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下列文化定义中有误的是

A.文化指文明,既包括精神文明又包括物质文明,其对应物是自然。

B.文化指文化知识、文化教育,其对应物是文盲。

C.文化指精神文明,其对应物是物质文明。

D.文化指文学艺术,其对应物是科学技术。

正确答案:C

2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说:“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请问鲁迅先生在评论哪种古代小说?

A.话本小说

B.唐传奇

C.志怪小说

D.章回小说

正确答案:B解析:B、唐传奇和前面的志怪虽然都是记述奇闻异事,可是两种还是不太一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经对唐传奇有过这样一种评价,他说它们“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他这里面比较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之间的一个区别。一方面,唐传奇是叙述婉转,文辞华艳,而六朝的志怪是粗陈梗概,非常简单。另外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鲁迅先生认为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有意为小说”也就是说它是主动地在创造小说,而创造小说有一个非常主要的特征就是虚构。就知道这是虚构的,这叫“有意为小说”。

3单选(2分)

在佛教史上,一般认为佛教大约何时传入中国

A.春秋战国

B.唐朝

C.两汉

D.先秦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解析:C、关于佛教的传入,一说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一说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综合两说,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在两汉之际。约公元1世纪时。

4单选(2分)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李白号“青莲居士”,这个号是因为他曾居住在青莲乡而得的。

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秦始皇。

C.“陶”这个姓氏是来源于职业的。

D.林黛玉在写到她母亲名字里的敏字时少写一两个笔划是为了避讳。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解析: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他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

5单选(2分)

曹丕雅好诗文,文友王粲过世,曹丕为他送葬,“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根据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魏晋风度以弘毅、循礼、忧国为特征。

B.材料中表现的率真、旷达、通脱的君子人格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产生的。

C.魏晋时代的达官贵人也往往无视礼法,风流自赏。

D.曹丕及众人的行为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是一致的。

正确答案:A你错选为D

解析:A、弘毅、循礼、忧国属于传统儒家的思想主张,不属于魏晋风度的范畴。

6单选(2分)

苏轼的《前赤壁赋》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请问当时是农历的什么时间?

得分/总分A.月中B.初十C.月初D.月末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解析:A、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每月十五叫做“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做“晦”。7单选(2分)

天气渐暖,孔子打算请人做一套春服,可以穿了和学生、朋友一同踏青。请问他拿到的衣服衣襟向哪边开?A.套头衫,没有打开的衣襟B.两边都有可能C.右边D.左边

正确答案:C你错选为A

解析:C、据《论语》记载,孔子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当时华夏衣冠习俗,右衽才是合礼制的。

8单选(2分)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流变都经历过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请选出下列姓氏中全部以职位为姓的选项A.陶、乐、辛B上官、东方、卿C.姬、宋、曲D.司马、司徒、司空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9单选(2分)

下列哪项行为在中国古代是不违法的?

A.春秋时期,一位封地诸侯去世,用九个鼎殉葬

B.作《小雅?巷伯》刺幽王

C.周公在封地祭祀周文王

D.《论语?八佾》所载季氏“八佾舞于庭”

正确答案:B你错选为C

解析:B、在古代,礼本身就具有法的意味,违礼就是违法。朱熹集注:“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季氏为大夫,当用四佾,用八佾为僭越,是一种违法行为。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并非嫡长子,必须在周武王的带领下才有权利祭祀周文王。周天子为观察民风,了解民情,制定章典,曾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

10单选(2分)

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的太极阴阳、玄妙变幻与《周易》取得了沟通。

A.国画

B.书法

C.围棋

D.古琴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解析:C、围棋体现的太极阴阳、玄妙变幻与《周易》取得了沟通。

11多选(3分)

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以下属于今文经学特点的

A.阐发微言大义

B.讲文字训诂

C.历史视角

D.政治视角

正确答案:A、D你选对了

12多选(3分)

庄子提出的()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这种局限性的途径

A.言不尽意

B.立象以尽意

C.得意忘言

D.辞达而已

正确答案:A、C你选对了

解析:B、“立象以尽意”出自《易传》。D、“辞达而已”出自《论语》。

13多选(3分)

魏晋时期陆机《文赋》这篇文章中曾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与这种文学观点相似的有得分/总分A.诗者,吟咏情性者也。B.从《三百篇》至今日,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C.修其辞以明其道。D.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正确答案:A、B你错选为A、D

解析:C、指的是“文以明道”的文学观点,强调文章要载道,要表现道。当然,在不同时期,人们对道的理解和认识是不一样的,比方周敦颐他们所说的“文以载道”,这个更多的是儒家的这样一种道统之道,而后来人们强调的文以载道,有时候指的就是一般的道理,不一定是儒家的这样一个道统。但它和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观点还是有很大区别。D、此句

在《尚书?尧典》中出现,表达了赋诗言志的文学观点。

14多选(3分)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由于佛经翻译的需要,翻译者往往采用外来语的音译词。下列哪些词语是音译词?A.菩萨B.菩提C.佛陀D.境界

正确答案:A、B、C你选对了

解析:D、“境界”一词是中国原有的词语,但改变了原有的意思,而变为佛教词语。“菩萨”“佛陀”“菩提”都是音译词。

15多选(3分)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下关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说法正确的是

得分/总分

A.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于木板,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后用以印书。这种印刷方法叫做雕版印刷术。

B.中国最早使用植物纤维造纸始于东汉蔡伦。

C.黑色火药是用硝石、硫磺和木炭三样东西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做成的。

D.“司南”是战国时代中国人们用磁铁造成的指示方向的工具。

正确答案:A、C、D你选对了

解析:B、在西汉时期中国已造出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较粗糙,结构也比较松散。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不能说最早使用植物纤维造纸始于东汉蔡伦。

16多选(3分)

《传习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根据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先生的观点认为,向外格物方能致知。B.先生的观点属于陆王心学一派。

C.先生认为自然景物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人是否注意到。

D.先生的观点以心为本,认为心外无物。正确答案:B、C、D你错选为A、C

解析:A、“格物致知”属于理学,而不属于心学的主张。

17多选(3分)

中国拥有众多的传统节日,而我们的先祖在庆祝这些节日的时候除了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很多节日还有专属的食物。那么下面哪些食物属于我们在节庆时要吃的节日食物呢?A.元宵B.饺子C.粽子D.

米酒

正确答案:A、B、C你选对了

解析:D、元宵是元宵节的,粽子是端午节,饺子是冬至节。

18多选(3分)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有A.经,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络,多循行于人体的浅部。

B.西汉时五行学说开始用于中医学。

C.扁鹊姓秦,名缓,别号卢医。

D.日本人尊孙思邈为药王。

正确答案:B、D你错选为A、D

解析:B、春秋战国时期五行开始用于中医学。D、日本人尊鉴真为药王。

19多选(3分)

一个东汉人能做的事情有A.做饭的时候使用胡椒和辣椒调味B.看到军人驶楼船出征C.住在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的房子里D.穿深衣出门

正确答案:B、C、D你错选为C、D

解析:A、西汉胡椒已传入中国,但辣椒是明代才传入的。B、汉代楼船建造技艺已经很成熟,且史书记载伏波将军曾率两千多艘楼船出征交趾。C、传统建筑特征。D、深衣为汉代常见服装样式。

20多选(3分)

某一天,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穿越到了现代社会,用今天的白话文来进行辩论。请辨析哪些观点符合其思想内涵 A.墨子说:“国家和国家之间不应该发动战争,而要通过协商的方式和平解决。”B.庄子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C.孟子说:“我们应该完善教育,让孩子们都能明白仁义礼智,让他们学会尊老爱幼。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依。”D.荀子说:“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从小就开始,不能任其放纵发展,以免他们长大后做坏事,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坏的。”

正确答案:A、C、D你选对了

解析:B、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诸子学说的理解和认知。孟子倡导“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所以他强调教育,强调尊老爱幼。墨子则提倡“兼爱”、“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荀子则强调“性恶论”,因此强调后天的教化作用。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强调自然无为,而不是积极实现人生目标。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

一、知识题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

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中国哲学之儒家哲学

2.1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一些生平经历。

2.2 儒家三期:

先秦时期:代表人物——孔子,礼乐之学

两汉时期:代表人物——董仲舒,经学

宋明时期:代表人物——朱熹,理学(道学)

这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高峰时期,三个比较重要的时期,但不是完整的发展历史。

2.3 儒学三义

①仁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礼乐:指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章制度、良风美俗和道德规范。礼与乐紧密相关,反映了等级制度。

孟子的礼乐观:与民同乐

荀子的礼乐观:乐合同,礼别异

(区别:仁义是先天的,礼乐是后天修炼的。)

③内圣外王:

内圣:内心达到仁圣境界

外王: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

完全的人格包括圣人、君子、狂狷,乡愿

(PS:现在讲到的“君子”、“小人”是来源于《论语》)

第三周

哲学文化之道家哲学

3.1道不可道

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之道了。

道的三个义项(从形而下到形而上):

起点与终点——本源与终极

边界与轨迹——规律与规则

行道之方——方法与技艺

看似简单但是最有哲学味道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可总结出“道”为何物:

①不可道之物

②宇宙之本源与本体

③以自己为法则

④以“反——返”为运行规律

“道”的特征:

①自然

②无为

③虚静

④上善若水

3.2心灵之道

庄子:经常编一些寓言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是儒家人物

庄子心灵之道的三个要义:

①心斋坐忘

心斋:清洁精神,放弃知识

坐忘:堕肢体(离形),黜聪明(去智慧)

二者的联系:心斋是前提和过程,坐忘是结果和境界

②心静则明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③法天贵真

主张真率,反对强哭强怒强亲(强即勉强,与真相反)

对中国文学影响较大: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为情造文

明代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

王国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推崇词人李后主

总结区别:老子的本体之道:关心现实政治,治大国如烹小鲜

庄子的心灵之道:深入人的内心、情感,因而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这是儒家哲学没有的)

3.3玄学与道教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

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三期:正始,竹林,元康

玄学三期的逻辑演进:

(“名教”指代儒家思想,“自然”指代道家思想)

名教出于自然(何晏、王弼)

越名教而任自然(竹林七贤,其中嵇康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品貌兼具,《广陵散》流芳百世)

名教即自然

玄学的理论价值:

①秦诸子之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

②思辨、清谈、审美,个性、钟情

③其思辨成就为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所继承

道教(创立于东汉,在初唐达到一个高度):

唐开国前,道教看好李渊。李世民登基后下旨排序“道、儒、佛”

?崇尚性、命兼修的思想方法构成对儒学的补充

渊源:鬼魂崇拜和神仙学说

经典:《道德经》《太平经》

信仰:“道”(宇宙本体,也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目标: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道教与道家的区别:道教并不反对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助人各取所需

第四周

4.1佛法与佛史

佛的本义:“悟、觉、知”,本为古代印度的普遍观念,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尊称,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亦修行成为佛的宗教。

佛之三宝:教佛为主、法为教义、僧为教徒

释迦牟尼的教义主要是四圣谛说:苦集灭道

苦: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基本价值判断,一切众生的存在意义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

集:本意是“招聚”和“集合”,集谛是造成世间人生苦痛的根本原因

灭:断灭,解脱。灭谛是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目的。

道:指灭除痛苦,证得涅槃的路径和方法

佛教有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道

原始佛教: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传教的时期,理论重心是四圣谛说。(关于释迦牟尼创教有很多传说,最出名的是“四门感悟”。)

部派佛教:当时佛教系凭口头传说,难免记忆有误,以讹传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原来的戒律和教义在理解上的歧义,并逐渐分化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系

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7世纪时期的佛教,其思潮形成于1世纪左右,至此印度佛教开始出现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历史性分裂。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贬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只着眼于追求个人的解脱,是小乘佛教。

密教:公元7世纪——12世纪,由于大乘佛教倾向于理论论证,难以为一般群众所接受,佛教为争取更多信徒,便采用印度教的方法,二者结合,形成密教

(公元7世纪后,佛教在中国越来越盛行)

4.2禅宗奥义

禅宗:“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是印度各教派普遍采用的修习方式(在中国为“打坐”),但印度佛教只有禅没有禅宗

偈语:传道的诗

西天二十八祖: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

东土六组: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

北渐南顿:前者指神秀的渐悟,后者指慧能的顿悟

六根清净:“境界”本是一个佛学名词,源于佛典的“六根”和“六境”,所指称是物我两忘、心我一体的世界,既圆融于意境之中又超然于意境之外,禅的境界也是艺术的境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4.3三教合流

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及其住所讲起:

薛宝钗蘅芜苑(儒家文化)

林黛玉潇湘馆(道家文化)

贾宝玉怡红院(佛教文化)

佛教与文学

王维(诗性):将禅趣融入诗中,形成浑厚闲雅澄淡精致的风格(《维摩诘》,维是王维的名,摩诘是王维的字,他的名字本性就充满佛性)

白乐天式(世俗化):将宗教情感化为士大夫安逸自如的生活

柳宗元式(理性):以佛徒的乐山水嗜闲安、不争名来纠正趋荣慕利之世风

苏东坡:集大成(儒之执着,道之虚静,禅之空寂),形成“旷达人格”

第五周礼与礼制

5.1礼与礼制

1.释“礼”

礼制成熟于西周:周公制礼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主张恢复周礼

2.五礼:吉凶宾军嘉

吉:对天神、地、鬼神的祭祀之礼

凶: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宾:接待宾客之礼

军: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嘉: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之礼

3.以礼入法

5.2宗法与国家

礼的核心是为维护宗法制度

宗法: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家—国—天下

家国同构“家天下”

礼仪、宗法、礼制影响的结果

5.3法自君出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春秋战国时代始有成文法规如郑国的《刑书》、《竹刑》,晋国《刑鼎》,魏国《法经》成文法的特点:限制贵族特权

修法是新王朝建立的重要标志

自秦开始,“律”以外,皇帝“诏令”也为法律形式之一,并常常凌驾于“律”之上

“王法”——王之法——王在法上

政法令在中央,司法机关常为皇帝左右而不独立

在地方,行政机关兼理司法,二者直接合一

5.4品级官制

1.官制

秦汉:三公九卿

隋唐:三省六部制

明:六部制

2.品轶

西周之“命”

西汉之“石”

魏晋九品十八级

3.官品对照

5.5选官与科举

1.选官

夏商周:世袭制

汉代:察举、征辟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后:科举制

2.科举取士

隋炀帝大业2年(606),开设进士科,用诗赋、试策考试取士——科举制确立重要标志

优点:参与考试的人没有身份限制

明清科举:

院试:资格考试

乡试:在省城的贡院进行,考中者(“举人”,其中第一名为“解元”)才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在京城的贡院进行,考中者(“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为进士,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科举与教育

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不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普及了教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教育

第六周

6.1 子学六家

1.子学:即诸子之学,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

2.诸子百家

《汉书·艺文志》:“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家”既可指学派,又可指学派中的学者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儒墨道法阴阳名

《汉书·艺文志》列主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

3.六家要指:

儒:贵仁尊礼

墨:兼爱非乐

道:自然无为

法:重型用术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中国文化概论 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读过《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展览馆,对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收获,知识体量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篇对于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均有全面的介绍;中编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的财产,例如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这一部分从时间线上介绍了有关知识,更倾向于一种科普意义;下篇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近代的转变与革新。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作者纵古观今,介绍方式系统而简明,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下面我会对最有收获的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文化的本质: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而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人们在看待文化时,不应该讲这两者割裂开来,应当辩证统一的去看待,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论的一个基 本要求。 就我自身而言,往往会将侠义文化视作文化,缺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故而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得出较为经验主义、不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读过此书后,我很好的纠正了对文化狭隘的见解。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使用广泛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促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兼具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反过来,上层建筑对于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保障农耕经济的长期持续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自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又会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当然,这不仅仅是官僚的阻碍,在农耕经济下中国百姓自古形成的保守、官本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商品经济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 在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各朝各代都存在着冲突和交融,例如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在这些文化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当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更加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佛教在中国所占据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佛教对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此后,中国的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对于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说中国受益颇多,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 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水平远超中国的欧洲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中。在这个文化震荡期,

2020年整理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doc

《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 程海霞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名词解释理解: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找找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发射)P4 ★2、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如:望梅止渴)P5 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问答题方面: 8、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P6 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③心理是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9、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P7 ①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②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③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16-18 心理过程:①认识过程(知):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故称之为认识过程。 ②情绪情感过程(情)、③意志过程(意) 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主要研究的内容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心理发展的条件(遗传、环境、教育、主体实践),分析相关问题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人的机体从父母身上所获得的一些天赋特质,是人体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的特点等等。 ?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发展遵循若干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一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物环境,在母体环境中,营养及温度、药物、幅射等保健方面的因素对胎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生作用极大,甚至对出生以后儿童的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是人出生以后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成为的行为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会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 ?3.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对其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的研究他的心理。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科学心理学创使人是冯特。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是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除了运用一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外,还要运用个案法。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 ?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等几种。 ?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的。 ?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大脑组成的 ?脑是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中枢。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组成部分。?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不对称的。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1860年,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就是德国得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得最基本得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得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得科学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人得人得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得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与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得主要目标就是对人得行为与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与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人脑就是心理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得觉察与认识。 9知觉得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得选择性,知觉得理解性,知觉得整体性与知觉得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得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与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内其她细胞。12.神经系统得基本单位就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与传导这两个最主要得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指在一定得刺激情境中,个体得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就是一种对刺激得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得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得心理过程与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神经元就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得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得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得无条件反射与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得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就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得一种思维形式,就是思维得最基本得单位。 20 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得心理特征。 21、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人有两种特质:共同特质与个别特质。 22 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就是指有预定目得、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新学习得知识与技能要进行及时复习。 24、根据注意时有无目得性与意志努力得程度,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25、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与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26、按照能力得功能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三种。 27、情绪就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就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得态度体验。 28、长时记忆中得信息编码方式就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与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小度写范文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规范,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晶体智力: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儿童的行为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与其所处的社会情景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 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正式学习: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工作后的继续教育中发生的学习,是通过课程、教学、实习以及研讨等形式进行的。 非正式学习;由学习者自主的、在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和场合、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而进行的学习。 强化程序: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 连续强化程序:如果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这叫连续强化程序 断续强化程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 间隔程序:根据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 比率强化:根据历次强化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强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心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知识编辑: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等把这一过程称为知识编辑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学习共同体:{或称,学习社群} ,即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 支架性教学:j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自下而上的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学习者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叫做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知识: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称为自上而下知识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7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心理安全感:指无条件的接纳别人,提供没有外在评价的气氛以及移情理解。 心理自由感:指允许个人有符号表达的自由,使其自由思考和感觉,来增进其经验的开放性,以及知觉和理解的松快自如和自发性。 动机:指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 需要: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推动人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 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2014年)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源于哲学和生理学。 2.冯特(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心理学实验室,来从事心理现象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正式脱离哲学。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相关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个案法 (2)实验方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心理现象产生的过程:感觉通路、运动通路、脑的低级中枢、大脑 3.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脑的基本成分。 4.神经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信息从身体的一个部分传到另一个部分。 5.大脑皮层的三大区域:感觉区、运动区、“哑”区 6.胼胝体:两个大脑半球通过一种特殊的组织而连接在一起,这种组织称为胼胝体。功能:连接左右脑,共享信息 第三章:人的毕生发展 1.儿童的主导活动的表现: 儿童的主导活动从以游戏活动为主导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导 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 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 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转向重视伙伴关系。 2.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 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第五阶段青春期阶段最为重要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 绝对感受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说需要的刺激量越大,则感受性越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用公式表现为:E=1/R在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4.后像的概念:(名词解释)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 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考核要求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1.识记: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理论的依据。 狭义文化的定义是: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心态的部分。 (2)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的定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是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材料等。 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思潮,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领会: (1)文化产品与文化观念的辨析。 (2)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概念的辨析 3.应用:应用上述概念辨析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还是文化事象。 具体的事物属于文化现象。 (二)文化民族、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1.识记: (1)民族文化的定义。 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2)国别文化的定义。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2.领会: (1)中国文化的性质。 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2)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1.识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