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天然气地质学

收稿日期:2005-01-25;修回日期:2005-05-03.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ZD0414)资助.

作者简介:汪彦(1976-),男,甘肃天水人,硕士,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研究.E -mail :w angyan 197609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5417125.html, .

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汪 彦1,彭 军1,游李伟1,张庆堂2,孙连昌3

(1.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2.海洋石油开发公司,山东东营257237;

3.杜家店镇采油一矿105队,山东滨州256600)摘要:由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 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岩芯、三维露头、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变为三维地层关系,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对储层、隔层及烃源岩分布进行评价及预测的一种新理论。其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与旋回等时对比法则。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由邓宏文引入国内,大大地推动了国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创新、油气勘探开发应用领域的拓宽和其他方面上的应用等。虽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在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中,与经典层序地层学相比,它摆脱了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这一思想的束缚,从而可以实现对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构建,因此它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新理论。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高频层序地层学;油气勘探与开发;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5)03-0352-07

0 前言

由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 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岩芯、三维露头、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变为三维地层关系,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对储层、隔层及烃源岩分布进行评价及预测的一种新理论[1]。其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其理论核心是: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量比值的变化,在相同的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以及岩石结构和相组合类型发生变化[2]。也就是说,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国内最初是由邓宏文(1995)引入该理论,随后受到了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广大学者在不同的领域内,结合相关科研项目,发表

了一批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有力地推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国内的发展。但是由于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学在国内研究时间较短,并且在引进初期对“高分辨率”的含义理解不同,因此在理论及应用上均存在着一定的混淆及偏差。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对国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指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 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不同认识

本文所讲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Hig 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 raphy )是由Cro ss 提出的源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概念最初是由H.W.Po samentier 等[3]

(1989)在研究小型阿伯塔东坷里三角洲时提出的,是指形成于“大水坑”边缘、在暴雨季节发育的“高分辨率”经典层序地层学。因此国内学者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有了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在20世纪

第16卷第3期

2005年6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U RAL GAS GEOSCIENC E

Vol.16No.3Jun. 2005

90年代中后期,有些学者在引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一词时存在着一定的混淆。目前国内与“高分辨层序”有关的层序地层学主要有3大不同的学派:即高频层序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高频层序地层学(High fr equency stratigrphy)概念最初由Wagoner等(1991)提出。相当于M iall 等(1990)和Posamentier等(1992)的四-五级甚至六级旋回,周期为0.01~0.2M a,是米兰柯维奇驱动的气候变化和高频短周期海平面变化的综合产物,属行星轨道参数(偏心率、偏度和岁差)不规则旋回层序[4]。国内倡导这种提法的学者主要有覃建雄[4,5]、魏魁生[6]等。最早的高频层序研究可以追溯到对北美中大陆晚宾夕法尼亚世碳酸盐岩地层进行旋回划分的研究,当时共划分了55个相当于四-六级的高频旋回[4]。后来大量研究也证实了在碳酸盐岩地层中普遍发育四-六级高频层序。Wag oner等还认为:这种高频层序横向追踪范围最小仅数平方公里,最大可达数百平方公里,具局部或区域性对比意义,在特殊条件下可进行全球对比[4]。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是由国内林畅松教授[7,8]、魏魁生[9]所倡导的储层规模的层序地层学。其理论源于Jervey[10]、Po samentier[11]和Van Wag oner等[12]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可容纳空间”、“相对海平面变化”、“基准面变化”、“强制性海退”等重要概念,不断提高层序和沉积体系域的划分精度,发展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理论。林畅松认为相对于有限的钻井和露头及地震剖面等资料为基础的低精度层序地层分析而言,具有密集的钻井和露头、岩芯等资料、生物地层、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控制的层序地层学称为高精度的层序地层学[7,8]。因此利用岩芯、钻井和露头资料,将作为地层格架的三级层序尽可能划分成更小的四级、五级层序或体系域,并依此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来进行地层对比,即可达到“高分辨率”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同样是用High r 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英文词组翻译的。魏魁生则根据地震、钻井、古生物、同位素等资料综合分析,借助于琼东南盆地与全球海平面升降频率和变化趋势的相似性,共识别出了19个三级层序、57个体系域、54个以上准层序组,196个以上准层序;并将高精度层序地层学译为High pr eci-sion sequence str atig rahpy[9]。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国内的倡导人主要以邓宏文、郑荣才等研究者为代表。其理论是由Cross教授(1994)所提出的,它与以往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包括上面提到的高频层序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有所不同。关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知识已有很多相关论文都做过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专门一一罗列了。其主要的观点有:1引用、发展了W heeler提出的地层基准面概念,并提出了“沉积物体积分配”、“相分异”、“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和“二分时间单元”等重要的概念;o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沉积旋回是取决于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负荷、沉积通量和沉积地形等综合因素所制约的基准面升降旋回;?其研究目的是在于建立高时间精度的等时地层格架和地层框架内进行同级次地层之间的对比[1]。国内学者认为:所谓“高分辨率”的实质系指对不同层次的地层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和对比的高精度的时间分辨率,也即时间-地层单元即可以用于油气田勘探阶段长时间尺度地层单元(如巨旋回、超长期基准面旋回、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等时对比,也可以用于油气田开发阶段短时间尺度地层单元(如中期基准面旋回、短期基准面旋回、超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等时对比[13]。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高分辨率”的含义各有不同的理解,或将其视为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的代名词;或将其等同为高频层序,认为在岩性、测井或地震剖面中将层序尽可能地划分为最小成因地层单元,即可达到“高分辨率”的目的。所以高频层序地层学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只是借助于其它密集的原始资料,将原来划分出的三级层序进一步细分,但不论是所运用的术语,还是遵循的地层划分原理,都是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仅仅是从不同角度考虑了细化地层的划分级次,因此二者仍然属于经典层序地层学范畴。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地层基准面升降旋回为成因地层沉积的主控因素。由于影响地层基准面变化的因素(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负荷、沉积通量和沉积地形等)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是不同的,在同一基准面旋回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亦不同,因此造成了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相域的沉积物在相序和叠加样式上的差异。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讲,Cro ss所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并不完全属于经典层序地层学,而应该是经典层序地层学的延伸和提高。本文重点讨论的就是此种意义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将国外有

353

No.3 汪彦等: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论文介绍给读者。虽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译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后,基本上达成了共识。目前在文献中所提到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一般均指由Cross所提出的基准面旋回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国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主要是在理论创新、油气田勘探开发应用领域以及其他应用领域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 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

经过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邓宏文不仅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首先引入国内[1,2,14],更重要的是还将其应用到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同领域[15~17]。特别是以郑荣才、彭军为代表的研究者在关于地层基准面(以下简称基准面)旋回的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2.1.1 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级次划分的标准

Cross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于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分级性并没有明确加以界定,只是简单地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类基准面旋回[2]。这种划分方法极易导致人们在进行基准面旋回划分时,对同一基准面旋回相对长短(地层的厚薄及年龄的新老)理解的不同而导致划分的不一致和混乱,不利于工作中的应用与对比。在这种情况下,郑荣才、彭军等人通过对辽河断陷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川西前陆盆地、百色走滑盆地[18~21]等地区的地层相继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后,提出了具有不同成因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6种成因界面类型;据此将基准面旋回划分为巨旋回、超长周期、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和超短周期六个级次;指出了这些旋回界面的重要识别标志,以及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的控制因素和基本特征[13]。这项研究成果进一步细化了地层划分单元,达到了高时间精度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完善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旋回级次上的划分标准。在实际划分地层单元时,特别是在油气田开发阶段,这种高频低级次的中期、短期和超短期基准面旋回与油气田开发区块中的砂组、小层砂体和单砂体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据此可以将地层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与砂体的划分对应起来,对于在开发阶段正确划分与对比砂组、小层砂体和单砂体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2~24]。也有学者赞同以Van W ag oner(1990)层序划分框架为基础的5级基准面旋回的分法,如王嗣敏(2004)[25]的划分法。另外,也还有其它不同的划分方法,在此不再一一介绍。

2.1.2 基准面旋回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

分析

由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建立在基准面旋回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因此识别高频低级次基准面旋回与沉积动力学的关系,便成为了高精度的时间等时地层对比和建立高分辨率时间-地层格架的关键。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引起了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从而导致了在不同时期内同一地区相序上的差别、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域内相域上的不同分布;以及在同一基准面旋回内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的变化使得地层的叠加样式和保存程度(沉积或剥蚀)在不同地区也就有所不同。因此识别出它们之间以及相关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进一步认识沉积物保存程度和地层叠加样式的关键,也是进一步理解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之间的叠置关系和相序变化规律的基础。基于此情况,以郑荣才为首的研究组提出了基准面升降变化与沉积动力学的关系[26]。郑荣才等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例,借助中期基准面旋回变化与沉积动力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划分了(超)短期旋回,描述了在中期基准面旋回内(超)短期基准面旋回的不同叠加样式,并建立了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框架单元的短期旋回(或超短期旋回)的理想叠加模式,即把中期基准面旋回分为缓慢上升、加速上升、由上升转向下降、快速下降和下降至最低点再折向上的不同演化阶段, (超)短期基准面旋回随之形成不同的沉积结构和叠加样式。

2.2 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区域性高时间精度的等时地层对比格架,进而对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特别是对储层、隔层及烃源岩分布进行评价和预测。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2.2.1 在油气田勘探中的运用

由于油气田勘探的工作量大,成本高,并且缺少系统详细的资料可供参考。各大油田在诸如地层划分、定年和区域对比、地层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特征、有利储集砂体或砂层组的时空展布和追踪对比、以及有利区块的选择和油气藏预测评价等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难以正确区分地层等棘手的问题。因此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观点来解决这些地质问题,将会更有效地进行油气的开采。郑荣才[27]

354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Vol.16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划分为3个超长期、8个长期、1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以长期旋回层序为年代地层框架,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层序地层格架;并讨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天然气藏的关系。刘云田[28]等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从库车坳陷下侏罗统阿合组中识别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以及20~2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认为长期基准面旋回是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的基础和关键。赵俊兴等[29]认为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地层对比能使对比的等时性更强、精度更高,进而可更好地反映原始古地貌特征。

归纳前人在油气田勘探阶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低频高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可较好地应用于盆地勘探阶段地层组段的划分、区域地层对比、盆地古地貌分析、中小比例尺等时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生储盖组合分析、有利勘探目标的优选和评价、进而确定有利的开发区块、预测评价油气层等地质研究工作。

2.2.2 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更有助于解决油气田开发工作中面临的许多地质问题。目前国内大部分此方面的文章多是关于油气田储层方面的研究。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评价储层,其研究工作已经能够精细到目前油藏细分开发调整的最小单元(单砂体)上、能够应用到储层流动单元层次性的分析中、以及应用于油藏描述、油藏模拟的储层划分和预测中。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划分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和所建立相应高时间精度的层序地层格架,不仅可以满足高时间精度的小层砂体和单砂体的等时追踪对比以及等时大比例尺沉积微相图的编制,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储集砂体时空展布规律的三维预测和定量评价,这为进一步深层次的油田地质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模型。在这方面,有些学者已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20,30~32]1,并提出了一套在油气田开发中利用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的变化对储层进行划分评价的理论依据,以及对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科学方法。

由于基准面变化的旋回性与油气储层及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性二者之间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在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地层内,储层流动单元的发育及其优劣与基准面升降过程中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的比值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可利用高频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的沉积机理和相对应的地层对比,结合储层的沉积成岩作用以及现场生产动态数据来划分流动单元。张尚锋等[33]以泌阳凹陷双河油田为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储层流动单元层次性进行了定性的研究。吴胜和等[34]在研究吐哈盆地温吉桑-米登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时,认为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所建立的高分辨率时间地层单元格架为进一步研究储层流动单元及渗流屏障的时空展布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一套研究流动单元的新思路。

还有许多学者在油藏描述、油藏数值模拟[35]中尝试着应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申本科等[36]认为油藏描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发展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井间地震技术和四维地震技术监测油藏开采动态等。曹树春[37]认为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结构单元及流动单元分析的三位一体理论是储层油藏精细描述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气田开发阶段的地质研究和应用方面,高频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可较好地应用于开发区块的油层或砂组单元划分、小层砂体或单砂体的等时追踪与对比、高精度大比例尺等时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砂体时空展布规律、几何形态、连通性、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并指明了碎屑岩油藏剩余油研究的思路。2.3 在煤层研究方面的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着眼于沉积矿产[1],因而含煤层系同样可以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进行相应的地层对比研究。但因含煤层序的结构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所以含煤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必须紧密结合聚煤盆地充填沉积的特点和盆地的类型;特别是含煤地层中的高分辨率事件界面的识别与对比对确定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国内有许多学者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很有价值的研究。如杜振川等[38,39]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对百色盆地早第三纪和河北石炭—二叠纪的含煤岩系研究后,认为内陆表海盆地成煤演化及其沉积作用与基准面变化密切相关,聚煤作用的发育同样要受到基准面变化的严格控制,形成旋回结构十分清晰的含煤层序,其层序特征同样取决于可容

355

No.3 汪彦等: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1彭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研究.内

部资料,2002.

纳空间的多少及新增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速度。一般来说,盆地沉积体受构造沉降、气候和物源供应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沉积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因而控制了盆地的充填沉积层序,因此盆内基准面旋回和变化的分析就为聚煤规律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模型。大面积分布的厚煤层,必须有基准面的不断抬升、持续存在的可容纳空间作保证,才能形成。而李增学等[40,41]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了淮南煤田二叠系后也得出相类似的观点,并提出了聚煤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界面识别、层序级次划分的基本原则。由于含煤盆地的地质背景和类型具有多样性,因此,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必须结合聚煤盆地的特点。比如陆相聚煤盆地的层序划分不同于陆表海盆地、坳陷型盆地,与断陷型盆地又有所不同。另外,含煤盆地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中,对煤层本身的详细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泥炭堆积与海(或湖)平面变化具有密切关系,对煤层体本身的研究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关水平面变化的信息。

2.4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目前国内学者一方面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大量地运用到沉积地层的划分对比等的研究中去,另一方面也必然要借助于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提高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拓宽其应用领域。

许多学者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处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相关问题。如赵俊青等[42]利用地球化学(粘土矿物、微量元素)分析技术来识别高分辨率层序界面;吴义杰等[43]利用测井资料的砂泥比计算值和地震资料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综合识别基准面旋回并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自动划分的方法;郑小武等[44]采用测井资料定量描述了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的A与S两个变量,并自动划分了高分辨率地层层序,利用这一技术可极大地提高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效率和精度;唐为清等[45]利用FORWARD成像测井资料处理软件以及张建伟等[46]利用二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进行连片处理和成像建模,为高时间精度的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批量数据处理的应用技术软件;雷雪等[47]在进行川西三维地震资料反演时,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手段获得了地质意义上的最优解;石万忠等[48]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时—频分析准确地预测了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并且还用在砂体性质的识别上。另外,许广明等[35]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建立了油藏储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吴胜和等[49,50]以新疆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为例,探讨了应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资料进行高分辨率时间地层单元追踪对比的思路和方法。

从上面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不仅仅用于提高地层划分对比的精度和正确性,而更重要的是用于油气田开发中后期阶段的小层砂体时空展布、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油藏数值模拟、流动单元划分、注采工艺调整、储量计算等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

3 结语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提出不仅有可能将地层定量研究的精度在时限上提高到万年至千年级,甚至更精确,而且由体积分配和相分异原理所决定的地层空间展布也变得可以更好地预测,这为地层的精细对比和砂体分布的精确预测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该理论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它摆脱了经典层序地层学关于海平面变化控制层序形成这一思想对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的束缚,从而可以对基准面的分析实现高分辨率陆相层序地层格架的构建研究。但是高分辩率层序地层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明显存在着不足:1目前主要应用于陆相的碎屑岩地区,而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应用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o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基准面旋回划分时,自旋回或异旋回的识别非常重要,异旋回是基准面变化的响应,而自旋回本身与基准面无关,因此该理论也就无法很好地解释自旋回的沉积过程,如非周期的风暴沉积、浊流沉积以及冲积环境的河流改道等。?对于基准面旋回级次的划分和识别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异议。?国内在陆相地区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海相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参考文献:

[1] 邓宏文.美国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新学派: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5,16(2):89-97.

[2] 邓宏文,王洪亮,李熙吉吉.层序地层基准面的识别、对比技术

及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3):177-184.

[3] Posamentier H W.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阿伯塔东坷里

三角洲为例[J].覃建雄译.地质科学译丛,1993,10(1):41-

356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Vol.16

47.

[4]覃建雄.层序地层学发展的若干重要方向[J].岩相古地理,

1997,17(2):63-70.

[5] 覃建雄,吴勇.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应用[J].天然

气地球科学,1995,6(6):1-12.

[6] 魏魁生,郭占谦.松辽盆地白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1):7-14.

[7] 林畅松,张海梅,刘景彦,等.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预测

[J].地学前缘,2000,7(3):111-117.

[8] 林畅松,刘景彦,刘丽军,等.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建立沉积

相和储层规模的等时地层格架[J].现代地质,2002,16(3):

276-281.

[9] 魏魁生,崔旱云,叶淑芬,等.琼东南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

研究[J].地球科学,2001,26(1):59-66.

[10] Jervey M T.Quantitative geological modeling of s iliciclastic

rock sequ ences and their s eis mic expr ess ion[A].W ilgus C

K.Sea-Level Ch ang es:an Integrated Approach[C].Soc E-

con Palaeon tol M ineral Spec Publ,1988,42:47-69.

[11] Posam entier H W,W eim er P.S iliciclastic sequen ce s tratig- rap hy and petroleum geology-w here to from h ere[J].AAPG Bulletin,1993,77(5):731-742.

[12] Van W agoner,M itchu m J C,Campion R M,et al.S ilicicl- astic s equence stratig raph y in w ell logs,cores an d outcrops [J].AAPG,M ethods in Ex ploration,1990,7:55.

[13] 郑荣才,彭军,吴朝容.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

究意义[J].沉积学报,2001,19(2):249-255.

[14] 邓宏文,王红亮,宁宁.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高分辨率层序

地层学的理论基础[J].地学前缘,2000,7(4):305-313. [15] 邓宏文,王洪亮,李小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在河流相中

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2):90-95,114. [16] 王洪亮,邓宏文.地层基准面原理在湖相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2):96-102.

[17] 邓宏文,王洪亮,王敦则.古地貌对陆相裂谷盆地层序充填特

征的控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4):293-296,303.

[18] 吴朝容,郑荣才.辽河油田西部洼陷沙河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

层学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26(4):375-381. [19] 郑荣才,彭军.陕北志丹三角洲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

与等时对比[J].沉积学报,2002,20(1):92-100.

[20] 彭军,陈景山,郑荣才,等.百色盆地百岗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

及研究意义[J].地球学报,2002,23(2):153-158.

[21] 柳梅青,陈亦军,郑荣才.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陆相地层高

分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沉积学报,2000,18(1):50-56.

[22] 唐海发,赵彦超,于广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大牛地气田

山一段地层对比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1):

69-73.

[23] 胡小强,石万忠.渤南凸起浅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11(6):15-19.

[24] 刘海涛,陈少平.临南油田田呕块邻区沙三中亚段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的划分和含油气层序预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

14(3):200-202.

[25] 王嗣敏,刘招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陆相地层研究中若干

问题的讨论[J].地层学杂志,2004,28(2):179-184.[26] 郑荣才,尹世民,彭军.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

力学分析[J].沉积学报,2000,18(3):369-375.

[27] 郑荣才,文华国,梁西文.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分析[J].矿物岩石,2002,22(4):66-74.

[28] 刘云田,陈子火斗,施泽进,等.车坳陷下侏罗统阿合组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特征[J].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31(1):40-45. [29] 赵俊兴,陈洪德,向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在沉积前古

地貌恢复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30(1):76-

81.

[30] 彭军,郑荣才,陈景山,等.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

序分析[J].沉积学报,2002,20(2):203-209.

[31] 彭军,郑荣才,陈景山.百色盆地那读组层序分析与生储盖组

合[J].沉积学报,2002,20(1):106-111.

[32] 郑荣才,彭军,彭光明,等.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油藏开发工程

中的应用[J].沉积学报,2003,21(4):654-662.

[33] 张尚锋,洪秀娥,郑荣才,等.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储

层流动单元层次性进行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

(2):147-151.

[34] 吴胜和,王仲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J].沉积学

报,1999,17(2):252-257.

[35] 许广明,徐怀大,孔祥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藏数值模

拟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115-119. [36] 申本科,胡永乐,田昌炳.油藏描述技术发展与展望[J].石油

勘探与开发,2003,30(4):78-81.

[37] 曹树春.储集层精细描述的新思路[J].地质科技情报,2001,

20(1):39-43.

[38] 杜振川,金瞰昆,闫纯有,等.百色盆地早第三纪高分辨率层序

地层特征及聚煤作用[J].煤炭学报,2001,26(5):463-467. [39] 杜振川,金瞰昆.含煤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特征研究

——以河北石炭—二叠纪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

30(4):407-411.

[40] 李增学,余继峰,杜振川.含煤地层高分辨层序地层研究的现

状与展望[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20(4):8-12,18. [41] 李增学,魏久传,金秀昆.淮南煤田二叠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学特征[J].地层学杂志,2001,25(1):34-39.

[42] 赵俊青,纪友亮,张善文.地球化学在高分辨率层序界面识别

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3):264-268,273.

[43] 吴义杰,高德群,许江桥,等.一种自动识别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的方法及计算机实现[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38(2):

162-167.

[44] 郑小武,邓宏文,徐怀大,等.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自动划分

技术与应用尝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4):357-360.

[45] 唐为清,金勇,张世刚,等.FORW ARD成像测井资料处理软

件应用与效果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5):549-552.

[46] 张建伟,鲁烈琴,强芳青,等.二维叠前深度偏移连片处理及成

像建模技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3):203-206. [47] 雷雪,李忠,吴芙蓉,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川西地震资料

反演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3,42(4):493-500.

[48] 石万忠,李举子,李梦溪,等.时—频分析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学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3):234-237.

357

No.3 汪彦等: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49] 吴胜和,马晓芬,王仲林.温米油田开发阶段高分辨率层序地

层学研究[J].石油学报,1999,20(5):33-38.[50] 吴胜和,马晓芬,陈崇河.测井约束反演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学中的应用[J].地层学杂志,2001,25(2):140-143.

CURRENT STATUS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CHINA

WANG Yan1,PENG Jun1,YOU Li-wei1,ZHANG Qing-tang2,SUN Lian-chang3

(1.D ep ar 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 ironment,Southw est P etr oleum I nstitute,Chengdu610500,China; 2.Off shore Oceanic

Petroleum D ev elop ment Co.,D ongy ing257237,China; 3.N o.105T eam of N o.1Oil R ecovery Gr oup in

D uj iadian T ow n,Binz hou256600,China)

Abstract:The hig h-r esolutio n sequence stratig raphy represented By T. A.Cross in Clorado School of M ines is a new principle that basing on the data of drilling,outcrop,log ging and high resolution seismal section,using fine techniques of sequence partition and comparison to change one-dimension dr illing infor-mation into three-dim ensio n stratigraphy relationship,it can set up genetic stratug raphy comparison con-struction,and evaluate and forecast the distributio n of r eser voirs,cap formation and oil so urce bed.T he hig h resolutio n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cluded the principles o f str atig raphic base level,v olumetr ic parti-tio n.facies differentiation and rule for chro nostratig raphic cycle correlatio n as its theo retical bases.Origi-nally Professor Deng Hongw en introduced it into China.Many scholars paid highly attention to it later. M ore and mor e scholars devoted them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pr inciple and application,and published many valuable articles that hav e brought out a great developm ent to the hig h resolutio n sequence stratigra-phy.The g reat achievem ent in it mainly em bodied in Innov ation of its principles,Application of ex plor ation and dev elo pm ent in petroleum and gas,and Application in other aspects.T ho ug ht the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 raphy has a lo t of sho rtages,co mpar ed w ith classic sequence stratig raphy,it has g otten rid of this view that the sequence formation w as m 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hange of sea level in co ntinental fa-cies,and has set up fine co ntinental facies's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nstruction.So it is a v er y pr actical new principle.

Key words:High reso lution sequence stratig raphy;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 atig raphy;H ig h frequency stratigrphy;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petr oleum and g as;Cur rent status.

会议消息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小组发言人及题目第五组:地球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含实验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勘探和

环境地球化学等) 主持人:秦建中 张文正

 包建平 判断烃源岩倾油倾气性的定量分析技术

 李钜源 单体烃碳氢同位素分析技术及影响因素讨论

 钱志浩 高成熟和过成熟海相烃源岩评价分析项目的研究 邹育良 单一包裹体的显微镜—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彭 林 郑州城区空气颗粒物中PA Hs分子的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陈银节 利用三维荧光技术判识油气属性 刘文斌 海带热模拟实验的固体残余物研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方 伟 色谱指纹技术在化学驱油井分层产能检测上的 应用

 唐洪三 色谱指纹参数在埕岛西油田油层配产中的应用

 李立武 天然气中氮同位素组成的在线分析

 蒋启贵 岩石轻烃抽提分析技术

(本刊通讯员)

358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Vol.16

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第41卷 第1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1 No.1 2013年2月 COAL GEOLOGY & EXPLORA TION Feb. 2013 收稿日期: 2011-07-3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1ZX05023-001) 作者简介:魏恒飞(1983—),男,安徽亳州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层序地层及油气资源评价工作. 文章编号: 1001-1986(2013)01-0001-07 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魏恒飞,陈践发,王冠男,李 伟,刘娅昭,吴雪飞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摘要: 层序地层学是分析聚煤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层序地层学应用于含煤地层的分析始于20世纪90年代,Diessel 最先在经典层序地层格架中建立了煤层的聚集模式;之后,Bochacs 和Stuer 通过讨论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速率和泥炭聚集速率之间比值的变化,具体分析了不同可容纳空间的煤层厚度、连续性及形态。通过对层序地层中煤层发育和分布的研究,多数煤田地质学家们认为,厚煤层主要发育于低位体系域晚期至海侵体系域早期及海侵体系域晚期至高位体系域早期。由于巨厚煤层往往是许多次级层序及界面的复合体,因此巨厚煤层不能简单地作为成因层序地层的界面,但可以通过煤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指标对其进行精细划分确定。我国煤田地质学家通过对国内海相煤层的研究,提出了海侵事件聚煤和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等观点,从而大大促进了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的发展。 关 键 词:旋回层;层序地层学;煤层;可容纳空间;巨厚煤层 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3.01.001 Developments of coal measures sequence stratigraphy WEI Hengfei, CHEN Jianfa, W ANG Guannan, LI Wei, LIU Yazhao, WU Xuefei (College of Earth Scieces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 ,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Beijing 102249, China ) Abstract: It is beneficial for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coal resources and resources relating to coal to analyze developing strata and distribution of coal seam i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 time that sequence stratigraphy began to use in coal strata was 90's of last century, Diessel firstly established coal accumulation model in classic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framework, then Bochacs and Stuer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ratio of accommodation rate/peat production rate and concretely analyzed thickness, continuity, configuration of coal seam in different accommoda-tion. Based on studied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coal seam in sequence stratigraphy, most coal geologists think that thick coal seams were mostly developed during late low stand-early transgression and late transgres-sion-early high stand periods. Extremely thick coal seam is composed of many para-sequence and interface of para-sequence, so we can not easily believe extremely thick coal seam is interface of genetic stratigraphy, but we can use index of coal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to finely divide extremely thick coal seam and to confirm inter-face of genetic stratigraphy. In China, coal geologists studied paralic coal seam and raised ideas of coal formation in the transgressive event and coal accumulation during a lag time of marine limestone beds, and that let idea of coal accumulation i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o develop. Key words: cyclothem;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al seam; accommodation; extremely thick coal seam 层序地层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被人们广泛应用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并得到极大的丰富[1-2],但其多集中在油田地质方面的研究,而在煤田地质上的应用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3],并且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油田地质方面。煤炭是重要的有机矿产资源,煤层不仅是液态和气态烃类的源岩体,而且 还是气态烃类的储集体[4-7]。在我国,煤成气探明储量占全国气层气储量的近十分之七[8],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煤在我国能源矿产中的重要性。煤的形成过程就像生物礁的形成过程一样,受水体深度的影响较大,煤层的发育和中断可以作为很好的预测水深(地下水顶面)变化的沉积物类型。因此,研究煤层在层 网络出版时间:2013-01-30 09:5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5417125.html,/kcms/detail/61.1155.P.20130130.0954.018.html

转换面的概念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第15卷第2期2008年3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 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15No.2M ar.2008 收稿日期:2007-09-15;修回日期:2007-1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2078) 作者简介:王红亮(1971)),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储层及层序地层研究工作。E -mail:w h l4321@sohu 1com /转换面0的概念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王红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Wang H ong liang S ch ool of E nerg y Re sour ces ,Ch ina Univ e rsity of Ge osciences (Be ij ing ),Beij ing 100083,Ch ina Wang Hongliang.Concept of /Turnaround Surface 0and its signif icance to sequence stratigraphy.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8,15(2):035-042 Abstract:It is t he basic view of t raditio nal sequence stratigr aphy (V ail sequence)to t ake unconform ity as se -quence bo undary.Fo r hig h -frequency sequence ana lysis,it is obvio usly limited if only taking unco nfo rmit y as sequence boundar y due to the co nt inuit y of sedimentary pro cess,limitatio ns of unconfor mity distributio n and u -nifo rmity is not a rig or ous isochronous sur face.So /T ur nar ound Surface 0is int roduced to hig h -r eso lutio n se -quence stratigr aphy./T urnaro und Sur face 0has tw o implicatio ns:o ne is turnar ound surface o f base -lev el rise and base -level fa ll,the other is turnaround sur face o f sedimentat ion due t o base -level r ise and base -lev el fa ll.T urnaro und sur faces are classified into two t ypes:o ne is base -level fall to base -lev el rise turnaround sur face,which are usually present ed as unco nformity,top -lap sur face and pro gr adat ion to r et rog radatio n tur nar ound sur face ;ano ther is base -lev el rise to base -level fall turnaro und surface,w hich ar e usually pr esented as flo oding sur face.T he implicat ions of all these surfaces ar e discussed in detail.T he pr esentatio n of /T ur nar ound Sur -face 0is of sig nificance to high -fr equency sequence (4th and 5th or der sequence)divisio n,w hich pro mo te the applicatio n o f sequence str atig raphy in o il and gas ex plor at ion and develo pment.A case study is fr om delta to turbidite depositional system o f 3rd member o f Shahejie F ormat ion,Bo xing sub -depression o f Jiy ang sag.T hro ug h recog nitio n of turnaround sur face,fo ur larg e -sca le cy cles and eig ht intermediate -scale cycles ar e div id -ed in 3rd member of Shahejie F or matio n.Based o n above division and cor relation of wells and seismics,the higher resolution sequence framew ork is fo rmed. Key words:turnaround surface;base -level;unco nfo rmity;sequence st ratig ra phy 摘 要:不整合面作为层序界面,是经典层序地层学派的基本观点,对沉积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高频层序分析而言,由于三维空间中沉积作用的连续性、不整合面分布的局限性,以及不整合面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等时面。因此以不整合面作为层序界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由此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中,引入了/转换面0的概念。转换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基准面由上升变为下降或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换,一是由于基准面的升降转换所引起的沉积作用的转换。转换面可分为两大类,基准面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换面,包括不整合面、顶超面及进积与退积转换面;基准面由上升变为下降的转换面,主要为洪泛面。作者探讨了顶超面、进积与退积作用的转换面和洪泛面的特征及层序意义。/转换面0概念的提出对高频层序(如四级、五级层序)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层序地层理论与分析方法能更有效地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说明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层序地层学

教学内容提要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Van Wagonar et. Al, 1988)代表了地质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层系的新方法,是油气、煤、铀等矿产勘查与盆地地质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层序地层学来源于地震地层学,但这并不意味可以不加任何改动地将其标准模式搬入地震解释中,必须注意地震剖面和地质剖面的差异。 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是1975年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确定的(P. R. Vail, 1977)。 一.现代地层学的启示 地质学已经诞生近200年。它的诞生起源于人们对成层沉积岩的观察,并从而产生地质学的核心——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矿床学以及种种为找寻矿产资源或者为解决国计民生中重大课题的应用科学(如测井、勘探地球物理学等),就是在这个古老的地层学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20世纪以来,地球科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早年毕业的大学生们还会记得,地层学是相当乏味的。它的中心任务是按照业已成文的地层术语规范,机械地对地层进行描述、对比、划分、作图。无数的地区性命名,大量的地方性运动,把长于记忆的学生搞得疲惫不堪,甚至一些地层的命名人,在经过一段的闲置后,对自己的命名也感到生疏。地层学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少数地层学家甚至宁愿说自己是沉积学家。然而,在过去的20多年间,地层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部分地层学家会同沉积学家,开始冲破了单纯的文牍式地描述地层的旧习,致力于研究地层的成因。结果发现,现今看到的基本地层单位,都是由一些三角洲、扇体、河道、碳酸盐岩台地、礁、滩、沼泽、潮坪等沉积体组成的。它们在空间上,组合成有一定规律的沉积体系,这些沉积体系又组合成有一定分布规律的体系域。地层层序就是由一定类型的体系域构成的。而在纵向上,地层层序又以某种周期性的方式重复叠置着,像框架与砖石一样,构筑成完整的地层记录。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不但把地层学从描述阶段推向成因地层学的新高度,而且为深入探索油气以及其它与沉积现象有关的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分布规律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海面变化的启示——地震地层学诞生 现代的地层学,已经从岩性的描述,进入对其成因的追溯与分析,而沉积模式的研究以及沉积体的成因解释,则导致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特别是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关的沉积体系的建立。 近三十年来,反射地震勘探的仪器设备,从光点记录,经过模拟磁带记录,发展到数字磁带记录,并利用瞬时浮点增益,可以无畸变地将反射纵波记录下来。野外观测方法中,广泛使用共深点(common depth point)技术采集,使有效信号得到极大的加强。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反射地震资料的处理,使用包括反褶积(deconvolution)在内的各种数字滤波,可以将未畸变的反射地震信息显示出来。从而,反射地震勘探的发展已经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用来进行地质解释的信息,不再单纯是研究构造的运动地震学参数,同时还应利用与地层或岩性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学的发展整体上经历了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再到现今的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派生学科发展阶段。这期间,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服务于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勘探和开发。到目前为止,针对层序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已比较系统、成熟。但在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研究及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分析等方面仍然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使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更精细。 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基础是地震地层学与沉积相模式的结合。层序的概念最初由Sloss(1948)提出,当时将层序作为一种以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地层单位。但层序地层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在P. R. Vail, R. M. Mitchum, J.B.Sangree1977年发表了地震地层学专著之后,层序的概念定义为“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序列,其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为界”,并将海平面升降变化作为层序形成与演化的主导因素。1987年Vail和Wagoner等在AAPG上发表的文章首次明确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开始了层序地层学理论系统化阶段,提出了体系域等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层序内部的地层分布规律和成因联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层序地层学理论出现了多个分支学派,丰富发展了理论,也扩展了应用领域。 层序地层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已发展为与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及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阶段,并且已从在理论上有争议的模型演化成一种在实践上可采纳的方法(蒋录全,1995)。 1.1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之初是以海相层序地层为基础的,国外应用较多的有三种海相层序概念模式,发展至今,理论上形成了Vail层序地层学、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三大主流派系。沉积层序与成因层序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层序界面的不同,沉积层序以不整合和与该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强调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作用;成因层序是以最大海侵

浅谈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浅谈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土壤是一个开放的缓冲动力学系统,承载着环境中50%~90%的污染负荷[1-2]。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冶炼、加工企业等规模的扩大以及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饲料等用量的增加和不合理的使用,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逐年累积,明显高于其背景值,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质量恶化,对农业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重金属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难降解,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和生物放大作用进入到农牧产品中[3],从而影响产出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潜在威胁人体健康[4]。本文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概述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简单介绍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参考。 1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随着矿山开采、冶炼、电镀以及制革行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企业盲目追逐经济利益,轻视环境保护,再加上农药、化肥、地膜、饲料添加剂等的大量使用,我国土壤中Pb、Cd、Zn等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污染面积逐年扩大,危害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据报道,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100余起重大污染事故,其中Pb、Cd、As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据2014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总状况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据农业部对我国24个省市、320个重点污染区约548 万hm2土壤调查结果显示,污染超标的大田农作物种植面积为60万hm2,其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产品产量与面积约占污染物超标农产品总量与总面积的80%以上,尤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文章编号:1009-3850(2000)03-0097-08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赵国连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本文介绍了层序地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各阶段的主要理论和概念,以及各阶段所取得的 成就,指出各阶段在理论上的发展及存在的不足;由此而追索到现代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及 理论的由来。总的来说,层序地层学经历了初期阶段,地震地层学阶段和现代层序地层学三个 发展阶段,其中主要涉及层序控制的因素,海平面变化,可容纳空间变化和体系域类型等概念。笔者认为层序地层学发展主要原因是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及石油工业的发展。作为边缘学科, 它与诸多的学科都有较深的渊源。笔者认为,正是在这些结合点上,层序地层学才得到了极大 的应用。笔者认为陆相层序地层学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国际上属领先地位。本文总结了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将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本学科的进展。 关键词:层序地层;地震地层;陆相层序;可容纳空间 中图分类号:P 539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1999-10-23;修订日期:2000-01-16 目前关于层序地层学研究已在全世界各地展开。因而正确地了解层序地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扬本学科的特点,利用该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结合,在解决矛盾中互相提高,为现代层序地层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1 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概况 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相对于现代层序地层学而言,它仅涉及被动大陆边缘的滨浅海相研究,因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相互渗透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因其片面强调海平面变化对层序的控制作用,因而没能应用到陆相层序地层的研究中来。层序地层最早的萌芽思想产生在一百多年前(Sloss,1984)112。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地质学家在建立年代地层时就把不整合作为地层的顶界/底界。这正是现代层序地层的边缘。 111 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及概况 自从层序的概念(Sloss 等,1948)提出后,层序地层学便由此诞生,因长期进展不大,因第20卷 第3期2000年9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Sedimentary G eolog y and T ethyan Geology V ol.20 No.3Sept.2000

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

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 学生: 黎静容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指导老师: 谢锐杰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前言: 简要回顾了层序地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划分为起源阶段、经典层序地层学阶段和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阶段:在总结了层序地层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难点的基础上,展望了层序地层学的未来和前景最后,对有关层序地层学研究等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以初始海泛面作为层序的界线更为合理和实用,且优越于经典层序边界,且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述:讨论了层序地层学理论在优化年代地层界线层型的作用,认为在海相地层中,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应该是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在陆相地层中,作者一提出,界线层型剖面点建立在最大洪泛面上是最好的选择,即应将陆相地层的界线层型剖面点建立在最大海泛面上第一个广泛分布的化石带之底 1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历程 1. 1层序地层学的起源阶段 自从Sloss J几1950年提出了层序的概念之后.层序地层学正式诞生。但在当时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层序地层学未得到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地震堪探新技术的兴起.使得地震堪探技术逐渐地被应用于盆地研究和油气助探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经济效益。20世纪70年代.以V ail为首的Exxon石油公司的地质学家们将地质理论、地震堪探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创立了地震地层学,使得地层学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地震地层学的出现被认为是地层学理论和实践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地震地层学通过对地层及其界而的反射特征的分析.逐步弄清反射界而之间的关系、反射界而之间所限定的地层体之间关系以及它们和海平而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地震地层学的发展逐步完善.其成就表现在:在理论上.地震地层学促使人们对地层学以新的思考。并导致现代地层学的产生;在实践上.人们开始利用地震速度来提取岩性信息并在盆地规模上开始对地层结构、沉积相的变化与区域分布进行分析预测。V ail首先用地震地层学来研究海平而的变化;T odd和M itchum对墨西哥湾和非洲西部海上的三叠纪、侏罗纪及白纪世地震地层学进行研究;Clement对俄克拉何马格里区韦托加一奇卡沙趋向带的莫洛斯普林格底砂岩进行地震模拟.为油气堪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1. 2经典层序地层学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可容空间概念的建立.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完善.主要研究海平而变化周期的不同时期(低水位期、海进期和高水位期)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沉积层序,并建立以地层不连续面为界,在成因上有联系的旋回性地层的年代地层学体制以解释沉积环境及其有关岩相的分布.这些岩相单元可能限于以层而为界而的等时段内.也可以跨越时间面。该阶段通常称为经典层序地层学阶段。 经典层序地层学学派中大致有3种层序划分方案。其一是以V ail为代表}5i.以地层不整合或与该不整合对比的整合界而为层序的边界;主要利用地震资料来解释地震地层.通过地震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 规定 —6—

目录 1 前言 (8) 2 编制依据 (8) 3 术语与定义 (8) 3.1 检测实验室 (8) 3.2 质量控制实验室 (9) 4 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9) 4.1 总则 (9) 4.2 检测实验室 (9) 4.3 质量控制实验室 (12) 5 实验室筛选评审程序 (13) 5.1 筛选要求 (13) 5.2 筛选评审程序 (13) 5.3 筛选结果的发布和利用 (14) 附表1 (15) 附表2 (18) 附1 (20) 附2 (22) 附3 (26) —7—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1 前言 为了确保参加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下简称详查)的实验室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加强详查样品分析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筛选详查实验室技术能力审核工作,特制订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提出了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技术要求及筛选评审程序,主要用于申请承担详查分析测试任务的实验室筛选工作。 2 编制依据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5-2008)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6?33号)《合格评定能力验证的通用要求》(GB/T 27043-2012)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3 术语与定义 详查根据实验室职能、工作性质、范围等分为检测实验室和质量控制实验室。 3.1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负责依据详查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开展详查样品(包括土壤、农产品和地下水)的制备、分析测试及内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保存留存样品,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报告、检测结果统计报表、质控数据和质量评估报告等信息。 —8—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1、 层序、体系域、准层序概念之异同与比较 (1) 层序 1、层序地层学 是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和解释的地层学分支。 2、层序的概念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的整合面为界的底层单元,一个沉积层序可以包含若干个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域以及准层序组和准层序。 3、层序的分级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沉积层序是在一个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形成的,不同级别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相对应于相应级别的沉积层序。(一般分为5个级别):一级层序的体系域是由一个或多个二级周期所形成的二级层序所组成;二级层序的体系域是由一个或多个三级周期所形成的三级层序所组成;三级层序是由一系列准层序组组成的体系域所组成;一个四级层序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准层序所组成(可包含完整或不完整的体系域);五级层序往往仅包含一个或几个准层序(往往仅出现某个体系域的局部)。 4、每个层序中的某个体系域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准层序组,一个准层序组包括一个或几个准层序。 5、不同级别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中所包含的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等也是有级次的。因此综合上述几个基本概念得出:任何一个级别的层序在理论上都进行体系域划分,通常情况下在三级层序下面划分,对于陆相湖盆来说一般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进(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与海相盆地相对应的是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 层序和体系域其实是同一套地层不同的划分方式,就是一个矩阵的不同表达方式(行和列)的区别。这样一想,就应该清楚,不同层序级

别都可划分体系域。根据威尔逊旋回,任何一级的层序都会出现水进水退的过程,也就是说都应该有低位/水进/高位体系域(或只发育其中的一个/两个).但是体系域的概念的提出最初又是在三级层序中出现的.也就是说习惯上,只有在三级层序,才使用体系域. (二)体系域 1、体系域定义 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 2.低水位体系域[LST] 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为低水位楔。 2.1盆底扇 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积的以海底扇为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的一部分。扇的形成与峡谷侵蚀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陆架有关。硅质碎屑沉积物通过河谷和峡谷穿过斜坡和大陆架形成盆底扇。尽管盆底扇的出现远离峡谷口,或者峡谷口不明显,但是盆底扇可能形成于峡谷口。盆底扇的底面(与低水位体系域的底面一致)是Ⅰ型层序界面,扇顶则是下超面。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一、层序地层学简述 1.1 什么是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和更科学地进行油藏以及其他沉积矿产的钻前预测。 1.2 层序地层学的提出 层序的基本概念在18世纪晚期即已提出;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地质学家威尔(Vail)等,在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于1965年提出第一代的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和地震地层学基本原理,引发震撼,并于1977年出版书籍《地震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987年,美国哈克(Haq)、威尔(Vail)等,在总结各项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代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并系统地提出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层序地层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层序地层学进入成熟和蓬勃发展阶段。

1.3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基本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其对应的整合面限定的一组相对整合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序列(Mitchum等,1977)。 2、体系域: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 3、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一个分隔年轻的和年老的地层的界面,穿过此面水深明显增加。 4、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5、密集段或凝缩层:密集段是薄的海相地层单位,由远洋到半远洋沉积物组成,以极低的沉积速度为特征。在地震剖面上,通常由高水位体系域的前积斜层的底面来证实,每个斜层都下超到下伏的海进和低水位体系域上。因此,下超面通常是密集段存在的一个很好标志。在露头剖面中和测井曲线上,下超面被用来定义一个与密集相伴生的、在无沉积作用或者沉积作用极缓慢时期形成的一个面。海平面与沉降作用相结合的协同作用,产生一个大的、区域广泛分布的密集段。 概念的内容还有很多,在这里不再赘述。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原因

中国土壤污染现状 摘要:土壤是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较大,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发生的地域和规模在逐渐扩大,危害也进一步深入。本文从土壤的污染种类出发,通过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关键词:土壤污染类型;有机;重金属;病原微生物;污染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类型 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繁多,按污染物的性质一般可分为 4 类,即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 1.1.1 有机污染 土壤的有机污染作为影响土壤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热点.有毒、有害的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不断积累.到一定时问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即所谓的“化学定时炸弹”【1】。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如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病.其中的杂质二噁英已造成区域性二噁英类污染.洞庭湖、潘阳湖底泥中的二噁英含量很高。有机氯农药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为99%,滴滴涕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检出率仍达100%,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 1.1.2 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从目前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

高频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第1章 高频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1.1 高频层序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1. 高频层序的基本概念 高频层序的概念起源于地质学家们对于准层序的研究。准层序最初被定义为“由海泛面所限定的层或层组组成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序列”。作为准层序界面的海泛面被进一步定义为:一个将老地层与新地层分开的面,穿过该面水深突然增加[1]。这一定义主要是基于海岸沉积环境提出的,因此其定义不具有普遍性而造成概念的欠完整。Van Wagoner和Mitchum[2]随后将类似于准层序的地层单元重新命名为“高频层序”,对于准层序定义的欠完整性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作用。郑荣才等[3]、Cross等[4]所提出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和超短期基准面旋回,Anderson和Goodwin[5]提出的“米级旋回”,包括王鸿祯等[6]所称的“小层序”都属于高频层序的范畴。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高频层序应是包含基准面上升期和下降期沉积的完整的地层序列,在不同沉积环境,高频层序的结构特征有差异。 2. 高频层序级次划分研究现状 Exxon的经典层序地层学、Cross的成因层序地层学、Galloway - 1 -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的形成机理及地层对比模式 的成因层序地层学以及Miall的储层构型要素分析理论关于高频层序单元的级次划分、高频层序的时限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经典层序地层理论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Peter Vail[7]和来自Exxon公司的沉积学家继承了Sloss[8]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层序—体系域—准层序”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层序是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层序内部可以根据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体系域内部则包含若干个具有相互联系的准层序组或准层序。基于这一理论体系,众多学者根据海平面持续的时间周期提出了层序划分方案[9]。受限于勘探程度、资料分辨率和现有技术手段,在三级层序内部进行高频层序划分时所能够识别的高频层序级次也不相同,但大多数划分至准层序组、准层序的级别,相当于四级和五级层序。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四级层序时限在0.08~0.5 Ma,五级层序的时限在0.01~0.08 Ma。 Cross[4]及其成因地层学小组提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地层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与旋回等时对比法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并没有根据海平面变化持续的时间来进行旋回级次划分,而是以不同级次的基准面变化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旋回,依据钻井和测井资料可以识别出来的最高级次的旋回称为短期旋回。Cross 指出完整的短期旋回是具有进积和加积地层序列的成因地层单元。郑荣才等[3]根据其对多个盆地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建立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划分标准,并且厘定了各级次旋回的时间跨度,将基准面旋回划分为六个层次:巨旋回、超长期旋回、长期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超短期旋回。超短期旋回与短期旋回具有相似的沉积动力学形成条件和内部结构。 - 2 -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论述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班级:0234142 学号:023414228 姓名:王震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总体情况 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重金属有机物 地域分布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二、污染物超标情况 (一)无机污染物 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表1 无机污染物超标情况 不同程度污染点位比例(%)污染物类型点位超标率(%) 轻微轻度中度重度镉7.0 5.2 0.8 0.5 0.5 汞 1.6 1.2 0.2 0.1 0.1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 2018年1月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 摘要:为了加深对层序地层学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出发,系统性地认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基础。首先查找文献初步了解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和以全球海平面变化为特征的理论基础。其次,梳理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和近期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研究进展。最后,针对塔里木盆地的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的层序地层特征,查找了相关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地层的层序特征的理解。 关键字: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

1 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和新技术[1]。它是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以及可与之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和发展伴随着地震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发展。它是以地震地层学为基础,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的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科学。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当与生物地层、构造分析等结合时,能提供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界面为界的更精确的地层对比。 层序的基本模式是以不整合为边界,内部是由三个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运动、沉积物的供给和气候,层序的研究方法包括地震、露头和测井的综合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它是在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综合了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最新成果[2]。它依据生物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所建立的宏观年代地层格架基础开展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同已建立的宏观地层格架结合起来;它将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相互交叉渗透而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和发展;它消除了地层学中长期存在的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单位的三重命名的混乱现象,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成因地层划分方案,建立了地层分布模式,提高了对地层的分布预测能力,将地球科学的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