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是气血运行和信息传导的主要通道;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网络全身。《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说明经络是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的通路。

在经络中运行的气称为经络之气,简称经气。经气是一身之气分布到经络的部分,与脏腑之气相通。经气是信息的载体,有感应和传导信息的作用,是经络沟通联络脏腑形体官窍的中介。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

(一)经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共二十四条),故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最大分支,与十二经脉有别,但也属于经脉的范畴。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奇经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如《圣济总录》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二)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可加强十二经脉相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可补正经之不足,还有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一般认为别络有十五支,即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因《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又有十六支别络之说。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即《灵枢·脉度》所谓“络之别者为孙”。孙络在人体内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其分布广泛,没有定位,起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三)连属部分

十二经脉对内连属脏腑,如属络脏腑;对外连于筋肉、皮肤而分别称为经筋、皮部。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和支持筋肉骨节的体系,为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机能。

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经气布散之所在,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机能,并能反映十二经脉的病证。

三、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经是与正经相对而言的,由于其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包括三个方面: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不但与十二经脉交叉相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而且对十二经脉的联系还起到分类组合及统领作用。如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统率诸阳经;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脐下关元穴,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统率诸阴经;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阳维脉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与督脉相合;阴维脉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阴经与任脉相会;阳跷、阴跷脉左右成对,有“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之说。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奇经八脉具有蓄溢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当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则流入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奇经中所蓄溢的气血则溢出给予补充,以保持十二经脉气血的相对恒定状态,有利于维持机体生理机能的需要。可见,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的蓄溢和调节是双向性的,既能蓄入也能溢出,故古人将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调节比作湖泽与沟渠的蓄溢关系。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督脉的“入颅络脑”、“行脊中”以及“络肾”;任、督、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相互交通等。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其循行分布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十二经别循行,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称为“出”;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称为“合”。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这样十二经别分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因十二经别脉气分布范围较广,到达某些十二经脉所没有到达的部位,所以在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主要生理机能为: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的联系

(二)别络

别络,是络脉的主体,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多行于人体的浅表部位。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另外,若再加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别络是络脉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

十二经脉的别络从肘膝关节以下分出后,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与其络相通。如此则阴经的别络络于阳经,阳经的别络络于阴经。别络循行于四肢,或上行头面,进入躯干,虽然也与内脏有某些联络,但均没有固定的属络关系。

别络主要生理机能为: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2.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率其他络脉

3.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经筋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又称“十二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经筋多附于骨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机能。如《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除附于骨骼外,还满布于躯体和四肢的浅部,对脏腑与周身各部分组织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皮部

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故称“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分布范围,十二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如《素问·皮部论》所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因此,皮部受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气血的濡养滋润而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皮部位于人体最浅表部位,与外界直接接触,对外界变化具有调节作用,并依赖布散于体表的卫气,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有助于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在皮肤一定部位施行贴敷、艾灸、热熨、梅花针等疗法,可治疗内在脏腑的病变。这是皮部理论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经络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经》2.正经是指()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 A 阴阳五行脏腑 B 内外脏腑五行 C 手足五行阴阳 D 手足阴阳脏腑 E 手足五行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 A 手太阴肺经 B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肾经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E 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E 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A 心 B 三焦 C 肾 D 肝 E 小肠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 发布: 2009-6-27 22:12 | 作者: 汉医艾灸 | 查看: 189次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 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经络系统结构图如下: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

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身体里,处在同一片骨间膜的两个面上,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依时辰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23:00 - 01:00 子胆足少陽胆經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是骨髓造血时间.。”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其实23点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并不是0点开始的,这是我们犯的误识。肝胆相表里,互为一家,23点胆经开了,如若不睡,大伤胆气,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胆经负责人体的微循环,生发阳气,子时阴极一阳生,以阴养阳,要睡觉.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代谢力、免疫力纷纷下降,人体机能大大降低,胆气支持中枢神经,胆气受伤易患各种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躁动症等。 肝脏有一特点:卧则回血,坐立向外供血。如果你每晚22点钟左右躺下,静静得不要说话,到23点的时候,也就睡着了。肝胆开始回血,把有毒的血过滤掉,产生新鲜的血液,到一百岁也没有胆结石,也没有肝炎、囊肿一类的病。如果你天天熬夜到1点多,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鲜的血生不成,胆又无法补充胆汁,所以这些人容易得胆结石、囊肿、大三阳、小三阳各种病症。 01:00 - 03:00 丑肝足厥阴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是肝脏修复的时间,肝脏生产人体需要的上万种物质.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丑时不眠,肝无法解除掉有毒之物,产生新鲜血液,因藏血不利,面呈青色,久之易患各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其所以能决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血气的基本作用;处理百病,是因其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调整虚实,是因其具有传导感应,起补虚泻实的作用。下面分四点作进一步说明。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其具体联系通路有以下特点: 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着重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着重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经与经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加强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宗气,其次为出自“脐下、肾间”的原气。此外,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经络系统在疾病情况下,有抗御病邪、反应症候的作用。 体表的穴位(包括反应点)是孙络分布的所在,也是卫气停留和邪气侵犯的部位。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 正邪交争,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 如果疾病发展,则可由表及里,从孙络、络脉、经脉……逐步深入,并出现相应的症候。 经络反映症候,可分局部的、一经的、数经的和整体的。 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 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 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原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状,此即“阳虚则寒”;经络的阴气(包括营气、血液)不足而阳气亢盛,则会出现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或全身发热等症状,这就是“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 经络 一、选择题 (一) A 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着作是( )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 2.正经是指( )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 是 A 阴阳 五行 脏腑 B C 手足 五行 阴阳 D E 手足 五行 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 的 A 手太阴肺经 B ) 内外 脏腑 五行 手足 阴阳 脏腑 )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肾经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E 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E 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中医基础理论 习题集第四章 经 络

第四章经络 一、填空题 1、经络就是经脉与( ) 的总称。 2、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 ) 。 3、最细小的络脉称为( ) 。 4、同名的手足阳经在( ) 交接。 5、除( ) 经外,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 6、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 ) 开始。 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下接( ) 经。 8、十二经脉中,左右交叉于人中,并至对侧鼻旁的经脉就是( ) 。 9、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 ) 交接。 10、十二经脉中,具有。连舌本,散舌下”循行特点的经脉就是( ) 。 11、手厥阴心包经与( ) 经相表里。 12、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就是( ) 。 13、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就是( ) 。 14、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 ) 四个字概括。 15、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督脉的别络与( ) ,共称“十五别络”。 16、冲、任、督三脉同起于( ) ,故有“一源三歧”之说。 17、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 ) 。 18、足少阴肾经起于( ) 。 19、手太阳经属( ) 络( ) 。 20、手三阴经从( ) 走向( ) 。 21、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 ) 处交接。 22、十二经脉的分布,在小腿下半部与足背部, ( ) 在前缘, ( ) 在中线。 23、经筋,就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 、( ) 的体系。 24、首次提出“十四经”命名的著作就是( ) 。 25、阳跷脉起于外踝下( ) 经的巾脉穴。 26、阴阳维脉的主要功能就是维系联络( ) 。 二、选择题 ( 一)A1 型题 27、奠定经络学说理论体系( )基础的古典医籍就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阴阳十一脉灸经》 E、《十四经发挥} 28、首创“奇经八脉。一词的古典医籍就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阴阳十一脉灸经》 E、《针灸甲乙经} 29、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就是( )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中医经络基础学习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 (一)经脉系统 1.十二经脉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 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4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四) 第四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 E.十二经脉 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 A.经别 B.经筋 C.正经 D.奇经 E.别络 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 A.络脉 B.孙络 C.浮络 D.别络 E.经脉 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别 B.经筋 C.皮部 D.经脉 E.别络 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关系密切的是: A.皮部 B.别络 C.正经 D.奇经 E经别 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浮络 B.孙络 C.别络 D.经筋 E.奇经 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 A.十五别络 B.浮络 C.孙络 D.正经E.奇经 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 A.阴跷脉 B.阳跷脉 C.足三阴经 D.经别 E.浮络 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 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 A.浮络 B.孙络 C.经筋 D.别络 E.皮

部 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 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A.心肝肾经 B.胆胃三焦经 C.心肺心包经 D.心胆小肠经 E.肺脾胆经 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 A.肝胆肾经 B.肝脾胃经 C.肾膀胱胃经 D.脾胃肾经 E.脾肝肾经 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 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厥阴肝经 E.手少阴心经 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 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 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 E.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 1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A.直线贯注 B.手足贯注 C.上下贯注D.循环贯注 E.左右贯注 18.下列经脉中,不与脏腑连属的是: A.太阳经 B.厥阴经 C.冲脉 D.任脉E.带脉 19.具有约束纵行诸经作用的经脉是: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阴维脉E.阳维脉 20.下列经脉中,具有表里关系的是: A.冲脉与任脉 B.足阳明与足少阴 C.阴维脉与阳维脉 D.阴跷脉与阳跷脉 E.手太阳与手少阴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经络学概论

经络学概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其与针灸学科关系尤为密切。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 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 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所以《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经络的命名 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一切事物都可分为阴和阳两方面,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经络的命名就包含有这种意思。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里相合)。 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 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 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包括经脉、经别、络脉、经筋都是如此。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 (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从手足(上下肢)阴阳的命名可以看出,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四肢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关于十一脉的两种写本(第二种又分甲、乙两种本子,文字基本相同),这是较《内经》为早的古代经络学说文献。十一脉的名称,是以“臂” “足”分阴阳,与手足分阴阳的意义是一致的。 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概述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 分布于躯体。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奇经八脉概述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绪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二章藏象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经络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机 第七章防治原则 绪论 一. 选择题: 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 A. 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 明清 E. 近代 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张从正 D. 朱震亨 E. 李杲 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 A. 张元素 B. 刘河间 C. 张子和 D. 朱震亨 E. 李杲 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 A. 张从正 B. 陈无择 C. 张仲景 D. 巢元方 E. 孙思邈 二. 多项选择题: 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针灸甲乙经》 E. 《千金要方》 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吴又可 D. 朱震亨 E. 李杲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选择题: 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D. 下午 E. 下半夜 2. “阴病治阳”适用于: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则阳病 D. 阳虚则阴盛 E. 阴盛则寒 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交感相错 C.阴阳互根互用 D. 阴阳相互消长 E. 阴阳相互转化 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 A. 母 B. 子 C. 所胜 D. 所不胜 E. 所克 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 A. 肺玻郯肾 B. 肝玻郯肾 C. 心玻郯肾 D. 脾玻郯肾 E. 肝玻郯脾 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 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第二章藏象 一、单项选择题 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 膀胱 B. 三焦 C. 胆 D. 脑 E. 女子胞 2. 气血生化之源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 心 B. 肝 C.脾 D. 肾 E. 肺 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6. 肾在液为: A. 泪 B. 涎 C. 汗 D. 唾 E. 涕 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 化生血液 B. 推动血行 C. 固摄血液 D. 贮藏血液 E. 调节血量 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经络系统记忆方法快速入门

经络简单记忆方法 经络是人体天然药库,而要控制这个天赐的宝藏,只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就足够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我们没必要都去记住,现在,你只需跟着我一步步地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1.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2.搞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这12条经络分别连着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详见下表) 经络系统 — —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 —

— — — — — — 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人体经络图及原理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络学说): 人体内的经络多不胜数,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又可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十二经脉,亦称正经,乃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分布、循行和交接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经络之间有相互表里配合的关系等。奇经八脉,则不具备上述特点而“别道奇行”,起到统一、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通常合称为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人们练功,内力正是通过这些经络而运转的,只是不同的内功所使用的经络也有所不同,而所谓的奇门内功大多是走奇经八脉。但奇经八脉各有特色,而且很难控制,一不小心便易走火入魔,这也是为什么高深的内功比较难练的主要原因。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其中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习题集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经》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A 手太阴肺经 B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 肾经 、选择题 一) A 1 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 2 .正经是指( )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E 五行学说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 .经脉的分支是( ) 第五章 经络 阴阳 五行 脏腑 B 内外 脏腑 五行 手足 五行 阴阳 D 手足 阴阳 脏腑 手足 五行 脏腑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 ( ) A C E

E 阳经 E 下肢 E 目外眦 8 .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9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 .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11 .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12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 .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 A 心 B 三焦 C 肾 D 肝 E 小肠 14 .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 )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经络各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奇经八脉的特点及主要功能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脉,在经络系统中发挥着统率、联系、调节等作用。由于奇经八脉不同于十二正经,在循行分布等方面均有异于经络系统中的其他组成部分,故其功能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不但与十二经脉交叉相接,加强十二经脉间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而且对十二经脉的联系还起到分类组合的作用。如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穴,而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阳维脉维络诸阳,联络所有阳经而与督脉相合,阴维脉维络诸阴,联络所有阴经而与任脉相会;阳跷、阴跷脉左右成对,有“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之说。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奇经八脉虽然除任、督外不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但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当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就会流入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奇经中所涵蓄的气血则溢出给予补充,以保持十二经脉气血的相对恒定状态,有利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这正是古人将正经比作“沟渠”,将奇经比作“湖泽”的涵义。可见,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的涵蓄和调节是双向性的,既能蓄入也能溢出。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督脉的“入颅络脑”、“行脊中”以及“属肾”;任、督、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相互交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