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应用连锁不平衡图谱的关联研究分析方法[1]

应用连锁不平衡图谱的关联研究分析方法[1]

应用连锁不平衡图谱的关联研究分析方法[1]
应用连锁不平衡图谱的关联研究分析方法[1]

红外图谱分析方法大全

红外光谱图解析 一、分析红外谱图 (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公式:不饱和度=F+1+(T-O)/2 其中: F:化合价为4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C原子); T:化合价为3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N原子); O:化合价为1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H原子)。 F、T、O分别是英文4,3 1的首字母,这样记起来就不会忘了 举个例子:例如苯(C6H6),不饱和度=6+1+(0-6)/2=4,3个双键加一个环,正好为4个不饱和度。 (2)分析3300~2800cm^-1区域C-H伸缩振动吸收,以3000 cm^-1为界,高于3000cm^-1为不饱和碳C-H伸缩振动吸收,有可能为烯、炔、芳香化合物吗,而低于3000cm^-1一般为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 (3)若在稍高于3000cm^-1有吸收,则应在2250~1450cm^-1频区,分析不饱和碳碳键的伸缩振动吸收特征峰,其中: 炔—2200~2100 cm^-1 烯—1680~1640 cm^-1 芳环—1600、1580、1500、1450 cm^-1 若已确定为烯或芳香化合物,则应进一步解析指纹区,即1000~650cm^-1的频区,以确定取代基个数和位置(顺反,邻、间、对)。 (4)碳骨架类型确定后,再依据其他官能团,如C=O,O-H,C-N 等特征吸收来判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5)解析时应注意把描述各官能团的相关峰联系起来,以准确判定官能团的存在,如2820、2720和1750~1700cm^-1的三个峰,说明醛基的存在。解析的过程基本就是这样吧,至于制样以及红外谱图软件的使用,一般的有机实验书上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的。 二、记住常见常用的健值 1.烷烃 3000-2850 cm-1C-H伸缩振动 1465-1340 cm-1C-H弯曲振动 一般饱和烃C-H伸缩均在3000 cm-1以下,接近3000 cm-1的频率吸收。 2.烯烃 3100~3010 cm-1烯烃C-H伸缩 1675~1640 cm-1C=C伸缩 烯烃C-H面外弯曲振动(1000~675cm^1)。 3.炔烃 2250~2100 cm-1C≡C伸缩振动 3300 cm-1附近炔烃C-H伸缩振动 4.芳烃 3100~3000 cm-1芳环上C-H伸缩振动 1600~1450 cm-1C=C 骨架振动 880~680 cm-1C-H面外弯曲振动) 芳香化合物重要特征:一般在1600,1580,1500和1450 cm-1可能出现强度不等的4

不平衡理论

如何理解不平衡理论?“不平衡”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不平衡理论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认为,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不平衡理论有两大表现,一是艺术领域内部的不平衡,二是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不平衡。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整个艺术领域中,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的不成比例可以分为纵向的不平衡和横向的不平衡。纵向的不平衡是以时间为轴,不同时期的艺术形式和有其自身的样式和特点;横向的不平衡是指同一时期不同地区艺术发展的不平衡。 就其产生的原因来说: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终极的,而不是唯一的,经济基础与文学艺术之间的 关系不是直接的,无论是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决定 作用,还是文学艺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都不是直接 的。 第二、艺术生产自身的特征。艺术生产具有个体性特征,它

是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而这种生产活动是无功利 的,不是带来实际效益,而本质上和经济是不能兑换 的。 第三、文艺有其自身的传承性。文艺自身的传承、趋向,也是相对意义上对文艺的发展起特殊的作用。 第四、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进步与艺术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物质生产是呈阶梯状的,新的生 产力代替旧的生产力,失去社会进步,均表现为阶梯 式的向前发展。艺术生产的发展表现为任何一种艺术 形式都要经过发生、成立、成熟、衰落、消亡、新的 艺术形式产生、逐渐定型等这样一个循环运动的轨 迹。

正文--中国宏观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摘要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形成了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出现了日益严重化的趋势。因此,本文立足于宏观经济视角,具体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从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平稳发展地区和未来潜力地区三个角度,分析缩小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政府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our country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areas, the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up policy was inclined to the coastal areas, the coastal area is developing rapidly, quickly widened the gap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oastal area and inl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 In the current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gional imbalance appears increasingly serious trend.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哲学之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2020长春市事业单位备考:哲学之矛盾发展的不平 衡性原理 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这称之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含义、关系和意义: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这一原理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两手抓”的重要理论依据。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含义、关系和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这一原理是分析一对矛盾(不是多种矛盾关系)如改革中的成绩与失误,科学发展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伟人的功与过等的理论依据。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了这一观点和方法。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

红外谱图峰位分析方法

红外谱图分析(一) 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反映,谱图中的吸收峰,与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形式相对应。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光谱与其结构的关系,一般是通过实验手段得到的。这就是通过比较大量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从中总结出各种基团的吸收规律来。实验表明,组成分子的各种基团,如O—H、N—H、C—H、C═C、C≡C、C═O等,都有自己特定的红外吸收区域,分子其它部分对其吸收位置影响较小。通常把这种能代表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谱带称为基团频率,其所在的位置一般又称为特征吸收峰。 根据化学键的性质,结合波数与力常数、折合质量之间的关系,可将红外4 000~400 cm-1划分为四个区:4 000~2 500 cm-1 氢键区 2 500~2 000 cm-1 产生吸收基团有O—H、C—H、N—H; 叁键区 2 000~1 500 cm-1 C≡C、C≡N、C═C═C 双键区 1 500~1 000 cm-1 C═C、C═O等 单键区 按吸收的特征,又可划分为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一、官能团区和指纹区 红外光谱的整个围可分成4 000~1 300 cm-1与1 300~600 cm-1两个区域。 4 000~1 300 cm-1区域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由于基团的特征吸收峰一般位于高频围,并且在 该区域,吸收峰比较稀疏,因此,它是基团鉴定工作最有价值的区域,称为官能团区。 在1 300~600 cm-1区域中,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复杂光谱。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因而称为指纹区。指纹区 对于区别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 指纹区可分为两个波段 (1)1 300~900 cm-1这一区域包括C—O,C—N,C—F,C—P,C—S,P—O,Si—O等键的伸缩振 动和C═S,S═O,P═O等双键的伸缩振动吸收。

红外谱图解析基本知识

红外谱图解析基本知识 基团频率区 中红外光谱区可分成4000 cm-1 ~1300(1800)cm-1和1800 (1300 )cm-1 ~ 600 cm-1两个区域。最有分析价值的基团频率在4000 cm-1 ~ 1300 cm-1 之间,这一区域称为基团频率区、官能团区或特征区。区内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比较稀疏,容易辨认,常用于鉴定官能团。 在1800 cm-1 (1300 cm-1 )~600 cm-1 区域内,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谱带。这种振动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与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 基团频率区可分为三个区域 (1) 4000 ~2500 cm-1 X-H伸缩振动区,X可以是O、N、C或S等原子。 O-H基的伸缩振动出现在3650 ~3200 cm-1 范围内,它可以作为判断有无醇类、酚类和有机酸类的重要依据。 当醇和酚溶于非极性溶剂(如CCl4),浓度于0.01mol. dm-3时,在3650 ~3580 cm-1 处出现游离O-H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形尖锐,且没有其它吸收峰干扰,易于识别。当试样浓度增加时,羟基化合物产生缔合现象,O-H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位移,在3400 ~3200 cm-1 出现一个宽而强的吸收峰。 胺和酰胺的N-H伸缩振动也出现在3500~3100 cm-1 ,因此,可能会对O-H伸缩振动有干扰。 C-H的伸缩振动可分为饱和和不饱和的两种: 饱和的C-H伸缩振动出现在3000 cm-1以下,约3000~2800 cm-1 ,取代基对它们影响很小。如-CH3 基的伸缩吸收出现在2960 cm-1和2876 cm-1附近;R2CH2基的吸收在2930 cm-1 和2850 cm-1附近;R3CH基的吸收基出现在2890 cm-1 附近,但强度很弱。 不饱和的C-H伸缩振动出现在3000 cm-1以上,以此来判别化合物中是否含有不饱和的C-H键。 苯环的C-H键伸缩振动出现在3030 cm-1附近,它的特征是强度比饱和的C-H浆键稍弱,但谱带比较尖锐。 不饱和的双键=C-H的吸收出现在3010~3040 cm-1范围内,末端= CH2的吸收出现在3085 cm-1附近。 叁键oCH上的C-H伸缩振动出现在更高的区域(3300 cm-1 )附近。 (2) 2500~1900 cm-1为叁键和累积双键区,主要包括-CoC、-CoN等叁键的伸缩振动,以及-C =C=C、-C=C=O等累积双键的不对称性伸缩振动。 对于炔烃类化合物,可以分成R-CoCH和R¢-C oC-R两种类型: R-CoCH的伸缩振动出现在2100~2140 cm-1附近; R¢-C oC-R出现在2190~2260 cm-1附近; R-C oC-R分子是对称,则为非红外活性。 -C oN 基的伸缩振动在非共轭的情况下出现2240~2260 cm-1附近。当与不饱和键或芳香核共轭时,该峰位移到2220~2230 cm-1附近。若分子中含有C、H、N原子,-C oN基吸收比较强而尖锐。若分子中含有O原子,且O原子离-C oN基越近,-C oN基的吸收越弱,甚至观察不到。

怎样理解马克思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关系

怎样理解马克思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关系 艺术,这是马克思揭示的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艺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一个重要方面,并将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本文中所阐述的思想和理论,正确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艺历史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等,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艺术是按一定审美观念,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把握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质上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的艺术再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曾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一些书信中对此作过多次论述,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50年代末我国文艺界曾对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这一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还适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当时双方的论点未能充分展开。1978年张怀瑾发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一文,重新引发了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讨论,其广度与深度大大超过50年代。这次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的题目上:一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含义,二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三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是不是普遍规律。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含义的争论表现在如下几个题目上,首先是对“物质生产”的理解,有人以为是指“生产力”,由于只有生产力才有发展的水平问题,才能与艺术的发展相比较;有人以为是指“生产关系”;有人以为是指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内的“生产方式”。其次,对“不平衡关系”的理解也有很大分歧,第一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矛盾”,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按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文艺发展的水平;第二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不相适应”,这里就是指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艺术与经济基础或生产方式之间的不相适应的状况;第三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关系”就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物质生产在发展中不成比例的情况”。这种情况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在艺术领域内,不同艺术形式相比,如神话和史诗的繁荣只能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古代;二是不同时期的国与国相比,如古希腊与近代欧洲各国相比,近代欧洲各国的物质生产水平远非古希腊所能比,但它的艺术却远逊于古代希腊;三是同一时期的国与国相比。如19世纪后30年,挪威和武汉论坛违规词汇的生产力远不如西欧各国,但文学上却出现了极大的繁荣;四是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相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然而以后再也不曾达到过。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形成的原因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以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形成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中间需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文艺反映经济基础,却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二是经济基础是文艺发展的决定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文艺发展的直接因素是上层建筑的各因素,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因素,阶级斗争是文艺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是文艺的历史继续性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法律、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艺思潮对文艺的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于形成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不平衡的这种多因素的观点为很多人所赞同,但人们对这些因素的概括有所不同,夸大的重点也有区别,如有人以为,除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和社会意识的原因之外,还

如何分析红外谱图

如何分析红外谱图 (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公式:不饱和度(Ω)= 1+F+(T-O)/2 其中,F:化合价为4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C原子);T:化合价为3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N原子);O:化合价为1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H原子)。例如:比如苯:C6H6,不饱和度=6+1+(0-6)/2=4,3个双键加一个环,正好为4个不饱和度; (2)分析3300~2800 cm-1区域C-H伸缩振动吸收;以3000 cm-1为界:高于3000 cm-1为不饱和碳C-H伸缩振动吸收,有可能为烯,炔,芳香化合物,而低于3000 cm-1一般为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 3)若在稍高于3000 cm-1有吸收,则应在2250~1450 cm-1频区,分析不饱和碳碳键的伸缩振动吸收特征峰,其中: 炔2200~2100 cm-1;烯1680~1640 cm-1;芳环1600, 1580, 1500, 1450 cm-1 若已确定为烯或芳香化合物,则应进一步解析指纹区,即1000~650 cm-1的频区,以确定 取代基个数和位置(顺反,邻、间、对); (4)碳骨架类型确定后,再依据其他官能团,如C=O, O-H, C-N 等特征吸收来判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5)解析时应注意把描述各官能团的相关峰联系起来,以准确判定官能团的存在,如2820,2720和1750~1700 cm-1的三个峰,说明醛基的存在。 常用健值: a. 烷烃:C-H伸缩振动(3000-2850 cm-1);C-H弯曲振动(1465-1340 cm-1);一般饱和烃C-H伸缩均在3000 cm-1以下,接近3000 cm-1的频率吸收; b. 烯烃:烯烃C-H伸缩(3100~3010 cm-1);C=C伸缩(1675~1640 cm-1);烯烃C-H面外弯曲振动(1000~675 cm-1); c. 炔烃:伸缩振动(2250~2100 cm-1);炔烃C-H伸缩振动(3300 cm-1附近); d.芳烃:3100~3000 cm-1 芳环上C-H伸缩振动;1600~1450 cm-1 C=C 骨架振动。 2. 推测C4H8O2的结构 解:1)Ω=1-8/2+4=1 2)峰归属 3)可能的结构H C O2CH2CH3 O H3C C O2CH3 O H3CH2C C O CH3 O 1180 1240 1160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国际经济失衡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国内经济失衡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引起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可以将内外不平衡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但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外不平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内外部不平衡问题必须多管齐下。 一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经济内外 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集中体现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所以,当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国内的庞大储蓄就转化成了更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即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此,当前持续大幅增加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有利于获得外汇资源,提高我国对外支付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推动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同时有利于增加出口部门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但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带来诸多问题和风险。首先,为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提供了借口。其次,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第三,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中国通过税收、汇率等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各地热衷于发展出口加工业,资源过分向对外经济部门集中,忽视了国内其他部门的发展,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将经济增长过多的系于国外需求,面临很大的风险。第四,在外贸顺差增长过快的情况下,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大。流动性过大,一方面导致国内资金供应充裕,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难以抑制。另一方面,大量资金进入房市和股市,使国内房价和股价出现非理性上涨,积聚了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为了收紧经济中的过剩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增加。同时,大量央行票据发行还推高了货币市场利率,增加了央行对冲操作的成本。此外,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国际外汇、资本市场剧烈动荡,尤其是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加大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最后,持续贸易顺差强化了投机者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强化了企业扩大出口和降低进口的冲动,并不断推高贸易顺差,进而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贸易不平衡与汇率变动的恶性循环。在这种背景下,也加大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杠杆调控经济的难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决不可小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不平衡并存的危害性,尤其是经济对外不平衡的加剧,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内部的不平衡。 二国际经济失衡加剧: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当前国际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国际经济失衡不断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重要原因。 1 国际生产要素转移和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是导致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特别是对美国贸易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 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将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部分研发活动和服务业大规模地向外转移,特别是向有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新兴市场地区转移。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被不断地纳入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和生产链条,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

连锁不平衡原理

生物信息——连锁不平衡 Linkage Disequilibrium 不同基因座位的各等位基因在人群中以一定的频率出现。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某两个等位基因出现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频率高于预期的随机频率的现象,称连锁不平衡 (linkage disequilibrium) 由于HLA 不同基因座位的某些等位基因经常连锁在一起遗传,而连锁的基因并非完全随机地组成单体型,有些基因总是较多地在一起出现,致使某些单体型在群体中呈现较高的频率,从而引起连锁不平衡。 例如两个相邻的基因A B, 他们各自的等位基因为a b. 假设A B 相互独立遗传,则后代群体中观察得到的单倍体基因型 AB 中出现的P(AB)的概率为 P(A) * P(B).实际观察得到群体中单倍体基因型 AB 同时出现的概率为P(AB)。计算这种不平衡的方法为: D = P(AB)- P(A) * P(B). 连锁不平衡又称等位基因关联(allelic association),其原理其实很简单。假定两个紧密连锁的位点1,2,各有两个等位型(A,a;B,b),那么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将有四种可能的组合方式:A—B,A—b,a—B,和a—b。假定等位型A的频率为Pa,B的频率为Pb,那么如果不存在连锁不平衡(如组成单倍型的等位型间相互独立,随机组合)单倍型A—B的频率就应为PaPb。而如果A与B是相关联的,单倍型A—B的频率则应为PaPb+D,D是表示两位点间LD程度的值。 如果位点2上的等位型B与疾病易患性有关,那么将会观察到等

位型A的频率在病人群体中高于对照群体。换句话说,等位型A与该疾病性状相关。 事实上,可以检测遍布基因组中的大量遗传标记位点,或者候选基因附近的遗传标记来寻找到因为与致病位点距离足够近而表现出与疾病相关的位点,这就是等位基因关联分析或连锁不平衡定位基因的基本思想

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

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 红外光谱法在分析和另一应用是对混合物中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是借助于对比吸收峰强度来进行的,只要混合物中的各组分能有一个持征的,不受其他组分干扰的吸收峰存在即可。原则上液体、圆体和气体样品都对应用红外光谱法作定量分析:1.定量分析原理 红外定量分析的原理和可见紫外光谱的定量分析一样,也是基于比耳-朗勃特(Beer-Lambert)定律。 Beer定律可写成:A=abc 式和A为吸光度(absorbance),也可称光密度(optical density),它没有单位。系数a称作吸收系数(absorptivity),也称作消光系数(extinction coeffieient),是物质在单位浓度和单位厚度下的吸光度,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吸收系数a值。且同一物质的不同谱带其a值也不相同,即a值是与被测物质及所选波数相关的一个系数。因此在测定或描述吸收系数时,一定要注意它的波数位置。当浓度c选用mol·L-1为单位,槽厚b以厘米为单位时,则a值的单位为:L·cn-1·mol-1,称为摩尔吸收系数,并常用ε表示。吸收系数是物质具有的特定数值,文献中的数值理应可以通用。但是,由于所用仪器的精度和操作条件的不同,所得数值常有差别,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保证分析的准确度,所用吸收系数还得借助纯物质重新测定。 在定量分析中须注意下面两点: 1)吸光度和透过率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透过率和样品浓度没有正比关系,但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 2)吸光度的另一可贵性使它具有加和性。若二元和多元混合物的各组分在某波数处都有吸收,则在该波数处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级分吸光度的算术和:但是样品在该波数处的总透过率并不等于各组分透过率的和; 2.定量分析方法的介绍 红外光谱定量方法主要有测定谱带强度和测量谱带面积购两种。此外也有采用谱带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能准确地测量重叠的谱带,甚至包括强峰斜坡上的肩峰。 红外光谱定量分忻可以采用的方沦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测定方法。 (1)直接计算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组分简单、特征吸收带不重叠、且浓度与吸收度呈线性关系的样品。 应用(4-35)式,从谱图上读取透过率数值,按A=ln(I0/I)(I0为入射光强度,I为透射光强度)的关系计算出A值,再按(4-35)式算出组分含量c,从而推算出质量分数。这一方法的前提是需用标准样品测得a值。分析精度要求不高时,可用文献报导的a值。 (2)工作曲线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组分简单.特征吸收谱带重叠较少,而浓度与吸收度不完全呈线性关系的样品。 将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样品的湾液.在同一吸收池内测出需要的谱带,计算出吸收度值作为纵坐标,再以浓度为横坐标,作出徊应的工作曲线。由于是在同一吸收池内测量,故可获得A~c的实际变化曲线。

红外谱图分析方法总结

红外谱图分析方法总结 (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公式:不饱和度=F+1+(T-O)/2其中: F:化合价为4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C原子),T:化合价为3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N原子),O:化合价为1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H原子),例如:比如苯:C6H6,不饱和度=6+1+(0-6)/2=4,3个双键加一个环,正好为4个不饱和度;(2)分析3300-2800cm-1区域C-H伸缩振动吸收;以3000cm-1为界:高于3000cm-1为不饱和碳C-H伸缩振动吸收,有可能为烯、炔、芳香化合物,而低于3000cm-1一般为饱和C-H伸缩振动吸收; (3)若在稍高于3000cm-1有吸收,则应在2250-1450cm-1频区,分析不饱和碳碳键的伸缩振动吸收特征峰,其中:炔2200-2100cm-1、烯1680-1640cm-1、芳环1600,1580,1500,1450cm-1。若已确定为烯或芳香化合物,则应进一步解析指纹区,即1000-650cm-1的频区,以确定取代基个数和位置(顺反,邻、间、对);(4)碳骨架类型确定后,再依据其他官能团,如C=O,O-H,C-N等特征吸收来判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5)解析时应注意把描述各官能团的相关峰联系起来,以准确判定官能团的存在,如2820,2720和1750-1700cm-1的三个峰,说明醛基的存在。 至此,分析基本搞定,剩下的就是背一些常见常用的健值了! 1.烷烃:C-H伸缩振动(3000-2850cm-1)C-H弯曲振动(1465-1340cm-1)一般饱和烃C-H伸缩均在3000cm-1以下,接近3000cm-1的频率吸收。 2.烯烃:烯烃C-H伸缩(3100-3010cm-1)C=C伸缩(1675-1640cm-1)烯烃C-H面外弯曲振动(1000-675cm1)。 3.炔烃:伸缩振动(2250-2100cm-1)炔烃C-H伸缩振动(3300cm-1附近)。 4.芳烃:3100-3000cm-1芳环上C-H伸缩振动、1600-1450cm-1C=C骨架振动、880-680cm-1C-H面外弯曲振动、芳香化合物重要特征:一般在1600、1580、1500和1450cm-1可能出现强度不等的4个峰。 880-680cm-1,C-H面外弯曲振动吸收,依苯环上取代基个数和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芳香化合物红外谱图分析中,常常用此频区的吸收判别异构体。 5.醇和酚:主要特征吸收是O-H和C-O的伸缩振动吸收,O-H自由羟基O-H的伸缩振动:3650-3600cm-1,为尖锐的吸收峰,分子间氢键O-H伸缩振动:3500-3200cm-1,为宽的吸收峰;C-O伸缩振动:1300-1000cm-1O-H面外弯曲:769-659cm-1 6.醚:特征吸收:1300-1000cm-1的伸缩振动,脂肪醚:1150-1060cm-1一个强的吸收峰;芳香醚:两个C-O伸缩振动吸收:1270-1230cm-1(为Ar-O伸缩) 1050-1000cm-1(为R-O伸缩) 7.醛和酮:醛的主要特征吸收:1750-1700cm-1(C=O伸缩)2820,2720cm-1(醛基C-H伸缩);脂肪酮:1715cm-1,强的C=O伸缩振动吸收,如果羰基与烯键或芳环共轭会使吸收频率降低 8.羧酸:羧酸二聚体:3300-2500cm-1宽,强的O-H伸缩吸收1720-1706cm-1,C=O 吸收1320-1210cm-1C-O伸缩,920cm-1成键的O-H键的面外弯曲振动。 9.酯:饱和脂肪族酯(除甲酸酯外)的C=O吸收谱带:1750-1735cm-1区域饱和酯C-C(=O)-O谱带:1210-1163cm-1区域,为强吸收 10.胺:3500-3100cm-1,N-H伸缩振动吸收,1350-1000cm-1,C-N伸缩振动吸收。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发展之不平衡关系

物质生产与文艺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黎青洋2016370335 16汉语言文学专业三班 艺术的发展,是个复杂而历史悠久的过程。不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在生产力相比于今天较为低下的时代,孕育了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璀璨夺目的艺术成果。尽管文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经济基础只是起决定性的、最后的作用,并不是文艺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那么,古代的希腊、中国,又何以凭着“较低的生产力”孕育了较高水平的艺术成果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这样提到: “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在此,马克思提出了“文艺的发展与社会的一般发展不平衡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以古代希腊艺术为例,在古希腊时期,正处于氏族解体,奴隶制正在上升地时期,其生产力的水平正处于不发达的阶段。但就是在这一时期,却产生了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这种情况显然与我们一般认为的“物质基础决定艺术形式”不相符,这就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关系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某些意义重大的艺术形式只能在不发达的时期形成。如中国古代的《诗经》和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它们都以朴素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古代人类对宇宙的直观把握。正是由于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期,人们的幻想经过不自觉地加工,才能诞生出这样的艺术,来表达他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渴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条件也随之进步,古希腊人这种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不存在了。 其次,艺术是属于一定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与经济基础存在这必然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间接的,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往往要通过政治、文化等其它上层建筑“表现出来”,属于上层建筑范围类的一些社会关系比物质生产更直接决定艺术的生产。比如苏联后期的解冻文学与“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现当代文学出现的第三个高潮,都是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另外,哲学与社会思潮等“中介因素”,也是造成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原因。18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上的资本主义正处于发展时期,此时掀起了一股“浪漫主义”的思潮,雨果、歌德、普希金等一大批文学巨匠皆在此时闪耀着他们的光辉。 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也造成了这种不平衡。艺术本身是具有独立性的,同时有具有历史继承性,中西方的文学传统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古代的文学

关于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关于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在《艺术与经济学研究》一书中有讲到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问题。具体来说,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物质生产水平高、经济繁荣,不一定能带来艺术的繁荣和高水平。马克思就曾以繁荣的古希腊艺术为例,说明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非是成正比的,古希腊开创了文化史上第一个艺术繁盛期,并构成整个欧洲文化的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但随后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进步,却未能使古希腊艺术获得进一步繁盛,如其艺术代表形式“神话”、“史诗”便停滞了。这样的例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比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经济衰败,灾荒连年,战争不断,是中国政治上最黑暗、混乱的时代,“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我们还可以以中国盛唐时代为例,虽有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出现,纵观整体,却未必就构成了中国文艺的高峰时期,至少无法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水平成正比。18世纪末19世纪的德国,物质生产是落后的,却产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思想家。19世纪的俄罗斯,是其文学艺术的空前高峰期,但此时俄罗斯的经济却相当落后,甚至还残存有农奴制。这些描述经济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经典例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但是在此并未进一步阐述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仅一句话精炼的概况了它最根本的原因,即是虽然经济条件构成了艺术发展最为深层的基础,但物质生产并不直接决定艺术生产,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往往是通过上层建筑的政治、宗教、道德、哲学等中介的影响实现的。(P116)但是艺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一个全新的课题,像笔者这类初涉艺术经济学的问题时还是很感陌生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里有必要对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不平衡关系”的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艺术生产理论 艺术生产理论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这里初步提出了精神生产的概念,其中包括了艺术生产。随后,在1845 —1846 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分工的形成,提出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意识的生产”指为本阶级制造幻想,其中也强调了艺术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精神生产。 马克思正式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是在1857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是作为与“物质生产”对偶的精神生产提出的,同时在论述两者的不平衡关系中提出了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在1867 年出版的《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艺术生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研究,提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劳动区分为生产劳动和

马克思不平衡理论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讨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曾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一些书信中对此作过多次论述,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一)对“不平衡关系”的理解也有很大分歧 第一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矛盾”,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按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文艺发展的水平; 第二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就是“不相适应”,这里就是指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艺术与经济基础或生产方式之间的不相适应的状况 第三种意见以为,“不平衡关系”就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物质生产在发展中不成比例的情况”。这种情况大体有四种类型。 一在艺术领域内,不同艺术形式相比,如神话和史诗的繁荣只能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古代; 二不同时期的国与国相比,如古希腊与近代欧洲各国相比,近代欧洲各国的物质生产水平远非古希腊所能比,但它的艺术却远逊于古代希腊; 三同一时期的国与国相比。如19世纪后30年挪威和武汉论坛违规词汇的生产力远不如西欧各国但文学上却出现了极大的繁荣四是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相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然而以后再也不曾达到过。 (二)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中间需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文艺反映经济基础,却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 二是经济基础是文艺发展的决定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文艺发展的直接因素是上层建筑的各因素,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因素,阶级斗争是文艺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是文艺的历史继承性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法律、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艺思潮对文艺的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文艺发展的各原因中,政治是最主要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比其它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研究不平衡的原因时必须着眼于政治。 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生产力和一般文化知识水平相对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也曾出现过艺术上的繁盛时期。例如,古希腊的神话、史诗,中世纪英国莎士比亚的诗、戏剧等就是。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本主义欧洲,虽然物质生产有了很高发展,却没有出现艺术上如古希腊那样“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繁荣景象。马克思在本文中还指出,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至此,马克思揭示了两个层次的不平衡。一是艺术发展的繁荣状况与一般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某种艺术形式与整个艺术的一般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那么,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呢?诚然,“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被解释明白了”。 希腊神话和史诗是特定时代的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希腊神话产生于公元前九世纪至前八世纪。那时艺术还没有从原始人的生产中分立出来。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分工还很不发达,因此很多自然现象、自然力还不能为当时的人所科学地理解和认识。然而,人是有力求理解和征服自然的能动性的。这样,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就成了当时的普遍社会需要和历史必然。一句话,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一般的物质文化状况产生了人们这种特定的精神需求和可能的心理满足。希腊神话和史诗就这样应运而生,并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而神话的本质和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人们只能有“神话地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一切把自然神话化的态度”。因此,希腊神话和史诗,这种“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在古希腊这块土地上,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形式创造出来”。 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艺术,主要是就艺术思想、艺术观点的理性部分的历史发展这方面来说的。一般说来,作为精神生产特殊部分的艺术分为理性观念和感性表现两部分。优秀艺术作品,往往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和巧妙结合。作为感性表现的生动的典型,形象和相应的创作技巧,往往具有长久的感染力而停留于人们的印象和记忆中,甚至具有永久的魅力。例如,高尔基的《母亲》、鲁迅作品中的阿Q等等。这是文艺特有的功能及其发展相对独立性或特殊规律性的一个方面。艺术美有历史的廷续性,它的意义和价值不因源生它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的消失而消失。至于希腊神话和史诗,虽然产生和繁荣于人类的童年时代,虽属“同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但毕竟是古希腊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由于艺术的生命即魅力均在于真实,人类有求真、求美、求知、求善的社会本能或天性,因此,在精神上再现人类童年的天真活泼,好胜爱美的性格的艺术品,对成人和人类的成年时代有吸引力,使人感到某种欣慰、启迪和精神上的满足。所以,马克思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马克思把希腊人比作正常的儿童,人类静童年在古希腊人那里得到了完美的发展,希腊艺术则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人类童年的美好天性,这就是希腊艺术和神话具有永久魅力的根由所在。

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综论

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综论 [摘要] 建国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研究从两种生产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单一视角探讨、马克思原典本义的发掘,发展到从唯物辩证法、文学人类学角度进行阐释,运用不平衡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忽视了对于日渐发达的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 艺术生产;物质生产;不平衡;商品化时代 建国以来,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不平衡关系的研究就是文艺理论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五十年代就有学者就这方面问题进行过针锋相对的讨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对此的讨论就更为具体。此后,不平衡关系的研究一直延续至今。这个问题从两种生产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单一视角探讨、马克思原典本义的发掘,发展到从唯物辩证法、文学人类学角度进行阐释,运用不平衡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不平衡关系的研究一直徘徊在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对于日渐发达的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具体、系统的论证。 本文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建国以来国内两种生产不平衡关系的研究,对此提出一些较为粗略的认识,在艺术商品化时代,艺术生产内部的物质因素与精神要素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 一、新时期之初,承前启后的“不平衡”关系研究 早在五十年代,周来祥与李基凯、梁一儒就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进行过讨论,他们当时就纠结在“不平衡”是普遍性规律还是特殊现象上。[1]七十年代末,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张怀瑾与何国瑞、朱立元是这一论题的正反方代表。张怀瑾从矛盾发展观入手,认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主要指的是艺术生产与生产力之间的不平衡,两种生产之间在历史发展中体现了矛盾发展观,不平衡是永恒的、必然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2]何国瑞回到马克思著作原典,从“不平衡”、“物质生产”概念内涵确定入手,条分缕析马克思表述的本意,两种生产不平衡是指两者发展的不成比例,得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精神)生产发展中的不平衡只是阶级社会中的一个规律;在阶级社会中,它也不是起唯一无二的作用,而是与平衡的规律交叉着同时起作用”[3]。 朱立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他认为马克思不平衡命题理论出发点是“针对施托尔希的两种生产‘绝对平衡’论”,提出“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朱立元由此推论,对上层建筑具有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两种生产之间的本质关系”,“艺术生产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物质生产的反作用等因素形成的某种暂时、局部、相对的不平衡关系”,所以,“两种生产只在基本平衡前提下出现某些特定的不平衡现象”。 [4]田文信与艺声、石岚的讨论推进了前面的观点。艺声、石岚认为,如果以为不平衡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唯一的关系,是基本规律,否定两者相对平衡的一面……恐怕就违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了”,以唯物方法论突出了平衡的合理性与绝对性[5]。 田文信对此提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唯物论的角度指出物质生产决定艺术生产,并且只能用物质生产来解释艺术生产,从辩证法的角度指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关系。强调前者,不该忽略后者,坚持后者,不意味否定前者:两者统一才是‘两种生产’的真实关系”。他首先厘清“相适应”、“不平衡”这对概念。“‘相适应’主要指精神生产的性质、内容、方式、特征、机构等等符合物质生产方式的情况”。“不平衡”,“是不同历史时代的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关系比较的结果,或者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两个国家的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关系比较的结果”[6]。艺声、石岚又撰文《再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在联 本文由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812552717.html, 整理编辑,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https://www.wendangku.net/doc/e812552717.html,查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