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问说,勉学翻译

问说,勉学翻译

问说,勉学翻译
问说,勉学翻译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古代求学的人为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只会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古代求学的人为了他人,推行实施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涵养德行为了求得做官。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评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养身心推行有利于社会的主张,就好比秋天的果实。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所以就需要及早的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总有坎坷的时候,在壮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仍然应该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就好像迎着日出的光芒行走;到老年才开始学习,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仍然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看的人要好。

学习风气是否浓厚,取决于社会是否重视知识的实用性。汉代的贤能之士,都能凭一种经术来弘扬圣人之道,上通天文,下知人事,以此获得卿相官职的人很多。末世清谈之风盛行以来,读书人拘泥于章句,只会背读师长的言论,用在时务上,几乎没有一件用得上。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讲究多读书,不肯专守章句。梁朝贵族子弟,到童年时代,必须先让他们入国学,观察他们的志向与崇尚,走上仕途后,就做文吏的事情,很少有完成学业的。世代当官而从事经学的,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舀等人,他们都兼通文史,不只是会讲解经术。我也听说在洛阳的有塞浩、张伟、刘芳,在邺下又见到邢子才,这四位儒者,不仅喜好经学,也以文才博学闻名,像这样的贤士,自然可作上品。此外,大多数是田野间人,言语鄙陋,举止粗俗,还都专断保守,什么能耐也没有,问一句就得回答几百句,词不达意,不得要领,邺下有俗谚说:“博士买驴,写了三张契约,没有一个‘驴’字”如果让你们拜这种人为师,会被他气死了。孔子说过:“好好学习,俸禄就在其中。”现在有人只在无益的事上尽力,恐怕不算正业吧!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读懂儒家经典,粗略疏通注解经书的文字含义,它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做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理文章来解释呢,那些解经之家对“居”字,有的解释“燕寝”指闲居之处,有的解释“讲堂”指讲习之所,又有什么用呢?

在这种问题上获得胜利,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不批评了。(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古代求学的人为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只会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古代求学的人为了他人,推行实施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涵养德行为了求得做官。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评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养身心推行有利于社会的主张,就好比秋天的果实。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所以就需要及早的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总有坎坷的时候,在壮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仍然应该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就好像迎着日出的光芒行走;到老年才开始学习,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仍然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看的人要好。

学习风气是否浓厚,取决于社会是否重视知识的实用性。汉代的贤能之士,都能凭一种经术来弘扬圣人之道,上通天文,下知人事,以此获得卿相官职的人很多。末世清谈之风盛行以来,读书人拘泥于章句,只会背读师长的言论,用在时务上,几乎没有一件用得上。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讲究多读书,不肯专守章句。梁朝贵族子弟,到童年时代,必须先让他们入国学,观察他们的志向与崇尚,走上仕途后,就做文吏的事情,很少有完成学业的。世代当官而从事经学的,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舀等人,他们都兼通文史,不只是会讲解经术。我也听说在洛阳的有塞浩、张伟、刘芳,在邺下又见到邢子才,这四位儒者,不仅喜好经学,也以文才博学闻名,像这样的贤士,自然可作上品。此外,大多数是田野间人,言语鄙陋,举止粗俗,还都专断保守,什么能耐也没有,问一句就得回答几百句,词不达意,不得要领,邺下有俗谚说:“博士买驴,写了三张契约,没有一个‘驴’字”如果让你们拜这种人为师,会被他气死了。孔子说过:“好好学习,俸禄就在其中。”现在有人只在无益的事上尽力,恐怕不算正业吧!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读懂儒家经典,粗略疏通注解经书的文字含义,它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做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理文章来解释呢,那些解经之家对“居”字,有的解释“燕寝”指闲居之处,有的解释“讲堂”指讲习之所,又有什么用呢?

在这种问题上获得胜利,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不批评了。(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

(1) 问说:关于勤学应当勤问的学说。

(2)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3)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

(4)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

(5)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达

(6)舍问:丢开问

(7)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 。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与“问”。决:判断,解决。

(8)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

(9)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

(10)交相问难(nàn):互相诘问;难:驳诘

(11)审:详细

(12)是己而非人:以己为是,以人为非。是:以……为是非:以……为非(13)未安:不稳妥的地方

(14) 臆度(yì duó):主观猜测;臆:主观的;度:猜测,估计

(15)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16)理无专在: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

(17)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18)舍问,其奚决焉舍,放弃。

(19)君子之学必好问必:必须好:喜欢,喜爱

(20)而或:但却

(21)不肖:不成器的人

(22)是故:因此

(23)相辅而行:互相协助进行

(24)贤:道德才能高

(25)破:破解。

(26)《问说》选自《孟涂文集》,有删节。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朝桐城人,散文家。

(27)理:真理

(28)知:了解

(29)强:勉强

(30)不屑:不重视,轻视。

(31)问说:关于勤问的论说

(32)几:接近

1.以:用来。

2.但:只是。

3.说之: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说,同“悦”,取悦。在这里是夸张的意思

4.利世:有利于社会。

5.进:进仕,做官。

6.玩:赏玩。

5.华:同“花” 花朵。

6.登:同“得” 摘取。

7.专利:专一而敏锐。

8.《灵光殿赋》:东汉文学家王逸的儿子王延寿所作。灵光殿,西汉宗室鲁恭王所建。

9.坎壈(lǎn):困顿,坎坷。

10.秉烛:拿着火把照明。烛,火把。秉,持。

11.所以:用来......的。

12.经:儒家经典。

13.注:注解经书的文字。

14.“仲尼居”:《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开头的文字。

15.疏:疏通原文意义并对旧注加以说明和发挥。

16.“燕寝”“讲堂”:那些解经之家对“居”字,有的解释为“燕寝”(闲居之处),有的解释为“讲堂”(讲习之所),各执一端。

17.宁:难道。

18.机要:指书中的精要之处。

19.济:成就,完成。

20.吾无间: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间,间隙,空子,可乘之机。

21.十年一理理:温习

22.然:然而

23.益:好处,益处

24.为人:做人

25.明练:读懂

26.光阴:时间

27.学者:求学的人

28.行道:推行主张

29.利世:造福社会

30.固:同“故”,所以。

31.然:然而

课本答案网址大全——免费

不用买参考书了!大学课本答案网址大全!留着绝对有用,赶紧转吧! ?分享 ?复制地址 转载自郑静 2010年10月13日 00:13 阅读(1) 评论(0) 分类:为人处世权限: 公开 ?字体:大▼ o小 o中 o大 ?更多▼ o设置置顶 o权限设置 o推荐日志 o转为私密日志?删除 ?编辑 不用买参考书了!大学课本答案大全!--爱死你了!(为什么大四才发现啊)2008-12-18 16:50 |(分类:默认分类)注册可用 公共课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130666.html,/forum-6-1.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答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130666.html,/thread-7-1-1.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答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130666.html,/thread-6-1-1.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答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130666.html,/thread-5-1-1.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答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130666.html,/thread-4-1-1.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答案3-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130666.html,/thread-175-1-1.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答案3-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130666.html,/thread-174-1-1.html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答案参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130666.html,/thread-13-1-1.html 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mp3下载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130666.html,/thread-11-1-1.html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课内句子翻译

重点文言文句子翻译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秦人来不及自己哀伤自己,而让后人替他们哀伤。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这不是孟德被周郎所困的地方吗?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来是一个代的英雄,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它不变的角度来考察,那么万事万物和我都没有穷尽之时,因此又为什么要羡慕呢? 5、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在前面开辟了四扇窗户,围着庭院筑起围墙。 6、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庭院中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在她死的那一年所亲手栽种的。 7、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与其我比你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8、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 我从来都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不对的地方。 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天空的深蓝色,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天空高远而没有尽头呢?。 10、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恐怕要责怪你吧? 1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是社稷的臣子,为什么要讨伐呢? 12、且尔言过矣。 况且你的话是错的! 1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老虎猛兽从柙(笼子)中出来,龟玉在盒子中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1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所以远方的人不归顺,就采取措施加强文教德化吸引他们来,已经使他们归附了,就要使他

们生活安定。 1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五亩大的宅院,把桑树种上去,五十岁的人可穿丝织品了。 1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就见不到老人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人穿丝绸、吃肉,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称王的,从未有过啊。 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凭借船的人,不是擅长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1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达到千里远的方法;不积累细流,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方法 2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劲的筋骨,向上吃尘埃,向下喝黄泉的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2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诸侯感到恐惧,聚在一起结盟来谋划使秦国实力得到削弱的方法。 2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天下民众像云一样集合在一起来响应号召,担着粮食像影子一般跟从着他。 2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一个人发动起义而一个帝国就毁灭了,自己死在别人手上,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2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德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 2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富贵贫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因为这吧? 2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道句子的停顿,不解决疑惑。 2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更贤明。

对外汉语教学考试复习点

对外汉语教学考试复习点

对外汉语教学考试复习点: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全面指导某专业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制定的、对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包括

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中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信度:又称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或稳定性,也就是考试成绩是否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水

平。 区分度(性):指测试区分受试者知识和能力差别的性能,是试题的质量标准。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法。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语法翻译法的知识要点:概念:又称传统法,是使用学生的母语来教授第二语言/外语,并以系统地教授语法知识为教学基础的一种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主张在L2教学过程中学生的

母语语目的语并用,通过翻译和系统那个的语法知识的讲授学习L2。 语法——翻译法是最古老的教学法,最初用来学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这类死的语言。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语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心理学理论基础:联想心理学 基本原则和特点:语法是教授L2、外语的基础。

必修一至四 课内翻译

人教版必修1至必修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汇编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必修一《鸿门宴》)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必修一《鸿门宴》)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必修一《鸿门宴》)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必修二《兰亭集序》)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又何羡乎!(必修二《赤壁赋》) 1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1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1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必修三《劝学》)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必修三《劝学》) 19.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必修三《过秦论》)

2018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应)考研初试经验

2018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应)考研初试经验 本科国际政治专业,跨考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初试总分410,复习那么久有了收获,感谢一直帮助我的那位上一届学姐,这里我也分享一些复习准备的经验,希望对19级考外应或者英语语言文学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帮助。 这个专业对我来说相当于一张白纸,尤其是语言学,所以我开始得比较早,大三寒假确定了考研的学校和专业,上学期开学的时候买好了参考书以及一些复习资料,然后就着手慢慢复习了。前期的进度比较慢,基本上是以看书和做笔记为主,下半学期才进入完全的背记阶段。这里我分科说一下。 1/政治 政治考了68,比我预期的高。虽然我是学政治的,但是真的一点优势也没有(因为我对自己的专业真的一点兴趣也没有,学得也不好),政治可以说是复习得比较不上心的一门。我全程是跟着肖秀荣走的,但是我开始得比较晚,舍友七月份就开始看了,我九月份才开始看精讲精练,中途也断断续续的,最后可以说是赶进度才看完。所以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把握好进度,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所有的资料都是肖秀荣教授的,从七八月份到十二月份,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要看的内容。前期精讲精练一定要看仔细,但不需要完全背诵下来,主要练的是选择题,大题前面不用担心,到十一二月直接背肖四肖八就好。 精讲精练配套的1000题是要做好几遍的,我是看完大概两三章做一次题的,第一遍可以用铅笔写,然后把错题勾出来,再做一遍,最后一个月再把那些错题拿出来反复看。错题的价值是很高的,有些多选题我看了两三遍都还是会错。 大题最后直接背肖四肖八就好啦,肖四是必须要背的,不背写不出来,然后大题的平均分都差不多,所以选择题的正确率决定了最后的分。 2/二外 我的二外是日语,考了92分。日语可以说是救了我,考完专业课的时候真的崩溃,所以总分其实也就是日语捞了我一把。 我本科是外国语大学,然后专业课也没什么兴趣,大一下学期就修了日语双学位并且坚持上完了,三年级上学期准备了N2考试,所以这一门基本上没怎么操心,也没花太多时间。

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高考课内文言文重要句子翻译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3、夜缒 ..而出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5、焉.用亡.郑以陪.邻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7、吾其.还也 8、若亡郑 .. ..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行李 害

10邻之.厚,君之.薄也 11、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12、既东 ..,若不阙.秦..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3、夫.晋,何厌之.有 14、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 《荆轲刺秦王》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仆所以 ..留者,待吾客与俱 3、愿大王少假借 ..之,使毕使于前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8、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9、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2、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 臣,臣乃.得有以 ..报太子 1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1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鸿门宴》 1、旦日 ..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料大王士卒足以 ..当.项王乎? 3、吾得兄事 ..之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6、臣与将军戮力.. 而攻秦 7、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 9、杀人如不能举.,刑人.. 如恐不胜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1、今行而. 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 13、道.芷阳间. 行。 14、吾属.今为. 之虏矣! 15、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16、常以身翼. 蔽沛公 17、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18、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学研究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王 宏 军 (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 要: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语用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语用等效理论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是在翻译语用意义时牵涉到的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无论在翻译中使用哪种理论,其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翻译;语用等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63-04 引 言 Nida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翻译就 是交际”。Newmark 也曾指出“交际是翻译的职 能”。这种交际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一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按语用学原理,这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译者的解码过程实际上就是翻译的过程。语言学家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诠释。 一、语义与翻译 人们对意义的研究有着不同视角和出发点,意 义不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且还属于逻辑的、哲学的、认知心理学的以及社会文化学的范畴。这就将意义切分为纯语言意义观和语用学意义观。对翻译理论而言,这两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Newmark 曾说,语义学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或称规约的意 义,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语义翻译只是将 目的语的语义直接译成母语,力求在句义上的等价。人们一般认为语义翻译似乎忠实原文,它能将目的语的词义准确地译成母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使用语言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会产生理解和翻译上的失误。我们说“失误”而不说“错误”是因为某个词或句译出的含义与目的语的含义不同,因而只能说是母语表达不符合原作者的用意而已。 二、语用与翻译 Levins on 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如:Shall 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简介:王宏军(1962-  ),男,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第3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 o 11,20072007年3月 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rial N o 16

初中语文课内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初中课内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公输》 1、吾义固不杀人。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3、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4、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5、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第18课《孟子》两章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19课《鱼我所欲也》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呼而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而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 1、非醴泉不饮。 2、请循其本。 第21课《曹刿论战》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1、王之蔽甚矣。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第23课《愚公移山》 1、投诸渤海之谓。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九年级上册

第21课《陈涉世家》 1、辍耕之陇上。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等死,死国可乎。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5、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将军身被坚执锐。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夫专诸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4、怀怒未发,休祲将于天。 第23课《隆中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凡三往。 4、挟天子而令诸侯。 5、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6、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第24课《出师表》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九年级(上) 《陈涉世家》重点句子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隆中对》重点句子: 1、挟天子而令诸侯。 2、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出师表》重点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词四首》重点诗句: 长烟落日孤城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辛弃疾

自学考试《现代语言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017

自学考试《现代语言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017 2017 年自学备考正在开展中,考生们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以下是搜索整理的一份《现代语言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 I .Multiple Choice Directions:Read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carefully. Decide which one of the four choices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and put the letter A,B,C or D in the brackets.(2% x 10=20%) 1. The pair of words “lend”and “borrow”are ___.( ) A. gradable opposites B.relational opposites C.co-hyponyms D.synonyms 2. The discovery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began with the work of the British scholar .( ) A. Jacob Grimm B.Rasmus Rask C.Franz Bopp D.Sir William Jones 3. A linguist regards the changes in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 as __.( ) A.unusual B.something to be feared C.abnormal D.natural 4. __produce fast and fluent speech with good intonation and pronunciation but the content of their speech ranges from mildly inappropriate to complete nonsense,often as unintelligible.( ) A.Broca's aphasic B.The linguistic deprivation C.The damage on the angular gyrus D.Wernicke's aphasic 5.Some Southern learners of English in China tend to say “night ” as “light ”.This shows: .( ) A. They cannot pronounce/n/ B. Interlangue interference because there is notthe sound /n/in their mother tongue C. The teachers do not have a good teaching method D. They do not like to pronounce nasal sounds 6. A word with several meanings is called __word.( ) A.a polysemous B.a synonymous C.an abnormal D.a multiple 7. The function of the sentence “A nice day, isn't it? ” is __.(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9130666.html,rmative B.phatic C.directive D.performative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第7卷 第1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7 No11 2007年2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Feb.2007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7)0120144204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王幼军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用学 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语码的转换活动,实际上是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 码表达出来。从文化和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的实质。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化内涵与翻译 “文化”一词最早来自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化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普通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现代文化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语言学家赫德森指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所谓翻译,就是借助语言这一多功能符号体系,进行各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转换。因此,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王佐良)。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 二 文化转换 由于两种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向译文读者忠实地传达原文语用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双关语是个典型的例子。例如, 1 Separate pear,separate pair1分梨,分离。 前一部分是将梨分开,第二部分暗指夫妻天各一方。原文与译文,无论是从形,从音还是从义,都是非常贴切自然,犹如天造地设的一般。 2 I’m thrice a waiter:waiting f or f ood,wait2 ing for sleep and waiting f or death1 我是一个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 本句可能是说某些自我调侃的人,因终日无所事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多余的人”,甘愿把自己看作“三等”公民。这与实际意义上的三等“third class”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从时间或做事顺序方面讲,后者则是指政治上的地位。此译文借助谐音,使人从严肃的话题中读出了几分诙谐和幽默。 3 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对话: Romeo:W hat has thou f ound? Mercutl o:No hare,Sir1 上句是该剧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 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说的一句话,句中的hare一语双关,既指野兔,又寓指“娼妇”,但我们暗指此义时用“野鸡”不用“野兔”,鸡同妓谐音,梁实秋先生熟练地驾驭两种语言,处理此句时巧妙地传达了两种语言的双关效果,使得语用意义在语法平面上,语言文化上,文字结构上和行文风格上达到了形式对等,曲尽其妙。 4 再看夏威夷大学魏莉莎和丈夫刘丹翻译的京剧《凤还巢》中的两句独白: 程雪雁:咱们两人可以称得郎才女貌。 朱焕然:我看是豺狼虎豹。 Xue yan:The t w o of us will p r ovide a shining ex2 a mp le of“fe male beau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the state”1 Zhu:It l ooks t o me more like“fe male authori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his mate”1 收稿日期:2006203210

21课 陈涉世家 重点句子翻译

21课陈涉世家重点句子翻译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译文:陈涉年轻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含恨了很长时间,说:“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 2、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之鸿鹄之志哉!” 译文:陈涉长叹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译文: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个人停驻在大泽乡。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译文: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守的队伍,担任屯长。 5、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译文:正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期,按秦朝的法律都要斩首。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7、天下苦秦久矣。 译文:天下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 8、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译文: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有什么罪,二世却杀了他。 9、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译文: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能,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10、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译文:现在如果把外面的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人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人响应。吴广认为是对的。 11、置人所罾鱼腹中。译文: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1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译文:士兵买鱼煮了吃,发现鱼肚子里的字条,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1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译文: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笼罩着火,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叫道:“大楚兴,陈胜王。” 14、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第二天,士兵中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 15、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文:两个将慰喝醉了,吴广故意屡次说要逃走,使将慰恼怒,来激怒士兵。 16、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文: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因戍守边关而死的人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 17、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18、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译文:(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慰的头来祭天。 1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译文:发号传令召集当地乡官、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 20、“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译:将军身上穿着铁甲,手里拿着武器,讨伐诛灭残暴无道的秦国,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应当称王。

课内文言句子翻译

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重要句子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 3、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晋国有什么不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6、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7、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越轨,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勾践灭吴》 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遍野,这就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 8、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 然后恭卑地服侍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9、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历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那些明智达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切磋磨砺义理。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10、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勾践灭吴》 现在夫差那边穿着水犀牛皮制成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不担心自己缺乏羞耻之心,却担心他的士兵数量不够多。 11、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而无耻;如此,则有常刑。《勾践灭吴》 前进就要向导将得到赏赐,后退则想到要受到惩罚,像这样,就有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1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1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1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语文教学与现代语言学_吴格明

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2期 语文教学与现代语言学 江南大学师范学院 吴格明 【摘要】有什么样的语言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观。传统语言学把语言研究局限在句子、至多是句群的范围内,较为孤立和封闭;现代语言学注重研究语言的交际单位——语篇。传统语言学注重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静态研究;现代语言学注重动态的语用研究。现代语言学还从符号传播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把语言不仅看成基础学科,而且看成先导学科。语文教学应当吸收现代语言学思想和方法,从语形、语义分析的层面提高到语用分析的层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语文教育的困境。【关键词】语言学 语用学 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 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1)12-0034-04 [收稿日期]2001-02-27 当我们在世纪之交这个令人激动的历史时刻来思 考语文教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应当赋予语文教学以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须以崭新的理论作为支撑。因而,了解和研究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的各种理论,特别是研究现代语言学,将使语文教学获得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多角度的方法论启迪。 一、篇章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传统语言学认为有五级语言单位,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因而将语言研究局限在句子,至多是句群的范围内。现代语言学则突破了这种局限,把语言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篇章,称之为语篇。语篇研究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被称为篇章语言学。语篇是语言的交际单位。小到仓库里的一条标语“禁止吸烟”,大到一部长篇小说,都是语篇。语篇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真正从生动的语言交际过程来研究语言。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只有在交际中才能真正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传统的五级语言单位都是静态的。即使作为“使用单位”的句子,在一定程度上,同样游离于交际过程之外。只有语篇才能实现交际目的,才能完成一个具体的语言行为,才有完整的语言效果,词和句子也只有结合语篇才能获得全方位的研究和把握。 “篇章语言学”的术语是原西德语言学家魏因里希 1967年提出的。这个学科一经建立,立即得到迅速发展。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澳大利亚的韩礼德。我国的廖秋忠先生从70年代末开始研究篇章语言学,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丰硕成果。廖先生的语篇研究不仅水平高,而且富有汉语特色。 篇章语言学对于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首先在于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我们知道,目前的语文教学大多是进行课文分析。然而诚如叶老所说,语文就是语言。也就是“语”为口语,“文”为书面语,“语文”则是口语与书面语的统一,语文课需要让学生学习文学作品,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把语言限定在句群和句子之下,那么人们要问:“课文分析讲的是语言吗?”现在,篇章语言学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课文作为语篇,自然是语言分析的对象。其实学生口语病句很少,却难于写整篇文章、作像样的发言。这一状况正说明了语篇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学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走到了语言理论的前面。现在,篇章语言学的理论支持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自觉,更具科学性。 篇章语言学对于语文教学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在于指导我们正确把握课文分析的内容和要点。篇章语言学重点研究的语篇的连贯与衔接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诸如连接成分、指同成分、管领词语及其

课堂句子翻译练习

课堂句子翻译练习

课堂句子翻译练习 1. 他们都认为他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They all believed that he had a slim chance of success. 2. 我不知道她为何总带有一种闷闷不乐的神情。 I don’t know why she has an air of sadness all the time. 3. 得到所有同学都就做后,学生会主席才开始宣布野营的日程安排。 It was after all the students had taken their seats that the president of the student’s union proceeded to announce the camping itinerary. 4. 胃是人体至关紧要的器官,请善待之。 The stomach is a vital organ of the human body; please take good care of it. 5. 他认为总经理如此重视那些日常琐事是荒唐的。 He considered it ridiculous for the general manager to attach so much importance to those routine trifles. 6. 她的研究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文化,富有挑战性。 Her study, which ranged/covered/touched over many languages and cultures, was full of challenge. 7. 根据安排,全体工作人员依次值晚班。 As is scheduled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taff take turns to do late duty. 8. 想到要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她深感不安。 She was greatly upset at the thought of leaving her parents, and living on her own in a remote area. 9. 对于她是否胜任这项工作,我们不甚担心,我们所担忧的却是她的健康状况。 We do not worry so much about her qualifications for the job as about her health. 10; 想到要做一次环球旅行,他为之激动不已。 He was greatly excited about the prospect of having a cruise around the world. 11. 我还没有讲完她便打断了我,道出了一番不得不说的话。 She broke in with what she had to say before I had finsihed speaking. 12. 我们之间对人生所持的不同看法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前言 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 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 解码和推理过程。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 2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语用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语用学研究说话者如何运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从1938 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 Morris) 对语用学这一术语的提出, 历经几十年, 语用学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其中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美国语言哲学家舍尔( J. 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和美

课内句子翻译练习

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6、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7、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8、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 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10、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2、且尔言过矣。 1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1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1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2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9、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30、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3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3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3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