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1、文化:1、就过程而言,文化就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自然地人化”即是文化。

2、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7、宗法制是以一种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且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

8、轴心时代

9、华夏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中部及北部部分地区,首领有黄帝、炎帝,属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首领有伏羲、女娲

等,属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向东延伸则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10、八卦八卦是我国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表示阳,用“——”表示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1、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2、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特点: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制度严密

13、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

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2、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

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3、儒家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德治的传统,它寻求由个人的完善,达成社会的完善,由成熟的个人,组成成熟的社会。4、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属于现实的精神。

8、举例说明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1、汉语词源包含了中国古人的意识形态如:“囱”、“葱”、“窗”、“聪”是一级同源词,“囱”是走烟的通道,“葱”的特点是叶子中空,“窗”是墙上通空气的洞,“聪”指接受外界事务的通达。从某些词的词源里还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成的变化。如“龢”,音乐和谐,最美境界。“和”,人和,事和,社会人际关系的美好状态。

2、从有些构件的构造意图中能反映出一些较深层次的文化信息

以“又”和“寸”为偏旁的字透露出的信息。寸最为一个新的构件被大量使用而且有了明确的造字意图这是周秦时代法制严密、继承权与分封制确立、度量衡有了统一标准等社会状况的反映。

3、汉字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文明:从时间看,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阶段,是与蒙昧、野蛮社会有区别的进化时期。从空间看,文明是某个人群在某个区域的分布及其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形态看,文明特指物质形态了的文化。

3、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

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的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4、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5荆楚文化:名称有楚文化、荆沙文化、两湖文化、湖湘文化等。

狭义指先秦时期楚国文化,广义指以湖南湖北为中心以及河南、安徽、江西等于湖南湖北交接地区的文化。来源于楚国祖先祝融氏。荆楚文化是长江流域传统文化的主体和代表,它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南北辉映,共同成为华夏文明的历史摇篮。荆楚文化有强烈的进取心与爱国意识。其图腾是凤。

6、河图洛书:是一种以天地之数的奇妙组合来涵盖天人合一思想的宇宙图式,是原始先民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的深刻反映。河图用10个黑白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

11、三公九卿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

师、太保为三公。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12、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固政权,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的等级世袭爵位的一种政治制度。

13、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14、三皇五帝: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

五帝,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为五帝。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15、制礼作乐周公在扫平叛乱,营建成周之后的问题是,周王朝的长治久安的谋划,也就是“制礼作乐”。这在周公称王的第六年。“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16、四象古代汉族人民把东、西、南、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

17、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18、科举制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19、四学制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四学:儒学、史学、玄学、文学,称为“四学制”,打破了儒家一统教育

20、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由命其制定的制度。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1、气韵生动就是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再现生活、反映生活时,要有生气,有风韵。气韵生动要求艺术家塑造的艺术形象含蕴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带来“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22、游目1)游目是中国艺术的一项审美原则,在绘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散点透视从结构的具体性上讲游目,否认只有一个最后视点。认为只有俯视仰察、远近往返才能味象观道,从而避免一个固定观察点,可以用宇宙的法则和体会心灵组织对象,表达所要表达的东西。3)以大观小从画面的统一性上讲游目,中国绘画往往展示的是画家从天眼即从一个宏伟的高度去俯瞰所有要表现的对象,处于一个以大观小一目了

然的境地。4)遗貌取神,讲求任何细部都必须符合“天眼”的整体性,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5)游目式的笔、色、墨,用线表现空间,平面构图,用墨表现光效应,也很好地体现了“气韵生动”的精神。

23、虚实相生就是用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反映生活时,首先必须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实在形象,但艺术不必把客观事物的形象全部表现出来。唯有虚实相生的艺术品,才能产生“气韵生动”、“思而得之”的效果,虚实相生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于诗歌、小说、绘画、书法、戏剧、园林等艺术门类。

24、九族:“九族”泛指亲属。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25、四谛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苦谛:人生皆苦,一切皆苦。人生本身就是一个苦海。

集谛:集之本意是招聚或集合,意为招致苦难的原因。

灭谛:是无苦境界,即熄灭一切烦恼,除却所有痛苦。

道谛:要摆脱痛苦,必须掌握脱离痛苦的方法,此即为道谛。

26、佛教四大道场、四大石窟中国佛教四大道场,即通常所说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中国佛教除敬奉西方佛祖如来之外,还特别敬奉他的四个东来使者,也就是四大菩萨,因此,分别在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为他们各建立了一个道场。

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27、五行说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源于古代汉族人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28、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29、宇宙(中国文化里)古人把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称作宇,把古今旦暮、往古

来今之时间称作宙。宇宙就是无限的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

25、阴阳说是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阴阳相反的气是天地万物的源泉,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形成各种自然气象。

3、宗法制度主要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

5、世界语言九大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

此外,还有非洲和美洲的一些语言和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

6、世界语言4种类型(按语法分):按语法结构,世界语言可以分成4种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代表。

7、简述汉字的特点及其在世界语言文字中的地位:

汉语的特点: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的构词手段。汉语的语言结构无一定规,随上下文和逻辑环境自由运用。

汉字的特点:汉字是表意文字。

1、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汉字的形体和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构字方法:象形指示会意形声

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

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地位:汉字和其他的古老文字一样,都经过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它与其他古老文字不同的是,那些古文字在演变中有的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惟有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

至今,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代表着世界文字的这一重要发展方向。

8、简述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贡献: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汉语汉字在境外的传播是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向境外传播的重要纽带,同时汉语汉字也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吸收其他语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

9、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多种宗教的并存性对外来宗教的融合性显著的民族性汉民族宗教信仰的务实性

10、道教的创立发展,及其基本教义和特征:

创立与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A原始道教阶段(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B理论出现C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只剩全真道、正一道一直流传至今。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道教的信仰特征(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11、简述中国化佛教的过程:

A译传时期西汉-魏晋

B隋唐二代鼎盛期

C宋元明融合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

12、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举例:

1.对医学的影响。

2.对医疗方法的影响。

3.对制药学和古代化学的影响。

4.对音乐的影响。

5.对绘画的影响。

6.对建筑的影响。

7.对文学的影响。

8.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14什么是原始道家的智慧?1、道家认为,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出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2、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3、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

15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何种地位?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利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抗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16天人之辩的价值观内涵是什么?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天人之辩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则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这样,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便构成一种价值关系。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1、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

人。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2、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3、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4、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5、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6、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17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及关系论?1、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2、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3、群体认同的更深刻意蕴,是一种责任意识,按儒家之见,作为主体,自我不仅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且总是群体中的一员,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5、在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答: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举例:

①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往往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南北文化区别,长白文化、齐鲁文化、中州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

②地理障碍对文化传播也有很大影响,使中国不同地区所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不同。

③中国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封闭性,令汉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令封建社会后期施行闭关锁国政策。

2、中国地理环境对开放封闭的影响。举例:

首先,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3、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是农耕经济的 (2)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3)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4、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从早熟的一面讲,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繁荣于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土地买卖出现在秦汉之际、农民较早地拥有了离开土地的自由等。从不成熟的一面讲,过于早熟的经济形态及时补充了农耕经济的不足,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否定作用被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及时化解或吸收。(2)中国农耕社会经历多次王朝的盛衰交替,经历了多次的稳定与战乱交替,周期性的破坏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3)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4)中国农耕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二是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三是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五是为了一视同

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6、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答: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

7、论述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9、论述科举制度优劣:

积极影响:(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10、传统义利之辩有何现代意义?

1、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2、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3、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对于扬弃儒家道义原则的抽象性,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4、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但是以功利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必然导致功利意思的过度膨胀,并使人的价值追求走向歧途。

5、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的理欲关系。

11、儒道的人格学说分别代表了何种价值取向?

1、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值理想,最终落实于人格理想。

2、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的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3、仁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此外,“克己”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仁的要求。

4、儒家认为,仁和知总是联系在一起,无知则不仁。

5、从人格取向上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即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6、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7、相对于儒家的善,道家更多地强调理想人格要有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之为真人。

8、道家以为,人格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达到逍遥之境。9、道家以为,

以仁德规定人格总不免走向外在的矫饰,甚至形成人格的二重化。中国传统价值系统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 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读过《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展览馆,对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收获,知识体量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篇对于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均有全面的介绍;中编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的财产,例如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这一部分从时间线上介绍了有关知识,更倾向于一种科普意义;下篇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近代的转变与革新。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作者纵古观今,介绍方式系统而简明,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下面我会对最有收获的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文化的本质: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而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人们在看待文化时,不应该讲这两者割裂开来,应当辩证统一的去看待,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论的一个基 本要求。 就我自身而言,往往会将侠义文化视作文化,缺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故而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得出较为经验主义、不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读过此书后,我很好的纠正了对文化狭隘的见解。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使用广泛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促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兼具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反过来,上层建筑对于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保障农耕经济的长期持续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自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又会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当然,这不仅仅是官僚的阻碍,在农耕经济下中国百姓自古形成的保守、官本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商品经济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 在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各朝各代都存在着冲突和交融,例如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在这些文化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当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更加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佛教在中国所占据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佛教对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此后,中国的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对于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说中国受益颇多,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 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水平远超中国的欧洲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中。在这个文化震荡期,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 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 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 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1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 8.尚书皋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容和合理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经修改,以下显示答案均为正确答案) 1、《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3.00分) A.旧石器时代 B.五代十国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新石器文化晚期 正确答案:D 、 2、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3.00分) A.君民同体关系 B.舟与水 C.上与下的绝对服从 D.征服与被征服 正确答案: A 、 3、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国人举行 B.野人举行 C.定期举行 D.造就国人团结 4、中国古代的贵族对自己手下的民众是恩威并施,给民众以恩惠,是因为中国的什么意识? (3.00分) A.民本 B.人本 C.家族 D.人道 5、宋末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实行什么制度?(3.00分) A.郡县 B.羁縻 C.督察 D.州府 6、下面不属于儒家“仁”的含义的? (3.00分) A.爱人 B.克己复礼 C.兼爱 D.君子的事 7、关于墨家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游说 B.非乐 C.兼爱 D.非攻 8、中国权力的两股势力中,底层的是?(3.00分)

A.小农 B.王权 C.军人 D.商户 9、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什么?(3.00分) A.教化论 B.礼乐 C.和平 D.官僚 10、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3.00分) A.征服与被征服 B.平等 C.舟和水的关系 D.军民同体的关系 正确答案: D 、 11、大蒐礼什么什么时候举行的比较频繁(3.00分) A.耕种 B.祭祀 C.战后 D.战前 12、关于大蒐礼说法错误的是(3.00分) A.只有贵族有资格参加 B.是一种集体军事训练 C.是我国戏剧的早期萌芽 D.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正确答案:C 、 13、周代的国人指的是(3.00分) A.周人 B.住在城里的人 C.士阶层 D.贵族阶层 14、羁縻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3.00分)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民族制度 D.军事制度 15、周代较早的文献中,小人指的是(3.00分) A.小孩 B.奸诈之人 C.不在位的人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作者:————————————————————————————————日期:

内容有点多,给大家整理一下吧,,谢谢了,, 涛哥整理,侵权必究 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 春秋左氏传 B 国语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 B )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仁、礼 B 法、术、势 C 兼爱 D 无为 .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 C )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家族观念 B 忠君观念 C 个体人格 D 社会群体 .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 D ),以示与汉学区别。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 德 B 道 C 君子 D 仁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 C )就开始的。 先秦 B 秦 C 西汉 C 东汉 ."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A )为本的。 阴 B 阳 C 阴阳互动 D 阳胜于阴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 B )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天人合一 B 中庸 C 阴阳 D 无为 .《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A ) 违法犯禁之徒 B 循规蹈矩之士 好学谦虚之人 D 仁慈善良之辈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 B )的象征。 仁义、忠诚 B 正义、正气 C 万物有灵 D 驱邪逐怪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农耕和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优势 万里长城----------防御心态 四夷如同一家,是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血缘融和史的整体趋势农业居于主导地位,工商业处于补充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钳制与束缚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

宗法制度完整的系统: 产生: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完整意义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但在政治领域中仍保留较大的影响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分封制的出发点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形成“礼乐文化”,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宗庙祭祀制度是为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 文化集团:华夏、苗蛮、东夷 殷商文化的特点:游耕文化,甲骨文、尊神重鬼 周人的文化维新: 宗法制度的建立、制礼作乐 从武帝时代到西汉末,居于官学正统地位的是;今文经学 玄学:有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周易》、《庄子》、《老子》是其经典著作。玄学的兴起,对魏晋化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现实意义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玄学促进了魏晋人放任、率真、豁达的理想人格的构建。

2014年10月份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1、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答:①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他们的地理条件,从而展开其文化创造历程;②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③了解文化时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④地理对人文的影响,有许多复杂的中介内容。 2、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答:了解中国文化的基干,必须涉及先秦区域文化的发展。其为: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经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3、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答:①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②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4、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答: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因此,产生乡土意识。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为苞、姚等人的影响所致。浙东重史学,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所致。徽州尚经术,是因为戴震的影响所致。 5、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答:⑴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利于舟楫之便和人的交流。⑵东部有泰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⑶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⑷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稠密。 6、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答:①自有人群以来就相互交流;②甲骨文中有“四方”的明确记载;③西周时代“天下”观念就已十分清晰;④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7、简述古代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及严重后果。答:林木乱砍乱伐的原因是统治者大兴土木。森林资源的损失,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答:中国是稻作农业的故乡,然而稻作农业却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而不是原始籼稻资源更加丰富的岭南地区。为什么?专家指出,(1)这是因为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那里的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倒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籼稻的生长是有季节的,人们必须储备粮食才能过冬,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2)这说明,自然条件优越到“不劳而获”的地步,不利于文化的创造。当然,自然条件太恶劣也不利于文化的创造。(3)西方有史学家曾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也就不难理解了。四、论述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答:①土地的开垦: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先秦魏国“尽地利之教”;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②水利的兴修: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2分)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③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2、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答: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①自然环境:人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决定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②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③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④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3、试论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答:⑴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共同的活动。⑵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⑶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1、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答:①农业;②制陶;③石器的磨制与钻孔。2、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答:①战争。据《史记》及相关文献记载皇帝与蚩尤曾经大战而皇帝获胜,有效实现聚族。②高级宗教确立。此前宗教混乱,“家为巫史”,而颛顼时代宗教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到了聚族作用。3、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答:①原始农业出现;②陶器的制造;③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 ④村落的出现及氏族的形成。4、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答:①中国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理想。②中国人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观念和思想法则。③先秦文化作用于后世文化。④稳定的价值观念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4、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答:⑴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⑵其关系农业大事,是皇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⑶其得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5、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答: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是承认了异族人的生存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统治之分封,实 则形成了周王与诸侯共制天下的局 面。第三,分封制是一种激发历史创 造力的制度。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民族大融合。答:南朝:中原人群 的南迁以及对南方的的开发过程也正 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北方:十六 国时代许多北方政权的建立者,都深 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北魏与其说是汉 化,还不如说是南朝化。不能将北方 的民族融合简单的视为汉化,融合在 相当程度上也是胡化,隋唐立国思想 的很多方面,须要从其制定者的北方 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够得到准确的 理解。2、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 功能。答:⑴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 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思想正 是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 两千多年。⑵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 生影响的是文学方面,“诗三百”的影 响。两汉形成了诗词大国的风范。⑶ 经学与王莽新政。王莽新政就是受“尧 舜禅让”影响的结果。但其失败实则 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视《周礼》, 而脱离现实的结果。3试述秦汉王朝政 治的新格局。答(1)郡县制的建立。 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 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 复。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 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 制度,最终得到确立。政治大一统的 格局由此正式形成。(2)中央集权制。 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最高 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 同尊。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 相、太尉、御史大夫。(3)官员选拔 的文化标准。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 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 官员人才的制度。三、1、简述造纸术 发明及传播的历史。答:①造纸术的 发明者相传为东汉时期的蔡伦;②蔡 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纸; ③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 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入中东阿 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2、 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答: ①环境标准,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服 饰略有差异;②性别差异,服饰体现 了性别的差异;③体形标志,人体高 矮瘦胖的不同,对服饰的要求也不同; ④年龄标志,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服 装的颜色、样式等也有所不同。3、简 述家族共同体主要的文化功能①血缘 凝聚力。家族内部的每一个家庭按照 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外 姓移入者为了求得同情和依靠,多与 原社会内部的大姓认干亲,寻求社会 关系网络的保护。②地缘凝聚力。家 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 域,共同的土地资源是他们分享生命 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家庭的同一 条血脉。4、.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 管理方式。答:①祖师崇拜,各行各 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②师徒传承, 手工行业的技术传承是在师傅和徒弟 之间进行的,徒弟入行、拜师、出师 都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③行业禁 忌,传统手工业有许多行业忌讳,反 映了过去手工业生存艰难的另一面。 5、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⑴交通设备的习俗传承。⑵交通 工具的习俗传承。⑶交通行旅行业的 习俗传承。6、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 富观念的文化价值。答:①它促成了 程式的出现;②它发展了市民文化; ③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 城市的信息;同时也把地方或民族文 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它地方。7、 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答:第一, 农业岁时历法即根据农耕生产而制定 的历法。第二,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 所共同发明,共同遵守的。第三,我 国官时和民时都受到他的影响。统治 阶级把它当做是礼制规范,向天下推 行。第四,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 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你了农业社会的 发展。四、1、论述居住建筑的文化含 义。答:居住方式:居住方式的选择 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居民住房主 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 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 居住建筑格局:多位前院后屋或前园 后屋的风格,既方便生活,也方便生 产。居室外格局:院墙、院门、庭院; 居室内格局:睡处、神位、照明、取 暖和贮藏、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 方。居住建筑仪式:选址仪式、上梁 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仪式、 祭灶仪式、搬迁仪式。2、试述我国历 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 产知识。答:①统筹水土利用规划, 提整地出、浇水、种植、施肥、收获 和准备在耕一盘棋的思想。之处关键 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 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 ②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的看 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 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 雇工,勤俭持家等。③“荒政”思想。 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 识,在中央国策中应该包括“备荒”” 救荒”的内容。④人力胜天说。即调 整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 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 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3、试析中 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答:中国古代 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中寄 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国古代 建筑的一大特点。在这些人文思观念 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突出等级, 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 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 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组合中建筑物之 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 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 故宫即是如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 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 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室内外的装修, 装修方面。4、试述中医药学的腹脏、 经脉、针灸等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答:中医药学的腹脏、经脉、针灸等 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有:一、腑脏 学说1、这一学说的核心是“脏象之 说”,即认为五脏六腑长在体内,但其 形象和功能却表现于外。腑脏在中医 学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解剖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个传统文化概念。它的 思想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2、在这 一体系中,把五行观念与人体器官相 配属,分列为五官、五色、五味、五 音和七情,然后将它们的内性外象联 系在一起考察,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器 官与内脏之间的某种联系和根据临床 经验进行辨证施治。它在祖国医学几 千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实证效果。二、 经脉学说1、经脉学说惟见于中国的传 统医学理论,而不见于世界其他国家 的古代医学。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另 一支柱。这一学说把人的生理系统看 做是一个如环无端的循环圈,其中有 人体器官的配属关系,人体与外界的 天人配合关系,人体中的气结、聚、 散与筋肉的关系等,并将其付诸临床 应用。2、这一学说对于中医学的长期 临床实践,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 用。它强调人体的外表、肌肉与内脏 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强调生理健康与 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并以此为依据, 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整体观念和事物联系发展的观念是 相一致的。三、针灸学说针灸是针刺 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 说直接应用的结果。1、按照针灸学说, 只要确定了某种病症属于某一经脉, 即可直接施治,其要点是辩证解决人 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通”的矛 盾关系。这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维方法。2、许 多人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可以分为两 大体系,即以神农——草药为脉络的 药物学治疗体系,和以黄帝、伏羲— —针砭为脉络的针灸学治疗体系,便 是从医学史和文化史两方面加以综合 得出的。针灸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文 化的一种创造,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 各地。1、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啊?答:①皇帝 总揽天下大权;②拥有庞大的官僚办 事机构;③严密的人身控制。2、.简述 科举制的历史地位。答:①在科举制 度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制 度,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 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②它在世界 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西方 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 举制度为基础。3、中国传统礼俗规约 的特点是?答:⑴传统礼俗的等差性。 ⑵传统礼俗的调和性。⑶传统礼俗的 规范性。4、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 文化特色。答:①以儒家伦理学说作 为立法的指导思想;②家族本位的伦 理法占有重要地位;③皇权至上,法 自君出;④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 异罚。5、简述我国宗法制度的特点。 答: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利用 自然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又运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 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人们 社会关系的发展。简述“家天下”的政 权模式。答: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 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王朝的更迭往 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1)秦 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 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是他并没有 摆脱宗法关系的控制,他自命为“始 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 位。(2)(《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 世灭亡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刘姓的汉 家天下,布衣刘邦一旦成为帝王,就 将天下视为私产,他与臣僚约定,“非 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3)在皇位 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 承制的宗法原则。历史上虽然不乏非 嫡传子孙继承皇位的事例,但他们没 有越出血亲的宗法范围,他们只是对 嫡长子继承制的补充。(4)齐家治国 平天下是传统社会的政治理想,齐家 与治国并称,人们能够将齐家术转换 为治国策,说明家国一体的互通性质。 四、1、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 会的影响。答:①秦汉时期确立中央 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 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 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②秦汉以来,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 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 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③ 秦汉以后,君主专制制度日益成熟与 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 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专制 社会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 众生活几乎很少不收到集权政治的影 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 孔不入的政治权利造成了传统文化的 沉闷与单调。2、试述中国古代家训族 规的礼俗教育与规范功能。答:①以 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 的伦理关系;②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 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③以 规劝惩罚的礼俗规条。3、试述中国古 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答:其文化 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 儒家理论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 位。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第 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4、 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答:地位: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 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 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开创性的 意义。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 影响,现在西方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 古代文官制度为蓝本。作用:⑴科举 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广到社会的各 个层面,成为国家的精神内核。⑵科 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造 就了大批的文化人才。5、试述中国古 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答:其文化特 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⑴以儒家的 伦理学说作为指导思想,⑵家族本为 的伦理法占有重要的地位。⑶皇权至 上,法自君出。⑷强调等级特权,同 罪异罚。三、1、简述中国古代整体思 维的特征。答:重整体;②重体悟; ③以经验为基础;④直观思维。2、简 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答:① 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是就“天、地、人、 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 行类比。②中国古代类比思想中,有 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 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 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3、简述五帝 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答:该历史时 期的宗教崇拜大体为:①超自然神; ②天神地衹;③祖先神:④商朝力量 愈大,祖先神灵祭祀愈占主要地位。4、 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答:①宋 明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入自 己的义理之学中,表明这种义理学的 实质是儒学化的佛性理论,因而带着 明显的宗教功能。②理学家们强调与 实行“半日读书,半日坐禅”,“主静, 居敬”,“戒惧、慎独”,也是有宗教意 识、功能的。6、简述中华民 族的理想人格。答:中华民族的理想 人格,主要以儒家的理想人格为代表。 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 包括两个理想两个理想人格的追求, 即圣和贤。圣指圣王,贤通常用“君 子”一词表示。7、简述古代关于天人 关系的几种观点。答:⑴“天人合一” 起源于西周,这是天人关系的一种全 面的观点。⑵“天人交胜“由唐代的 刘禹锡提出。⑶”天人之分“由战国 荀子在《天论》中提出。8、简述中国 古代原始宗教的种类。答:早在远古 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 崇拜、鬼魂崇拜、上帝崇拜、祖先崇 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而在中国古代 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影响较 大的有上帝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 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9、简述“天 人合一”的含义。答:“天人合一”是 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 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是天地生成 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二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的道 德的主要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10、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答:(1) 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中国画不要求 形象逼真,而强调传神达意。(2)以 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3)与诗、 书、印密切配合。四、论试题1、答: 人生礼俗指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 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主要包 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其 家族性特征在每一阶段均突出地表现 出来。从诞生礼仪看,婴儿一出生, 甚至在出生之前就收到父族与母族的 精心呵护,婴儿的教育和培养成为家 族的重要事务;成人礼原本是独立的 人生礼仪,由于传统的社会重视家庭 形式,个人只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个 人的资格与能力从属于家庭的需要, 因而成年礼逐渐演变为婚礼的一部 分;婚姻礼仪的各个缓解都要贯穿着 明确的家族原则,婚姻缔结着家族关 系,婚姻延续了家族的香火;而丧葬 礼仪中最能体现家族社会关系的是丧 服礼制,亲属要依与死者血缘关系的 远近穿着不同的孝服“守制”。2、论 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 及基本特点。答:①中国古代“知行 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道德修养、道 德实践。②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 的基本特点是并不注重重建构理论体 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 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3、试 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 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答:中国古 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 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中。《大 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 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 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大学教 育的首要目标是使人“明德”,第二是 “亲民”,“泛爱众而亲仁,第三是达 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即“止于至 善”,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 标。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 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 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所遵循的原则, 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 用。4、试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答:在中国哲学中,天 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 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而广泛的影 响。择其主要而言之,这种影响有三 个方面:①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 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②造成 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③ 造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 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 现人格、品德的完善。“天人合一”的 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 面的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 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 过分强调社会和谐与统一;缺乏进取 精神,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脱离实 际;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限制了实 证科学的发展。5、试述商代文化的宗 教特征。⑴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 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 而这些发现,殷商宗教生活有关。事 例:殷人生活几乎无事不占卜,巫师 在商朝政治生活中占有崇高地位等。) ⑵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 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 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会全盘继承。 事例:殷人一年中总是不间断的祭祀 祖先神。三、1、简述中国人语言观念 的内容。答:①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 象的看法,如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 与社会关系的讨论等;②是对语言交 际能力的不断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 追求,对言辞技巧的不断探索等。2、 谚文:古代朝鲜仿照汉字创制的文字, 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 一个方块。3、简述建国后在语言文字 规范方面所开展的工作。答:建国以 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文字规范工 作。一是针对方言歧义不变交流的情 况,大力推行普通话;二是针对汉字的 繁难的问题,对文字进行简化运动, 并不断针对语言文字中的新问题进行 及时的规范工作。4、简述科举取士制 度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负面影响。答: 中国科举取士制度,带来语言教学中 重文轻口语的做法,和作文中言文脱 节的严重后果。言文脱节不利于文化 的普及,却利于文化的统治和专治。5、 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答:对汉字 的认识是与中华民族的盛衰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从古至今的汉字观念主要 有:汉字崇拜;汉字否定;对汉字的 多维思考。6、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哪几 项主要内容?答: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 汉字教学和识字教学。传统的语言教 学包括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7、简述 孔子“正名”思想的历史影响。答: 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 名”问题,使中国对“名”“实”的思 考,并没有像西方人关于词与物的讨 论那样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而是始 终关注语言的政治伦理作用和社会实 践作用。8、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 地位。答:与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类型 相比,汉语具有自己的特点。(1)按 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 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 化。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 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 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 与词的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 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 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声调 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 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 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因为多词 同音,所以单凭语音会发生理解的歧 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单凭听到 的语音无法领会语义。9、新中国建立 后,为促进民族语文工作顺利进行采 取了哪些措施?答:新中国建立后,政 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以保障各少 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 合法权利,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 措施保证民族语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比如:(1)开展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语 言调查,并为一些少数民族创制、改 革文字;(2)不断扩大民族自治机关 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3)在 民族地区的学校,凡有本民族通用语 言文字的地方,大都实行双语教学; (4)在中央和各民族地区,广泛建立 民族文字的出版、翻译机构,建立民 族语言广播电台、电视台;(5)大力 培养少数民族语文人才。这些尊重和 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和措施 对于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促进各民 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也仍是 今后民族语文工作的方向。四、1、试 述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答: ①汉语使用地区的扩大和共同语的存 在,在汉民族共同思想、文化的形成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为各民族的相 互交流融合和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②汉字表意 文字的特点,使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够 顺利交流,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中华 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都起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三、1、简述禅宗的传播。答: 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 少林寺创立,后分北、南两宗。后来 南宗成为禅宗正宗。中晚唐时期禅宗 开始流传城外。2、简述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的作用。答:这些美德不仅为过 去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力 量;也会为未来中华民族的腾飞发挥 重要的作用。3、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答: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简述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 西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答:①向中 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 方的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 乐、美术等。②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5、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答: 从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 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 核心——价值观念层面的变革。四、1、 试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答:①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 综合创新”的道路。②“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这 一文化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 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③一部中国 近代史,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 化的实践,已经雄辩证明,综合创新 之路,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之路。 1

17春《中国文化概论》课后复习资料

17春《中国文化概论》作业_4 交卷时间:2017-08-16 16:04:21 一、单选题 1. (4分)中国寺庙最早见于记载的是 A. 苏州寒山寺 B. 登封少林寺 C. 洛阳白马寺 D. 开封相国寺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6中国宗教信仰情况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2. (4分)空前提高文章的价值和功用,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的是

A. 孔子 B. 曹丕 C. 韩愈 D. 朱熹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3文学成就和文学思想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3. (4分)《古兰经》是哪个教派的经典 A. 佛教 B. 道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6中国宗教信仰情况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4. (4分)古汉字与今汉字的分水岭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2语言文学和古代典籍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5.

(4分)认为“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盗跖,其性一也”,道德与知识来源于后天环境的教育和积累,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曾参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8中国古代教育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6. (4分)()翻译出版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天演论》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冯桂芬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8.1深层文化差异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7. (4分)中国古代音乐,可以独奏的乐器中,地位最为重要的是 A. 琴 B. 筝 C. 笛 D. 箫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7中国艺术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