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版)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版)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版)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1.1坚持“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2 教案的改变

2.1教案的格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季浏对教案的格式有句名言说的非常好——“教案无格式”。仅从这一点就说明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格式固定,有的甚至是艺术型的教案表示了一些不满。但同时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又期盼着一种崭新的教案格式的诞生。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三段”式教案对以往的教学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教学目标都没有出现,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都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们所教学的对象是千变万化的,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应对随时变化的对象显然是不行的。新课程标准也没有给出统一的教案格式,这为我们体育教师留有广大的发挥空间,因此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例如简化教案,加强教案的灵活性,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要教案有利于教师的教以及能促进学生的学,这样的教案就是好教案,是值得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去学习和借鉴的。

2.2教学目标的设置

由于体育的功能和健康概念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程所肩负的“育人”任务将更加艰巨。新课程标准把原来的认知、技能和思想情感领域目标发展成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使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目标的内涵得到极大的拓展。在一节课的具体教案中,目标与内容则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制订。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把握课程五个目标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把一节课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和促进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达成课程的总目标。一节体育课具体要安排几个教学目标,应当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地制订出具体的、恰当的、本节课能够达成的目标,并反映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

2.3重、难点的确定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地强调竞技体育,导致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就是所要教授技术动作的重、难点。但随着体育课学习领域的不断延伸,体育与健康课中的重、难点已经不再是所教技术动作的重、难点,它还有可能是社会适应、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可以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重、难点不再是唯一,而应该是多元化的。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应该十分明确,采用的教法、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具体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最重要的两三个学习领域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要把最重要的放在首位,其余依次类推。只有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经过科学分析制订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导我们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同想、再现,以便能同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他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会把学习活动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传统的体育课一味地强调教师采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助长了学生学习的

依赖性,同时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更不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仍是当前最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而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如何把这种学习方式运用得更合理、更符合现代人发展的需要。为此,新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练习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代表的新的学习方式运用而生。

自主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控,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以确立;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从“学会体育”到“会学体育”,即形成一种体育学习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课外即使没有体育教师的指导也同样可以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中不但许多运动技能需要改造和创新,而且许多游戏方法、练习方法也需要改进和创新,学生探究和创造出来的内容和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兴趣爱好,因而更受学生的喜欢。更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和竞争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4 师生关系的改变

传统体育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体育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体育教师与学生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认为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如果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传统体育课程的体育教学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无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就难以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学通过交往,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既要参与到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中去,也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表学生自己的见解,同时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在同他们一起学习和活动。新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尊重和信赖学生是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必须真正尊重和信赖他们,否则,新的教学理念就无法得到实现。

5.结论和建议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教案、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正在以及已经发生了积极的转变。这使我们看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与希望,更加坚定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期望一朝一夕就能取得多么大的成绩,体育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但前景是光明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济宁市体育教研员黄巍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1、基础性

九年义务教育在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强调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2、实践性

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的课程。关注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的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身性

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负荷适宜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综合性

课程强调充分发挥育人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教育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

2)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3)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4)使学生掌握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的发展。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强调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2)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从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入手,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1)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2)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及创新精神,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3)应改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学生的模仿和接受学习,师生之间是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

4)关注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1)重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各地区和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保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三、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和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时间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2、各方面的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

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运动参与的目标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都要重视

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学习。

运动技能的目标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

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健康的的目标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的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初中阶段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3、课程内容

l水平目标(水平一~水平六)

l 1.运动参与 2.运动技能

l具体达成的内容具体达成的内容

l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l评价要点评价要点

l评价方法举例评价方法举例

l 3.身体健康 4.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l具体达成的内容具体达成的内容

l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l评价要点评价要点

l评价方法举例评价方法举例

l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

四、建立了课程的评价体系

1、教学评价的主要问题

1)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体育知识技能为核心,忽视对体育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3)评价方法过于注重“量化”,而忽视“质性”评价;

4)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

5)评价只是教师评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组内的相互评价;

6)评价的实施过程,缺乏灵活性和动态性。

2、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重点:

不强调:评价运动成绩;评价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机械记忆;评价单个运动技术掌握的水平;仅评价最终成绩;仅由教师进行外部评价。

n比较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体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n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n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3、学习评价的多元化

从体能、知识与技能、情意、意志、合作意识、健康行为、学习态度、差异幅度多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

五、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计划的制订

1、水平教学计划

水平教学计划是根据水平(1-6)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制订的,是中小学生达成各项目标的统筹计划。水平教学计划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把各个具体目标所呈现的内容标准框架格式加以具体化,并分配到每个学期中,以便从总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和要求,全面达成和落实课程目标。

2、单元教学计划

六个运动技能系列的单元教学计划是根据具体目标和模块来制订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单元教学计划应体现运动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应注意选择实现具体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各阶段每学期可结合运动项目和季节特征安排1~2个单元进行教学。

3、学时计划

学时计划是单元教学的具体执行计划,是以一个学时为单位来设计和安排的。学时计划要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策略来制订。学时计划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但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学与教的方法)、教学后记等部分。

(二)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步骤

l确定学习目标。

l选择与设计学习内容。

l合理分配上课时数。

l单元教学策略的制定

(三)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l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l内容的学习与展开应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还应穿插体能与游戏的内容。

l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应确立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四)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注意事项

l突出“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引导与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力。

l教学内容的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运动特长,并注意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纵横联系。

l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

l要注意季节和气候条件对体育学习内容的制约,充分利用课内外体育资源。

l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方式、方法

(五)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运动技能由球类运动,体操运动、健美操、健美运动或舞蹈,田径运动,水上运动或冰雪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新兴运动,健康教育专题等七个系列组成。根据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可安排学生每半个学期、每学期或每学年选择一次。再次选择时,学生既可以选择相同的项目,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但总计不宜超过五项,以便加深运动体验和理解,发展运动爱好和专长。

★健康教育内容

l健康教育不存在个人喜好或个体差异问题,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树立现代健康观,培养合格公民所必需的。

l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在身体健康方面,包括疾病防治、身体发育与运动、拒绝毒品、合理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良好习惯形成等内容;在心理健康方面,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防治、情绪、性格的形成、青春期心理和行为知识等内容;在社会适应方面,包括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现代社会获取体育和健康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公平竞争与团结合作体育精神和意识,认识到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是社会赋予的权利与义务。

★田径方面的教学内容

l田径运动的动作简单、易学,便于广泛开展。

l田径运动项目多,锻炼形式多样,选择面广,是其他项目不能相比的。

l参加田径运动锻炼不受场地、器械的严格要求。

l田径运动有全面、有效的健身作用。

六、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方式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l自主学习的目的和核心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习经验。

l自主学新恩管理包括体育认知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其特点是独立性、计划性和个体差异性。计划性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落实计划比制定计划更难。

l体育学习的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合作学习

l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核心是增强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学会分享学习经验和合作探究。l共同的学习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意识和相互尊重是成功合作学习的关键。

l合作学习的特点是独立学习与交流合作的统一。

l合作学习的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和互相体育实践能力,要求小组成员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整体协作能力和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

l探究学习的目的和核心是增强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l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l三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改变学生学习过于依赖教师灌输,不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能力和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学生学法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学会体育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2、教师教法

(1)教师的教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应认真考虑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注重讲解、示范的教学模式,应给学生的体育学习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提倡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先要有律动再有操,先律动再教动作好,还是先学动作再跟音乐律动好,前者好。操学几个动作可以打乱顺序再组合创编,创编还可有队形变换,但武术不行,之间的联接做不好,不合理。探讨适合自己教学生的方法。通过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去用学到的方法。如:学生不投篮,增加不投篮的分数激发兴趣让学生去用学到的投篮的方法。注意师生之间的交往,老师不是老大,和学生是平等的,互相交流,教技术引导时从学生身上拿东西,把学生不合理的去掉,加上合理的还给学生,再加工体验再还给学生,发现学生身上亮点,加上合理的因素,让学生的这个亮点更大)

(2)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要关注学生多种体育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改变过于重视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法,应通过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努力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方面的目标,以充分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相互补充,与学生一起分享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共同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七、新的体育课堂教学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区别

新体育课堂教学

l重视学习兴趣、三维观五大领域目标的实现。(目标不同)

l多样化内容、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兴趣。(内容不同)

l灵活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实效互动性。(组织形式不同)

l侧重引导给学生提供质疑、解决问题、技能知识拓展能力的空间。(教学方法不同)

l重视开发与利用场地设施、人力、自然、信息等资源。(课程资源不同)

l重视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等鼓励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同)l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生活式授课,平等交流,(教师角色不同)

l关注所有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对象不同)

l气氛活跃、欢快,学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不同)

l突破常规、标新立异、积极探索、形成特色。(创新程度不同)

l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根据《课标》,创造富有个性和新意的教学教学环节。(课堂结构环节不同)

l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

l重视运动技术学习和掌握程度,重视体能。

l清一色竞技项目,内容多,学生不感兴趣。

l严密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l多以灌输-接受教学法,讲解、示范多。(不要从头说到尾,学生不练,老师做示范好几遍,学生只是看,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遍。)

l不重视开发与利用场地设施、人力、自然、信息等资源;重视仅有书本资源。

l重视运动技术评价、结果性与定量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体。

l教师是传授者管理者、体现权威,教师与学生存在不平等。

l关注运动技术较好的学生,参与表现积极者。

l身顺心违,活泼不足,情绪压抑,兴奋性不高。

l墨守成规、不思创新、消极模仿、没有特色。

l固定的结构模式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变化

l教与学的内容、方式、方法多了。

l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参与多了。

l知识面更广阔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了。

l教师的角色变了,体育教学的内涵深了。

l课堂教学的争论多了,交流多了。

l课堂教学的关注多了,互动评教的主体多了。

l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高了

八、实施课程标准的建议

l一)教学建议

l 1.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

l(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l(2)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

l(3)目标难易适度。

l 2.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

l(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l(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l(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

l(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

l(5)重视健康教育。

l 3.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

l(1)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l(2)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不同内容的教学规律与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积极性。

l(3)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l(4)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l(5)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关注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树立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l(二)评价建议

l 1.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

l课标非常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有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l 2.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

l(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l(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l(3)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结合

l 3.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

l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其他人员评价

l 4.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

l(1)帮助学生分析进步与不足,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l(2)帮助学生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增强自尊与自信;

l(3)正确处理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与《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体育中考”的关系,避免“应试课”冲击正常教学。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创造性的利用与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发挥教师优势特长强化地域项目特色

关注新兴项目的魅力

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l体育教师、学生、其它体育特长人员。

体育部门资源

l学校学生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其它社会民间体育组织。

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l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l现有器械设备的利用与开发改造以及妥善保养。

l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l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l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l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l网络、书籍、图书馆、阅览室、各种媒体等富有更广阔的资源。

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内时间、课外时间、课余时间

九、实施课程标准十年的变化

l(一)、《标准》实验十年带来的变化

l1、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得到充分肯

l(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

l(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普遍得到认可

l(3).《标准》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同

l2、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

l(1).“三维”课程目标普遍得到重视

l(2).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l(3).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基本形成

l(4).发展性的评价方法得到有效运用

l(5).有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得到充分落实

l3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行为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l(1).体育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和行为

l(2).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态度和行为发生了可喜变化

(二)、《标准》本身发生的变化

l1、《标准》修订的过程

l2003年3月,教育部开始对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组织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征集修改意见,涉及到38个国家首批实验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标准》组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一稿。

l2004年,为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又组织各学科的《标准》组对《标准》进行了专门的修订,形成了《标准》修订的第二稿。

l2005年,《标准》组继续利用多种新课程培训和研讨机会,向一线体育教师征询对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报刊杂志上有关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标准》进行修订,形成《标准》的第三稿。

l2007年4月,教育部又启动各学科《标准》的修订工作。《标准》广泛搜集了报刊杂志、网站等各类媒体上关于《标准》意见反馈的大量信息;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充分地讨论和分析之后,字斟句酌地对《标准》的内容和文字进行修改和补充。2008年5月,基本完成了《标准》修订的送审稿。之后,又反反复复修订了数次。

l2009年12月底,《标准》组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2008年修订稿再次进行了文字上的润色和一些内容的修改。2010年8月底,《标准》组全体成员进行了集中讨论和认真修改,又一次对《标准》进行了修订。

l2011年1月,教育部对广东、宁夏、陕西等26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基层教研员和教师广泛征询意见,《标准》修订组成员认真阅读和分析了所有修改意见和建议之后,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分别对修订稿进行了再一次的审读与修改。

l2011年2月,教育部基础司领导和国家级课程专家们对所有学科《标准》的统一范式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召集各学科《标准》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再一次开会。在这一次会议中,领导和专家们给予体育学科的《标准》以很高的评价,并作为范本供各个学科作为参考。

l2011年3月27-4月2日和6月上旬,教育部基础司邀请审议组专家两次对《标准》进行了审议,并与修订组部分核心成员一起,最终讨论和确定了《标准》(修订稿)。

l2、《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

l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l坚持《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

l在认真分析各类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标准》

l3、《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及变化

l《标准》名称的变化

l实验稿全名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后的正式稿名称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小学1~6年级的课程名称从“体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2002年开始研制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部分的内容予以全部删除。即将颁布的《标准》(正式稿)仅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

l序言部分的变化:增加了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问题的描述,强调了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l课程性质部分的变化: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所有学科的《标准》都去掉对“课程价值”描述,增加对课程性质的说明。《标准》(修订稿)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消除一线教师实施体育新课程过程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误解;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并对这些性质进行阐述。

l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变化:首先,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中,强调了本课程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其次,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理念中,为了防止教师误解“激发运动兴趣”理念,不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终导致“放羊课”教学的现象,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等。第三,在“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中,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帮助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

l课程设计思路方面的变化: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标准》(修订稿)将实验稿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改变成“课程设计思路”。这一部分主要在文字的表述方面作了一些修订,使课程设计的落脚点放在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方面。

l4.内容标准方面的变化

l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将《标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为了增强对一线体育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在对学生提出的每一条目标要求之后,《标准》(修订稿)中都会列举达到相应目标要求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供老师们选择。同时,还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样既有助于一线体育教师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去达成学习目标,又有助于教师清楚如何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内容标准”。

l为了方便教师阅读和教学,《标准》(修订稿)在内容标准的体例上做了一些调整,即将实验稿中按学习方面排列水平目标的方式,改为按学习水平排列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这样更有助于教师一目了然地了解某一水平在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

l为了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兴趣,体现体育学科的特性,《标准》(修订稿)强调了水平一和水平二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并多采用体育游戏活动,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

l考虑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标准》(修订稿)在“身体健康”学习方面适当地增加了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意识。

l根据教育部多次提出的减负要求,《标准》(修订稿)根据义务教育学生的身心发展基础,保留和增加了适合各水平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活动内容,删去对该水平学生来说难度过大的学习内容,例如,删去了水平一和水平二的“悬垂”和“支撑”等。

l5.实施建议方面的变化

l(1)教学建议方面

l首先,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标准》(修订稿)将“教学建议”部分关于地方和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挪至附录部分,同时对地方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旨在强化地方和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责任和权利。l其次,为了提高教学建议对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标准》(修订稿)主要从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考虑到《标准》是国家性文件,而不是教学法书籍或《标准解读》,因此,对上述三方面的内容阐述尽量做到明确和简洁。

l第三,《标准》(修订稿)在保留实验稿主要思想和内容的基础上,强调要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方法也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的整体发展。

l第四,《标准》(修订稿)无论在《标准》层面,还是在水平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层面,都非常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内容和方法促进目标达成”的思想。

l第五,《标准》(修订稿)强调要重视健康教育,提出各地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除了进行体育文化知识方面的教学以外,每学年还要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

l(1)评价建议方面

l首先,考虑到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发展,故《标准》(修订稿)在评价建议部分去掉了实验稿中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以突出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阐述。

l其次,《标准》(修订稿)在评价思想和理念不变的基础上,主要从明确体育学习评价目标、合理选择体育学习评价内容、采用多样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体育学习的评价结果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提高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l第三,为了提高体育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标准》(修订稿)增加了一些可供教师直接参考的案例,放至附录部分,以拓展教师的思路,解决一线教师不知道如何根据新的学习评价思想和理念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操作性问题。

l第四,在对“体能”的评价中,《标准》(修订稿)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除此之外,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应试教学,以及体育教师不理解实施体育新课程与一些体育测试之间关系的现象,《标准》(修订稿)还专门增加一段说明,提出“体育教师应正确处理体育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中考’等测试之间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l(3)教材编写建议方面

l首先,由于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一纲多本和教材多样化的原则,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标准》(修订稿)只提出教材编写的注意事项,去掉了实验稿中关于“教材内容编写建议”和“教材的呈现形式和体例”等内容。

l其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考虑到教材的循环使用,以及学生对于教材的保留,在总印张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标准》(修订稿)将过去水平四只编写一册教材改为三册教材,水平一至水平三依然只编写教师教学参考书。

l第三,《标准》(修订稿)去掉了实验稿中针对教材编写原则的阐述语气,而是从给予教材编写者提出注意事项的角度进行阐述,并从实验稿中提到的四个方面增加至六个方面,去掉了实验稿中对“健康性”和“兴趣性”原则的阐述,增加了对教材编写要注意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差异性等方面的内容。

l第四,考虑到健康教育和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行为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小学阶段健康教育的严峻现实和迫切需要,《标准》(修订稿)提出要在水平一至水平四将健康教育的内容编写在教师教学参考书中或编写在水平四的教科书中,以便于体育教师开展健康

教育方面的教学。

l(4)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l首先,《标准》(修订稿)强调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与身体练习有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不应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

l其次,《标准》(修订稿)增加了时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出体育场地比较紧张的学校要注意合理安排体育课时间,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使用效率。

l6.附录部分的变化

l(1)《标准》(修订稿)将实验稿中有关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内容以及教学案例移至附录部分。

l(2)《标准》(修订稿)将增加的评价案例放入附录部分。

l(3)《标准》(修订稿)去掉了实验稿中各水平不同领域的学习目标表格和名词解释。l(4)《标准》(修订稿)删去了行为动词表格。

l《标准》研制和修订的过程是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全社会共同关心、课程专家积极引领、学科专家认真研究、一线教师踊跃参与的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几上几下、上下联动”,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过程。在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上,没有哪一次经历的研制和修订过程有这次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哪一次课程改革像本次课程改革,参与的人之多、关注的面之广、讨论之踊跃、争论之激烈,前所未有。这是一种巨大进步,从而也体现出国家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与决心,相信在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体育新课程会走的更稳、更好。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新课标解读教学内容

一、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一)指导思想不同 (二)目标体系不同 (三)结构不同 (四)学段不同 (五)内容标准不同 (六)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七)评价方法不同 (八)教学要求不同 二、课程性质的定位与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展放在主体地位 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5、根据发展性要求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学习领域与内容标准 (一)运动参与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学生要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水平一) 乐于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水平二) 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水平三)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知道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 (二)运动技能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知道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水平二) 了解所练习的运动动作,观看体育比赛(水平三)

2017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乳山市普通高中 2017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又是一次新的挑战,又是一次知识的盛宴,在这里我们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共同进步,让我们一起经历------撸起袖子加油干 学习寄语

学习现场 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时代背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 一、“2017版课标”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主要变化 课 程 类 别 选修I 选修II 选修课课程 名称 学时学分 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 及当地社会音乐文化特点、特色资源和学校办学理念 自主开设。每个模块18学时1学分(学分值范围0-4合唱每个模块18学时1

必修与选修课的变化: 旧版:一个必修,五个选修 新版:六个必修(可选),选修I(六个可选)+选修II 学份与选课的变化: 旧版:必修2分+选修1分,选课流于形式 新版:共3分,必修不少于2分,选课更灵活自主

二、修满18个学时是选课和获得1学分的基础学分的获得有多种选课方式。如: 【1】2(必修)+1(选修) 【2】2(必修)+1(必修) 【3】1(必修)+1(必修)+1(必修)

【4】1(必修)+1(必修)+1(选修)三、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选课指导---调配---分流---疏导---整合四、学分与选课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课程选择更加灵活选择空间也更大) 1、教师仍可以按照原来模块的划分,使用原教材上课,按照“音乐鉴 赏”36学时,其他每个模块18学时进行教学。 2、教师也可以将原教材中有关模块,如“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中的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的相关内容梳理出来作为选修I的课程内容,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继续深化学习相关模块内容的需求。 3、艺术社团活动都将作为选修I课程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化管理,并将与之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和音乐学习成果纳入对学生的平均体系并计入学分。 4、选修II课程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及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民间艺术传承等,由学校确定开设,学生资助选择修习,学生每修满18学时,通过考核与评价也可以计入学分。 五、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以“以美育人”为导向。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 以“完善评价机制”为抓手。 2、落实培育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一)指导思想不同 (二)目标体系不同 (三)结构不同 (四)学段不同 (五)内容标准不同 (六)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七)评价方法不同 (八)教学要求不同 三、课程性质的定位与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四、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展放在主体地位 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5、根据发展性要求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五、学习领域与内容标准 (一)运动参与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学生要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水平一) 乐于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水平二)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3.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3.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体育新课标解读

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他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 方面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通过解读发现线的标准比老版本的标准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 以消除一线教师实施体育新课程过程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误解;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并对这些性质进行阐述。 并且考虑到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发展,故在评价建议部分去掉了实验稿中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以突出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阐述。 ■修订稿在评价思想和理念不变的基础上,主要从明确体育学习评价目标、合理选择体育学习评价内容、采用多样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体育学习的评价结果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提高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应试教学,以及体育教师不理解实施体育新课程与一些体育测试之间关系的现象,修订稿还专门增加一段说明,提出“体 育教师应正确处理体育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中考'等测试之间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与实践相结合 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 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 选拔与甄別功能;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doc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课标解读中形成的认识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中,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反思课标解读的效度。例如,学习目标制定是否符合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 吴斌 一、为什么要进行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研制具有怎样的背景?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均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课程已出现许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诸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甄别、选拔和淘汰,等等。面对挑战,基础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作出回答,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便顺理成章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指引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鲜明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课程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音乐课程做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尤其是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标准》的研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专人管理音乐教育的状态;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涣散局面;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课率稳步上升,改变了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引进学习了多种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音乐教材建设、教学器材配备以及音乐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可以说,目前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主要的、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1.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2)

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2) 社会建构主义对于英语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英语教学和英语教育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英语教学指的是把学习英语作为目的,但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语言学习也应具有教育价值,应有利于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所以学习经验不应仅针对学习语言,而应使学习者理解学习的价值,从而实现整体发展。语言学习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因为语言不仅具有交际功能,还具有储存信息,思维和认识的功能。 1.1.2英语教育的目标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而社会建构主义则认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能力就可以获取知识。当然,知识也是构成能力的重要基础。人的学习是终生的,而学校的学习只具有阶段性。若要在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就必须具有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但要帮助学习者学习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学习各种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语言学习更是如此,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语言的发展。另外,学习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更不是在学校内就可以完成的。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 1.1.3学习者应学习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 由于学习者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的学习素材进行主动理解和诠释,所以他们各自学习和吸收那些有个人价值和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这个过程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但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使他们把不同的个人特征、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及对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不同理解带到学习过程中去,结果总是因人而异。学习者应以有意义的方式来学习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 1.1.4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的结果 学习者的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因素在根本上影响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学习是在学习个体的内部发生的,因此,学不学和怎样学都取决于学习者本身。社会建构主义特别强调让学习者自己决定学什么、怎样学和培养学习者自主感、自控感的重要性。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对学习行为有着极大的正面影响,学习者会因此而产生和增强自我责任感。反之,学习者就消极退缩,导致学习的失败。学习过程和结果受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1.5学习者的周围环境作用 任何学习都必然存在与某一具体的环境之中,是通过和他人互动来完成的。互动的性质和意义是成功学习的关键。语言学习尤其如此,因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用目的语来交际互动。社会建构主义特别推崇情景教学(situated learning)和抛锚式教学(anchored learning)。另外,这里的环境不仅指课堂环境,课堂环境的营造者主要是教师。与此同时,课堂环境还指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和人际,甚至心理环境,所以教师须特别注意互动对学习者的行为及情感因素的影响。 1.1.6教师在学习中的角色 在社会建构主义的课堂里,教师是中介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教师通过与学习者的互动,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经验,由此来创造有利于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习者增强自主、自控和自我责任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 1.1.7提倡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instruction) 任务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并根据具体需要设计或选择任务与活动。每一个任务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学习者就知道自己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是什么,就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任务的意义,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

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

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 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 2)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3)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4)使学生掌握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的发展。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强调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2)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从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入手,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1)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2)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及创新精神,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3)应改变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学生的模仿和接受学习,师生之间是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是在总结近十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和广泛听取一线音乐老师和一批专家意见后的创新与改革。新标准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和改变: 一、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二、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

原标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个,而新标准中将原来分为两个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共有五大理念。如审美和兴趣合二为一,改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业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等内容。如原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合并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如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原标准的理解多元文化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再如原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新标准中也合二为一。同时,修改并提出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我想是鉴于前期课改中一些老师过于强调了学科综合而忽略了音乐特点的做法而提出的,新标准指出要突出音乐特点,并且在表述中具体列举了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指出这些音乐特点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三、音乐特点更加突出 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体育新课标解读

?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他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通过解读发现 线的标准比老版本的标准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以消除一线教师实施体育新课程过程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误解;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并对这些性质进行阐述。并且 考虑到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发展,故在评价建议部分去掉了实验稿中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以突出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阐述。 ■修订稿在评价思想和理念不变的基础上,主要从明确体育学习评价目标、合理选择体育学习评价内容、采用多样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合理运用体育学习的评价结果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提高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针对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应试教学,以及体育教师不理解实施体育新课程与一些体育测试之间关系的现象,修订稿还专门增加一段说明,提出“体育教师应正确处理体育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中考’等测试之间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影响体育教学质量。” 与实践相结合 ?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 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 ?选拔与甄别功能; ?反馈、调节功能; ?诊断功能; ?激励功能; ?发展功能。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国家新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多年,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下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解读。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更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心的转变 1.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小学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心理负担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这就要求执教者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觉参与的意识,使音乐教学鲜活生动,富有吸引力。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 四、注重情感交流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指挥棒运转,其学习的满足感也只能在最后10分钟的个人唱、小组唱、集体唱中获得一些体验。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所以,一个好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与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 实践告诉我们,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大胆创新,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英语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如果在中小学英语教师中做一个调查:“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教师的答案是:“现行考试方式与评价制度。”的确,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师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几乎成了广大师生的无奈选择和真实描述。考试是师生谈论最多的话题,由于评价学生看成绩,评价教师也是看成绩,考试频繁,师生均感身心疲惫,加上英语在中考、高考中是个举足轻重的“筛子”,考生的考分差距大,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要使英语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英语知识的同时,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必须改革现行考试方式与评价制度。所以一切有志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师,都在真诚而又急切地呼唤英语考试方式与评价制度的改革。 让人欣喜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这方面已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此次,《标准》响亮地提出:“倡导形成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评判、鉴定教与学的效果,也不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为他们的成长指明方向。”不可否认的是,理念要化为行动,还有一段艰难的探索过程,但我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近几年,不少重要的考试,如中考,已开始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口试等。考试的内容明显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那种把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的做法正在被改变。这必将对今后的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说我们经常将教学上的种种弊端纷纷归咎于不合理的评价体系的话,那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到来。或者说,随着“指挥棒”的逐渐转向,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反思和实施英语教学呢?教学过程中又如何弱化英语的“筛子”功能,增强其人文意蕴呢? 从个人的学习体会与实践体会来看,《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启发我们反思:“英语学习本质是什么?” 以往的评价方式之所以不尽合理,与我们对“英语学习本质是什么”认识不

新课程标准解读.pdf

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统一性、规范性。第二,主动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课程内容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分科优势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总之,新分科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解读

体育与健康学科新课标解读 一、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上课时,更多的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口号,其实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要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

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按照这样的理念,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采用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方法,而是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划分学习领域的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起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他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