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十神经系统

生理十神经系统

生理十神经系统
生理十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单选题

1.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的部位称为:

A. 轴突

B. 树突

C. 突触

D. 紧密联接

E. 囊泡

2.突触前细胞活动引起突触后细胞活动变化的过程称:

A. 局部电流

B. 动作电位

C. 突触传递

D. 神经冲动

E. 兴奋扩散

3.关于细胞间兴奋的化学传递的特点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主要通过化学递质 B.不需要Ca2+参与 C.兴奋呈单向传递

D.传递有延搁 E.易受药物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4.下列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有相应受体能与递质结合

C.Ca2+在突触传递中有重要作用 D.突触传递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

E. 突触传递可被特异性的化学物质阻断

5.有关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一种局部去极化电位

B. 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使后膜对K+和Cl–通透性升高

C. 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D.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发展到阈电位水平便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E. 突触小胞释放兴奋性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6.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

A. 超极化

B. 去极化

C. 反极化

D. 复极化

E. 超射

7.神经冲动抵达未梢时,其与递质释放之间的耦联,有赖于哪种离子的作用?

A.Cl- B.Ca2+ C.K+ D.Na+ E.Mg2+

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

A.超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动作电位 E.静息电位9.除哪项外,均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产生过程:

A.动作电位抵达突触前轴突末梢 B.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C.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并与后膜受体结合 D.突触后膜超极化

E.突触后膜对Na+、K+、Cl-通透性升高,尤其是Na+

10.下列关于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递质分为外周递质和中枢递质两大类

B. 外周递质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

C.中枢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相同的递质

D.抑制性突触前神经原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IPSP

E.兴奋性突触前神经原释放兴奋性递质,产生EPSP

11.神经冲动是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A. 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D.局部电位 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2.以下哪项不是中枢信息传递的特征:

A. 单向传递 B.总和 C.中枢延搁 D.相对不疲劳性 E.后放

13.在反射活动中最易疲劳的部位是:

A. 突触

B. 传入神经

C. 感受器

D. 效应器

E. 传出神经

14.刺激停止后,反射活动仍延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

A. 扩散

B. 总和

C. 诱导

D. 后放

E. 反馈

15.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A.轴突—轴突突触 B.轴突—树突突触 C.轴突—胞体突触

D.树突—胞体突触 E.胞体—胞体突触

16.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 突触后膜去极化

B. 突触前膜去极化

C. 突触后膜超极化

D. 突触前膜超极化

E. 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

17.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后膜超极化 B.突触前膜去极化减小 C.突触前膜超极化D.突触后膜去极化减小 E.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

18.以下哪种感觉不经过丘脑接替:

A.视觉 B.听觉 C.本体感觉 D.味觉 E.嗅觉

19.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

A.有点对点的感觉功能 B.产生特定的感觉 C.产生内脏感觉

D. 使大脑皮质维持觉醒 E.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

20.对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投射至皮质特定感觉区,有点对点的关系 B.引起特定的感觉

C.主要终止于中央后回 D.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交换神经元

E.切断特异性传入通路的动物将出现昏睡

21.从生理学角度看,巴比妥类药的催眠原理应是阻断了:

A. 感受器的兴奋

B. 脊髓的传导

C. 特异投射系统

D. 非特异投射系统

E. 神经兴奋传导

22.对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不正确的叙述是:

A.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B.也受特异投射系统影响

C.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D.不易受药物的影响

E.不产生特定感觉

23.中央后回体表感觉投射特征有:

A.投射区域小,反映的相应体表面积小 B.双侧性投射,但头面部单侧性投射C.正立安排,但头面部倒立 D.刺激中央后回顶部可产生来自下肢的主观感觉E.刺激中央后回底部可产生来自上肢的主观感觉

24.左侧中央前回受损,将导致:

A.左侧躯体运动障碍 B.右侧躯体运动障碍 C. 左侧感觉障碍

D.右侧感觉障碍 E.右侧躯体运动障碍和右侧感觉障碍

25.有关内脏痛的特征,错误的是:

A. 较缓慢,持续时间长

B. 定位不精确,对刺激分辨力差

C. 切割与烧灼内脏均可引起剧烈疼痛

D. 常伴有恐惧不安等情绪反应

E. 常伴有牵涉痛

26.关于牵涉痛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由内脏疾患引起

B. 有助临床对疾病的诊断

C. 不是体表病变

D. 与过敏反应有关

E. 肝、胆疾病牵涉痛部位多在右肩胛

27.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γ-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28.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A.河豚毒 B.胆碱酯酶 C.箭毒 D.六烃季铵 E.四乙基铵

29.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 Cl–、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30.有关骨骼肌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感受器是肌梭

B. 感受器和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中

C. 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D. 正常肌紧张的维持只决定于重力

E. 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是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31.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在:

A. 大脑

B. 中脑

C. 延髓

D. 脊髓

E. 下丘脑

32.维持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

A.屈肌反射 B.对侧伸肌反射 C.健反射 D.肌紧张反射 E.肺牵张反射

33.有关脑干网状结构的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B.网状结构的抑制作用有赖于高级中枢的存在

C.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影响可通过改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来实现

D.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网状结构易化区在肌紧张平衡调节中占优势

E.切断去大脑动物脊髓脊根,去大脑僵直现象不变

34.有关锥体和锥体外系统结构、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锥体外系统不经过延髓锥体

B. 锥体系统的功能是发动肌肉运动,完成精细运动

C.锥体外系统的功能是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

D.锥体系统控制γ运动神经元,调节肌梭敏感性

E.锥体系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35.关于躯体运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本中枢在脑干 B.脑干网状结构具有易化和抑制肌紧张的作用C.小脑对躯体运动调节作用很小 D.锥体外系发动随意运动

E.锥体系调节肌紧张

36.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小脑

37.有关皮层“运动区”机能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是交叉性的 B. 总的安排是倒置的

C. 精细运动的部位所占代表区大

D. 下肢代表区比手指代表区大的多

E. 对头面部的支配是双侧性的

38.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错误的是:

A.从中枢发出的神经纤维须进入外周神经节后才能到达效应器

B.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C.交感中枢发源于胸1至腰3脊髓节段D.副交感神经分布较广,反应较弥散 E.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39.肾上腺素能纤维是指:

A.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E. 支配汗腺、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40.不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

A.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41.受交感节前纤维支配的是:

A. 扩瞳肌

B. 血管

C. 心脏

D. 肾上腺髓质

E. 汗腺

42.以下不是胆碱能纤维作用的是:

A. 能使汗腺分泌

B. 能使骨骼肌收缩

C. 能使瞳孔缩小

D. 能使胃肠平滑肌收缩

E. 能使心脏活动加强

43.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

A.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B. 胃肠道平滑肌舒张 C.汗腺分泌增加

D. 心肌收缩力增强

E. 胰岛素分泌减少

44.下列哪项不是交感神经的作用:

A. 汗腺分泌

B.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C. 瞳孔缩小

D. 胃肠道的活动减弱

E. 心跳加强

45.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错误的是:

A.瞳孔缩小 B.胃肠运动抑制 C.皮肤、内脏血管收缩

D. 汗腺分泌 E.膀胱逼尿肌松弛

46.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组胺47.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血管紧张素 E.组织胺

48.植物神经节前纤维的末梢释放:

A. 肾上腺素

B. 乙酰胆碱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儿茶酚胺

E. 多巴胺

49.大部分交感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5-羟色胺

C. 三磷酸腺苷

D. 去甲肾上腺素

E.肾上腺素

50.胆碱能M受体的特点是,能与:

A. 去甲肾上腺素结合

B. ATP结合

C. 毒蕈碱结合

D. 烟硷结合

E. 肾上腺素结合

51.刺激心交感神经对心肌的兴奋作用,是下列哪一种受体的作用:

A.α肾上腺素能受体 B.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 C.M胆碱能受体

D.N胆碱能受体 E.β2肾上腺素能受体

52.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是:

A. M受体

B. N受体

C. α受体

D. β1受体

E. β2受体

53.用阿托品阻断M受体可导致:

A.唾液分泌增多 B.胃液分泌增多 C.胰液分泌增多

D.吞咽困难 E.胃肠运动减弱

54.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的受体是:

A. M受体

B. N受体

C. α受体

D. β1受体

E. β2受体

55.分布在植物神经节细胞膜上的受体是:

A. M受体

B. β 2 受体

C. N1受体

D. N2受体

E. α受体

5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下丘脑功能的是:

A. 调节摄食行为

B. 调节水平衡

C. 调节内分泌

D. 调节躯体运动

E.调节体温

57.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后天获得,有个体差异 B.反射孤是暂时联系的 C.具有预见性、易变性

D.在皮质下中枢即可实现 E.是大脑皮层活动的重要方式

58.人类区别于动物,主要是人类有:

A. 第1信号系统 B.第2信号系统 C.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 E.思维

神经系统

1.C

2.C

3.B

4.D

5.B

6.A

7.B

8.B

9.E 10.C

11.B 12.D 13.A 14.D 15.A 16.C 17.D 18.E 19.D 20.E

21.D 22.D 23.D 24.B 25.C 26.D 27.D 28.C 29.B 30.D

31.D 32.D 33.E 34.D 35.B 36.D 37.D 38.D 39.B 40.D

41.D 42.E 43.A 44.C 45.A 46.C 47.B 48.B 49.D 50.C 51.B 52.A 53.E 54.A 55.C 56.D 57.D 58.B

生理学-神经系统

第二章神经系统 [ A型题]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A. 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 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 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A. 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I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IPSP,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入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E. 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7.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 总和 E.易疲劳 8.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脊髓前角 B.中缝核 C.纹状体

生理学习题:10神经系统上

第十章神经系统上 选择题 1.B类纤维包括 A. 有髓的躯体传入纤维 B. 皮肤的触压觉传入纤维 C.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D. 有髓的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E. 有髓的躯体传出纤维 2.神经冲动抵达末稍时,引起递质释放主要有赖于那种离子的作用?A.Cl- B.Ca2+ C.Mg2+ D.Na+ E.K+ 3.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A. 与阈电位成正比 B. 与髓鞘化的程度成反比 C. 与纤维直径成正比 D. 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E. 温度降低,传导速度加快 4.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 失去了神经冲动的影响 B. 因肌肉瘫痪使供血减少所致 C. 肌肉受到病毒的侵害 D. 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E. 肌肉失去了运动功能所致 5.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双向传递 B. 不易疲劳 C. 突触延搁 D. 不能总和 E. 呈衰减性 6. 属于非化学性信息传递的方式是 A. 神经—肌肉接头 B. 激素对靶器官的作用 C. 经典突触 D. 缝隙连接 E. 曲张体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A. 极化 B. 超极化 C. 后电位

D. 复极化 E. 去极化 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种离子在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高? A. Ca2+ B. Cl- C. K+ D.Na+和K+,尤其是Na+ E.Cl-和K+,尤其是Cl- 9.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哪种离子在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加A.Na+、Cl-、K+,尤其是K+ B.Ca2+、K+、Cl-,尤其是Ca2+ C.Na+、K+,尤其是Na+ D.K+、Cl-,尤其是Cl- E.K+、Ca2+、Na+,尤其是Ca2+ 10.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 A. 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C. 突触后膜超极化 D. 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的结果 E. 以上原因综合的结果 1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 突触前膜超极化 B. 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C.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E. 通过轴突—树突式突触的结构基础实现 12.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全属于 A. 突触后抑制 B. 突触前抑制 C. 周围性抑制 D. 交互抑制 E. 前馈抑制 13.脊髓闰绍细胞参与构成的抑制称为 A. 周围性抑制 B. 侧支性抑制 C. 去极化抑制 D. 交互性抑制 E. 回返式抑制 14.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是 A. γ—氨基丁酸 B. 甘氨酸 C. 乙酰胆碱 D. 去甲肾上腺素 E. 5—羟色胺

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

生理学【神经系统】名称解释总结 1.M样作用(毒蕈碱作用):M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 受到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 2.γ-环路:由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增加肌梭的敏感 性,则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从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意义是使肌肉维持于持续收缩的状态。 3.γ-僵直(γ-rigidity):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使其γ-纤维传出冲动增加,使肌梭敏感性提高,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高,α-纤维传出冲动增加,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的僵直。 4.第二信号系统:由抽象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 能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即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 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即抽象的语言图文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统称为第二信号。 6.电突触: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 7.调质:能增强或削弱递质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特定受体,但并 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 8.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9.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 皮层广泛的区域,不产生特点的感觉,仅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投射系统。 10.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某些神经元与效应细胞间无经典的突触联系,化学递质从神经末梢 的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效应细胞,并与其受体结合而达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效应。 11.后发放(after discharge):指在反射过程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 内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 12.化学突触: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 隙三部分组成. 13.肌紧张:是指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肌肉持续、轻度的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 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12.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 ( ) A.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B.神经-肌肉接头 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D.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13.N1受体存在于下述组织结构 ( ) A.支气管平滑肌 B.内脏平滑肌 C.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 D.神经肌肉接头 14.对肾上腺素能纤维正确的叙述是 ( ) A.其末梢释放的递质都是去甲肾上腺素 B.它包括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纤维是肾上腺素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神经系统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递质 2、受体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5、传入性侧支抑制 6、回返性抑制 7、特异性投射系统 8、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9、牵涉痛 10、运动单位 11、脊休克 12、牵张反射 13、去大脑僵直 14、后发放 二、填空题 1、神经系统主要由和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等特征。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和两方面作用。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 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Na+内流K+外流而产生的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是突触后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而产生的电位变化。 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和。 7、突触抑制可分为和两类。除了突触抑制外,还有。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 和递质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和两大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非特导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 10、内脏痛的定位,还往往发生。 11、牵张反射有和两种类型。 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和。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此僵直属于丁僵直。 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和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是,脊髓小脑的功能是,皮层小脑的功能是。 15、自主神经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 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 17、下丘脑是较高级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节、、、、 和等过程。 18、学习的形式可分为和两种。 19、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与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就是无关刺激转变成条件刺激的过程。 20、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有语言和抽象思维机能;人和动物共有的系统的是,人类特有的系统是有。 21、人类的记忆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性阶段,即、、

生理学——神经系统

72.人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a.运动共济失调 b.肌张力减弱 c.平衡失调 d .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 e.以上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而缓解 73.下列哪项是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 a.肌张力降低 b.偏瘫 c.静止性震颤 d.意向性震颤 e.位置性眼震颤 74.下列关于小脑前叶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接受大脑皮质发出的冲动 b.接受躯体传入冲动 c.影响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d.不影响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e.调节肌紧张 75.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a.感觉迟钝 b.肌张力降低 c.意向性震颤 d.运动共济失调 e.静止性震颤 76.震颤麻痹主要是下列哪个通路受累的结果 a.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易化通路 b.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抑制通路 c.黑质-纹状体胆碱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黑质中的多巴胺神经元 77.治疗震颤麻痹的最佳药物是 a.左旋多巴 b.依色林 c.利血平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78.舞蹈病主要是因下列哪条通路受累引起的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易化通路 b.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抑制通路 c.黑质-坟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神经元病变 79.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在 a,中央后回3-1-2区 b.中央前回6区 c.中央前回4区 d.运动辅助区 e.第2运动区 80.下列对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又的性质,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b.功能定位总的分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分布为正的 c.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愈大 d.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 e.运动区的基本功能单位呈柱状结构 81.下列哪条通路不属于锥体外系 a.网状脊髓束 b.顶盖脊髓束 c.红核脊髓束 d.皮质脊髓束 e.前庭脊髓束 82.边缘系统不包括 a.大脑皮质边缘叶 b.苍白球 c.隔区 d.杏仁核 e.下丘脑 83.下列哪种神经元联系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聚合式联系 d.环状联系 e.链锁状联系 84.运动单位是指 a.一个运动神经元 b.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d.一束肌纤维 e.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85.根据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可分类为 a.胆碱神经元,肾上腺素神经元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递质 2、受体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5、传入性侧支抑制 6、回返性抑制 7、特异性投射系统 8、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9、牵涉痛 10、运动单位 11、脊休克 12、牵张反射 13、去大脑僵直 14、后发放 二、填空题 1、神经系统主要由与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等特征。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与两方面作用。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与三种。 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与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就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Na+内流K+外流而产生的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就是突触后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内流而产生的电位变化。

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与。 7、突触抑制可分为与两类。除了突触抑制外,还有。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 与递质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与两大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就是;非特导性投射系统的功能就是。 10、内脏痛的定位,还往往发生。 11、牵张反射有与两种类型。 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与。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此僵直属于丁僵直。 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与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就是,脊髓小脑的功能就是,皮层小脑的功能就是。 15、自主神经系统由与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与腺体的活动。 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 17、下丘脑就是较高级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 节、、、、与等过程。 18、学习的形式可分为与两种。 19、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与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就就是无关刺激转变成条件刺激的过程。 20、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有语言与抽象思维机能;人与动物共有的系统的就是,人类特有的系统就是有。 21、人类的记忆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性阶段,即、、与。短时性记忆主要就是;较长时性记忆与有关;持久性记忆可能与有关。 22、记录大脑皮层的自发性电脑活动的电位变化称为。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

生理学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填空题 1.神经系统主要由①和②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①、②、③、和④等特征。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⑤和⑥两方面作用。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⑦。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①、②和③三种。 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①、②和③三部分组成。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④、⑤和⑥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①离子内流大于②离子外流而产生的③极化型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是突触后膜上的④通道开放,⑤离子内流而产生的⑥极化型电位变化。 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①、②、③、④、⑤、⑥和⑦ . 7.突触的抑制可分为①和②两类。相反,除了抑制以外,还有③易化。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①、②、③、④、⑤_______、 ⑥和⑦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①投射系统和②投射系统两大类。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③并④发出传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⑤。 10.内脏痛的定位①,还往往发生②痛。 11.牵张反射有①和②两种类型。 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①作用和②作用。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③僵直。此僵直属于④。 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①和②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是① ,脊髓小脑的功能是② , 皮层小脑的功能是 ③ ,并与④及⑤的编制有关。 15.自主神经系统由①和和②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③肌、 ④肌和腺体的活动。 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②系统;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③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④ 系统。 17.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节①、②、③、 ④和⑤、⑥等过程。 18.神经系统可以通过释放①,或通过②而影响免疫功能。可见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之间有③关系。 19.学习的形式可分为①和②两种。 20.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①刺激与②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条件反射的建立,实质上就是③刺激转变成④刺激的过程。 21.人类大脑皮层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有①机能;人和动物共有的系统是② 系统,人类特有的系统是有③系统。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精品文档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 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生理学(本科)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本科)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10.1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0.2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10.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0.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0.5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0.6 脑的高级功能 1. (单选题)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 ) A. 肌紧张反射 B. 屈肌反射 C. 翻正反射 D. 对侧伸肌反射 E. 腱反射 参考答案:A 2. (单选题)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受损,引起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 A. 左半身 B. 右半身 C. 左侧头面部 D. 右侧头面部 E. 左侧上肢和右侧下肢 参考答案:B

3. (单选题)脑干网状结构损伤将导致( ) A. 感觉过敏 B. 极度兴奋 C. 深度睡眼 D. 内脏活动增强 E. 内脏活动减弱 参考答案:C 4. (单选题)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 A. 刺痛 B. 慢痛 C. 必有牵涉痛 D. 定位不精确 E. 对温度、牵拉及化学刺激不敏感 参考答案:C 5. (单选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下列哪项不会出现( ) A. 肠蠕动抑制 B. 肾素分泌 C. 胰岛素分泌 D. 瞳孔开大肌收缩 E.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参考答案:C 6. (单选题)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

A. 瞳孔散大 B. 逼尿肌收缩 C. 糖原分解增强 D. 骨骼肌血管舒张 E. 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参考答案:B 7. (单选题)帕金森病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个递质系统受损所致( ) A.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 B. 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 C. 纹状体-黑质Υ-氨基丁酸能系统 D. 中缝核5-羟色胺能系统 E. 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参考答案:A 8. (单选题)刺激视上核可以引起( ) A. 尿量减少 B. 出现糖尿 C. 瞳孔扩大 D. 生长素释放增多 E. ADH释放减少 参考答案:A 9. (单选题)脊髓突然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面以下脊髓

神经系统生理试题

神经系统生理试题 名词解释: 反馈: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状的突触联系即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极化: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平衡电位:当k+的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势剃度足以对抗由于浓度剃度所引起的k+的进一步扩散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了平衡,这时,k+的净内流量,k+跨膜流动到达平衡,膜对k+的跨膜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相对恒定水平。 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突触: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事故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样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但他却是引起细胞膜电位向着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量子释放:对每一个囊泡来说,Ach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一次性释放,这种方式称为量子释放。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和: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时间总和),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空间总和)至同一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 交互抑制:当一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引起屈肌中枢发生兴奋时,另一方面却使伸肌中枢发生抑制。结果屈肌收缩,与其伸肌舒张,这种现象成为交互抑制。 诱发电位: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使其产生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能激发大脑发质某一特定区域产生较局限的电位变化。这个电位称为诱发电位。 牵张反射: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型——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的意义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对这些抽象信号刺激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称第二信号系统。 去同步化:当传入信息增多时,将引起大脑皮质中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则出现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 问答题: 1. 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如果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如果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 2. 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

生理学试卷(含答案)

生理学试卷A 一名词解释(10*3,共30分) 1.神经递质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红细胞沉降率 4.基础代谢率 5.下丘脑调节肽 6.心动周期 7.肺活量 8.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9.突触 10. 允许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递质受体的分类按分布部位分和。 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和收缩性 3.尿的生成包括、和三个基本过程。 4.细胞膜的结构是以液态_______双分子层为基架,主要由_______组成。 5.生理学研究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水平上进行的 6.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包括、、和激素间的相互作用。7.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8.超滤液生成的结构基础是,滤过作用的动力是。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A.体液性调节 B.自身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前馈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神经冲动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3、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条件反射() A.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 B.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胃腺分泌 C.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 D.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 E.炎热环境下出汗 4.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A.Na+ B.K+ C.Ca2+ D.Cl- E.Mg2+ 5.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 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 6.简化眼指() A.具有与眼等效的光学系统的一种模型 B.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 C.折光率为1.333 D.节点位于后极 E.球面的曲率半径为10mm

生理学生理学试题第十章神经系统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生理学试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 A.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 A.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 A.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 ,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lPSP ,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lPSP ,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人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E.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7、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总和 E.易疲劳 8、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脊髓前角 B.中缝核 C.纹状体 D.低位脑干 E.黑质和红核 9、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与闰绍细胞形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是:() A.5—羟色胺 B.甘氨酸 C.Y-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去甲肾上腺素

生理学第10章神经系统习题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受体 3.突触 4.化学突触 5.电突触 6.反射中枢 7.生命中枢 8.运动终板 9.运动单位 10.牵涉痛 11.腱反射 12.γ-环路 13.牵张反射14.脊休克 1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6.内脏脑 17.自主神经系统 18.皮层诱发电位 19.强化 20.自发脑电活动 21.第二信号系统 22.条件反射的消退 23.语言优势半球 24.中枢延搁 25.后发放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二、填空题 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_____和_____。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和_____。 3.外周神经包括_____和_____。 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后继神经元效应的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_____和_____。 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_____突触和_____突触。 6.典型突触由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 7.E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I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 8.外周递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 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_____和_____。 10.M型受体属_____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 11.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12.中枢神经元之间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联系方式。 13.中枢抑制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 14.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_____和_____感觉。 1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_____,它可与终板膜上_____受体相结合。 16.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和_____感觉。 17.当脊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 18.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_____代表区,中央前回是_____代表区。 19.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_____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_____的系统,易受药物影响。 20.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目前存在三种论点,即_____、_____和_____。 21.牵张反射有_____和_____两各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 22.肌梭与肌纤维_____排列;腱器官在肌腱中与肌纤维_____排列。 23.叩击某一肌腱可引起_____反射,它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其感受器是_____。

生理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生理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A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C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生理学-第七版生理学题试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第七版生理学题试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A.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A.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l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lPSP,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人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E.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7、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总和 E.易疲劳 8、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脊髓前角 B.中缝核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测试题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测试题 本练习为单项选择题。满分108分,时间216分钟。请认真审题,仔细解答。 你的姓名: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题:下列哪项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单选题] * A、单向传导 B、中枢延搁 C、易疲劳 D、双向传导(正确答案) E、总和 第2题: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原因是 [单选题] * A、肌肉缺乏了运动所致 B、肌肉瘫痪使供血减少 C、肌肉受到细菌感染引起 D、失去了神经冲动的影响 E、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正确答案) 第3题:桡神经外伤患者出现手部肌肉萎缩的原因是 [单选题] * A、肌肉缺乏了运动所致 B、肌肉瘫痪使供血减少 C、肌肉受到细菌感染引起 D、失去了神经冲动的影响 E、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正确答案)

第4题: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的化学传递特征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总和 D、兴奋节律不变(正确答案) E、易受内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 第5题:在整个反射弧中,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 [单选题] *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元 C、反射中枢中的突触(正确答案) D、传出神经元 E、效应器 第6题:反射弧中,哪个环节最易疲劳 [单选题] * A、中枢(正确答案) B、感受器 C、效应器 D、传入神经纤维 E、传出神经纤维 第7题:实验中刺激神经纤维,其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是 [单选题] * A、呈衰减性传导 B、呈双向传导(正确答案) C、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可融合 D、电位幅度越大,传导越慢

神经系统生理

第九章神经系统 动物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动物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经系统。 1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1.1 神经细胞 1.1.1 神经元 1.1.1.1 基本结构 1)胞体 2)树突 3)轴突始段 4)N纤维 5)末稍 1.1.1.2 基本功能 1)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2)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3)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1.2 神经纤维 1.2.1 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特征 1)生理完整性(录象):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完整性 2)绝缘性:∵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各纤维间存在着结缔组织。3)不衰减性:∵是以不断产生新的AP的方式进行的,而AP的产生是“全或无”的。 4)双向传导性:(录象)∵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回路。

5)相对不疲劳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 1.2.2神经纤维的分类 1)根据结构分类 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2)根据电生理学的特征分类 分为:A、B、C三类 A类:Aα 、Aβ 、Aγ 、Aδ四种亚型 3)根据纤维直径的大小和来源分类 分为I、II、III、IV 1.2.3 神经纤维传导的机理 1)有髓神经纤维 跳跃式传递 2)无髓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 局部电流学说 1.3 神经胶质细胞 1.3.1 分类 1)周围神经系统:施旺细胞、卫星细胞。 2)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1.3.2 基本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1.4 突触 突触的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向突触后神经元的全过程。 1.4.1 突触的分类 1.4.1.1 突触性质 化学性突触 电传性突触 1.4. 2.2 突触功能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1.4. 2.3 接触部位 轴突-树突突触 轴突-胞体突触 轴突-轴突突触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A.不受温度的影响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A.胞体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D.多巴胺

生理学—神经系统知识点

神经系统 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点:生理完整性(局麻)、绝缘性、双向传导性、不衰减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2.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接触点。 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膜的兴奋一突触前膜Ca2+通道开放一Ca2+由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小体——促进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和胞裂——引起突触小泡内递质释放——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 与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形成突触后电位。如果突触后膜对Na+, K+ , CI 一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升高,Na+内流,使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叫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若是对Cl一的通透性升高,K+外流和Cl—内流,使后膜两侧的极化加深,即呈现超极化,叫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3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合成,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自主神经末梢释放的外周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释放递质的纤维也相应分为胆碱能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两类。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激素、递质等代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包括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 胆碱能受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毒革碱型受体(M受体),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 断剂。另一种叫烟碱型受体(N受体),N受体又可分为神经肌肉接头(N2受体)和 神经节(N1受体)两种亚型,箭毒是NZ受体的阻断剂,六烃季胺是N,受体的阻断剂。 肾上腺素能受体又可分为a和B两种。酚妥拉明是a受体的阻断剂。心得安是a受体的阻断剂 4.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总和作用、突触延搁、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内外环瑰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5.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放传出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一是激动大脑皮质的兴奋活动,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二是调节皮质各感觉区的兴奋性,使各种特异性感觉的教感度提高或降低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的主要投射区在中央后回,视觉投射区在枕叶矩状沟的上、下缘,听觉区位于双侧皮质颞叶的颞横回与颞上回。 内脏痛是内脏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感觉。特点有:①缓慢、持续、定位不精准,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②对烧灼、切割等利激不敏感,而对机械性牵拉、痉李、炎症、缺血的刺激敏感;③常伴有牵扯痛等。当某些内脏患病时.常在皮肤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做牵涉痛。 6.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牵张反射的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同一块肌肉中。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临床上常检查某些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弃位将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使脊髓神经元的兴奋性极度降低而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