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略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年论文

题目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

学生孙明慧

指导教师郑文云

年级 2007级

专业历史学

系别历史系

学院社会与历史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年3月

论文提要

日本在不断扩张势力范围之时,继东北三省之后把华北做为自己的重要目标,开始有计划地对华北进行全面侵略,而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掠夺则是计划的重中之重。日本本着以战养战的原则。一方面可以缓解本国的军费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把即得利益充当进一步扩张物质基础,从而压缩战争成本,与此同时又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资源。而在整个过程中满铁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个金融机构,它在政治舞台所扮演的角色分量要远远超过前者,它是整个侵略过程的中枢。在此基础上日本对华北进行煤、铁、盐、矾土页岩、棉花等资源的破坏性掠夺,并控制华北地区的交通命脉,在华北自主币制,制定特别关税,这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侵略行为又一次印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同时也警示今天的我们。

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北的经济侵略

孙明慧

摘要:日本对华北进行经济侵略,主要表现在通过满铁对华北煤、铁、盐、矾土页岩、棉花等资源的破坏性掠夺,并控制华北地区的交通命脉,在华北自主币制,制定特别关税。

关键词:满铁、兴中公司、币制、关税

一、对华北经济情报调查

日本在侵占和掠夺东北大批的资源财富后并未感到满足,又立即从经济资源着眼转向华北进行扩张.为了对华北实施经济掠夺,日本首先从经济情报方面的刺探和搜集.满铁是领头

的执行机构.那么就首先介绍一下众所周知的满铁吧。

满铁,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它是日俄战争的产物,1905年夏,日俄战争甫停,硝烟未散,后藤新平便借向儿玉源太郞做政情报告之机,视察“满洲”各地,就满洲经营问题提出种种主张。实际上,儿玉试图效仿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形影以统治“满洲”和灭亡中国。后藤主张“文装的武备论”(即“文事设施”防备他人,一旦有事兼可“武断的行动”,这里的他人指的是俄国),强调“满洲经营”。铁路交通运输业是满铁经营的基础?而基础之基础则是南满铁路,它实行多角性综合经营,规模庞大故又有超级康采恩之称。满铁所具有的“国策”性质及其巨大经营实力,决定它必然和可能大肆从事为日本侵华服务的非营利事业,其最主要者为满铁附属地经营和调查情报活动,这使满铁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先锋和主力。

早在1933年11月,满铁就制定了?华北经济调查计划?和?对华北经济调查机关设立案?,准备在天津、青岛、上海等地设立满铁经济调查的分会,并在多地设立派驻机构。调查目标主要是华北地区经济资源(包括棉﹑麻﹑羊毛﹑矿产﹑木材﹑药品等)以及交通状况,还计划摸清伪“满”对华北的贸易及关税,各国在华北的利权及投资等问题。

1934年3月6日,满铁两次派理事十河信二到中国“考察”他提出了一份经济扩张实施方案,要点是﹕由满铁在华设立运输公司,或与中国“合办”运输公司,经营中国国有铁路的普通业务,另设对华投资公司,负责与中国交涉促进两国贸易及开展金融业务。这就是后来组建兴中公司的指导思想。

1934年10 月?日本的中国驻屯司令部制定了?华北重要资源调查之方针及要领?,其中提出:要助长帝国发展对华经济,使战时我国国际资源易于补充,同时扶植和增强帝国在华北的经济势力并促成日、满、华北经济圈①将对华北资源的掠夺提高到战略地位,还规定了对华北调查事项其细目。

为了达上述目的,日本作了一系列的组织准备。满铁根据军部要求,在满铁经济会内增设了第六部,下设综合班与基础班,专门负责收集和调查华北的经济情报。

日本通过满铁、驻军等各种组织,以公开的和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手段,对华北经济情报的攫取,具有范围广,规模大,具体细致而密级甚高的特点

二、对华北经济的掠夺

(一)经济掠夺计划

日本推行其华北的扩张政策,几乎都强调了华北的“军需资源”对于日本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即所谓的“以战养战”政策。1935年7月,中国驻屯军制定《关于华北新政权产生之相应经济开发指导案》提出“应利用一切机会,促进对交通、资源及金融等方面的投资。”②(二)掠夺华北资源

日本掠夺华北资源的重要目的,是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及更大范围的扩张和进攻英、美、苏的战争作准备。矿产是日本掠夺的重要目标。

1)华北煤矿储量居全国之首,质量亦为上乘。多为炼焦用煤及无烟煤,日本竭力扩大华北

煤炭的掠夺生产还有一个目的,即妄图实现人造石油计划。石油是日本头号紧缺的战略物资。太平洋战争前夕,1941年12月6日,企画院总裁上呈日本天皇的说明中披露:1937年初即决定了人造石油(含汽油和重油)生产能力达200万千公升,1940年末又拟定了1945年末达到400万千公升的计划,③满铁华北事务局奉华北方面军特务部命令拟定的《华北煤炭液化九年计划》规定,计划并用低温干馏法、飞复法、直接液化法和煤炭完全瓦斯化法。1946年生产液化油203万吨④然而,由于人造石油技术尚不成熟,仍处试验阶段和战时建设资材日趋紧张,计划始终只是纸上谈兵。就连在人造石油工业化先走一步的伪满洲国,最后也是落空泡汤,4个煤炭液化工厂均无果而终。

2)铁矿:不但储量丰富且品位很高,含铁量达50%以上宜于直接冶铁,满铁把龙烟铁矿做

为重要目标这一。

表1-1龙烟铁矿开发计划⑤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在华的掠夺性投资发展极快,以1936年为例,日本在华矿业投资额为2090.7万元,其中华北2078.9万元,占99%。在华北矿业投资中,又主要集中于煤、铁、金矿各业,投资额达1976.9万元。投资方式中,合办投资额量大,达1318.4万元约占67%其次是贷款,为338.5万元,约占17%,直接投资只占16%左右⑥在矿业中,煤炭又占主要地位。1936年日本向中国煤业投资总额达2108.7万,其中华北地区为1853.2万元,占近88%⑦在合资矿业中,日方占有统治地位。同欧美相比,1936年日本在华北等关内地区投资达3484.6万美元,超过了历来在华经济势力最大的英国⑧日本对煤铁等矿,采取盗匪式的直接夺取,如“柳江煤矿”年产量在25万吨左右,被“日本泰记公司”仰仗关东的势

力,以半抢半买的形式霸占。

3)盐及盐利用工业:在日本侵略者的心目中,盐是仅次于煤和铁的第三位华北资源目标。

因为作为化工原料的盐的供应,直接关系日本战时化学工业的生产,中国关内产盐又可分为长芦盐,山东盐和海洲盐;“满洲事变”后在日本工业盐的需要和工业原料自给自足制度必须建立呼声很高,日本化学工业原料盐不能信赖外国盐,无论如何必须使用日本势力圈内的近海盐,这是大势所趋。于是着眼于长芦盐的扩大生产力,经中国驻屯军、专卖局、满铁等视察,昭和11年达成了关于长芦盐对日输出的协议⑨。兴中公司原来计划设立华北盐业公司(暂名)经营此项业务。在华北,日本主要掠夺长芦盐和山东盐。

盐是最重要的基本化原料,在生产上更重要的是盐利用工业。盐的工业大致有两类:第一,采盐和精制盐时的副产品利用工业。第二,对盐及上述副产品加工业。一般对前者称为卤水(苦水)利用工业,即从晒盐的副产品──卤水中分离金属镁、盐素、硫镁、盐化钾、溴素等有经济价值的物质⑩对后者称加工工业,即是指碱工业和卤水中所生产副产品加工工业。一切化学工业几乎都以碱工业为母体一个国家使用碱的多寡,成为化学工业盛衰的寒暑表。所以,日本在华北掠夺盐资源的活动,除盐本身外,还在盐利用工业产品上大作文章。

4)矾土页岩的紧急掠夺:华北的矾土页岩也被日本侵略者视为与煤和铁相当的重要战略资

源,故被列为政府的紧急事为之一。日本铝的生产由于矾土页岩匮乏,主要以明矾石和铝土为原料,所需的若干明矾石仰赖朝鲜,其他则从南洋和东欧谋求供应,矾土页岩是铝的原料,,而铝又是生产飞机的基本材料,矾土页岩低品位者可以充作耐火材料或玻璃的原料,需求广泛,作为战略性资源,日益受到重视。中国的矾土页岩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尤其山东淄博地区和冀东石门寨煤矿附近,以及开滦煤矿矿区。1938年6月通州特务机关长指示,冀东矾土资源实行“一元化统制开发”,准备设立冀东矾土矿业会社。该社适应日本日益增长的需要1941年开采292千吨,较1940年增产52%。但因船体不足该年度未完成对日输出计划(1941年度完成计划62%,1940完成8%)当时,日本对华北矾土页岩完全采取掠夺开采,即只开采品位60%以上的富矿,以供日本和当地之所需,主要用于耐火材料的生产。关于铝的冶炼,它受着技术和电力的制约。在太平洋战争中由胜转败和制空权、制海权相继丧失的日本为极力增加飞机制造而不顾一切。

5)棉花是日本掠夺的又一重点,日本国内很少种植棉花,其纺织业所需棉花的98%依靠

进口。1933年仅从天津出口的棉花价额即达1980余万元,日本驻天津领事馆在天津设立所谓华北农场实验所,在南开八里台设场植棉,并利用汉奸转手以中国人名义偷买中国土地,于是华北棉花公司、通县棉花试验所、东亚棉花协会等掠夺华北棉花的组织纷纷建立,兴中公司则拟定华北种棉的5年计划企图独霸华北棉产。

棉纺业也是日本垄断的重点,日本以收买吞并或新设厂的办法排斥华资企业。自1935年到1937年间,天津原有7家较大的公司被日本吞并4家,占天津纱绽70%以上○12,华北的另一个纺织业中心青岛,更为日资所统治。按计划日本还将新设若干厂房和织机,其规模将赶上中国最大的纺织中心上海。

(四)控制华北交通命脉

在铁路方面:1936年日资向华北铁路投资的贷款本息累计达8733.25万元○13,除上述修筑沧石、彰济铁路外还打算修筑连结东北华北和西北的蒙古铁路。

在海港方面:日本不但充分利用了原有青岛秦皇岛等口岸,还计划扩建塘沽等港口○14。

在航空业方面:1936年6月,日本曾在天津李明庄强行占地13333.4公亩,修建了大机场,用作华北航运中心,开通5条航线。

日本逐渐掌握了华北地区的陆、海、空交通命脉。

(五)建立经济掠夺机构——兴中公司

兴中公司筹建于1935年初8月2日,由日本政府批准,于该年12月20日在大连正式召开了成立大会。兴中公司是日本分离华北政策的直接产物,是日本实施经济侵略大肆掠夺华北资源的重要机关。该公司一方面是满铁的子公司,它在华北的活动是满铁势力在华北的扩大。沟通了日本作为宗主国与海外殖民地的联系。从经济上全面地推行其侵略华北的政策。

三、自主币制与特别关税

(一)自主币制:三十年代初,资本主义各国竟相寻找摆脱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路,英、日等国先后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政策,筑起保护性的货币壁垒,以此向海外倾销商品并防止外国商品侵入。1934年5月美国政府通过?白银法案?,抬高银价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从此向银币国家倾销商品,中国当时是最大的用银国,从而造成国内严重的通货不足带来经济萎缩。

中国政府迫于财政危机而筹划币制改革,并向各国贷款。英国在华的投资大大超过美国,英国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便积极帮助南京政府进行币制改革。1935年9月英国政府派李滋罗斯(Frederickleith-Ross)为英国首席顾问来到中国。

日本对于中国的币制改革的态度取决于日本总的对华战略。削弱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方针,因此,对中国的币制改革,日本蛮横地加以反对。李滋罗斯1935年9月21日抵达上海经过一系列准备,国民政府代理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于11月3日正式宣布国;开始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止银本位制,采用纸币流通制,以中央、中国、交通、后来加上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各种公私款项只许用法币结算、支付禁止白银流通、白银收归国有、现有流通白银及银币可按规定换领法币,以后又规定与英镑、美元等外币的汇价由指定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15

这次币制改革实现了以四大家族为中心的官僚资本对全国金融财政的统制,国民党政府可以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加重财政赤字,从人民手中汲榨财富,但是币制改革使中国货币得到统一,在客观上加强了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有利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日本加紧在华北各地实行所谓自主货币制度,以对抗和破坏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日本陆军省拟定了?华北币制改革指导要领?,其基本方针是:“华北币制在形式上虽需要使之同中国一般币制建立相当的联系,但应迅速排除来自华中、华南方面实质的支配联系,并进而吸收利用其资金”,把以中国新币制为基准的“一种日金汇总本位”作为本位货币。○16日本的“自主”币制活动,虽然没有完全得到推行,但亦严重地干扰了中国的币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为其对华北实行经济掠夺起到重要的配合作用。

(二)冀东特别关税

日本公开以不平等的法定手段,保护其输出商品免征或减征关税,冀东特别关税就是一例。日本在冀东订立相当于关税四分之一以下的低税率的输入税,变相承认日方利用南大寺、北戴河、留守营、昌黎、秦皇岛等地进行不平等贸易。日本还把?塘沽协定?所规定的非武装区延伸到海上,日本海军否认按国际惯例中方所应有的三海里之内的领海权,蛮横禁止中国海关缉私船的通行,完全剥夺中国海关缉私权力。日本的特别关税使中国关税收大幅度减少,极大地加剧了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困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税收负担。中国的国力进一步被日本削弱。

今天的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日本在华北所进行的侵略和破坏性掠夺是无可质疑的,日本对华北的一系列侵略行径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在看到日本的野蛮行为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自身的原因。“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可否认的真理。历史已经过去,我们无法改变,但未来的历史就掌握在今天的我们手中,我们应该认清自己身负的重任,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不在让历史留下遗憾。

注释:

①(日)近代日本研究会东亚与日本山川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162页

②满铁调查部?中国经济开发方策及调查资料中国立案调查书类2编1卷之27?1937年第97页

③企画院总裁向天皇的说明1941年12月6日抚顺矿务局日伪档案8-8,165号

④满铁北支事务局调查室北支石炭液化工业九年计划说明书(案)极秘打印件日文档案抄件2024,2,97.

⑤华北开发调查局?龙烟铁矿概要?(1938-1939)裁,1940年度计划为80万吨

⑥(日)东亚研究所日本的对华投资上原书房1974年复刻版第208-210页

⑦(日)东亚研究所日本的对华投资上原书房1974年复刻版第208-210页

⑧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58页

⑨兴中公司北支盐业概况与盐利用工业1939年12月第22-23页

⑩据当时统计每百万吨盐运到日本价格约180万元而利用卤水的产品其价值为盐的6倍超过1000万元

○11华北开发株式会社沿革概略日文档案抄件2024,2,20

○12高村直助近代日本的棉业与中国东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8页

○13东亚研究所日本的对投资上原书房1974年版第494-496页

○14外交评论第6卷第2期

○15杨荫博民国财政史中国财经出版社1985处版第76页

○16(日)野泽丰中国的币制改革与国防关系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版第284-285页

参考书目:

[1]解学诗?满铁与华北经济1935-1945?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

[2]解学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7年出版

[3]?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解放军出版社 1991年版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简介 双方损失 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时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日本投降、中国胜利而告终。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1]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 日本投降的媒体报道 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战争胜利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称释疑 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警钟长鸣,勿忘国耻。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起讫时间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

抗日根据地史

---------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例

目录 一、前言 (3) 1、前言 (3) 2、报告说明 (3) 二、正文 (3) 1、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简介 (3) 2、关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人和事 (6) 3、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成就及其斗争经验 (17) 三、结束语 (21) 1、总结 (21) 2、致谢 (21) 四、附录 (21) 资料来源 (21)

一、前言 1、前言 1936年10月,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如火如荼的开展革命根据地建设。这里就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党和人民在这里的建设不仅仅巩固了革命成果,也使红色政权得以发展,也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做了思想和物质上的准备。此报告正是研究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看看当年中国华北的那一抹“红色”如何的绚丽多彩。 2、报告说明 1、调查事件:晋冀鲁豫革命抗日根据地的情况。 2、调查目的:抗日根据地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抗日根 据地中社会发展状况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新中国的社会管理都有重要意义,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也有借鉴意义,因此本课题的调查目的就是通过田野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发现这些意义。 3、调查方法:访谈调查、实地调查、文献调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4、调查对象:抗日老军人、当地居民、抗日纪念馆。 5、调查时间:2014—2015学年寒假假期 6、调查地点:晋冀鲁豫革命抗日根据地 二、正文 1、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简介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地区,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向东可直下冀鲁豫平原,是华北的战略要地之一,也是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

2019中考历史高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11课时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习题

第11课时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内提分练习 1.[2018·长沙]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时间,史学界有三种说法: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提出“1931年说”的主要依据是( ) A.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1931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全民族抗战 C.1931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 D.1931年日军占领南京 2.[2018·威海]右图是《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下列与西安事变有关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发动者是张学良、杨虎城 B.该报纸报道的消息发生于民国二十五年 C.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2018·呼和浩特]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下列因西安事变促成的“变化”是(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由抗日反蒋变为一致抗日 C.张学良、杨虎城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 D.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2018·滨州]《灾难与转折1937》一书(见右图)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忻平所著。 1937年,中国的“灾难与转折”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百团大战 5.[2018·咸宁改编]小明看到了某战役示意图(如右图)。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6.[2018·岳阳]李宗仁在回忆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 “抗战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长沙会战 D.湘西会战 7.[2018·青岛]毛泽东在1938年5月写成的《论持久战》中指出:“在他们(日本侵略者)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在作战上讲,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史实依据是( ) ①平型关大捷②西安事变③百团大战④台儿庄战役 A.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8.[2018·荆州]油画《地道战》(见右图)歌颂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地道战的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史说为七七芦沟桥事变。然日本对中国本土的侵略,实以九一八事变为肇端。为全面说明这个过程,本大事年表亦始于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在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日本驻中国关东军于午后十时破坏南满铁路柳条沟段路轨,并诬指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发起进攻。当时东北军首脑张学良上将正养病北平,即电令沈阳守将王以哲中将不得抵抗,静候中央循外交途径解决。国民政府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并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五日后,辽宁、吉林两省大部沦陷。 1931年9月28日民众要求抗日 南京中央大学学生要求政府抗日,赴外交部请愿。迄十二月,外埠涌入南京请愿学生达七万之众。全国民情鼎沸,要求政府收复东北。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坚持“安内攘外”及尽力延迟对日战争的方针。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3年4月15日日军进犯冀东 日军进犯长城无功,遂改变作战计划,向滦东进攻。先后陷秦皇岛、滦州,5月14日占领宁河。平津震动,故宫博物院所藏国宝,装箱南运。5月31日,中日在塘沽签订以划定冀东非武装区为主要内容的停战协定。华北将领宋哲元上将等四十七人联名通电反对该协定。 1935年5月29日《何梅协定》 日本中国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大佐向军委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上将提出“中国中央军由河北省撤退,严予取缔华北抗日侮日行为”等要求。国民政府为遂行“安内攘外”政策,允许何向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中将表示自行实施所提要求,日方称为《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中共于“长征”途中在四川毛儿盖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全国人民联合国防政府”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在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通电,随即由周恩来代表中共赴上海与政府代表张冲会商。稍后应陈立夫之邀到南京谈判,条件大体谈妥,张冲陪周返延安复命。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全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上将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在西安扣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抗日主张。16日国民政府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国军向西安采取包围攻势。蒋夫人宋美龄、宋子文、戴笠等先后飞赴西安,中共则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协助解决事变。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飞洛阳,次日抵南京。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简政举措及其成效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简政举措及其成效 精简政权机构是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最艰难的抗战相持阶段,华北抗日根据地从行政区划、行政机构、脱产人员等方面对政权进行了全面紧缩。其简政政策及实践路径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有机结合。华北抗日根据地政权精简过程虽然比较漫长而痛苦,但经过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动员了一切可能动员的力量,为坚持长期抗战乃至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标签:华北抗日根据地;精简政权机构;全面紧缩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各抗日根据地为缓解巨大的经济困难和军事压力,积极开展精兵简政,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动员起一切能动员的力量,为坚持长期抗战乃至后来的对日反攻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学界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①本文试图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个案,从压缩行政区划、紧缩行政机构和精简行政人员等方面分析探讨抗日根据地精简政权机构的主要举措及其成效。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抗日根据地简政的认知,而且为新时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压缩行政区划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行政区划主要分为行署、专署、县、区、村等几个等级。在精简政权机构过程中,因区划级别不同,变更主导权也不一样:“在一县范围内,行政村的改划增减由县核准报专署备案;在专区范围内,区的改划增减由专署核准报本会(即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备案;县的改划增减及两专区之间的区划变更仍由本会核准。”② 1.调整和紧缩县、区级行政区划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县、区的区划调整和紧缩主要采取合并和取消等办法,最大限度减少县区数量。比如,太行区由简政前的39个县削减为34个县,③太岳区由简政前的23个县削减为17个县。④晋西北二专区简政前原有39个区,简政后减至29个区;简政前原有4个市,简政后减至2个市,“领导单位按区、市讲,较前少了12个”⑤;太岳区简政前共有120多个区(岳南在内),简政中以合并与取消的方式缩减至68个区,较前减少了52个区。⑥再如,太行二专署和西、太谷、榆次、昔西、平西、寿阳、辽西七县简政前共有33个区,简政后则减少至22个区。⑦ 与此同时,在区一级重新划定区划范围,即采取在一定区域内扩大单一区范围的方式缩小区的整体数量。在扩大区的方式上,主要做法是采取均衡范围的方式,围绕某一中心画圆,以使各区之间尽量达到平衡。如晋冀鲁豫边区采取的是距离中心直径4.5公里范围内为一个区的划分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虽

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论述题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

XX届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华北区专项复习教案

届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华北区专项复习教 案 本资料为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0 华北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理概况 第二节 首都经济圈 第三节 水资源问题 第四节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教学重点 阐明华北区的地理特征和人口、资源与经济状况。 阐明首都经济圈及其经济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提出华北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开发对策。 阐述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与治理的成就。 第一节 地理概况 华北区包括北京、天津2市及河北、山东、河南3省,共辖506个县(市、区),总面积53.56×1042,总人口2.82亿。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北、西北、东南和中南的

中央枢纽,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主体部分。本区地处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又是首都北京所在地,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中国北方经济重心。水资源短缺是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一、自然地理基础华北北西南三面环绕的山地屏障;东部有山东丘陵;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则由山麓至滨海形成三大平原地带:①山前洪积-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 华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降水集中夏季,雨热同季。≥10℃积温4000~4800℃,由北向南、由高地向低地逐渐增加,大部分地区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广大的平原地貌与雨热同季的气候,为本区提供了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但地表排水不畅、盐土广布以及春旱夏涝,是本区形成旱、涝灾害、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农业生产不稳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华北区是中国农业发达而且农业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二、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 (一)土地覆盖主要自然植被及土壤的地带模式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此外,河南南部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地带,冀北山地和太行山地为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带。河北坝上地区则为温带干草原栗钙土地带。在数千年开垦过程中,广大平原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作物所取

抗日战争

战争酝酿 背景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 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攻克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炮轰南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六人。最后,在蒋介石表面惩办参战主要军官之后,日军退出济南。九一八事变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攘外必先安内” 九一八事变 ,“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国民革命军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驻防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张学良声称奉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严禁部下对日军作战(晚年张学良虽承认是他自己的决定,但究其根本原因,仍是迫于蒋介石及其“中央军”的压力),但团长王铁汉等仍率部进行了抵抗,黄显声领导的沈阳警察也成为东北为数不多的给予日军打击的武装力量。但他们皆不敌日军,翌晨全城即告陷落,警察们在缴械之后大多被屠杀。东北主要军事负责人张学良引咎降职,后赴欧洲躲避舆论谴责。事变两个月内,日军占领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民众自发组织了大量东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军阀侵略,这些抵抗得到了关内民众同情和声援。1932年3月,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其傀儡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第一次淞沪战役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粤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的带领下展开回击,随后张治中率中央军第五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国军第十九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华北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阀在中国北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反而将军队开进长城一线,进犯热河、察哈尔两省,史称“长城事变”。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热河省会承德遭到袭击,仅10余天即告陷落,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率部抵抗,中央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终不敌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伪“满洲国”部队,长城抗战失利。同年5月,日本军阀向察哈尔进攻,并一度占领察北重镇多伦,然而不久冯玉祥和吉鸿昌发起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夺回多伦,并成功将日本军阀驱赶出察哈尔。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 《塘沽协议》后,由于日军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 1935年1月中旬,日军制造了“察东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5至7月,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和关东军奉天(今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又借口“河北事件”和“张北事件”,胁迫南京政府批准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梅津达成的条件,即“何梅协定”,及察哈尔代理主席秦德纯与土肥原签定的“秦土协定”,接受日军所提取消冀、察两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等多项要求,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 同年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自治”。 10月20日,日军继“丰台夺城事件”后,再次收买汉奸、流氓发动“香河暴动事件”,并 同时加紧进行以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为重点对象的上层策变活动。11月11日,土肥原贤二向宋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诱其出任华北共同防赤委员会委员长,诱惑不成后转而策动滦榆区兼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一月后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同时继续对宋及南京政府施加压力。经过日军、宋哲元、南京政府之间一系列的讨价还价,12月18日,终于在北平正式成立了既保存南京中央政府和宋的体面,又有一定“自治”之实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在日本侵略者的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特派宋哲元为委员长,王揖唐、王克敏等为委员。在此期间,中国青年发起的反分裂、反割据爱国运动,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的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标志。 福建事变 1933年12月,福建蔡廷锴、李济深及其十九路军组织“中华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与红军签署《抗日停战协定》,力图挽救危局,史称“福建事变”。但由于蒋介石勾结日伪军对这支革命武装进行血腥镇压,加之当时中共领导人奉行的“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福建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十九路军这支名

华北抗日根据地锄奸反特方针政策研究及其借鉴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第一章绪论 (1)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1.1选题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肃奸研究现状述评 (3) 1.2.1国内研究现状 (3) 1.2.2国外研究现状 (6) 1.3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 (7) 1.3.1研究思路和方法 (7) 1.3.2创新点 (7)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锄奸的方针政策 (9) 2.1中共领导人关于锄奸工作的思想 (9) 2.1.1毛泽东的锄奸思想 (9) 2.1.2刘少奇的锄奸思想 (11) 2.1.3其他领导人的锄奸思想 (13) 2.2中国共产党锄奸反特的方针政策 (14) 2.2.1锄奸反特工作的背景 (14) 2.2.2锄奸反特的基本方针政策 (18) 2.2.3规范明确的政策内容 (21) 第三章锄奸反特工作实例的具体分析 (25) 3.1闻喜县小寺头群众运动中的锄奸工作 (25) 3.2平遥县交通局锄奸工作 (27) 3.3岚县收复中的锄奸工作 (29) 第四章锄奸反特工作成功的原因及存在的不足 (35) 4.1锄奸反特成功的原因 (35) VII

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年1月,教育部根据有关精神要求对大中小学教材进行修改,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进一步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对抗战精神的弘扬,以及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继承。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八一三事变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于1945年,十四年前是1931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因而“十四年抗战”说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 答案:B 2.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雪片般地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杂牌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 解析: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奋勇参加抗战,表明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故D项正确。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故A项错误;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故B、C两项错误。 答案:D 3.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下列抗战期间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平型关大捷②九一八事变③七七事变④百团大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平型关战斗是1937年9月;②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 ③七七事变是1937年7月;④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②③①④,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D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抗日战争

第5章练习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 1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 .实行“三三制”原则 C .开展整风运动 D .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2 . 1938 年 10 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这是因为() A .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与财力不足 B .英美等国政府支援强国抗战 C .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 D .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3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4 .“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哪个时期的象征() A .北伐战争 B .解放战争 C .抗日战争 D .十年内战 5.1937 年日本积极策划全面侵华的根本原因是() A .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 .扩大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 .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D .制定了所谓的“国策基准” 6 .七七事变后全民族的抗战开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 .国民政府正式宣战 C .日本旨在侵略全中国 D .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抗战 7 .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瓦窑堡会议 D .洛川会议 8 .抗战初期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是() A .是否抵抗日本侵略 B .是否依靠人民群众 C .是否合作抗战 D .是否积极抗战 9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C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D .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0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实行全民族抗战 B .战争的正义性 C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 D .正确的战略战术 1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蒋介石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其中,最为险恶、影响最大、反共面目也暴露最彻底的一次事件发生在() A . 1939 年底 B . 1940 年秋 C . 1941 年初 D . 1943 年夏 12 .造成抗战时期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两面性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 B .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C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D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的世界形势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发生的。 抗日战争前日本的现状: 日本不满意于《华盛顿体系》的格局,认为自己侵占世界利益太少,希望得到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军事力量并征服世界。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要》。其核心是首先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然后以满蒙为基地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扩张。东方会议后,日本加快了实施新大陆政策的步伐,又两次出兵山东,并相继制造了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特别是1930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后,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更迫不及待地准备发动侵华战争,妄图首先把中国东北变成它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日本于1925年制订了1926年度作战计划,其兵力计划动员32个师,其分配是:对美作战3个师又1个支队,对俄作战13个师又1个支队,对华作战16个师。分别占9%、41%和50% 日本在发动九一八事迹先发动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之后便心急火燎地发动了九一八事件,想尽快占领中国。 抗日战争前中国的现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社会处在激烈的动荡之中。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分别支持各派新老军阀,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使中国继续维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处于连年内战,国弱民穷,科技落后,生产停滞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随着中国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随着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抗日战争中的日本: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首先在东方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进攻,迈出了独霸中国、争夺亚洲、称霸世界的第一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之后又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妄图以速战速决的战略,三个月灭亡中国。“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接受了中共关于团结抗日的意见,从而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中国政局的这一重大变化,不仅给日本的全面侵华政策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中国全民抗战的发动、坚持和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示范作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忻口、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中,顽强抗击,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分别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了一大批敌后抗日根据地,对破坏敌战略进攻,争取相持阶段的到来发挥了作用。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战场,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左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击着半数以上日本陆

中央宣传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报纸杂志的指示

中央宣传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报纸杂志的指示 (一九四一年七月四日) (一)近年来,各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华北,报纸、杂志在种类上和数量上有很大的发展,大都起了一定范围中和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但大多数报纸杂志,显示出分工不明,彼此重复,数量多而质量差,形式铺张而内容贫乏的严重弱点。编辑、出版,发行的制度也尚不完善。今后各根据地党的领导机关,尤其是宣传部门,须依据此指示努力改进党的和党直接领导下的报纸杂志的工作。 (二)为了提高质量及合理的使用人力物力,各根据地的报纸杂志,一般的应集中力量办好下列几种: (甲)中央局、中央分局和地域上有独立性的区党委(如晋西北),可办一种政治报纸(三日刊、隔日刊或日刊),作为党及党所领导的军、政、民的共同言论机关。它的读者对象不是文化水平很低的广大群众和普通党员,而主要是区级以上的干部,小学教员与一般知识分子,它的任务在于及时的报导时局的动向,具体的解释党、政、军、民的各方而的政策,具体的反映当地的各种情况与实际工作,尤其是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并指导之。 (乙)上列机关可办一种政治杂志(月刊),其读者对象与上相同。它的任务是:论述国内外重大的时事政治问题,系统的深入的解释党、政、军,民的各种政策,反映当地各种情况,总结工作经验,宣传马列主义,用马列主义解释中国历史与现状,并指导干部的学习。 (丙)上述机关可出版一种党内刊物(月刊),其读者对象为区级以上党的干部。它的任务是在不妨碍党的秘密工作的原则下着重于党的建设、党的教育、党的政策之党内的传达和解释及各种实际工作之党内的检讨等。 (丁)上列机关可出版一种在党指导下的综合的文化文艺性质的杂志,作为各种学术研究与文艺活动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指导刊物,及文艺作家发表作品的园地。 (戊)各边区可出版一种作为社会教育工具的通俗报纸(如晋西北的大众报及陕甘宁的群众报),其读者对象是广大的群众和普通党员,它担负着政冶的、社会的、科学的和大众文化的有计划的启蒙任务。作为群众鼓动的画报可以附属在这种通俗小报之内。 上述五种,第一种及第五种是必须办的,其次是举办第三种,第二第四两种须依靠人力、物力来决定,不要勉强凑数。 (己)大的地委和专区,有必要时,也可以出版通俗性的地方小报,作为当地问题的鼓动机关。 (庚)某些地委或县委出版的支部小报,应作为有计划的党员教育的辅助教材,而纠正无计划的凑篇幅的现象。 (三)一切报纸杂志,必须依据自己的性质与任务,力求质量的提高,为此,在内容上必须注意: (甲)掌握党中央的政策与党的原则,为它们的贯彻而进行各方面的斗争,防止任何违反政策与原则的言论。 (乙)反映现实,反映当地社会情况与工作情况,反映大众呼声,依此来进行自己的宣传鼓动工作,极力纠正那种主观的、表面的、教条的、公式主义的、无的放矢的和空谈的缺点。 (丙)善于使用批评的武器,表扬各种工作中的成绩,揭发其错误。但在表扬与揭发时,都必须是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纠正那种夸大、铺张、虚伪、掩饰的恶 劣作风。 (丁)充实,具有多方面性,改正空虚、单调的毛病。 (四)各种报纸杂志,在技术上,一般的应力求文字的生动、简明,编排的活泼、明显,标题的明确有力,印刷的明洁精良等应有的改善。 (五)建立和健全编辑、通讯、出版、发行的组织及工作: (甲)每种报纸杂志都须建立编辑委员会,挑选政治上得力的干部来负责,政治报纸还须设立由党、政、军,民各方面代表参加的社论委员会,以统一各种报纸杂志的社论。同级党委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学案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概括日本在军事、政治、经济、屠杀等方面 知识点一 局部抗战 (一)日本侵华的原因 1.既定国策: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了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2.摆脱危机: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特别说明】 日本侵华的有利时机 (1)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于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二)九一八事变 1.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次日晨,日军占领沈阳。 2.扩大 (1)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2)扶植傀儡政权: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3.国内态度 (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2)抗日救亡运动 ①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由游击队改编而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②中国军队抵抗: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三)华北事变 1.含义: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2.国内态度 (1)学生:“华北自治运动”激起1935年12月9日的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2)中国共产党: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牵制了大量日军。 【微点拓展】华北事变的影响 (1)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3)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英美通过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亲美英派来抵制日本。K (四)西安事变 1.背景 (1)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调集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在内的大军围攻陕北。 (2)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劝说蒋介石抗日的努力失效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3.结果: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代表,与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同国民政府代表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意义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2)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3)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史料实证】日本侵华策略的本质目的 史料一(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近代史论文——抗日战争

广石化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谈中华民主之抗日战争 前言: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大环境底下,我们更应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让后 日铭记着我们先辈的共荣历史,从而警醒后人。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恶性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 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 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然而,日本就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发动九一 八事变、制造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各种各种都是日本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 故意制造的虚假事件。日本的残暴的殖民统治对我们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 难。它不仅将宝岛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还在东北扶持了“满洲国”,企图将东北从祖国怀抱分割出去,最后还诱降汉奸汪精卫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 政府”。然而,最令人发指的就是日本对中的大规模侵略对中华人民造成了无法 弥补的伤害。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慰安妇”,这些词语真是无声地控 诉着日本侵略者得无耻的面孔。 除此之外,日本侵略中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了“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垄断企业,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就由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主管对华北和华 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制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

廉价出卖给伪政府,除保证侵华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被运往日本国内,为了它那对外扩张的野心作准备。 二、中华民主抗战的转变 众所周知,在反侵略战争的开始,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国民党,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这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热情。这时,中国共产党率 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又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共中央以及东北党组织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 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东北抗联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 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 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 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伟大目标,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进行“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依然实行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紧接着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成为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中国内部矛盾有了初步的缓解,开始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是 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日洪流。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一些人还不避艰险,把工厂迁往大后方。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一致拥护国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