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术语名词解释总结归纳

一、等潜水位线

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

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

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

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

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

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

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

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

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

(河流补给潜水)(潜水补给河流)

方法2:

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

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流补给潜水

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流

7、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

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闭合状况,判断人类对等潜水位线的影响

(1)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多

(2)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

二、潜水位线

潜水等水位线通常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由于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应选用同一日期的资料才较为准确,潜水面在钻孔或打井时,就出现一个稳定水位称为潜水位。潜水位通常以海拔高度来表示,称为潜水位标高。

等潜水位线:

①等潜水位线类似于等高线,它是潜水位相等的点连成线;

②等潜水位线数值反映地势高低,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

③等高线地形图中,河流形成于山谷处并由地势高出流向地势低处,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等潜水位线密处流速快,反之则慢;

④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高度;

⑤潜水与河流补给关系:若潜水流向河流,则潜水补给河流;若潜水流向背向河流,则河流补给潜水

三、等深线

等深线:深度相等的各相邻点的连线。在水深分布图上,深度相等点的连线。

四、承压水

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典型的承压含水层可分为补给区、承压区及排泄区三部分。

自流水:

承压水头高于当地地面,开凿后能自行喷出或溢出地表的地下水。以往也曾将承压水(包括不具备自流条件的承压水)通称为自流水。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1]水

自流井: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钻到潜水中的井是潜水井。打穿隔水层顶板,钻到承压水中的井叫承压井,承压井中的水因受到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沿钻孔上涌至相当于当地承压水位的高度。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即地面低于承压水位时,承压水会涌出地表,形成自流井。

五、辐合与辐散

一般而言,上升的空气会成云致雨,而下沉的空气则会带来晴天。空气的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但空气何时上升,何时下沉,却又受水平辐合和辐散所影响。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空气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常常是不一致。有时移动方向相同而速度快慢不同,有时速度相同而方向各异,也有方向与速度都不相同。这样,就可能引起空气在某些地方堆积起来,而在另一些区域流散开去。图一(a)表示各点的空气都背着同一线或一点散开,图一(b)则表示前方空气移动速度较后方的快而令空气散开,这种现象称为水平辐散。图二(a)表示各点空气向着同一线或一点聚集,图二(b)则表示前方空气移动速度较后方的慢而令空气堆积,这种现象称为水平辐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