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

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J iamus i Education Ins titute

6

2010年第1期总第97期

No.1.2010Sum 97

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

王 乐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摘 要:体育在我国存在已久,但是体育界学者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一直无法统一,在体育的理解上,一直存在很多分歧,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体育发展情况分析入手,以林笑峰先生的研究为视角,分析了体育和竞技(Sport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认识问题,希望同各位学者共同探讨,促进中国体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运动;认识;竞技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1-0126-01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乐(),男,吉林四平人,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研究。

一、引言

1979年9月林笑峰在《中国体育报》上刊发了“世界体育科学化的动向和我们的新使命”一文,文章指出“竞技(Sport )不是

体育,体育不是竞技(Sport )”,并根据当时从日本、苏联等国收集的外资料进行详实分析,解释了体育和竞技的区别。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体育界真正研究体育、研究竞技的序幕。实际上竞技体育在我国早已存在,当时的中国虽然行竞技体育之事,却无竞技体育之名,人们对竞技、体育教育、游戏活动等概念界定不清,相互混淆,国家行政部门、行政机构也没有细致的分工,大部分国人对竞技知道的很少,随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体育界展开了关于体育、Sport 等问题的空前大讨论。

二、体育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出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体育理论研究方面从苏联引进了广义的“体育”和“体育运动”等一些概念,但翻译上存在很多失误,歧义现象严重,导致体育思想混乱,将身体文化、体育、竞技译为“体育、体育教育、运动”,把我们现在划分的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等概念概括在一个词里,“体育”开始一统天下,使原来的PE 变成了一个包括PE 和Sport 以及其他活动的名词[1]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决策和体育实践的发展。同时,在对体育理论的认识上又限制在对教育和学校体育领域范围内。1961年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体育理论著作《体育理论》,内容包括体育的一般原理、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锻炼和群众体育四个部分;80年代早期版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育理论》将体育(广义)划分为:体育(狭义)、竞技运动、体育锻炼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全书从学校体育出发系统论述了运动训练和竞赛,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竞技体育一词。实际上,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体育已经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发生了深刻联系,经过激烈讨论1981年出版的全国体育院系《体育理论》统编教材,既考虑到中国人的习惯,又考虑到与国际接轨,将体育及体育下位概念既体育教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进行基本的定位和定义[2]。实际上我们目前所说的体育一词,其内涵早已经超出教育的范畴,但时至今日在体育概念上也没能达成一致。也正是在这场争论中,竞技体育一词才被逐渐明确提出和规范,并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逐渐得到重视。

“体育”这一术语引入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3-1911年左右[3],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体系。我国在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特别关怀青年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并指出我国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宪法特别强调“增强人民体质”这一体育本质属性。1961年出版了体育学院本科《体育理论》讲义,1963年出版了中等体育学校《体育理论》讲义。这个时期主要研究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的问题。国际体育联合会1970年制定的《世界体育宣言》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求按一定的规律以系统的方式,借助身体运动和自然力的影响作用于人体,完成发展身体的任务;空

气、日光和水等在这里作为特殊的手段[4]。70年代初期,国际体育联合会(FIEP)秘书长安德鲁斯(J C A ndrew s)进一步阐明了体育与竞技、身体娱乐之间的关系,否定了多中心的体育体系,为多元理论(体育理论、运动竞技理论、娱乐休闲理论)建设和发展提供契机。由于我国全盘接受前苏联的体育理论体系(包括劳卫制),而我国与苏联民族风俗、语言习惯的不尽相同,以及当时中国对体育认识的深度不够,导致对体育及其他基本概念存在较多误解。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许多学者为规范体育概念展开了激烈讨论,相关竞技术语也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被提出的,许多专家通过分析体育起源,引入我国发展的时代背景需要,以及美、俄(苏)、日等国对体育的定义和内涵的解释,围绕着什么是体育,什么是竞技运动以及“广义体育”、“狭义体育”等一系列以借助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展开了讨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时至今日在体育概念这个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但是基本明确了两类方向:一类是追本溯源的概念取向,一类是以发展变化观定义体育的实践取向。竞技体育一词也是在这场争辩中,被逐渐明确提出和规范,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逐渐得到重视。探索竞技体育一词的由来,必须根据历史发展的演变和进步思想的观点,从体育本质入手,认真分析过去和现实存在的客观情况,从体育历史和现实中揭示它的本质特征。

三、对Sport 的本质认识

竞技(Sport )概念的多义性,造成学术观点的百家争鸣,竞技起源于游戏,其游戏的本质属性得到大家认可,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的发展,Sport 这种“游戏”观赏性不断提高,但是游戏娱乐性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确是不断挑战人的极限,创造更高的竞技成绩,通过对各类书籍和期刊中的定义很明确的指出:竞技(Sport )这种娱乐消遣活动,更多的体现运动竞技水平和能力。Sport 已形成自己有独特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它的目的无疑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夺取优异运动成绩为主——很显然,把“增强人的体质,增进人的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Sport 的目的,都难以说得通[5]。因为,Sport 已不是一般的游戏娱乐活动,更多的体现运动竞技水平和能力,通过公平的规则、精密科学的测量、以及完善的场地等条件,进行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即竞技体育。

参考文献:

[1]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39.

[2]张新萍.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M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35.

[3]李德锐.关于《体育》和《竞技体育》名词概念的探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2,2:1-4.

[4]刘玉福.体育的本质属性.西藏体育1997,2:2.[5]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60.[责任编辑:郑文昌]

122009-11-21

198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