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

作者曾两次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

读准字音

读顺节奏

读懂诗意

读出音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 别枝/ 惊鹊,

清风/ 半夜/ 鸣蝉。

稻花香里/ 说丰年,

听取/ 蛙声/ 一片。

七八个星/ 天外,

两三点雨/ 山前。

旧时/ 茅店/ 社林边,

路转/ 溪头/ 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

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想象赏画面

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

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

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写晴,作者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月,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

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身临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写景的同时,作者又于人们不知不觉之中,自然地抒了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作者将“蛙”拟人化,不仅显得生动,形象,同时还写活了一个境界,即:写出了农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的心情,抒发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写得有景,有声,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声情并茂。另外,在这画面里,作者紧紧扣着夏夜、农村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鲜明地突出了两点:“热”和“静”。先说“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思是:明月初升,枝上歇栖的乌鹊,象受了惊一样,清风吹着,直到半夜,树上的蝉还象在呼救似地鸣叫。这里的“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是说明热的程度;从“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说明热的时间。“清风”不爽,就更显其热。作者着意渲染“热”,一是夏天特点的真实写照,再,就是为下面写“雨”设下伏笔。再说“静”。写“静”,作者并不是从正面去写,而是用反衬的手法,以“鸣蝉”、“蛙声”来烘托。在这一特定环境,以动写静,就愈显其静,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境界。这种“静”与“明月”、“清风”、“稻花香”交织在一起,真是写绝了农村夏夜的幽美!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

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写雨,作者写得既有层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个星天外”写雨前的天象,再以“两三点雨山前”写骤雨来临,最后写雨中人的心理变化。写雨前天象,预示已有雨意。这里,虽没写云,但由星稀,已可知云密。这一句,作者把“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分别提到“天外”、“山前”

之前,不仅突出强调了雨前的天象,骤雨的来临,照顾到了音韵的需要,而且还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写出了夏雨的特点。暴雨忽至,确使夜行的人焦急起来,到哪儿避避雨呢?他想起了“社林边”的“茅店”,可那是“旧时”,现在不知在否。等他转过“溪头“,“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见”一词,人物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再现了出来。这一句写得灵活,轻快,富有情趣,读后,那个急而复喜的雨中人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该词是辛弃疾少有的描绘农家自然风光的小令。

上片描绘乡村仲夏的夜里,静谧的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一句运用得特别自然,而且别样的工整。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大自然里最普通的事物和景象,给人以恬淡闲适的美感:明月升高了,惊起了归巢的喜鹊;清风悠悠流淌,伴着蝉的鸣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样的夜里,闻到了稻花隐隐隐约约的香气,听到了蛙声一片。作者不但从视觉上,更从嗅觉与听觉里,描绘出了乡村夏夜里一派祥和与和谐的美。

下片笔峰一转,写起了夏夜乡间骤然的雨。可是作者没有落入俗套写夏天的夜雨,而是描绘出了夏天夜雨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彼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暗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如上片首句一般,对仗特别整齐,却不留雕凿的痕迹。“七八个”对“三两点”;“星”对“雨”;“天外”对“山前”;自然巧妙,如出水芙蓉般天然去雕饰。七八个星,说明星之少,被乌云遮蔽了,这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前兆。果不然,有“两三点雨”到了山前。作者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曾记得,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骤雨初至,惊慌地想去寻找那茅店避雨,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真是惊喜交集!

上片与下片紧密衔接,天衣无缝。读来朗朗上口,很清新自然,彼有农家风味。此时的作者,就像一个老农,在宁静的夏夜里,美滋滋地嗅着蜜蜜的稻花香,想着秋后的收成,突遇夏夜的暴雨,急急寻找避雨之所的憨态跃然纸上。读着作者的《西江月》,令人想起儿时的童年:有袅袅的炊烟;有星星;有清风;有蝈蝈的鸣叫;有大人高一声低一声唤小儿回家的吆喝……真的很美!

及时演练

1、熟读、背诵这首词。

2、默写这首词。

西江月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西江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通——正确朗读诗词。 (一)语言导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背诵了不少诗词。现在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今天,我们走进南宋,与一位著名词人相约。他曾经陶醉于与“白发翁媪的相媚好中”。他是谁? (二)说说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三)出示课题,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教师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今夜,作者在黄沙岭散步,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四)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读) (五)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另外注意节奏停顿,请看屏幕。 (六)指名朗读,评价。 (七)多层次赛读: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一二大组读上阕,三四大组读下阕。老师读上阕,学生读下阕。 二、读懂——走进作者内心。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清香的绿茶,需要慢慢品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让我们与辛弃疾同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朗读这首词的上阕,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组内尽量解决,也可以一会求助于全班同学。 2.小组内朗读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4.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来,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猜猜,他们说什么呢? 可能是农民在说:“你听,青蛙叫着,田里的害虫少了,今年的水稻肯定会丰收。” 5.感情引读:对呀,作者闻着飘在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农民有一个丰收年呀!带着期盼之情齐读这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么不容易呀。辛弃疾正为农民高兴呢,齐读! 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荡漾在辛弃疾心头的兴奋。再齐读!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由读下阕,小组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小组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 4.教师引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之中,全然不觉天气的变化。先前天气晴朗,不知何时天空已经飘来乌云,豆点一样的雨下起来了。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着急)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提出质疑:词人快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6.此时,词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惊喜)生读出惊喜。(放松)生读出放松。(兴奋,可以到茅店与乘凉的农民喝喝酒,说说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让农民也高兴。)读出你的兴奋。 陆游有一句诗,表达的也是峰回路转的惊喜、兴奋,也能用在这里表达辛弃疾的心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解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通过欣赏词,感受词的魅力。 2、理解词的主要内容,大体把握词意,想象这首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一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语言导入:同学们经过五年的学习积累,已经会背诵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介绍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4、板书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文,疏通字词 、轻声朗读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 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感受了诗歌的魅力。也积累了不少名句。能背上几句吗? 1、名句背诵。 师:我还记得一句“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知道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相信大家对辛弃疾并不陌生,了解这位伟大的词人吗? 2、简介辛弃疾,知背景: 3、揭示课题: 而“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遨游吧! 理解题目:(“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内容。) 教师介绍黄沙道 黄沙,就是指黄沙岭。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里有一个黄沙岭,

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 二、整理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用问题为切入口,想象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 1、请看屏幕,指明读“学习任务”,齐读“自学提示”。 2、学生自学。 3、检验: (1)指明读词语,齐读词语。(评价) (2)解释词语 (3)检查朗读:(评价)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读“学习任务”、“温馨提示”。 2、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点拨启发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生1:词人看到了明月当空,喜鹊正在枝头欢叫,惊飞……(随机出示句子)板书:看:(学生写)明月清风惊鹊鸣蝉 听:(学生写)鹊声风声蝉声 师: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2 师: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它飞到另外的枝头,甚至边舞边鸣。明月之夜,清风无言,但在 夏日的夜半,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 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师:多美的月夜啊,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引读) 师:多美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师: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乌啼”的场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下面是其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教学内容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

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着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

小学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译文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材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写得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上半阙写得是夏夜景物。作者借助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写出了明月、山林、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乡间特有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语言简洁,意境丰满,表现唯美。读这几句简洁的词句,读者便能深深感到作者观察得细致入微:月光之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静动结合。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就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以上鹊惊、蝉鸣、蛙声,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是听觉、嗅觉更管用。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威胁,所以尽管只有“两三点”,诗中人也会有焦急之感,从而加快脚步。词面上没有写到“加快脚步”,这里我们依常情推测,但结尾两句又告诉我们,这推测是正确的,“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使主人公变得坦然了。“忽见”二字很传神,它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设计

《XX ?夜行XX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29课,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能力习惯也得到了初步培养,还感悟了一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策略。学习古诗词的重点还是放在诵读朗读上,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但是在诵读的技巧上还有待提高,不但要读出诗词的节奏,还要读出诗词的韵味。为了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应用,也让他们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散文等。这样,既复习了古诗词,又加强了习作练习。但学生表述方法还比较单一,语言表达的规范意识、技能和习惯也需不断强化训练,教学中要关注这些能力的培养及朗读情感的激发,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古诗词水平。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品读宋词语言的魅力,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课前准备 1.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和几首词以及有关词的介绍。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资料,感知词的特点 1.孩子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抽生背诵。 导读: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2.知道什么是词吗?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 (设计意图: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养成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资料的习惯,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语言导入,解词题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 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课件1)。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doc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以读促教,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想象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链接辛词,课外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课文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对“词”的认识 2、诗词对对碰 过渡:你们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再走如一首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3、出示题目,师读。学生说说老师为什么停顿。 4、师生一起板书课题。说说你在题目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5、诗人猜猜猜(诗人介绍) 过渡: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就是辛弃疾的作品,选自与他的《稼轩长短句》。 二、制定学习目标 1、学生自己制定 过渡: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读”是学习诗词最好的途径,为此老师制定了一个“四步读书法” 2、出示读书方法 三、品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读准音 1、自由读,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强调“见” 4、齐读 (二)读韵味 1、自由读,找韵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

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 作者曾两次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 ' 读准字音 读顺节奏 读懂诗意 读出音韵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 别枝/ 惊鹊, ; 清风/ 半夜/ 鸣蝉。 稻花香里/ 说丰年, 听取/ 蛙声/ 一片。 七八个星/ 天外, 两三点雨/ 山前。 旧时/ 茅店/ 社林边, 路转/ 溪头/ 忽见。 @ 阅读全词,思考:

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 想象赏画面 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 品读析技法 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 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写晴,作者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月,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 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身临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写景的同时,作者又于人们不知不觉之中,自然地抒了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作者将“蛙”拟人化,不仅显得生动,形象,同时还写活了一个境界,即:写出了农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的心情,抒发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写得有景,有声,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声情并茂。另外,在这画面里,作者紧紧扣着夏夜、农村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鲜明地突出了两点:“热”和“静”。先说“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思是:明月初升,枝上歇栖的乌鹊,象受了惊一样,清风吹着,直到半夜,树上的蝉还象在呼救似地鸣叫。这里的“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是说明热的程度;从“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说明热的时间。“清风”不爽,就更显其热。作者着意渲染“热”,一是夏天特点的真实写照,再,就是为下面写“雨”设下伏笔。再说“静”。写“静”,作者并不是从正面去写,而是用反衬的手法,以“鸣蝉”、“蛙声”来烘托。在这一特定环境,以动写静,就愈显其静,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境界。这种“静”与“明月”、“清风”、“稻花香”交织在一起,真是写绝了农村夏夜的幽美!

小学六年级语文《西江月》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西江月》教案 导读:小学六年级语文《西江月》教案1 教学要求: 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介绍辛弃疾) 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比较《忆江南》《长相思》副板书:词牌、题目。横排中间加

点) 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 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 (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你怎么就知道读xiàn呢?(风吹草低见牛羊)。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 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体会如何停顿。) 4、师配乐范读课文。生闭目想像画面 (谢谢你们的掌声,老师读得好,那是因为老师边读边想像画面,把自己融入到了诗境中,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老读好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难点: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法:引导、合作、探究。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铺垫: 1、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

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2、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拼音)

xījiāngyuèyèxínghuángshādàozhōng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xīnqìjí 作者辛弃疾 mínɡyuèbiézhījīnɡquè,qīnɡfēnɡbànyèmínɡchán。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àohuāxiānɡlǐshuōfēnɡnián,tīnɡqǔwāshēnɡyípiàn。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qībáɡèxīnɡtiānwài,liǎnɡsāndiǎnyǔshānqián。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j iùshímáodiànshèlínbiān,lùzhuǎnxīqiáohūxiàn。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yán)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7.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8.见:同“现”,显现,出现。 9.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10.西江月:词牌名 11.夜行黄沙道中:题目 12.丰年:丰收的年景年:年景 13.听:取听。 14.天外:天边。 【翻译】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词二首》辑选的是两首韵律和谐的宋词名作: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写得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上半阙写得是夏夜景物。作者借助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写出了明月、山林、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乡间特有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语言简洁,意境丰满,表现唯美。读这几句简洁的词句,读者便能深深感到作者观察得细致入微:月光之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静动结合。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就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以上鹊惊、蝉鸣、蛙声,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是听觉、嗅觉更管用。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一样,作者把蛙 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威胁,所以尽管只有“两三点”,诗中人也会有焦急之感,从而加快脚步。词面上没有写到“加快脚步”,这里我们依常情推测,但结尾两句又告诉我们,这推测是正确的,“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使主人公变得坦然了。“忽见”二字很传神,它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 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的,让读者品味出来的,这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 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 转,茅店忽现。笔调灵活,轻快,构思浑朴、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如梦令》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 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 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常记” 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 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 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 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 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

《西江月》教学设计

《西江月》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朱友金 一、教材简析: 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阵雨来临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读通、读懂、背诵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辛弃疾,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正确朗读诗词 1、语言导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背诵了不少诗词。现在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今天,我们走进南宋,与一位著名词人相约。他曾经陶醉与“白发翁媪的相媚好中”。他是谁? 2、说说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3、出示课题,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教师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今夜,作者在黄沙岭散步,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另外注意节奏停顿,请看屏幕。 5、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6、多层次赛读: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阕。一二大组读上阙,三四大组读下阕。老师读上阙,学生读下阕。 二、读懂——走进作者内心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清香的绿茶,需要慢慢品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让我们与辛弃疾同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朗读这首词的上阙,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组内尽量解决,也可以一会求助于全班同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 咏田园风光的词。 以下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 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 作:溪头)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 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 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 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山路一转, 曾经那记忆深刻 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 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 1181 年 (宋 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 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 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 岭高约十五丈,

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 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 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 》(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 《西江月》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 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 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 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 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 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 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 把半夜“清风”、 “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 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 田野。 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 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 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 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 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 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 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 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 然而其核心 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 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 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 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 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 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 对仗手法, 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在这里, “星” 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 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 本来是遥 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 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 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 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 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 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 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 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相得益彰, 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 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 语言没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