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结构体系一览表

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结构体系一览表

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结构体系一览表
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结构体系一览表

附录1

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结构体系一览表

14 / 2

课时安排说明:表中括号内的数字为地方综合课程学年年级总课时量和专题教育课时量。本地方综合课程总课时270节,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课时总数为198节,健康教育、广东历史、广东地理、广东风情、广东艺术共54课时分别在国家课程体育与健康、历史、地理、品德与生活(社会)或道德与法治、艺术(音乐、美术)中安排,地方综合课程实际课时总量为144节,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地方与学校课程课时总数的14.8%~15.3%;普通高中地方综合课程总课时量72节,折算4个学分,约占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和选修二课程学分总数的14%。

剩余课时、学分在民族团结教育、少先队活动课、书法教育以及各地市、县(市、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安排。

15 / 2

9+X特色课程体系研究框架

东莞市光明小学市“慧教育”课题——《小学“9+X”艺体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基本理念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和谐发展。这一伟大理念引领着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从探索走向成熟,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形式走向内涵。不管以哪种方式实施素质教育,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人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以艺术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关注文化与生活,强调实践,鼓励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设计思路 1.先构思课程内容与目标,再开发课程资源,然后组织实施和评价改进; 2.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边提升; 3. 先班级实验,再年级推广,最后全校普及; 4. 实行特色课程同步推进并与国家计划课程有机整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体知识技能以及艺体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体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体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围绕“9+X”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教学研究,高标准的定位课程目标,努力实现“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级级有特色,人人是主角”的艺体教育目标,主要包括: 1. 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 2. 打造优质的师资团队; 3. 配备一流的设施设备; 4. 形成系统的评价机制; 5.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6. 争创丰硕的特色成果。 二、分项目标 学 科 项目年级目标要求备注 体育 啦啦操一艺术操二集体舞三武术四花样篮球五花样跳绳六 音乐葫芦丝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美一

软件体系结构

课程名称:软件体系结构 课程编号:C304 课程学分:2 适用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 软件体系结构 Software Architecture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开设选修课。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开发设计的高级课程,对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今后从事大型软件开发工作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在概念上建立从体系结构看待软件系统的观念,理解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劣对软件系统质量的影响;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建模、评价与检测的方法,能够应用上述方法评价软件体系结构的质量。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软件体系结构概述 2、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2学时) 1、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ADL简介 2、时序逻辑描述语言LOTOS简介 3、实例研究:流媒体信道调度模型及描述

第三章软件体系结构一致性检测(2学时) 1、软件体系结构一致性 2、软件体系结构一致性测试算法 3、实例研究1-三层C/S结构一致性检测 第四章软件体系结构评价(4学时) 1、软件体系结构评价模型 2、软件体系结构性能评价 3、软件体系结构可靠性评价 4、实例研究基于C/S结构的视频点播系统性能研究 第五章软件体系结构案例分析(16学时) 1、COBAR体系结构简介 2、P2P体系结构简介 3、网格体系结构简介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面向对象程序》及《分布式数据库》,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大型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体会到软件开发中体系结构的重要性。 五、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结合本研究室的研究课题,评价软件体系结构的性能。 六、本课程课外练习的要求 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建立软件体系结构的性能模型和可靠性模型,以实际系统为被背景评价软件体系的性能。

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第三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受课程类型的制约。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探究每一对课程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确立理想的课程结构的基本前提。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一)学科课程 所谓“学科课程”(thesubjectcurriculum),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迄今为止,已出现了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科目本位课程”(snbject-basedcurriculum)是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subjects)所组成的课程。这是最传统的学科课程。春秋时期,孔子通过“删诗书、定礼乐”,确立了“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六艺”。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即所谓“七艺”,包括“三艺’’(文法、修辞、逻辑)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大概是科目本位课程最早的形态。 若从课程思想的角度看,西方的科目本位课程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思想形态。 第一,“要素(essential)课程”说。这个学说认为,“一个真正的自由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当由少数经过仔细选择的学科组成”。该学说产生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实践中,以“七艺”为典型代表。自古希腊时期至文艺复兴前,该学说支配了欧洲学校教育课程实践长达1500余年。 第二,“泛智课程”说。该学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由夸美纽斯创立。该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泛智论”(Pansophism)。“泛智论”的理想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因此,“泛智论”就是使人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由此发展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比如,在“母育学校”(接收从出生至6岁的儿童),夸美纽斯就开设了20种科目——形而上学基础、物理学基础、光学初步、天文学入门、地理学初步、编年史基础、历史入门、算术初步观念、几何学初步、静力学入门、机械学入门、辩证法初步、文法学、修辞学入门、文学、音乐初步、经济学基础、政治学基础、伦理学基础、宗教。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应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他身上”。这种“泛智课程”说后来在法国百科全书派的课程理论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三,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赫尔巴特主义”(Herbartianism)的创始人赫尔巴特是最早为科目本位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他的课程以培养“善的意志”为根本鹄的。为了培养“善的意志”,他认为应当培养人的“六种兴趣”,根据这“六种兴趣”设置相应的课程。第一种兴趣是“经验的兴趣”,即了解事物“是什么”的兴趣。这种兴趣引导人去观察和亲身经验。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这些科目旨在使学生获得自然的知识。第二种兴趣是“思辨的兴趣”,即进一步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数学、逻辑学、文法等,这些科目指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种兴趣是“审美的兴趣”,即对各种事物、大自然、艺术品、“善行”的体验和美的评价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图画、音乐、文学等,这些科目指向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感。第四种兴趣是“同情的兴趣”,即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国语、外国语等,这些科目旨在培养友爱、谅解精神。第五种兴趣是“社会的兴趣”,即在交往中建立广泛联系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公民、历史、政治、法律等,这些科目旨在培

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架构研究(doc 7页)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架构的探讨 傅平董丽花 摘要:分析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对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并就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一些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的一次大胆改革创新,它是由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与社会力量采用新机制、新模式联合举办的,以开展普通本三层次学历教育为主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随着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的六个独立要求,各独立学院逐步从母体分离自主办学。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同时,高等数学课程是理工类、经管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既能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但是,如何针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架构、设计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这里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简单化。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只是简单的降低各项要求,从而影响学生培养质量;二是类同化。把对本一、本二的教学体系,尤其是母体高校的照搬到独立学院的学生上,没有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最终也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笔者结合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教学实践,对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的架构提出几点看法,以供探讨。 1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突出问题 1.1 缺乏独立且完善的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新生产物,目前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但大多数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还不是很长,各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成熟,在教学、

管理等方面大都会借鉴甚至照搬母体高校的模式。作为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在发展初期,一般都会照搬母体高校一致的课程体系。这和独立学院的“独立”极不协调,更不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某些问题或矛盾在所难免。举例来说,由于母体学校和独立学院学生本身的差距,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难以完成与母体学校一致的教学内容,于是往往采取简单的删减课程内容,生硬的拼接教学体系等方法,以应付教学常规的需要。很明显,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基础课程的科学性、基础性与严密性,结果是学生基础课程学得不扎实,真的要用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时不会应用,也给后继的专业课学习带来许多困难。同时,又因为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各专业教学而编写的合适教材,独立学院大都采用和母体高校一致的教材。这样做不仅限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得一些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更增加了畏惧和排斥的心理。 1.2 教学内容和体系一成不变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强调内容的完整性和理论的严密性,这不仅不能适应适应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也超出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教学工作者们对数理课程的教学做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与尝试。但陈旧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至今没有根本的改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经典较多、现代不足,分析推导较多、数值计算较不足,运算技巧较多、数学思想不足。目前,独立学院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一般也只是对教学内容机械性的删减和增加,即删去一些较为复杂、难懂的内容,增加一些习题的练习。比如,独立学院的高等数学教学中一些定理的证明都被删去不讲,只教给学生定理结论和其简单应用,这样做看似降低了学习难度,实际上治标不治本,反而使学生陷入模仿和死记的深渊,更本谈不上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数学的思维方法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2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如前所述,独立学院的教学体系不够独立、不够完善,也没有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满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其构建的原则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2.1 坚持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原则 所谓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具体到高等数学课程,则是以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结构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分析 1、本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原来一般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电影动画等多媒体处理;从原来一般的个人计算机到现在的国际互联网,只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的推出,使得计算机的各种行业以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在我国,随着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计算机开始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但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不足。如:机关企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 2、本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智、体、技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和调试、动漫平面广告制作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施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

门型人才。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3、本专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计算机产业(公司),制造业(企业)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与管理、计算机信息的处理、动漫及平面广告制作、计算机及网络的组装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具有如下岗位知识与能力结构: (1)、文化基础知识 具有所学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德育、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美育等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①.掌握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系统及常用应用软件的基础知识 ②.掌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及动漫设计的基础知识 ③.掌握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 二○一四年四月五日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构 (一)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通过对行业和本区域典型电子企业的调研,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岗位任职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表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过程 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高新区等区域内企业的调查分析,电子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电子工艺操作、电子生产管理等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生产质检、产品维修为主的产品检测维护岗位群和以小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售后服务

为主的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岗位群。 课程体系的建构:结合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学交替、产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化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一)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能力为本,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本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兼顾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中的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维修电工、微控制器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七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选取与整合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姓名:李欣张丹唐蔚霖学号: k0308413(07+13+17)同组组长:李欣 同组其他成员:张丹唐蔚霖 实验指导教师:李超 实验地点: 9B505 完成日期: 2011-6-10 湖北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目录 一、概述(目的、任务、开发环境、参考资料) 二、采用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三、需求分析 四、设计 五、实现过程与步骤 六、遇到的困难与获得的主要成果 七、测试与运行记录 八、完成结果分析与总结 九、附录(软件配置、个人完成的程序模块和文档清单)一、概述(目的、任务、开发环境、参考资料)

21世纪以来,人类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 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需要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到更多,更扎 实的知识。因此学校也需要对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进行更多的投入,而投 入之后就带来了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做的这个系统主要是对设备的购 买、维修、报废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管理,可以让设备进行有序、有效 的管理,为管理人员节约一些因为管理混乱而浪费的时间。不过系统的 功能还不够完善,性能也还不够稳定,有待于以后不断的进行完善。 实现的功能如下: (1)对于已彻底损坏的做报废处理,同时详细记录有关信息。 (2)对于由严重问题(故障)的要及时修理,并记录修理日期、设备名、编号、修理厂家、修理费用、责任人等。 (3)对于急需修改但又缺少的设备,需以“申请表”的形式送交上级领导请求批准购买。新设备购入后要立即进行设备登记(包括类别、设备 名、编号、型号、规格、单价、数量、购置日期、生产厂家、保质期 和经办人等信息),同时更新申请表的内容。 (4)随时对现有设备及其修理、报废情况进行统计、查询,要求能够按类别和时间段等查询。 参考文献:谭浩强主编.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二)教程.清华大学出 版社 柳青等编. 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范立南. SQL Server2000 实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燕等编.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萨师煊王珊编.数据库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志强.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二、采用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软件工程是一门从技术和组织管理两个角度研究如何用系统化、规 范化和数量化等工程原理与方法去进行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学科。软件工 程学研究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技术方法、工具、和管理等许多方面。 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可分为: 问题定义:确定系统的基本功能 可行性研究:确定系统是否能够实现及是否值得实现 需求分析:确定系统必须完成的各种功能 总体设计:确定如何实现软件 详细设计:详细设计实现系统 编码和单元测试:写出正确的容易理解和维护的程序模块 综合测试:通过各种类型的测试及调试使软件达到预订的要求

新版清华大学MBA课程体系结构(亲手整理)

新版清华大学MBA课程体系(全日制) 清华MBA项目的课程体系是持续改进的具有先进理念的“新版清华MBA课程”。 新版课程体系追求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平衡、学术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的平衡以及中国根基和全球视野的平衡,采取软技能开发、体验式学习、整合性学习和全 球化经历这四项措施,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MBA学生的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新的课程体系适应了未来MBA教育的发展要求,引领了国内MBA教育的变革。参加新版清华MBA课程学习,你将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由以下五个模块组成,这些模块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专注于对学生软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模块:软技能 一、体验领导力项目 在课程学习伊始,清华MBA新生首先接触到的课程将是入学导向课程组中的先修课——体验领导力项目。领导力就是动员其他人为了共同渴望的愿景而努力奋斗的艺术。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可测量、可学习、可教授、可实践的,同时领导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有意识的自我习惯的学习和培养过程。本课程着力培养未来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领导者,通过对学生进行360度领导力评测, 使学生在充分事实及量化数据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领导能力的长短板,在导师的引领下深刻领悟卓越领导者必备的五项基础素质,了解提升自己领导力的具体方法,认清未来努力的方向,从而使学生能够终生学习、持续提升。 二、管理思维与沟通 本课包括管理思维、管理沟通两部分内容。前者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管理的最一般原理,形成分析并决策管理问题所必须的综合全面的思维方式;后者则是个人生活与组织活动中重要的动态过程,是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过程。本课

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MBA学生的管理沟通意识,了解基本的管理沟通策略分析 框架并提高个人的沟通技能。期望目标是改进和提高学生演讲、倾听等沟通能力,能够应用管理沟通策略,改变或改进管理沟通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提高和强化自己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并能够主动恰当地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效果。 三、领导力开发与组织行为 在组织外部不确定性,内部不稳定性日益增强的今天,清华经管学院着力培养未来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领导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着重从组织行为学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三个层次,来系统分析未来领导者对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上的领导力,进行有效管理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本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应用分析和技能培养三个步骤,来提升学生的领导力技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使学生了解领导能力的发展过程和途径,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自觉的开发和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 四、伦理与企业责任 本课程目的是希望把商业伦理课程当作一门主义灌输、意识形态塑造的课程,希望通过此课程启发学生的伦理意识,让学生们能够自我反省那种简单的“好/坏”判断式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并充分体会每一决策情景的复杂性。通过 对大量案例和文献的研讨、分析,学生将明了决策和选择常常涉及伦理挑战,并应当能够认识到决策或选择可能给各相关群体带来的影响,能够深入自省那些貌似合理的说法和内在的价值观,并能够应用适当的伦理分析框架分析伦理问题并做出适当选择。 五、语言课程 英语(第一外国语) 本课程为中国学生(含港澳台学生)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学习掌握有关商务、管理方面的词汇,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商务情景下的口头交际能力。 初级汉语 此课程为外国留学生必修课程。我们努力使那些零起点的学生迅速掌握汉语拼音系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互动式教学训练,使学生很快能够掌握汉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课程主要围绕学生最关注的学习和生活等内容展开,如经济、咨询、租房、旅行、婚姻、家庭等生活和社会话题,深受留学生欢迎。

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与项目实战

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与项 目实战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及项目实战 1、机器学习课程大纲 第一课:Python基础与科学计算库numpy 语言基础

数据结构(列表,字典,元组) 3.科学计算库Numpy基础 数组操作 矩阵基本操作 矩阵初始化与创建 排序与索引 第二课:数据分析处理库与数据可视化库数据读取与现实 样本数值计算与排序 数据预处理与透视表 自定义函数 核心数据结构Series详解 数据索引 7. Matplotlib绘制第一个折线图 8. Matplotlib条形图,直方图,四分图绘制

9. Matplotlib数据可视化分析 第三课:回归算法 1.机器学习要解决的任务 2.有监督与无监督问题 3.线性回归算法原理推导 4.实现简易回归算法 5.逻辑回归算法原题 6.实战梯度下降算法 第四课:案例实战信用卡欺诈检测 1.数据与算法简介 2.样本不平衡问题解决思路 3.下采样解决方案 4.正则化参数选择 5.逻辑回归建模 6.过采样与SMOTE算法

第五课: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1.熵原理,信息增益 2.决策树构造原理推导 ,算法 4.决策树剪枝策略 5.随机森林算法原理 6.基于随机森林的特征重要性选择 第六课:Kaggle机器学习案例实战 1.泰坦尼克船员获救预测 2.使用pandas库进行数据读取与缺失值预处理 3.使用scikit-learn库对比回归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构造原理 5.特征的选择与重要性衡量指标 6.机器学习中的级联模型 7.使用级联模型再战泰坦尼克

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点分别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部分。……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归根到底是以课程为载体来实现的。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教务处根据招生实训处、培训处提供的企业用工信息和要求,结合市场调研,对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创新。首先将课程整体上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然后根据每一专业职业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由项目工作组首席教师会同有关教师、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一起将工作过程中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 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一般贯穿四个学期,着眼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及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例如:语文课程由基础知识、口语交际、文本理解、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五个模块组成;英语课程由生活情景口语、职业情景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三个模块组成。 专业技能模块一般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进行学习,是专业学习必需的、基本的职业技能组成的模块,由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国家教育标准需要。 综合技能模块安排在第四学期,分岗前技能、职业资格技能、拓展技能模块,根据考证考级(初中级)、订单培养、岗前培训或竞赛需要由学生自选模块,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在课程整体划分基础上,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在构建中我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技能形成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项目载体提高学生的总和职业能力。 模块化项目课程及教学项目设计是创新课程体系的关键。模块化项目课是根据每一个专业工作领域(岗位)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的,分若干个大模块,通过相对较大和完整的项目来实现,也有几个项目整合设计为一个模块,把若干个项目根据项目大小、工作结构、技术实践逻辑关系设计为若干个模块成项目课程。同时按项目课程门类的要求,进行实训场地的建设。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可以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和职业综合技能模块。通过研究实践,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师结构团队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同时采用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为导向法作为教学方法。 ……基于国内外职教课程改革经验的分析总结,我校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建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多元发展需要。 一、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㈠课程目标的定位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职业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教材目标的确定依据”。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㈢课程结构的特征 在实施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时,课程结构一般按模块化设计。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对某一职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 1、建设内容 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以就业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实施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接的情境教学、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教学,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科目课程,科学构建以“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按照基本职业素质、双证融通情境教学、职业定位顶岗实习三个模块七类课程若干个项目单元进行模块化建构,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学院服务湖南及周边省份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岗位要求,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四步法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

图16 课程体系设置步骤图 (1)确定培养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模块化科目课程 以双证融通模式设计课程,在教学单元基本内容的设计上将. 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模块化教学单元,并按实际培养的需要划分成一组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形成按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对应的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项目。同时,要克服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使课程的功能取向和整个系统的取向一致,通过各门科目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达

到课程体系的最佳状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科目课程构成如表所示:

专家座谈会于基型典计作工算合作分析岗位过程机网络技位作设计岗合术图17 模块化科目课程开发共建流程图 2()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本专业以就业岗位 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职业活动分解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形成突出能力培养、与上岗对接的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全新的模式组织教学。本专业从07年开始,全面打破学科体系结构,以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

校本课程的研发---校本课程结构体系

校本课程的研发——校本课程结构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方案标准为指导,运用统整的思想,建立“和雅课程”。主要体现为一个核心,两个层面,六大板块。一个核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再生”,对基础型课程进行再设计;第二个层面为“创生”,把握学校自身的状况开发新课程。六大板块:童蒙养正、雅园阅读、科创启智、艺林之旅、活力健身、综合实践。童萌养正主要通过规则教育养成良好品行;雅园阅读通过品读诗书启迪智慧;科创启智引导儿童发现、探索,挖掘潜能;艺林之旅通过培养“琴棋书画、舞蹈”等技能展现才艺;活力健身通过运动健身强健体魄;综合实践则让孩子们用身心去体验大千世界。这六大板块充分融入了学校“和雅教育”的办学特色,立足“发现、尊重、呵护、启迪”四个实践点,组成立体式、多维度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学生核心素养

以上罗列的18项小类,涉及“和雅教育”的方方面面,它们与知识技能有关,与方法有关,也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是将这一思想渗透于整个“和雅课程”体系中,由这一核心向外辐射、衍生出各个层面的具体课程。 二、两个层面的课程建设 如何通过课程实施将核心素养集于孩子一身?我们要进行两个层面的探索:对基础型课程进行“再生”性开发,在原有的教学材料中挖掘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点,将之转化为具有活力而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在此基础上,“创生”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迎合不同学生兴趣,创设拓展型、探究型课程。除此之外,将学校的各项活动融入课程体系中,成为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衍生部分。基础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中的共有素养,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则依据不同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 摘要: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类型、各要素和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问题,它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也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在课程设计与编制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中介作用。 关键词:各类型各要素各成分合乎规律协调 1、课程结构的概述 人们对课程结构的认识成果,主要涉及课程结构的层次、课程内容的表现、课程设置、课程平衡、课程类型以及课程结构的形成机制等。基于课程平衡在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我们会重点去研究。所以,对于构成课程结构必不可少的几个要素,下面我们先来逐一了解: 1.1 课程结构的层次 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按照预定的一定准则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课程结构问题,实际上是课程内容问题。人们在面对并处理课程内容的问题中,建立起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主要是课程内容选择更新和课程设置问题。首先,宏观课程结构受到社会文化发展和学科分类的制约---制约教育内容的文化选择、制约课程内容的领域的划分。这就是课程内容选择与更新问题。其次,它受到学科分类与课程内

容分类之间整合的制约---制约学习领域和科目领域的划分。这就是课程设置与课程框架的问题。 中观课程结构,是一个处于开辟和发展中的领域。目前,人们已经从课程类型和课程平衡等方面,深入开展课程结构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些认识成果。更多的有关中观课程结构的情况和问题,还等待人们去挖掘和深入研究。 微观课程结构,实际上就是在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具体知识点的安排与具体环境因素、媒体成分和学习活动细节等的相互关系。微观课程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设计教育与课程领域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的所有因素,要想从总体上进行研究和把握机会是不可能的,只能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具体的研究。 1.2 课程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内容,是指教育活动开设的学习领域和科目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相互联系方式,表现为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和习惯的总和。在教育领域,课程内容历来以教学材料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活动中使用,而且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所以,人们所秉持的课程内容观有“教材取向”“学习活动取向”“学习经验取向”三种。 1.2.1 课程内容就是教材 这种取向把课程内容看做是事先规定好了得东西。这就意味着是学科专家预先决定了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而教师、学生和其他教学中的偶然性因素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影响。这种状况在现实中显露出一系列的弊端,最明显的是,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本课程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传感器的选择、测试、调试、使用能力,熟悉自动检测系统的选型、应用设计等技能而进行。 授课内容模块包括: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声波 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检测装置的信号处理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等内容。 课程进度计划 总课时为64学时。课时安排如下表: 课题模块教学内容 课时数分配 选取依据总课时理论实践 课题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 2 2 本课程的总论和综述课题二电阻式传感器 6 4 2 检测应变、温度、压力课题三电容式传感器 6 4 2 检测位移、压力、加速度课题四电感式传感器 6 4 2 检测位移、压力、加速度课题五压电式传感器 4 4 检测位移、压力、振动课题六磁电式传感器 6 4 2 检测位移、转速、磁、电课题七热电式传感器 6 4 2 检测温度、位置、热、人课题八光电传感器 6 4 2 检测图像、浊度、光、烟课题九半导体传感器 2 2 检测气体、湿度、色彩课题十声波传感器 2 2 检测速度、位移、流量、液课题十一数字式传感器 4 4 检测位移、计数 课题十二检测装置信号处理技术 6 2 4 滤波、数字化、抗干扰课题十三新型传感器技术 2 2 生物、智能、网络 课题十四课程综合实训 6 6 沙盘式课程设计 合计理论课时42学时、实践课时22学时。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a.课程的重点 各种传感器工作原理、特点特性、信号处理等; 基于对这些的掌握得出的传感器选择、测试、调试、使用等应用; 以及对一些参数的自动检测系统的选型、应用设计等。 b.课程的难点 无法用语言和行为描述的作为工作原理基础的各种物理效应; 检查和验证传感器选择正确与否; 自动检测系统选型与被测参数的相关性。 c.解决的办法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 一、什么是课程、高等学校课程、课程体系 (一)课程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跑道”(cursum,race course),转义作为教育上的术语,意味着“学习者学习的路线”,与“学习过程”(course of study)同义。自课程一词被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正式提出后,关于课程界说的争论从未停止,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观点: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最早可以见诸于西方文法、修辞、几何等“七艺”,以及我国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种观点通常被认为是狭义的课程定义,过分强调了向学生传递系统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心智、个性的发展。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一定义认为课程不仅仅包括学科科目,还纳入了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将课程视为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活动总和,扩充了课程的蕴涵。但是这种观点将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主要特征,容易将重点放在教学活动的结果上,而不是学生的上课体验。 (3)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种观点将学生的学习体验视为焦点,试图把握学生在课程中究竟掌握了什么。学生习得的经验需要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这种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问题在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难执行,这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难以把握。将学生的所有经验都纳入进来过于宽泛。 文章结合以上三种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某种目标,丰富学生体验而采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的总和,不仅包括学科课程,也包括活动课程,指向课堂内,也指向课堂外。 (二)高等学校课程 指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所建构的某一门学习科目及其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或教学的共同体。(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学校课程是有目的的,为特定对象服务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系统,且具有一定的功能——培养人才)从课程制定主体来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内容看:理论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单一课程和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6学分,其中理论课76学时,实验课36学时。 本课程共分为三大部分,对三大部分的时间分配是:电路分析基础2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19%,数字电子技术基础59%。 第三部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这一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和最后的落脚点。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设计方法,而且还是后续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技术等)的基础,因此,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首先要了解数字电路设计的基础知识—布尔代数的基本理论、逻辑函数的化简等,其次是了解数字电路的基本电路—门电路和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这一部分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有:①逻辑函数的基本知识及化简;②集成门电路以及利用门电路设计的组合电路;③触发器原理以及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④EDA软件使用。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讲授。 数制、编码与逻辑代数 这一部分包含的内容有二进制数的概念,以及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八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二进制数的编码方法以及校验码的基本概念。逻辑代数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逻辑运算、复合逻辑运算以及一些逻辑运算的基本规则与定理。逻辑函数的化简的三种方法:代数化简法、卡诺图化简法以及系统简化法。本部分的重点是逻辑函数化简,在逻辑函数化简中,让学生熟练掌握的是卡诺图化简法。 (二)集成逻辑门电路 这一部分从半导体的原理入手,介绍二极管和三极管开关特性,由此引出TTL集成逻辑门电路—与非门、或非门、异或门、三态门等,简单介绍MOS电路以及由MOS电路组成的门电路。 (三)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该部分的内容就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基本的门电路构成一些特殊功能的

电路,由于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是:任何时刻的输出仅仅取决于该时刻的饿输入信号,而于这一时刻输入信号以前电路的原来状态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可以利用组合逻辑电路的这一特点设计出一些满足某些要求的电路,培养学生设计电路的能力,该部分是将前面两部分内容的综合运用,既能写出正确的逻辑表达式,又能对逻辑函数进行化简,并能用门电路来实现。 (四)集成触发器 这一部分主要讲授钟控触发器和主从触发器,在钟控触发器中要介绍R—S 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的功能描述,在主从触发器中主要介绍主从J—K触发器的基本原理。由于触发器具有记忆功能,能够存贮数字信息,可以利用触发器的这一特点设计出一些具有存储和记忆功能的电路—即时序逻辑电路。 (五)时序逻辑电路 利用触发器的记忆功能的特点设计一些特殊功能的逻辑电路。首先介绍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然后利用这些方法,分析和设计一些常用的时序逻辑电路,如,计数器、移位寄存器器以及序列发生器等部件。 (六)EDA软件介绍 EDA软件是近来电子电路特别是数字电路设计的主要手段,为了适应这一形式的需要,对EDA软件做简单介绍,以便学生毕业后会很快适应工作的要求。 3.实验内容: (该处配实验讲义和单片机与收音机的图片) 实验课是该课程一个重要环节。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的实验环节采用立体综合培养模式,将课程验证实验、课外组装实验和课程学完后的创新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前两部分是强制性的环节,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根据完成的优劣与平时成绩挂钩,第三个阶段是个别化发展阶段,对特别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发展空间,在创新基地,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技术性探讨、综合性训练和探索性研究,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非常有效的。目前在创新实验室的学生已开发出许多产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结构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分析 1、本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原来一般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电影动画等多媒体处理;从原来一般的个人计算机到现在的国际互联网,只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的推出,使得计算机的各种行业以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在中国,随着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计算机开始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但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不足。如:机关企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 2、本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智、体、技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和调

试、动漫平面广告制作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施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型人才。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3、本专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计算机产业(公司),制造业(企业)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与管理、计算机信息的处理、动漫及平面广告制作、计算机及网络的组装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具有如下岗位知识与能力结构: (1)、文化基础知识 具有所学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德育、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美育等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①.掌握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系统及常见应用软件的基础知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