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高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高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高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高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知识系统

一、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横向)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含义: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主要体现

(1)民族节日(地位、作用)

(2)文化遗产(地位、作用、保护)

(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

(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31)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①②(P32)

(3)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P31)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P54)

2、怎样尊重?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原则、要求: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三)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文化传播

(1)含义(内容广泛)

(2)主要的途径(或形式):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3)传播媒介(或手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

当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2、为什么要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3)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经济、政治多个角度)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国家间优秀文化的交流传播;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样性。

3、怎样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尊重文化多样性应坚持的正确态度

(2)尊重文化多样性应坚持的原则、要求

(3)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文化交流的使者,积极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纵向)(一)传统文化

1、含义、特点(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2、基本特征: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3、主要体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注意四者各自的含义、影响、地位)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为什么?

(1)传统文化双重作用(P42)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意义(P42-43)

2、怎么样?: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1)既继承又发展,即传承

(2)继承传统文化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旧文化)

(3)发展传统文化

A原因: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B态度: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

(三)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等

(四)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注意:教育与文化素养、文化竞争力、综合国力、文化传播、文化传承、学习型社会的联系。

三、积极促进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目的与检验标准。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二)文化创新的主体

1、主体:人民群众

2、文化创作者的职责使命(P51)

(三)文化创新

1、为什么要促进文化创新?

(1)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文化创新的作用(P49-50)

作用: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新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

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怎样促进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原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目的与检验标准)

(2)基本途径:处理好两对关系

①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吸取、借鉴外来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反对几种错误倾向:保守主义;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四、建立学习型社会

(一)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二)建立学习型社会

1、为什么?

(1)理论依据:

A文化的作用

①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和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的重大影响: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塑造人生,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发展。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

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B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①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

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②文化是一种综合国力,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竞争,归

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国民教育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③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

的深度和广度。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

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对文化传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C文化创新与学习的关系

①要认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一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②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激发其文化创新的活力。(2)现实依据:

①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

②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③是解决我国当前新问题的新举措。

2、怎么样:推动教育信息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让学习成为习惯

3、目的: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易混易错点

(1))民族节日与传统习俗是有区别的,第一,文化内涵不同: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第二,民族节日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2)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在内容上有时非常接近。传统思想中包含学术思想,而学术思想本身就包括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思想,但是不能将文学艺术本身与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思想、观点相混淆,前者的继承属于传统文艺的继承,后者的继承则属于传统思想的继承。

(3)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并非说传统文化一成不变,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对过去的彻底否定,而是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乙传统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是说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这也充分体现了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4)明确无论是发展传统文化,还是继承传统文化,都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同时要明确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先后顺序。

课堂探究

[背景材料]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人过春节,贴窗花,写春联,爆竹声声,烟花竟放,合家团圆,辞旧迎新。2008年春节恰逢雪灾,瘫痪的交通阻断了回家的路,但阻不断人们回家过年的愿望。在广州火车站,一位民工挤在回家过年的人海中,整整五天五夜滴水未进,因饥饿和过度疲劳昏厥过去,出院后仍坚持回家过年。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回家过年体现了文化生活什么道理?

体验高考

1. (2008年高考·山东卷)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是: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2007年高考·山东卷)自2001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08年高考·山东卷)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世界文化盛会。加人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的差异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 (2008年高考·江苏卷)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受教育程度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学术水平

D.道德修养2."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但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这说明

A.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亦步亦趋

C.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

D.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3.美国的"麦当劳"在全球开设了那么多连锁店,靠的不是资金,而是"麦当劳"文化。这说明

A.经济与文化日益交融

B.不同地域的文化日益融合

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

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4.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作风,所以与人讲话时总会刻意保留一段距离,而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亲密无间,所以与朋友在一起时总不由自主地靠近朋友,这说明了

A.文化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5. 伴随着08年北京奥运的热潮,伴随着中国健儿夺冠的消息,奥林匹克精神将激荡着中国的千家万户,这有利于

①感召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②感召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③感召人们提高健康素质④促进我们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 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激荡之下,并不是人人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这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B.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影响人是主动感悟的D.文化影响人是形式各异的

7.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

A.历史文化的多样性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建筑文化的多样性D.文化教育的多样性

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各民族的

A.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B.遗传因素决定的

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9.秦灭六国之后,派兵平定南越。为了巩固其统治,将大批故六国的人流放到

南越之地。这些人到了南越之地后,便长期与越人共同生活。长期的共同生活诞生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这说明

A.商业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人际交往是文化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形式

10.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以为标志的

A.语言的产生B.电视的广泛推广

C.网络的普及D.印刷媒体的推广

11.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

①加深理解,密切各国联系②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③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④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

12.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13.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春节的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将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种调整基于以下原因

①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我国著名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一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回答14-15题。

1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15.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求同存异B.兼收并蓄C.各国文化一律平等D.公平正义、公正合理16.对比2006年多哈亚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用文化的眼光看,这些运动会会徽表明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②大众文化具有多元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④先进文化具有时代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7.木槿花是韩国国花,象征着大韩民国历尽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民族性格。美国人认为玫瑰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因而定为国花。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俄罗斯人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这反映了A.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B.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C.文化的继承性和创新性D.文化的稳定性与时代性

18.在山东省首次举办的"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海内外有138家媒体、600多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文博会。这说明

A.大众传媒已取代旧传媒B.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C.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D.传媒是不断发展的

19.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民族文化就是世界文化

B.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汇总

C.不同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D.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五彩缤纷

20.以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截止到2007年6月,国外开办的孔子学院(学堂)已有156所。这说明

①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

A.①④

B.①②C②③ D.②④

21.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当你看到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写一篇读后感,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A.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提升文化实力B.尊重差异平等协商认同外来文化C.加强交流文化共享汲取各国文化D.理解个性积极创新舍弃传统文化22.和谐是中国传性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今天,我们所说的"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这说明A.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B.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D.先进文化只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内核

在谈到中国戏曲的发展目前面临困境时,戏剧家郭汉城指出,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而戏曲的变化却没有跟上时代,因而生存受到很大影响。但他断言,戏曲不会消失。回答23—24题。

23.戏曲的发展目前面临困境,说明

A.传统文化必将消失B.传统文化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C.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D.传统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24.戏曲不会消失,说明

A.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得到普遍认可

B.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传统文化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D.传统文化在今天会被全部继承下来

25.让戏曲不消失,我们必须

①发展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①②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二人转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东北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赵本山提倡“绿色二人转”,把糟粕和“不太干净”的东西去掉,加入更加吸引人

的乡土气息;通过影视剧、各地巡演把二人转推向全国,“转”向世界,受到全国群众与海外华人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在演出中,亮绝活、讲互动,加入拉丁舞、桑巴舞等其他元素;谋创新、融诸艺,既以“说唱扮舞绝”为主,又融合京剧、舞蹈等表演形式于一体,丰富了表演形式和内容。如今,二人转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另一种文化生活享受。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27. 市民甲:太棒了!一幅卷轴在“鸟巢”中央徐徐打开,光影变幻中,展现出一幕幕风格各异、气势磅礴“中国画卷”,向世界立体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风采。

学生乙:和平、和睦、和谐,一个“和”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外国游客丙:富于创造性的开幕式,通过现代技术,将民族特色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在一起,真是太神奇了!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结合上述甲、乙、丙三人的观后感,你认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28、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便成为东道国展示其文明“独特性”和文化“软实力”的舞台。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从击缶鸣筝、山水泼墨、方块成字、门徒三千吟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丝路花雨、铿锵京剧、春江花月夜,再到2008位太极拳表演者在云手中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北京奥运会以其超乎想象的创意,使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伟大传承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交融。北京奥运,使外国运动员在充分感受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更深刻体会到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从文化生活角度,应如何正确理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答案(1)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春节,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积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3)要辩证的看待“春节情结”,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的加以改造或剔除。

体验高考:

1-4 ABDA

巩固训练:

1-5 BDABD 6-10CBDBD 11-15 DCACC

16-20 CBBDC 21-25 ACCBD

26.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我们要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体现时代性。(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必须保持其民族性。(3)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今天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4)对待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27. 答案: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了时代精神。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重要途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学习、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8、答案:

①首先,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②文化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③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才能促进文化多样性。只有保持文化多样性,才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高二()班姓名: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1、经过5年的修订,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发行。新版词典共收单字13000多个,收录条目增加至69000多条。新版词典在力求权威、科学的基础上,紧跟社会发展潮流、集中民间智慧,“给力”“雷人”等网络热词和“房贷”“蚁族”等时尚用语均被收录。下列说法中材料未体现的有 A.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文化发展要与时代相呼应,与时俱进D.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因为大事件层出不穷,2010年网络新词的产生更迅速,变化更快,传播更广。像“犀利哥”、“2012”、“XX帝”、“蜗居”等“雷词”(很有震撼力的词语)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这表明()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网络经营者 4、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可以看到() A.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C.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等都是大众传媒 D.当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就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5、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诞辰日。每逢这个日子,都会有大量海内外炎黄子孙前往炎帝神农农耕文明发祥地湖北随州参加寻根谒祖活动。2013癸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于6月4日在随州开幕,主题初步拟定为: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这表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6、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7、为迎接农历壬辰龙年,我国发行了《壬辰龙年》特种邮票。据我国考古发现,龙源于辽河流域,至今已有8000年。这表明在我国A.龙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B.龙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 C.龙文化博大精深,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D.邮票成为龙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8、2013年世界杂技节上,中国杂技《舞空竹》斩获金奖。精心编排使“空竹”这项古典杂技焕发新意:婉转动人的江南评弹,以“空竹”对话“琵琶”,清新脱俗、浪漫情愫震撼了西方评委。这说明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其特色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9、几千年来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春节激情不退、期待不减、祝福不变。这说明了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0、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已经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等是古人留下的传统方式。而今,一些地方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绿色。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尊重差异,理解个性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保持内涵,改变形式 12、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 A.一种新的传媒的出现和旧的传媒的消失B.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增加了新的途径C.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D.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向多样化发展 13、京广高铁于2012年底全线贯通,“早上广州喝早茶,中午武汉赏樱花,晚上北京吃烤鸭”的生活体验已变成现实。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产生的根源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加快文化传播速度④扩展人们的文化空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4、在2013年6月21日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成功入选,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至此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16、荀子在〈劝学篇》的首句即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中国教育的开山始祖、至圣先师孔子教导人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材料告诉我们 ①应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②学习应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大题-普通用卷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2.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 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2)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请从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文化生活》第五课一轮复习教学案

建湖一中高三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班级 姓名 一.高考考点: 考点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考点2、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考点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合作探究一 由吴京自编自导自演的主旋律电影《战狼2》,用票房和口碑证明了主旋律电影也可以很好 看。为了拍这部电影,吴京花了18个月的时间深入部队采访、体验生活,先后14次修改剧本。 《战狼2》延续了《战狼》的故事线索,结合时代背景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将故事背景 从中国边境转移到了海外,更具国际化的视野,以亚丁湾撤侨为故事原型,通过创作上的专业 精神和价值观的清醒自觉,成功塑造了一位新时期的中国新英雄,刺激了消费,激发了观众的 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激活了不瘟不火的电影市场,创造了票房神话。 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的? ( )典例1、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历史,令国人自豪,但这也会使人们产生文化惰 性,变成文化“啃老”,只靠重拍、戏说、改写前人的经典过日子。有识之士指出,“我们应站 在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出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文化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典例2、20多年来,注重个人拼搏、竞争发展,成为以人为主体的广东文化的内涵。 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考点小结: 1.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意义)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合作探究二 《战狼2》票房总收入突破56亿,给已经沉迷了大半年的国产电影市场带来了曙光。相关专家分析,其成功得益于:一是发挥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优势,诠释了了狭义的新境界、新内涵;二是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充满正能量,暗合当前时代背景和观众情感需求;三是对好莱坞类型的中国式改造,塑造了一个让西方媒体发酸的英雄形象(中国英雄)。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影片自身的质量、品质和气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论语》十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年来儒道互补,相克相融,不仅涵养了世代中国人的灵魂,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行文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教给了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他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的根本经典。 《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1.了解儒、道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走近先贤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由于 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最终返回 鲁国,专心执教。 2.主要成就 (1)教育: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河,弟子多达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阅读材料,回答第1~3题。 1.在“除夕”,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人,都有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B.传统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C.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D.传统习俗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2.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民族节日是() A.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志D.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3.新春佳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北京人则喜欢在庙会上感受新春的热闹。这表明文化具有() A.同一性B.稳定性C.多样性D.持久性 4.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5.继2006年5月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之后,2008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这些文化遗产() ①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获得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建筑文化时强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课学案教案

第五课学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2、理解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3、知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学习重难点】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课前预习】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原因:A、社会实践的要求 B、社会实践提供的条件。(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推动,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 3、文化创新的作用: (1)既表现为推动。 (2)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 4、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 5、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的主体。 【问题探究】 1、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结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说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的创新? 【自我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2.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也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人的艺术素质的发展 B.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C.推出完全崭新的文化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④促使一种民族文化代替另一种民族文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多选)下列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中,不正确或不全面的表述是 A.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传播中交流,在全盘继承中发展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动力 D.文化继承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论述题 6.央视曾做过电视剧播出市场调查,发现观众对《亮剑》、《乔家大院》、《刘老根》《闯关东》这样反映城市、农村生活的优秀现实题材剧非常感兴趣。但是,真正反映当今现实生活的城市与农村题材的现代剧精品,依然是紧俏货。 “跟风过热、选题不新、艺术处理较浅必然导致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精品太少。”有学者说:“目前大多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反映的内容与程度整体上滞后于现实生活,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所以也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而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2)如果你是一位文艺工作者,你认为如们从根工上摆脱这种困境?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徐闻县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4分,共60分)1.被誉为“农民艺术象征”的武强年画,造型精美技艺超群的定窑、磁州窑瓷器,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美轮美奂的河北古建筑,它们既是燕赵文化鲜活的物态存在,又是燕赵儿女多彩的文化生活写真。这说明( )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011年3月的“两会”中,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有代表认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这一做法( )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经济效益 ④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D.②④ 3.有代表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该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建设好自己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保持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义重大。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一个民族必须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③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张家界将自己最著名的景点“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原因是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阿凡达》,景区就慌忙把祖宗留下的真山名改为电影里虚幻的山名。在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对下,这个闹剧才算收场。这件事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思考是( ) A.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斗争日趋激烈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D.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湮灭不可避免 5..封建社会的韩非子推行的“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

2011淄博六中高考政治复习学案文化生活学案必修381

重点难点(高考考点梳理):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框题导学(阅读思考,探究交流,学以致用)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题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适当整合教材) 自主学习篇 读书摘要自我检测落实“双基”预习达标 (一)辨证地、全面地认识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来源:学§科§网] (1)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众传媒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 , 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①喜: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表现:能充实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 ,传播 __ :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 确的价值观念,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 __________________ O [来 源:Z_xx_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7252722.html,] ②忧: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表现:有些部门和单位在______________ 的驱动下,不顾______________ ,肆意生产、销[来源: 学科网ZXXK] 售____________ 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迎合______________ ;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不负 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③启示: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来源:学。科。网] (二).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1)含义:面向___________ ,反映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_____________ 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原因: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 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的特点。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3)要求:(略,见合作交流篇) 合作交流篇 师生互动释疑解惑拓展思维明辨是非[来源:学科,网乙X,X,K] 1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见87页最后两段[来源:学科网ZXXK] 【知识点拨】[来源:Z_xx_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7252722.html,] 1. --------------------------- 什么是大众文化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特别提醒】“大众文化”这一概念不同学者在理解上存在差异。但无论怎样理解,大众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前预习案】 【我的预习】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随着和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1)现代的发展(2)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可喜的变化 (1)原因:和的发展 (2)表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引导人们的,推动生产的发展。 2.令人忧虑的现象 (1)原因: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 (2)表现:生产、销售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有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 (3)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1)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的特点 (2)要求:提供、的文化产品。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1)内涵:面向、反映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的社会主义文化。 (2)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的疑惑】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堂探究案】 【课堂探究】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知识生成以“缤纷网购e尚生活”为主题的 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在常 熟举行。此次网交会线上和线下活动精 彩联动,线上交易会以“裙彩飞扬”、 “让帅哥飞”和“快乐六一”三大主题 活动对会员产品进行集中推广。 1.现代异彩纷呈的青年女装男装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色“学生蓝”“小红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一个小切口反映了当代文化生活的什么特点? 2.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正式上线对服装文化市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整理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文化是民族的,是因为不同民族间由于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文化是世界的,是因为基于各民族社会实践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原因: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正确的态度: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及途径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的含义:传播媒介。

2013年文化生活专题四第二轮复习学案

必修三文化生活 专题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考点再现】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二、【网络钩建】

三、【重点整合】 (一)走进文化文活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的忧虑现象。措施: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①落后文化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态度: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②腐朽文化。 态度:必须依法取缔,坚决抵制。 3、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 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4、文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 决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①指导思想:②目标:③特征:④本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 (1)根本目标:培育“四有”新人 (2)内容: ①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A、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A、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B、主要内容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族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集中体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确认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解释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确认文化素养需要培养。 3、说出文化具有的丰富形式。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所受到的文化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说明我国应对文化挑战、维护文化安全的措施。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 1、文化的含义?区别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 4、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 说明: 2.文化总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 3.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安徽卷]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 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 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高考,天津卷]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 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人品尝到此茶, 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 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2013高考,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 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 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2015文化生活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班级___●姓名______●组别___●小组长_____ 【教师寄语】 我愿意为了学习而活着,不愿意为了活着而学习! l would like to live to study,and not study to live. ——培根francis bacon 默写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的标题: 1、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形式 (1)内涵: (2)特点: (3)形式: ★2、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总体作用(实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A B C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 B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作用: (4)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 ② ③ ④ ⑤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 2、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4、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5、有文化就意味着文化程度高。 6、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7、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9、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10、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11、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2、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3、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 14、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15、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16、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17、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 18、互联网具有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19、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0、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21、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22、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23、文化继承就是文化发展 24、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5、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26、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7、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8、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29、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0、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1、文化创新注意的问题主要是交流、融合。 32、文化创新表现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 33、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1、“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但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公民的文明程度相对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族文明素质自然而然就会提高,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无关紧要。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评析上述观点。 2、近年来山东省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文化建设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仍低于GDP增幅。最近召开的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说明山东省为什么要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文化生活2学案

高二级《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3-21 (第二课) 学习目标: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途径、内容、特点;2.优秀的文化对人的塑造 第一课时:感受文化的影响 [课堂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途径P15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内容) 1、文化影响人们的和。 材料二:美国人能够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刻意追求高学历,好职业;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的差异表明什么道理? 2、文化影响人们的、和。P14 不同的、、都会影响人,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和的特点。P15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一般不是、。 ①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的许多启示、精神享受或困惑,许多都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②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的过程。P16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 ①这一特点表现在交往方式、和上。P16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和。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对人的和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误区分析】 1、处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人自然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所以人们一旦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永远不变。()

【课堂检测】 1.2012年8月30日,在中小学即将开学之际,广东莞城文化执法队开展专项检查行动,以净化学校周边文化环境,是因为() A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2013中山纪念中学检测)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③东施效颦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注重“实在”“直来直去”“实事求是”“大恩不言谢”“刀子嘴豆腐心”的价值观。在西方,即使是朋友间也信奉“不批评、不抱怨”的价值观。对西方人的赞美之辞,不必沾沾自喜,那很可能是他对你礼节性尊重的表现。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的交往方式B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C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D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4.“在一幅画上有三种事物:鸡、牛和草,如果让你归类,你会把牛和什么分在一起呢?”对此问题,中国人一般把牛和草分在一起,而美国人一般把牛和鸡分在一起。中国人的分类标准是关系,而美国人的分类标准是本质属性。这种差异表明() ①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③文化环境不同决定人们对事物的分类不同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2013唐山一中月考)根据统计预测,2012年我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达到20辆,我国进入汽车社会行列。“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某女士给《西宁晚报》打热线电话称,她的小孩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满口都是“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词。“亲,这里是青海师范大学接待处!”,2011年8月30日,青海师范大学的女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标语,迎接新生。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据此回答6~7题。 6.(2013溱潼中学初考)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B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C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