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试题岳麓版必修2第5单元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作业

历史试题岳麓版必修2第5单元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作业

历史试题岳麓版必修2第5单元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作业
历史试题岳麓版必修2第5单元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作业

一、

选择题

1.以下各项是对“人类诸种族的混合”“物种从分离到混合”“资本的世界性流动”“东西文明的交汇”这些主题的概括,其中最准确的应该是( )

A.资本主义化B.现代化

C.全球化D.殖民化

解析:选C。本题考查全球化的理解。题干中的主题中反映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2.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全球杂志》中指出:“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连为一体,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从材料中可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因素有( )

①科技发展②新型交通、通讯方式的出现③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建立④跨国公司的推动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A。从材料中“计算机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电视、电话、计算机”可知①②正确,③④也是推动因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3.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主妇)萨拉无意间发现家中39件圣诞礼物中,标有“中国制造”的竟然有25件。出于好奇,她和她的家庭开始尝试离开“中国制造”的生活。结果彻底打乱了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该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

A.中美经济存在极大的互补性

B.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制造”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D.美国的经济强国地位已经衰落

解析:选C。“中国制造”的商品在美国大量出现,反映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开始尝试离开“中国制造”行为的失败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4.2008年初肯德基在早餐时段开始卖油条,一些汉堡店也开始迎合各地民众口味而兼卖适合当地口味的食物,这些汉堡店还提供新式文化空间,供当地青年学生聊天、读书、看报……这些现象表明( ) A.全球化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

B.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

C.外来文化开始向地方化发展

D.世界各地民族文化趋同

解析:选A。肯德基和汉堡店的变化表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适应当地的状况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全球化客观上促使多种文化出现了交融的趋势。

5.“中国加入世贸,就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结果,土匪根本

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还要赔上23 000亿美元的嫁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B.中国给世贸组织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

解析:选C。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既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题中信息过分夸大了“挑战”所带来了负面影响。

6.有学者指出,“全球性,指示着这么一种意识形态机制,它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一些民族国家(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在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发达国家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实现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④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新途径是全球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这是摆在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问题。本题材料正反映了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新途径是全球化。

7.20世纪80 年代以来,富国设立的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5 000亿美元,相当于发展中国家所获外援的10倍”。这一数字说明( )

A.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无法合作

C.国际经济旧秩序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D.全球化趋势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注意材料中的“富国设立的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5 000亿美元’”,这说明国际经济旧秩序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A、B、D的说法不恰当。答案为C。

8.某学者写道:“(经济全球化时代)富国尽管受到新的竞争的巨大压力,毕竟日子好过得多……穷国自己又怎样呢?……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持怀疑态度的信仰,避免教条,善于听和善于观察,努力明确目的并使之逐渐完善,选择更好的手段以促其实现。”该学者认为“穷国”面对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是( )

A.怀疑、选择B.排斥、抵制

C.独立、自强D.顺应、理性

解析:选D。该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穷国”应避免教条,善于观察,选择更好的手段以实

现全球化即顺应全球化,理性应对全球化,不能排斥、抵制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1)简述材料中“全球统一市场”的主要历史过程。

(2)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解析:第(1)问实际上就是考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分析这一过程需把握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二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四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2)问要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分析归纳解答。

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对外殖民,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情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二战后期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一个覆盖全球的世界贸易体系破茧而出。

(2)中国主动融入世界,首先在政治思想上: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方面搞活经济,拓展对外贸易;外交上打破封锁,在重返联合国、与日美建交的基础上实行全方位外交,如与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开展联系与贸易,并加入世贸组织等。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课中思考题

1.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教材P115)

提示: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这正反映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为什么这次东南亚经济危机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坏?(教材P116)

提示: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金融资本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流通,因此,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就会牵涉到许多国家。不但如此,金融资本作为国家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缺乏健全的金融防范机制,一旦发生瘫痪必然产生极大的破坏力。

二、解析与探究(教材P117~P118)

结合上述材料,想一想,19世纪的世界贸易与现代社会的世界贸易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

题?

提示:(1)不同:进入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展开,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用战争等方式征服了更多的地方,用大炮轰开了一切尚隔绝于世界市场之外的闭关自守的民族和国家的大门,将它们卷入世界贸易的漩涡。因此,材料一反映的19世纪的世界贸易主要是一种殖民贸易,也就是殖民国家对被殖民国家的不平等贸易,在这种世界贸易中,被殖民国家主要是作为原料供应地而存在的,他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被殖民者压榨和剥削,殖民国家是操纵贸易的全部获益者。相比于19世纪的世界贸易,现代社会的世界贸易特点主要在于全球贸易一体化。具体说来,就是贸易的范围和对象空前扩大,而且这种世界贸易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全球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最大利润,往往在资本充裕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因此其生产、经营、销售网络几乎遍布全球。

(2)说明:世界贸易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世界贸易的主体由殖民国家变为跨国公司;其次,今天的世界贸易范围和对象更为广泛,分工也更为精密;再次,从性质上来说,19世纪的世界贸易是彻底的不平等的殖民贸易,而今天的世界贸易尽管存在着不平等的行为,但是相对要公平一点。

三、自我测评(教材P118)

根据课文内容归纳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迅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提示:参考本课教材作答即可。

四、活动建议(教材P118)

分成几个组,到家庭和学校所在地社区的商店、工厂和农村,了解经济全球化在我们身边的影响,并就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出对策性的意见。

提示:选取的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调查研究要善于通过分析大量的现象,得出规律性认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优质教案

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课标要求: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3)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影响;简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和查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历程等,了解“从GATT到WTO”的过程,

围绕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必要性并对中国加入WTO的利与弊等问题展开讨论;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何解决经济全球化出现的问题?从多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通过了解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性。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发展的趋势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建议: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而20世纪则是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世纪。尤其是20世纪末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7·河北保定期中)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 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解析:C 分析表格可知,商朝与夏朝相比、西周与商朝相比,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种类增多,功能也越来越细化,故C 项正确。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耒”“析”等农具表明当时仍使用木制农具,B项错误;表格中不涉及农业管理信息,D 项错误。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D 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耕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专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3.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A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农业的发展,C项因果倒置;土地兼并是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的主要途径,农业发展,小农经济形成无法阻止土地兼并,D 项排除。 4.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解析: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是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这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的生产模式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也体现不出“有田者无力可耕”,故A、B 两项排除;“佃则有田”说明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D项排除。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2019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含解析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私下签订了一份包干合同书,“(分田到户后)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由此开始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这一尝试( ) A.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解析:C 小岗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后来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推广,此后广大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A项错误。1958年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

全面展开,D项错误。 2.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 B.是土地私有制的变型 C.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 D.推动农业生产的巨变 解析:C 题干材料中“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表明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不符,故B项错误;这种责任制克服过去人民公社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保留了公有制,与材料中“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没有涉及生产的巨变,故D项错误。 3.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产品。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解析:C 依据材料的时间“1985年”可以看出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崩溃,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B项错误;依据材料“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产品”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C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

高中历史岳麓必修2试题: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Word含解析

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1992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加利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 A.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全球化发展有了组织保障 B.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 C.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壮大成为全球化的中坚力量 D.欧洲共同体逐步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解析:B 国际经济组织在1992年前已经建立了很多,如世界银行等,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中国1992年也提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B项正确;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C项错误;欧洲共同体只是区域集团化组织,不能做为“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的依据,D项错误。

2.下列三幅图所反映的现象,在当今世界许多城市中随处可见。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世界贸易日益走向制度化 D.经济全球化影响日常生活 解析:D 庄记咖啡、肯德基、麦当劳在当今世界许多城市中随处可见,说明这些饮食服务企业已经跨出国界进行生产和经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故D项符合题意。 3.2016年9月4~5日G20领导人峰会在中国杭州举办。G20诞生于1999年,又称二十国集团,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由此推断G20建立的时代背景是( )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解析:C G20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很明显是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结果,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区域集团化问题,且区域集团化趋势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大力引进外资之外,我国政府还可以向下列哪一机构或组织贷款() A.联合国 B.世界银行 C.世贸组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2015 年年4 月25 日,“高山王国”尼泊尔发生8.1 级强震,人员、财产和文化遭受了罕见的重创。尼泊尔除努力自救外,如需向国际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A B.B C.C D.D 3.一天,李文同学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中国因不满美国对中国某一输美商品大幅度提高关税,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对于世界贸易组织做出的一些分析或结论,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之一是调节国际贸易纠纷 B.世界贸易组织是要用法律规则维护国际贸易 C.世界贸易组织在解决贸易争端方面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D.世界贸易组织也重视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 4.阅读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5. 它提供了密切联系联邦德国与西方的最初手段,为法德永久和解奠定基础。它带来了作为共同 市 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楷模的共同机构的新形式。上述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 . 国际联盟 B . 联合国 C . 欧洲煤钢共同体 D . 欧洲联盟 6. 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 要 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反映了 ( ) A . 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 个包括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 . 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 . 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 .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7.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 实 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材料认为( ) A . 经济全 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B . 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各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 ④经济全球化在逐步形成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三单元 检测试题含解析

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出现这一状况是由于苏俄(联)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合作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解析:A 材料中“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说明采取的是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贸易,由此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把握几个关键信息“20世纪20年代”“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与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有关,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不符。 3.1913~1928年俄国/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对比表 下列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1928年谷物收获量低于1913年收获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集体农庄的建立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解析:C A项是对表格内容的直接表述,而没有体现出变化的原因,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分配土地的内容,B项错误;1921~1928年苏俄(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C项正确;苏联开始全盘推行集体农庄是在1929年下半年,与表格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易错点: 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 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 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农业书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 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 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著名经济都会;

考点一:农业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 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影响:政治上政府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成长因素: 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使用:铁犁牛耕; 2,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3,农民自身的努力:拥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产产量。 不利因素:

1,规模小,条件差,剥削重; 2,天灾人祸,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威胁破产; 3,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农业,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老死不相往来; 4,脆弱性:容易受政策、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成就: 1,14-18世纪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衣食结构变化:双季稻的扩种与增产,玉米番薯的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 3,赋役制度变革: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前期摊丁入亩,标志着赋役制度的成熟; 4,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大量增长; 5,农业科技进入经验总结阶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4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Ⅱ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设计 南县一中李湄 课标 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 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识记从关贸总协定发展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史实,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2.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和影响;理解世界贸易组 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探讨中国该如何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挑战。 学法指导 1.理解经济全球化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 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2.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自己的生活, 感受经济全球化,进而追溯经济全球化历程、原因和表现。 重点难点 1.重点: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与作用 2.难点: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1、图示法 2、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展示图片: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来自于世界70多个国家。 设问:图片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经济全球化 引入: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怎样走向高潮的? 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走向高潮的原因又是什么?今天 我们一起来探讨经济全球化。 【自主学习】 一.阅读教材第一目“经济向全球化发展”(注意“前言”、学思之窗等) A:简述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原因。 【1组学生板演预测】 (1)进程: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2)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基础和根本的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手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结束(消除障碍);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疏通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寅虎去,卯兔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11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寅虎”“卯兔”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颜氏家训》载,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这反映的是( )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 D.市场经济 3.中国台湾2006年8月28日载:广东省惠州市镇隆镇一个叫做窝尾坳的地方出土各类陶器和石器文物100多件,距今4500多年,根据以下两个图片判断当时该地区已经进入 (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青铜器时代4.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身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账,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5.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第40、59回,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105回,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 6.下面漫画能够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影响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2010·本溪)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练习试题.pdf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练习试题 【篇一】 1.“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造成欧洲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开辟 D.汽船发明 解析郑和下西洋是在15世纪,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宗教改革是在1517年,主要涉及的是思想领域,不是经济领域;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使得传统商路发生改变,使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处境开始改善,故C项正确,汽船的发明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C 2.“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可知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解析根据“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 答案A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可知当时西欧积极向外扩张;“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解析根据题干中“向外猛冲的推动力”, 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条件。故选A项。 答案A 4.美国学者洛温在其所著的《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指出:哥伦布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是美国教 科书中最的谎言。哥伦布之所以被描绘成美国历第一位伟大的英雄,是因为他() A.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中学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题:全册(附答案)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全册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名字能反映一个时代,可以窥探人们心中寄予的某种期望或恪守的某种观念。从《宋书》中的刘敬先、殷孝祖,到《新唐书》中的张茂宗、延宗,再到《明史》和《清史稿》中的汤显祖、严世藩,史念祖、杨光先,《中国二十五史》中这样的名字比比皆是,它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下列哪种观念。() A.等级观念 B.宗法观念 C.法治观念 D.辈份观念 2.春秋时的“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 郡县制B.宗法制 C. 礼乐制 D.分封制 3.一位年轻人准备参加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他的理想是仿效魏征作一个谏议皇上匡扶天下的良相。这位年轻人最早可能生活的朝代和他理想中的任职部门应该是() A.隋朝尚书省 B.唐朝门下省 C.宋朝枢密院 D.元朝中书省 4.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 《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5.“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使希腊城 邦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 A 闭关锁国,重视农业 B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C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D 贵族统治,僭主当政 6.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部分人”是指 A.妇女 B.外帮人 C.奴隶 D.成年男性公民 7.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许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主要有:() ①“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④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知识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知识归纳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是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怀特计划”与英国的“凯恩斯计划”的提出为其提供了条件。 (2)建立过程: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苏、法、英、中等44个国家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前者在947年运行,后者在1946年开始营业。这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影响: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关税和贸易总协定》:1947年10月底,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筹备委员会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该协定是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行国际贸易自由化。影响是: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了战后经济的发展;但是美国试图通过它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2)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小结:美国在战后经济实力膨胀,为操纵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先是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后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就是美国欲操纵世界贸易,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一个缩影。 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的建立 (1)欧盟出现的原因:①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同感,各国冲突和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和痛苦。②二站后欧洲实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开原高中高三历史组 一、单项选择题 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6.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试题(全册 附答案 共81页)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试题(全册)课时跟踪检测(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 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解析:选B由材料“种粒”“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是播种工具,A项是东汉时期的 牛耕画像石,牛耕反映的是犁地工具;B项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魏晋时期翻 车的模型,属于灌溉工具;D项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也是一种犁地工具。 2.右图是逢年过节时乐山人民喜闻乐见的“牛儿灯”表演,生动 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这项源远流长的 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A.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 B.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解析:选D材料信息表现的全是与牛有关的表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牛耕在农业生 产中占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 3.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ɡū)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 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 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筒车,属于灌溉工具,该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B 项正确。 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 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时间轴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魏晋 东汉 南北朝 唐 南宋 北宋 清 元 明 原始社会末 1840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宋朝不抑兼并 重 农 抑 商 有 所 放 松 重心南移完成 王一景牛治一理人 黄 河 经 济翻重 心车 开 始 南 移 曲辕犁犁评筒车 石器锄耕 土地国有制(贵族) 集体耕作 西周·井田制 重 农 抑 商 开 始 土 地 私 有 制 确 立 商 鞅 变 法 都 江 堰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牛 耕 推 广 早期:耦 犁 中期:犁 壁 晚 期:二 牛 抬 杠 北魏均田制 土均南地田方兼制超并崩过严溃北重 方 (中唐)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铁犁牛耕出现、自耕农 小农经济出现、男耕女织 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青铜器出现 官营手工业 工商食官 木 炭 冶 炼 铁 钢 私 营 手 工 业 出 现 家 庭 手 工 业 出 现 炒钢法 青瓷、水排 丝国、汉代开始用煤冶铁 灌钢法、白瓷 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普遍用煤冶铁、瓷都 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出现 开始焦炭炼铁 黄道婆 彩瓷:青花瓷、釉里红 资本主义萌芽 五彩、斗彩、松江(棉布) 粉彩、珐琅彩 西 周 ————明 中 期, 官 营 手 工 业 占 社 会 主 导 地 位 明中期后,私营手 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商出现 工商食官 (秦—唐以前)重 农 抑 商,商 业 发 展 缓 慢 唐朝繁荣: 邸店、飞钱、柜坊 周——唐,实行坊市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集市有空间(坊市分开)和时间限制(日中为市) 宋朝出现纸币、打破坊市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集市,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瓦子、勾栏)。元朝商业繁荣,宋元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会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但实行海 禁、闭关锁国,阻碍了发展。 1765—1850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