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机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机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机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机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课属系部: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代码:0701040/0701041课程负责人:李强

编制日期:2014年7月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具备用于参数测量的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础知识和选择、应用传感器的基本技能。它要以高等数学、电工学与电子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自动化生产线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

1.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

2.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3.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以实践教学为主线,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建立合理、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4.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在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同时考虑学生职业未来发展空间,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在通过对多家企业岗位调研分析基础上,该课程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能力需求而设置。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改变纯粹以各种传感器原理性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内容结构,而实行面向传感器的典型应用来构建综合学习情境,通过学习情境学习各种不同原理传感器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以会用为主要目标。理论知识的选取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删除了复杂的理论分析与计算,紧紧围绕应用学习情境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电工(机床)维修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共70学时。整个课程设置了一个知识储备和四个学习情境。知识储备模块主要介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学习情境在设计时,主要围绕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应用设置,充分考虑融合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知识,安排了足够的实训内容。

表1.1教学设计的总体方案

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又分若干任务,从实际应用出发,参照六步教学法,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中厂和实验实训室等,采取工学结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动手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考核和终极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分类,熟悉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掌握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2.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测量方法和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

3.了解常见物理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熟悉相应检测方法;

4.了解常见传感器分类、结构和特点以及测量电路,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二)能力目标

1.能认识各种常用传感器,并能根据工程系统需要会正确选择传感器;

2.能够正确安装传感器,并能进行传感器内部和外部接线,组成简单检测系统;

3.会正确测试常见传感器的性能,并能简单调试(设置)传感器性能。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3.培养规范操作、严谨务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

三、课程内容组织与学时安排

表3.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5

6

7

8

9

10

11

四、课程实施要求

(一)教材编写与选用

教材须体现任务驱动、面向应用的课程设计思想。可以采用以基

础理论为主的校外教材和以情境设计为主突出应用的校本教材(讲义)联合使用,实施教学。校本教材(讲义)要与企业专家联合编写,并结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仪用户手册,以学习情境为主线,要包括常用的传感器工作原理、使用和调试等内容。

建议使用:

(1)宋雪臣单振清郭永欣主编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该书是根据高职高专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编写的,体现了“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运用”的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教材压缩了大量的理论推导,重点放在使用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上。

(2)刘水平杨寿智主编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该书从实践和应用角度出发,理论为实践服务。该书分为7个学习模块,主要介绍用于参数测量的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外特性及基本应用电路,并通过传感器的应用

训练使学生掌握其选择和应用的方法。

(二)硬件条件

理实一体化教室,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实用传感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仪、工作台和计算机(配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各种电子仪器仪表、以及各类辅助工具。

校内实训室,配置使用多种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触摸屏的光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装置,还有数控机床检修实训平台和典型生产线设备,用于编程和数据采集的计算机,各类辅助安装和检修工具。

校外实训基地,拥有自动化流水线、机电一体化设备、传感器备

件,并能接受百人次以上学生同时参观。

(三)师资条件

主讲教师具有教师资格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讲师以

上职称,能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设计课程,掌握新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并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以上维修电工)。兼职教师来自于企业,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培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有较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取得高级工以上

职业资格证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实践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理实一体化教室”、“校中厂”、“厂中校”为载体,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实施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教,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根据不同教学情境,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基本教学流程包括内容回顾,情境导入,小组实验,原理分析,独立实验,内容总结提升,布

置作业等。

2.教学方法

现场教学法,在实验实训室,向学生现场展示各种传感器。

启发引导教学法,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或者中学时学的物理

知识作为导引,帮助学生学习各种传感器物理效应。

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依据任务要求,自主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应用,提

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3.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充分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进行教学。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实训室、校中厂,充分利用各种软硬件资源,使学生边学边做。

网络教学,建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精品课程网站,面向学生

开放,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自主学习,交流学习经验,获得学习

所需的资料,教师可以在线答疑解惑。

(五)考核与评价

针对高职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构特点,实施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每个学习情境学习完毕后都必须根据课程考核评价表进行过程考核,最终考试成绩中的过程考核分为所有学习情境平均分,课程结束时还需进行终结性考核。

1.主讲教师通过教学和实践,积累多种图像资料,制作内容全面、实用的PPT教学课件、flash动画和完整的教学视频,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硬件条件,传感器实验室建于1997年配备JZY-II检测与转换技术实验仪,在2012年增加了CSY-XS-0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仪。实验室在原有设备的用户手册和设备说明书基础上开发编写了完整

的实验指导书方便学生学习使用。校内还有数控机床检修实训室、光

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和液体灌装检测喷码生产线实训室,提供教学现场和学生实践现场,使教学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3.网络教学,建立校园网,开通课程网站,设立在线学习栏目,

方便学生自学,同时提供各种课程资源。

五、其他说明

本标准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学习项目。

六、课程标准论证意见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专业编码:051300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前言 为了落实我校“国家级中职学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实现国家教委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教学改革任务,我校编写了部分重点专业的《专业课程标准》。 通过《专业课程标准》的实施,实现学生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活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高效课堂”的实现是落实《专业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我们将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该项工作,促进我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目录 一、专业名称 二、产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三、招收对象及学制 四、培养目标及规格 1. 培养目标 2. 人才规格 五、课程(项目)体系 六、核心课程(项目)设置 七、教学进程安排 八、课程(项目)学时分配 九、专业教师与实训(实验)装备要求 十、核心课程(项目)课程标准(一)电工工艺技术 (二)机械与电气识图(CAD) (三)机床电气控制技术 (四)PLC与传感器技术应用技术

(五)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 (六)机械维修技术 (七)机床设备维修技术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一、【专业名称】 机电技术应用 二、【产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现代制造业加速发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学校调研分析发现,我国机械制造业机电设备维修类复合型人才奇缺,仅机电设备维修类一线工人在我国的年需求量就达10万人。随着我市滨海新区的不断发展和建设,以汽车行业、模具制造业、电梯安装维修业、机械加工业、飞机制造等为主的高新技术机械加工制造领域,在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岗位上均出现较大缺口,同时各大企业对于机电设备维修一线工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直至2010年预测本市以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实用型技能人才年需求量在1万人以上,这为学校继续扩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规模、建设天津市专业领域一流水平的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提供了广阔市场。 三、【招收对象及学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后答案

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传感器?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解: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把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便于应用的某种物理量的测量装置,能完成检测任务;传感器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组成。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物理量;转换元件把敏感元件的输出作为它的输入,转换成电路参量;上述电路参数接入基本转换电路,便可转换成电量输出。2.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解:(1)开发新的敏感、传感材料:在发现力、热、光、磁、气体等物理量都会使半导体硅材料的性能改变,从而制成力敏、热敏、光敏、磁敏和气敏等敏感元件后,寻找发现具有新原理、新效应的敏感元件和传感元件。 (2)开发研制新型传感器及组成新型测试系统 ①MEMS技术要求研制微型传感器。如用于微型侦察机的CCD传感器、用于管道爬壁机器人的力敏、视觉传感器。 ②研制仿生传感器 ③研制海洋探测用传感器 ④研制成分分析用传感器 ⑤研制微弱信号检测传感器 (3)研究新一代的智能化传感器及测试系统:如电子血压计,智能水、电、煤气、热量表。它们的特点是传感器与微型计算机有机结合,构成智能传感器。系统功能最大程度地用软件实现。 (4)传感器发展集成化:固体功能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和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传感器集成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5)多功能与多参数传感器的研究:如同时检测压力、温度和液位的传感器已逐步走向市场。 3.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反映了传感器的什么关系?静态参数有哪些?各种参数代表什么意义?动态参数有那些?应如何选择? 解:在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中,要对各种各样的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就要求传感器能感受被测非电量的变化并将其不失真地变换成相应的电量,这取决于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即输出—输入特性。衡量静态特性的重要指标是线性度、灵敏度,迟滞和重复性等。 1)传感器的线性度是指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之间数量关系的线性程度; 2)传感器的灵敏度S是指传感器的输出量增量Δy与引起输出量增量Δy的输入量增量Δx 的比值; 3)传感器的迟滞是指传感器在正(输入量增大)反(输入量减小)行程期间其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学时:96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它是中职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并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进而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不仅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等后续课程、集中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而且为相关专业学生考取初、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内容大致分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转、正反转、降压启动和制动等部分。教学应在电气控制实训室中进行,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养成良好自觉的职业习惯与素养。 前期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电工技术; 同步课程:电子技术、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良好职业习惯与素养。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架构,重新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能力体系架构。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资讯、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的工作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形成工作方案并具体实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工作的能力与经验。 3.尊重个体差异,看到学生进步,注重过程评价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分析、积极思考,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多看到学生个体的进步,而不要对学生的要求搞“一刀切”,只要学生有进步,哪怕还较其他同学差些,但相对自己有了进步,教师就应及时鼓励,给予表扬,并在过程评价中予以体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遵循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为原则,并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标准

《影像诊断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影像诊断学是借助于X线、CT、MRI、超声、核医学与介入放射学的成像手段,使人体内部器官和结构显现出来,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和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一门学科,是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农村、社区等医疗卫生单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高素质实用型的影像技术人才。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为确保本大纲的落实,达到培养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要求,本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及自身学科特点,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了影像诊断检查技术、胸部影像诊断等6个项目的情景学习。通过这6个项目26个学习情景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三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遵循人才培养需求与规划行业发展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职业岗位需求和要求相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与岗位知识、技能、素质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和诚信服务的理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确保教学大纲的全面落实。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本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而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正确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方法。熟悉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理解影像诊断学为临床医疗服务的特点与目的。 (二)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影像设备的使用方法,能够自行观察和辨认人体组织结构的影像学特点,通过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操作与练习,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素质目标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学习领域 (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2016年8月5日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jdx3012 课程名称:机电产品市场营销 课程类别:综合能力模块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 开课学期:第四或五学期 学时:40 学分:2 二、课程性质 本学习领域(课程)是一门专业综合课。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使学生在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方面熟悉掌握职业岗位工作的整个过程,不断强化机电产品营销的市场分析、市场调查、营销策略、营销管理、团队协调等能力;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能直接进入机电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具有适应企业变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课程学习前,应当具备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理论与实训、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等相关学习领域的学习基础,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员(编制机电产品营销的询价、报价、合同等文件及对机电产品进行营销策划)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课程关系见图示1。 本课程设计设计思路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对本课程彻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改造,把课程的内容分为7个学习项目(认知机电产品营销、寻找

机电产品市场机会、机电产品客户行为分析、机电产品开发与品牌策略、机电产品价格策略、机电产品的销售渠道与促销策略、综合训练),在教学中自己尽可能将理论知识与机电产品营销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感性知识上升到能力提高;让学生学生自己进行市场调查、营销方案设计,突出学生的营销技能培养,采取实例、案例的方法把课堂学生的自我学习结合起来,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本课程的难度,便于学生课上、课下学习与考核,使师生间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且方便、快捷。 三、学习目标 本学习领域(课程)是依据行动导向来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以各种机床销售为主线(总项目),深入理解并掌握从事机电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岗位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培养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善于沟通、团结合作的职业品质,为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具体目标: 1.在与客户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协调相关部门、由团队共同完成指定任务,勇于承担责任; 2.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机电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的学习和资料的搜集; 3.能进行机电产品市场分析; 4.会进行机电产品市场调查; 5.具备从事机电产品营销职业的基本技能与技巧; 6.具有适应企业变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7.在机电产品销售过程中向客户介绍产品知识,能够向客户提供关于机电产品的使用、保养等的咨询、建议。 四、学习项目划分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项目一 传感器误差与特性分析 任务1 检测结果的数据整理 1.1.1 测量与测量方法 1.检测 2.测量方法 (1)电测法和非电测法 (2)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3)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4)接触性测量和非接触性测量 (5)模拟式测量和数字式测量 1.1.2 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方法 测量误差:测量值与其真值之间的差值 例:某温度计的量程范围为0-500oC ,校验时该表的最大绝对误差为6oC ,试确定其精度等级? 查表1.1,精度等级应定为1.5级 任务1: 现有0.5级的0~300oC 和1.0级0~100oC 的两个温度计,欲测量80oC 的温度,试问选用哪一个温度计好?为什么?在选用仪器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实施: 0.5级的0~300oC 的温度计测量时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用其测量80oC 可能出现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为: ?? ? ? ? ???? ?引用误差示值(标称)相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误差x γγ%.21%100500 6 %100=?= ??= m m m A x γ5 .1)0300(%5.0111=-?==?m m m A x γ

1.0级的0~100oC 的温度计测量时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用其测量80oC 可能出现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为: 结论:选用1.0级的0~100oC 的温度计较好。选用仪器时,不能单纯追求精度,而是要兼顾精度和量程 1.1.3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来源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3.粗大误差(疏忽误差、过失误差) 4.缓变误差 任务2 传感器特性分析与传感器选用 1.2.1 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分类 1.2.2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指标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 1.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2.稳定性 1 )0100(%.01222=-?==?m m m A x γ%25.1%10080 1 %10022=?= ??= x x m x γ?? ?动态特性 静态特性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工厂电气控制>> 课程标准 专业带头人:杜俊贤 系主任:林治熙 教学中心:信息自动化教研室 批准日期:二〇一一年八月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一、课程概述 (1) (一)课程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总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具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内容标准 (4) (一)学习目标 (4) (二)活动安排 (4) (三)知识要点 (9) (四)技能要点 (9) 四、实施建议 (10) (一)教学建议 (10) (二)考核评价建议 (10) (三)教材编写建议 (11)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12)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8) 五、其它说明 (19)

(2020年整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标准.doc

数控编程加工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数控编程加工 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电气专业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主要是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零件加工、CAD/CAM技术应用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前续理论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基础》。 1.2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校企合作的方式,以实际产品中的典型零件为主线,将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分为数控工艺与编程理论+仿真+实操,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能够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轮26学时,操作30学时。 2、课程目标 本课程其任务是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校企合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同过实践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最终形成的数控技术的应用能力。 知识与能力: 熟悉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要点及数控加工编程方法;熟练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认识本实训实践操作的一般过程,进而不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过程;认识本实训实践操作的基本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能主动参与数控加工的基本理论探究。 培养学生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让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 教材编写 ( l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 2 )以工作项目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结合职业资格鉴定中、高级标准的要求,将本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组织教材内容。 ( 3 )通过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加强实践内容,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 4 )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5 )教材内容应有所拓展,在教材中应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 6 )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4.2教学建议 ( l )在教学过程中,育人为先,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2 )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现场教学,“教”与“学”互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指导。选用典型两件的典型加工方法,由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进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习题一概论p16 1.测试系统一般是怎样构成的? ①传感器将被测物理量转换成以电量为主要形式的电信号; ②信号变换部分是对传感器所送出的信号进行加工; ③显示与记录部分将所测信号变为一种能为人们所理解的形式,以供人们观测和分析。 2.什么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有几种表示方法? 测量误差:人们在进行各种实际测量时,尽管被测量在理论上存在真值,但由于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被测量的真值实际上是测不到的,因而测量结果只能是真值的近似值,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有: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 3.测量误差按出现规律可分为几种?它们与准确度与精密度有什么关系? ①按出现规律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②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大小。系统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即真一民实际 值符合的程度越高。 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随机误差越小,测量值越集中,表示精密度越高。 精确度是测量结果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精确度用来反映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影响。精确度越高,表示正确度和精密度越高,意味着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都小。 4.产生系统误差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常用的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哪些? ①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 ●仪器的制造、安装或使用方法不正确; ●环境因素影响(温度、湿度、电源等); ●测量原理中使用近似计算公式;

●测量人员不良读数习惯 ②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 ●发现判断:实验对比、残余误差观察、准则检测 ●减少消除:修正、特殊测量法(替代、差值、误差补偿、对称观察) 5.传感器有哪些几部分组成? 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 6.按传感器的工作机理、能量转换方式、输入量及测量原理四种方法,传感器分别是如何分 类的? ①按工作机理分: ●电参数式传感器(如电阻式、电感式和电容式); ●压电式传感器; ●光电式传感器; ●热电式传感器。 ②按能量转换方式分: ●能量控制型传感器(如电阻、电感、电容式) ●能量转换型传感器(如基于压电效应、热电效应传感器) ③按输入量分: 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 ④按测量原理分: ●电路参量式传感器(包括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 ●电动势式传感器(包括磁电感应式、霍尔式、压电式) ●光电式传感器(包括一般光电式、光栅式、激光式、光电码盘式、光导纤维式) ●半导体式传感器 习题二温度检测p35 7.温度检测主要有哪几种方法及它们是怎样分类的? 温度检测方法分为:接触测量法,非接触测量法。 接触式包括:热膨胀式(如水银、双金属、液体或气体压力); 热电偶; 热电阻(铂电阻、铜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课程标准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100023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课程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课程所属系部:机电工程系学时:60 编写执笔人: 王荣华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1.课程性质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也是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维修电工)的核心课程。课程分为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技术两大部分,在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侧重于实践操作,直接面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砝码。 2.课程作用 本课程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机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为前导课程,共同打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为其相关专业课程《数控机床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的学习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从初始低层次的生产线操作工向更高层次的维修电工、生产线维修工和设备管理员等岗位顺利迁移提供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准备。 1.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学懂”和“会用”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工作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2课程目标 2.1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悉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知识,培养电气控制与PLC基本应用(电动机点动、长动、正反转、Y-Δ启动等控制环节)的接线、编程、操作调试方面的技能,了解其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初步培养电气控制与PLC高级应用项目(电梯控制、机械手控制系统等)的接线、编程、操作调试的技能,了解其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2.2 具体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电气控制基础知识; (2)掌握PLC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PLC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4)熟悉PLC的I/O端口分配及PLC外部接线和安装; (5)熟练掌握PLC的编程方法,特别是图形编程; (6)熟练应用基本指令、步进指令及部分功能指令; (7)掌握常用控制程序的编制方法及调试;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总结材料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总结 :王婷婷 学号:14032329 班级:14-1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这学期通过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懂得了很多,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总结。 第一章 概 述 传感器的作用是:传感器是各种信息的感知、采集、转换、传输和处理的功能器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传感器的定义: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传感器的组成:被测量量---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电量输出 传感器的分类:按被测量对象分类(部系统状态的部信息传感器{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导演变化}、外部环境状态的外部信息传感器{接触式[触觉、滑动觉、压觉]、非接触式[视觉、超声测距、激光测距);按工作机理分类(结构型{电容式、电感式}、物性型{霍尔式、压电式});按是否有能量转换分类(能量控制型[有源型]、能量转换型[无源型]);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开关型[二值型]{接触型[微动、行程、接触开关]、非接触式[光电、接近开关]}、模拟型{电阻型[电位器、电阻应变片],电压、电流型[热电偶、光电电池],电感、电容型[电感、电容式位置传感器]}、数字型{计数型[脉冲或方波信号+计数器]、代码型 [回转编码器、磁尺]})。 传感器的特性主要是指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当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极慢时,称为静态特性;输出量对于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这一关系称为动态特性,这一特性取决于传感器本身及输入信号的形式。可以分为接触式环节(以刚性接触形式传递信息)、模拟环节(多数是非刚性传递信息)、数字环节。动态测量输入信号的形式通常采用正弦周期(在频域)信号和阶跃信号(在时域)。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线性度(以一定的拟合直线作基准与校准曲线比较% 100max ??=Y L L δ)、迟滞、重复性、灵敏度(K0=△Y/△X=输出变化量/输入变化量 =k1k2···kn )和灵敏度误差(rs=△K0/K0×100%、稳定性、静态测量不确定性、其他性能参数:温度稳定性、抗干扰稳定性。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传递函数、频率特性(幅频特性、相频特性)、过渡函数。 0阶系统:静态灵敏度;一阶系统:静态灵敏度,时间常数;二阶系统:静态灵敏度,时间常数,阻尼比。 传感器的标定:通过各种试验建立传感器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传感器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误差关系。国家标准测力机允许误差±0.001%,省、部一级计量站允许误差±0.01%,市、企业计量站允许误差±0.1%,三等标准测力机、传感器允许误差±(0.3~0.5)%,工程测试、试验装置、测试用力传感器允许误差±1%。分为静态标定和动态标定。 第二章 位 移 检 测 传 感 器 测量位移常用的传感器有电阻式、电容式、涡流式、压电式、感应同步器式、磁栅式、光电式。参量位移传感器是将被测物理量转化为电参数,即电阻、电容或电感等。发电型位移传感器是将被测物理量转换为电源性参量,如电动势、电荷等。属于能量转换型传感器,这类传感器有磁电型、压电型等。 电位计的电阻元件通常有线绕电阻、薄膜电阻、导塑料(即有机实心电位计)等。电位计结构简单,输出信号大,性能稳定,并容易实现任意函数关系。其缺点是要求输入能量大,电刷与电阻元件之间有干摩擦,容易磨损,产生噪声干扰。 线性电位计的空载特性:x K x l R R R x == ,KR----电位计的电阻灵敏度(Ω/m )。电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现代电气控制技术 对象: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等机电类专业 课时:144课时 课时分配表 四、学分:8 五、课程目标 可编程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采用微机技术的通用工业自动化装置。它以可靠性高、能适应恶劣环境、使用方便等优点,迅速占领了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成为与机器人、CAD/CAM并称的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 器技术集于一体的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现代工业设备控制的要求。本课程的培训是通过设置一个个项目并让学生来完成这些项目来达到培训目的。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学生可将传统的继电器和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结合起来,并真正能应用到具体的设备案例中。同时也将变频器的功能以及如何更好的在设备中用变频器来进行调速积累一些经验。 六、设计思路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是一门理论性较深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的总 体思路是采用模块化的项目课程教学法,大部分课程应该在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机电控制实训室进行,通过理论讲解、计算机仿真与实际操作一体化的综合训练方式,使学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目标。 七、内容纲要 项目一:PLC应用基础(课时:16)模块1:PLC概述、三菱PLC及仿真软件(2课

时) (1)工作任务 介绍PLC的定义、外部结构、分类、特点、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三菱PLC 及仿真软件简介。 (2)相关实践知识 电器常识、接线、PLC。 (3)相关理论知识 电路、电子的基础知识。 (4)拓展型理论知识 PLC 联网、存储器容量。 模块2:PLC 的结构与原理(2 课时) (1)工作任务 PLC 的结构;输入接口电路;输出接口电路;PLC 的工作原理;编程软件。(2)相关实践知识 PLC、线路连接、按钮开关、负载、计算机、编程软件。 (3)相关理论知识电路、光电耦合、晶体管、可控硅、周期扫描、梯形图、抗干扰。 (4)拓展型理论知识 光电隔离、电磁隔离、CPU、编程语言。 模块3:PLC 的应用、简例(2 课时) (1)工作任务 介绍PLC 的应用领域、PLC 的应用简例 (2)相关实践知识 PLC、按钮开关、编程等 (3)相关理论知识 CPU、仿真 (4)拓展型理论知识 PLC 的指令、常见PLC 的型号及性能指标(自习)模块4:PLC 的基本应用(4 课时)(1)工作任务 学习三菱PLC 基本指令及应用。 (2)相关实践知识 电器常识、车流控制。 (3)相关理论知识 三菱PLC 基本输入、输出、置位、复位、微分指令及应用。 (4)拓展型理论知识 逻辑控制、程序控制。 模块5:定时器(4 课时) (1)工作任务 用PLC 的定时器控制灯的点亮与熄灭,信号灯的闪烁控制。 (2)相关实践知识 定时器、灯、开关。 (3)相关理论知识 定时器控制。 (4)拓展型理论知识 定时器的精度。模块6:计数器(2 课时)(1)工作任务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 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三年制中职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高度“机电”结合的课程,将学生所学“机”与“电”的知识与技能,在微电子的控制手段下高度的“融合”,全面提升学生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教学时数为64学时,周学时4节。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践,强化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岗位技能。为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每节课的知识点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应用环境,演示操作方法,再辅导学生练习。 2、理论与实习相结合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辅导,让学生3-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到公司和企业去参加实践活动。 3、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利用学校、公司和企业资源,为学生安排岗位培训和训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近几届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采用以上方式,效果较好,基本上达到了实践教学的设计目的。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所代表的产品范围,分类及发展趋势。 (2)掌握模块化机电一体化产品装配、调试、维护、维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掌握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的应知、应能的知识和技能。 (4)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相关技术的联系和接口关系,了解产品开发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拆装、调试和操作的基本技能; (2)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思维体系,学会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学会探索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 3、素质目标 (1)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行业操作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通过知识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素质。 三、内容标准与要求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考题及答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考试试题 一、填空:(20分) 1,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指标主要有线性度、迟滞、重复性、分辨力、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各种抗干扰稳定性等。(2分) 2.霍尔元件灵敏度的物理意义是表示在单位磁感应强度相单位控制电流时的霍尔电势大小。 4.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是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势和单一导体的温差电势组成的,其表达式为Eab (T ,To )=T B A T T B A 0d )(N N ln )T T (e k 0σ-σ?+-。在热电偶温度补偿中补偿导线法(即冷端延长线法)是在连接导线和热电偶之间,接入延长线,它的作用是将热电偶的参考端移至离热源较远并且环境温度较稳定的地方,以减小冷端温度变化的影响。 5.压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某些铁磁物质在外界机械力作用下,其内部产生机械压力,从而引起极化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相反,某些铁磁物质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变形,这种现象称为负压电效应。(2分) 6. 变气隙式自感传感器,当街铁移动靠近铁芯时,铁芯上的线圈电感量(①增加②减小③不变)(2分) 7. 仪表的精度等级是用仪表的(① 相对误差 ② 绝对误差 ③ 引用误差)来表示的(2分) 8. 电容传感器的输入被测量与输出被测量间的关系,除(① 变面积型 ② 变极距型 ③ 变介电常数型)外是线性的。(2分) 1、变面积式自感传感器,当衔铁移动使磁路中空气缝隙的面积 增大时,铁心上线圈的电感量(①增大,②减小,③不变)。 2、在平行极板电容传感器的输入被测量与输出电容值之间的关 系中,(①变面积型,②变极距型,③变介电常数型)是线性的关系。 3、在变压器式传感器中,原方和副方互感M 的大小与原方线圈 的匝数成(①正比,②反比,③不成比例),与副方线圈的匝数成(①正比,②反比,③不成比例),与回路中磁阻成(①正比,②反比,③不成比例)。 4、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学时:96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 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它是中职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并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进而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不仅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等后续课程、集中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而且为相关专业学生考取初、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 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内容大致分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转、正反转、降压启动和制动等部分。教学应在电气控制实训室中进行,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养成良好自觉的职业习惯与素养。 前期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电工技术; 同步课程:电子技术、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

发、提示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良好职业习惯与素养。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架构,重新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能力体系架构。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资讯、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的工作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形成工作方案并具体实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工作的能力与经验。 3.尊重个体差异,看到学生进步,注重过程评价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分析、积极思考,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多看到学生个体的进步,而不要对学生的要求搞“一刀切”,只要学生有 进步,哪怕还较其他同学差些,但相对自己有了进步,教师就应及时鼓励,给予表扬,并在过程评价中予以体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遵循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为原则,并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对机电产品装配工、机电产品维修工、机电设备操作工、机电产品现场安装工等工种的岗位能力、岗位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结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设计出五个教学情境。 课程组到生产一线进行企业调研与访谈,与企业专家共同建设课程标准,提炼出既能满足知识、技能教学要求,又有利于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工作任务,设计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

高职兽医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建设)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动物疾病临床诊疗、屠宰检疫、实验室检验等岗位中要求学生掌握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动物所呈现的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变化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提高药放、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等能力,掌握常见病变的识别与分析、常见病理的分析、动物尸体剖检、常用药物的识别与使用、常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分析、动物中毒及解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动物解剖生理、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后续课程有临床兽医学、动物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学等。 (二)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兽医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动物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动物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学病变,兽医药理基础知识、常用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疾病的基本知识,疾病发生的一般机理和发展的

一般规律。 2.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水肿、脱水与酸中毒、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缺氧、炎症、发热、休克、黄疸、肿瘤的概念、引起原因、病理变化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其发生机理,能正确识别基本病理变化。 3.掌握尸体剖检基本知识、尸体剖检的顺序;掌握尸体运送及处理技术、病料采取及送检技术。 4.掌握动物药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5.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并能指导临床科学选药和合理用药。 6.具有一定的药物贮存、保管及药物管理相关法律知识。 7.掌握处方的工确开写,药物配制、给药方法等专业技能。 (二)技能目标 1.掌握动物尸体剖检及病料采集、保存与送检技术。 2.熟悉疾病过程中动物机体代谢、组织细胞形态结构改变的一般特点。 3.能正确识别基本病理变化,识记动物器官病变,并能进行分析。 4.能熟练捉拿,保定动物;能根据药物的性质,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会不同途径的给药(注射、口服等)技术。

机电专业课程标准资料.doc

东平县职业中等职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试行) 2013年9月 目录 课程(项目)教学标准 前言................................................ (2)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3)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11) 《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标准 (21)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 (27)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33) 《钳工工艺及技能训练》课程标准 (40) 《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47)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技术》课程标准 (60) 《液压气压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70) 《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78) 《电气系统安装与控制》课程标准......................... (81) 《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 (93)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103) 《空调制冷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110) 《焊接工艺及技能训练》课程标准 (113) 前言 课程标准的编写贯彻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着力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需要,增强课程标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加适应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 课程标准中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兼顾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和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专业课中的专业技能课支

撑了后续的专门化方向课,学生学习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瞄准了多个相关岗位群、职业群,在不同的课程中均有如何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课程标准在引导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力图突破传统学科式教材的片面强调体系完整性、严密性、理论描述性的编写方式,积极探索与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在实验实训场所、理---实一体化教室等新型教学环境中行动导向的实施,指导这种新型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建设,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 课程标准所指导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方向涵盖了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产品维修、自动化生产线运行等领域,其中的核心课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需要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又要体现出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制、不同岗位的需求。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认知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独立进行学习;通过项目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电工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实际电工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直流电路元件及分析方法。 3.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及三相交流电。 4.了解磁路相关知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