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X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X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X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X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9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导学案新人教版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能力目标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体会想象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理解女娲的形象,感受她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三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神话吗?(喜欢)你们熟悉的神话故事都有哪些?(学生回答)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不是)明明知道这些是不存在的,可我们听起来还是津津有味,为什么?(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去感受女娲造人的神奇。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

【目标导学一知识卡片】

1.作者名片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述颇丰。1950年,他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2.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

3.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开辟.(pì)女娲.(wā)莽莽榛.榛(chēn )揉.(róu)

崛.起(jué) 澄澈

..

(chéng chè) 掺.和(chān)

4.解释下列词语。

生气蓬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蓬勃,旺盛的样子。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采,神采,神色。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堪,忍受。

【目标导学三阅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思考问题。

1.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2.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哪些情节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

【交流点拨】(1)我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风俗通》中的短文虽想象大胆,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2)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交流点拨】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b.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交流点拨】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上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交流点拨】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目标导学人物赏析体验情感】

1.人物赏析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________。

【交流点拨】(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2.体验情感

跳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觉。

【交流点拨】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

来的,她的笑,体现了对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

“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目标导学一总结课文】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目标导学二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并阅读《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

步骤五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步骤六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可取之处

通过比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后练习中的简短文章《风俗

通》)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

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

做,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

课堂上没有发动学生作点评。

2.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处理不太好。

女娲

造人造人原因寂寞、荒凉

添点生气

造人方法揉泥造人:神通广大(神性)

洒泥造人:勤劳聪明(人性)

婚配造人:情感丰富(母性)想象

奇特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21 女娲造人

21*女娲造人 1.文学常识 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先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其产生表现了古代先民反抗自然的愿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有:内容丰富、故事短小。 2.阅读考点链接 分析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抓住主要事件。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2)分析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心态。 (3)关注侧面烘托。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的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对主要人物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4)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各类人物通常有固定性格基因。如孩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农民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5)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答题格式】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4。 3.基础考点链接 寻物启事 【一般格式】 (1)标题:首行居中写“寻物启事”。 (2)正文:换行空两格写正文。内容要符合说明事情的要求,使人一目了然。寻物启事要写清楚在何时、何地丢失何物,最好写明失物的特征,还要写上寻物者的所在、姓名、电话号码等,以便联系。 (3)落款:换行在偏右的位置分两行分别写名称和日期。 【习题链接】见“综合性学习”T17。 01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寂mò(寞)蓬.勃(pénɡ)澄.澈(chénɡ)莽莽榛.榛(zhēn) 掺.和(chān)气ɡài(概)泥tán(潭)力不暇供.(ɡōnɡ) 2.词语积累——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 ....的女神,叫作女娲。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手段极为高明。 (2)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 ....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莽莽榛榛: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3)澄澈 ..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澄澈:清澈透明。 3.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是袁珂,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21课 女娲造人》同步练习卷(3)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同步练习卷(3)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掺.合气概.幽.光揉.团。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2)完全一样,没有两样。 (3)眉头舒展,眼露笑意。 (4)指敏捷地临时想出个办法来。 (5)草木丛生的样子。。 3.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B.接着一阵兴高彩烈地跳跃和欢呼。 C.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慨。 D.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湛了。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 (2)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3)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 二、阅读训练 5.阅读课文《女娲造人》选段,回答问题 文段“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1)文段中的女娲虽说是“神”,但也有许多“人”的东西。 ①她的“神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②哪些地方表现了她的“人性”的一面? (2)哪些词语体现了生命诞生的欢乐?请把这些词语摘抄出来。 (3)你认为哪句话(一句或几句)写得好?请写点赏析性的文字。

(4)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这两则短文的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安排男女婚配。 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表现出作者的想象力? (5)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则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人命中注定的,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手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一的先人,对此,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作业。 精卫填海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不回来了。炎帝固然挂念他的女儿,但却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化作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像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想要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露出雪亮亮的牙齿,凶恶地嘲笑着:“小鸟儿,算了罢,你这工作就算干上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呢。”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终尽,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怀恨我这样深呢?” “因为你呀﹣﹣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 “傻鸟儿,那么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大笑了。 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干的!我要干的!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的!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 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

人教版部编21女娲造人补充习题答案

人教版部编21女娲造人补充习题答案 【夯实基础】 1.C 2.C(妙手丹青:比喻绘画的艺术,指优秀的画家。不能形容捏泥人。) 3.B 【研习文本】 一、整体把握 1.“神性”表现在:一天变化七十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等等。“人性”体现在像“人”一样的心理、情感、活动等,具体表现在: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心里有“爱”的情感等等。 2.不能删掉。因为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女娲造人的大背景:在天地分开以后,由于没有人类而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做铺垫。 3.女娲神通广大,勤劳,聪明,有创造力,富有母爱等。 二、片段研读 1.是景物描写,为了衬托女娲造人不辞辛苦。 2.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3.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准确。 【拓展阅读】 1.天是水神共工弄破的。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共工被打败。他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脸面活在世间了,一头撞向不周山,从而把天给撞破。 2.①挑石熔炼成液体,补天上的窟窿。 ②杀了一只乌龟,斩下它四只脚,竖立在地的四方 ③杀了鼓动洪水的凶恶黑龙,又赶走了各种恶禽猛兽。 ④把河边的苇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堙塞住滔滔的洪水。(答到三点就行。) 3.这部分内容是写女娲不仅希望孩子们的生活平安,还希望充满着快乐与温暖,这就从另一个方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女娲对孩子们的爱,也就使女娲的形象更加的完整。 4.《女娲补天》表现了一种与天地抗争,心怀苍生,智慧辛劳的精神与气魄。 【文化传承】 1.第一句描绘了深闭昏沉的屋内场景,第二句描绘了一夜星空变化的景象。表现出嫦娥彻夜难眠的清冷寂寞的处境。 2.是直抒胸臆。抒发嫦娥的孤独、悔恨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知识点梳理

第21课《女娲造人》 一、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 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 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 “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6.“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 7.第15段中“拉”“伸”“搅”“挥洒”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又一方法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作为“神”的聪明智慧和非凡能力。 8.“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中的“终于”有什么表达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练习题[新人教版]

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 练习题及答案(基础与拓展)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选出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女娲(wā)澄澈(chéng)应和(yìng hè) B.掘起(jué)莽莽榛榛(zhēn)掺和(chān huo) C.称(chēnɡ)赞蓬勃(péng)安慰(wèi) D.揉团(róu)和(huó)面称(chèng)职 2.课文标题与作者、写作手法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春》——朱自清——象征 B.《散步》——莫怀戚——以小见大 C.《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联想与想象 D.《女娲造人》——袁珂——想象 3.下列神话人物都源于中国的是() A.伏羲唐太宗精卫嫦娥 B.宙斯阿波罗雅典娜波赛冬 C.夸父后羿太上老君哪叱 D.亚当释迦牟尼安拉丘比特 4.下列诗句中运用了联想或想象手法的一项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中国有丰富的古代神话,除了造人的女娲,你还知道哪些有伟大功绩的神话人物?他(她)的伟大功绩是什么?请列举三例。(3分) 6.对比阅读。(6分) 文段一: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出自东汉应劭[shào]的《风俗通》) 文段二: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出自课文《女娲补天》) (1)文段二的内容对应文段一中的哪句话?(2分) (2)课文《女娲补天》对《风俗通》中“女娲造人”的故事进了改编。这改编主要是以想象进行扩写,补充了生动丰富的情节,但也舍弃了原文的部分内容。请思考,被舍弃的是哪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 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 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 “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6.“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 7.第15段中“拉”“伸”“搅”“挥洒”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1女娲造人(优秀教学设计)

21* 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试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本文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复述故事的形式把握文章内容。 3.在体会神话魅力的基础上,注意神话与事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对神话的了解。 教学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1.理解神话的特点,并谈谈神话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2.学习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要认识到女娲是一个虚实结合的产物。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1.女娲的画像。 2.其他有关人类产生的神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女娲抟tu án 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作者简介:(同学们,请说说你对袁珂的了解有哪些?请说说?)好,请大家看看PPT ,老师对袁珂的了解和你们的了解有哪些区别? 师:请同学们把有不一样的地方看一下。 三、理解课文内容:(PPT 展示4个问题,请同学们前后4人为一小组,读课文并讨论解决后选代表汇报分享本组问题答案给全班同学,师正并PPT 展示答案。) 1.分析表现对人类的诞生感到喜悦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丰富想象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 “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由于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才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快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3.为什么女娲的身上具有这么多人的特点呢? 因为女娲是远古人们在人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塑造而成的,所以她的身上处处有着人类的痕迹。 由此可见,不是女娲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女娲。 4.思考探究:神话是怎么产生的呢? 古时当人们无法解释世界的形成、各种自然现象时,他们便认为有一种超越人力的神在主宰着这个世界。如《盘古开天辟地》就是人们无法解释天地的形成及万物的起源而创作的一个神话。 如为什么刮风?因为有(风婆婆)。为什么会打雷?(雷公)为什么会发洪水?因为有(水怪)。 到了后来,人们又开始借用神话表达一种惩恶扬善的思想,或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 如嫦娥奔月:为了惩罚嫦娥偷吃仙药让她永远和自己心爱的人分开,在广寒宫中受苦; 鹊桥相会: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除夕:铲除恶魔,过上平安、幸福生活的愿望。 师小结:每一个成功的神话故事都凝聚了人们的聪明与智慧,是人们大胆奇特想象的结晶。它陪伴着我们走过了七彩的童年,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四、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们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说说本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女娲造人的想法。 第二部分(第4~16自然段):叙述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7、18自然段):叙写女娲解决了造人后的麻烦。 五、请同学们说说本文的主旨: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六、课堂练习:(ppt 显示习题,师引导完成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七、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21 女娲造人 解读

袁珂简介 袁珂 (1916.7.12—2001.7.5),四川新都人,生于四川新繁县。神话学家。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袁珂先生的大多数著作在香港、台湾均多次翻印,在国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国、世界语等多种译本。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袁珂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举世皆知,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把神话传说当成学问来研究,是建立中国神话学的主力学者。第二、对神话学资料的收集、整理、梳理、分析、研究、出版,以及普及神话学知识方面的工作和著述甚丰,其中《中国古代神话》一书,改变了疑古派和言必称希腊者所谓的中国神话资料贫乏的误解和谬见;而《中国神话大词典》一书则是神话传说(包括对民间故事的提炼)资料集大成的巨著,笔者的论文《我们远古祖先经历过的天地大冲撞在民间留下的不灭印记》,就是从该词典中找出79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它们记录了一次天外星体撞击地球的全部过程。第三,袁珂先生提出并论证了广义神话的概念,扩展了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第四、袁珂先生长期鼓励、指导青年学者进行神话学研究,而且这种指导是客观的科学的不追求任何私利的。 《女娲造人》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女娲造人的故事,本身属于先民的创世神话,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世界起源及自然现象,于是通过主观想象来解释这些现象,从而集体创作了神话。 袁珂的《女娲造人》是在《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神话基础之上,发挥个性化的想象而成的一篇神话改编,使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更丰满、更生动、更感人。 2.文题诠释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21、《女娲造人》教案

21、《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3、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情感态度:感受文中所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过程方法:朗读法、复述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或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造人》、《牛郎织女》、《天仙配》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董永和七仙女的天仙配,有奔月的嫦娥,有开天辟地的盘古……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背景资料: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袁珂。 《风俗通》也叫《风俗通义》,汉代汉族民俗著作,东汉泰山太守应劭(shào)著。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是研究古代汉民族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女娲wā 莽莽mǎng 榛榛zhēn 澄澈chéng 掺和chānhuo 揉团róu 掘起jué捏泥niē 搅成jiǎo

开天辟地——古代神话说盘古开辟天地后才有世界, 因此用开天辟地指有史以来。 澄澈——清澈透明。 幽光——昏暗的光。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神通广大——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的本领。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四、感知内容、结构 1、研读课文,复述故事。 2、写出阅读提要。 第一部分(1—4)引出女娲造人的想法。 第二部分(5—16)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第一层(5—11)女娲揉团黄土造成第一个人并命名为“人”。 第二层(12—14)女娲不知疲倦地造人。 第三层(15—16)为加快速度,女娲想出“挥藤造人”。 第三部分(17—18)解决人类延续问题:分男女,相配合。 主题: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起源问题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条件下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五、理解神话中的想象: 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这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这两则短文的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对照课文,看作者丰富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作者的想象力?(原有情节用方括号标出)。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1)造人原因:寂寞荒凉、感到孤独

2016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23 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会认“娲、藤”两个字。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与生机。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蜗。今夫,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⑶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灵机一动: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21女娲造人

21*女娲造人 1.文学常识 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先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其产生表现了古代先民反 抗自然的愿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有:内容丰富、故事短小。 2?阅读考点链接 分析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 抓住主要事件。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2) 分析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心态。 (3) 关注侧面烘托。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的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对主要人物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4) 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各类人物通常有固定性格基因。如孩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农民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5) 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答题格式】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 T14。 3.基础考点链接 寻物启事 【一般格式】 (1) 标题:首行居中写“寻物启事”。 (2) 正文:换行空两格写正文。内容要符合说明事情的要求,使人一目了然。寻物启事 要写清楚在何时、何地丢失何物,最好写明失物的特征,还要写上寻物者的所在、姓名、电话号码等,以便联系。 ⑶落款:换行在偏右的位置分两行分别写名称和日期。 【习题链接】见“综合性学习” T17。 ?课前预习? 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寂mb(寞)蓬勃(p en g) 澄澈(chen g) 莽莽榛榛(zh列掺和(ch 01) 气g @概)泥t h(潭)力不暇供.(g n g 2?词语积累一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手段极为高明。 ⑵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莽莽榛榛: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3)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澄澈:清澈透明。

21女娲造人

21*女娲造人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试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文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复述故事的形式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体会神话魅力的基础上,注意神话与事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对神话的了解. 重点 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难点 1.理解神话的特点,并谈谈神话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2.学习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要认识到女娲是一个虚实结合的产物. 比较阅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1.女娲的画像. 2.其他有关人类产生的神话. 1课时

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袁珂,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 四川新都人,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2.恰当地复述课文. 先分小组复述,再由各小组推荐1~2名同学,举行小组赛,看谁讲得生动,如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来到世间的描写. 1.分析表现对人类的诞生感到喜悦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丰富想象力的地方. 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 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由于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才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快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3.为什么女娲的身上具有这么多人的特点呢? 因为女娲是远古人们在人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塑造而成的,所以她的身上处处有着人类的痕迹. 由此可见,不是女娲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女娲. 4.思考探究:神话是怎么产生的呢? 古时当人们无法解释世界的形成、各种自然现象时,他们便认为有一种超越人力的神在

21女娲造人 课后习题

21 女娲造人 课后习题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藤.条(téng) 掺.和(cān) 大模. 大样(mú) B.开辟.(pì) 挖掘.(jué) 疲惫不堪.(kān) C.女娲.(wā) 省.事(shěng) 生气蓬. 勃(péng) D.揉.捏(róu) 澄.澈(chéng) 莽莽榛. 榛(zhē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 的女神,叫作女娲。 B.近日,我区志愿者来到敬老院,为老人包饺子,高兴得老人们眉开眼笑.... 的。 C.人生路上,人人都有高低起落时,有时,一句简单的问候,也足以让疲惫不堪.... 的人感到温暖。 D.接着一阵手足无措.... 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快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 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 (2)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 起来继续工作。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 ) (2)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 ) (3)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 )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B.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无穷的创造力。 C.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于人类由来的原始想象。 D.这篇神话运用奇妙的想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①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②她一心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及答案第21课《女娲造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及答案第21课《女娲造人》 课时训练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女wā()澄chè()jué()起 chān()合泥niē()mián()延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A.草木丛生的样子。() B.形容本领十分高强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多。() C.形容非常愉快、高兴的神情。() D.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 3.文中方框处依次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A.,—— B.,—— C.,: D.,: 4.女娲造人的目的是() A.女娲想让人类叫她“妈妈”。 B.女娲想让世间不再荒凉寂寞,想叫天地间更加生气蓬勃。 C.女娲闲着没事,用泥捏自己的形象消磨时光。 D.女娲想造出人来管理宇宙。 二、迁移过关

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gēng,粗绳索)人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有删改) 5.用白话文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在这则神话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丰富补充了哪些内容 课时训练答案 一、1.娲澈掘掺捏绵 2.A.莽莽榛榛 B.神通广大 C.兴高采烈 D.灵机一动 3.D 4.B 二、5.所以富贵之人是用黄土做的;贫贱的人,是用泥绳形成的。 6.女娲造人。 7.补充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确定人的形象,第一个人被造出来后的情形以及女娲怎样想办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附录:初中作文写作技巧 1:审题(明确题意) 2:选材,确定中心 3: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 设计者:仙桃四中罗力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这一文学体裁的相关特点。 2.分析女娲造人前因后果,领悟其造人的意义所在。 教学重点: 了解神话这一文学体裁的相关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女娲造人前因后果,领悟其造人的意义所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有谁知道人从哪里来?(生自由回答)那么女娲给了我们答案,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女娲给了我们什么答案。 二.初读感知 1.女娲的答案是什么?(造) 2.这个答案合理吗?你们喜欢这个答案吗? 3.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个答案不合理却喜欢,为什么? 生谈论,师给予小结:生动、有趣,充满想象力。其实这就是神话能吸引人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神话表达着人类一种美好幻想。 三.情节梳理

4.让我们来读读标题,你觉得重音应该在哪?(“造”或者“造人”) 5.让我们看看女娲怎么造人的?找一找,并用尽可能简短的语言归纳一下。 (1)抟土造人 (2)洒泥造人 (3)区分男女,创造后代 四.对比分析 出示《风俗通》原文并译文: 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人也。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人。工作太费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泥浆中,拉出来,溅成泥点子就成了人。所以富贵之人。是用黄土揉团做成;贫苦卑贱之人,是粗藤条溅出的泥点形成的。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得以安排男女婚配。 6、相对于原文,本篇课文增加了什么? (1)为什么造人。(2)怎样造人。(3)怎样繁衍。

21女娲造人

21 女娲造人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升月落、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人们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女娲造人》。 二、教学新课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复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2.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明确:她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看到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创造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呢?于是人类就诞生了。 3.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明确: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用黄泥掺和水揉团成人。第二种方法: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4.女娲是怎样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明确: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目标导学二:分析女娲形象、探究写作手法 1.在文中找出描写女娲的语句,分析女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 女娲? ????神性——神通广大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2.品读课文,理解夸张的作用。 找出文中的夸张句子,试着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第十五自然段,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女娲的神通广大。 3.品读课文,理解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和补充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丰富了以下几个情节: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可见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补充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确定人的形象,第一个人被造出来后的情形以及女娲怎样想办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明确: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释这个问题了,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会有神话故事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第二十二课 女娲造人

第二十二课女娲造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词语,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掌握词语,重点掌握“非凡、单单、神通广大、眉开眼笑、绝妙、管理、果然、终止、未免、羞耻、看守”等。 2、结合具体语境,学习掌握本课句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创设语境等方法掌握本课词语含义,尤其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4、结合课文学习、搜集资料及真实交际,进行书面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并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词语、句型。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并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法读写结合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时间:五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检查、学习词语

教学目标: 1、检查学习新词语,学会重点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据说,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蜗。对于女娲你们了解多少呢? 师小结: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蜗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质疑: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新授 (一)检查预习,学习词语。 1、大屏出示词语,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读。 2、采取多种方式理解词语含义(查字典、词典,根据词语解释,用词语说话等方式)。 3、将下列词语填在合适的括号里。 非凡、单单、神通广大、眉开眼笑、添 绝妙、管理、果然、终止、未免 (1)女娲是一位()的女神。有一天她行走在原野上,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②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