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物理选修课教材

高一物理选修课教材

高一物理选修课教材
高一物理选修课教材

高一物理选修课教材

前言

浙江省深化教改从这届高一开始,改革幅度比较大。我校学生在高一下学期要参加高中物理会考,但是,会考内容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点,而时间却减少了整整一个学期,会考压力很大。因此,在平时上课时,我们高一物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基本上以会考难度进行教学,很少对知识点进行加深和拓展。这样就导致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物理思维得不到提高,能力不能很好的培养。

本课程主要是针对这类学生而开设,本教材分为很多小专题,每个专题跟上课内容联系密切,但又有拓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知识拓展,难度也要有所加深,再介绍一些解题方法技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思维更加活跃,解题方法更加全

专题1追及与相遇问题

追及问题是运动学中较为综合且有实践意义的一类习题,它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过程,每个物体的运动规律又不尽相同.对此类问题的求解,除了要透彻理解基本物理概念,熟练运用运动学公式外,还应仔细审题,挖掘题文中隐含着的重要条件,并尽可能地画出草图以帮助分析,确认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景.借助于v-t图象来分析和求解往往可使解题过程简捷明了.

知识要点:

一、相遇是指两物体分别从相距S的两地相向运动到同一位置,它的特点是:两物体运动的距离之和等于S。

分析时要注意:

(1)、两物体是否同时开始运动,两物体运动至相遇时运动时间可建立某种关系;

(2)、两物体各做什么形式的运动;

(3)、由两者的时间关系,根据两者的运动形式建立S=S1+S2方程;

(4)追及物与被追及物的速度恰好相等时临界条件,往往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

(5)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6)仔细审题,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时注意v t 图象的应用。

二、典型问题分析(设两者同向运动,后者速度为v1,前者速度为v2,开始时两者相距Δs)1.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1< v2):

v1< v2时,两者距离变大;v1= v2时,两者距离最大;

v1>v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s1= s2+Δs,全程只相遇一次。

2.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1> v2):

v1> v2时,两者距离变小;

v1= v2时,①若满足s1< s2+Δs,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距离最近;

②若满足s1= s2+Δs,则恰能追上,全程只相遇一次;

③若满足s1> s2+Δs,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

3.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1> v2):

v1> v2时,两者距离变小;

v1= v2时,①若满足s1< s2+Δs,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距离最近;

②若满足s1= s2+Δs,则恰能追上,全程只相遇一次;

③若满足s1> s2+Δs,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

4.匀速运动追匀减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1< v2):

v1< v2时,两者距离变大;

v1= v2时,两者距离最远;

v1>v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s1= s2+Δs,全程只相遇一次。

三、基本解题方法

(1)解析法:根据二者相遇时位置坐标相同,建立各自的位移方程和二者在时间上和位移上的关联方程,然后联合求解,最后检验。

(2)图像法:一般利用V-t图像;

四、典型例题

例1.一车处于静止状态,车后距车S0=25m处有一个人,当车以1m/s2的加速度开始起动时,人以6m/s的速度匀速追车,能否追上?若追不上,人车之间最小距离是多少?

S

人-S

=S

∴ v

t-at2/2=S0

即t2-12t+50=0

Δ=b2-4ac=122-4×50=-56<0 ∴方程无解.人追不上车

当v

人=v

=at时,人车距离最小

t=6/1=6s

ΔS

min =S

+S

-S

=25+1×62/2-6×6=7m

例2.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好此时一辆自行车以6m/s速度驶来,从后边超越汽车.试求:

①汽车从路口开动后,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

② 经过多长时间汽车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一:速度关系,位移关系自汽v at v == t=2s

)(6232

1

262122m at t v s =??-?=-=?自

解二:极值法 (1)222

3621t t at t v s -=-

=?自 由二次函数的极值条件可知

s t 2)

2/3(26

=-?-

=时,s ?最大

)(622

3

262m s m =?-

?=? (2)汽车追上自行车时,二车位移相等

2''21at v t =

s t v t 43

622'=?== s m at v /1243''=?==

图象求解

(1) s a

v t 23

6

==

=

自 m at v s t 6232

1

262122=??-?=-

=? (2) s t t 42'

==

s m v v /122'==自

例3.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以4m/s 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2s 后一辆摩托车从同一车站开

出匀加速追赶,加速度为2m/s 2

。试问

(1)摩托车出发后,经多少时间追上汽车? (2)摩托车追上汽车时,离出发点多远?

(3)摩托车追上汽车前,两者最大距离是多少?

解:开始一段时间内汽车的速度大,摩托车的速度小,汽车和摩托车的距离逐渐增大,当摩托车的速度大于汽车的速度后,汽车和摩托车的距离逐渐减小,直到追上,显然,在上述过程中,摩托车的速度等于汽车速度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大。(1)摩托车追上汽车时,两者位移相等,即

v(t+2)=

2

1at 2

解得摩托车追上汽车经历的时间为t=5.46s (2)摩托车追上汽车时通过的位移为

s=

2

1at 2

=29.9m (3)摩托车追上汽车前,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即v=at /

t /

=

a

v

=2s

最大距离为△s=v(t /

+2)-

2

1at /2

=12m

例4、火车以速度v 1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 处有另一火车沿同方向以速度v2做匀速运动,已知v 1>v 2司机立即以加速度a 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a 的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法一:由分析运动过程入手 后车刹车后虽做匀减速运动,但在速度减小到和v2相等之前,两车的距离将逐渐减小;当后车速度减小到小于前车速度,两车距离将逐渐增大。可见,当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距离最近。若后车减速的加速度过小,则会出现后车速度减为和前车速度相等即追上前车,发生撞车事故;若后车加速度过大,则会出现后车速度减为和前车速度相等时仍为追上前车,若后车加速度大小为某一值时,恰能使两车速度相等时后车追上前车,这是两车不相撞的临界条件,其实对应的加速度即为两车不相撞的临界最小加速度。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两车恰不相撞时应满足下列方程:

v 1t-2

1

a 0t 2= v 2t+s v t -a 0t=v 2

联立上式可解得:a 0=s v v 2)(212- 所以不 a ≥s

v v 2)(2

12-时时两车即不会相撞。

解法二:要使两车不相撞,其位移关系应为

v 1t-2

1at 2

≤s+ v 2t

即2

1at 2+(v 2-v 1)t+s ≥0 对于位移s 和时间t,上面不等式都成立的条件为 △=(v 2-v 1)2-2as ≤0

由此得a ≥s

v v 2)(2

12-

例5、某人骑自行车以4m/s 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在他前面7m 处以10m/s 的速度同向行

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而以2m/s 2

的加速度减速前进,求:①自行车未追上前,两车的最远距离; ②自行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 解:①当v 汽=v 车时,有最远距离

()m s s s 162

10

44221001677=--?--?-+

=-+=?自汽

②7+=汽自s s

72

12

01++

=at t v t v (错解)5s 末汽车已停下 t 1=7s 应判断在追上前汽车是否已经停下 t 1'

=-1s(舍)

经5s 汽车停下且走了25m ,而s 自=20m, 20<7+25

∴相遇是在汽车停止后,s 自=7+25=32(m )

t =32/4=8(s )

若s 自=8m/s ,s ?=8m ,何时相遇,相遇时v 汽=?

s s s ?+=汽自

t=4s

8t=10t -t 2

+8 t=-2s(舍) 解:①当v 汽=v 车时,有最远距离

()m s s s 162

10

44221001677=--?--?-+

=-+=?自汽

②7+=汽自s s

72

12

01++

=at t v t v (错解)5s 末汽车已停下 t 1=7s 应判断在追上前汽车是否已经停下 t 1'

=-1s(舍)

经5s 汽车停下且走了25m ,而s 自=20m, 20<7+25

∴相遇是在汽车停止后,s 自=7+25=32(m )

t =32/4=8(s )

例6. 某人骑自行车以8m/s 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在他前面8m 处以10m/s 的速度同向行

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而以2m/s 2

的加速度减速前进,求: ①自行车未追上前,两车的最远距离; ②自行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 解:①当v 汽=v 车时,有最远距离

()m s s s 162

10

44221001677=--?--?-+

=-+=?自汽

②7+=汽自s s

72

12

01++

=at t v t v (错解)5s 末汽车已停下 v 汽=2m/s

t1=7s 应判断在追上前汽车是否已经停下

t1'=-1s(舍)

经5s汽车停下且走了25m,而s自=20m, 20<7+25

相遇是在汽车停止后,s自=7+25=32(m)

t=32/4=8(s)

小结:求解追及问题要注意明确三个关系:时间关系、位移关系、速度关系,这是我们求解列方程的依据,涉及临界问题时要抓住临界条件。

随堂练习:

1、一列快车正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运动时,发现前方180m处有一货车正以6m/s

速度匀速同向行驶,快车立即制动,快车作匀减速运动,经40s才停止,问是否发生碰车事故?(会发生碰车事故)

2、同一高度有AB两球,A球自由下落5米后,B球以12米/秒竖直投下,问B球开始运动

后经过多少时间追上A球。从B球投下时算起到追上A球时,AB下落的高度各为多少?

(g=10m/s2)(2.5秒;61.25米)

专题2 受力分析方法之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

我们先来了解几个有关的概念:系统、系统内、系统外、系统内力、系统外力。如图﹙1﹚所示,以A、B为整体,就可以把A、B这一整体叫做系统;A与B是系统内的物体,A与B 之外的物体叫做系统外部物;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的作用力(N BA、N AB)叫做

系统的内力,系统外部物体对系统内部物体的作用力(G A、G B、N CB)叫做系A B C

统外力。

系统内力的特点:如图﹙2﹚所示,系统内力总是成对出现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有N BA =-N AB 。如果以AB 为系统整体受力分析,N BA 和N AB 总是相互抵消。和系统外力的特点:施力物体是系统外的物体。

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含义:所谓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

受力分析,只需要分析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即系统外力,系统

内力不管有多少对,总相互抵消,可以不考虑。所谓隔离法就是把系统内的某一物体与体统内的其他物体隔离开来单独进行受力分析,包括内力和外力都要分析。用隔离法要注意被隔离物体的选取,被隔离物体是要分析力的受力物体。

由于系统内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故用整体法是无法分析内力,也就是说要分析系统内力一定要用隔离法。在分析系统外力时通常用整体法,也可以用隔离法,相对而言用整体法较为简单。在实际应用当中往往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整体法和隔离法交替使用。

【例1】:如图﹙3﹚所示,A 、B 的质量均为m ,A 和B 用细绳b 连接再用细绳a 悬挂于墙上o 点。求细绳a 和b 的拉力?

【解析】:隔离法:对A 、B 隔离受力分析如图﹙4﹚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

T b =T b ′=mg T a =T b ′+mg =2mg

求T a 用整体法较为简单:对A 、B 隔离受力分析如图﹙5﹚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

T a =mg +mg =2mg

【变式练习】:如图﹙6﹚所示,对a 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力F ,对b 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同样大小的力F ,则当以a 、b 为整体的系统达到稳定后的图形应该是﹙ ﹚

【解析】:四个选项中区别在于oa 和ab

两条细绳的倾斜方向,

C

D

B AB

o a A b B 图﹙3

b ′

图﹙

A 图﹙5﹚

也就是要分析两条细绳的拉力方向。令oa 和ab 两条细绳的拉力分别为T a 和T b ,以ab 为整体T a 为系统的外力,用整体法分析如图﹙7﹚所示, T b (a 对b 的拉力)为系统的内力,用隔离法分析如图﹙8﹚。由平衡条件T a 的方向必然竖直向上,T b 的方向在mg 和F 的方向反向延长线的夹角范围内。故选B 。

【例2】:如图﹙9﹚所示,条形磁铁A 、B 质量均为m ,C 为木块,它们放在水平面上静止时,B 对A 的弹力为F 1,C 对B 的弹力为F 2,则与重力mg 的关系是( ) A 、F 1=mg ,F 2=2mg B 、F 1>mg ,F 2=2mg C 、F 1<mg ,F 2=2mg D 、F 1=mg ,F 2>2mg

【解析】:以A 和B 为整体F 1为系统的内力,用隔离法分析,F 2为系统的

外力,用整体法分析。令B 对A 的吸引力为F BA ,对A 进行隔离法受力分析和对AB 进行整体法受力分析如图﹙10﹚所示。 F 1=m g +F BA >mg F 2=2mg 选B 。

【例3】:如图﹙11﹚所示两块相同的竖直木块A 、B 之间有质量均为m 的四块相同的砖,用两个大小均为F 的水平压力压木板使砖静止不动,求第二块对第一块,第二块对第三块的摩擦力?

【解析】:要求第二块对第一块,第二块对第三块的摩擦力必须将第二块和第一块、第三块隔离开来受力分析,令左边板对1的摩擦力为f 1, 右边板对4的摩擦力为f 2(由整体法可知f 1和f 2竖直向上), 第2块对第1块的摩擦力为f 21(先假设f 21竖直向下), 第2块对第3块的摩擦力为f 23(先假设f 23竖直向下),将1隔离开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2﹚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 f 1=f 21+mg …①,要求f 21就得先求f 1。

以四块砖为整体,则f 1为外力。对四块砖整体受力分析如图﹙13﹚所示,f 1+f 2=4mg , f 1=f 2=2mg …②。将f 1=2mg 代入①式可得f 21=2mg ,方向竖直向下。

将2隔离开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4﹚所示。f 12=f 21=mg 竖直向上,

A S N

S

N

C B 图﹙9﹚

图﹙10﹚

BA

图﹙12﹚

211图﹙14﹚

12

32

图﹙13﹚12

由平衡条件可得:f 12=mg +f 32,f 32=0,故f 23=0。(求f 32时可以把12作为整体受力分析,也可以叫做局部整体法)。

【例4】:如图﹙15﹚所示,质量为M 的斜面静止在地上,质量为m 的滑块在斜面上匀速下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等于mg +Mg B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大于mg +Mg C 、地面对斜面没有摩擦力

D 、地面对斜面有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解析】:斜面对地面的压力的反作用力为地面对斜面的支持力,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这两个力都是地面对斜面的,如果以斜面和滑块为整体,则这两个力都是外力。虽然滑块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斜面是静止的,但它们都处于平衡状态,故以斜面和滑块为整体,则整体也满足平衡条件。令地面对斜面的支持力为N , 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为f ,假设f 的方向水平向右,以斜面和滑块为整体受力分析如图﹙16﹚所示。由平衡条件可知:N =mg +Mg ,f =0。故选A C 。

【例5】:(09·海南物理·3)两刚性球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m a 和m b 直径分别为d a 个d b (d a >d b )。将a 、b 球依次放入一竖直放置、内径为的平底圆筒内,如图﹙17﹚所示。设a 、b 两球静止时对圆筒侧面的压力大小分别为f 1和f 2,筒底所受的压力大小为F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若所以接触都是光滑的,则( ) A 、F =(m a +m b ) g f 1=f 2 B 、F =(m a +m b ) g f 1≠f 2

C 、m a g <F <(m a +m b ) g f 1=f 2

D 、m a g <F <(m a +m b ) g f 1≠f 2

【解析】:令筒底对a 球的支持力大小为N ,F =N ,圆筒侧面对a 、b 两球的压力大小分别为f 1′和f 2′,f 1′=f 1,f 2′=f 2。以a 、b 为整体f 1′、f 2′、N 都是这个系统的内力,对a 、b 整体受力分析如图﹙18﹚所示。由平衡条件可知:F =N =(m a +m b ) g , f 1=f 2,故选A 。 【例6】:如图﹙19﹚重400N 的大木箱放在大磅秤上,箱内的小磅秤上站着一个重600N 的人,当人用力向上推木箱的顶板时,两磅秤的示数将( )

A 、小磅秤示数增大,大磅秤示数减小

图﹙16﹚

b

a 图﹙17﹚

图﹙18﹚

B 、小磅秤示数不变,大磅秤示数增大

C 、小磅秤示数增大,大磅秤示数不变

D 、小磅秤和大磅秤示数都增大

【解析】:该题实质上是分析小磅秤对人的支持力和大磅秤对木箱的支持力的大小变化。是否引起变化的起因是人用力向上推木箱顶板时,顶板对人向下的压力。如果以人、木箱和小磅秤为整体则小磅秤对人的支持力属于系统内力,将人隔离开受力分析如图﹙20﹚,令小磅秤对人的支持力为N 1,木箱顶板对人的压力为N 2,人自身的重力为G 人,由平衡条件N 1=N 2+G 人,比没有用力向上推木箱的顶板时的N 1′=G

大;大磅秤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以人、木箱和小磅秤为整体的外力,

对整体受力分析如图﹙20﹚,令大磅秤对木箱的支持力为N 3,木箱和小磅秤的重力为G 0,由平衡条件N 3=G 0+G 人大小不变。故选C 。

【例7】:如图﹙21﹚所示,A 、B 、C 三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A 和C 各受大小为5N 的水平拉力F 1和F 2作用,三个物体都保持静止,则AB 间的摩擦力、BC 间的摩擦力、C 和地面的摩擦力分别为( )

A 、5N ,0,5N

B 、5N ,5N ,0

C 、5N ,0, 10N

D 、5N ,5N ,10N

专题3:简单的连结体问

1、连接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互连接(绳子,弹簧相连,叠放,并排等)

参与运动

人2

图﹙20﹚

0+G 人

的系统称为连接体 。如下图:

解决连接体问题先要了解内力与外力:连结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内力;外部对连结体的作用力叫外力。如图,m1和m2一起运动,把两个物体看做整体,则m1对m2的支持力是内力,而F 为外力。

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2kg 的物体A 和质量为1kg 的物体B 靠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用水平力F=30N 推A ,求A 对B 作用力的大小

解:先分析AB 整体的受力情况:

V

F =(m A +m B )a

a=F/(m A +m B )=10m/s 2

再分析B 的受力情况: F B =m B a=10N

扩展:如果AB 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0.4,再求A 对B 的作用力大小。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2kg 的m1和质量为1kg 的m2两个物体用水平细线连接,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用水平拉力F 拉m1,使m1 和m2

一起沿水平面运动,若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8N ,求水平拉力F 的最大值。 先分析m2 的受力情况:

再分析m1m2整体受力情况:F =(m1+m2)a=24N

求解简单的连接体问题的方法:-------

整体

2

2

/8s

m m

F

a T

=

=

隔离法

1、已知外力求内力:先用整体法求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求内力

2、已知内力求外力:先用隔离法求加速度,再用整体法求外力

练习:如图所示,质量为2kg 的m1和质量为1kg 的m2两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面,m1 与m2的动摩擦因数是0.3,地面光滑,现用水平拉力F拉m1,使m1 和m2一起沿水平面运动,要使m1 和m2之间没有相对滑动,水平拉力F最大为多大?

练习2:2、如图所示,质量为2kg 的m1和质量为1kg 的m2两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面,m1 与m2的动摩擦因数是0.3,地面光滑,现用水平拉力F 拉m1,使m1 和m2一起沿水平面运动,要使m1 和m2之间没有相对滑动,水平拉力F 最大为多大?

例3、一人在井下站在吊台上,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装置拉绳把吊台和自己提升上来。图中跨

过滑轮的两段绳都认为是竖直的且不计摩擦。吊台的质量m=15kg,人的质量为M=55kg,起动时吊台向上的加速度是a=0.2m/s2,求这时人对吊台的压力。(g=9.8m/s2)

例4、如图所示:把质量为M 的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高台上,用一条可以忽略质量而且不变形的细绳绕过定滑轮把它与质量为m 的物体连接起来,求:物体M 和物体m 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把M和m当作一个整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大小

∴mg=(M+m)a

a=mg/(M+m)

练习:一条细绳(忽略质量)跨

过定滑轮在绳子的两端各挂有物

体A和B,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A=0.50kg,mB=0.10kg。开始运动时,物体A距地面高度hA=0.75m,物体B距地面高度hB=0.25m,求:

⑴AB的加速度;

⑵A落地时B的速度;

⑶物体A落地后物体B上升的最大高度距地面多少米?

专题4:物体动态平衡问题分析

所谓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又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中.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关键是抓住不变量,依据不变量来确定其他量的变化规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解析法和图解法.

动态平衡类型:

1、一个力不变,两个力始终垂直;作图法(合成法)或分解法(三角函数)

2、一个力不变,一个力方向始终不变:作图法(合成法)

3、一个力不变,两个力方向都变;相似三角形法(矢量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

解析法和图解法

【例1】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的匀质球放在光滑斜面上,斜面倾角为α.在斜面上有一光滑的不计厚度的木板挡住球,使之处于静止状态,今使木板与斜面的夹角β缓慢增大至水平,在这个过程中,球对挡板和球对斜面的压力大小如何变化?

【解析】解析法:选球为研究对象,球受三个力作用,即重力G、

斜面支持力FN1、挡板支持力FN2,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

FN2cos(90°-α-β)-FN1sin α=0

FN1cos α-FN2sin(90°-α-β)-G=0

联立求解并进行三角变换可得

FN1=

FN2=?G

讨论:

(1)对FN1:①(+β)<90°,β↑→cot(+β)↓→FN1↓

②(α+β)>90°,β↑→|cot(α+β)|↑→FN1↓

(2)对FN2:①β<90°,β↑→sin β↑→FN2↓

②β>90°,β↑→sin β↓→FN2↑

综上所述:球对斜面的压力随β增大而减小;球对挡板的压力在β<90°时,随β增大而减小,而β>90°时,随β增大而增大,当β=90°时,球对挡板的压力最小.

图解法(合成法或分解法):取球为研究对象,球受重力G、

斜面支持力FN1,挡板支持力FN2.因为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故

三个力的合力始终为零,将重力分解成两个力:对斜面支持力F1,

对挡板压力F2,作出平行四边形,由图可见,F2先减小后增大,

F1随β增大而始终减小.(此题采用分解法)

注意:此类题目的特点是: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受三个力的作用,一个力的大小、方向保持不变(G),另外两个力FN1方向不变,FN2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用解析法和图解法均可正确解答,但图解法更容易、直观。

再如:

(2012新课标)16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l,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A.N1始终减小,N2始终增大

B.N1始终减小,N2始终减小

C.N1先增大后减小,N2始终减小

D . N1先增大后减小,N2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重力的大小方向都不变,可知N1、N2的合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当木板向下转动时,N1、N2变化如图所示,即N1、N2都减小,所以正确选项为B (此题采用合成法) 点评:掌握方法,此类题目相当容。 二、相似三角形法

【例2】绳子一端拴着一小球,另一端绕在钉子上,小球放在一光滑的大半球上静止,如图2-6-1所示.由于某种原因,小球缓慢地沿球面向下移动,在此过程中,球面的支持力和绳子的拉力如何变化? 【解析】本题中小球缓慢移动能看成平衡状态.如图2-6-1所示,小球受到3个共点力G 、FN 、T 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由G 、FN 、FT 三力组成的力矢量三角形与三角形OAB 相似.设球重为G ,大半球

半径为R ,钉子到球面最高点之距为h ,此时绳子长为L ,则有 所以

例3、如图所示,A 、B 两球用劲度系数为k1的轻弹簧相连,B 球用长为L 的细线悬于O 点,A 球固定在O 点正下方,且O 、A 间的距

离恰为L ,此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F1,现把A 、B 间的弹簧换成劲度系数为k2的轻弹簧,仍使系统平衡,此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F2,则F1与F2的大小关系为

A .F1

B .F1>F2

C .F1=F2

D .因k1、k2大小关系未知,故无法确定 【解析】 对小球B 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由三角形相似得:==同理,当换用劲度系数为k2的轻弹簧时,再用三角形相似得出:==,由以上两式比较可知,F1=F2=mg ,C 正确.

6. (2009·上海市静安区模拟)如图所示,用等长绝缘线分别悬挂两个质量、电量都相同的带电小球A 和B ,两线上端固定于同一点O.将B 球固定在O 点正下方.当A 球静止时,两悬线夹角为θ.在以下情况下,夹角θ保持不变的是(两球间万有引力不计) A .同时使A 球的质量和电量都减半 B .同时使A 、B 两球的质量和电量都减半 C .同时使两悬线长度减半

图2-6-1

D .同时使两球的电量都减半

“相似三角形法”指的是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尤其是准平衡态,即动态平衡过程)时找到两个相似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边长表示长度,另一个三角形的边长表示力的大小。利用相似三角形法可以判断某些力的变化情况。(三个力一个是恒力,另外两个力是变力)

练习:

1.如图所示,轻绳的一端系在质量为m 的物体上,另一端系在一个轻质圆环上,圆环套在粗糙水平杆MN 上,现用水平力F 拉绳上一点,使物体处于图中实线位置,然后改变F 的大小使其缓慢下降到图中虚线位置,圆环仍在原来的位置不动,则在这一过程中,水平拉力F 、环与杆的摩擦力摩F 和环对杆的压力N F 的变化情况是( )

A. F 逐渐增大,F 摩保持不变,F N 逐渐增大;

B. F 逐渐增大,F 摩逐渐增大,F N 保持不变;

C. F 逐渐减小,F 摩逐渐增大,F N 逐渐减小;

D. F 逐渐减小,F 摩逐渐减小,F N 保持不变。

2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当细绳

由水平方向逐渐向上偏移时,细绳上的拉力将( )

A . 逐渐增大

B . 逐渐减小

C . 先增大后减小

D . 先减小后增大

4.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 的匀质球放在光滑斜直面上,斜面倾

角为α,在斜面上有一光滑的不计厚度的木板挡住球,使之处于静止状态.今使板与斜面的夹角β缓慢增大,问:在此过程中,球对挡板和球对斜面的压力大小如何变化?

5.如图所示,细绳一端与光滑小球连接,另一端系在竖直墙壁上的A 点,当缩短细绳小球缓慢上移的过程中,细绳对小球的拉力、墙壁对小球的弹力如何变化?

D C B A θ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1、必修2编写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张大昌 自2003年初以来,编者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了全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本文结合共同必修《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谈一谈编者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的想法和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与老师、学生们交流,也希望更多地听到大家的意见。 一、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就是要学会物理学的内容,否则无论知识与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无从谈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 要学懂物理学,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情,但有极其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米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难以攀登,而泰山高1 524米,一般的人都能爬上去,这是因为泰山路上开凿了所有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 教学也是这样。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做好教师的助手。编者在分析难点,帮助教师搭设教学台阶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 矢量的教学 编者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 几十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既有从力开始的,也有从运动学开始的;国外教科书也是这样。两种安排各有道理。课标教科书从运动学开始,目的之一是使矢量的教学能循序渐进。 在高中阶段,对矢量的认识要突出两点:方向性和加法法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两者都不容易。如果先学力,学了方向性后,几乎立即就要学习相加的法则,两个难点相距太近。因此,新教科书先学位移,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在《必修1》第一章第2节说“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里描述了矢量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下定义。 (2)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到矢量相加具有特殊的规律 《必修1》第一章第2节有个“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法则,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只要能够认识到最终的位移并不是把40 m与30 m相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心里存疑。新课程不是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吗?存疑就是教师预先埋伏下的问题,探究的开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做出或浅或深的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后来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3)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 《必修1》第三章,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力相加的法则,为矢量的完整定义打下了基础。 (4)矢量的定义

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知道做功表达式的适用范围,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4)理解正功、负功的概念,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5)初步理解化变力为恒力、处理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负功。 课前预习 1、功的定义:一个物体受到_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在______的方向上发生一段__________, 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_____________ . 2、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①② _________________ 3、功的公式:W=_____________ 其中cosα表示_________ 4、功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 5、功是_________(矢、标)量。但有正负。 学习过程 目标一: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实验探究1】:做功的因素 探究过程: 目标二:功的大小 用F表示力的大小,用L表示位移的大小,用W表示功的大小 a、若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时:功的大小 W= b、若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功的大小 W= c、若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功的大小 W= 例1、如图所示,物体在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L,设在这三种情况下力F和位移L的大小都相同:F=10N,L=2m,角θ的大小如图所示。

问题:(1)找出力F和位移L的夹角 (2)试分别写出这三种情况下力F对物体做的功 目标三:正功和负功根据W=F l cosα可知: 【实验探究2】--------探究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1)实验操作:,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由静止释放,对小车施加牵引力。 实验结论: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过程中,牵引力对小车做(A、正功;B、负功),牵引力(A、促进;B、阻碍)小车的运动,表明牵引力是(A、动力;B、阻力),使小车的动能(A、增加; B、减少)。 通过实验得出正功的物理意义是: αcosαW 物理意义 α=90° =0 α<90° >0 90°<α≤180°<0 正功的意义 从力学角度看:表明力是 从能量的角度看:使物体的动能

高中物理教材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目录·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5 自由落体运动 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80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第五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3 抛体运动的规律 4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一章电流 一、电荷库仑定律 二、电场 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五、电流和电源 六、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一、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二、电流的磁场 三、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四、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五、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交变电流 四、变压器 五、高压输电 六、自感现象涡流 七、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一、电磁波的发现 二、电磁光谱 三、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四、信息化社会 五、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要求 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 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 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一)运动的描述 [内容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 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 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 1.质点 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 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 和“非惯性系”) 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 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 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 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知道瞬时速度的意义,在具体问题中识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初步体会极限的思维方法。 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理解匀速运动的概念。 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并用他们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6.速度的测量 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原理。 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会处理实验数据。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知识对比

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第一章静电场

4 电势能和电势(电势能要求定量计算) 5 6 7 8 9 5 磁 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6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人教版选修3-1 第二章恒定电流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三章磁场 〔原〕第十六章电磁感应〔新〕第四章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1 划时代的发现(增加)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三、楞次定律 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四、椤次定律的应用 4 楞次定律 五、自感现象 5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增加) 六、日光灯原理(删除) 6 互感和自感 *七、涡流7 涡流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2 第四章电磁感应 〔原〕第十七章交变电流一、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二、表征交 变电流的物理量〔新〕第五章交变电流 1 交变电流 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原〕第十四章恒定电流一、欧姆定律 二、电阻定律电阻率三、半导体及其应用(删除)四、超导及其应用(删除)五、电功和电功率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七、电压表和电流表伏安法测电阻〔新〕第二章恒定电流1 电源和电流(增加) 2 电动势(要求通过非静电力做功定量计算) 3 欧姆定律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5 焦耳定律 6 电阻定律 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的观点推导) 8 多用电表(增加,以例题,说一说,做一做的形式展开) 9 实验: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10 简单的逻辑电路(增加) 高中 物理 四、静电屏蔽 六、回旋加速器静电现象的应电容器 3 与带4电磁粒场3子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第六章传感器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原〕第二册(必加选) 〔阅读〕电容式传感器 〔阅读〕动圈式话筒原理 实验〕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第十九章原子核

人教版高中物理目录(必修版新教材课本目录)

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六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 1、电荷库仑定律 2、电场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电流和电源 5、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2、电流的磁场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交变电流 4、变压器 5、高压输电 6、自感现象涡流 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4、信息化社会 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

最新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学科分析 高中物理主要考查学生五部分能力分别是: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初中相比在内容的广度上区别不大,但是在深度上有很大的区别。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延伸。初中物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侧重的大都是记忆类的知识点,但是高中物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考试侧重的是对知识点的理解分析,扩展运用。因此在初学高中物理在思维上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往往刚开始学物理成绩比较差。另外一个造成学生学习物理障碍的我觉得就是教材。和以前相比教材削减了很多内容,而且还分必修和选修,这会让学生对选修内容在主观上造成忽视。教材简单了,考试内容却没有相应的简单。因此会出现这种情况:书本上的全部会了,可考试还是考不好。下面是我对高中物理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一:高中物理知识体系 高中物理内容可概括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1.力和运动 2.动量和能量 3.电磁场 4.近代物理、振动和波 二:高中物理高考考点分析

第一部分:力和运动 力和运动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没学好高中物理肯定学不好。一方面在高中学习中主要是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这部分的学习是这2者的基础;另一方面力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物理题目的能力,思维模型的建立很有帮助,力学是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渡。所以这部分内容必须学习扎实。 1.运动学(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难点:追及、相遇问题 直线运动 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 加速度 运动的描述 典型的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s=v t ,s-t 图,(a =0)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例 自由落体(a =g ) 竖直上抛(a =g ) v - t 图 规律 at v v t +=0,2021at t v s +=as v v t 2202=-,t v v s t 20+=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教材分析 第一节简谐运动 【教学重点】 掌握简谐运动特征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 【易错点】 学生易将振动图象中一质点的振动情况和下一章将要学习的波动图象中不同质点的振动情况相混淆 【解决方法】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弹簧振子,研究弹簧振子在理想条件下的振动。 第二节简谐运动的描述 【教学重点】 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 【易错点】 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运动学中的位移概念容易混淆。 【解决方法】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科学的重要基础。 第三节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教学重点】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 【教学难点】 简谐运动的动力学分析和能量分析。 【易错点】 回复力是效果力,与合力不同。如振动物体经过平衡位置时回复力是零,合力不一定是零【解决方法】 简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相互转化情况,对学生进行物质世界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观点的渗透; 振动有多种不同类型说明各种运动形式都是普遍性下的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第四节单摆 【教学重点】 掌握好单摆的周期公式及其成立条件。 【教学难点】 单摆回复力的分析。 【易错点】 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和振幅无关,只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解决方法】 概括出影响周期的因素,培养由实验现象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第五节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教学重点】 受迫振动,共振。 【教学难点】 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而跟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易错点】 1.物体发生共振决定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的关系,与驱动力大小无关. 2.当f驱=f固时,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 【解决方法】 通过分析实际例子,得到什么是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教学,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第十二章《机械波》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重点和难点】 1、对机械波的形成、横波、纵波反映了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 2、机械波是从单一质点的振动到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振动,这对学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 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波的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章节的一个重点。 【易错点】 1、波传播过程中,介质不随波的传播而发生迁移,学生会从感性认识中认为参与传播的介质 会随波发生迁移 2、机械波的生成图。如作业3将单个质点的振动与波的传播有机结合,通过单个质点在不同 时刻的位置,确定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是学生学习是的难点和疑点所在。 【解决方法】 1、利用演示实验:用长绳演示波的形成——直观、具体,通过观察能看到振动在介质传播,但 参与振动的质点不发生迁移,联系生活实际简单易行。 2、通过教材中的单位圆的应用,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分析在不同时刻的不同位 置,提高学生较为严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波的图象 【重点难点】 1、从波的形成过程来看,对于学生的理解既需要空间想象,又需要抽象思维,所以是一个教学难点; 2、从实际的波抽象为波的图象,让学生认识波的图象是波的一种数学表示,从而理解简谐波及其图 象这一关于波的理想模型,并且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3、波的图象于质点的振动图象间的区别。 4、所有质点的波动图象与单个质点振动图象之间的转换引导学生观察t时刻及t+Δt时刻(Δt→0) 的波形微移,在波的图象上认识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逐步让学生认识波的传播方向、某时刻的波形与该时刻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波的成因法、上下坡法或微平移法在已知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判断第三个因素。 【易错点】 1、两类图象的区别与意义 2、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让学生理解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而不发生振动质点的迁移,

高一物理教材

高一物理“专项突破” 基础知识点归纳 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 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 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 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 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 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A B C A B C 图1-1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 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 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 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和v-t 图象(A ) (1)位移图象(x-t 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 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 示。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 1=20m/s,v 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20m/s 的速度运动,另一个反方向以10m/s 速度运动。 6、加速度(A )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 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t v v a t 0 -= V/m .s -1 t/s O -10 10 20 V 1 V 2 15 10 5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六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 1、电荷库仑定律 2、电场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电流和电源 5、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2、电流的磁场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交变电流 4、变压器 5、高压输电 6、自感现象涡流 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4、信息化社会 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

高中物理教材解读

高 中 物 理 教 材 解 读 一:高中物理知识体系 1. 力和运动 2. 动量和能量 3. 电磁场 4. 近代物理、振动和波 二:高中物理高考考点分析 第一部分:力和运动 力和运动这一部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学生学完这部分知识后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规律的分析,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运动学(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难点:追及、相遇问题 2.静力学(必修1 第二章:力 ;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 重点:弹力、重力、摩擦力; 难点:物体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直线运动 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 加速度 运动的描述 典型的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s=v t ,s-t 图,(a =0)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例 自由落体(a = g ) 竖直上抛(a =g ) v - t 图 规律 at v v t +=0,202 1at t v s += as v v t 22 02=-,t v v s t 20 += 力 概念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能离开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而存在。 效果: 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 使物体发生形变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分类 效果:拉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 性质: 重力: 方向、作用点(关于重心的位置) 弹力: 产生条件、方向、大小(胡克定律) 摩擦力:(静摩擦与动摩擦)产生条件、方向、大小 运算——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F 1-F 2|≤F 合≤F 1+F 2

3.动力学(必修1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 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4.曲线运动(必修2 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二章:圆周运动。近几年在北京高考题中,常与动能定理、电磁场综合考察) 重点: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 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6.天体运动(必修2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近几年北京高考的必考内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 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第二部分:动量和能量

物理必修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三物理备课组 一、教学要求 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 (一)运动的描述 [内容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 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 1.质点 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 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 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 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 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知道瞬时速度的意义,在具体问题中识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初步体会极限的思维方法。 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理解匀速运动的概念。 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并用他们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6.速度的测量 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原理。 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会处理实验数据。 对于具体问题,使用v—t图像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7.加速度 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高一物理新教材分析

高一物理新教材分析第一部分:第三章《牛顿运动 定律》一章教材分析 这一章讲述牛顿的三个基本运动定律,是力学的重点章之一。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至第五节讲述牛顿的三个基本定律以及力学单位制 第二单元,第六节和第七节,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第三单元,第八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及惯性力(选学),第九节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教材教法建议】一: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惯性的理解1、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符合人们日常 的生活经验,因而学生很容易接受,讲授时宜多举实例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且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以使学生澄清日常经验带来的不利干扰,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伽利略的伟大之处,以 及他的理想实验的重要科学意义。切勿强加灌输。 2、牛顿第一定律对理解和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十分重要, 且由它可以引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的结论在下

一节讲述,因此,应认真从人类认识过程讲起以使学生对此有比较正确和扎实的理解。 页 1 第 3、学生对惯性容易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予以澄清。当然,深入一步的认识有待讲过牛顿第二定律之后。 4节后的“阅读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很有启发意义,希望引导学生阅读。 【注意】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这就是伽利略的发现的重大意义。(教材第48页) 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在这一节对物体惯性的认识可以深入一步,惯性不仅表现在保持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上,也表现在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上。质量就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在此也可以进一步澄清一些对惯性的模糊认识。 三、牛顿第二定律【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介绍 1、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是从实验总结出来的,根据大量的实验归纳出规律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教材分三节由实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此有所认识。因此,认真做好演示和学生实验十分重要。研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东北师大附中张凤莲 一、教材的优点 1.物理思想上过去重视物理知识的传输过程,现在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推动过程,整个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从逻辑推理→猜想与假说→实验验证→外推斜面90°→得出结论。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在经典力学中吸收前辈经验理论,发展自己的学说体系。) 2.学生过去是被动接受,应付大量的试题(能够提高解题能力),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新教材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 这样的过程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内容新颖,引进现代信息 (加入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行为等合乎时代潮流的内

容) 4.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思维空间,新教材的“选择性”很强(“做一做”、“实验”、“科学漫步”中的计算机软件、传感器) 5.紧密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体验,三维目标同等强调。 (做飞标,体验摩擦力,体验超重和失重) 二、教材章节的习题配备问题 1.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9页第3题 原题要求平均速度,实际只能求的是平均速率。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2.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第27页第4题 第5题计算求解过程必须用到下一章《机械能》的知识“机械能守恒定律”,否则无法解答,严重存在“知识越位”现象,此题在20XX 年版里有,到20XX年版时删掉了。仍保留的第4题解决本题时也需要用还没有学的动能定理或者机械能守恒,也建议去掉,或者置于动能定理一节的“问题与练习”中。 3.选修3-4第55页第3题 教参答案给错了:甲:,乙:。正确答案:乙: 4.选修3-4第十三章第4节第59页第3题讲到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学生理解起来曲率和曲率半径不太容易,这个问题数学学科老师

(word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教材分析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1 牛顿第一定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3.理想实验 ★教学难点 1.力和运动的关系 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 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明确用“比较”的方法测量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 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加速度与力的探究 难点:对探究性实验的把握。 教学方式: 本节课主要采取的是“实验——探究”教学方式。 4.3 牛顿第二定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全套)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 (全套) 必修1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运动律解决问题(二) 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平抛运动 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5 向心加速度 6 向心力 7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能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选修1-1 第一章电场电流 一、电荷库仑定律 二、电场 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电容器 五、电流和电源 六、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一、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二、电流的磁场 三、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五、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交变电流 四、变压器 五、高压输电 六、自感现象涡流 七、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一、电磁波的发现

高中物理教材目录(人教版)

高中物理教材目录(人教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六章曲线运动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 1、电荷库仑定律 2、电场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电流和电源 5、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2、电流的磁场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交变电流 4、变压器 5、高压输电 6、自感现象涡流 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4、信息化社会

2019高一物理新教材分析语文

高一物理新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一章教材分析 这一章讲述牛顿的三个基本运动定律,是力学的重点章之一。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至第五节讲述牛顿的三个基本定律以及力学单位制 第二单元,第六节和第七节,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第三单元,第八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及惯性力(选学),第九节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教材教法建议】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惯性的理解 1、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符合人们日常 的生活经验,因而学生很容易接受,讲授时宜多举实例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且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以使学生澄清日常经验带来的不利干扰,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伽利略的伟大之处,以及他的理想实验的重要科学意义。切勿强加灌输。 2、牛顿第一定律对理解和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十分重要, 且由它可以引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的结论在下 一节讲述,因此,应认真从人类认识过程讲起以使学生对此有比较正确和扎实的理解。 3、学生对惯性容易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教学中要

联系实际予以澄清。当然,深入一步的认识有待讲过牛顿第二定律之后。 4节后的“阅读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很有启发意义,希望引导学生阅读。 【注意】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这就是伽利略的发现的重大意义。(教材第48页) 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在这一节对物体惯性的认识可以深入一步,惯性不仅表现在保持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上,也表现在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上。质量就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在此也可以进一步澄清一些对惯性的模糊认识。 三、牛顿第二定律 【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介绍 1、教材中牛顿第二定律是从实验总结出来的,根据大量的实验归纳出规律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教材分三节由实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此有所认识。因此,认真做好演示和学生实验十分重要。研究加速度跟力的关系的实验,有多种做法,教材中的做法装置比较简单,课堂演示也比较可靠。只是在分析小车受到的水平拉力时,要注意不使学生产生错误概念,书中用了“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