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江两岸的汉族民歌》

《长江两岸的汉族民歌》

《长江两岸的汉族民歌》
《长江两岸的汉族民歌》

《长江两岸的汉族民歌》

【教学年级】

初中一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欣赏综合课

【教学理念】

本课以音乐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创编等多种方法参与音乐体验,激发欣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表演、创编等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音乐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将音乐的美传递给学生,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材分析】

本课是拓展教学容。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民歌,本课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民歌的体裁分类,把山歌、劳动号子和江南小调作对比、感受,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它们的音乐特点。

民歌《槐花几时开》高亢嘹亮、舒展悠长,具有典型的山歌特点;《川江船夫号子》由八首不同的号子连缀而成,本课截取《见滩号子》片段,曲调简单,律动性强,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民歌《茉莉花》婉转细腻、清丽抒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江南小调。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学习兴趣。

2.通过听、唱、演、创等活动方式,体验并感受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并能合作创编简单的劳动号子。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体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黑板、地图拼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生做民歌接唱游戏。

师:太阳出来罗尔喜洋洋欧郎罗……

生:挑起扁担郎郎扯……

师: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

生: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上课铃声响)

(设计意图:营造民歌学习的氛围,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二)导入

师:知道我们刚才唱的都是什么歌吗?

生:民歌。

教师:对!并且都是汉族民歌。

(板书——汉族民歌)

(三)展开

1.山歌——《槐花几时开》

教师:渝高中学(一)六班的同学真棒!能唱这么多民歌。老师也想唱首民歌,请同学们听一听,它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老师自弹自唱,学生聆听)

生:是民歌。

师: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呢?

生:有一句方言——啥子。

师:请坐。同学们,老师刚才演唱的就是民歌《槐花几时开》(板书)。请再听一听,仔细感受旋律的高低、节奏的长短有什么特点?

(教师清唱)

生:有快有慢。

师:嗯,说到了速度。旋律有什么特点呢?

生:高低起伏。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高高山上哟一树哦槐哟喂”(教师一边唱一边在黑板上画旋律节奏特点图):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把你感受到的旋律、节奏特点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表现出来,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教师播放录音,学生画图形)

师:两位同学请回座。其他同学画得也很认真,请这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像什么呀?

生:像山。

师:表现了歌曲的什么特点呢?

生:旋律高低起伏。

师:我们一起唱一唱体会—下,请伸出右手。以第一句为例:“高高山上哟一树哦槐哟喂。”

(教师通过手势示带领学生学唱,学生跟教师一起边做手势边学唱、体会)

师: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画的:

他们不约而同地用到了长短不同的线条,很显然表现了歌曲的什么特点呢?

生:节奏的长短。

师:通过他们的图形我们可以看出句子前半部分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节奏紧凑。

师:后半部分呢?

生:很长。

师:对,有长长的拖腔。请伸出右手,我们以第二句为例:“手把栏杆舍望郎来哟喂。"

(教师通过手势示带领学生学唱,学生跟教师一起边做手势边学唱、体会)

师:(竖大拇指表扬学生)同学们,这首歌适合在什么环境里演唱呢?

生:高山上。

师:我这样唱行吗?

(教师改变力度、强度、节奏唱)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力度变弱了,声音小了,节奏拖得不够长。

师:地处盆地边缘,那里群山环绕、峰峦叠起,站在这山望着那山,人们不得不把音调拖得高高的,尾巴拖得长长的,还要很大声,对面山上的人才能听到。看来地理环境对民歌的影响还真不小啊!我们也来试试把歌唱给对面山上的人听听。身体坐直,声音集中。

(学生演唱,教师以手势引导)

师:你们用普通话还是话唱的?

生:普通话。

师:告诉大家,用当地方言来演唱更能体现它的地方风格。咱们用话唱一唱。

(学生饶有兴致地唱)

师:(话)晓得我们话的特点是啥子不?

生:平翘舌不分。

师:(话)对头。比如我们唱的第一句,再比如“你望啥子哟喂”,当中的“啥子"普通话怎么说?

(教师一边演唱一边板书“啥子”)

生:什么。

师:是“什么”的意思。我们来唱一下这句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演唱)

师:用家乡话唱歌安逸不?巴适不?

生:安逸!巴适!

师:那请同学们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下这首歌曲的特点。

生:铿锵有力、很有力度、豪放、奔放……

师:节奏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短的,有长的。

师:特别是句尾的拖腔给人自由悠长的感觉。谁再来说—下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高低起伏。

师:这几位同学的总结可以归纳为——高亢嘹亮、自由悠长(板书)。这八个字实际上就是咱们汉族民歌歌的特点之一。民歌《槐花几时开》就是一首典型的山歌。老师再给同学们听听男声演唱的版本,和女声相比,它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播放视频)

生:男声粗犷豪放。

师:女声呢?

生:柔和。

师:表现了什么情感呢?

生:表达了天真烂漫的情感。

生:思念。

师:但又不想被人发现她在思念。要表达这种含蓄细腻的情感,女声比男声要好。但是不管是男声还是女声,既然是唱山歌,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山歌的特点。

2.劳动号子一《川江船夫号子》片段

师:同学们听听这段歌曲是哪一类民歌?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播放音乐)

师:它的全称是——劳动号子。我们刚才听到的这段劳动号子选自于《川江船夫号子》,、是它的主要传承之地(板书)。同学们,这段劳动号子有什么特点呢?

生:比较有力。

师:哪一句?能学一下吗?

生:嗨嗨!

师:这是一个人唱的还是很多人唱的?

生:很多人。

师:那咱们一起来试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唱)

师:感觉怎么样?

生:很有力,节奏感很强(板书)。

师:除了“嗨嗨”之外,还有别的声音吗?

生:还有一个人唱的声音。

师:请你学一下。

生:哟嗬嗨嗨……

师:很好!再用点劲儿!

生:不怕风!嗨嗨!不怕浪,嗨嗨!努把力,嗨嗨!加把劲,嗨嗨!冲过去,嗨嗨!

(老师引导其他同学合唱)

师:像刚才这样的演唱形式我们称为“一领众和”(板书)。“一领众和”是劳动号子常用的演唱形式。领唱在这里咱们称他为“号工”。号工发出号令,众人和着号令的节奏—起喊号子。为什么要一边劳动一边喊号子呢?

生:更有力气、更团结、相互鼓励、激发激情……

师:这几位同学说出了劳动号子的意义所在。我们刚才欣赏到的这个片段又叫“见滩号子”。急流险滩就在眼前,号工要把船夫们齐心协力闯险滩的斗志激发起来,否则就会船毁人亡啊!“努把力!嗨嗨!加把劲!嗨嗨……”

(师生默契配合)

师:咱们再来欣赏这段劳动号子,当你听到“嗨嗨”的时候,请你跟着节奏加上动作一起给船夫们加油,好吗?

(播放录音,学生随音乐节奏做动作)

师:有那么点意思了。同学们,你们见过船夫拉船吗?

生:见过!

师:让我们再次随着视频一起走进船夫们的劳动场面。

(教师播放视频)

师:在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船夫拉船。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把纤绳绑在自己身上用力向前走。

师:能给我们做个示吗?同学们也站起来学一学。

(学生学习拉纤的动作,教师演唱配合学生动作)

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现在很多重体力劳动都被机械代替,劳动号子也已经提炼加工成为纯粹的艺术作品进入到我们的课堂,来到了炫耀的舞台。

(教师播放视频)

师:这是的《巴东石工号子》,石工是干什么的?

生:搬石头的。

师:对了,“脚板子要踩稳哪哟嗬嘿呀",老师都想当一把号工了。请你们配合—下我,好吗?

生:好。

师:这里边要用到两个衬词,看我手势跟我学:“嗨—”,“咗”!

(学生看老师手势学唱)

师:准备——“伙计们哦—嗨!留意哦—嗨!船到险滩激流上—咗!号子声声震四方—咗!要叫险滩把路让—咗!好似蛟龙出海洋!”

(师生共同表演)

师:同学们的配合真是太给力了!听了、唱了这些劳动号子,我们不难发现劳动号子的歌词都有什么特点啊?

生:简短。

师:很好,是事先创编好的还是根据现场即兴发挥的呢?

生:即兴发挥的。

师:我们也来尝试即兴创编一段?

生:好!

师:我们要把舞台后面的钢琴搬到前台来,喊什么样的号子呢?该怎么起头?

生:同学们哪!

师:大家怎么配合?

生:嘿嘿!

师:往下接?

生:搬钢琴咯!嘿嘿!使把力呀!嘿嘿!加把劲啊!嘿嘿!快点走哦!嘿嘿!轻点放哦!嘿嘿!

师:嘿嘿!钢琴就砸坏了,该怎么配合最后一句?

生:嗨—(缓慢轻声地)

师:对。请这几位同学担任临时号工,记住顺序,声音大点,让全国的老师都听到你们的声音。假装把钢琴抬起来!

(学生再次完整表演自编搬运号子)

师:同学们了解了劳动号子的特点,还自编自演了一段劳动号子,真是好样的!

3.小调——《茉莉花》

教师:除了山歌、劳动号子,还有一类民歌,那就是小调(板书)。它们是民歌体裁的三大类。今天老师带来的这首小调同学们—定很熟悉。

(教师播放录音)

师:很多同学都忍不住轻轻地跟唱了,一起告诉我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生:《茉莉花》。

师:的《茉莉花》(板书)。一起来唱一唱,身体坐直,轻声地,美美地。

(学生跟钢琴伴奏轻声演唱,教师根据学生演唱情况将伴奏调整为带旋律的伴奏) 师:同学们的声音还是很美的,这首歌有什么特点呢?

生:优美、轻柔、软软的、亲切、舒适……

师:看来这首歌曲已经带给你们很美的感受了。这首歌曲的节奏还像《槐花几时开》那样拖得长长的吗?

生:不像。

师:(拍手示)节奏显得怎么样?

生:很有规律。

师:优美婉转,节奏规整(板书),这也是小调的特点。既然是民歌,如果能用当地方言来演唱的话,相信更有一番韵味。咱们班上有会说这种方言的吗?(学生摇头)没关系,老师学了点,现学现用教教大家。这种方言叫做吴方言,它的特点是音韵柔和。(出示歌词方言注音)请跟我学。

(学生跟老师朗读)

师:再轻一点。把、人的泼辣劲儿收敛住,端起来。

(学生轻轻学吴方言朗读歌词)

师:尝试着用方言来演唱。

(学生看歌词注音唱)

师:老师的方言肯定不地道,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好好学一下吴方言,用地道的吴方言来演唱《茉莉花》。

4.拓展——民歌判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到的几首民歌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一条纽带又使它们相互联系,这条纽带就是长江。(出示长江地图)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流经了……

生:、、、、、、、、。

师:长江两岸的(板书)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曲目众多,老师从中节选了一些片段,请同学们听一听它是哪一类民歌?

(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教师演唱民歌片段,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四)总结

师:数万年来,长江让两岸的人民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长江两岸的民歌清新、自然,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分析

本案例选自《中国音乐教育》蜀仙老师的教学实录。该课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学组一等奖。

在课的开始阶段。师生做民歌接唱游戏的环节不仅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紧情绪,拉近师生距离的作用,还能引出“汉族民歌”这一主题,为教学做了很自然

的铺垫。

在课的展开阶段。教师的唱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自弹自唱的精彩令学生折服;方言的介入既表现出浓郁的民歌地方特色,又引领着学生深层次体验民歌《槐花几时开》的风格特点;启发学生“画出歌曲旋律节奏特点图”的教学环节设计,改变了传统音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自己发现歌曲节奏的特点,结合男女声演唱该歌曲的比较,去探究山歌的特点。在引领学生学习劳动号子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材料:《川江船夫号子》的片段——“见滩号子”、《巴东石工号子》和同学们模仿搬动钢琴时即兴创编的号子。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己得出“什么是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有哪些特点”、“一领众和”、“劳动号子的作用”等知识点的答案,调动学生在多个环节积极参与,使学生对劳动号子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在引领学生学习“小调”时,教师适时提醒学生“身体坐直”、“轻声地、美美地”演唱的《茉莉花》,“再轻一点,把、人的泼辣劲儿收敛住,端起来”,又一次介入了方言——吴方言,突出了歌曲演唱的韵味。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演唱技能,在模仿体验中了解对不同体裁民歌风格的把握。

在课的深化阶段。教师以长江为纽带将不同省份的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片段分别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并说明理由,从而达到对所学容的巩固和检验教学效果。

在课的结束阶段。教师把长江两岸人民的生活与民歌文化历史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享受民歌带来“精神大餐”的同时,能更加喜欢民歌,喜欢音乐,热爱生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