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台州风俗

台州风俗

台州风俗
台州风俗

台州临海传统文化习俗浅谈

台州临海,东海之滨的璀璨明珠,一座融千年古城深厚底蕴、江南名城秀丽山水、现代城市繁荣昌盛为一体的古城新市。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宋代文天祥称其为“海山仙子国”。临海具有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具有独特的传统习俗。下面为大家做简单地介绍:

春节习俗

在临海,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止。临海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

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连天响。天亮后,各家插烛焚香烧纸钱,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关吃汤圆,东乡都吃糯米红枣粥,沿海渔乡则吃“长寿面”,西北乡山民有的吃豆腐粥。杜桥、上盘等地,初一的早饭男人烧,习惯吃“菜头饭”。初四,民间备牲醴、烧纸马贴新“灶司”,称“接灶神”。

初一这一天,临海过去还有许多禁忌:如不准扫地,不准将水倒在地上,不准动刀,不动针线,不劳作,不经商,不许骂人,不许讨债,不许打架,即使在平时有仇的这一天也要和睦相处。

正月初一“摆三界”,是临海春节时的一个特色。

“三界”指的是天、地、佛三界,“摆三界”也叫“请三界”,属于祭神仪式,是新年第一天民间共同祭祀天地人各界神灵、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一种古老仪式。祭祀以“透”为单位,住同一院子(即每透屋)的几户人家,凌晨时刻就把供品陆续搬到堂前,供品很多,以素食为主,既有苹果、香蕉、梨等各种水果,又有糖、饼干、红枣等等,还有一溜麻糍放在铜盘里,供品统统放在供桌上。这里,还有两样供品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豆腐粥与糕制品。每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我们家乡的风俗,每户人家都要烧豆腐粥,烧好后第一件事就是先盛六小碗的粥,和其它供品一起拿到堂前。

祭品分二组,分别放在堂前屋中间和堂前屋里边,中间祭的是“天、地”,里边祭的是佛。堂前中间的供品,一般放在八仙桌上,八仙桌必须直放,即桌板的缝应与堂前方向垂直,这与前一天大年三十的祭祖不同,祭祖时八仙桌应该横放,不能弄错。而放在堂前屋里边的没有什么讲究,供桌可以是小桌子,也可以用一些板支起来,比八仙桌矮一点。两边各放三碗豆腐粥,以及各种供品,供品的多寡,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准备好供品之后,就开始焚香点蜡,需要上二支蜡烛五支香(祭祖则需要三支),点燃后先到天井外祈祷,一边向天、地、佛三界神灵鞠躬,一边念念有词:“今天是××年大年初一,新年换旧年,一年好一年,今日请天地,祈求各方神灵保佑全家身体健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词不一,但内容基本相同。然后回到供桌前,把香、蜡烛插在供品前。

一般早上六时左右,堂前的供品已摆齐,远远看去,五颜六色,蔚为大观。“摆三界”要一整天,因此,这一天,家中的所有家畜家禽不得放出,否则糟蹋了祭品,即是对神的大不敬。直到下午五时左右,幕色降临,各家才把供品拿回,整个正月初一“摆三界”才宣告结束。

元宵习俗

临海人元宵不吃汤圆,要吃羹,而且元宵不在十五过,而在十四过。

据《临海县志》记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怕朱元璋在元宵节前来袭击,便把元宵提早了一天。另有说法是方国珍(一说秦鸣雷)母亲每逢朔、望都吃素斋,方国珍为了让母亲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就把元宵改在十四过了。也有说因为方国珍夫人董氏是正月十四生日,所以把元宵提前一夜。还有人说临海明代状元秦鸣雷因为十五斋戒食素而提前过元宵。甚至也有人说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而将计就计把元宵提前一夜,等等。

传说归传说。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也无从深挖这个“文化底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做羹,临海人称之为“搅”羹,非常形象,一大堆原料搅成一锅羹,一般有芥菜叶、冬笋、猪肉末、油泡、豆腐干、川豆瓣、豆面、香菇、木耳、蛏子及其他小海鲜,煮熟后加入山粉,搅和搅和,调味出锅。由于原料丰富,这种羹往往一搅就是一大锅,够全家老少吃好几顿的。十五晚上会吃素羹,与十四的咸羹相区别,称为甜羹。

元宵活动一般在正月十三至十七间,十四夜为高潮。

立春习俗

立春临海方言,“焜”的意思指用烟熏,“焜春”就是在立春日立春这一时刻,以樟树麦沸(即樟树木屑)为燃料,在室内点燃以烟熏。《民国临海县志》载:“立春,民家焚樟木屑于炉,谓之‘接春’。”长辈说,立春标志着进入了新的一年,故用樟树烟把上一年的污气驱赶出去。在民间,“焜春”的成因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深山冷坳有一成精的人头蛇,每当有人经过此地,它就化为美女,上前询问这人的情况,特别要问的是此人晚上住在哪里?如果这人回答了,当天晚上人头蛇就到这家旅馆或人家家里把这个人吃掉。有一年的立春,一个后生经过深山冷坳,变成美女的人头蛇问后生:“后生大哥,你这样匆忙走路,晚上住在哪里呀?”后生说:“我有事去省城,也不知道晚上能到哪里,住在哪里?”人头蛇就说你到前面几里地的地方,那里有家旅馆,你可以住。后生谢了人头蛇,走了一阵后,果然有家旅馆,他有些奇怪,跟老板娘说起,老板娘说:“后生啊,你碰到的是蛇精,它晚上要来吃你的。”后生天不怕地不怕,才不怕什么蛇精,他住了下来,并让老板娘给他一把柴刀,决定为民除害。但由于接连走了几日,后生太累了,一个时辰过去了,后生上眼皮拄下眼皮,实在想睡觉了。于是,后来来到外面,透了透风,他看到门口有一些柴禾,就拿了进来,用火点着,为了不让自己睡着,他就把火灭掉,用烟焜。不料还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当他醒来时,旅馆里早已乱成了一团锅,原来就在他的房门口,发现了一条十多米长的大蛇。正是深山冷坳的人头蛇。大家都觉得奇怪,后生把昨晚的事说了,原来昨晚拿的正是一根樟树麦沸,消息传开,人们认为在立春日点樟树熏春可以驱虫除害。于是,每年的立春,家家户户都用樟树麦沸“焜春”。

这个故事的本身是不能成为“焜春”的原由的,但它有其存在的理由,从故事本身所透露的原因来看,“焜春”的目的正是“避邪”,与端午节的涂硫磺等习俗一样。在采访中,大多数被采访者告诉笔者,“焜春”的目的正是为了减少蚊蝇等数量。这一原因,从“焜春”所用到的燃料樟树来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樟树,常绿大乔木。《本草纲目》释曰:“其木理多文章,故谓之樟。”唐《本草拾遗》中记载:“樟,气味辛,温,无毒。主治邪气中恶、心腹痛、霍乱腹胀、

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酒煮服,无药处用之。煎汤,浴脚气、疥癣风痒。作履,除脚气”。由于全树含樟脑和樟脑油等芳香油,能散发出天然的香味,也能吸湿、消除异味和净化空气的作用,而且香樟木也能驱虫,对于苍蝇、蚊子、蟑螂等对人有害的昆虫都有驱避作用。是很好的驱蚊植物。故民间常燃点樟木片以驱蚊、消毒、防臭之用。

民间“焜春”的目的就是为了驱蚊以及其它邪气,蚊子怕樟树散发出来的气味。如果用樟树熏,则可以消灭许多蚊子。立春过来,蚊子等一些害虫就要出来了,这些在现在也难以对付的害虫,早在千百年前,淳朴的人们只能用独特的形式来寄托——用樟树来“焜春”。以达到驱虫避邪的目的。但效果到底怎样?很难说不清。

清明习俗

临海清明节的特点是家家做菁团、菁饼,并扫墓祭祖。菁团,据《天台风俗志》里记载:“采菁作饼,以备寒食。”就是把鼠曲草(又叫黄花艾,一种野生小草,有清香味,清明后开黄色小花,台州民间叫“菁”)洗净煮熟和糯米粉捣匀,用面杖压成扁圆形,用豆沙作馅,放进特制的模子里印出花样,蒸熟以后就成为形如碧玉的菁饼了,另用笋末、豆腐干、油泡、萝卜、肉丁等作馅捏成团子的,叫菁团。《台州府志》载:“清明,采菁草杂米面为饵,谓之‘青饼’。盖菁性温,可不热食也。”可见,清明吃青饼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可以看出,菁团,是寒食节的一种主要食物。

清明扫墓是千年不易的。扫墓,也叫“上坟”。康熙《台州府志》:“各具酒馔扫墓,会亲族享饴馀。”这一天,台州各县民间不分贫富,带上祭品,多是菁团和家常菜,也有水果,摆以酒设馔,焚化纸钱,礼拜祖先,同时铲除荆草,加盖坟土并封土于墓,俗称“加坟土”。旧俗民间在某地上插竹挂纸钱;也有压纸于墓场和墓背的,称为“压墓钱”,上过坟后,在坟头上挂彩色幡,表示该坟有下代人照管。

“清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清明作为节气只有一天;寒食节一般也只有三天,可临海的祭祖扫墓的活动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早至春分节气,最迟有到立夏的。究其因,一说是因为清明时节,正值青黄不接,旧时民间无力操办祭品,到春麦收成后才有粮食做清明。另一种传说是:当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某村中的男子都随戚家军抗倭去了,到清明节时,有人提出要回家过节,为防止过节时倭寇来犯,不放松防务,戚继光就想到了轮流放假的形式,就让军士们轮流回家去和家人共同上坟。这样一来,两相不误,从此清明长长节这个习俗就相沿下来。

清明前后,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大好时光。人们竞相奔往芳草天涯,作郊野春游,亦叫“踏青”。与此同时,孩童常作放风筝(临海人叫“纸鹞”)。旧时临海还有戴柳圈的风俗。民谚称:“清明勿戴柳,后世无娘舅;清明勿戴花,来世呒娘家。”又说:“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戴花戴柳活八百”。康熙《台州府志》载:“(清明)家家插柳于门,或籫之。”元赵友兰《清明述怀》诗曰:“东风吹春桐始花,青青柳枝插檐斜。内园小儿得新火,紫烟已遍金张家。双鸾吹笙调莺舌,起踏秋千弄斜月。夜深步转玉兰东,笑倚香蕉一株雪。”可见,至晚在宋末,临海便有清明插柳、踏青、荡秋千的习俗。

临海清明还有吃海蛳的习俗。据说,清明日吃了海蛳能使人眼睛明亮。海蛳,

肉食性贝类动物,我市沿海有产,清明期间正是这种小海鲜上市之时,民间认为清明日所吃的应该是香蛳,即“相思”之谐音,不用说,是思念亲人之意。不管怎么样,清明节蕴含的是未亡人对自己见过的以及未曾见面的隔世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那是无可厚非的。

四月八日牛生日

在我们台州,有个与众不同的节日,那就是农历四月初八,民间俗称“四月八日牛生日”。据《台州府志》载:“四月八日,浮屠於是日浴佛。人家取南天烛叶染饭作青色以相馈,谓之‘送乌饭’。”《台州外书》直接点出:“(四月八日)俗呼为‘牛生日’。”这一天,“农夫禁犁锄粪田。”给耕牛好好休息一天。以上两书均没有记载为何把这一天定为“牛生日”,民间传说却是非常的凄婉苍凉。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民间百姓无意中得罪了玉皇大帝,玉帝大为恼怒,发誓要惩罚不识好歹的凡人,他命天牛星取来百草籽洒在人间,顿时,人间成了草的世界,庄稼颗粒无收,田野杂草丛生,百姓苦不堪言。天牛星听说后感到非常内疚,就来到民间大口大口地吞吃青草,同时,他又帮人们翻地,老百姓很是感激。不料,玉帝知道了此事,不但不奖赏天牛星,还让它下凡永远留在人间,吃青草,业耕耘。这一天,刚好是四月初八,老百姓们知道了这件事后,大为感动,自觉地将下凡的“天牛”敬为上宾,并用乌饭麻糍“招待”,同时用黄酒、鸡蛋喂牛。以后,人们就把天牛星下凡这一天定为牛的生日,在这一天里,牛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待遇。

其实,把四月八日定为“牛生日”,是出于农家耕作的需要。在农耕时代的台州,耕牛是农家的得力助手,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古时民谣“打人难打头,做贼难偷牛”,“百姓一头牛,性命在里头”的说法,可见农民对耕牛的依赖和珍视程度。在旧时农村,在农耕的繁忙季节,哪怕是卖了衣裳被絮,也会想方设法买一头耕牛。一个家庭如果有一头牛,那相当于有几个劳动力,故牛一直是旧时社会农家所重视的牲口。而农历四月初八,时在春夏之交,春耕在即,作为农家帮手的耕牛开始到了大显身手之时。此前,先给牛补补身子,免得到时力气不足,劳累脱力,耕作半途而废。故老百姓把四月初八作为牛的调养之日。

临海风俗,四月初八这一天,要吃乌饭麻糍,是用糯米加山乌饭树的嫩叶汁做成。山乌饭树,是一种矮小灌木,秋时结黑色细如蚕豆的果子,可食。春季正值山乌饭树长叶期间,人们采其嫩枝叶,洗净,煮汁,用汁水浸泡糯米一夜。炊成饭,捣成团,放在铺上蒸布的蒸笼里蒸,蒸熟后倒入搓粉桶里,搓捏成团,倒在撒上松花粉的桌上,用擀面杖擀成半厘米左右厚,再将其切成约15厘米宽的长溜,在中间放上豆沙,然后包裹成卷,切成一段一段即可食用。

颇有特色的是,乌饭麻糍不仅人们自己食用,还给耕牛吃,据说耕牛吃过之后,可不受蚊虫叮咬,还可长力气,这一习俗,现临海农村一些地方还有。

七月半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佛教同时举行的节日。其中道家称“中元节”,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相应,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中元节内容是普渡孤魂野鬼;佛家则为“盂兰盆节”,“盂兰”,梵语,音译,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目连救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天;在民间,俗称为“七月半”。

不管是道、佛,其节日内涵都跟“鬼”有关,民间也是典型的“鬼节”。民间传说,阳间一年,阴间则为一日,与之三餐相对的分别为清明、七月半和除夕。有时还有“点心”,则为冬至。此节的习俗明显打着佛、道两教的烙印。民间认为,七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台州民俗有河中放水灯,用竹篾和纸精心制作法船,里边亭台楼阁俱全,还装进金刚罗汉等纸像并贴上“慈航普渡”等联,入夜后,拿到河边或海边,点上油烛,放入水中,焚上冥纸,让它随水飘流。清临海人黄和銮曾有一首《竹枝词》描写的就是这个场景:“中元时节兴无穷,锣鼓咚咚天后宫。放出水灯千万盏,游人争看满江红。”其次还有放路灯,以多人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番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也可以是其它供品),每隔百来步还要放上供品,供品可多可少,有时会全村全乡集资所得,同时,主摆人(点香、蜡烛者)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叫没有下辈的孤魂野鬼,放开肚皮饱餐一顿,不要再祸害阳间中人了。要是说“放水灯”的是超渡溺水的孤魂的话,那“放路灯”就是超渡陆上的野鬼了。

现在,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已不多见,但“七月半祭祖”(民间叫“请老太公”)一直绵延至今。

七月半习俗是民间仅次于除夕的节日,它与清明节同是“祭祖”之日,但比清明节更为隆重,但为什么现在反而在人们眼中显得并不重要了呢?笔者认为,因历史上的许多节日包括今天的节日,大多有官方参与,而七月半一直是民间自发的节日,与“中元”和“盂兰盆会”有一定区别的,文献的记载更为罕见。七月半的民俗核心是“祭祖”,此节家家户户烧九碗,以祭亡祖,供品也就是民间的“九大碗”,应该指出的是,这是我国古代最为隆重的待客之道,以此礼来祭祖,可见级别之高。把“九大碗”摆放在堂前的八仙桌上,每碗菜上须置一双筷子,一端搁在碗上,另一端置桌上,同时要放一些酒之类。然后点上三支清香、两支蜡烛,在天井空旷处祭拜,说今天做七月半,请老太公吃午饭。更为重要的一定要说明请老太公带朋友过来吃。我想这里的“朋友”,包括上面提到的孤魂野鬼,这是与点路头习俗是一脉相承的,而清明和除夕则不说。接着把香蜡烛插在八仙桌的香台上。祭祀时间一般十来分钟,最后烧九龙会,放三响鞭炮宣告结束。

重阳习俗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菊黄枫红,留下了许多美好的风俗,在我们台州,同样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一到,临海人头上插着鲜花,兴致勃勃地携酒上巾山,可见一斑。同时,我们的先人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诗文。临海先人有《竹枝词》:“重九登高秋气爽,满山红叶黄花香。登山喜看枫林晚,北雁南飞返故乡。”生动地描写了登高时的所见;明代台州知府顾璘在重阳节登巾子山,有诗写道“隐儿朝朝爱翠微,佳辰来醉菊花卮”;明代状元、临海人秦鸣雷久居南京,回故乡省亲时,在重阳节与好友一起冒雨登上巾子山,回来后写了一首长诗《九日冒雨登巾子山》,诗中就写到旧时台州人过重阳的种种风俗,其中“乌帽休嫌双鬓短,茱萸应插满头归”句,写到临海人重阳插茱萸的习俗还有插菊花,秦诗写道“是日恰逢山雨冷,何人满插菊花归”、“远看红叶至尊上,满插黄花当伞归”。可见,台州重阳登高习俗颇为士子看重。

但现在的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菊花等习俗早已随着生活节奏的过快而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不过“吃九层糕”的习俗,至今还在临海城内流传。“糕”者,“高”也,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因重阳有登高之俗,而吃糕也成了重阳的节俗重要小吃之一。而临海人重阳节吃九层糕,更临海独有的习俗。

用米粉和稻杆灰淋水拌和成粉浆,在特制的蒸筐上蒸熟一层再浇上一层,直到九层为止,取名谐音为“九重糕”(九层糕),临海又叫灰青糕,因其糕色青灰色而名。吃时可再放一些白糖或红糖,入口清香,口感嫩滑凉爽,惹人喜爱。

冬至习俗

冬至,台州有做冬至圆祭祖的传统。老临海人说,“擂(音同)圆”是台州最正宗的冬至圆。黄豆炒熟磨成豆黄粉,加入红糖、芝麻、桂花等拌匀备用;糯米粉做成乒乓球大小实心圆,入沸水煮熟捞起,扔在拌好的豆黄粉上滚一圈,擂圆就做好了。

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年终一个重要节气,做擂圆是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冬至,是一年中为数不多的既是节气又是民间节日的重要日子,从殷商到秦朝,我国一直以“冬至”为岁首,汉朝以冬至日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并放假,人们在这一天要向尊长拜节,皇帝也在这一天在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故称之为“亚岁”,一直来很受重视。台州冬至习俗,据清人洪若皋《康熙临海县志》载:“冬至,粉秫米为丸,谓之‘冬至圆’,设牲醴食馔,荐之祖先。”吃冬至圆(也叫擂圆)、祭祖,是我们台州的地方特色。而在临海小芝镇的上宅村,至今还传承着别具一格的“拜冬”的习俗。

每年冬至日,上宅村都要举行“拜冬”大典。地点为该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的临海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氏宗祠内。这一天,宗祠大堂正中摆放全猪、全羊作为主祭品,另有山珍六样、海鲜十二样、水果八样、糖食八样、糕点六样、药物六样,并点香、燃烛。参加“拜冬”的人均为台州各地的何氏族人,以附近四丰、下宅、长塘、上横峙等五村何氏族人为主,建国前,“拜冬”由这六村何氏族人轮流主持供拜,故族人又称之为“值冬”。

“拜冬”仪式由主祭主持,并有几名陪祭、助祭、礼生、香赞等人员帮助,其仪式大致可分为主宾就位、行三献三祝、读祭文、戏子献寿和献羹饭等几个步骤,其中最主要的是行三献三祝。族人按辈份高低由前至后排队站在天井中后,由主祭人宣布行三献三祝,先由陪祭行三叩首,读祝文;然后由各支派族人代表按轮流上前行三礼,再读祝文,然后接过助祭手中的香,由右手边走到祖先灵位前并插在香炉中,再由左边走出;接下去由各支派长者上前跪拜上香,由代表读祝文。最后诸裔孙一齐俯伏跪拜听陪祭读祭文。

整个“拜冬”的仪式其实就是祭祖,所不同的是,上宅“拜冬”是合族跪拜,并延请附近有名的戏班前来捧场献寿。在我国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在世人得吃饭,同样,亡故的祖先也得吃饭,祖先吃的饭就是一年三餐,即清明、七月半与除夕,而冬至,则是祖先的点心。于是,一年四次祭祖,也就成了民间的大节,其蕴含的内涵是人们对祖先浓浓的思念和尊敬之情。

说起上宅“拜冬”的历史,该村94岁的何华正老人似乎回到了年轻时代,他谈起往事:小芝何氏自宋末至元年间由宁海县横渡迁入,清初顺治年间已成当地望族,并建造了现在的“何氏宗祠”,“拜冬”的习俗也可能由此而始。2001年该村修缮何氏宗祠时,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者的回忆传承下,恢复了这一习俗。以前的“拜冬”,各支派60岁以上老人前来“拜冬”后,吃完酒宴,要由主持“拜

冬”大典的族亲自送出村,并每人送上猪肉三斤。

上宅“拜冬”大典,是当地百姓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自发产生的一套拜祭族祖观念的行为习惯,它具有鲜明的节候性,顺应岁时节候的变化,应和着农业生产的节奏,是社会生产、生活自然和谐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几百年来,它存活在民众生活之中,维系着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表达的是村民们的孝思和追念先祖的一种文化表现,是古代台州地区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婚姻习俗

婚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婚礼仪,则是人生的一大礼仪,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各地区都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婚姻习俗,并一代代延续下来。

提亲与小定:男女长到15-17岁或更小些时,便有媒人上门,根据男女两家家境,撮合成亲家。如双方家长同意,不管俩青年如何,即由女方家长请算命先生根据姑娘出生年月,以干支的组合,写成一般人看不懂的八个字,即年月日时,用二个干支组成,叫“八字”。男方家长将姑娘年庚八字与自家儿子的年庚八字,合计一下,如合得上,无大犯忌,双方婚姻关系,就将定下来了;或有女方从暗中打探一下男青年的为人,选择同意或不同意。如无大碍,通过媒人,告诉对方双方认同,于是,男女青年就将结为终身伴侣了。这就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了。做儿女的根本无权表态。双方亲事既允,就要进行“小定”。所谓小定,就是择一吉日,男方买些衣料,通过媒人,送给女方。这样,这门亲事,就算正式定下来了。

送日子与婚前准备:经小定后的若干岁月。男已长大,女已及笄。先由男方家长向媒人提出,意欲择某月某日完婚。媒者将这一信息告诉女方。女方提出要聘金(多少钱币)与聘礼(猪肉与糕)。其聘金多少,视家庭情况而定,男方一般均不推拒与讨价还价。

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金后,就着手准备嫁妆。嫁妆一般为姑娘嫁到男家后生活必需品与一般的日用品。男方则修整房屋,该修的修,该粉刷的粉刷,作为结婚新房。

迎新娘:吉日既定,双方都要请宾客。事先男方于吉日前将百来斤猪肉、百来斤大米或麦粉做的糕或馒头送到女家。女方宴客是吃早中二餐,气氛较为平淡。男方则热闹非凡:吉日的早一天,就准备宴客,是早餐。男方在是日凌晨,以猪羊供天地,感谢天地给百姓们以丰捻的万物。所以叫谢天酒或闹房酒。也在这天,女方的嫁妆,如被帐1日用品等,都由男方派去送猪肉等人带回,送到新房中摆放。其中,用红麻布做的大麻布袋,放的却是一双新马桶。桶内放五个红鸡蛋及一些由红枣、染红的花生、瓜子、桂圆及染红的杏(银杏果)五样组成的五色果,象征团圆与早生贵于及五子登科等吉祥含义。这双新马桶在洞房之夜,应由新郎的弟弟或弟辈专送入洞房。

当吉日莅临时,由男方请来的乐队,雇来抬花轿的人,吹吹打打。这时,媒人与男方请来的两位小姑娘叫“陪姑”的,一道跟随其后到女方家迎新人。

姑娘在家需经过梳洗打扮更衣,又称整面开额,即由年长的妇女,用双股丝线将新人脸上的面毛逐一除去。并拜别祖宗长辈,告辞父母兄嫂,由媒人同两位与新娘同龄的姑娘(也叫陪姑)搀扶登轿,又一路吹吹打打,鼓乐喧天,直奔新郎家。新郎家此时也热闹非凡。对联、门联、双喜字到处贴得像红色的海洋。新娘

乘坐的花轿到大门后,再由媒人与四陪姑扶下,跨过红旺的火盆。此时,新娘须走在由互相传递着的红麻布口袋或草席上,一直到新房。它象征着生活红火,代代相传。

拜堂:新娘到新房中的床沿坐定后,先稍事你休息,而后吃些点心。再在陪姑陪同下,来到中堂,面东而立,与面西而立的穿戴一新的新郎,相向而立。听司仪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其时一对新人须听令执行,不过其态妞妮。夫妻对拜时,新娘先向新郎行礼,意思是我终身托付给你了。新郎回行一礼,以后一切家务有劳操心。礼成后,一对新人与客人们入席开筵。这场酒席,也叫洞房酒。

闹洞房:吃过酒席后,新娘仍回新房,倚床而坐。宾客们酒醉肚饱后,大多各自回去歇息。唯有年轻人则涌人新房,尽情媳戏,向新娘要糖果,要红鸡蛋,要新娘给点香烟,甚至什么话也能说出来,使新娘难堪,叫“闹洞房”。子夜时分,则是送洞房的时刻。这时又搬来一席酒肴,一对新人、陪姑及新郎的舅父辈又动筷吃了些。当新人饮下交杯酒后,闹洞房的家人们就陆续退出,仅留一人在场唱洞房经。并待洞房经念结束后,即离开新房,随手带上新房门。结婚高潮就告一段落。

吉日后的转天中餐,仍备有酒席,再请宾客,叫“三日酒”,或叫“送客酒”。席前,尚有“拜三日”的习俗,即长辈要送给新娘见面钱,通过新郎新娘跪拜形式,归新人囊中。

有些家庭,结婚后的第三天,新郎在新娘的陪同下带着礼物,到女方家拜见岳父母,叫拜岁,女的则叫“回门”。从此热闹非凡的结婚礼仪过后,又恢复到原先平静的生活中去了。

以上就是我们家乡台州临海的传统习俗了,我也只是浅谈罢了。

蒋经国

商学院国贸122

中国饮食民俗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概述 姓名:韩欢静专业:0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摘要:饮食民俗是一种风俗习惯,一般包括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中国人饮食习俗主要以五谷为主食,蔬菜为辅,外加肉,还以熟食、热食为主;饮食方式上主要是聚食制,对一日三餐习以为常,另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关键字: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 饮食民俗是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叫饮食风俗。饮食民俗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相比的。一般包括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内容。下面具体说一下各方面。 一、节日食俗 1、春节食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喝年酒、吃年糕、吃饺子等风俗。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明代,是我国大江南北共有的民间食俗,寓意“年年高”。饺子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过去在除夕之夜子时吃饺子,含有“更岁交子”、“辞旧迎新”的意思,饺子味道鲜美,被誉为“东方第一美食”。喝年酒是拜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请客酒、拜年酒、新婿酒、团拜酒。 2、元宵节食俗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这一天,人们挂灯笼、吃元宵、放鞭炮。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又有元旦完了之意。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曰:““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意。” 3、端午节食俗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节日里,民间有赛龙舟、食粽子、饮雄黄酒、放艾草、挂香袋等活动。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有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流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饮雄黄酒流传说是避虫毒,抗病消灾。 4、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此夜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合家团聚赏月。吃月饼、瓜果是中秋节最流行的习俗,原为祭月供品,节日美点,现表示团圆美满之意,月饼又称“团圆饼”。明田汝成《西河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5、冬至节食俗 冬至日,标志冬天到来。冬至节,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多吃营养食品,饺子为冬令佳品,朝鲜族必吃冬至粥。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 6、腊八食俗 腊八,亦称“佛成道节”。腊八日,民间有吃腊八粥之俗,是礼佛食品、民间小吃,也是腊八节的重要礼品。清同治年间湖北《长阳县志》载“用糯米、黏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腊肉剁碎杂煮作粥者,名‘腊八粥’”。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吃腊八面。 二、日常食俗 1、餐制 在远古的“茹毛饮血”时代,并无食制,先民饥饱也无定时。殷商时,有了两餐制,那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比较重视早餐。战国时开始出现了一日三餐的现象,若你们不再日入而息,汉代时已有了早食、午餐、夜食之分,三餐制基本定式。

春节饮食文化 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春节饮食文化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 导语:中国春节饮食风俗,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中国春节饮食风俗,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现简述我国部分地区的饮食习俗,以飨食客:腊八粥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 生活常识分享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doc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_策划书,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再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金院的风情,华夏民俗协会将在六月举办首届“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巍巍“传统”山、沧沧“民俗”水。时值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时节……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来自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这个十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民俗;这个十一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这个十一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这个十一月,请您送上一份属于您的民俗文化演绎………… 一、活动概述 1.活动名称: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2.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活动性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和演绎 4.活动时间:11月14日 5.活动地点:暂定 6.活动对象:河北金融学院全体学生

7.策划主办单位:华夏民俗协会 二、活动目的: 为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忱,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推进我院大学文化建设。通过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活动,让师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演绎中来。 三.活动比赛形式: 围绕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展开的所有表演形式均可 (例如: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表演(如东北二人转);民族歌曲、民俗乐器、民族舞蹈、神话话剧、口头民俗故事演绎,演讲,朗诵等等) 四、活动比赛方法: 比赛只有总决赛一个赛程。 五、比赛节目要求:

饮食民俗的特点

饮食民俗的特点有哪些? 饮食民俗的特点,一般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饮食事项本身内在的属性所显示出来的;一是饮食事项在时间、空间及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综而言之,它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 一、人类共通性 所谓人类共通性,即是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民族的人的饮食都是遵循一定的习俗惯制的,没有人能够不饮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饮食是维持人的生命的基本前提,是人们恢复体力、补充营养、增进健康的生理需要。二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一些民族化的饮食习俗逐渐为他民族所接受并被转化为国际化的习俗,成为人类共有的民俗事项。 二、民族性 所谓民族性,即是不同民族间的饮食习俗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它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同一种饮食事项在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特点。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饮食民俗事项在传承,即只有这个民族有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 三、阶级性 所谓阶级性,即是不同阶级在饮食民俗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征。它包涵有三层意思:一是饮食民俗的内容不同。二是饮食民俗的繁简程度不同。如同为清朝,宫廷的春节饮食要比普通百姓的繁褥、华贵得多。 四、历史性 所谓历史性,即是不同时代在饮食民俗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征。它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在特定的时代具有特定的饮食民俗。二是特定年代对某些饮食民俗事项的改革,从而烙上了该时代的烙印。 五、地方性 所谓地方性,即是不同地方在饮食民俗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征。它包涵有三层意思:一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成不同的饮食民俗。广东由于炎热的时间很长,太阳辐射又厉害,人们流汗多而体力消耗大,因而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及易

春节的传统民俗

春节 春节的传统民俗 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岁节(年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廿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们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祖先),重温先祖们构建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基础上,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不忘肩负“天道秩序”赋予今人维护人伦向善的责任与使命,心怀敬畏,方行之高远。正因如此,在热闹非常的春节期间,敬天法祖传统文化祭祀节仪才依循祖上规矩,进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一系列依次展开的节日仪式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2010-01-30

中国传统_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绪论 第一节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容 一、“饮食”的定义 饮食,做名词时指各种饮品和食物;做动词时则指喝什么、吃什么,以及怎么喝、怎么吃。饮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饮食原料的加工生产;二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即吃与喝。 二、“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各国学者从符号学、规性等多种角度提出了260余种不尽相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从字源上来看,英文与法文的“文化”一词均为culture,原从拉丁文的cultura而来。拉丁文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几种含义,可见它的含义比较广泛。英文中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蚕丝业”一词silkculture,“体育”一词physicalculture,都由culture 构成,显然都有“文化”的含义在。 对“文化”的理解,中外比较一致的倾向是宽泛论观点,即“大文化”观点。诚然,在众多的定义中,宽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具有广泛和侧重精神方面两个主要特点。 将“文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三、“饮食文化”的定义 (一)饮食的潜意识 中国“吃”的观念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人对“吃”的理解非常简单,肚子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而中国人对吃则非常讲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2、“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吃”(或文言文中的“食”)被赋予各种感情色彩。 人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一起。例如:被冷落叫“吃闭门羹”,被人趋捧最棒叫“吃香”,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干工作不怕困难叫“吃苦”,受到损失叫“吃亏”,得到好处叫“吃到甜头”,衣食有余叫“吃着不尽”;承受祖宗余荫叫“食德”,把不讲信用叫“食言而肥”等。这说明了“吃”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深层意识的

【饮食民俗】中国饮食民俗传统

【饮食民俗】中国饮食民俗传统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

民俗文化节策划案

襄阳第二届(中国)民俗文化节策划案 前言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水流域核心城市、三国文化、荆楚文化之乡。襄阳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殊鲜明、影响广泛,通过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提升群众自身文化涵养,为传承创新襄阳文化起到积极的推进、带头作用。争取把此活动做到最大化、专业化、产业化。成为襄阳新名片。也为襄阳公共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作为襄阳本土文化传媒企业,湖北佳星韵文化传媒公司通过大量市场调研,总结国内多个大中型城市百姓文化娱乐项目种类,吸纳各地方组织举办经验,特向襄阳相关政府部门建议春节期间在诸葛亮体育场举办“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并主动请缨为本届文化节执行承办单位。 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将荟萃全国文化精华,弘扬优秀传统,不仅会展示全国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神韵,而且此次博大精深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与现代开放的文明时代精神紧密融汇,将为襄阳百万儿女营造出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襄阳打造出一例民间民俗展示基地及旅游品牌。 一、活动背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思想的逐步转变,老百姓已经厌倦了春节期间无休止的饮酒、打牌,也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亲友团圆、聚会。如何满足春节期间百姓新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北方和国内很多大型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庙会,正以其强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喜庆的现场布局氛围、特色迥异的各地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文艺汇演,这些市井元素,形成了一幅绝无仅有的现代民俗画卷。在北方过大年,逛庙会,已经成为当今百姓不可或缺的首选娱乐休闲活动,并且正在向全国各地发展蔓延。近年,以千年庙会文化演变的民间民俗文化节在全国各地也发

浅论中国饮食民俗的旅游价值-推荐下载

浅论中国饮食民俗的旅游价值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其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 的文化内涵。饮食民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饮食民俗隶属于生产消费民俗的范畴,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饮食民俗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 饮食民俗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由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经济状况、政治形势、文化交流、宗教信仰诸多方面因素所决定。 饮食民俗大致表现在日常生活饮食和礼仪饮食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结构和一天的餐饮次数、时间;后者则是从礼仪等社会需要出发,包括节令食品、礼仪往来食品和信仰上的供品等。饮食习俗分为:日常食俗,包括使用各 种主食和副食的习惯;节日食俗,即在不同的节日将人们往往用不同的食品;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同时把祭

品当作人神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 佑;待客食俗,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招待客人热情礼貌,待客 食品往往优于日常食品,如蒙古人家通常以烤全羊待贵客;特殊 食俗,即各民俗在食品方面常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常常与 他们的生产条件、自然环境、组织形式有关,如侗族人喜食腌制 的生肉等;快速食俗:指吃快餐等。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 彩的饮食文化。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饮食及民俗也成了重要 的旅游资源。 中国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很大,总的来说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 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肉品种的菜肴; 东北人爱吃肥 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习惯吃饱吃好。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 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 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 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 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 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 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 ,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完整版)谈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之民俗风情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乃至一万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各族人民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以其聪明才智和辛勤卓绝的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 在这里,要谈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不太实际,于是我挑选民俗风情来表现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点理解。 民俗作为人们生活与文化的传承现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是表现民族传统、心态、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与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崇拜心理等有关。 例如,所谓古者“未有麻丝、衣其羽皮”,“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正是早期自然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例如江南的竹文化,北方的牧区毡蓬住房形式,这些独特的文化风俗正是由于当地的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再例如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灵魂的迷信,成为后世信仰民俗传承的主要来源。 而把以上那些民俗活动总结并表现的更为有组织和系统的当然是我国的那些传统节日了。在我国现代的生活中的传统民俗节日,因剔除了封建迷信糟粕,往往只保留了节日的外在习惯,如节日的饮食、娱乐活动等。从内容上考察,传统节日可以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其中既有单一性的节日,更多综合性的节日。 节日都多种多样,那我们的民俗自然有多样性这一特点!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时的多次文化融合,佛学的东渐,汉、唐了两代文化整合的气魄,元、清两代的多民族共处,这众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反映在我国的民俗上,决定了它们的兼容性与开放性,必然要呈现出多民族性的特点。 我国民俗特点的另外一个主要表现方面在其的实用性。 实用性,即一种“有所为的活动”。民俗学界普通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实用文化……民俗信仰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民俗事项有利于人,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作用。因此,可以说民俗活动乃是一种所为的活动。由于折中有所为的实用性目的存在,才使民俗事象的约定俗成和世代传承有了积极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多有表现合家团圆,亲友间礼尚往来的情感交流活动,这表明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心态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和”,“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实用性也就是扣准这个“和”字。我国民俗的实用性,具体地说,可以巩固和强化家庭的世系,增强祖宗观念和家庭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民俗活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起到助团结、促和睦、调感情等作用,通过礼仪和祝愿的渠道,使亲朋好友团聚,加强人的伦理观念,调和人的思想感情,使家庭生活、人际关系趋于和谐。优秀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例如赛龙舟、荡秋千、赛马、斗马、跳月、走街、踏青、登高、对歌、除旧扫房、迎春喜祝、民间花会、游艺表演等等,与人们追求的健康、调剂生活、增强情趣、娱乐休息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传统民俗具有多种功能,其“良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不健康的“陋俗”则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对传统民俗中的“陋俗”必须加以改革,剔除糟粕的东西。中国著名学者、民俗学专家钟敬文教授指出:“民俗现象,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概括起来,民俗主要有三大作用: 第一,民俗对人们可以在法律、纪律、道德、行为等方面起规范作用。民俗与国家政策法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一个国家的政治措施要符合民心民情,要结合国情,而民俗对每一个国家来说,正是重要的民心、民情、国情的标志所在。培根说:“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为,则多半取决于习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各个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饮食审美观以及饮食礼仪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 我国的饮食结构是由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积淀而成。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讲究主副食分明。中国人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物。其次,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青,俩眼冒金星。”从秦汉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比如粮、豆、蔬、果、谷类等。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正如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此外,我们几乎所有饮食都是低温烹饪。蒸馒头,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中,都是100度以下。 二、食物传统制作方法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不仅注重烹,更注重调,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风味,如鲁菜、川菜、苏菜、闽菜、粤菜、京菜、湘菜、徽菜等。 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全方位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 三、中国饮食审美观 中国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饮食文化本来属于形而下的活动领域,但要对此深入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必须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入手。中国传统旨学重视阴阳相配,强调宇宙大化的和谐统一,它是中国人看待万事万物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作为生存之本的饮食活动,中国人也讲究“配菜之道,需所配备物融洽调合,如夫妻、如兄弟,斯可配合。” 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言论,尽管是基于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但也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同时,这一观点又蕴含着一种朴素的审美要求。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极好概括,即其精神实质在于以饮食为媒介,寻求一种更高的精神领域的满足。从美食、美味、美器,美境的和谐统一所给人的愉悦,进入自由、充实、审美的理想境界,从中体会人生的乐趣和美妙。 四、中国饮食礼仪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中国饮食礼俗和习俗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无论从古代的“饮和食德”,还是到如今的现代饮食文明,都充分体现了文化古国的文明饮食风貌。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包括了宴饮之礼、待客之礼、进食之礼、餐桌礼仪等诸方面,是较发达、完善的,并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之说。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对现代社会仍产生着深远影响,成为文明时代重要的行为规范。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活动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人们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模式可谓是数不胜数,这种文化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民俗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进步,地球的范围越来越小,中西方文化接触越来越亲密,“全盘西化”、“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不可谓没有,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再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金院的风情,华夏民俗协会将在六月举办首届“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巍巍“传统”山、沧沧“民俗”水。时值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时节…… 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来自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这个十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民俗;这个十一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这个十一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这个十一月,请您送上一份属于您的民俗文化演绎………… 一、活动概述 1.活动名称: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2.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活动性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和演绎 4.活动时间:11月14日 5.活动地点:暂定 6.活动对象:河北金融学院全体学生 7.策划主办单位:华夏民俗协会 二、活动目的: 为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忱,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推进我院大学文化建设。通过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活动,让师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演绎中来。 三.活动比赛形式: 围绕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展开的所有表演形式均可 ;民族歌曲、民俗乐器、民族舞蹈、神话话剧、口头民俗故事演绎,演讲,朗诵等等) 四、活动比赛方法: 比赛只有总决赛一个赛程。 五、比赛节目要求: 能够围绕比赛主题,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节目新颖,有创意,紧凑、连贯,能够将节目完整、艺术性地展示给现场观众。节目

中国饮食民俗

中国饮食民俗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范本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 划书 Plan the objectives, man age the activity content, executi on mode and progress of the event, so as to unify the overall planning objectiv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FS-DY-20755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 说明:本策划资料适用于对目标进行规划,并管理事件的活动内容,执行方式与进 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 I 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活动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上下五 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人们日常生活中靠口 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模式可谓是数不胜数,这种文化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民俗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进步,地球的范围越来越小,中西方文化接触越来越亲密, 全盘西化”、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不可谓没有,中国的本 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再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金院的风情,华夏民俗协会将在六月举办首届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巍巍传统”山、沧沧民俗”水。时值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时节……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来自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这个^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民俗;这

民俗文化活动方案

民俗大观园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无论是科学、经济还是民俗文化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以传统的民族文化为代表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而民俗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多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歌中所唱,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风情,因此民俗文化就出现了多元化。自改革开放初,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各级领导都强调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贯穿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这有利于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发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处理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是这其中的重中之重。文化自由要求的不是捍卫传统民俗,而是承认文化多样性与发展进程。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多元的民俗文化发扬开来! 二、活动宗旨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二、活动主题 民俗盛会,支部参与,你我共享。 三、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民俗盛会,唤起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国传统民族及民俗文化的重新认知与思考,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1、推广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技术,服务广大民俗民艺爱好者,为广大少

数民族同学提供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提高本校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 识。 2、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 3、本次活动规模较大,涉及内容较多,通过此次活动锻炼和提高各支 部同学的自身组织和协调能力。 四、参与对象 面向全校师生 五、活动时间: 2008年12月06日中午11:00--13:00 2008年12月13日晚上7:00--9:00 六、活动地点: 荟园主干道 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 七、主办单位:XXXX大学XXXXX学院XXXXX部 协办:XXXX大学社团联合会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协会 八、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活动宣传: ①活动前一个月左右,通过海报与展板向全校师生征集晚会活动方案, 突出全民参与、丰富晚会的目的,提高此次活动的知名度。 ②在主干道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进行展览,分发纪念品。 ③活动前一周在晚自习结束的时间,在教学楼与宿舍间的人行道两边摆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方案 活动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上下五千年的 文明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人们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模式可谓是数不胜数,这种文化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民俗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进步,地球的范围越来越小,中西方文化接触越来越亲密,“全盘西化”、“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不可谓没有,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再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金院的风情,华夏民俗协会将在六月举办首届“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巍巍“传统”山、沧沧“民俗”水。时值北国千里冰封、万里 雪飘的壮美时节……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这个十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民俗;这个十一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这个十一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这个十一月,请您送上一份属于您的民俗文化演绎………… 一、活动概述 1.活动名称: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2.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活动性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和演绎 4.活动时间:11月14日 5.活动地点:暂定

6.活动对象:河北金融学院全体学生 7.策划主办单位:华夏民俗协会 二、活动目的: 为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忱,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推进我院大学文化建设。通过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活动,让师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演绎中来。 三.活动比赛形式: 围绕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展开的所有表演形式均可 (例如: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表演(如东北二人转);民族歌曲、民俗乐器、民族舞蹈、神话话剧、口头民俗故事演绎,演讲,朗诵等等) 四、活动比赛方法: 比赛只有总决赛一个赛程。 五、比赛节目要求: 能够围绕比赛主题,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节目新颖,有创意,紧凑、连贯,能够将节目完整、艺术性地展示给现场观众。节目内容要求健康向上;节目形式不限。 六、活动参加要求:

山西饮食习俗

浅谈的饮食 一、人的饮食特点 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更有盛誉,人爱吃醋则是人所皆知。人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了”。 民以食为天,人喜食杂粮,干饭稀饭结合,主粮杂粮调剂,花样多,南北风味各异。晋北地区寒冷,喜食含热量较高的莜面、山药蛋、玉米等,副食佐以萝卜、豆腐及腌菜。晋部分地区则以高粱、玉米为主食,腌制咸菜、酸菜佐餐。晋南大部分地区喜食饼子、干馍,晋东南人则对小米饭有着浓厚的兴趣。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二、饮食习惯 1、日常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晋中早饭大多以稀饭里加玉米面,俗称“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晋东南一带,早饭多食小米稠饭加凉菜丝。午饭比较丰盛,吃面条、饼子、馍头,加上土豆、粉条、白菜烩菜及腌菜。晚饭也多备有汤类杂锅饭,和子饭面食等,但不讲究多吃。晋南的开水白馍就辣椒,又是极有风味的饭食。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2、礼仪往来饮食惯制 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上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主人暖酒后,双手执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你先来。”主人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席间主人频频指点、调换菜盘位置,热情劝饭。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酒未喝完绝不吃饭。过去中食为白馍、饺子、油糕。馍馍搁盘子里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搁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饱了。饭后以茶相待。 走亲访友,必备自制的白馍等食品,忌带双数。主人不全留,走时回赠自家食品或土特产品。 红白喜筵,饮食规矩更为讲究。分普席与主席,娘家姑舅姨表亲戚为上宾,上宾不到不能开饭。酒壶、酒盅、筷子要先于其他人而摆好。坐次依右为上,依尊长秩序安置。旧时方桌安坐三面留下一面不兴坐满。如婚礼、乔迁、得子、店面开,庆功、祝寿、团聚、接风等,讲究猜拳行令,豪饮尽醉。过去,老者们划拳轻缓文雅,如吟如唱、颂词华美朴实。酒行至高潮,主人依次与每位客人同干一杯,叫“打通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