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姓名:于际都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学号:142002010229

对以下四个论述题的回答要作为一个附件,在线发送给我,时间截止

点是本课程第九周上课前。附件名称为:“考试”加上“你的名字”,如:考试张三。另请特别注意,第九周上课必须到课,并且将此考试

答卷打印好,写名字和学号交给我。

1、结合你看视频,对本课程的任意三节课的内容加以详述,说明哪

些地方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大约500字)

在第一节课中,翟学伟老师先提到了过去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

为的方法,是在各个学科中分散地进行研究。而老师则是进行了一次

整合,从精神、文化、伦理、美学等方面研究上述问题。其研究特点为:以社会科学的方式进入,以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作为基础。接着

又给我们梳理了本门课的十个专题。

随后就展开了第一专题的讲解。提到两大文明形态:农业文明和

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即乡土文明或称为农耕文化,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晚清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文明形态。而

工业文明指向的是现代化,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生产资料极大交换

的市场经济。在现代化历程中,还不能说请当今的中国人具有那些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故而只能寻找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下中国人相对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是:人对自然的亲近;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在农业文明下,人所需的物质资料全部从自然中获取,人想控制自然但却能力有限,只能尽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从农业文明到现代文明,中国人正在从一种稳定走向另一种稳定,但目前处于过渡期的不稳定状态。

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有四个方面: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而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农村空巢化,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等。

这是本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印象尤为深刻。我对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深度尤为赞服。老师不是拿教科书化的知识给我们讲解,而是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尤其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本

质特点分析的非常深刻。另外老师举的例子也非常生动,例如睡觉的例子,电灯泡的例子,空调的例子,都给人耳目一新却又非常信服之感。这一定是因为老师细心观察生活,细致思考问题。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工科生。

在第二节课中,老师讲到认识中国人的几种途径。先提到目前研究中国人的集中学术取向,主要有两个:人文取向和国学取向。人文取向的特点是以国民性的研究为重点,以批判性为主。国学取向的特点是对典籍解读与诠释,对价值导向与思想探讨(关注思想上的价值取向),脱离社会实际。另外还有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他们通过文化比较即人类学的研究、汉学与史学的研究、社会科学的地域性研究等认知中国人。

在上述的几种研究领域,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西方学科体系的普适性问题,社会科学研究的地方性问题,人文与国学面临随意性与过度诠释问题,本土化师徒“化”什么的问题等。因为之前的研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立场,如问题意识导向;脉络观;文化类型的比较;结合传统思想与现代技术,探讨新的研究方法;建立中国的社会与行为科学理论、概念或者中国学派。

在第九节课中,讲到了中国人的脸面观。在有关脸面观的已有研究中,脸面研究的取向与主要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人文的观点,把中国人看成有自身的性格特征,最凸显的就是爱面子和要面子的心理;西方的观点:不倾向于认为脸面是中国人特有的一个特点,它更是世

界上各个社会的人或多或少都具备的一个特征,纳入到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范畴内。印象管理和印象整饰理论;本土化的观点;台湾学者的研究。而有关脸面定义也众说纷纭,如区分性的定义认为脸指道德层面,面子指在社会层面;合一型的定义认为不要把脸、面和道德、社会地位、荣誉等相互混淆;无法明确定义认为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来具有明确的意义。

其中关于脸面习语脸面习语的探讨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如在日常表达中“争脸”“争面”和“争光”“争气”同义,“丢脸”“丢面子”和“丢人”“丢丑”“失体统”“失礼”等相近,“看在……的面子上”和“看在……的(情)分上”同义,“无脸见……”“无颜见……”和“羞见……”同义;脸面又可以说成“情面”和“情分”;“不要脸”等于说“无耻”;“赏脸”“给面子”等于说“抬举”或“捧场”,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中国人所谓的“脸”通“光”“气”“人”“丑”“体统”“羞”“耻”等;“面子”含有“分”“情”“捧”“举”之意。由此可以发现,“脸”和个体的行为关系较大,它所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的形象或表现,而“面子”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它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

脸是一个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社会圈人的心目中所长生的序列地位。脸是指个人的形象和表现方式,这种形象以其所处的社会圈为依托,即脸的争取和失去得由该社会圈来认定,不是由自己来认定;一旦社会圈成员对脸的评定出现,也就

是面子的出现;正面的评定就是有面子,负面的评定就是没面子;给面子就是指无论个体是什么表现,都给予正面评价,不给面子就是指无论个体是什么表现,都给予负面评价;一个个体无论有无面子,都存在程度的差别,如很有面子,有点面子,没什么面子及很没面子,由此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地位排列会有差异。中国社会中的人情对脸面同质性的分化作用。其影响表现在中国人不再倾向于通过自我的形象来获得他人的心里地位,进而又导致中国人不但在脸面心理与行为中偏向面子,而且还造成了脸和面子的分离。这意味着,中国人的做人重点已经不落在自己的人格与品性的施展上,而是放在以他人为重或表面应酬上,即处处考虑情面。

2、根据本课程,传统的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为什么?(大约500字)

1、自然(天)、土地(地)与人的作为(人)相互联系

①对大自然的依赖、敬畏与感恩;

②土地的不能移动导致的安土重迁;

③农业灌溉所养成的借鉴与储蓄的心理;

④地缘观念的形成;

2、小农经济

①劳动是一种家庭成员的自然组合,家庭是中国人合作的基本单位;

②生存、生活、生产、剩余融为一体;

③生产与生活的一体化导致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

④为自己、自私自利、实用性等成为生活中基本心态;

3、家乡共同体

①家作为生存、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单位,几乎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唯一归属。家乡随之成为最能激起中国人情怀的地方。

②由于加的规模不确定,由户、族、宗、村、乡等逐步放大,自私和自己等概念也随之逐步放大,所谓“为自己”也就可以是为家人,为亲属,为老乡,乃至为地方和为国家,“私”也就转化为“公”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包含于其中而不可分割。

③家庭生活的唯一性和重要性,导致了家庭功能的全方位扩张:生育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交流功能,互助功能,慰藉功能,养老功能,送终功能。

正因为家庭功能的全方位性导致了中国人

A、必须结婚才可以构成,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要走上婚姻的道路,而没有其他可能;

B、家的扩张导致了社会无法建立,人们也不寻求社会秩序,而是用家庭秩序代替社会秩序;

C、中国人不容易组织起来,社会团体缺乏,同乡会、商会、地方帮派成为组织形式

D、社会边界不清,专业、分工不显著,思维的综合性增强;

4、官僚体制

①血缘称为维系关系的纽带;

②科举制度带来的人往高处走,功利读书,生子读书的观念;

5、儒家思想

①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谓之五伦。

②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延伸;

③对等关系与不对等关系;

④权威关系;

6、中国际人关系运作

①中国际人关系运作的特点

A、捆绑性就带,情理并重命题;

B、秩序的建立,不对称关系命题;

C、空间上的统一性一再强化,关系同域化命题;

②人情,中国人的社会交换

A、工具性与感情性相互包容;

B、维持关系比利益最大化更重要;

C、欠是维持关系长久的基本原则;

D、报的观念及其行为取代了一般性互惠。

③人情关系的增进

A、感恩戴德,关系进入到恩情,就体现了价值的无限性(对他人的预先摄像);

B、人情投资,别人已经拥有相当丰厚的社会资源,而你想得到他所拥有的资源,体现了价值的工具性(对他人有目标的投入);

C、礼尚往来,一般互惠,只为增进友谊;

7、差序格局:亲疏远近,维系私人道德,公私不分

8、注重脸和面子

翟学伟老师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分析真的是入木三分。听着老师讲的课,然后联系到生活现实,发现真的是那么回事,从自己家庭到周围的人,好像还真都是这么活着。平时习以为常的一些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原来都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都有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结果。有些人活着,就是简单的活着,也不思考自己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这样活着。有些人活着,像翟学伟老师这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验探索思考我们为什么这样活着,这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习惯,因为中国是熟人社会,中国人对土地和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存在依赖感,即使今天,安土重迁的观念依然存在,例如现在大学生在外地上学,但仍想着能回自己的老家工作。在上一辈中,储蓄的观念依然很强,中国人总想着以后能更好的生活,总生活在未来想像的美好之中。中国人有串门的习惯,但现在城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越来越近,但心灵上却越来越远。中国人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注重血缘关系,亲近疏远,公私不分,注重脸和面子,这些都是存在的,也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人格之中。但也不能简单的认为中国人具有的这些的特点都是错误的,也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对与错好与坏,一切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原因,扎根在中国人身上几千年的东西,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待西方的思想观点,也不能照搬照抄,不能老是以西方人的眼光来衡量中国人,如何找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体系,这才是我们需要思

考的问题。

3、以尊敬老师为例,传统的中国人的想法和做法是怎样的?当代中国人在这方面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或为什么?请谈出你的看法。(大约500字)

在中国过去的传统社会里,“天地君亲师”是妇孺皆知的信条。“君”与“师”的地位,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比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更是社会师生及师徒关系的原则。学生见到老师,都要执弟子礼,师生关系乃人伦中的一个大项,终生不变。为什么?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要以“道义”来衡量的。父母带儿女到私塾去读书报名的时候,不但要带领儿女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而且,还要向私塾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父母要先向老师行如此大礼,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亲眼见到老师是无比尊严的,老师的教诲是不能不听从的。

而如今之社会,“天地君亲师”这个词,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化了,师生关系更多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或者说教学相长。在中小学,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还比较多,师生之间还会有一种类似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但在大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基本只剩下教与学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会更加平等。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短期性无选择的约定关系,在这短期的契约关系内,学生会听老师的话。在过去,这种短期性的关系结束后,会由实向需向长期延伸。但现代,这种延伸将慢慢消失。这说明,中

国社会的关系运作也在发生着改变。

4、以结婚和生育为例,传统的中国人的想法和做法是怎样的?当代中国人在这方面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或为什么?请谈出你的看法。(大约500字)

传统中国人认为必须结婚才可以构成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走上婚姻的道路,而没有其他的选择。中国人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果一个人到了二十六七岁,还没有结婚,就会被家长或周围的人催,如果三十多岁还没结婚,就会觉得这个人很奇怪。一个人到了结婚的年龄还不为自己的婚事着急,那周围的人就开始帮着急起来了,例如亲戚朋友帮忙介绍对象,到了单位同事领导帮着介绍,似乎大家都觉得一个人不成家,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人。这种意识下,家庭称为维持生活的全方位。

而对于生育,传统中国人则认为生子为好。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谈到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成了一种通道,普通人想通过科举向高处走,自己这一辈做不到了,就希冀下一代能够做到,但前提是你得有个儿子,因为科举考试只允许男的参加,而女儿都是要嫁出去的,都是为别人养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便有了生子读书,重男轻女的传统。

但是当代中国人渐渐改变了这一想法,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这种观念在城市家庭中尤为突出。这一方面,男女平等的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另一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现在男女皆可参加高考,参加

工作,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有所作为。但在一些农村家庭中,仍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这说明这是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而且根深蒂固,一时间还无法完全改变,这也是现在中国人心理与行为不稳定的原因所在。

谢谢老师!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姓名:于际都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学号:142002010229 对以下四个论述题的回答要作为一个附件,在线发送给我,时间截止 点是本课程第九周上课前。附件名称为:“考试”加上“你的名字”,如:考试张三。另请特别注意,第九周上课必须到课,并且将此考试 答卷打印好,写名字和学号交给我。 1、结合你看视频,对本课程的任意三节课的内容加以详述,说明哪 些地方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大约500字) 在第一节课中,翟学伟老师先提到了过去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 为的方法,是在各个学科中分散地进行研究。而老师则是进行了一次 整合,从精神、文化、伦理、美学等方面研究上述问题。其研究特点为:以社会科学的方式进入,以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作为基础。接着 又给我们梳理了本门课的十个专题。 随后就展开了第一专题的讲解。提到两大文明形态:农业文明和 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即乡土文明或称为农耕文化,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晚清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文明形态。而 工业文明指向的是现代化,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生产资料极大交换 的市场经济。在现代化历程中,还不能说请当今的中国人具有那些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故而只能寻找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下中国人相对稳 定的心理与行为。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是:人对自然的亲近;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在农业文明下,人所需的物质资料全部从自然中获取,人想控制自然但却能力有限,只能尽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从农业文明到现代文明,中国人正在从一种稳定走向另一种稳定,但目前处于过渡期的不稳定状态。 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有四个方面: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而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农村空巢化,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等。 这是本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印象尤为深刻。我对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深度尤为赞服。老师不是拿教科书化的知识给我们讲解,而是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尤其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本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著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家庭教育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不过,尽管经常反省,6岁儿仍然有善变的情形而且产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非常疼爱家中饲养的小狗,有时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说:“我要杀死你!”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情和行动缺乏控制能力,这上点和两岁儿的情形有点相似。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 我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供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测试心理健康。该量表适用于2010年前使用。 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使孩子心理健康,家长首先要心理健康。家长怎么知道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呢?家长怎么知道自己有哪些心理健康的问题呢?家长可以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自我测试。 1: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的构成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是由80个项目构成。(见量表) 指导语:下面是一些你近10天有关心理状况的题目,请仔细阅读每一道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请你尽快回答,不要在每一道题目上过多地思考。 每一道题目后面都有5个等级供你选择,分别用程度的高低1、2、3、4、5来表示。 注意: ①每一道题目的后面只能选一个等级,在相应的数字上面画√。 ②每一道题目都要回答。 ③填完表后请你仔细检查一遍,是否每一道题都做了选择,如果有遗漏的话请补上;请你检查一下, 是不是每一道题目只选择了一个,如果有选择两个的话,请你更正过来。

2: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的内容 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包括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自包括8个项目,10个分量表的名称和包括的项目如下: (1)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主要反映被试者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等。 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包括10、14、23、31、49、53、71、79共8个项目。 (2)心理承受力差 心理承受力差分量表反映受试者容易感觉困难,容易受挫折,觉得学习与工作负担过重,难以承受,对环境脏、乱、差难以承受等。 心理承受力差分量表包括2、17、26、40、50、62、74、77、共8个项目。 (3)适应性差 适应性差分量表反映被试者对事、对人、对环境的不适应等问题。 适应性差分量表包括6、18、35、38、48、61、69、80共8个项目。 (4)心理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分量表表示被试者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公平,抱怨自己赶不上别人,看到别人有成绩自己生气,自己出力不讨好,对比自己强的人不服气等。 心理不平衡分量表包括8、15、24、39、42、54、63、72共8个项目。 (5)情绪失调 情绪失调分量表反映被试者情绪不愉快、情绪不稳定与控制情绪差等问题。 情绪失调分量表包括1、13、22、37、45、52、57、65共8个项目。 ( 6 ) 焦虑 焦虑分量表反映受试者对许多事情心烦,预感有坏事情发生,无缘无故紧张、心理烦躁、担心自己有病等缘无故紧张、心理烦躁、担心自己有病等。 焦虑分量表包括4、20、28、34、47、58、67、70共8个项目。 (7)抑郁 抑郁分量表反映受试者情绪低落,感觉事情忧愁,对事情不感兴趣,对前途感觉没有希望,生活没意思等问题。

2017《心理、行为与文化》考试答案

《心理、行为与文化》期末考试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答案,已将正确答案标红;下载文本后,用WPS或office 软件打开,利用里面的查找功能,将试题复制粘贴,点击查找,可快速找到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一方面不要求回报的付出,另一方面可以不考虑还报的接受”是下面哪一类型交换的特点?() A、雇佣型交换 B、交易型交换 C、信用借贷型交换 D、单惠型交换 2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被称为“天伦”的关系不包括()。 A、父子关系 B、兄弟关系 C、夫妻关系 D、君臣关系 3心理文化学派认为,()是人类人生中最重要的集团。 A、自由结社 B、宗教集团 C、亲属体系 D、次级集团 4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形状是()。 A、点状 B、矩阵状 C、放射状 D、网状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身上有沉重的人情负担 B、中国人有强烈的义务感

C、中国人倾向于逃避人情 D、人情负担过重会带来负面影响 6《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作者是()。 A、哈耶克 B、卡尔.马克思 C、萨特 D、托克维尔 7以下不属于文明造物的是()。 A、物质造物 B、社会造物 C、观念造物 D、情感造物 8中国家庭推崇的形式是()。 A、大家庭 B、小家庭 C、组合家庭 D、混合家庭 9“基本人际状态”一说的提出者是()。 A、泰勒 B、弗洛伊德 C、滨口惠俊 D、许烺光 10对伦人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是伦人亲属关系的主旨 B、价值观是基于人的相互性而定的

C、推崇仁、义、礼、信 D、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个体性而定的 11许氏假说的重点是()。 A、分析人类意识 B、从亲属关系研究国民性 C、次级集团的研究 D、家庭主轴及其属性分析 12集团按其复杂程度可以分为下面哪两类?() A、初级集团和高级集团 B、中级集团和高级集团 C、初级集团和次级集团 D、高级集团和次级集团 13家庭的功能不包括()。 A、生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补偿功能 D、消费功能 14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安全上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15文化限制(满足)人的需要所需三系统不包括()。 A、输出输入系统

当下中国人的八大心态

当下中国人的八大心态 文/韩三奇 如果说,当下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中,恐怕没有多少中国人反对。当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中国时,中国人没有感到骄傲与快乐,中国目前积累的财富,让任何一个国家都留下口水,可是,中国人却感到身心疲惫。看看当下中国人的八大心态: 1.拜金 拜金是资本社会典型的特征,大多数人的心灵被财物异化,拥有金钱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吃饭穿衣之实用目的,金钱成为一个人价值观、信仰、理想、道德、亲情等一切人生内容的核心载体,它成为很多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从官员到普通老百姓都在计算着自己的收入是不是一直在 增长,金钱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成为数字,而不是实用的交易工具。GDP必须天天向上,公司收入必须年年增长,而且为了GDP和收入,可以牺牲一切,比如矿工或员工的生命、水源、大气、身心健康等等。 越穷越光荣的时代已经彻底绝迹,金钱至上已经深入人心。普通人见面谈的最多的话题是收入多少,父母从内心最关心

孩子的收入高低,甚至拿收入高低跟别的孩子攀比,而很少关心孩子工作在外是否辛苦是否快乐,收入低的年轻人在父母、亲人、朋友面前抬不起头,亲情战胜不了金钱的诱惑。拜金心态掏空了整个人整个社会的灵魂,让人感受不到精神的活力,也让人活得没有尊严! 2.八卦玩世 “神马都是浮云”,是八卦玩世心态的典型写照。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都是狗屁,及时行乐是王道,倒也无可厚非。 整个社会充斥着八卦思维,很多人每天打开网页的第一件事情,是看热闹。围观一些无聊的明星八卦,关注那些道听途说的花边新闻。鲁迅说过,如果你在大街上吐一口唾沫,然后蹲下来看,不大一会儿,一定会围过去很多人,看看你在看什么,他甚至可以忘掉自己手头的工作。 3.怨气冲天 大到社会,小到家庭,到处充斥着抱怨与不满情绪,各种对立情绪不断积聚。 家长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自己在教育上投入那么多,孩子却不争气。妻子嫌丈夫不努力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丈夫怨妻子唠叨。学生抱怨老师打分低,老师指责学生不爱学习。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分析南大第一次作业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农业文明: ?1、人对自然的亲近感; ?2、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 ?3、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 ?4、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 ?1、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 ?2、人不停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向人低头; ?3、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 ?4、人的智慧在于发明和创造,让自然中本没有的东西,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

如何用嵌套的视角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的心理、行为? ?答: ?用嵌入的观点来看待儒家思想,首先看到的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儒家思想的重心是在官和家里面建立它的秩序。中国人的一生加本身就在家庭中,若能把家庭的秩序建立好,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最稳定的社会。中国人是在家中生活,儒家思想将其一切重心都放在对家庭秩序的维系上,维系的核心是孝道。对孝进行扩展即儒家所关注的五伦关系。对家中秩序的遵守也会引起对官场秩序的遵从。儒家的重要性是在于儒家讨论官家的秩序。儒家的五伦包括:第一,最为重要的,是从孝的原始状态中建立的父子关系;第二伦即夫妻;第三伦,兄弟;第四伦,君臣; 第五伦,朋友。这就是第一个特点,即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延伸。五伦关系的第二个特征是父子、夫妻、兄弟、君臣皆为不对等关系,只有朋友是对等关系。在一个重视秩序和等级秩序的社会,只有不对等的关系才能起到稳定秩序的作用。最后一个特点,因为有不对等关系,才在中国看到了权威的重要性。不对等导致中国社会是靠权威来建立秩序的。权威的两种分类:靠先天性建立的权威以及靠后天性建立的权威。先天性权威与后天性权威相比较,先天性权威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上更占据主要的位置。中国人倾向于在先天性上建立权威,而今天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倾向于在社会性中增长权威,这便是反差。在此种层面上可以观察中国人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 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中国人心理行为试题

《中国人心理行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5、()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A、印象形成 B、印象输入 C、印象输入 D、印象管理 6、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 A、越少 B、迅速增加 C、越多 D、越难预测 7、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8、台湾学者对中国人心理研究的一部著作是()。 A、丑陋的中国人 B、善良的中国人 C、你真的了解中国人吗 D、难以预测的中国人 9、把心理学带入管理的实验是()。 A、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B、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C、美国的霍桑试验 D、德国的民族心理 10、行为科学中认为()是研究的重心。 A、行为 B、人 C、心理 D、自然 11、()出现是中国人心理行为变化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 A、工业文明 B、手机 C、电视 D、互联网 12、讲()的时候,中国人更多侧重于谈人的个体性行为。 A、脸 B、面子 C、小农经济 D、自然 13、讲面子的时候,中国人侧重在()领域。 A、自然 B、个体 C、社会关系 D、人际 14、中国社会遵从儒家思想,倡导的是()。 A、有脸有面 B、有脸无面 C、无脸无面 D、有面无脸

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不同社会人群心理健康调查,包括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综述,并对中国人心理问题趋多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1 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 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2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2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441%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4%,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8%〔4〕。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2 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52%〔5〕;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6〕。对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29%〔7〕。某些特定中小学生群体如重点中学学生、农村中小学生、民族中学生、宏志班学生、辍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 3 幼儿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人意。对深圳市罗湖区3047名4~6岁幼儿调查发现,其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259%。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9〕。[!--empirenews.page--] 2 4 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1999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10〕对辽宁省14个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2005年对28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33%〔11〕。某些特定教师群体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高校女教师、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2 5 军人、护士、运动员、企业家等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军人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但也有值得重视的心理问题,如与人交往时容易自卑、敏感、感到不被理解、感情易受伤害及对他人求全责备等。调查发现,50%以上的临床护士存在程度不等的头痛、腰痛、精力下降、神经过敏、内心过分担忧、记忆力减退、做事不放心、工作没有耐心等多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而以记忆力减退、容易遗忘最为突出,占768%〔12〕。对河南省女运动员调查发现,躯体化、病态人格、抑郁、疑心分别为44%,31%,24%,24%,其他几项因子最低检出率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解读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 南京大学翟学伟教授 本课程的设置有八年时间,是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开设的一门研究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课程,也可以说是中国有社会学系的学校中开设的唯一一门关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专门性主题研究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介绍和讨论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交往方式,重点是从本土研究的视角讲述中国人在其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中所形成的关系特征、运作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本课程内容涉及儒家思想、家族结构、人情面子及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策略等,并力图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学习者获得对中国人际关系的比较系统的认识。本课程与其他类似的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希望通过脉络观的视角来考察中国人的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以凸显中国人的行动路线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达到解读和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之目的。以往研究中国人的视角,主要有儒家社会理论、人文学科和人类学研究,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的学术贡献,但也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程将提出一系列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命题,进而得出关于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第一章] 文化类型与中国文明的形态 一、不同文明的基本特征 1、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 A、人对自然的亲近; B、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 C、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 D、人的

智慧在于调整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2、工业文明的本质特质 A、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 B、人不停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想人低头; C、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 D、人的自毁在于发明和制造,让自然中本来没有的东西,不可鞥的东西变成可能。 3、中国人在文明进程中的心态 A、自从近代化依赖,开始有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B、晚清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办实业,继而学习西方政治与社会制度,最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思; C、整个过程体现了对落后挨打的焦虑,赶超的急迫心情以及洗刷屈辱的决心; D、迅速的工业化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 4、中国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问题 A、农村空巢化; B、农业土地的侵占与侵蚀; C、生活环境污染严重; D、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问题; E、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个人偏好发生深刻的改变。 [第二章] 认识中国人的几种途径 一、研究中国人的集中学术取向 1、人文取向

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南大2017第一次作业

题号:1 题型:问答/综合题本题分数:20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农业文明的本质特点 1、人对自然的亲近感。 2、人对自然的顺应性,并对自然现象有敬畏之心。 3、人的生活节奏及其方式跟随自然界的节奏和速度来变化。 4、人的智慧在于调整人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二、工业文明的本质特点 1、人远离自然,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人的大多数生活资料来自于大规模的工业制造;。 2、人不停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破坏自然,让自然向人低头。 3、人的生活自成系统,基本无需自然节奏的影响。 4、人的智慧在于发明和创造,让自然中本没有的东西,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 题号:2 题型:问答/综合题本题分数:20 如何用嵌套的视角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的心理、行为? 答:用嵌入的观点来看待儒家思想,首先看到的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儒家思想的重心是在官和家里面建立它的秩序。中国人的一生加本身就在家庭中,若能把家庭的秩序建立好,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最稳定的社会。中国人是在家中生活,儒家思想将其一切重心都放在对家庭秩序的维系上,维系的核心是孝道。对孝进行扩展即儒家所关注的五伦关系。对家中秩序的遵守也会引起对官场秩序的遵从。儒家的重要性是在于儒家讨论官家的秩序。儒家的五伦包括:第一,最为重要的,是从孝的原始状态中建立的父子关系;第二伦即夫妻;第三伦,兄弟;第四伦,君臣;第五伦,朋友。这就是第一个特点,即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其延伸。五伦关系的第二个特征是父子、夫妻、兄弟、君臣皆为不对等关系,只有朋友是对等关系。在一个重视秩序和等级秩序的社会,只有不对等的关系才能起到稳定秩序的作用。最后一个特点,因为有不对等关系,才在中国看到了权威的重要性。不对等导致中国社会是靠权威来建立秩序的。权威的两种分类:靠先天性建立的权威以及靠后天性建立的权威。先天性权威与后天性权威相比较,先天性权威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上更占据主要的位置。中国人倾向于在先天性上建立权威,而今天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倾向于在社会性中增长权威,这便是反差。在此种层面上可以观察中国人的变化。 题号:3 题型:问答/综合题本题分数:20 “天地人”是如何塑造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答:(一)对大自然的依赖、敬畏与感恩。西方是上帝造人说,中国是天地化合。 (二)土地的不能移动导致的安土重迁。谈西方一般谈移民、流动、个体主义,但中国的特点是土地不能移动,因此耕种的土地的位置决定人的位置,即安土重迁的思想。 (三)农业灌溉所养成的节俭与储蓄的心理。节约是为了以备后患。这种心理最直接反映在中国人的存钱心理。 (四)地缘观念的形成。地缘观表现在中国人对熟人、同乡和方言有天然的好感。 题号:4 题型:问答/综合题本题分数:20 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哪些? 答:构成要素之一:天地人:自然(天)、土地(地)与人的作为(人)相互联系构成要素之二:小农经济 (一)劳动使家庭成员自然组合,家庭是中国人合作的基本单位。

第4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第4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一、填空 1、习惯上把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人的内部活动,而将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人的外部活动。 2、人的心理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人的活动,二是人的 活动,三是人的活动。要探讨人在工业设计活动中的心理,首先需要了解人的心理。 4、是人了解自身状态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态整体的反映。 5、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在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6、的适宜刺激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波。 7、的适宜刺激是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 8、的适宜刺激是挥发的和飞散的物质。 9、“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器官产生的典型例子。 10、视知觉恒常性主要有恒常性、恒常性、恒常性和恒常性。 11、小巧轻便的产品涂着浅色,使产品显得更加轻便灵巧;而机器设备的基础部分采用深色,可以使人产生稳固之感。这是原理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12、注意分为和两种类型。 13、记忆可以具体划分为、、、阶段。 14、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和。 15、创造力五要素:、、、和。 16、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

二、选择题 1、当一扇门在人面前打开时,视网膜上门的映象经历一系列的改变,但人总是知觉门是长方形的,这种现象为视知觉的()。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明度恒常性 2、在5m远和10m远处看同一个人,总把他感知为一样高,这种现象为视知觉的()。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明度恒常性 3、在知觉下图所示的双关图时,主要应用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4、无论在强光下还是在昏暗的光线里,一块煤看起来总是黑的,这种现象为视知觉的()。 A、明度恒常性 B、颜色恒常性 5、有些艺术家绘画时故意留些缺笔,观赏家在心目中自然会把它弥补起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6、当视觉信息与听觉信息同时输入时,听觉信息对视觉信息的干扰较(),视觉信息对听觉信息的干扰较()。 A、大 B、小 7、航道的航标用闪光作信号,更能引人注意,这是由于()。 A、主观因素 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C、对象的运动 8、下面那个不是思维的特征() A、思维的间接性 B、思维的直接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思维与语言具有不可分性 三.名词解释 1、适宜刺激 2、感觉阈下限

中国人的窥视心理

中国人的窥视心理 我国的服饰遵循的基本上是“宽袍大袖”的保守传统,从过去时代的褐衣蟒袍、长衫马褂到解放以后的中山服、“四开袋”,都无不如此。近年来,虽然各种紧身衣、无袖衫、牛仔裤、超短裙等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但人们总是认为那是从西方传进来的东西。的确,在许多外国人和中国人的眼里,“露”历来就是汉民族衣饰的一种“缺憾”。 我国民间妇女穿衣忌短小,上衣要盖住屁股,衣袖不露手腕,裤子裤脚要遮住脚面,这才显得文雅,否则,则是有伤风化。俗以为:“娘们儿肉,不能露。露一露,十年臭。”旧时,一般平民良家妇女,从幼年起就深藏闺阁,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呆在家里,这意思不外是要将难以包裹的脸、手都藏起来,不让外人看到。因为女人任何部位的裸露都会产生“性引诱”,都会引起男人的淫欲,从而招致祸患。在著名的孟姜女的传说故事中,万喜良为逃避修长城的苦役,跳进了盂姜女的家院,正巧看到孟姜女在玩水时裸露的胳膊,于是,盂姜女只得做了万喜良的妻子。从这里看,裸露禁忌的根由并不仅仅在于有失礼貌或者男女间的私情,而还有更深层的信仰根源。亦即,在别人看到自己裸露的肉体的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就被这人摄去了、占有了、控制了,因而,裸露着也就完全失去了自卫的能力,只有服就这人而去了。只不过,这种深层的根源在后世封建礼教的影响下变换了形貌而更加隐蔽罢了。 女人的身体遮蔽得越严实,越发会激起男人尤其是未婚青年男子的好奇心。更何况中国本来就是好奇心很强的民族,地处内陆、长期的闭关自守以及族民执著的求知欲望,是产生民族好奇心心理的3个基本的客观因素。这种欲望表现在男女关系方面,使得一直生长于男女文化贫瘠土地上的中国男子渴求获得女性生理的知识。而由于封闭的乡村生活方式形成的腼腆害臊的性格,使得他们不敢大胆公开地向女性表露这种需求,于是,在“阿波罗型”文化模式的浇铸下,一个与禁忌意识相关的民间行为表现出来了,这就是“窥视”。 在“男不露脐,女不露皮”的民俗传统形成同时,对异性的窥视也遭到了严厉禁止。从童年时代起,儿童们就被教育不能随意窥视异性器官,到青春期,更扩展为禁止对所有异性的窥视。然而,正如心理分析学家们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欲望的被禁并不等于消失,它们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变本加厉地寻找出路。英国人霭理士在其名著《性心理学》中曾这样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一般地说,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即物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设备情况、安全措施、保护用品、环境条件等。内因(即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等。目前,对于事故的防范,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对外因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采取了许多有效的防范措施,这为减少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对内因的关注和研究还比较欠缺。事实上,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事故要占到事故总数的80%以上,而其中“三违”更是占60%左右。因此,通过研究和分析人的行为和心理,采取必要的手段或措施规范人的行为与心理显得非常迫切,这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是有利的,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部分,也是推行HSE管理所必须的。 许多因“三违”而发生的事故报告在采取的措施方面都免不了这样的文字:加强管理,严格考核,杜绝违章。事实上,事故发生后,在一段时间内“三违”现象确实有所减少,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反弹。为杜绝“三违”现象,我们在管理上,在考核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没有从人的行为、心理上进行研究,这是片面的,从而造成了狠抓“三违”而“三违”却屡禁不止的怪圈。是什么造成了“三违”呢?我们有时侯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同样的作业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很少出差错而有些人却经常出差错甚至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还有,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或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有时侯很认真,有时侯却比较马虎?这些,都与安全心理学息息相关。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心理支配的,因此,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可以归类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本文就人的心理对人的HSE行为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心理分析 分析“三违”现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清楚规章制度而违章,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解决,另一类是明知故犯,绝大部分“三违”属于这一类。造成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心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侥幸心理 人们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一是错误的经验。如果在经常违章的情况下,事故从未发生过或很少发生,人们心理上的危险感觉就会减弱,因而产生麻痹心理,助长了违章行为的发生从而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受事故低概率的思想的影响。现实工作中,事故发生的总量是巨大的,但事故发生的概率却较低,据统计,约5000次违章导致一次轻伤事故,约60000次违章导致一次重伤事故,约300000次违章导致一次死亡事故。假设每一次违章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谁还会违章呢?我们每天都有大量的违章,而事故却很少发生,于是侥幸心理就起了作用。有许多人闯红灯,但死的人终归是极少数。人们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尽管自己违章,但事故不会轻易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违章不断,当然,事故也不断。 2、省事心理 省事心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人们总希望以较少的工作获得最大的效果。许多事故就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发生的。人

心理行为与文化答案

心理行为与文化答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作业标题:集团:次级集团(二) 1 主要次级集团的条件不包括: A、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即社会上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参加这种集团 B、必须在历史上呈现短暂性 C、构成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D、集团缔结的原则能够解释社会上其他集团的缔结以及人际关系的特点正确答案: B 2 美国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是: A、自由结社 B、宗族 C、种姓 D、家元正确答案: A 3 印度教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缔结原理是: A、亲属原理 B、契约原理 C、“缘-约”原理 D、阶序原理正确答案: D 4 关于次级群体与文化的假设、亲属体系与文化的假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两个假设都是阐述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论假设B、这两个假设具有逻辑上的联系:人们的心理能量向什么地方投注,与亲属集团的性质有关 C、这两个假设的关系可归结为人类社会的三种最重要的关系—夫妻、父子、母子关系及其属性对人的纠结上 D、这两个假设不属于心理文化学的重要内容正确答案: D 5 美国社会的主要次级集团缔结原理是连带原理。正确答案: × 6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次级集团是宗族,缔结原理是亲属原理。正确答案:√ 7 在多种次级集团中,必有一种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对个人生活十分重要。正确答案:√ 8 中国社会的典型次级集团及其发达,他们通过在不同的结社中来巩固生命包的平衡。正确答案: × 9 日本人的主要次级集团“家元”的缔结原理是下面哪一项:() A、非亲属原理 B、阶序原理 C、契约原理 D、缘-约原理正确答案: D 10 下面哪一项属于阐述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理论假设:() A、次级群体与文化的假设 B、亲属体系与次级群体的假设 C、亲属体系与初级群体的假设 D、初级群体与文化的假设正确答案: C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安全心理学与人的行为一般地说,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即物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设备情况、安全措施、保护用品、环境条件等。内因(即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等。目前,对于事故的防范,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对外因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采取了许多有效的防范措施,这为减少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对内因的关注和研究还比较欠缺。事实上,由于人为因素而引起的事故要占到事故总数的80%以上,而其中“三违”更是占60%左右。因此,通过研究和分析人的行为和心理,采取必要的手段或措施规范人的行为与心理显得非常迫切,这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是有利的,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部分,也是推行HSE管理所必须的。 许多因“三违”而发生的事故报告在采取的措施方面都免不了这样的文字:加强管理,严格考核,杜绝违章。事实上,事故发生后,在一段时间内“三违”现象确实有所减少,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反弹。为杜绝“三违”现象,我们在管理上,在考核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没有从人的行为、心理上进行研究,这是片面的,从而造成了狠抓“三违”而“三违”却屡禁不止的怪圈。是什么造成了“三违”呢我们有时侯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同样的作业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很少出差错而有些人却经常出差错甚至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还有,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或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有时侯很认真,有时侯却比较马虎这些,都与安全心理学息息相关。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心理支配的,因此,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可以归类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本文就人的心理对人的HSE行为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心理分析 分析“三违”现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清楚规章制度而违章,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解决,另一类是明知故犯,绝大部分“三违”属于这一类。造成人的不理智行为的心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侥幸心理 人们产生侥幸心理的原因,一是错误的经验。如果在经常违章的情况下,事故从未发生过或很少发生,人们心理上的危险感觉就会减弱,因而产生麻痹心理,助长了违章行为的发生从而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受事故低概率的思想的影响。现实工作中,事故发生的总量是巨大的,但事故发生的概率却较低,据统计,约5000次违章导致一次轻伤事故,约60000次违章导致一次重伤事故,约300000次违章导致一次死亡事故。假设每一次违章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谁还会违章呢?我们每天都有大量的违章,而事故却很少发生,于是侥幸心理就起了作用。有许多人闯红灯,但死的人终归是极少数。人们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尽管自己违章,但事故不会轻易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违章不断,当然,事故也不断。 2、省事心理 省事心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人们总希望以较

中国人的8大消费心理

中国人的8大消费心理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古人云:上兵伐谋,意为最高之兵法在于谋略。古语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以成为营销战争的“心经”,而攻心为上,对营销来说关键就在于抓住消费者的心。 从品牌、定位到差异化,从定价、促销到整合营销,莫不都是在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在采取行动。现在的市场营销将越来越依赖于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和迎合,从而影响消费者,最终达成产品的销售。 从国内的市场来看,中国的消费者心理和欧美等国家相比,既有共性也有我们的特殊性,经过笔者的学习、观察和总结,我发现以下八个消费者心理,在中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具备很好的营销价值,出于跟大家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的愿望,现列举如下。 一、面子心理 中国的消费者有很强的面子情结,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中国人的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营销人员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面子心理,找到市场、获取溢价、达成销售。 脑白金就是利用了国人在送礼时的面子心理,在城市甚至是广大农村找到了市场;当年的TCL凭借在手机上镶嵌宝石,在高端手机市场获取了一席之地,从而获取了溢价收益;终端销售中,店员往往通过夸奖消费者的眼光独到,并且产品如何与消费者相配,让消费者感觉大有脸面,从而达成销售。 二、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消费者在很多购买决策上,会表现出从众倾向。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 以上列举的是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可以主动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比如:现在超市中,业务员在产品陈列时故意留有空位,从而给人以该产品畅销的印象;电脑卖场中,店员往往通过说某种价位以及某种配置今天已经卖出了好多套,从而促使消费者尽快做出销售决策;SP行业中,在推铃声广告的时候,往往也多见最流行铃声推荐的字眼,最流行也就是目前最多人喜欢,这都是在主动的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三、推崇权威 消费者推崇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的成分。这种对权威的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 现实中,营销对消费者推崇权威心理的利用,也比较多见。比如,利用人们对名人或者明星的推崇,所以大量的商家在找明星代言、做广告;IT行业中,软件公司在成功案例中,都喜欢列举一些大的知名公司的应用;余世维先生有说在自己汽车销售店中,曾经以某某车为某某国家领导人的座车为卖点,从而让该车销售火爆;更大的范围内,很多企业都很期望得到所在行业协会的认可,或者引用专家等行业领袖对自己企业以及产品的正面评价。 四、爱占便宜 刘春雄先生说过:”。“便宜”与“占便宜”不一样。价值5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便宜;价值10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占便宜。中国人经常讲“物美价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