南师大中文系,云南昆明650092

注释:

转引自鲍昌主编《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36页。

徐调孚《中国文学名著讲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75页。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藉出版社1985年版,2-3、18、187页。

(宋)王门辟之《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126页。

(明)张纟延《诗余图谱凡例》、《诗余图谱》卷一。

为表述方便,凡所引“栏干”、“阑干”在本文中通作“栏杆”。?27?第4期 古光亮: 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

浅论顾城诗歌艺术特点

浅论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顾城的诗, 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首一 代人 , 短短的两行诗句, 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 人独特的想象, 呈现在我们面 前的仅仅是十几个字, 字里行间却还有着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意象。在顾城的诗作中, 人们总能找到一种 与众不同的感觉。 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便是意象的呈现。而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 法: 这也是诗歌新艺术的中心, 它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 使诗人的抒情角度转移, 诗 中的象征从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 也无所指, 但深层却有无穷的意蕴, 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 早期象征主 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 2)诗只能暗示, 如直呼其名, 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这三。是的, 诗的魅力不体现 在直观和如实地描绘, 也不是在证明什么, 它总是在暗示什么, 象征性的加以启迪也是现代诗的一个重要 特点。象征手法与古典诗歌由此至彼, 言此意它的比兴手法极其相 近, 从根本上说, 象征也是一种比 兴, 或者比兴是象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比是求诗的形象化, 兴是求诗的言外之意, 所不同的是象征手法经常 巧妙地隐去被比事物, 诗歌主题也就呈现了多义性。例如开头出现的小诗一代人 , 它是由黑夜 , 我 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 它们既有其本身的客观意义, 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又都超越了这 些词汇固有的客观意义, 加上题目的指示, 因而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 即黑夜象征置于那一代人心灵上 的阴影, 眼睛象征一代人探索的眼睛, 双是渴望光明的眼睛, 而诗中的我则象征着一代人。由此我们 能够看出, 诗歌象征的审美特性, 实际上就是意象的一种内在的美学特性。

诗词赏析训练题《望岳》

诗词赏析训练题《望岳》 一、赏析《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答案:远、近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 。 答案: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答案:秀美、虚;高大、实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颔联是,颈联是,尾联是。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案:"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案:从山的北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0、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1、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基本特色

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基本特色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大陆新诗坛上崛起的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民族文化积淀的超稳定惰性。这无疑是中国新时期诗坛上最深刻的事件。而作为点燃朦胧诗之争导火线的顾城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深刻事件中人们所关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不论是被称为“童话诗人”.(舒婷语)还是“城堡诗人”(黄凡语)的顾城在他的诗歌和诗学中,都一直在不懈地追求着自然和纯粹,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性与抽象性,一种面向未来的特质,·····一种堪成禅悟的明慧”,他的简洁而充满神秘的诗风是他对新诗潮无可替代的贡献,他的诗在新时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1987年他出国以后,曾在德国、美国、新西兰、法国、英国、西班牙、荷兰、罗马尼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接受过多次采访,并受聘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国外有的汉学家称他为“东方的明珠”。如此骄人的成就与荣誉,足以让世人钦佩不已。然而,荣耀的背后是些许无奈。米歇尔·福柯曾说,“纯洁的行为包含着病态的痕迹。”顾城诗歌的童话特色及其他艺术特色。在这方面多以纯真的童话与顾城最后不纯真的暴力事件相对照来探讨事件成因或对其做出批评。如张捷鸿的《童话的天真—论顾城诗歌的创作》,张颐武的《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之死与当代文化》等 纯净 他喜欢纯净的东西,他固执地认为成长是一个失去纯净的过程,是一种堕落,因此,当他真正长大之后,一直用拒绝的态度与外在世界对抗,固执地坚守着“孩子”的阵地,坚守着自己的童话理想,将自身以外的整个世界都视为异己的成人世界,而后又上升为将人异化的物质世界。他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直到1981年他还借一个孩子的口吻表达了他对成人世界的不友好不信任的态度:“在梦里/我的头发白过/我到达过五十岁/读过整个世界/我知道你们的一切/.··…出生入死/你们无事一样”(((十二岁的广场)))此时他己经25岁,可他仍用“你们”来称呼成年人。这种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左右了顾城一生的生活和创作。在这之中,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到他拒绝被污染、固守童真的纯洁,不向世俗社会妥协的一贯姿态。顾城一生一直象教徒一样地崇拜童话作家安徒生,在《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一》中他赞美到:“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与其说这是写给安徒生最诚挚的礼赞,毋宁说这是诗人对自己理想、信仰、人格的写照与追求。在倾轧践踏、屈辱暗算的岁月里,他就悄悄描画自己小小的纯洁的愿望,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希望“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在远离污染,充满田园韵味的净土上,精心构筑自己的天堂;木锯的节拍,稽的歌,拱桥和兰叶弧形的旋律奏起明快的乐章,既流露出对阴郁现实生活的脾院,同时也是对都市“文明病”蔓延的阻击。他把所有的爱都撒向世界,无论高山大海,抑或小草小花。他要让小河和丘陵挨得很近,“让他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是那样不知疲倦地精心设计自己的“童心”家园,以致认为“灰烬变得纯洁,/火焰变得柔软/孩子象一群铝制的鸽子,/各种形状的叶子和日子,/都懂我们的语言”他的理想,他的“童心”家园都是基于一颗活泼好奇、生动不己的童心之上的。 郭沫若在致宗白华的信札里有一段话仿佛是专为顾城诗作而下的评语:“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 总之,诗人的本真童心使诗人永远处于率真而纯情的童年期,这是诗人“童心家园”得以构建的关键,也是诗人永葆创造力的一个不二法门。诚如顾城所说:最好是用单线画一条大船/从童年的河滨驶向永恒心中有座梦之城 他在十四岁时写了一首《幻想与梦》: 我在时间上排徊 既不能前进,也不想后退 挖一个池沼 蓄起幻想的流水 在童年的落叶里 寻我金色的蝉蜕 我热爱我的梦 它象春流般 温暖我的心 在这首诗里,年少的诗人想“蓄起幻想的流水”在“童年”这个诗化了的家园模式中寻找他的梦,当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 导学案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岳

浅析顾城诗歌的审美意象

浅析顾城诗歌的审美意象 顾城 ,被称为“童话 诗人”,在他用诗歌 营造的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中,总是有许多外表美丽、纯净,又充满灵性和 蕴藉的审美意象。 一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给许许多 多经历过文革伤痛的人以莫大的精神鼓舞, 也让顾城一下子站到了中国当代诗坛 的中心。诗人凭借着他的聪慧,独到的心灵感悟,创作了许多让人感动、给人慰 藉的诗歌, 他的诗歌是一片“花与梦”的海洋, 这其中有着许多独特 的审美意象。 一独特的审美意象 一、审美意象的选取视角 朦胧诗人舒婷曾为顾城写了一首《童话诗人》:“你相信了你编写的 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在顾城营造的艺术世界里,有着独 特的审美意象。 顾城曾深受法国的法布尔和丹麦的安徒生的影响,法布尔的《昆虫记》向童 年的顾城打开了活泼生动富有诗意的昆虫世界, 以至于他时常如痴如醉地翻阅那 本《昆虫记》,甚至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小小的昆虫。 顾城是一个唯美主义者, 唯“灵”者, 他认为要达到对本质的认 识就应该剔除所有外在物质的假相与诱惑, 唯有至真才能达到至美, 而美的极致 就是“自然”, 顾城很欣赏“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也很崇尚“文章本天成, 妙笔偶得之”, 最好的诗应该是来自自然的, 自然会赋予你灵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善于捕捉。他说“人可生如蚁而美 如神”,这里的“神”应该是指“精神、灵性、纯粹、信 仰”。精神与物质相对,当人逐渐剥离了物质性,脱离了物质而存在,就 会变得如玻璃般剔透,成为没有杂质,不受污染的一种灵性,一种绝对的纯粹。 二、审美意象的内在寓意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提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含蓄、温婉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童真的可爱、无奈的压抑、渴望的释放无不令人称赞和感叹。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对生命的品读融入意象中,才使得他的诗歌散发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在当代诗歌的创作中的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顾城;意象;生命意识。 吴晓曾说:”生命意识就是由生命引发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思考。”[1]人的存在问题的最大障碍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即一旦生命降临,到最终的结果必然走向死亡,但悲剧意识并不是生命的根本意识。尼斯尔曾说:”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2]可以说面对生命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是思考者,但这种思考更多地出现在童年时期,当我们意识到有生便有死这一问题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则被琐事掩盖而被我们逐渐忽略。诗人毕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试图用有限的生命去解读这一问题。诗人是心灵的受难者,而作为诗人的顾城用诗更是用生命诠释了这种思考。诗歌和生命对于顾城来说是一个整体,他曾说”诗可写可不写,它到人间来不由诗人决定,由它自己决定。”[3]这话似乎有点玄,但从另一个的方面来理解即诗的产生不是刻意做作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生命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的产生是一种生命现象,诗创作是一种思考和存在的方式。顾城的诗歌创作从始到终一直贯穿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无论生或死,喜或悲,无不渗透着内心对生命的思考。 顾城是一位天才诗人,到七八岁,顾城就预感到:”我将来是诗人!”一次在小学班上被老师指名朗诵诗歌,顾城回忆说:”我被自己的声音震动了。我不知是怎么结束朗诵的,只记得坐下来时,必须用手按住膝盖,才制止那激动的颤抖。”[4]这是诗歌的力量与诗人天性撞击的结果,天才的诗歌原子早已潜藏在其性格、气质中,流淌在血液里。[5]而诗人的生命意识也觉醒的很早,13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诗人对幻想的渴望和幻想的破灭的感悟已经初露其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参悟其作品中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的生命意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与自然为伴的童话诗人--对生命的顶礼膜拜 在顾城的诗歌尤其是早期的诗歌中无不透露着一个崭新的小生命对世界的好奇、关注以及崇拜。其诗歌中不断出现天空、月亮、云、海、树枝等意象。15岁的《无名的小花》”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融进美好的春天。”诗中通过无名的小花自比,与秋菊、牡丹的对比而表达一种朴素的美好。对生命的崇拜和礼赞饱含在这些意象中。

《望岳》笔记整理

《望岳》笔记整理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离开的长安,后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此诗是诗人途径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三、课文翻译 1、【重点词语】: 未了:未尽,没完。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集中,聚集。 昏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这里是明亮的意思。 决:裂开。 眦:眼眶。 会当:定要。

凌:登。 一:全。 览:看。 2、【译文】: 泰山到底如何雄伟啊?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集中到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层云升起,(看后)使人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四、问题归纳 1. “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写出了青翠的山色一望无际,表现了泰山的山势绵延不尽的特点。 2. 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钟”有聚集之意,该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的景色都给了泰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阳光切断,形成泰山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的不同的自然景色,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中心主旨 全诗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顾城后期诗歌艺术形式分析

顾城后期诗歌艺术形式分析 伍方斐 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 在那里他注视山下的暖风 他注意鲜艳的亲吻 像花朵一样摇动 像花朵一样想摆脱蜜里的昆虫 他注意到另一种脱落的叶子 到处爬着,被风吹着 随随便便露出干燥的内脏  ──顾城《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1985) 顾城(1956─1993年)的后期诗歌,有一种反形式或超越形式的倾向。诗人对形式的放逐,是缘于他内在精神的充溢,还是缘于他对“自然”的崇拜,甚或他根本已意识不到形式与内容、结构与材料、技巧与意义等有关的或传统或现代的区分,这要通过分析他后期诗歌既有的形式和风格,才能作出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诗人对形式规则的放弃和否定,是与他对意义(包括文化规则)的否定和放弃相联系的。我们对诗人艺术作品的形式化研究,即是试图扼要把握其在⑴主题与母题,⑵意象、隐喻与象征,⑶语言与文体等艺术层面所呈现的因素,探讨其后期诗歌形式构造的本质。 1992年底,《袖珍汉学》杂志的编辑采访时,谈到不断变化的“我”的阶段性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把自己诗歌创作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自然阶段(-1974年)、文化阶段(1977-1982年)、反文化阶段(1982-1986年)和无我阶段(1986年以后)。①本文所称“后期”,大抵相当于顾城所划分的后两个时期,但指的是1985年至1993年这个时间段,内部的分期则以1988年定居海外为界。按顾城自己的表述,在“反文化阶段”,“我用反文化的方式来对抗文化对我的统治,对抗世界。这个时期我有一种破坏的心理,并使用荒诞的语言”,在“无我阶段”,“我对文化及反文化都失去了兴趣,放弃了对‘我’的寻求,进入了‘无我’状态。我开始做一种自然的诗歌,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也不再表达自己。我不再有梦,不再 文化的影响。但如郑振铎先生所云:“‘变文’是‘讲唱’的。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这样的文体,在中国是崭新的,未之前有的。”(见其《中国俗文学史》上册,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第190页)这“未之前有”之说则与我们上文所说事实不合。 λω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31页。 λψ λ{ λ}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31页、第134页、第459页。 λζ(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谓说话有“四家数”,即小说、谈经、讲史、合生。然近人一般取小说、讲史两分法。 λ|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册第130-147页。 λ~侯健《有诗为证、白秀英与水浒传》,载宁宗一、鲁德才编《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台湾香港论著选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郭杰,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30023) 责任编辑:陶原珂

《望岳》教学设计与评析

《望岳》教学设计与评析 《望岳》教学设计与评析1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

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顾城诗歌里的童话意境

顾城诗歌里的童话意境 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王国,至少两个,一个是现实世界的,另一个是精 神世界的。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顾城 诗歌 里的童话 意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顾城诗歌里的童话意境 关于顾城, 我们不谈他作为一个男人弑妻的愚昧与自私, 不谈他作为一个世 人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与反抗; 我们来谈谈作为一个艺术家 (对, 没错, 是艺术家, 而不仅是诗人)是如何在诗歌里面构建自己的王国的! 顾城在诗歌里面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童话王国, 王国种类那么繁 多, 为什么顾城却只愿在诗歌里面构建一个属于童话王国呢?一是得益于早年和 父亲顾工在海滨浪漫天真的农村生活,蔚蓝的天空,清朗的月色,宁静的大海, 清爽的河流,无边的草原.....让他能够长期零距离地和大自然身心交融获取诗 歌创作的灵感;二是其接受的中外文学 的熏陶,他所喜欢的屈原,李白 ,李煜,但丁,泰戈尔等中外诗人的佳作都不外乎给他构建自己王国极大的 引导与灵感。三是顾城一直努力地保存自然淳朴的童真诗性,沉湎于幻想,纵情 于自然。那么“艺术家”顾城到底是如何在诗歌里构建自己的童话王国呢? 顾城作为一个诗人用“梦”去构建自己的”童话王国“,就像诗人海子用 “花”一样去构建自己“神性王国”。没有了“梦”,就没有了“童话王国”, 也不会有顾城! 顾城诗中的童话镇 说不上懂诗,只是喜欢,喜欢那字里行间表达的莫名心绪,喜欢那朦胧的意 境,就像每一朵花,每一片云,每一缕阳光……以及身边极为常见而普通的物件 忽然都因为词句而变的极为可爱而温暖了, 于是心也便被温暖包裹着, 格外地满 足。张晓风曾言:“种种有情,种种可爱。”即是如此吧。 抛开顾城的事迹和为人不说, 他的这本诗集中大都是以活泼烂漫的孩童的角

豪情满怀攀高峰——杜甫《望岳》赏析

豪情满怀凌绝顶——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东岳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于东都洛阳应举落第,漫游齐赵,途经泰山,望泰山而做此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望岳》表达了青年诗人不因挫折而气馁的蓬勃向上的心胸意气和豪情壮志。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简析与鉴赏: 诗题为《望岳》,“望”字贯穿全诗。 首联为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第一句设问,是诗人初见泰山时又惊又喜,情急之中一时竟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自然免不了心口相商地推敲沉吟起来。第二句写泰山给予远望中的诗人的突出印象,“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可谓别出心裁:那清翠的山色连绵起伏,没有尽头。由鲁地到齐地,囊括无遗。这是何等气象!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峻。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晴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望岳》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山,豪情满怀。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决眦(z):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暮年。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

顾城诗歌中的意象艺术概述

内容摘要:顾城诗歌属于朦胧派,并且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被誉为“童话诗人”,他有着一颗童心,用纯真的眼光去观察世间万物,他眷恋着美丽的大自然,云彩、太阳、山川等自然万物都是他歌颂的对象,以此来抒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顾城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他的诗歌中各种各样的意象更是出彩之处,使得诗歌意义丰富,韵味独特,读起来回味无穷,本文从顾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以期展现其诗歌中精妙的意象艺术。 关键词:顾城诗歌意象

Abstract Gu Cheng's poetry is hazy, and is a representative poet of misty faction, known as the "poet", he has a childlike heart, with innocent eyes to see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he loved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clouds, the sun, the mountains and other natural things are in praise of the objects, in order to express his perception of life. Gu Cheng's poetry has a unique style, a wide variety of his poetry is good, makes the significance of poetry is rich, unique flavor, read the image from the lead a person to endless aftertastes, in Gu Cheng's poems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show the image art of subtle poetry in which. Key word: Gu Cheng poetry imago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顾城 【鉴赏一】 《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人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审美理想的发展的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矫饰。 【鉴赏二】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鉴赏三】 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

初中语文《望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人教版2016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望岳》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体会诗歌意境 3、品味,理解作者情感 重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品味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大屏显示图片:连绵的群山)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奇峰处处,秀水萦回,田野似锦,风光如画。特别是滚滚黄河,巍巍泰山,更让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书写了齐鲁大地的灿烂文化。 让我们先来一览泰山的无限风光吧。(板书课题) 教师配乐朗诵《望岳》。(点击“泰山览胜”:flash播放泰山风光图片,配古筝乐,随朗诵出示《望岳》文。) 泰山如此雄奇瑰丽,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一起去领略它的非凡气势和神韵吧。 二、辨读诗意: 1、根据以往朗读古诗的经验,你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总结) 初读诗歌,请同学们按照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两个要求把诗歌读上两到三遍。(大屏出示第一步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不读破句。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优缺点。 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随时向周围的同学请教。(大屏出示第二步要求: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学生自由疏通。) 4、学生提出疑难,在班内求助。 5、带着对诗意的理解,让我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三、析读诗境: 1、诗人用文字将泰山的风姿尽收笔下,让我们的思绪飞出教室,跟着杜甫到泰山中去神游一番吧。(出示活动标题“神游泰山”) 请大家根据诗句,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出你脑海中浮现的迷人画面,可以用我提供的形式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大屏出示参考

望岳赏析解释背景资料

《望岳》赏析解释背景资料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青:山色。 5.未了:不尽。 6.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7.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8.曾:通“层”。 9.决:张大。眦:眼角。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10.会当:终当,终要。 11.凌:登上。 【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摘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含蓄、温婉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童真的可爱、无奈的压抑、渴望的释放无不令人称赞和感叹。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对生命的品读融入意象中,才使得他的诗歌散发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在当代诗歌的创作中的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顾城;意象;生命意识。 吴晓曾说:"生命意识就是由生命引发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思考。"[1]人的存在问题的最大障碍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即一旦生命降临,到最终的结果必然走向死亡,但悲剧意识并不是生命的根本意识。尼斯尔曾说:"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2]可以说面对生命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是思考者,但这种思考更多地出现在童年时期,当我们意识到有生便有死这一问题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则被琐事掩盖而被我们逐渐忽略。诗人毕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试图用有限的生命去解读这一问题。诗人是心灵的受难者,而作为诗人的顾城用诗更是用生命诠释了这种思考。诗歌和生命对于顾城来说是一个整体,他曾说"诗可写可不写,它到人间来不由诗人决定,由它自己决定。"[3]这话似乎有点玄,但从另一个的方面来理解即诗的产生不是刻意做作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生命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的产生是一种生命现象,诗创作是一种思考和存在的方式。顾城的诗歌创作从始到终一直贯穿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无论生或死,喜或悲,无不渗透着内心对生命的思考。 顾城是一位天才诗人,到七八岁,顾城就预感到:"我将来是诗人!"一次在小学班上被老师指名朗诵诗歌,顾城回忆说:"我被自己的声音震动了。我不知是怎么结束朗诵的,只记得坐下来时,必须用手按住膝盖,才制止那激动的颤抖。"[4]这是诗歌的力量与诗人天性撞击的结果,天才的诗歌原子早已潜藏在其性格、气质中,流淌在血液里。[5]而诗人的生命意识也觉醒的很早,13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诗人对幻想的渴望和幻想的破灭的感悟已经初露其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参悟其作品中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的生命意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与自然为伴的童话诗人--对生命的顶礼膜拜 在顾城的诗歌尤其是早期的诗歌中无不透露着一个崭新的小生命对世界的好奇、关注以及崇拜。其诗歌中不断出现天空、月亮、云、海、树枝等意象。15岁的《无名的小花》"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融进美好的春天。"诗中通过无名的小花自比,与秋菊、牡丹的对比而表达一种朴素的美好。对生命的崇拜和礼赞饱含在这些意象中。 再如诗人创作于十五岁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太阳烘着地球,/象烤一块面包。/……我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融进了/我的生命。/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十五岁的少年已经深切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但在这样的无奈中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唤起对生命的热爱而去赞美和歌颂个体生命的伟大。喷薄而出的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阳光"这一意象被诗人比喻成瀑布,阳光的照射则顺理成章地"洗"黑我的皮肤;而"太阳"这一意象则被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处理转而成为"我的纤夫"。尽管被阳光"洗黑了皮肤"被太阳"用强光的绳索拉着"诗人依然不屈服于强压之下而是"赤着双脚。/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图章"这一意象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标志,一种无法抹杀的力量的象征,更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用"阳光"、"太阳"这两个意象与"图章"这一意象作对比,更彰显了诗人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的勇气,更要让这种勇气有了承担的载体--"图章"。最后诗人更是"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小"我"不小,与宇宙的融合彰显了人类的力量。连顾城的父亲顾工在提起这首诗时都说:"我和十四岁的顾城在河滩上晒着黝黑的肢体。他用手指在沙砾中写了一首歪歪扭扭的《生命幻想曲》--我至今还在为那些美妙的诗句而惊喜。多么好,我真惊奇他那细小,柔软的手指怎会划出这样的宏丽、壮美的句子。"[6]这个"早熟"的少年已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甫《望岳》原文、译文及赏析

望岳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