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教案

山东省福山第一中学张翠萍

【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充分借助数字星球系统,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得出结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成因。

2.能运用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的自转运动规律

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会判读晨昏线。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数字星球,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教具准备】数字星球系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我们认识到我们地球只是浩瀚星空里一颗非常普通又极为特殊的一颗。因为正是它孕育了我们伟大的人类文明!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我们的地球,看看地球是如何运动,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相信这节课大家会体会到什么是“玩转地球”!大家有没有兴趣??

【知识承接】为了更好的学好本节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经纬网知识!

观看数字星球,重温地轴、两级、经线、纬线的概念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自转的假象轴

2.两级:地球仪上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地球仪上与地球垂直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

4.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自主探究一:观看数字星球,小组讨论下列问题:(2分钟)

1、经线、纬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2、任意两条经线、纬线之间的距离是否相同?间距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经线与纬线是怎样平分地球的?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为学习地球的自转做好铺垫

一、地球的自转

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教师操作旋转),让学生总结:

1、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自转方向:侧视:是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

画一画:指导学生板画自转的方向

2、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

3、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数字星球上两个点,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观察数字星球上两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即学即用】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拜科努尔(46oN)

B肯尼迪(28oN)

C酒泉(40oN)

D库鲁(5oN)

【过度】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那些现象是有地球自转产生的呢?(太阳的东升西落、时差)

二、产生昼夜交替

自主探究二:观察数字地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3分钟)

1、昼夜现象的原因?

2、昼夜交替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自转,还有昼夜交替现象

经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得出: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4、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观察数字星球,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5、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正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

【即学即用】

判断下图中的晨昏线:

180° 90°

180°

【当堂检测】

1、与诗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

A .90°W、89°S

B .80°E、 40°N

C.10°E、1°S D.180°W、71°N

2.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华盛顿、伦敦、北京,三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B.香港、北京、广州、哈尔滨四地自转角速度依次减少

C.南北纬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角速度为15°/小时

3.下列地理现象中,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昼夜现象B.昼夜交替现象

C.极昼极夜现象D.昼夜长短的变化

4、某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

A.20时B.20时56分4秒

C.19时D.19时56分4秒

5、读下图,下列关于A、B、C、D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A=C

B.A=C>B>D

C.A=D

D.A=D>B>C

【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23时56分4秒

3、角速度和线速度

二、产生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1、昼夜现象的原因

2、昼夜交替的原因

3、晨昏线的判读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材版本】 新课标《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一三原“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 一课时。 【课程标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 通过演示,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3. 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4. 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设计思路】 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公转概况——黄赤交角的形 成及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线索,以“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原因规律、正午 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为重点,层层推进,得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趣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4 页第一段文字, 读图1-3-2“地球的公转”,观看动画,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完成填空。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上。 公转速度: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7 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公转方向:自向。 地轴指向: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 ,叫做一恒星年。 想一想:从9 月24 日——2 月11 日地球公转的速度怎么变化?观看视频, 通过展示视 频,让学生在 观察和比较的 过程中获取新 知,锻炼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 力 检查学生的 自学成果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文 字,自主学 视频、教材 习地球公转 的相关知识 小题快 练 学生思考, 回答PPT 的“ 想一想” 过渡: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的叠加,在运动中的关系如何呢?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后练习题(详解)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后练习 读下面的日照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昏线 2.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A.120°E B.100°W C.20°W D.60°E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C在夜半球,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AB是晨线。第2题,由图可知180°经线的地方时为8:00,故地方时为0:00的经线为60°E。答案:1.A2.D 读某日晨线图,a、c两点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b点的经度为50°E。据此回答3~4题。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有关各地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际标准时间是2时40分 B.a点地方时是12时 C.b点地方时是14时 D.c点地方时是0时 4.假设一自然运动的物体从a点过b点到c点,其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偏转表现是() A.东—西—东B.西—东—西 C.右—不偏转—左D.左—不偏转—右 解析:第3题,ac为晨线,b点为晨线的中点,因此b点应位于赤道上,b点的地方时应为6时;b点所在经线的经度为50°E,根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计算出国际标准时为2时40分。a、c两点为晨线的顶点,则a点地方时为0时,c点地方时为12时。第4题,ab段位于北半球,bc段位于南半球,b点在赤道上,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答案:3.A4.C 我国有一艘科学考察船进行国土资源调查时,停泊在某海域。当地凌晨2时44分(北京时间3时)从船上测得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为10°。据此回答5~6题。 5.该船所在的地理位置是() A.(10°N,112°E) B.(10°N,116°E) C.(10°S,116°E) D.(10°N,124°E)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中图版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考纲考点 知识细化能力要求 应用实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与航 天基地选址 地球自转的方向 灵活判断自转方 向 实例分析自转速 度的影响因素及 其在航天基地选 址中的应用 周期与速度 理解自转速度的 变化规律、影响因 素 地球自转与运动 偏向 会判断运动物体 的偏转方向 时间计算与日 期变更 时差产生原因 地方时、区时的 计算 地方时 比较判断地方时 的早晚 时区与区时 掌握时间计算、日 期变更技巧 日期的变更 晨昏线的判读 与应用 昼夜交替的成因、 周期 通过晨线、昏线 的判断,解答实 际问题 晨昏线的特点判 断 判断晨线、昏线及 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第24页) 一、地球的自转特点 1.地球自转方向 甲乙丙 甲图为侧视图,方向为自西向东;乙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呈逆时针方向;丙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呈顺时针方向。 2.周期 时间意义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小时 昼夜交替的周期 3.速度 角速度 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等,约为15°/小时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点为零 [特别提醒] 赤道的自转线速度最大,为1 670千米/小时;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线AOB 为晨昏线。 (2)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3)昼夜交替的成因及周期 ①成因:地球自转。 ②周期:1个太阳日或24小时。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图中C 点和O 点因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C 点在O 点的东方,地方时比O 点早,且两地经度相差30°,地方时相差2小时。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3)日界线 ???? ?自然界线:地方时为24时(或0时)的经线。 人为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 180°经线)。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824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1) 班级:姓名: 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极昼极夜现象 D、昼夜长短现象 2、昼夜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③太阳照射④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 C、昼夜交替是地球绕日旋转而产生的 D、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 4、关于晨昏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B、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均为0 C、昏线在任何时候都平分赤道 D、晨昏线在任何时候都与经线圈重合 5.下面所示四幅图的A、B、C、D 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 ) A.甲—A B.乙—B C.丙—C D.丁—D 6.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昏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7.某飞机沿纬线方向每小时向东飞行15个经度,那么飞机上的乘客将看到 ( ) A.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都长了一倍 B.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都相等 C.白昼和夜晚的时间都减了一半 D.白昼和夜晚的时间不变 8. 在西行的轮船上,人们看到的昼夜更替周期 ( ) A、24小时 B、长于24小时 C、短于24小时 D、无昼夜更替 9.右图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则北半球正处于________季。 (2)此时晨昏圈的位置是________,其中______是晨线,______是昏线。 (3)将题干所示时刻的昼夜现象在下图中绘出,用阴影表示夜半球,并 标注经度。 (4)写出B点的经度,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 (5)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C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 北京时间是________。 10.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西半球处于黑夜的地区范围是从________经 线向西到________经线之间。 (2)此时地方时是0时的经线是________。 (3)图甲所表示的当天,北京日出的时间是________, 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是________。 (4)在图乙中将图甲改画成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梅州市东山中学王宇红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4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学生用书P20] 1.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3)东经度增大的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 2.周期: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3.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时。 (2)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1)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2)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 [自我检测] 读地球自转速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线速度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上线速度最大;纬线上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线速度为0。 (2)角速度分布规律: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都,均为。 (3)由变式图b可知: ①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线速度,但是图中A、B两点线速度不同,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②从等值线的排列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位于 半球;从等值线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 和30°N 之间,位于 纬度地区。 ③从等值线弯曲状况看,A 处凸向数值小的方向,线速度 ,说明地势 ;而B 处则相反。 答案:(1)赤道 60° 极点 (2)相等 15°/h (3)①相同 海拔 ②北 60°N 中 ③大 高 考向 地球自转速度 1.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2.(1)判断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2)判断纬度带 自转线速度???? ?0~837 km/h →高纬度837~1 447 km/h →中纬度1 447~1 670 km/h →低纬度 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3)判断地势高低 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低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如上图中A 处可能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高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B 处可能为谷地、盆地等)。 (2019·郑州模拟)根据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关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e 点和其余四点线速度和所在纬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e 点线速度比a 点大,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a 点低 B .e 点线速度比b 点大,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b 点低 C .e 点线速度比c 点小,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c 点低 D .e 点线速度比d 点小,说明e 点纬度一定比d 点低 2.下列关于地球陆地表面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角速度也越大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得地理意义》 滦县第二中学蔡红艳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就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得重点内容,也就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得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得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得地理意义就是并列得内容。地球得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得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得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得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这节课又就是前边所讲内容得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得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得地理意义与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得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就是联系发展得思想意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得基本规律与太阳直射点得回归运动,这就为这节课得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与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得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学生在这方面得能力又比较弱,所以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得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得规律。 2、理解四季更替与五带得划分;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得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与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得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得科学态度;树立科学得宇宙观,宇宙中所有得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得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就是联系得、发展变化得。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与季节得变化规律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与季节得变化规律及成因。 四、教学方法 (一)Flash演示法 地球得公转本身就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得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得必要手段之一。 (二)图解法 图解导析就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得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得平台。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观瞧动画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学生与教师一起观瞧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得巩固与以后得复习深化。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得方法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就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得,加强理论与实际得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得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得掌握。如解释学校作息时间表进行调整:下午上课与晚自习得时间推迟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 五、教学流程图 (一) [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_练习题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题 1、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下列说确的是( ) ①经度相同,地方时仍相同 ②的地方时仍早于伦敦的地方时 ③太阳将西升东落 ④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左偏,南半球右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某天文台观察某一颗恒星,于2010年3月21日21时将天文望远镜对准该恒星,若望远镜不作任何变动,则3月22日再次观测到该星的时间是( ) A.21时 B.20时56分4秒 C.21时3分56秒D.20时3分56秒 3、关于地球自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大 B.赤道上的线速度、角速度最大 C.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 D.地球上各处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一样 4、读下图,下列关于A、B、C、D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A=CB>D C.A=DB>C 5、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①地方时②对地球形状的影响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④黄赤交角⑤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⑥昼夜现象⑦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②④⑤⑥

读右图,回答6—8题。 6.关于a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的地理坐标是(70°W、30°S) B.a地在b地的东方 C.a、c两地的地方时相同 D.a地在d地的东北方 7.关于abcd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四地的日期相同B.abcd四地的钟点相同 C.由a到b是由西半球到了东半球D.由c到d是由东半球到了西半球 8.6月22日,abcd四地中最早见到日出的是() A.a B.b C.c D.d 9、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是() (虚线为运动方向,实线为偏转方向) A B C D 10、证明自转现象的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昼夜的交替 ③太阳直射点的变化④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冲刷严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1、和纽约地方时不同,主要是因为:() A、两地地理纬度不同 B、两地地理经度不同 C、两地自转线速度不同 D、两地自转角速度不同 12、当伦敦为6月22日正午时,的时间是:() A、6月22日20时 B、6月23日8时 C、6月22日18时 D、6月22日4时 13、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下列说确的是() A.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B.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某人驾驶飞机自甲地沿最短航线飞往乙地,下图所示为飞机 起飞时的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时间12点时甲地物影最短。

云南省高中地理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云南省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目标1:记忆和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思考题:若只考虑地球运动速度对卫星发射的影响,酒泉、西昌哪个地点更利于卫星发射?目标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理解和应用晨昏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思考题:假设地球不运动,会不会形成昼夜?晨线和昏线有何不同? 目标3:掌握时差产生的原因以及换算。 思考题:由于东边的地方时总早于西边的地方时,所以东边的地方总是比西边的地方早看到日出,这样对吗? 目标4: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思考题:在南北半球,河水对河流两岸的冲刷有什么区别?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从不同的位置上看,地球自转方向是否一样?如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上看,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例1】:图中四幅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 N N N S A B C D [解析] A图北极在上,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所以是正确的.C图在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为逆时针,D图从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它们也都是正确的.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方向,正确掌握地球自转方向的空间状况,是解决本题的根本. [答案] ACD 问题2:试分析时差计算的现实意义。 【例2】2005年3越8日23时9分(东七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发生 8.7级强烈地震。不久又相继在该岛的西略北100千米海底和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五区)为() A、29日10时9分 B、27日11时9分 C、27日12时9分 D、28日11时9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区时之间的计算。东七区与西五区相差12个时区,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纽约的时间=3月28日23时9分—12小时=28日11时9分。 [答案] D 三.目标检测: 1.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是:( ) A.常说的一天 B.一个太阳日 C.23时56分4秒 D.24小时2.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地球公转 B.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C.地球自转 D.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3.当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11点44分时,华盛顿(78°W°)的标准时是()。 A、第二天1点 B、前一天23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doc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滦县第二中学蔡红艳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与口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对象分析 前面学生己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乂比较弱,所以我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

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夭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 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一)Flash演示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图解法 图解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观看动画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学生与教师一起观看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三)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如解释学校作息时间表进行调整: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推迟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 五、教学流程图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

第3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考纲考点 考法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晨昏线的特点及判断。 (重点) 2.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重点) 3.晨昏线的应用。(难点) 4.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及日 期变更的判断。(难点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难度 降低,主要命题点为地方时、 区时、日期的计算。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5年2考) 1.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3)东经度增大的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 2.周期: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3.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 (2)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图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1.航天发射基地为什么多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并且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 提示: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发射时节省燃料。2.在航天发射时为什么总是向偏东方向发射?

提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充分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节省发射燃料。 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 1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2.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应用 (1)判断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2)判断纬度带 自转线速度?????0~837 km/h→高纬度837~1 447 km/h→中纬度1 447~1 670 km/h→低纬度 如上图位于中纬度。 (3)判断地势高低 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低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如上图中A 处可能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线凸向高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B 处可能为谷地、盆地等)。 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 (2017·武威模拟)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 .北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低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 D .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 、b 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 .a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专题训练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下图是假设以北京为极点(地球自转情况不变)的半球投影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北京的自转角速度() A.约为15°/h B.约为30°/h C.约为45°/h D.为0 2.图中,甲地的自转线速度约是() A.1 670 km/h B.837 km/h C.1 440 km/h D.1 170 km/h 解析:第1题,除极点外,各地自转角速度相同,极点的角速度为0;该图假设以北京为极点,故北京的自转角速度为0,D正确。第2题,甲地的纬度是60°,自转线速度约是赤道的一半。赤道的自转线速度是1 670 km/h,甲地自转线速度约为837 km/h,B正确。 答案:1.D 2.B 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下题。 3.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A.12点B.15点 C.18点D.21点 【解析】

【答案】 3.C 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回答下题。 4.2月7日,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A.2月7日9时B.2月7日15时 C.2月7日17时D.2月8日7时 【解析】 【答案】 4.A 读下面的日照图,回答下题。 5.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昏线

6.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A.120°E B.100°W C.20°W D.60°E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C在夜半球,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AB是晨线。第2题,由图可知180°经线的地方时为8:00,故地方时为0:00的经线为60°E。 答案:5.A 6.D 王教授某日坐飞机从悉尼到西安,飞机着陆时西安正值日落。下表示意该航班的信息。据此回答下题。 A.5:01 B.5:59 C.6:01 D.6:59 8.王教授乘坐的航班实际飞行时间约为() A.6小时25分钟 B.8小时25分钟 C.10小时25分钟 D.12小时25分钟 解析:第7题,根据题干“飞机着陆时西安正值日落”和表中降落时间为北京时间17:45可知,西安日落时间为北京时间17:45;再根据西安的经度可计算出此时其地方时为17:01,进而推知34°N的昼长为10小时2分钟;根据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可知34°S的昼长=24小时-10小时2分钟,即13小时58分钟,所以悉尼(34°S)的日出时间为12时-13小时58分钟/2=5:01。故选A。第8题,飞机降落时的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17:45,换算成悉尼的区时(东十区区时)为19:45,再减掉起飞时间9:20,得到飞行时间为10小时25分钟。故选C。 答案:7.A8.C 2017年世界各地众多大城市在当地时间3月25日20:30-21:30陆续熄灯1小时,进行“地球一小时”活动。2017年3月25日晚8:30,中央电视塔为2017“地球一小时”活动熄灭了外景灯光,这是“地球一小时”活动在中国落地的第9年。2017年我国“地球一小时”的主题是“蓝色WE来”,即为了我们共同的蓝色未来,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读下图,回答下题。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某区域经纬网图,其中②位于①的正东方向。据图回答1、2题。 1.当晨线经过②⑤两地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全球日出东北,影朝向西南 B.此时太阳直射110°E C.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 D.潘帕斯草原一片枯黄 2.若两架飞机分别从①⑤出发,沿纬线以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的速度分别飞行到②⑥,则( ) A.从①飞行到②所用的时间较短 B.从⑤飞行到⑥所用的时间较短 C.两者所用时间相等 D.两者所用时间无法判断 (2012·淮安模拟)下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据图完成3、4题。 3.观测者从甲、乙、丙、丁四个角度能够观测到右图所示昼夜状况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叙述与右图相符的是( ) A.图中所标注的经度为西经度 B.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C.图示极点为南极点 D.图示为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 读下图完成5、6题。 5.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则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A.20° B.23°26′ C.30° D.66°34′ 6.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当地球越过P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7.(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

(2011·浙江文综)下图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 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 2 上两点Q 1 、 Q 2分别位于经线L 1 的东、西两侧。完成8、9题。 8.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 1和M、Q 2 ,且Q 1 、Q 2 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 A.Q 1、Q 2 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 1 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M、Q 1、Q 2 三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Q 1、Q 2 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9.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 1和M、Q 2 ,且Q 1 、Q 2 与L 1 之间地方时差不等,则Q 1 、 Q 2( )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高中地理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精品导学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1.2地球自转 的地理意义学案 目标1:记忆和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思考题:若只考虑地球运动速度对卫星发射的影响,酒泉、西昌哪个地点更利于卫星发射?目标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理解和应用晨昏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思考题:假设地球不运动,会不会形成昼夜?晨线和昏线有何不同? 目标3:掌握时差产生的原因以及换算。 思考题:由于东边的地方时总早于西边的地方时,所以东边的地方总是比西边的地方早看到日出,这样对吗? 目标4: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思考题:在南北半球,河水对河流两岸的冲刷有什么区别?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从不同的位置上看,地球自转方向是否一样?如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上看,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例1】:图中四幅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 N N N S A B C D [解析] A图北极在上,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所以是正确的.C图在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为逆时针,D图从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它们也都是正确的.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方向,正确掌握地球自转方向的空间状况,是解决本题的根本. [答案] ACD 问题2:试分析时差计算的现实意义。 【例2】2005年3越8日23时9分(东七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发生 8.7级强烈地震。不久又相继在该岛的西略北100千米海底和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五区)为() A、29日10时9分 B、27日11时9分 C、27日12时9分 D、28日11时9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区时之间的计算。东七区与西五区相差12个时区,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纽约的时间=3月28日23时9分—12小时=28日11时9分。 [答案] D 三.目标检测: 1.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是:( ) A.常说的一天 B.一个太阳日 C.23时56分4秒 D.24小时2.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地球公转 B.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C.地球自转 D.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4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5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1—3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2、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3、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 4、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 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6、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20210210085

专题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 【知识精析】 」、地球自转速度的比较 1 .角速度的比较 首先看是否为极点,极点上角速度为0;非极点上任何地点(包括海拔不同的地点)角速度都相同,都是15°/ 时、1° /4分钟。如地球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 2 .线速度的比较 (1) 海拔相同看纬度:海拔相同的情况下,同一纬线上线速度相同,不同纬线上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计算公式为赤道线速度(1 670 km) x cos①(①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点线速度相同。 南、北纬60°上的线速度约为赤道上的一半,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零。 (2) 纬度相同看海拔:同一地点或同一纬线上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如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于地面对应点的线速度。 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一)地方时的计算 1?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2 ?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 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影部分表示黑夜)为例: *T-JI C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⑵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

点,则E 点位于D 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 点地方时,以B 点作为已知时间点,贝U F 点位于B 点以西, 应“西减”。 ⑶ 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 E 点所在经线与 ND 经度相差45°,时 差为3小时。 45° ⑷ 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 E 点地方时为:12: 00+ = 15: 00, F 点地 15 方时为: 45° 24: 00— = 21 : (二)区时的计算 第一步: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十 去;余数若大于 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X 1小时 注:①“ +、一”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计算。②若求出的时间大于 若求出的时间为负值,则加上 24小时,日期减一天。 (三)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 这类问题若能建立下列关系,也就不难解答了。 起飞时A 地时间 + —小?降落时A 地时间 J±时差 J±时差 + m 小时 起飞时B 地时间一小时降落时B 地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 降落时B 地时间=起飞时 A 地时间土时差+行程时间(m ) (注意:加减的选取原则为东加西减 ) 三、地球上日期的变更 1. 两种日期变更线的比较 15°。 (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 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 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 A 地起飞,经过 m 小时飞行,降落在 B 地,求飞机降落时 B 地的时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 义》-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地球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能够用语言描述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学过程: 我们的地球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除了前面所讲到的自转,还存在着公转。今天我们就开始进入公转的学习。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看教材20页到21页地球公转的内容。请大家在阅读当中,请找出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速度。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公转定义)地球围绕太阳运转 (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样,都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接下来请大家观看一个动画 学生:观看地球运动动画

(轨道)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地在公转轨道上运动,这个公转轨道成为黄道,公转轨道实际是地心的运动轨迹,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椭圆具有两个焦点,太阳就是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接下来请大家观察一下,地球在公转时,日地距离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地球运动动画,回答问题。日地距离在不断变化 正是由于在地球公转中,日地距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于是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距太阳最近时所处的位置称为近日点。地球运动到这个位置的时间大概为一月初。地球距太阳最远时的位置称为远日点,地球运动到远日点这个位置大概为7月初。(在白板上画椭圆讲解) 请大家再观看一个动画,这次请大家注意地球在公转时的速度变化。 学生:观看动画回答。公转速度时快时慢 教师追问:那什么时候速度快,什么时候速度慢呢? 学生:距离较近时运动快,距日较远时运动慢 到底为什么会呈现距日近运动快,距日远时运动慢呢?这其实与物理学中的一个知识有关,那就是开普勒第二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连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个动画。 教师边演示动画边讲解(图中三个阴影部分是相等的时间内,太阳与地球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这三个阴影面积是相等的) 我们在描述地球自转速度的时候是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的,同样我们的地球公转速度也可以。那大家根据这个图来找一找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图,总结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不管是角速度还是都是线速度都是:距日近快,距日远慢,且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那从近日点运动到远日点期间,公转速度在如何变化呢?远日点到近日点期间,公转速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思考回答: 一月初到七月初这段时间,日地距离在不断减小,公转速度在减慢 7月初到次年一月初,日地距离在不断减小,公转速度在加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