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震物理模拟

地震物理模拟

地震物理模拟
地震物理模拟

一、地震声学实验室的物理模拟

John A. McDonald, G. H. F. Gardne

休斯敦大学地震声学实验室(SAL)是一个研究实验室,创建于1977年。这个实验室的研究宗旨是改进反射波地震技术。为此,它得到许多公司的联合资助,研究成果发表在半年刊的进展报告上。根据协议,成果首次发表后六个月内只限于资助者享用,六个月后。这些成果才可以在公开的出版物上发表。

我们相信,这个半年刊进展报告中的一些论述是值得广泛传播的,但是,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是业务繁忙的职业地球物理专家,他们缺乏时间为有关刊物撰写论文,因此,我们

选出SAL最初四年(1977—1981)的一些论文,辑成本书。由此可以部分地反映出物理模型作为反射地震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各种研究上所能带来的许多好处。

地震声学实验室通过对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的研究,达到改善含烃岩石的三维声学图象的目的。为研究方便,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地震模型模拟水槽,并发展了理论反演模型模拟技术和解释技术。通过这些论文,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利用物理模型模拟和数值模型模拟可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本书所选的七篇论文虽然内容各异,但仍然只能是对于各种

可能性的一种启发。

例如,Owusu 和Gardner证明,使用一种两步法的三维偏移技术可以对速度进行确定。这种方法不大受反射层几何形状的影响。在随后一篇论文中,Owusu和 Gardner把他们的分析加以引深,消除了垂直测线方向及沿测线方向的倾角和界面曲率的影响。Smith和Hilterman 讨论了引起共深度点(CDP)道集中波形畸变的绕射效应。在另一篇论文中,Smith 以模拟的油田研究了垂直地震剖面法的应用,并把它与地面地震数据进行了比较。Morgann 和Hilterman叙述了用频率域成像方法提取三维模型参数的方法。Chou和他的合作者引入了“照快像”的概念来观察被场。这一方法在地震模型实验室已成为Dan Kosloff指导下的一项持续研究项目。同时,在早期的一篇论文中,Duffy曾广泛地采用物理模型模拟方法以发展煤层勘探方法。

这些论文介绍了地震反射数据的物理和数值模型模拟方法的一些应用,除此之外更多的应用也是可能的,其它一些研究成果随后将陆续发表。

历史回顾用物理模型研究地震波几乎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以前。Terada和Tsuboi (1927)曾用琼脂,即一种胶冻作过一个模型。他们用电磁脉冲作震源,观察了诸如地震波随深度变化以及传播路线上断层和河道的影响等情况。在另一篇论文中(Tsuloi,1927),又利用一个二层模型对瑞利波的波散和传播路线上河道的进一步影响进行了研究。

五十年代,曾有一些物理模拟系统和实验陆续发表。大约最早的是Kauffman和Roever(1951),防后有Norhwood和Anderson(1953),Howes、Tejada-Folicaldi和Randoph(1953),Oliver、Press和Ewing(1954),Evans等(1954), Levin和Hibbard(1955),C1ay和McNeil(1955),Hall(1956),Carabell和Folicaldi(1957),Evans(1959)和Angona(1960)。

Kauffman和Roever(1951)曾经建立了一套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瞬变波的仪器。他们的结论反驳了一些人关于研究天然地震和原子爆炸数据的观察结果。同时,他们还利用一个简单的蜡质模型辨认了反射被、折射波和面波。

Northwood和Anderson (1953)、Howes、Tejada-Flores以及Randoph(1953)进一步采用了类似岩石的材料,例如一次是水泥,另一次是石灰岩,尽管他们用电火花作激发源,但仍象Kauffman和Roever、Howes, Tejada—Hores一样把他们的模型浸放在水槽里,用水作为传播介质。由于包活成本在内的种种原因,Oliver、Press和Ewing(1954)偏向于使用二维模型。他们当时研究的是面波,所以主要用盘状模型以满足实验的需要。Healy和Press(1960)发展了01iver、Press和Ewing 的模型,在他们的模型中速度和密度是随深度

而变化的,而且可以测量瑞利波的波散。

Evans等(1954)的论文和Levin、Hibbard(1955)的论文已经开始认识到,通过对模型实验进行适当的标定可以有效地研究实际情况下的波动过程。Evans等很快注意到:震源和接收器的物理尺寸对这种标定所带来的问题。Levin和Hibbard(1955)虽然使用的只是一个简易的二层模型,但却作出了惊人复杂的地震记录。Clay 和McNeil(1955)将他们的记录与理论的解作了对照,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举出的论文中只涉及到纵波或面披,但Evans曾论证过可以在模型里产生SH被,并能得到简单清晰的反射。

在所有阐述专为解决助探问题而设计的模型实验室的论文中,Angona(1960)的论文可能是第一篇。在这篇论文中用的是一个由一种或多种任意形状的弹性材料制成的二维模型。所用的材树有有机玻璃、饲、铝和钢,胶结剂为环氧树脂。速度的改变是通过把不同材料的薄片胶结在一起来实现的。调整各层薄片的厚度,可以使制成的模型的复合速度在一切介质的速度范围内变化。这个模型实验室现在属于南Methodist大学的达拉所地球物理实验室。

Harper(1965)扩充了Angona的实验,他在模型上加上了垂向尺寸小于脉冲波长的突起和凹槽。这代表简单的断层,为了解释这样得到的地震记录曾进行了一番努力。

60年代,有些地球物理学家(如Silverman,1969)表达了用全息技术代替反射地震法或作为它的一个补充手段的兴趣。为了叙述清楚.应该说明这两种方法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反射地震法依赖于波在岩石间的界面上反射;全息方法则还要依赖波在界面上的散射。反射法的震源是脉冲式的,而全息方法的激发源则是连续的。从理论方面看,全息方法应能产生出地下物体的三维映象,而在60年代末反射法的映象仅仅是剖面。Silverman(1969)提议发展“大地全息法”。同时为了演示的目的,他用了一个类似于地震声学实验室(SAL)的水槽装置。这篇论文引用了Farr(1968)早些时一篇论文。这两篇论文都说明了,用相干声波可以产生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图象。

然而全息技术并没有被人们接受,French、Marcoux、Matzuk对一些原因作了解释。正如他们所解释的,全息技术要用于地震勘探必须加以修改,从而能包括消球差的方法(ap1anatic approach),多种频率和多个激发源。为了说明他们的观点,French、Marcoux、Matzuk也利用了物理模型的实验结果。

经过充分的考虑,他们断定研究反射纵波的—种满意的方法应该是把模型浸在水槽中,使震源和接收器从模型的上方通过,用水作为传播介质。虽然完全是固体的系统提供了研究横波和其他类型波的手段,但这种系统的不灵活性却把自己排除在外了。如果用空气作为传播介质,则不可能用适当比例模拟实际的大地。French、Marcoux、Matzuk还认识到早期实验的一个不足之处,即它们使用的是模拟记录方式。所以,他们的模型系统的目的是要产生数字地震记录。早期的数字化系统具有局限性,每炮每道只能记录一个样点。例如一个1000样点的记录道就需要激发源重复1000次。这样为实验速度未免太慢。然而,他们还是用它得到了道顺序的数字地震资料。

我们已经注意到,French-Marcoux-Matzuk模型系统是专为研究从构造上反射回来的纵波而设计的。激发源,接收器和模型放在一个边长为3英尺的水槽中。水糟内壁覆盖一层厚毯以减少水槽壁的反射,为了减少伪反射,模型本身是用细线固定在水槽的深度一半的位置上(图1-1)。在最初的这个设计中,激发源和接收器之间保持恒定的源检距沿y方向在模型上方前进而产生地震剖面。使激发源和接收器能在x方向上移动的装置完全是用于改变剖面的位置。

Hall(1956)指出模型尺寸按比例缩小决定了激发源的频率成分必须改变。一个合理的线度缩小比例1000:1(即模型上的1英尺相当于实际的1000英尺)要求反射地层法5~100赫兹的工作频率按比例变为5—100干赫兹,这就要求我们使用高频激发源。尽管人们曾试图

使用其它器件(比如,Clay和McNeil,1955),但在地震模型模拟中通常用的激发源和接收器是采用压电效应的。在这样的换能器中,数据采集装置将电脉冲加在晶体上,而使激发源产生震源脉冲(图1-2)。在French-Marcoux-Matzuk系统中,采集每炮返回脉冲的一个采样值并把它存储起来。然后用计算机建立一个时间顺序的数字(地震)道。用这种方式,得到了适合常规的数字地震处理方法的各地层道。

图1—l 海湾研究所原来所用的模型水槽示意图

70年代中期的物理模型研究的宣点是单界面的地质系统。从激发源发出的能量以水为传播介质,从水和模型的单独一个交界面上反射回接收器并被记录下来。最早的实验目的是为了得到界面的正确映像,因此诸如地震脉冲性质等细节是不被注意的。

图1-2 压电换能器在水槽中所产生的典型震源脉冲。在此系统中0.2微秒相当于1微秒

图1-3 海湾研究听W.S.French和R.I. Morris原先设计建造的三维室温硫化橡胶物

理模型

另一个曾被广泛研究的问题是建造模型的材料。为了找到适用并具有恰当物理性质的材料,人们曾试验研究过石腊、黄铜直至各种商用塑料。最终发现最适合这些单界面模型的材料为室温硫化硅橡胶。它们具有地震需要的主要性质——当与水接触时对于纵波的反射系数较高,同时它们易于铸造,易于梳入不易到达的地方。根据所用催化剂的不同,它们的硫化(固化)周期可以在几分钟到几小时之间变化。

海湾研究所早期的这些实验导致了几篇重要论文的出现。其中的两篇(French,1974,French,1975)证明真正的三维地震数据成像是可能的,而且还给出了一个构造解释问题的正确结果。图1-3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家所熟知的French模型,它是由R.I.Morris 于1972年在海湾研究所用硅橡胶制作的。图1-4中,我们可以看到图1-3中测线7的一系列地震剖面。图1-4(a)是未经偏移的数据。图l-4(b)是经过二维偏移的剖面。在这张剖面上仍可看到第二个穹隆引起的侧面波。图1-4(c)是经过三维偏移的剖面,它已消除了侧面波。第一个弯隆和断层部已正确归位,这点可以由剖面上所画的轮廓线表示出来。

正是这个实验直接证明了物理模型数据的价值。采集模型数据所用的数字格式可以相野外的数据格式一样,这样就可以用模型数据发展复杂的处理技术。在这个实验中所用的处理技术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它所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如果在野外进行一个类似的实验,所需的代价则要高许多倍,而且结果的清楚程度也会差得多,因而很可能无法证明所用的处理技术是否正确。

地震声学实验室的建立 1977年休斯敦大学地质系的Hilterman正确地断定;使其他同行了解物理模型优点的时刻已经到来。而在此之前Hilterman还曾进行过广泛的数值模型模拟研究(Hilterman,1970)。

图l-6 图1-3模型中第七条测线的地震剖面 (a)未经偏移的剖面;(b)二维偏移过的平面(即偏移是在剖面的平面上进行的);(c)经过三维偏移的数据、轮廓线所示的测线7处的

实际剖面

在海湾研究和发展公司董事会的帮助下,Hilterman与学校电气工程系K. Y. Wang合作,建议十三家公司织成一个资助团体。这个团体的目的是支持一项用物理模型解决三维地层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向题的研究计划。有关资助团体的计划是在1977年6月提出的,这个计划开始于当年十月。在第一年结束时,已有26个公司资助这项计划,每个公司支付10000美元的费用。

声学实验室早期的历史和出现的一些麻烦问题曾有人作过详尽的叙述(Taglor,1982)。实验室的管理始终是休斯顿大学的地学系和电气工程系之间大胆的联合尝试。主任的人选经

历过三次变化,但工业界的支持却不断增加。

地震声学实验室的物理设施地震声学实验室的模型实验系统用的水槽很大(10英尺x 8英尺x 5英尺),可以容纳12吨水。它的基本原理与French-Morcoux-Matzuk的设计一样,但细节上有区别,下面将对其作简要说明。图1.5是整个系统的照片。

模型支撑系统根据所研究的模型的重量,有两种模型支撑系统可供使用。对于轻的模型(即小于几十磅的),支撑系统应使模型能旋转到适合的方向并倾斜到喜好用的角度。对子较大的模型(重几百磅),支撑系统是一个放置在水槽底上的可调整的三脚支架。由于模型支撑在五个很小的点上,无关的反射可以减到最小。

换能器和绘图仪驱动装置系统是由一个激发源和一个接收器组成,为了模拟通常的野外地球物理观测系统,当激发源在同一个位置重复激发时,接收器必须移动若干次(比如96次)。经过96次重复;一个完整的96道野外记录就核模拟出来了。这时激发源移到下一个位置并重复整个过程。用这种方式,可以模拟海上地震拖缆。

图1-5 地震声学实验室的水槽载有激发和接收换能器的是王氏绘图仪。水槽上部的开口(图中部)大约为50英寸×30英寸,它代表50000英尺和30000英尺的实际英寸(见表1-5),

但换能器实际可以跨越的面积要稍小一些

用计算机控制换能器的移动,还能模拟许多其他的各种观测系统(图1-6)。为了实现这些移动,激发器和接收器装在与王氏绘图仪相联的一根垂直杆上。绘图仪可以在水槽顶部的平面内移动。装激发源和接收器的垂直杆使得它们可以下降到距被研究模型上方给定距离的一个合适的平面上。

在这些实验中所使用的作为激发器的换能器都是依靠压电效应的逆效应,即把一种适当的晶体放置在一个电场中,它将产生弹性形变。如果晶体的一个面可以固定(用背撑),其另

一个面就会发生振荡并在与其接触的液体内产生波。当然,接收器依靠的是压电效应—晶体的弹性形变产生电场的效应。

图1-6 用计算机控制换能器移动可以实现的各种观测系统X-激发源;O-接收器

自由振荡晶体的自然频率取决于它在振动方向上的厚度d.

f=(1.1)

其中Y为晶体的杨氏模量,ρ为它的密度。式中f的值根据晶体背撑的不同而改变。

式(1.1)指出,晶体越薄频率就越高,因而可以研究的模型就越小。但是为了增加发送信号的能量,又需要较大的晶体。因而常常不得不作某些折衷。可制造出频率达到兆赫范围的晶体,但地震声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发现频率范围在10-350千赫兹的晶体最为适宜。这些频率最容易确定模型比例.以后我们将叙述原因。

目前还在继续研究合适的换能器,除了各种类型的接收器之外,还一直在试验各种类型的点激发源、聚焦型激发源和定向激发源。基本的目的是为了制成可以近似模拟炸药(震源)的点状激发源和不大于常规检波器组合的接收器。本书中所叙述的实验一般都不考

虑震源子波和接收器畸变,因而在具体试验中所用的激发源和接收器的特性都没有记载

下来。

目前夜地震声学实验室使用的换能器有International Transducer公司的ITC-1080,其工作频率范围为1赫兹-350千赫兹;Celesco公司的LC-5-2(1赫兹-600千赫兹)和LC-10(0.1赫兹-120千赫兹)。最后两个型号通常用作接收器,第一个型号刚用作激发源。尽管这些换能器都是精制的,但可以发现它们往往是不对称的(图l-7)。该图是用LC-5-2作接收器,LC10作激发源在其额定范围之内或高于其额定范围工作测出的。图中可见脉冲谱的成分是方位角的函数,所以在用这些换能器记录的反射中发现的细微变化可能是换能器而非反射介质的反应。

数据采集系统地震声学实验室的数据采集系统基本上是一个在前端加装了换能器接口的Petty-Ray Com Mand地球物理处理系统。这个采集系统把一个电脉冲送进激发源换能器,以产生激发脉冲。然后将返回的信号放大,并在开始数字化以前提供一个可调节的延迟时间。同时它也提供可变增益函数,记录达4096个的采样点,然后按照指令将这些采样的数据送入这个小型计算机中。图1-8表示数据和控制信号的通路。

脉冲源/接收器(P/R)有双重作用,一是为激发源换能器提供一个短延续时间的高压脉冲。脉冲能量可按四个级别调整,它的触发信号是由计算机产生的。二是包含一个为反射返回信号提供40-60分贝增益的前置放大器。返回信号可由激发源换能器接收,给出零炮检距的情况,或者,更普遍的是由与激发源换能器分开的接收换能器接收。脉冲源/接收器(P/R)不但为上述两种方法提供了条件,它还提供了一个可调整的高通滤波器。

图1-7 用一对压电换能器作激发源和接收器所得到的不对称的辐射图形

在本例中激发源是在超出其正常工作范围之上

图1-8 地震声学实验室的物理模型采集系统的数据和控制信号通路

一个程序控制的增益放大器(PGA)提供时间延迟、可变增益函数以及终了增益函数。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选择和控制的。因为任何一个道的记录范围是4096个样点。所以延迟时间使我们可以把增益函数移到正在被记录的—段时窗上。

提供选择的有六个增益函数。每一个增益函数从起始增益到终了增益的增益变化率是不同的,这些变化率是由一个电阻和电容的时间常数来确定的。这样,当通过一个电阻对与其串联的电容充电时,增益函数只不过是电容两端电压的按指数规律逐渐增大的时间的函数。

终了增益可以在1-36分贝范围内按照6分贝的步长选择。增益的控制是通过把电阻接通到宽频带仪器放大器的反馈电路中实现的。计算机发出的增益选择信号被译码,而且控制着一个继电器,并通过这个继电器控制着这些电阻线路的通断。

波形记录器(WR)由一个高速的十位模数转换器和4096字的存储器所组成。地震信号可以用小到0.1微秒的采样间隔进行采样,并以l/1024的分辨率进行数字化。启动对波形开始记录的触发信号是由计算机发出的。波形记录器具有间歇触发延迟线路,它可以使被记录的那部分波形作为一个时窗在记录道上前后移动。

被记录下来的波形可以用一种间隔的快速重复时间基线以模拟方式在示波器上显示或用调整到极慢的时间基线在x-y绘图仪上显示。在以数字方式输出时,采样字用的是10位并行格式。计算机控制着采样数据以字的顺序非同步方式传输。

地震声学实验室用的接口是另一家用户专为ComMand系统设计的。这个接口为脉冲发生器/接收器、程序控制增益放大器和波形记录器提供触发信号。程序控制增益放大器还接收来自接口的终了增益和增益函数信号。波形记录器向接口输送旗标信号和10位的并行信号。这样,数据道就被记录在ComMand系统的磁带上。

模型材料和模型制作前面提到,为寻找合适的模型材料,人们曾对许多种材料进行过调查,早期的物理模型,如本书所述的在实验中使用的各种模型,只是单层的。它们仅要求水和材料界面的反射系数足够大,以便接收器可以得到足够强的信号。已经发现的最合适材料包括室温硫化(RTV)硅橡胶、反应注模(RIM)环氧树脂以及有机玻璃。所有这些材料总是浸在产生和接收能量的水中。地层声学实验室水槽中的水总是保持恒温;当然,为了防止藻类和细菌的繁殖,水还要不停地过滤。目前采用的材料所具有的物理性质如表1-1所示。

表1-1 根据模型系统测量的典型模型材料的物理性质

分别具有纵波速度1V 、2V 和密度1ρ、2ρ的两种材料分界面上的反射系数为:

22112211()/()V V V V ρρρρ-+

表1-2中列出了对最常用的材料组合算出的反射系数。

表1-2常用模型材料

对一个典型的简单模型,可以使用一个注模箱模拟粘土中的地质界面(图l-9),在粘土放好后,浇注熟石膏模子。这个模子经过修正即可作为最终的硅橡胶注模。硅橡胶要和催化剂在半真空条件下混合,以防止流体中夹带气泡。同样,在向模内浇注橡胶时也要严防产生气泡。因为这些气泡将成为十分有害的点散射源。目前已在制作远比上述复杂得多的界面模型。将在以后的论文中介绍他们的结构。

按比例缩小物理模型按比例缩小的概念,White(1965)曾作详细权述,这里只作简单介绍。从本质上讲,原来野外工作的各个线度都与模型的相应线度成一定比例。例如,假设距离x的比例因子为L,即:

X LX

原始模型

同样,对时间t,如比例因子为T,则:

t=t T

原始模型

表1-3是各种不同物理量的通用比例因子。如果介质的弹性模量需要考虑,则必须定义质量m的比例因子。可表为下式:

m Mm

=

原始模型

地震声学实验室的模型模拟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正是因为可以使用户按照实际尺寸设计他们的实验。这是因为声波的波长与地质构造尺寸的比例与它们在野外的比例是一样的。例如,速度为10000英尺/秒的沉积层,50周脉冲在其中传播时的波长为20000英尺,采用1英寸等于1000英尺的比例缩小是较为方便的;这就是说它的比例因子应是1:12000。同样,一个典型的压电晶体的工作频率为250千赫兹,这个频率要缩小至50赫兹所需的比

LT,所以它的比例因子为2.4。

例因子为5000:1。由于速度的量纲为:-1

图1-9 用以制作粘土中地质界面的可拆卸的铝制模具典型尺寸为10立方英寸

表1-3 通用的比例因子

表1-4是地震声学实验室所使用的量纲、比例和比例因子。

表1-4 物理模型的尺寸和比例因子

联合地球物理实验室的发展随着地震声学实验室的完善,它的研究者的兴趣也日益广泛,从而开扩了视野。两个比较新的课题——数值模拟和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要求现代化设备以胜任研究。数值模拟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由Keck基金会捐献,我们购进了一台VAX计算机。三维地震技术或面积地震学得到的大量信息,不宜用二维方式研究。这就需要用一种三维的处理和解释方法。基于这一要求,地震声学实验宝用Cullen基金会捐款购买了Adage计算机。

大学当局和实验室研究人员认为,勘探地球物理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物理模型。因此

1981年成立了研究计算实验室(RCL)和图象处理实验室(IPL)。此外,为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实际野外问题,又建立了野外研究实验室(FRL)。

大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这就是说要让他们参加研究工作。有了这四个实验室,学生便可以参加勘探地球物理学的反射地震方法从数据采集到最终解释的一系列问题的许多方面的研究。就我们所知,这一情况在任何别的大学里还只是一个新奇的概念。在地球物理专业以外,别的专业如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数学等科的学生,也可以对有关勘探的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

1981年,J.A.McDonald,G.H.F.Gardner分别代表地学系和电气工程系,将四个实验室正式合并为联合地球物理实验室(AGL)。这个实验室迅速发展成为向工业界输送训练有素的人材的一个来源。约有18名学生在这个实验室的培育下得到研究生学位并分别在与能源有关的工业部门工作,他们之中既有获得计算机和工程学位的,也有获得地球物理学学位的。

后记许多人为地震声学实验的成功贡献过力量,并对联合地球物理实验室的建立有过帮助。开始主要是Fred Hilterman和Keith Wang产生了建立实验室的最初构想,并推动了它的早期发展。近年来,Roice Nelson从Mobil石油公司来到休斯领大学,他以富有感染力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解决了别人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Nelson在图象处理实验室建立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目前他是联合地球物理实验室的总经理。Barbar M.Murray在这个新的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中是计划负责入,他还必须管理所有这些实验室的财政业务。

实验室的外部支持者也必须提到。由于资助团体的不断支持,我们的研究才得以继续进行。休斯敦大学地学系主任John C.Butler曾安排过很多募捐活动,GeoQuest国际有限公司的John R.Butler也曾大力用劲我们从Keck和Cullen基金会取得资助。

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的现状与进展

2001年9月地球物理学进展第16卷第3期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的现状与进展 裴正林 (石油大学(北京)物探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摘要:综述了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的现状,给出了小波变换域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的最新 进展,并对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给予展望. 关键词:井间地震层析成像;小波多尺度;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P31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03(2001)03-0091-07 1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的研究现状 井间地震层析成像也称为井间地震CT技术,它能够提供被探测地质体的构造和岩性 分布的高分率图像.井间地震CT技术是从医学CT技术发展起来的,其数学基础是Radon变换.井间地震CT的研究基本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处于对大量模型数据和少量实 际数据的成像研究阶段,90年代以来,井间地震CT进入实用化阶段,并取得不少可喜成果,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射线CT所固有的缺点,开始研究波动方程CT. 从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出发,井间地震CT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几 何光学或射线方程的方法称之为射线CT;另一类是基于波动方程的方法称之为波形CT.当 非均匀体的线性尺度大于地震波长时,射线CT是适用的;而当非均匀体的线性尺度与波长 相近时,衍射和散射就起主导作用了,基于射线理论的成像方法就不再适用,这时候必须用 波动方程CT方法. 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主要包括两部分:正演方法和反演方法.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的正 演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射线追踪方法;二是波场的数值模拟方法. 射线理论和射线方法是研究地震波传播理论的重要方面之一.用射线理论可以研究地 下复杂构造、横向不均匀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问题.经过射线追踪,计算地震波的走时、波前 和射线路径. 70年代以前的各种射线追踪方法一般适合于较为简单模型的射线追踪[1].由于实际 的介质速度变化较大(速度差大于10%),因此,需要研究复杂结构模型的射线追踪方法. 收稿日期:2001-03-15;修订日期:2001-06-15. 基金来源:“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资助(959130602). 作者简介:裴正林,1962年生,2000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现在石油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信号处理,小波变换、遗传算法及神经网络应用,层析成像理论方法和地震数据 处理、偏移方法等方面研究.E-mail:zhenglinpei@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6020167.html,.

仿真地震模拟

Part 01公司简介

北京盛世民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盛世民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始于2009年,总部位北京经济技术发区(国 家级),是一家集的设计、研发、制造 的集成产业公司。公司主要技术人员主 要来自各大公司、各大院校,在研制、 生产、销售上有多年的综合管理经验, 多年的产品销售和优质售后服务,让很 多的行业对我公司产品有了更好的认识 和认可,在我公司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和 客户们的拥戴下,在上海、南京、西安、成都等地区分别设立了办事处,为全国 24小时提供优质服务机制。公司涉及软 件、动漫、自动化、机械、液压、电子 等多个行业。↘公司主要产品有:模拟灭火、模拟报警、烟雾逃生、地震体验平台、地震体验小 屋、地震科普展品、仿真动感平台、三 自由度平 ↘台、六自由度平台等。客户已经遍布各大科技馆、展览馆、房地产、政府、企 业、文化影视等诸多领域和各行各业。

part02建设背景

↘地震模拟的宗旨就是真实的再现地震过程并使观众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地震,其关键就是“真实”。基于地震模拟的宗旨,该产品通过模拟普通小屋模拟地震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和震后的整个过程,并提示观众在地震中如何躲避、如何逃生。 ↘地震体验模拟器包括整体建筑及屋内陈设、由虚拟显示技术和装饰模拟出的房屋窗体、房屋地板下面的六自由度液压运动平台及控制台。整体建筑基于戈壁滩小屋的构造。 展品通过小屋实体、液压运动平台、控制台并辅以视频及音响系统组成一个立体的地震环境,使观众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展示地震的全过程,使观众真实感受地震。其中液压运动平台按控制台的操作能提供相当于3-8级地震效果,包括横波与纵波,可以体验地震发生前、地震中及余震。

地球物理反演复习资料

复习 第一章 一、什么是正问题?(概念、特点)适定性问题的一般特点。 正问题:给定一个问题,寻找答案 适定性问题的特点:解一定存在;解的唯一性;问题发生一些小的变动仅导致问题的解发生 小的变动(解稳定性) 第二章 二、什么是数字正演模拟?什么是物理正演?各自的特点(优缺点)? 数字模拟:利用计算机建立地质模型并模拟其地震波传播响应的一种方法 物理模拟:在实验室内将野外的地质构造和地质体按照一定的模拟相似比制作成物理模型, 并用超声波或激光超声波等方法对野外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模拟的一种地震模拟方法。 各自特点:物理模拟:拟结果的真实性,不受计算方法、假设条件的限制;震源和检波器的 尺度,参数变化困难。(真实、可靠、费用高) 数字模拟:简单、运算快、费用低 三、地震正演的应用(5个应用) 地震波理论研究(声波介质、弹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和双相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理论研究)、复杂构造研究(盐下构造成象)、特殊沉积现象研究(河道砂预测)、裂缝带检测、井间地震研究、油藏动态监测 四、数字正演有哪些算法? 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虚谱法 第三章 五、直接反演的分类(两类),每一类的概念,不同的计算方法(相位、波阻抗) 以及其公式; 道积分反演:利用叠后地震资料计算地层相对波阻抗(速度)的直接反演方法。 计算: 递推反演:基于反射系数递推计算地层波阻抗(速度)的地震反演方法称为递推反演。 计算: 六、稀疏脉冲反演的概念,基本假设条件,适用范围,主要步骤,如何获得低 频信息(测井、叠加速度) 稀疏脉冲反演:基于稀疏脉冲反褶积基础上的递推反演方法。 基本假设:地层的强反射系数是稀疏分布的,即地层反射系数由一系列迭加于高斯背景上的 强轴组成。 ?=t dt t r t 0)(20e Z )(Z ∏ =-++=j i r r i i Z 11101j Z

地震演练流程图

**医院地震应急演练流程图 1、总指挥:地震了 (第一次) 6、搜救患者A 、患者B 1、在进行正常治疗活动过程中,演练人员突然发现桌椅、水杯、吊灯开始晃动,总指挥说“地震了”(第一次); 2、演练成员及患者迅速以最快的速度钻到最近的桌子或床板下,或大橱柜旁、坚实的墙边或洗手间,蹲下并护住头部,或用手紧握桌子腿或床支架先采取就近避险; 3、总指挥说“地震了”(第二次)。强震波一过,组织患者就近拿起东西(枕头、书本),将其举在头顶上(手边有安全帽将其迅速戴上),或双手报头保护头部,以免坠落物体砸伤头部。即按疏散线路撤离,下楼时尽量成一路纵队(体弱、病重的除外)从安全通道撤离,以避免碰撞、拥挤、踩伤。撤离地点:感染管理科(洗衣房)空地处 4、各科室向总指挥报告疏散人员情况,科室主任(负责人)报告,比如“报告总指挥,外一科疏散撤离完毕” “报告总指挥,妇产科疏散撤离完毕” “报告总指挥,内一科疏散撤离完毕” “报告总指挥,内二科疏散撤离完毕,其中有一名危重病人(A )已护送到安置点” “报告总指挥,外二科疏散撤离完毕,一名患者(B )未找到” “报告总指挥,外三科疏散撤离完毕,一名患者(C )未找到”。 总指挥安排医护人员搜救2名失踪患者: 外三科患者(A ):清醒,吹口哨求救,头部、上肢受伤,扶至安置点给予头部包扎、上肢骨折固定; 外二科患者(B),心跳骤停,心肺复苏、简易人工呼吸器给予抢救(抢救过程到安置点进行); 注:安置点(感染管理科(洗衣房)空地处)划分区域3个 1、院内危重病人安置点 (A 区) 2、院内普通病人安置点 (B 区) 3、灾民急救中心 (C 区)

岩石物理分析

第一篇地震岩石物理学及在储层预测的应用 Seismic Rock physics Theory and the Application in Reservor Discrimination 摘要 储层预测研究主要在于弄清储层构造特征、岩性特征及储层参数,进而减少勘探开发风险。储层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流体类型等,而地震资料提供的是地震波旅行时和振幅信息,再通过反演可得到弹性参数。地震岩石物理学则为储层参数和弹性参数之间搭建桥梁。横波速度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参数在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叠前地震储层弹性参数反演及流体检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地震横波速度估计技术是根据地震岩石物理建立的目标岩石模量计算模式,利用计算出的模量重建纵波曲线,与实测曲线建立迭代格式修正岩石模量,实现横波速度等关键参数估计。在方法实现上利用了Xu-White模型为初始模型。流体因子是识别储层流体的重要参数,常规流体因子多是基于单相介质理论提出的,而从双相介质岩石物理理论出发可以更好的研究孔隙流体对介质岩石弹性性质的影响,为敏感流体因子的构建提供更好的指导。本文采用了Gassmann流体因子,并分析了其敏感性。 关键词:等效介质模量,孔隙度,横波速度估算,Xu-White模型,Gassmann流体因子。

Seismic Rock physics Theory and the Application in Reservor Discrimination Abstract The study of reservoir prediction is mainly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structure,lithologic features and reservoir parameters,aim to reduce the risk of exploration. Reservoir parameters include porosity,permeability,fluid type,etc,But seismic data only reflects on seismic traveltime,amplitude information,and elastic parameters which can be obtained throuth seismic inversion.Seismic rock physics builds bridges for reservoir parameters elastic.S-wave velocity, an important geophysical parameter,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stack seismic reservoir elastic parameter inversion and fluid detection witch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The seismic shear wave velocity estimation technique is based on the rock mass calculation model established by the seismic rock physics, reconstructs the longitudinal wave curve with the calculated modulus, establishes the iterative pattern with the measured curve to correct the rock modulus, and obtain the key parameters such as the shear wave velocity.The Xu-White model was used as the initial model in the method implementation. Fluid factor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to identify reservoir fluid. Conventional fluid factors are most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ingle-phase medium. From the theory of biphasic medium rock physics, it can be bett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ore fluid on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fluid The construction of fluid factors provides better guidance. In this paper, the Gassmann fluid factor is used and its sensitivity is analyzed. Key word:Equivalent medium modulus, porosity,Shear wave velocity estimation, Xu-White model, Gassmann fluid factor

地震勘探新方法作业题

地震勘探新方法作业题 01综述 1、写出5种与常规地面采集(地面激发、地面接收,主频20-40Hz)不同的地震勘探新方法新技术。 VSP:地面激发、井中接收(零偏、非零偏、Walkway、三维) 井间地震:井中激发、井中接收 时移地震/四维地震:多次采集 随钻VSP:钻头激发 多波多分量:纵波、横波激发 (山地地震高分辨率采集高密度采集) 2、写出地震勘探中5种解释新方法。 属性分析、地质统计学、反演:叠后反演、叠前反演(EI)、 AVO、裂缝预测、信息融合技术、神经网络 3、写出5种地震勘探基础理论新方法。 反演理论、小波变换、神经网络、模糊聚类、图形图像学、 地震波模拟(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各向异性 02 VSP 1、什么是VSP VSP:垂直地震剖面,是一种井中地震观测技术。也即在地面激发、井中放置检波器接收地震信号的一种地震观测技术。 2、VSP的采集方式 (VSP的采集方式是指激发点、接收点的排列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 地面多次激发,井中三分量接收,激发-检波器提升-再激发-再提升。 3、VSP分为哪几种采集方式(三种) 按激发点、接收点的分布特征可以将VSP的采集方式分为 ①常规VSP采集;②长排列资料采集;③三维VSP与三维地震联合采集 4、零偏移距VSP有哪些应用 求取各种速度、识别地面地震剖面上的多次波、标定地质层位、计算井旁的Q衰减因子等。 5、偏移距(非零偏)VSP有哪些应用 查明井旁的地层构造细节、其作为二维观测可以作出一小段局部地震剖面,具有很高的垂向和横向分辨率描述井旁一定距离内的构造和岩性变化。 附:VSP应用: 提取准确的速度及时深关系(零偏) 标定地震地质层位(零偏)

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方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黄龙庙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校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能力。 二、演练前准备 演练前召开班主任会,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分析我校应急避震的环境条件,阐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三、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四、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姬国芬 副组长:陈兴才

成员:各班班主任 信号员:杜龙胜 (2)教室室内指导 各班班主任 教室室内指导职责: ①、“地震警报”发出后,指导学生进行室内避震,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②、“地震警报”解除后,带领学生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学校内操场星期一集合的位置。 ③、班主任要自始至终跟队,指导学生按疏散线路撤离教室,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疏散线路沿线工作职责: ①、合理调节学生疏散的进度,特别是防止过度拥挤造成踩踏事故。 ②、处理学生疏散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五、演练程序 (一)启动程序:播音员宣读: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同学,黄龙庙小学地震应急疏散演练马上就要开始,请大家做好准备,各就各位。请班主任重申演练程序和演练要求。 (二)教室内应急避震演练 1、信号员发出“地震警报”信号(2分钟) 由杜龙胜老师操作。

地震演练流程及注意事项

地震演练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演练流程 1.启动程序 (1)学校广播系统宣布:老师们、全体同学,唐山28中学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马上就要开始,请大家做好准备,各就各位。 (2)总指挥宣布:唐山28中学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正式开始。 2.教室内应急避震演练 (1)信号员李老师在中间甬路七年级那排以笛生提醒各位老师及同学们--地震开始。 (2)上课教师(演练时为班主任)立即停止授课,立即告知学生“同学们:地震来了,大家不要慌,请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尽可能用书包等保护头部,最后一排靠里的同学面向墙,蹲在墙角处。”并检查学生躲避的情况,打开前、后门保证道路畅通,如时间允许可纠正不正确的姿势,演练时间为10—15秒。 3.紧急疏散演练 (1)10—15秒,信号员发出“地震警报”信号,老师让学生睁眼抬头,并告知学生“同学们:地震波已过,现在开始迅速撤离教室”。 (2)随后迅速进入紧急疏散演练环节。靠前后门的两位学生立即把门打开。教室的学生分成排成两大组分别从前后门快速撤离。班主任要组织学生排好队,并注意教室里是否有滞留学生。 4.撤离出来的学生应迅速到指定地点(操场主席台)集中,按照咱们平时做操的位置站好。班主任老师迅速清点人数(班长协助清点人数并报给班主任老师),确认学生是否全部撤离到安全地点,并立即以班为单位报告场地总指挥。 5.如有人员受伤或昏迷,及时通知救护组,救护组接到指令后要立即采取抢救行动。 6.疏散组和场地指挥组将情况汇总后由场地组向现场指挥报告疏散情况。 7.现场指挥报告:各班出一名代表报告总指挥:“安全撤离、疏散完毕”。 二.演练注意事项: 1.演练前,老师和学生要认真听取班主任安排,并确定自己的疏散路线,班主任须在班内事先设计好班内形成两路纵队的最佳方案。 2.演练时,老师自己首先要冷静,稳定学生情绪,有序地组织学生从教室前、后门迅速撤离(各班前、后门都打开,同时进行疏散)。疏散过程中表情应与地震情境相吻合,不可过于放松,甚至嬉皮笑脸,同时要远离玻璃以及其他木质器物,以防被这些东西砸伤。 3.疏散引导人员要沉着冷静、反应灵敏、在疏散过程中要随机应变,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如发生演练意外事故,师生要做好相互协调,如情况严重,立即报告指挥部。指挥部下令中止演练,确保演练过程中不发生伤害、踩踏事故。 4.参加演练人员要认真对待,密切配合,落实方案内容,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超声地震物理模拟技术

超声地震物理模拟技术:实验室中的“沙盘演兵” (时间:2006-10-9 共有 人次浏览)[信息来源:石油经济网] 随着我国石油勘探领域向西部和南方复杂地区的推进,复杂地 质条件下的特殊波场特征不断出现,对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处于技术前沿的超声地震物理模拟技术,越来越为地球物理学家所重视。 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所应用地球物理实验中心主任赵群。 记者:什么是超声地震物理模拟技术? 赵群:采用“人工地震法”获得地层构造信息的方法是,在地面用炸药作为震源放炮,激发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几千米以下的地层构造上,再反射回到地面,最终以数据形式被接收仪器捕捉,并形成地震波图像,通过对该图像上的数据分布形态(这里称作“震相”)进行处理分析,推知地下的地层构造。这种由震相反求地层构造形态的过程,在石油物探上称之为“反演”。 “反演”就是反向演绎,是对事物表现出的外在形态特征,借助某些方法技术,演绎推断出其内部结构机理。这之间的关系用谜底与谜面来比喻就是,在地面接收到的震相是地球给出的“谜面”,对震相的处理解释过程则是对“谜面”的分析推敲,最终得到“谜底”——对地层结构的认识。 但问题是,我们通过反演所揭示的“谜底”,与真实复杂的地层结构之间究竟有多大距离? 由于人们只能通过有限的钻井资料,了解到零星的地层结构的实际情况,不能看到整个地层构造,地球物理学家也只能是“望地兴叹”,必须找到一个基础作为依托,于是人们想到了“物理模型”。 我们可以用一个缩小的简化物理模型,来模拟相关的地层构造,并等比匹配采用波长相对尺度较小、与地震波具有相同波动传播机理的超声波作为激发源,在实验室内进行野外勘探模拟演示,详细观察研究“谜面”现象与“谜底”本质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达到验证理论、检验方法、锤炼技术的目的。这样一种类似“沙盘演兵”式的模拟方法,被称为超声地震物理模拟技术。 与反演方法相对应,在已知地质物理模型的条件下,获取该模型的地震观测数据,进而检验勘探方法技术的过程,在石油物探上称之为“正演”。相应的物理模型称之为“正演模型”。 记者:超声地震物理模拟技术在地震勘探上有哪些应用?

综合地球物理试题及答案(2013)

一、简答题 1、分析说明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综合解释的工作思路,并列举出地震、测井和地质这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典型例子 1)地质资料:包括前人的文献资料、露头与地下岩心、录井资料等,这是第一手的,研究对象是直接的,通常由野外露头观测或钻井岩心剖面的研究,分析和总结研究区的地质规律及特点。通过实验室对对研究区内所有井的岩心、录井资料进行面积和空间上的分析研究,可得到研究区内第一手的地质成果,其准确度和可靠性取决于研究区的资料积累、研究程度、资料源的丰富程度以及研究人员的经验与水平等。 2)测井资料-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有很多种类,常用的测井曲线有声波、密度、电阻率、自然电位、自然伽玛、井径、补偿中子,以及地层倾角测井、全波列测井、成像测井等的相应图像。测井资料的作用:①是设计和控制储层模型的重要数据来源;②是具有良好的垂向分辨率和深度控制;③各种测井曲线是垂向分层和井间地层岩性对比的基础;④提供了储层单元的烃类、水饱和度、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储层参数的精确数值;⑤经分析和处理可作出单井或井间有关构造及地层等方面的地质上的定量解释;⑥钻井地质与测井资料虽然真实细致地反映了井柱的地质特点和地层物性参数,但在整个研究区的三维空间只是“一孔之见”,缺少剖面、平面、三维体的信息。 3)①地震资料-资料的获取需要较长的周期、较大的工作量、大量的费用。②它可比较精确地反映覆盖区地下地质情况,具有很好的剖面、平面和三维空间的控制作用;对于三维地震数据体而言,利用人机交互解释系统中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可让解释人员身临其景的研究任何复杂的地质问题;③三维地震数据体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地震属性参数,便于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与研究;④地震资料与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如VSP、井间地震、四维地震、声波测井等)相结合,可以减少地震反演问题的多解性,大大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⑤地震资料虽然具有很好的空间地质格局的控制作用,但由于当今地震勘探技术的制约,地

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方案

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方案浙江油田产能建设项目部

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方案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保证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根据项目工地实际需要,特制定大庆油田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油田产能建设项目部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地震应急桌面演练,进一步增强员工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地震发生时紧急疏散的程序、方式、路线和安全避险区域,培养自我保护、自救互救、团队协作的基本能力,确保在地震来临时项目部地震应急预案能够快速启动,各项工作能够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项目部员工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 二、演练类型:室内桌面推演 三、演练时间:2019年6月28日下午16时 四、演练地点:项目部会议室 五、组织机构 (一)项目部应急演练领导、指挥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六、演练内容: 分“紧急避险”、“紧急疏散”、2个阶段。 情景设置:2019年6月28日16点30分0秒,在四川宜宾市兴文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8.21度,东经104.93度。摇晃时间30秒,项目部震感强烈,严重威胁

项目部人员的生命安全,项目部应急小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全体人员应急避难并紧急疏散。 第一阶段“紧急避险”: 2019年6月28日16点30分0秒,地震开始,项目部所在的商贸城16号楼4楼建筑物剧烈晃动,安全工程师感觉楼体摇晃后,立即呼喊“地震了,大家就近避震”,全体人员立即就近躲避:①在室内的人员,立即在办公桌或床下面采取躲避姿态,迅速抱头、闭眼,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尽可能用枕头、被子、硬物保护头部;靠近墙角人员蹲在墙角处,尽量远离窗户位置,防止玻璃破碎,造成伤害,并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用力抓紧桌腿。 ②在走廊的人员,也应立即选择有利安全的地点,就近躲避,侧卧趴下或蹲下,用双手保护保护头部,不要站在窗边。③在厕所的人员,采取应变措施,就近躲避。 问题一:避震时应怎样保护自己? 答:采取有利于避震的姿势: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问题二:怎样摆放室内物品才有利于避震? 地震时,室内家具、物品的倾倒、坠落等,常常是致人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家具物品的摆放要合理:防止掉落或倾倒伤人、伤物,堵塞通道;有利于形成三角空间以便震时藏身避险;保持对外通道的畅通,便于震时从室内撤离;处置好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问题三:怎么在室内准备好避震的场所和通道? 答:应准备的避震场所:

模拟地震时建筑物振动模拟工作台设计

毕业设计 模拟地震时建筑物振动模拟工作台设 计

模拟地震时建筑物振动模拟工作台设计 摘要:本设计提出一套简易的模拟地震时建筑物振动模拟工作台的设计,其设计原理是通过机械传动系统传动动力来带动模拟建筑物振动从而能够让人们直观的观察建筑物在地震时的振动状态。这套设计主要有变速系统,动力系统,机械传动系统,建筑物振动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该模拟系统主要是通过变速系统来控制电机的转速来模拟地震不同的振动幅度,再通过机械传动系统来传动动力到建筑物振动系统使得建筑物振动,在建筑物振动系统中,主要是由一个抗震建筑物和一个不抗震建筑物组成,通过对比能够更好地更加直观的在人们面前展现建筑物在地震时的状态。 该系统虽然没有电液伺服地震模拟振动台那么精确,能够验证很多东西,但是它可以作为让人们观赏,让人们对地震时建筑物振动的初步了解的很好的平台,而且它的成本比较低,经济实用。本设计在符合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就部分关键部件进行了相关功能和结构的设计。 关键词:经济实用,地震

When simulating seismic building vibration simulation table design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a set of simple and easy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when the earthquake vibration simulation workbench, its design principle is driven by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vibration so that they can make people visual ob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in a state of vibration during the earthquake. This design mainly has variable speed system, power system, mechanical drive system, building vibration system of three parts. Mainly through the simulation system of variable speed system to control the motor speed to simulate earthquake vibration amplitude, again through the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system to drive power to the vibration system makes the building vibration, in the building vibration system, mainly by a seismic building and not a earthquake-resistant buildings, by comparing to better more intuitive show in front of the building during an earthquake. While the system is not so precise electro-hydraulic servo vibration table, to verify a lot of things, but it can be used as a let people admire, let people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building when the earthquake vibration of a good platform, and its cost is lower,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This desig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sign on the basis of some key components for the design of the related function and structure. Key words:economic and practical,earthquake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地震演习

活动目标: 1.了解地震的有关常识,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 2.能沉着、冷静面对危险情景,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激发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泡沫板。 2.急救箱及物品:手电筒、饼干、水、跳绳、书、玩具、收音机、手套、口罩、哨子。 活动过程: 一、地震的危害 1.孩子们,老师搜集到一段录像,让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视频) 提问:录像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发言) 小结:是啊!刚才录像中大楼在摇晃,地面发出了剧烈的声响,这就是地震。 2.地震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灾难,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危害?让我们来看一看。小朋友,可以把你看到的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教师走下去,听一听,问一问)再请个别幼儿起来说一说。 小结:地震发生后,出现房屋倒塌、大桥断裂、山体滑坡,给我们的生命、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地震实在是太可怕了。 二、地震来了怎么办 1.如果地震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怎么办? 2.地面出现剧烈的震动,我们躲在哪里安全些?请个别幼儿说。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判断谁做的对,教师用泡沫板演示形成的三角区,让幼儿明白什么地方安全。 3.如果在这个教室里发生地震,该怎么办?请小朋友找个地方躲起来,看看谁找的地方最安全,保持的姿势最正确。教师一边指导一边给做对的小朋友贴上一个小标志。小结幼儿躲的情况。什么时候往外跑?逃跑时应该注意什么?(有秩序,沿墙角跑,保护头部。)可以用什么来护住我们的头?

小朋友,听!是谁的声音?(放图片)他没有跑出去,被困在了里面,他用什么办法让别人知道被困在里面?什么时候喊?(有人时喊)为什么没人时不要喊? (保持体力)没有劲喊了怎么办? (哨子、敲击、寻找食物、想办法自救) 小结:如果地震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先躲后跑,如果被困住好几天了,都没有人来救你,不要灰心,相信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 三、地震的预防 1.日本是一个多震的国家,他们的家里准备了一个地震急救箱,以备急用。里面有许多物品,你可以和小朋友商量应该选什么物品,用它来干什么?然后放到你们组的急救箱里。选好了吗?把你们组的急救箱送到老师这,然后回到座位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急救箱都有些什么?(提问:水和饼干我们需要它吗?手电筒能派上什么用场?收音机也能帮助到我们吗?小小的哨子有什么用?手套能有什么用处?) 小结:有了急救箱里的这些东西,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帮我们渡过难关了。 2.地震很可怕,如果我们能提前知道地震何时发生该有多好?但现在我们还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地震发生的前一两天或几个小时内经常会发生一些常的现象,让我们看一看。(请幼儿看课件) 小结:这些现象都是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的,小朋友发现后可以告诉周围的人 四、地震演习 今天,小朋友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地震的知识,让我们来进行一次地震演习,看看小朋友会不会保护自己。 活动反思: 汶川大地震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令我们记忆深刻。这让我们意识到对幼儿进行地震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感官才能印象深刻地了解地震的有关常识,懂得自救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通过视频、图片的观看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经验讨论和演习活动幼儿能积极地参与,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急救箱的小游戏又让幼儿懂得在生活当中应提前预备好急救物品,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是在不同的场地,如何灵活自救,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今后工作中的重点。

地震应急演练

地震应急演练 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山西省防震减灾条例》~保证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根据学院的方案~特制定我系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地震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地震发生时紧急疏散的程序、方式、路线和安全避险区域~培养自我保护、自救互救、团队协作的基本能力~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系地震应急预案能够快速启动~各项工作能够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系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系应急演练领导、指挥组机构 组长:罗锦坤 副组长:陈立聚黎秀芳 成员:梁桂林、冯裕斌陈德森陈剑威~学生与各班班主任。 办公室: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综合办公室。 ,二,系应急演练领导、指挥组职责 1、负责制定、落实系防震抗震宣传教育方案和计划。 2、负责制定、宣传、落实地震逃生演练方案。 3、拟定地震逃生演练的时间和范围。 4、负责对地震逃生演练的组织、指挥、协调及各项工作的检查、 指导。

5、负责地震逃生演练后对各项工作的总结及逃生方案的修改、 完善。 6、负责与上级部门、专业部门及友邻单位的联系与沟通~邀请 有关领导和专家指导~演练方案和总结的上报、归档等。 ,三,系应急演练领导、指挥组分工 1、总指挥:陈立聚黎秀芳 全面负责系《地震应急演练方案》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等~保证演练的安全、有序、真实、有效。 2、宣传、教育、协调联络组组长:陈剑威 对系教职工和学生进行防震抗震知识教育培训~向院、系领导组报告演练准备和进行 情况~协调演练中的各项事宜。 4、教学工作组组长:黎秀芳 参照学院《地震应急演练方案》中教学工作组职责~负责做好本单位实验室、代课老师地震应急演练的组织、动员、实施和总结工作。 5、学生工作组组长:冯裕斌、 参照学院《地震应急演练方案》中学生工作组的职责~负责做好本单位学生地震应急演练的组织、动员、实施和总结工作。三、避险区,疏散到达区域,与安全区 ,一,避险区:学校的运动场 四、疏散路线: ,一,科技楼: 1、从科技楼西门疏散的在2号避险区集中。

碳酸盐岩地震岩石物理需求分析

碳酸盐岩地震岩石物理研究需求分析 一、国内外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现状 (一)国外地震岩石物理研究现状 1、国外岩石物理研究机构:主要有Stanford University,Colorado School of Mines,University of Houston,WesternGeo,Ikon Science,Statoil ASA等。 2、国外碳酸盐岩地震岩石物理学研究现状 国外的岩石物理研究没有严格的按照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这样的岩性分类加以明确区分,其研究的的重点在于理论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着眼于研究成果的系统化和精细化。 地震岩石物理研究作为连接岩石物理参数、流体性质参数与地震弹性参数的桥梁,为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发展及地震数据的定量解释提供了坚实基础,大大降低了地震解释的多解性。主要表现在: (1)岩石与流体:岩石物理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进行岩石物理基础研究的同时,将岩石的结构特征与地震弹性参数相联系,建立了地层的岩性、孔隙度、围压和孔隙压力、孔隙流体类型和饱和度、各向异性和裂缝、温度、频率等与地震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代表性研究单位:美国休斯顿大学及科罗拉多学院。 (2)烃类检测:结合岩石物理、测井分析、地质分析以及地震属性,可以预测岩性、流体、以及水合物,地震岩石物理为烃类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有效推动了AVO、地震衰减等技术的发展,从而在岩性及流体预测中提高了成功率。 岩石物理模版技术RPTs:Erik Degaars & Avseh于2003年首次提出; 衰减及频散:利用地震衰减和频率衰减可以进行气藏及低饱和气藏的检测1979年Toksoz讨论了实验室衰减的测量技术; 20世纪末开始,休斯顿大学和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地震岩石物理实验室开始了低频测试技术的研究,在地震的低频、弱振幅条件下进行地震衰减的测量。 (3)油藏监测:四维地震日益成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普遍应用的技术,但其应用仍受到储层条件、成藏机理、地震数据的可重复性以及老的三维地震资料的

地震安全演练记录

地震安全演练记录 时 间 ?????????? 地 点 教室、操场 总指挥 刘玉顺 参加班级 ???年级全体学生、 全体教职工 演练内容 接到地震警报 紧急疏散学生 演练用时 ??秒 演练记录 、 ???年 ?月 ?日上午 ?????忽然 安全员发出地震警报(紧急哨音) 、各班主任问清情况 立即组织学生离开教室 、安全员和各班班主任指挥学生疏散 各年级有秩序地向校园中心疏散 避开因教室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 、安全员向在场的学生讲地震知识以及有关紧急疏散措施 ( )要有顺序地疏散 在出教室时 不准学生在教室门口或走互相拥挤 避免跌倒 ( )老师应在教室门吕把守 指挥学生有秩序疏散 ( )疏散过程中 以双手护头 以防被砸 ( )疏散过程中 要迅速 要排队有秩序前进 不要慌乱奔跑 不要争先恐后 ( )疏散途中不能穿过建筑物 要尽量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 )各班学生到达集中地后 学生要蹲下 保护头部 ( )班主任向总指挥汇报人数 篇二中心小学地震紧急疏散和消防演练预案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全体师生应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预防和减少各种突发性灾害事故给师生带来的危害 根据学校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经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拟举行地震消防安全紧急疏散演练 为确保紧急疏散演练成功 特制定本预案 一、演练目的 通过本次地震紧急疏散和消防演练 进一步普及地震消防安全知识 提高师生面临突发灾害的心理素质 增强自防自救能力 提高团结协作精神 使全体师生面对突发性事件做到不慌不忙、沉着应对 提高应变处置突发事件与安全疏散逃生的能力 二、演练时间 ????年 月 ?日上午 ???? 三、参加人员 全校教职工、全体学生

使用ANSYS软件模拟地震荷载的方法

使用ANSY S 莫拟地震荷载的方法 选用东营胜利油田CB11B 平台的ANSYS 模型对模态分析和动力分析中的 操作方法进行介绍。渤海 CB11B 平台是一座4腿导管架平台,包括上部甲板模 块、导管架和桩基三部分。甲板面标高为+9.00m ,水深为10.5m 。桩腿的单向斜 度10: 1,入泥1.5m 模拟地震荷载首先需要有地震的加速度数据, 这里采用迁安波,迁安波为渤 海的地震波,见文件eqq1.txt 。其时程图见图1。注:该文件只有一列,即加速 度值。 图1?加速度时程图 第一步要把地震加速度数据输入 ANSYS 软件 下拉菜单中 Parameters-Array Parameters-Define/Edit-Add,在 Par 中输入所定 义数组名称(eqq );输入数组选择Array ;在I 、H 、K No.中输入数组的行数、 列数、维数,所输入的行数应该与 eqq1文件中的加速度数据个数相等,列数与 维数在这里均为 1 下拉菜单中 Parameters-Array Parameters-ReadFrom File, 选择 Array ,点击 pm 度速加 1 2 3 时间/s 4 5 8 a 6 a 4 2 a a o ■2 4 G - -

OK ;ParR中输入数组名称(eqq);在File, ext, dir Read from file中浏览到地震加速度文件eqq1.txt所在的位置;Ncol Number of columns中输入1;最后一行中输入数据格式后点击OK(G10.4代表加速度数据总共十位,小数点后有四位.例如如:+1.2532,即G7.4)。 下拉菜单中Parameters-Array Parameters-Defi ne/Edit-Ad d,选择数组文件名eqq后点击Edit,可以看到地震的加速度数据文件eqq1.txt已经被输入到数组eqq 中了。点击Close 关闭。 第二步要把地震加速度数据输入结构。 注意首先要把water table清空。要以命令流的方式把地震加速度数据输入结构: FINISH /PREP7 NT=500 % 总计算步数 DT=0.01 % 时间步长,NT*D■即卩为总的计算时间 /SOLU ANTYPE,TRANS %以命令流的方式选择瞬态动力学分析 TRNOPT,FULL *DO,I,1,NT,1 % 循环开始 TIME,I*DT KBC,0 NSUB,1 ALPHAD,0.1 % 输入阻尼系数alpha BETAD,0.0028 % 输入阻尼系数betad ACEL,EQQ(l),0,0 %输入X、Y、Z向的地震加速度数据,这里只在X方向加了加速度。注意这里要输入的数据名EQ要与前面所定义数组名相同。 ALLS SOLVE *ENDDO % 循环终止 第三步,观察结果。 以节点位移为例进行说明, TimeHist postproc——Define Variables——Add——Nodal DOF result ------- 选择节点或者输入节点号 --- 选择方向 --- 在List Variables中可以列出该节点不同时间的位移值 -- Graph Variables可以画出该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