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判断句的典型形式,“者”表示提顿,“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1、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注意】

有的“者……也”形式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原因(实际上是因果复句),释为“之所以……是因为……”。

1)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同上》

3)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同上》

4) 胜之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也。

5)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有的“所以……者”省略,但仍然是解释原因的判断句,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即“良庖(所以)岁更刀(者),割也。

有“者”“也”不一定是判断句。例:

1)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主谓短语作谓语)

2) 古者丈夫不耕。(“者”表时间)

3)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也”表感叹)

4) 叱者何也?(“也”表疑问)

5) 莫用众人之议也。(也表祈使)

2、用“……,……者也”、“……,……也”、“……者,……”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夫战,勇气也。(左丘明《曹刿论战》)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粟者,民之所种。

3、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1、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不知木兰是女郎。

4、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注意】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如:

1)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指代“铿然有声之石”,可译为“这样的石头”)

2) 是说也,人常疑之。(指代前所述的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的一种说法,可译为“这种说法”)

3)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

4)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指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过失。)

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如:

1)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2) 臣是凡人,偏在远都。《赤壁之战》

3)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4)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4、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译时将判断语意与副词语意一并译出。

①“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梁父,即楚将项燕。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4、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5、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6、用“此……”、“是……”表示判断的,可译为“这(是)……”。

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是寡人之过也。(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1、此天子气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为什么研究学问的人不能这样(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去理解和学习(书中的内容)而不加以自己的意思判断的道理!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那么老百姓能够赡养活着的人,埋葬死了的人,而不感到有遗憾。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可以转化为“……者,……也”句式。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1、荀卿,赵人。

2、秦,虎狼之国。

3、此人力士。

4、此子贤者。

较为特殊的判断句:

1、……,……耳。

1) 此亡秦之续耳。

2) 田横,齐之壮士耳。

上两例可以算判断句,但不能说用“耳”做标志的。

2、一主两谓、两主两谓、两主一谓形式的判断句。

(1)一主两谓(甚至三谓)

A:两谓(或三谓)都是肯定判断谓语。

1)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两谓)

2)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谓)

B:两谓中一是肯定判断谓语,一是否定判断谓语。

1)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3)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4)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两谓(或三谓)都是否定判断。

古之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2)两主两谓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之战》

(3)两主一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练习】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2、3、6、8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是可忍,孰不可忍?

8、此帝王之资也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用“见”“见……于……”表被动。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用“为”“为……所……”表示被动。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5、如姬父为人所杀。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洎牧以谗诛。

2、城之破也。

3、戍卒叫,函谷举。

4、韩信拜大将。

5、王之蔽甚矣。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练习】

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C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行将为人所并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朱)晖(huī)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常常被人弹劾。

三、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里。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

1、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主要是“于”“以”两词)。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4、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5、竖子不足与(之)谋。

6、分句的省略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练习】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之)议也。

5、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

7、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

8、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四、倒装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一)主谓倒置:主语——谓语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1、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2、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3、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4、何哉,尔所谓达者?(尔所谓达者何哉?)

下列句子属于主谓倒置的一句是()D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且焉置土石?

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子邪,言伐莒者?

(二)定语后置:定语——中心语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等的形式。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②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③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④人马冻死者相望。(冻死者人马相望)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2、“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操者荆州之民)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⑤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3、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中心词+数量词。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③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④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

①闻道百。(庄子《秋水》)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③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B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①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练习】

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B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三)宾语前置:谓(动)——宾;介——宾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彼且恶(何)乎待哉?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捕蛇者说》)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4、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惟命是听,惟你是问。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求敌)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惟辅德)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练习】

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C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下列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B

A、沛公安在?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

D、尔何知?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D

A、何陋之有?

B、唯余马首是瞻。

C、时不我待。

D、马之千里者

5、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C

A、之二虫又何知?

B、卿欲何言?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宋何罪之有?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四)状语后置:状语——中心语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1、格式:动十以十宾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⑥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②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以尖草掭)

⑦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2、格式:动十于十宾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④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

⑤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⑩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3、格式:动十乎(相当“于”)十宾

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①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②名垂乎后世。(乎后世名垂)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4、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练习】

1、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A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宾语

2)宋何罪之有?宾语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宾语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

6)会于西河外渑池。状后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

8)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后

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学生版:文言特殊句式巩固训练(1)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 ——对点训练 1 .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 .斯固百世之遇也 2 .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 .洎牧以谗诛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3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4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 .此世所以不传也 C .夫水,智者乐也 D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5 .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B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戍卒叫,函谷举 C .断头置城上有碑仆道 D .而今安在哉余是以记之 6.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师不必贤于弟子尝学瑟琶于穆曹二善才 B .羸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C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秦虎狼之国 D .俯察品类之盛时有宦人密视君者 7.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③惟兄嫂是依 ④得双石于潭上⑤居则曰:不吾知也⑥竖子不足与谋 ⑦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⑧予购三百盆,皆病者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卮酒 A .①⑧/ ②⑦/ ③⑤/ ④/ ⑥⑩/ ⑨ B .①⑤/ ②⑦/ ③⑥/ ④⑨/ ⑧⑩ C .①⑧/ ②⑤/ ③⑥/ ④/ ⑦⑩/ ⑨ C .①⑧/ ②⑤/ ③⑥/ ④⑩/ ⑦⑨ 8 .将下列文言语句按不同句式归类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凌万顷之茫然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臣未之闻也⑤下流多谤议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⑦不能容于远近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⑨战于长勺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⑾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⑿何故不使知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 "是"来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 2.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例4生,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白荐》) 例6是必射雕者也。(〈〈xx列传》) 4.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例8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例10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例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例12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例13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5.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例14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被动句 文言一部分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有相同之处,都用介词"被"来表被动, 另一部分则与现代汉语被动句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来表被动。 例15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6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秋水》) 2.用”?…见……来表被动。 例17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荆轲刺秦王》) 例18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3.用"受.....于"或"见.....于"来表被动。 例19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例2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xx》) 4.用”…?为来表被动。

文言特殊句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特殊句式Word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此类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4、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5、曹操,天下枭雄。 6、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7、此三者,吾遗恨也。 8、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指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非死,则徙尔。 7、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1、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12、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三、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予本非文人画士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有标志和无标志两大类。 一、“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智勇多困于所溺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二、“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既自以心为形役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吾属皆且为所虏 7、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8、遂为滑婿报充里正役 三、用“被”表示,但这种情况较少,因为在古汉语中“被”往往是作为一个实词来用。 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2、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四、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涵谷举”,根据意思要翻译成“涵谷关被攻克了”。应视为被动句。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一、宾语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项练习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项练习 班级姓名成绩 一、句式判断 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 沛公安在? 3、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不能容于远近 D.此亡秦之续耳。 6、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萧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7、从句式角度看,写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A、聚之咸阳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D、戍卒叫,函谷举。 8、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是社稷之臣也。 9、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A、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徘徊于斗牛之间 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妪,先大母婢也。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C、大王来何操? D、余威震于殊俗 1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1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金城千里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1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渺渺兮于怀 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15、下列句式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竖子不足与谋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倒装句 一.【类型】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当宾语,宾语前置 “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 (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唯命是从、唯余马首是瞻 (4)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 (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 (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 (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3.“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的插“而”字),还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377 更新时间:2009-10-15 文 章录入:admin]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答案]B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 [答案]D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答案]C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答案]A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形式:……者,……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8、环滁皆山也。 [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答案]A 11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 [答案]A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 [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 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9.何以谓之文也 A.1、7/2、6/3、5/4/8/9 B.1、4/2、3/5、6/7/8/9 C.1、2/3、4/5、8/6/7/9、10 D.1/2、3、4/6/7/8/9 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 和C ,B 和D 。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九年级下册 《公输》 一、倒装句 1、起于鲁 2、宋何罪之有? 3、吾既已言之王矣 4、胡不见我于王? 二、省略句 1、知而不争 2、然胡不已乎? 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4、必为有窃疾矣 5、于就是见公输盘 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 三、判断句 1、此为何若人? 2、必为有窃疾矣 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省略句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省略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被动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鱼我所欲也》 一、、省略句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二、倒装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三、判断句 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 一、省略句 1、对曰:“小惠……” 2、问:“何以战” 3、必以分人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 6、又何间焉? 7、乃入见 8、小惠未徧 9、可以一战 二、倒装句 1、何以战 2、战于长勺 三、判断句 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 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倒装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君美甚 3、吾孰与徐公美? 4、问之客曰 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 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9、皆以美于徐公 10、能谤讥于市朝 11、皆朝于齐 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省略句 1、与坐谈, 2、孰视之 3、暮寝而思之 4、于就是入朝见威王 5、皆以美于徐公 6、问之客曰 7、能谤讥于市朝 三、判断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版)

高一语文知识衔接——文言特殊句式(教师版) 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也包含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语序大都相同,只是在特殊条件下有特殊结构。我们学习文言文时,要切实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基本规律,才能举一反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 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孟子》)译文:鱼是 我想得到的东西。又如: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此为何若人?(《公输》)译文: 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还如:必为窃疾矣。(《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些副词主要有:亦、本、皆、乃、即等。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 说:“我也是鬼”。再如:此乃英雄也。(《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 鬼言:我是鬼。(《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再如:巨是 凡人。(《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一)形式: 1词语: (1) 连词:则即乃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充即庐江人。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副词:非皆本素……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C、臣本布衣。 D、且相如素贱人。 (3)动词:为 夫执舆者为谁?(区别) 2句式: (1)…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2)……者也例:此沛公之参乗樊哙者也。 (3)…者,……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4)……也例:戴进,锻工也。 3无标志: 1)有语音停顿: (1)刘备,天下枭雄。 (2)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2)无语音停顿: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2)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3)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甚焉?(《后汉书刘宽传》) (二)翻译: 1去掉标志,主语和宾语间加上判断动词“是”。 2则即非皆本素还要加上其自身所包含的意思。 3无标志,直接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三)特殊情况的判断句: 1形式上是判断句,实际上不是判断句: (1)实际上的比喻句——翻译为:“好比,好像,如同”等。 例: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2)实际上是推测原因的句子——翻译为“是因为是……的缘故”。 例:A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3)实际上是表凭借的句子——翻译为“是靠…是凭…”。 例:夫战,勇气也。

代词 2“是”在句中充当的词类:{ 动词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千里而见王,是予之所欲也。 (3)夫执舆者为谁?是鲁之孔丘与?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四)练习 (1)指出判断句类型,并翻译句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6人非生而知之者。 7刘豫州王室之胄。 8非死则徙尔。 9梁文即楚将项燕。 10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11环村居者皆猎户。 12予本非文人画士。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4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15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16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7夫鲁,齐晋之唇。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9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1且相如素贱人。 22臣本布衣。 2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4此为何若人也。 25视之,非字而画。 26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7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 2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3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理解文段,指出判断句的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训练1、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精品]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往事并不如烟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案 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2、设题方式: 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3、授课过程:指出例句的句式类型 一、判断句:甲 乙 (一)者也表判断: 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又叫提顿),也(耳)结尾表示判断语气。 1、 式。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 式。 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 式。 例: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4、 式。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5、 式。 例:刘备,天下枭雄。 (二)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 1、……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例: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练习: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被动句: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用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用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 式 例: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 式 例: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主语+ +谓语 例: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判断下面句子是否是被动句: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 式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 式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8、用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例: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2、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3、孙子膑脚。 练习: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倒装句: 三、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的宾语前置:含有不、未、毋、莫 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 ;二 。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 +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