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美国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美国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美国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美国史专题复习

一、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专题复习的形式,让学生熟知考纲中的每个知识点,并理解有关美国史的发展线索;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做到点、线、面的统一,实现考纲中要求达到的识记、理解、运用的不同层次目标。

2、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概括综合知识的能力、比较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相关美国发展史的学习,进一步启发学生应具备当今时代的生存能力,强调生存意识、国际意识、发展意识、人本意识的形成。

二、复习重点与难点

1、复习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对两次战争的比较;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

2、复习难点:如何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从感性的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真正提高复习效果,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哪个国家?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个国家在那么短暂的时间成为超级大国呢?大家回忆一下有关这个国家的相关知识,一起去找寻它发展的轨迹及其探讨其中的原因。

教师归纳出整个美国的基本发展线索

1、独立的美国———

2、维护统一的美国———

3、创新的美国———

4、富强的美国———

5、霸道的美国———

要求学生看书及知识提要写出每点对应的事件,再落实每一事件的基本知识点。学生写完后老师再做出补充说明。

1、独立的美国———美国独立战争

2、维护统一的美国———美国南北战争———

3、创新的美国——工业革命与罗斯福新政

4、富强的美国——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5、霸道的美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超级霸主地位的确立

从总体上归纳出事件后,再落实每件事情的基本知识点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根本原因:

开始的标志:

领导人:

文献:

战争的转折点:

结果:

性质:

意义:

先让学生看书找出答案,再让学生写出,然后再让学生一起熟悉知识点。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的枪声

领导人:华盛顿

文献:《独立宣言》(1776年)

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结果:美国胜利,获得独立。并制定了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性质:双重性,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略

2、美国内战(1861——1865)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即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导火线: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领导者:林肯

文献的颁布:为了调动北方人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1862年林肯颁布了《宅地法》;为了调动黑人参战的积极性,还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努力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这两个宣言的发表,扭转了战争局势。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略

两次战争讲完后,让学生进行小结。讲出两次战争的相同点,同时强调小结知识的重要性。小结:

两次战争的相同点:

根本原因相同: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影响相同: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罗斯福新政

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内容:中心措施是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了调整。其它还有对农业、金融业的调整及兴建公共工程。

意义: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略

小结:

1、四部文献:

《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三位总统:

华盛顿、林肯、罗斯福

(1)对三位总统作出评价

(2)共性: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都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4、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为迅速,获取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由于经济危机,经济地位下降;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高速增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5、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及超级霸主地位的确立

(1)冷战政策(形成的标志、主要表现)

(2)美苏争霸

(3)霸权主义政策

合作探讨

1、从美国的诞生到发展到称霸世界的学习,你能归纳出美国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吗?由此你能得到哪些启示(认识)?

参考:要维护国家的统一、要不断改革创新、要重视科技教育、要善于抓住机遇……

2、我们应如何对待美国的霸权主义?

警钟长鸣:勿忘反思,发展才是硬道理

归纳总结:

1、两次战争

2、一次改革

3、二战后美国的发展(经济、政治)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

A、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B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发展了国家的经济 D 、创造了国家的财富

2、反应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的事件是()

A 、罗斯福新政B、赫鲁晓夫改革

C 、匈牙利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3、比较、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之一。华盛顿、林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是()

A、赢得了民族独立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废除了奴隶制

D、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解散所有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

——林肯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注:罗斯福新政时通过的一个法规)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下来的。”

……罗斯福承认:“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益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时,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

材料三: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其工业产量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黄金储备更是达到3/4。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这场斗争”指的是什么战争?从材料可知,林肯最后选择了“解放一部分奴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美国内战最终目的是拯救联邦,维护资本主义

制度。

(2)材料二中“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3)罗斯福受命于危难之中实行新政,新政体现的创新精神表现在哪里?

答: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模式

(4)“罗斯福新政”能否根除经济危机?为什么?

答:不能。应为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而经济危机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材料二中说“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下来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共产党宣言》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而罗斯福新政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6)根据材料三用史实说明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如何?材料一所述事件之后采取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材料三反应的现象有何关联?

答:二战后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美国获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同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关系:因果关系。材料一事件之后的措施是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7)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述事件后的美国、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是什么?

答:国家干预经济。

大学教学设计

《大学》教学设计 主备人:何粉祝 【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但文意较浅显,而且没有生动的吸引人的情节。 在文言字词方面如果课堂上采取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教学效果反而不好。但是如果不解决字词问题,有些地方学生理解又会有失偏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再搜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点来讲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只需解决学生的疑难点,再加以适度的引导,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内容的赏析上,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三纲八目”的内容及联系即可。关键是要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可以在其中挑选了一些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名句警句,并让学生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进行评析,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课的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资料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自主预习; ②小组合作探究以段落为分界,合作翻译全文,教师只针对学生提出的重难点做讲解强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修齐治平”的重要性,并培养加强自身修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工具书并以小组讨论为主来疏通文意,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指导和要求: 1、结合注释和名师伴你行初步梳理全文,要求:对全文内容有整体认识。 2、说说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什么? (a、由学习之道——治国之道 b、正反两方面说明教育、学习的重要性c、强调要以修身为本,不可本末倒置 d、如何修身,具体提出要求。) 第一课时 一、导入:回顾《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句话,说说其中“小学”是什么意思? 生答:小的方面的学习。 师问:那么,这小的方面指什么呢? 生答:指的是“句读”。 教师补充:在古代,句读是属于小学问,也就是“小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响应韩愈的号召,去学习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 二、解题: 师问:这里的“大学”又作何解释呢? 生答:“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应是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教师补充: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大学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 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技能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说应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内容,教学要求是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或用“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四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 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 困难的地方,即可确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 (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 这一部分是授课的重点,因课程和不同的教师教法各异。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 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等环节。这一部分的编写要做到教学步骤、内容纲要和教法设计相结合, 不仅便于教师自己课堂教学,也便于别人(甚至外行)亦能通过阅读教案而了解到教师在课 堂上的主要活动情况和本堂课讲授的内容要点。 建议包括三方面内容: 1、引言 导入新课,注意本次授课与上次课的内容衔接 2、阐述、分析、推导等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求简明扼要,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文字、表 格、例题等不要在教案上照抄,可注明教材页码。 3、总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作业布置:(含思考题、讨论题) 教学后记:(因为教学后记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课前还不能打印,只能课后用笔手写)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苏教版(全汇总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 1.引导学生掌握用“替换”(或置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2.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例1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借助示意图,思考怎样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成大杯。教学例2时,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通过画示意图帮助自己思考。如果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打开教材,看一看“西红柿”“青椒”“萝卜”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替换”“假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4.重视检验过程,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在解决问题后,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对求出的结果进行检验,看答案是不是符合题目的已知条件,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 1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时 2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时 …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材第68、第6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第9~14题。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并进一步发展推理和转化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1.用等量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 2.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课件。 谈话:我们每天写作业都要用到钢笔,请拿出你最喜欢的钢笔,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教师选择一支钢笔,问:你这支钢笔多少钱买的 、 学生回答后,教师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问:老师这支铅笔值()钱。老师想用这支铅笔换你这支钢笔,你愿意吗(不愿意)为什么(不公平) 提问:请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怎样才能公平地换到这支钢笔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我们用数学语言说1支钢笔的价格可以替换成()支铅笔的价格,或者说()支铅笔的价格可以替换成1支钢笔的价格。 教师:刚才老师与这位同学换笔,说明“替换”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谁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替换现象 指出:我们读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一个用“替换”来解决问题的典型事例。既然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板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1大杯果汁可以替换成3小杯果汁,或者3小杯果汁可以替换成1大杯果汁。 (2)小组合作。 提问:这里的960毫升不仅装了2大杯,还装了6小杯,要求大杯和小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呢 小组讨论,教师出示思考题: $ ①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②画一画,将什么替换成什么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③说一说,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汇报时,教师用课件演示。

一、《大学》教案设计

一、《大学》教案 一、《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三纲”“八目”基本知识, 2、了解《大学》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二)能力目标 1、理解《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大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3、理解《大学》中经典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分析“八目”的基本含义 2、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理解《大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大学 1、导语:大学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这一学习、生活阶段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 2、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国学”这一单元的基础知识。什么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按照划分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学科分: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思想分: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因此,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著作和

学说,尤其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3、国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以历史经验为鉴而资治:多取《尚书》《春秋》三传制典修仪多取: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道德教化多取:《论语》、《孟子》、《孝经》 哲学构思多取:《周易》、《大学》、《中庸》 儒家经典最初“六经”,“乐(乐经)”战国末亡佚。 汉朝:五经。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3、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大学》这篇文章。 “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原来分别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章,《小戴礼记》也即“十三经”中的《礼记》。 在唐代,韩愈等人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

2012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九 美国史专题(含11真题带解析) 人教新课标版

2012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试题(含11真题带解析)专题九美国史专 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攀枝花中考)邮票中的历史:这张邮票以哥伦布航海为主题,是为了纪念他 ( ) A.最先到达非洲南端 B.发现了美洲 C.开辟了到达亚洲的航路 D.完成了环球航行 2.(2011·徐州检测)初三某班同学准备策划主题为“美国国父——华盛顿”的演讲比赛,下列参赛同学拟定的标题中,与比赛主题不符合的是( ) A.战争时期第一人——北美大陆军的总司令 B.开国元勋——美国第一届总统 C.国王的噩梦——将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 D.和平时期第一人——以身作则,捍卫宪法 3.(2010·乐山中考)右图是美国的象征。图中人物的左手托握着美国人民在反 对殖民统治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文献。该文献应是(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1787年宪法》 4.(2011·泰州模拟)“我们不是敌人。我们之间感情的纽带,或许会因情绪激 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那一根根不可思议的回忆之弦……只要我们本性中 的善念再度,而且一定会加以拨动,它们终会重新奏出响亮的联邦协奏曲。” 这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曾经说过的话。这位总统是( )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尼克松 5.(2011·黄冈学业考试)华盛顿体系是在美国主导、遏制日本、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形成的,下列和约鲜明体现这些特征的是( ) A.《凡尔赛和约》 B.《四国条约》 C.《五国条约》 D.《九国公约》 6.(2011·乐山中考)某校九年级(1)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美国发展之路”的探究活动中制作了下面的图表。与图表中③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大学》教案

大学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解决方法。 2.通过解决问题,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在与同伴交流及自己探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感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二、教学重点用数一数、圈一圈的方法和数的组成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并学会剩下的不够一组时怎样处理。 三、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教学具准备课件、小练习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境:出示46页主题图。 2.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引入:请同学猜一猜到底能穿几串?我们就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到底能穿几串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问题 (1)提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试做。 (3)学生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数数的标记方法、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问题等) (4)全班交流,展示解题方法。 ①师提问:你们发现他是几个圈成一个圈,剩下的8个还圈吗? ②题目中要求10个穿一串,所以我数10个圈成一个圈,剩下的8个比10个少,不够穿一串了,就不能再穿了 ③师小结:一串的个数很重要。一串的数我们把它称为1份。剩下的不够一份就不能圈。 2.教学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 (1)师:刚才猜到底能穿几串时有些同学猜的又快又对,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吧! (2)生:数的组成,58是由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就圈出5个圈,所以能穿5串。 (3)对比学生的方法。

(4)师小结: 我们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可以用圈一圈的方法也可以想数的组成来解决。(二)练一练(1 )师:喜羊羊给同学们带来 38朵花,请你们穿手链,你先想好自己几个穿一串,再试一试。 (2)学生完成 (3)小组交流:38朵花,几朵一串?穿了几串,还剩几朵? (4)汇报:38朵花,我是10个穿一串,能穿3串,还剩8朵。请结果不同的学生多说几组。(5)引导学生观察板书上的结果,发现:同样的38朵花,由于同学们每一份的数不同,也就是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有的穿的串数少,有的穿的串数多。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分不完,还有剩下的,但是剩下的都不够一份了。 (6)总结解题步骤。(7)师小结:第一步先看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几个为一份?第二步选用圈一圈的方法或数的组成的方法解决。第三步检验。 (三)拓展延伸1.懒羊羊:有43块饼干,10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2.有43块饼干,5块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3.判断中国教育出版。1。8。。。。。。。。。。。。 。123 4 5678 。2。。。。。。。。。8。。。。 √X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知识? 解决问题时用什么方法呢? 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大学》教案---新版

《大学》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最新)

第4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4课时用除法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以及练习九第2、3、4题。 【教学目标】 1.是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合理完整解答的良好习惯。 3.是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习题。 (1)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成几份?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引导:12里面有几个4?12÷4=3表示什么?(表示12里面包含3个4。)(2)12个苹果,平均分成3分,每份是几个? 列式:12÷3=4,12里有3个4. 2.揭题:除法可以表示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图。 谈话:同学们,跟老师到商店购物吧! 课件出示小熊、地球仪、皮球的价钱。师:我有56元钱,想买地球仪,请问可以买几个? 出示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谈话: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哪些信息?(商品的价钱,总的价钱。)刚才这个购物的过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一句话来表达?(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要求可以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人8元。 提问: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用除法计算,56÷8=)得数是几?你是怎样算的?(7,用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 得数7表示什么?写什么单位名称?(7表示可以买7个)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8=7(个)。口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检验。 谈话:我们的计算对吗?你有什么理由?

《大学》总教案

《大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简介《大学》 (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

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2. 初读感悟 (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3)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5)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6)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交流。

初中历史专题美国史复习

专题:美国发展史 独立的美国——美国独立战争 一、起止时间: 1775年()~1783年() 二、性质:战争和革命 三、根本原因: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过程: 1、开始标志:。 2、建国:年7月4日发表《》,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国诞生,后来把每年的7月4日定为美国独立日。 3、转折 4、独立:年,的签订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五、简述美国独立战争历史意义 ★六、如何评价华盛顿 统一的美国——美国南北战争 一、根本原因★: 矛盾焦点:的存废问题。 二、导火线:反对并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在1861年初就任美国总统。 三、经过和结果:(1861—1865年) 1、开始: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连连战败; 2、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和《》,广大黑人踊跃参军,并方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3、结果:年,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战争刚结束,林肯遇刺身亡。 ★四、林肯成为美国历史上受人爱戴和尊敬的原因(如何评价林肯) 大战中的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 一、1914——1918年,美国在一战中的大发战争财,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加入集团) 二、二战中的美国 1、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标志 3、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4、雅尔塔会议 5、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6、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对苏联实行冷战。

创新的美国——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三次科技革命 罗斯福新政 一、背景: 二、目的: 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以消除经济危机。 三、措施: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是,根据《》,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 ②整顿银行;③调整农业;④兴建公共工程。 四、影响: 三次科技革命 一、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得到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请列举爱迪生、福特、莱特兄弟的发明。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标志性发明 富强的美国——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经济“黄金时代”,原因是 霸道的美国——美苏冷战和科索沃战争 一、美苏冷战开始: 经济: 军事: 二、科索沃战争时间 相关习题

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1)》教案

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 (1)》教案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4512=540(元)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大学教学设计

大学教学设计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校本课程《大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 一、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简介《大学》 (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2. 初读感悟 (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设计紧紧围绕购物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2.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3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解决。因此,本设计在注重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模型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

除法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亮亮想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买些玩具,可是面对商店里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亮亮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出示情境图: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亮亮去商店看一看吧!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说一说都知道了什么。 (1)课件出示教材42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获取的数学信息。 (一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要解决的问题是“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美国史专题学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美国史专题 复习目标: 1、复述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 2、简述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战争中的主要事件、战争结局、性质和作用,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 位。 3、简述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措施、及效果。 4、概述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原因。 重、难点: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及历史意义、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中心措施及影响。 难点:美国的崛起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复习过程: 一、背一背:重要知识点回顾(自行查阅下列知识点是否掌握) 1、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起止时间、开始的标志、转折及历史意义,颁布的文献。 2、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转折、性质及作用,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 3、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措施、及效果。 4、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原因。 二、经典考题剖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 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大国堀起》解说词 材料二:“以1898年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统一和制度问题,在此后50年……以 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 ——《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1929年初,美国似乎日趋繁荣……10月,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 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问的长久都是空前的。” ——《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领导“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打败“大英帝国”的人物是谁?“宣布独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解决“国内统一”问题的人物是谁?解决“制度问题”的文献是什么? (3)材料三中“经济萧条”指什么?美国摆脱“经济萧条”的事件是什么? (4)从美国堀起的历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5)从美国崛起的过程中,你认为对我国的发展有何借鉴? 三、考情预测 本专题内容是历年中考命题的重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都可能涉及,从内容上看,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罗斯福新政对应对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借鉴作用,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表现,对今天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的借鉴作用,也是今后中考考查的重点。 四、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由“原则民主”向“程序民主”演进,是近代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为美国“原则民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案新人教版

解决问题 目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6= 21÷7= 18÷6= 42÷6= 4×6= 4×7= 49÷7= 5×5= 6×6= 35÷5= 2、口述算式并解答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2)6里面有几个2? 3、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教学例 2 1、指导学生摆小棒,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同学们的小棒是老师的6倍,那么一共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倍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 倍 ? (5个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2、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板书,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18是3的几倍?(2)15和5比,15里面有几个5?15是5的几倍?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教师板书:3×6=18 (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1)摆好两行三角形。 2)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3)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4倍”,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用学具摆一摆:1)12是3的4倍;2)12是4的3倍。 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一题中,是12和几比?在第二题中,是12和几比?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

美国史专题

大国崛起:美国史专题复习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①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 ②革命中文件: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 内容: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影响:标志着美国诞生。 ③领导人物:华盛顿: A.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实现了国家独立; B.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C.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 ④影响: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美国(18世纪60年代——1840年) ①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到美国。 ②成就:美国人发明轮船 三、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①背景: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革命中的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9) 内容: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影响: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也扭转了战局。 ③领导人物:林肯: A.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 B.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美国(19世纪70年代) ①背景: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在电力技术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②成果: A.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耐用碳丝灯泡。 B. 1903年以内燃机为动力,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五、一战中的美国: 1917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加入协约国,后成为战胜国之一。 六、一战后初期的美国 1.出席并主宰巴黎和会:1919年1月—6月 1919年1月—6月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成为操纵会议者之一, 与英法等国展开利益争夺,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美国没有参加自己所倡议的国际联盟(1920年1月成立,被英法操纵)

《大学》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大学》教学设计 第一章 一、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简介《大学》 (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 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 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2.初读感悟 (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3)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5)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一大学教案设计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一、《大学》教案 一、《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三纲”“八目”基本知识, 2、了解《大学》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大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3、理解《大学》中经典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教学重点: 1、分析“八目”的基本含义 2、分析《大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理解《大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陶冶情操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大学 1、导语:大学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这一学习、生活阶段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 2、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国学”这一单元的基础知识。什么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按照划分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学科分: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思想分: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经、

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因此,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著作和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学说,尤其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3、国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儒家经典。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以历史经验为鉴而资治:多取《尚书》《春秋》三传制典修仪多取:三礼——《仪礼》、《周礼》、《礼记》 道德教化多取:《论语》、《孟子》、《孝经》 哲学构思多取:《周易》、《大学》、《中庸》 儒家经典最初“六经”,“乐(乐经)”战国末亡佚。汉朝:五经。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大学》这篇文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