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平等对话――演绎有效品德课堂-精品文档

平等对话――演绎有效品德课堂-精品文档

平等对话――演绎有效品德课堂-精品文档
平等对话――演绎有效品德课堂-精品文档

平等对话――演绎有效品德课堂

历史知识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它的情感思想就像人的气息一样,需要宣泄、生长、开花、结果。如果说教材是“源泉”,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河水”的状态一定是恒温的。为了这条河的畅通与灵魂,教师还要为它修“岸”搭“桥”,精心打造平等对话的有效课堂,这样品德教育才能充满着纯洁醇厚的芬芳。

在去年四月的县“品德与社会有效课堂”的教学展示活动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成功演绎了一堂丰盈的课――《不平静的世界》。课堂放射的精神光华:有对历史的触摸与体味,有情感的自然和谐引发,有在“怡养”状态中健旺起来的性情,也有恻动的心灵走向理性的回归……

纵观本课的教学,这是一节充满人文关怀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大胆改革与创造性地实践新课程理念等方面,我认为有三点做得比较成功,也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样的课才是有效的品德与社会课。

一、准确定位,奠定平等对话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学习是社会价值内化与个体品德建构过程的统一。如何拨动学生的“心弦”,有效促进“社会价值内化与个体品德建构”,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学习的“基础点”和“发展点”,结合学生实际制订出准确可行的教学目标。

1.找准“结合点”

首先,要读懂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涵,通览整个教材体系,把握单元主题及同一单元主题在不同年级的递进目标,从而确立课时的教学目标。通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后,我确定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理性价值观。

其次,教师要认真分析、仔细寻找学生已有认知、情感、行为等水平和教材要求之间的差距、形成差距的原因,思考调整、解决的对策。

2.扣准“情感点”

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更应该牢牢地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思考再三,我决定以“战争中的儿童”作为整堂课的教学主题。于是,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了解“一战”“二战”和现代局部战争的大致情况,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害。

(2)通过了解儿童在战争环境中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

实践证明,这样的目标是合理有效的,立足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一战”“二战”和现代局部战争的大致情况,重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对战争环境中儿童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产生同情,反映其品德属性,让教学富有实效性。

二、巧用资源,拓宽平等对话的外延

历史内容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该内容本身就具有扩容性。如

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巧妙地创设情境,让资源成为学生品德教育的突破口?备课前,在课程资源上,我作了一些“文章”。

1.透过数字获信息

在“历史题材”的品德课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数字,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数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必定能激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我曾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比较和换算数字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请学生计算了两次世界大战中有关财产损失与战争费用总计有多少?学生很快就得出了“58683亿美元”的答案,但是“58683亿美元”究竟是一笔怎样巨大的财富?学生不得而知。这时,我告诉学生龙游人民医院总投资约一亿美元,龙游桥下小学共投资约0.04亿美元,请问这两次大战所蒸发的财富可以建多少家医院?多少所学校?

答案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学生们一个个面露惋惜。他们能有这样深刻的情感体悟,就是因为换算使“58683亿美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5位数,学生很自然地发现了理性数字背后的战争真相。

2.关注图片显点面

“逝者如斯夫”,我们无法进行直接地观察、体验。所幸还有能直接地反映历史原貌的历史图片,向学生讲述“过去的事”。小小图片,却承载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怎能不关注呢?当然,图片的运用也要讲究策略――点面要结合。

在沉重的音乐声中,那10余张体现战争苦难的照片一一展示,最后一张照片被定格住了。这是最让我们震撼的照片: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

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这个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我的眼眶润湿了,不幸女孩的遭遇刺痛了我的心,学生也表情凝重。这种个体与群体有机搭配,点与面相结合的图片呈现方式,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宁做太平犬,莫为乱世人”的含义。

实践证明,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灵活引用资源,不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让情感升温,让品德植入人心。

三、活动体验打造平等对话的平台

“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尤其是感受战争对儿童的伤害,激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是《不平静的世界》这堂课的情感主线,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四个主题活动“思想旅行”“历史回

眸”“梦魇之泪”“我抒我心”。

1.调查实践,引发情感萌动

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知识都是以散点的典型事件呈现出来的,容量大、年代久远,学生没有系统的知识背景,学习起来如同嚼蜡。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并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既能积累相关的素材,又能使情感自始至终处于高涨的状态。

“思想旅行”是指课前让学生了解最近的国内外灾害和冲

突事件,如:2011年1月25日埃及发生了骚乱;2011年3月19日多国正式开始军事干预利比亚,之后以小记者播报新闻的形式开展交流,目的是由这些“灾害冲突”自然引出课题“不平静的世界”。

“历史回眸”主要是让孩子们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巨大危害,完成表格的填写。

“梦魇之泪”是让学生在明确大主题“战争中儿童”的引

领下,选择一个小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搜集。具体小主题有:儿童伤亡的数据,战争对儿童的伤害,表达儿童心声的诗歌,以战争中儿童为题材的影片,反映儿童悲惨命运的图片,战争中儿童的故事。

2.汇报交流,开启情感闸门

主题调查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将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采取多种形式,目的是让全班同学从现象中概括本质,以达到相互学习、彼此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汇报交流是一个能开启学生情感阀门的重要环节。

在我的课堂上,我惊喜地看到了这样一些镜头:

第一组是四位女生上台,她们朗诵了一首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并且还恰当地选择了一段悲伤的音乐作为烘托,她们

神情凝重,语调伤感,一下子把大家带进了那个凄凉的场面。

第二组上来几位男生,他们手中拿了一幅自己画的漫画,漫画内容是反映侵略者野心勃勃,残忍暴虐,发人深省。解说完漫画之后,他们又呈现了一组儿童在各种战争中伤亡的数据,小组展示有图、有表、有解说,小组成员齐上阵。

……

孩子们将自己的愤恨、同情和心跳完全融进了自己的汇报,言为心声,把对战争残酷的情感体验推向了高潮。“我抒我心”这一环节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多边活动,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的教学对话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生成过程,在平等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语文科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社会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具艺术情趣的学科。照理,这种对母语的学习,应当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应是最理想的。但是,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着许多问题:违背学生接受心理,泯灭个性想象创造能力,范文陈旧、落伍,整个体例安排上亦不合理,学生、老师疲于奔命,吃力不讨好……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原因很多,但过分地强调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而漠视课堂教学中艺术氛围的营造 是其中问题比较大的一个。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气氛该如何营造?我认为,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情感交流法 不少中学生对语文课或多或少都有厌学情绪,在课堂上往往以搞小动作、看课外读物、低声讲话和睡觉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绪的产生,原因很复杂,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课时缺乏一个“情”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一个教师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而没有情感的交流,是上不好课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去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譬如,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应以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教师应以沉郁凄凉的讲授心情去影响学生。

二、动作启示法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明。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语文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 三、语气导航法 听觉信号输入是语文课堂管理信息输入的主要形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三者融为一体并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在上课时的问题行为产生迅速的诱导性影响。学生“耳闻”教师的“弦外之音”,从而领悟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应,及时改正自己的误解行为。 有一位教师讲《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对文中第四节“原来如此!……”的感叹号和省略号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先用饱含感情的语气分析课文,讲解鲁迅先生对烈士担心、关切和惦念的不能

如何上好常态课

如何上好常态课 一、什么是常态课? 常态课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状态下的随意课 , 而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 ,融入教者的智慧 , 在课堂上显出教者的创造性、丰富性、灵动性 , 由此上出的常态课不但生气勃勃、扎实生动 , 更是可行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美性 ,只需要保持本色 , 以教有所获、生有所得为宗旨 ,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为本; 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发展水平 , 灵活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 , 对教学参考书某一个内容的课时灵活安排;常态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它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可行性 . 所谓常态课,就是:“平平常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上好的课” “实事求是的课,日常的课,符合教学要求的课” “返朴归正、反映教学本质、正常状态的课” “体现即时性、自主性、原生性、普遍性的课” “常态课应该是除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外没有其它目标的课” “常态课应该是一堂真实有效的课” 二、常态课和各类公开课的区别有别于公开课的精致和热闹,常态课追求的是简单与高效。常态课教学中并不刻意要求去追求亮点,只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就行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十分让人陶醉,但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公开课存在着“作秀”现象:执教的老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亮点和可观赏性,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于不顾,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有些课,表演成分很浓,一堂课就像精心筹划的电视剧,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有些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多大的触动;有些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可谓“完美”,但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有些课,教师课前早已进行多次排练,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精雕细刻,花样百出……这些华而不实的公开课既费时费力,又不能使听课者受益,反而令人反感。 时下,有人把华而不实的公开课比喻为T型台上的时装秀,我觉得这样的比喻最贴切不过。纵观今天的思想品德课堂,越来越多的公开课耍花架子,超赶时髦,追

教师首先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师首先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蹲下身子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这里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看起来非常“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那却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冷落。如果教师稍加挖掘,或许在这些“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背后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创造火苗。所以有人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现实表现,不管是多么正确,或多么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而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又正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强制粗暴地干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 1、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的编写依据,它提供了高中教学过程中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青年教师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评课时能较清楚的了解从哪方面进行准确、客观地评价以及熟知教师对某一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和实践程度。 2、熟悉教材。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教材指的仅仅是地理教科书;广义教材指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则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主要包括教科书教材、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现实教材等。熟悉教材主要是指熟悉广义的教材。结合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好“图、文、作”的优化组合。在评课中,能够针对教师就教材分析及处理这一方面内容进行评价。 3、写教学反思。无论是讲课后还是听课后要坚持写教学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反思实际上也是评课的一种方式。教学反思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评课,根据教学实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此,课堂教学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要善于发现授课者的闪光点,用新的教学理论进行评课。 4、熟知评课内容。提高评课水平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是熟知评课内容。评课的内容主要是:评教学目标、评教材处理、评教学过程、评教法运用、评学法指导、评媒体运用、评教育机智、评教态表现、评学生参与度、评教学实效性。 综上所述,评课水平的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重视评课的重要性,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平等式沟通模式(配图)

平等式沟通模式 (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一、平等式沟通的基本概念 平等式沟通是指基于一定的环境或场合下,人与人之间人格或精神上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进行亲切、友好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实现平等沟通的过程,就是平等式沟通模式(如下图2)。 与一般性沟通模式(如下图1)不同,平等式沟通特别强调发讯者、收讯者沟通态度的积极和沟通环境(渠道)的良好。 二、平等式沟通的基本原理 1、换位思考:站在员工的立场思考问题,将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相结合,保持不自私、不自我、不自大的平等沟通心态。 2、主动关心:主动深入到员工内心倾听,关心员工的难处、员工的不便和员工的痛苦。 3、民主交流:选择或营造相互尊重的沟通环境氛围,让员工畅所欲言,并专心听取对方意见后积极反馈、主动支援。 三、平等式沟通的基本标准 1、态度积极——是实现平等式沟通的首要因素,主要包括: (1)主动:抛开身份和地位差异,主动与对方进行交心。 (2)亲切:态度温和、亲切、友善,如同兄弟一般进行交流; (3)友爱:多鼓励,少批评,交流时不轻易打断对方说话或批评对方,批评时宜采取合理的、易于对方接受的方式方法。 2、语言恰当——是实现平等式沟通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1)语气亲和,以亲人聊天的方式与对方进行对话。 (2)语调积极,以主动的姿态积极倾听和反馈。 (3)控制情绪,以平和的心态与对方进行交心,不发火,碰到敏感或难以回答的问题艺术地进行交流。

3、环境良好——是实现平等式沟通的必然保障,主要包括: (1)积极倡导和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沟通氛围。 (2)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沟通环境,会议、办公室或休闲场所等。 (3)根据效果灵活选择多样性的沟通方式,座谈、闲聊、短信等。 四、平等式沟通的基本做法 1、放下架子,挤出时间,像朋友一样深入基层听取员工关于部门管理或规划乃至公司发展方面的意见,对他们的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 2、放下架子,挤出时间,像师傅一样指导帮助部门员工提升工作方法、效率和文化水平,打造出优质、高效、和谐的部门团队。 3、放下架子,挤出时间,像亲人一样与员工进行一对一交心谈话,主动关心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 五、一般性沟通模式和平等式沟通模式的图示比较: 一般性沟通模式(图1) 平等式沟通模式(图2)

对话式教学成就地理课堂精彩

对话式教学成就地理课堂精彩 【摘要】为了实现精彩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对话式教学方法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对话,教师逐步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给予学生学习的灵感,促进了学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地理课堂对话式教学问题 对话式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来开展和进行的。教师通过对话让学生产生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让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对于知识的认识也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展现。在对话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实现。 一、问题引导,促进师生积极对话 为了促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对于问题的引导来掌握知识。有了问题作为载体,学生可以展开自己的探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等待教师对自己的指引。这样在问题的引

导下,师生一问一答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去探究知识。对话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促进了课堂学习气氛的活跃。 例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一杯冒着热气的白开水到教室,并且在水杯上覆盖一层塑料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水蒸发后就会有水蒸气在塑料袋上凝结,之后又滴入到水杯中。由此类推想到自然界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并让学生思考:自然界的水也是这样循环的吗?学生通过思考以及对于平时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总结,会回答出:自然界的水也是这样循环的。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水圈?”“水的存在形态和存在空间是什么?”有了问题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会自主地对教材进行探究,从而回答教师的问题。“水圈就是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的存在形态分气态水、固态水和液体水”。“水存在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提问构成了一问一答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关注教师的问题,并且自主地进行探究和分析,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高效课堂的实现。 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师在对话式教学中也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课堂学

品德教学中知行合一的举措

一、构建活动教学模式,理论知识生活化 二、制度约束,激励与监督并重。 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学生提高了认识,生活中还要用实践来检验。这一方面靠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行为,以达到矫治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比如关于上网问题,学生都能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要远离网络游戏。但在生活中却往往缺乏自控力。这就需要学校建立一定的约束制度,用制度做保障,帮助学生抵制网络的诱惑。有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比如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习惯养成,我们开展“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为了给自己、给班集体争得荣誉,同学们争相努力,乱丢垃圾、破坏花木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评比,大多数同学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校园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如果单凭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再如学生从课本上明确知道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但在生活中真正能做到节约用水的却少之又少,这就需要监督,我们选出一些“节约用水监督员”,随时指出一些学生的不良用水习惯,这样一段时间后,无人时水龙头哗哗流水的现象没有了,即使使用时,也都自觉根据需要尽量开小水流量,许多教师也受到感染,自觉节约用水。这些事例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告别不良习惯,需要制度约束,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只是

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对学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七年级学生刚刚走出家门,独立生活,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但学生一回到家里,又事事被父母包办,这样学生要真正自立起来就很难。再有我们引导学生要合理消费,注意节约,但在社会上攀比风气严重,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消费观。学生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内容提要:当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仅仅停留在认知阶段,没有落实到行动中,也就是学生能够明辨是非,但在行为习惯上却还是依然故我。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不仅要知荣辱、明是非,更要注重行为的落实。要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得到综合提升,实现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把思想品德课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构建活动教学模式,使课本理论知识生活化;要使学生真正告别不良习惯,需要制度约束,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学生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以课题研究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a.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促进教育发展。

如何让有效提问在数学中更精彩

如何让有效提问在数学中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3-03-14T14:19:25.717Z 来源:作者:黄晓平 [导读]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被教师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驱动力。四川省泸州市纳西中学黄晓平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被教师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驱动力。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从学生的问和所获得的回答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教学深度与教学方式。提问贯穿了整堂课,提问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问是教师乐用的教学法宝,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随意性强、死板枯燥、简单重复的提问,也经常看到一堂课过多提问,或难易不适度,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深思,少数学生参与等低效提问的现象。那么,如何进行有效且高效的课堂提问?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以目标为依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如何提有质量的问题,需要课前认真备课,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 运用哪种形式来提问,依赖于教师的创造和灵活使用。可以将这些问题穿插着问,任意组合。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无论教师怎么问,都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我们的提问必须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如:在学习某部分时,我们可以事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在课堂上出示提炼好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用科学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学生才会感到有话可说,有问会答。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提问启发,重在“善诱”、“博喻”,启发学生心志,培养其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的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优差两种学生的需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提简单的问题,照顾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对中等生提一些稍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激励上进;对特长生可合理提高难度,提一些专门的创新性的问题,鼓励创新。如果问答只是针对占多数的优等和中等学生进行或只在提问、回答者之间进行,班集体就会被瓦解。对另一端学生的忽略和不重视,往往是孳生恶果的土壤,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问要有等待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要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老师的提问更应该体现挑战性,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学生来回答,而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回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回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教学中的平等对话

教学中的平等对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践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2、学生分析 小说是学生乐学的一类文章,经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已有初步的小说赏读知识作铺垫,故教学时以趣激疑,用学生本有的兴趣牵引,创设情境,是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感悟作品主题的捷径。《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个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对外国小说尚存陌生,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从共通处切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体会。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l、朗读揣摩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2、合作探究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 3、个性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人物心理猜写和故事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3.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5、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过程略)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实施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12-06-28T16:20:56.43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金英明 [导读] 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对话的现状,分析了“无效对话”的原因,并阐述了构建有效对话的策略。 金英明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对话的现状,分析了“无效对话”的原因,并阐述了构建有效对话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无效对话;有效对话;策略 对话,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语文课堂,要么是教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又不断地呈现结论,而学生忙于记录教师的箴言;要么是你说我说大家说,乱纷纷闹腾腾,课堂气氛“活跃”而实际效果极其有限……,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实都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是否“有效”有直接关系。 一、课堂教学中对话存在的问题 1.主体性欠缺。对话首先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不能将文本和教师的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仍旧高高在上,学生的活动、体验仍旧身不由己,缺少自主性,同时也出现了学生自我丧失,极度依赖教师的现象。 2.广泛性缺失。一堂课,有的教师一讲到底,完全是一个教授的角色;即使有对话,参与对话的也往往是少数人,很多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当中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调动,这样的对话就很难实现有效。 3.思辨性缺失。当前很多课堂教学设计,只关注对话的外显状态,而忽视了对话中的争鸣和思辨,缺少表面平静而暗流涌动的境况,课堂表象是一派生机勃勃、热闹非凡,但有效对话的效果却不怎样。 二、课堂教学中对话“无效”原因探究 1.教师对有效对话认识有偏差。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是对话主宰课堂、气氛热闹活跃就实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误以为沉思中的“静”就是沉寂、冷场,而忘记了对话既是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生本、自省的对话,有效对话的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对话感知和体验,并进行分析思考,升华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2.有效对话实质性内容有缺失。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思维激发、共同发展的对话。它是人对人的生命主体间的心灵交流活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抛出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活动情境让学生开展对话,学生频频对话了,但仅仅充当了教师见解的“复述者”。 3.学生主体意识尚未激发。要让对话有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因“亲其师,信其道”的影响,学生更多养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对话过程中更多是配合教师,顺着教师的思路走,缺少独立性、自主性,更谈不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 1.平等民主中对话,和谐中孕育精彩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和谐民主有效的对话,是成就语文课堂精彩的基础。《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离开了学生这一主体,离开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所谓有效的对话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 真诚、民主、平等,是和谐教育的关键词,也是有效课堂的核心特质。对话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是“平等”,在对话学习中,没有绝对权威,没有“真理”的权威;要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民主气氛中尝试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成就课堂的精彩,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放下自己的“权威”架子,在同学们的纠错声中,在学生不唯师的宽松氛围中,满脸真诚地把“错误”改过来,那么地亲切,那么地平等。谁都知道,这完全是个“包袱”。由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来抖开这个“包袱”,才能真正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现语文课堂的精彩高效。这一切都归功于开课时创设的平等、民主的对话环境,方能让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和谐中孕育出精彩。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意识,应该把自己看作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充当学生学习的倾听者、合作者,认真聆听他们的发言,耐心地引导他们求疑问难,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促进学生自己叩开知识殿堂的大门。 2.体验感悟中对话,个性中绽放精彩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应充分重视“生活化”原则,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真实的生活交往情境,使学生拥有真切的生活交往需要,拥有开放的生活交往空间。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为了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对话,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书本语文”这个框框,向“生活语文”回归,回到现实的、流动的“原生态”中,进行真实、广泛的“对话”。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在尝试中获取知识,收获更多的个性化的东西。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活化教材,把游戏、演讲、辩论、表演、当导游、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尝试在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展开“对话”,让学生在尝试的基础上解读课文;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为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如尝试运用语文知识策划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亲近自然,用心聆听那风声、泉声、鸟语,体察那蝴蝶翩飞、花蕾绽放、流云溢彩……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而又绚丽的语文教育前景:“在线语文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在一种交互性的信息环境中直接“对话”,使沟通与合作成为教学的常态。建构大语文,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美好前景,也是当务之急,这一点的实现,使学生在广阔的“人境”“人机”对话中不仅能享用到活的语文,还能提升学习、思考和生活方式,进而成就语文课堂更多的个性飞扬的精彩。 3.有效生成中对话,细节中造就精彩 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旁逸斜出“的现象,教师如果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中间即兴创造的火花,将这种“消极”的意外转变为“积极”的教学资源,从而在有效教学中生成对话,开启学生智慧,在细节中造就更多的精彩。

联系教学实际,浅谈品德常态课堂的亮点

联系教学实际,浅谈品德常态课堂的亮点 品德,谓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小学思品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努力改革思品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于是我在重视继承思品课传统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 近期,聆听了管晓丽老师关于《探寻品德常态课堂的亮点》的讲座,受益匪浅。从讲座中,我了解了所谓教学课堂的亮点,是指一堂课中最出彩、最引人深思或最大吸引学生目光之处。在亮点之处,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沉浸于课堂之中,神游于师生的互动之间,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所谓常态课,就是“精致的常态课”、“返璞归真的课”、“保持原有的师生交流的自由空间的课”、“体现即

时性、自主性、原生性的课”、“一堂扎实有效的课”。 下面联系我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品德常态课的亮点:一、营造生活课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神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道德知识,就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品德与社会的大课堂中。我记得在之前的区品德赛课中,我执教了《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与小动物》。开课就是以课前的一首《郊游》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投入课堂之中,带着饱满的热情去欣赏奇妙的动物世界。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听音辩动物、猜一猜、模仿动物叫声这些环节,把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一些动物引入课堂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又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生活的体验。在引导孩子们要去保护小动物环节时,我把我们生活中人类伤害小动物的一些图片串联起来,让孩子们去谈感受,动物是多么的可怜,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有自己的爸爸和妈妈,从而激发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主动去保护小动物。 二、活动化的教学策略 活动化的教学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

有效的提问收获精彩的课堂

有效的提问收获精彩的课堂 发表时间:2011-03-31T11:13:47.9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3期下供稿作者:杨丽娟[导读] 学生很快能找出答案,明白这篇课文的大意:这篇课文主要谈论了Nancy和helen在国庆节假期的活动。杨丽娟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11100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是否能够创造性学习起着决定作用。亦如西方学者德加默说得:“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浓缩的四十分钟里,教师要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导航,使得课堂精彩纷呈。 一、精心设问,自然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每一堂课,就必须重视每节课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上,教师应当细观察、巧琢磨、精心设问。 在free talk中,传统的课堂提问无外乎是Hello!Hi!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这样的提问平淡无味,与教授的新课更是毫无关联。如果提问得当,就立刻能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背景,同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例如特级教师沈峰老师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2时,是这样导入的,S:What do you like,Miss Shen?T:I like shopping.And I like traveling.虽然对话内容很简单,但沈老师抓住学生的一个问题,顺利导入课文生词travel,接着进入课文的场景描述。这样的导入平凡中透着睿智,使Free talk过渡到新授内容十分自然,而且特别的高明。 二、巧妙设问,化解重难点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所有的提问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所有的提问实际上应该是紧紧围绕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学生一旦解决了所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中的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3B Unit3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照片,T:Is this your father?Yes or No?(提示学生)S:Yes.T:Is this your mother?S:Yes.(问过几个学生后)T:Can you ask me like that?(学生拿老师的照片问)S:Is this your father?T:Yes,he is.S:Is this your mother?T:No,she isn’t.(教师拿学生的照片问)T:Is this your father?S:Yes,he is T:Is this your mother?S:No,she isn’t.最后学生相互提问。掌握Is this your…r?以及回答Yes,he/she is.No,he/she isn’t.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回答Yes,No降低教学难点,再通过师生问答,教师提示答案让学生模仿,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语言。如果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发问,教学效果必定很差。 三、层层设问,循序渐进 小学生的词汇量较少,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当注意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正如《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按照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6A Unit5时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初读课文解说部分 Who does it talk about?When and where do they talkabout?学生很快能找出答案,明白这篇课文的大意:这篇课文主要谈论了Nancy和helen在国庆节假期的活动。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体内容 What did Nancy do?Who did she go with?What did they watch?What did Helen do?Who did she go with?通过初读课文对话,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了解。但是Helen和她的家人在农场干了什么是课文的重点,因此我们还要细读,于是设计提问:What did Helen and her family do on the farm?围绕这个总体提问再分步提问关于农场的细节。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中,课文思路清晰,易于学生的理解。 四、智慧设问,激发思维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扩充知识,而是通过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 例如我在在教学6BUnit5时,课前我让学生观看了春夏秋冬的录像,并且设计了以下问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What can you see in……? What can you do in……?先用一个头脑暴风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得出了很多答案。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精心设计。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力求通过有效的提问激活课堂,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做学生的平等对话者

做学生的平等对话者 老师和学生是一样普通的人,没有必要端着架子让学生觉得高高在上。首先班主任论文,师生成为平等对话者,对双方都是一种解放。不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之间就只有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学生不会对你讲心里话。其次我们充当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不仅仅只是为了把班主任工作做好。这是人格问题,是现代人都应该具备的价值观、人文精神。要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班主任首先必须让学生喜欢你、信任你、靠近你。如果一个班主任老是凶神恶煞的,学生不愿走近他,平等对话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的班主任看起来很和善却能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而有的虽然“凶神恶煞”却还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班主任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同自己,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平等对话。班主任也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相互尊重才能平等对话。有一次学生来找我,说:“老师,最近我对你有意见,你真让我失望,我现在看见你好烦啊”。如果这时候我很严厉地反问一句:“什么,你对我有意见?”那么这次对话到这儿就结束了。我没有这么做而是微笑地看着她说:“是吗?别着急慢慢说”。聊起来之后才知道是因为她的好朋友的MP4因为在教室充电被我收了没有还。她告诉我说她的好朋友最近家里出了点事所以心情不好,课余就听MP4来求得解脱。而我把MP4收了她就恼了,心情更槽了。我于是对她说:“你能这样关心同学很难得。但是规定就是规定,人人都必须遵守。心情不好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调节,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你不是对我失望,而是对我做的这件事不满意就上升到了对我失望的高度,你们这个年龄的孩子经常会这样。我想你们两个这些天一定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学习对吗?你现在自己着急了,不想让这种现状一直持续下去才来找我的,对吗?你是希望老师帮帮你们,对吗?”说完这些,她吃惊地看着我说:“老师,我以为你会骂我的”。那天,我和她聊了很久,一直聊到宿舍快要锁门了,她才又是哭又是笑地去宿舍了。事后我也找了那位MP4被收的同学,解决了她的情绪问题。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把握这样一个机会和学生面对面倾心交流。它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心的距离。我还会应学生的要求在班会课的师生交流时间里聊我的高中时代、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家庭、我的孩子等等。更多的时候我只是充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和他们一起散步、一起唱歌、一起跳绳班主任论文,从随意的聊天中了解他们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慢慢地,学生有什么困难、心里话都愿意来找我。不开心了,来找我说:“老师,我不开心了,想和你聊聊。”这时侯,我会静静地听他把自己所有的烦恼都到出来。很多时候我甚至都不需要给出任何的建议。聊完之后,我常常会给女生一个拥抱,给男生一个相视的一笑。然后所有的泪水和烦恼就都烟消云散了。学生无论是犯了小错或大错,我做得最多的也是和他们心平气和地聊,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努力去改正。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我再也不是一个一天到晚扳着脸的令人害怕的“老太太”,而是他们的“知心姐姐”、“班妈”、“头”。就像李宇春的那首歌“和你一样”中唱的那样:“见证你的成长让我感到充满力量。我和你一样,一样的善良,一样的坚强,一样全力以赴追逐我的梦想,一样为需要的人打造一个天堂。所有的付出只因爱的力量”。拿破仑曾经说过:为你自己找到幸福的最有保障的方法就是奉献你的精力,努力使其他人获得快乐。幸福是捉摸不定、透明的事物。如果你决心去追求幸福,你将会发现它难以捉摸;如果你把幸福带给其他人,那么幸福自然就会来到。我把给我的学生带来快乐作为我的工作目标,我又怎么会不快乐呢? 教学生学着每天都让自己快乐 心中充满阳光,微笑自然绽满脸庞。任何时候,积极乐观的人都更容易走出

用心沟通 平等对话

用心沟通平等对话 ——英语课堂突发案例剖析 【事件回放】 期中考试后的第一个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铃声响起时,作为英语老师的我,站在教室的讲台前,准备上课。上课铃音乐结束后,我和同学们打完招呼,便准备开始今天40分钟的英语学习。因为考虑到现在的孩子们英语学习中有投机主义思想存在,在上次英语课下课时布置作业,我只是强调了上次课堂上学习的两篇小短文要会背诵,但是没有告诉学生,今天的课一定会抽查。为了检查学生课下英语的复习情况,我抽查了近10位同学。在我看来,这10位同学在班级里算是对英语学科学习很感兴趣的。但是抽查的结果令我很意外,只有3位同学顺利的背诵了出来,有一位同学还是在老师每句话第一个单词都给出提示的情况下,才基本背诵出来。我的心里顿时也觉得很失望、很难过,但我还是强压着心里的不满,在第10个同学坐下后,说道:“我们有的学生很虚伪,在老师面前摆出很上进很要学习的样子,但是,只要老师一离开他们的视线,便把学习的事情远远地抛在了脑后。”说完,我便开始继续上课。突然,一位男生高举着手,站了起来。我一开始看见他站起来的时候,还以为是他要上洗手间,心里想:毕竟这是第一节课,和早自习、早操连在一起,没时间上厕所也情有可原,所以心里这样想着,便打算说:“好的,你去吧!”可我的话还没说出口,同学Z便开口道:“老师,你真的觉得我虚伪吗?我觉得我不虚伪的啊……”看着他那张委屈的脸、听着他颤抖的声音,我知道,我的话对他产生了很大的伤害。他继续说着:“其实,我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就说过我说瞎话(撒谎)……”哽咽的太厉害了,再加上其他同学都在劝他:“别哭了,别哭了!”此时的他,边嘟哝着边拿着纸擦眼泪,整个人已经不是站在那里,而是扒在课桌上。那时的我,其实心里的感受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内疚?感动?欣慰?……真的找不词来形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的眼睛是热热的,但全班人的课堂还是要继续,所谓我安慰到:“快坐下吧,真的很对不起,老师说的话让你这么难过,真的对不起!老师的意思是,不但要有学习的决心,更要有学习的行动。对不起了,可能是老师措辞不当,好好听课吧!”说着,我满脸微笑向他道了歉,希望他能静下来继续认真听课。 【策略措施】 1、放下师道尊严,真诚道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承担着当代教育使命的教师,我 们更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这也是用教师自身的实际行动来教育着现在的孩子们。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失败的体验,也正是从失败的体验中,我们才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收获着成长。所以,错了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敢于不敢于承认错误、认真对待并改正错误。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学生Z反应出情绪的时候,便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已经触动甚至是伤害了孩子。于是,我很虔诚地跟学生Z连续说了不少于三个对不起,真心地对不起。因为我知道,此时老师的对不起,一定会让孩子的内心得以舒缓,敢于面对他的内心世界。 2、尊重学生人格,细心呵护。不论年龄,不论智商,不论家庭背景,不论健康与否……,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字,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这个大写的“人”必须被高度的重视,也只有这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才能培养将来合格甚至是优秀的社会人。在学生Z身上,我看到了美好的一面。他坦率而真诚,从他的泪水里,我感觉到他的是非观,知道“虚伪”不是一件值得倡导的事情。那时候,我的脑海里又想起拉那个身背13条人命的杀人狂成瑞龙,他青少年时期被“暴力”开除、不得不走入社会大染缸的事实,让我明白这个时期的孩子太需要人格的尊重、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当然,我知道,学生Z不至于那样,但我也不希望这课堂里的一个小小事件折射出的一系列问题,被我轻易忽视,不希望他这样的心理在将来走向的社会生活中,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