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测试题

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测试题

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测试题
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测试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测试题

一、选择题

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能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中生活,消极的适应现成的物质世界。而人则不同,他基于现实,又不囿于现实,而是努力的超越现实,突破当下时空的限制,向未来可能的更广阔的时空行进。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B.人与动物有着相似的自然属性

C.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D.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其它动物的特殊本质

2.人们办事情虽然不囿于现实,但必须基于现实。这是因为()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主观能性的发挥

C.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D.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与1999年以来相比,2006年我国因各类自然灾害灾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为8年来的最大值。回答3~4题。

3.有专家指出,自然灾害频发是人类过度开发的结果。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灾害频发,主要是因为()

A.自然规律是主要矛盾,其发生作用的频率增大了

B.人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预见规律的破坏作用

C.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没有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人类活动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4.有专家称,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速度超过人类历史的任何阶段,促使自然环境恶化;大自然正在用无情的灾害向人类过度开发的行为发出严厉警告。这对我们的警示是()

A.人类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B.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D.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

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边缘的草原地带,每逢旱季,当地大部分居民就会因缺水而背井离乡,但当地的狒狒却能找到水源照常活动。人们于是用“连环计”,先喂狒狒盐腌食物,再借狒狒当向导,找到救命的水源。回答5~7题。

5.这种连环思维的特点是()

A.去粗取精

B.去伪存真

C.由此及彼

D.由表及里

6.通过人们的观察,获得狒狒能找到水源、照常活动的材料,这应是()

A.感性材料

B.理性思维

C.科学思维方法

D.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

7.人们利用“连环计”,找到救命的水源。这体现了()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人需要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

国家发改委2007年6月中旬公布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指出,我们要加快培育能源植物,培育木薯、甘薯、甜高粱、菊芋等能源专用作物新品种。回答8~9题。

8.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消灭,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刚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出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凡此种种,使人们认识到()

A.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认识在深度上都是错误的,因此需要重新认识

B.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C.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都是不全面的,因此应该而且可以穷尽对事物的认识

D.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瞬息万变中,因此,人们的认识永远也无法跟上事物变化的节奏

9.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这表明()

①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②人的认识是受主观条件制约的

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世说新语》载:王戎七岁,常与诸小孩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回答10~11题。

10.从哲学上看王戎所以能判断出路边的李子是苦的,在于他()

①看到了“多”与“苦”的内在联系②看到了“多”与“苦”的对立

③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④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上述材料中“取之,信然”体现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面对实践敢于提出新问题

C.正确认识来源于科学的思维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解放军第三医院和西安希莱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专家教授大胆地将无线遥感技术和微电技术结合,研究出一种全新的电生理记录、分析及细胞功能定位系统,用于治疗难治性精神病,获得重大突破。回答12~13题。

12难治性精神病治疗的重大突破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扩展和加深

13.专家教授在难治性精神病治疗过程中的大胆创新说明()

A.看问题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C.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和善于进行创新性思维

D.理性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过程。回答14~15题。

14.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它要求()

①对相互联系的不同事物的矛盾既分析又综合②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

的不同特点既分析又综合③对矛盾的每一个侧面的特点既分析又综合④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

A.①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只有对各要素首先进行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才能真正的认识事物。这说明()

A.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B.分析与综合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方法

C.综合离不开分析,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D.分析离不开综合,是联结中的分析

2007年3月26日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披露:号称拥有数十项专利、紫砂合金无烟锅的发明人——胡金高,用所谓的“紫砂合金”生产的“胡师傅”牌无烟锅,根本达不到无油烟的效果,它的材料也根本不是钛合金,只是普通的铝片。回答16~17题。

16.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①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②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③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④认识事物首先要对事物各要素进行综合然后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胡师傅”牌无烟锅涉嫌虚假宣传,这必然会给不粘锅市场的发展带来不利,“国内无烟锅市场也有可能就此夭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合理想象

B.人类改造世界的结果是损害人类自身

C.正确的认识也有可能阻碍事物的发展

D.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预测才是可靠的

2007年5月4日,首届全国青少年(英汉)双语学习创新与实践活动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名师生与语言专家共聚一堂,汇报成绩、相互交流。回答18~20题。

18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种地、炼钢②学生学习③双语教育活动④双语教学体系研究与实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从哲学上讲,构成社会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①实践的主体②实践的对象③实践的手段④实践的目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双语学习的创新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是因为()

A.实践具有社会性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实践具有历史性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007年7月23日一个由法国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小组公布了肠淋巴结是艾滋病病毒在机体中的藏身之处的科研成果,从而揭示了艾滋病病毒“复活”的原因,这使艾滋病研究又向前迈进一步回答21~22题。

21.自从发现艾滋病后,不但医学界在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方法,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入了防治艾滋病的运动。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22.在十几年与艾滋病病毒的斗争中,人们已经研制了一些能够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的药物,我们深信人类一定能最终彻底战胜艾滋病。这体现了()

A.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无所不能

B.认识总是会自然的向前发展

C.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的增强

D.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和改造规律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回答23~25题。

23.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的人其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4.“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强调()

A.实践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知识的惟一来源是实践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25.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最能体现的哲理是()

A.认识要与时俱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要和实践相结合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二、非选择题

26.2007年5月24日至6月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到云南、贵州两省就“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后指出,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要依托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事实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难点都在西部,农业始终是一个弱质产业,其效益很难与工业相比,必须依靠政府

的大力扶持和不断投入。对于西部地区几个工业化相对滞后的省份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反哺农业是不够的。

请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分析西部地区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7.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2007年5月16日透露: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不久之后,中国人就将把自己的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此前,先后进行了“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无人飞船试验及“神舟”五号单人航天飞行试验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作为第三个把载人航天器送入太空的国家,中国有自己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在轨道中绕月一年;2012年前后,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2017年,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采样返回,2020年实施载人登月。我国航天计划的真正实现,还需要经过一个艰难的探索历程。

我国载人航天计划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C

6.A

7.B

8.B

9.A 10.A 11.D 12.B 13.C 14.D 15.C 16.A 17.D 18.C 19.A 20.D 21.B 22.C 23.A 24.B 25.D

26.①发挥主观能动性,重在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理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因素来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利用、创造有

利的客观条件。西北地区要以“反哺”客观规律为指导,全面看待“自我发展”与“全国支持”的内外客观条件。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主观因素来看,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西北地区不能“等”、“靠”、“要”,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27.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载人航天科学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随着载人航天实验的深入,人们对航天规律的认识将进一步得到深化、扩展、推移,我国航天登月计划的制定就证明了这一点。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载人航天计划的成功实施,正是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结果。③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从“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无人飞船试验再到“神舟”五号单人航天飞行、“神舟”六号双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的具体表现。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国航天计划的顺利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2009-06-20 14:21: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指_______ A、世界的本原性 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精神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______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_______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_______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_______ 1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_______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低级到高级转化 D、由坏向好的方面转化 7、“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_______ A、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_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本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9、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0、社会形态是 A、存在与意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选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训练

咼考哲学主观题训练 1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经浩劫而没有中断,汉字功不可没,关于汉字书写的简繁之争未曾终止。一种跳出了“非此即彼”形而上学思维观的主张一一“用简识繁”,体现了海峡两岸乃至全球汉字使用者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最大认同。该主张倡导各地的正规出版物依惯例各得其所,体现了“与而不同”的包容思想;倡导习惯于繁体字的,尽可能做到能认能读能写简体字;倡导习惯于简体字的,尽可能做到能认能读繁体字。 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用简识繁”这一主张为什么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12分) ①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就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②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简体字与繁体字各有存在的理由,繁体字体现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简体字书写方便,符合社会生活需要。③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简体宇与繁体字相互包容,共同发展。④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用简识繁”的主张体现了简体字与繁体字在现实生活中共同存在,与谐共生。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与发展。“用简识繁”倡导共同存在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与繁荣。(每点3分) 2、中国的慈善事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目前’我国各种慈善力量积极开展 慈善活动,在灾害救助、扶老救-孤、扶贫济困等领域发挥重大的作用。但就是,慈善事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慈善组织程序不公开、不透明,善款使用不善;普通民众对慈善文化与活动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运用唯物论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从实际出发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12分) ①全面把握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既要瞧到慈善事业的长足进步,也要瞧到还存在的问题,做到实事求就是。(4分)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探索我 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调动民众参与慈善事业活动的积极性。(4分)③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4分)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与物 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就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就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10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解放思想体现着()。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3、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A.必然联系 B.偶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间接联系 4、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7、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8、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元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10、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1、所谓系统是指()。 A.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C.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 D.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12、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余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10、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该观点是错误。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体制改革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制,文化产业改革同时也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反对错误的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11、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但甬温线特大事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我们追求先进需要过程,把过程放缓更适合中国实际。 请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我国对高铁建设的认识过程。 (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追求速度到安全,速度平衡反映了认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说明认识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2)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研发运营的实践中提高对高铁的认识,这必然会推动我国高铁的发展。 1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13、材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是对过去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马克思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九 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计20分) 1.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概念、计算、试验 D.概念、范畴、规律 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C.古希腊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古中国唯物主义、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3.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中国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辩证法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认识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 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 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6.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8.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唯我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10.“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哲学主观题参考答案

高中政治同步导学与训练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 前言生活与哲学 三、简答题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请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认识自己有什么积极作用? (1)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会更加自觉,取得更大成效。 (2)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懂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回答有关学习目的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能够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我们的政治觉悟。 四、分析说明题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当然也不例外。请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密切关系。 “马哲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说明:一方面,马哲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生活,马哲内容来源于时代,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当然,马哲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另一方面,马哲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具有高度的实践性。马哲总是倾听实践的呼声,紧紧抓住时代的重大问题,把握社会的脉搏,探求历史进步的动力,对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引领的作用。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三、简答题 21、两千多年来,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请回答: (1)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提高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1)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个阶段。 (2)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全面地、彻底地贯彻和应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因而它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22、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指出: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温家宝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愿以最大的诚意和决心,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请简要回答:温总理的讲话体现出唯物论的哪些知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主观能动性 (一)是什么: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精神状态 (二)为什么: (三)怎么办: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含义及表现 2、尊重、认识、利用客观规律 3、尊重客观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 4、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解放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限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承认、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3、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积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让规律为人类服务。反之…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消灭;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2、承认规律,尊重规律 3、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 4、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条件出发,利用规律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认识 Ⅰ.认识的根本任务 (一)是什么: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为什么: 1、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2、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其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怎么办: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 Ⅱ.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1、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 (二)认识需要不断的深化、拓展、发展 Ⅲ.科学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创新 三、实践(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 Ⅰ.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Ⅱ.基本形式 (一)生产实践 1、含义: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 2、作用: ①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②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③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3、现实意义: ①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②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 (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1、内容: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 的关系,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2、作用: ①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 以心作为本体。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这一特质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哲学中常常把本体概念视为虚位概念;二是将本体理解为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方面的整体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循序渐进地融入中国哲学的体系中,成为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武器,拥有了能够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真理。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相互整合的整合点,有着相融和相通之处。具体表现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朴素唯物论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指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进一步表明物质的多样性,当然气一元论并不完善,但也为朴素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契合之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等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也同样不间断地传递着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的理论传统。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相融之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客观性,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所用。中国古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