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07柔弱胜刚强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07柔弱胜刚强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07柔弱胜刚强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07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的奥秘:第7讲柔弱胜刚强

(外: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弱肉强食、物兑天择、优胜劣汰,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似乎都有强者为大,弱者淘汰,然而老子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弱者道之用,就是告诉我们弱可胜强,柔能胜刚,那么,弱为什么可以胜强,柔又靠什么可以胜刚呢,在这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之中,又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智慧呢?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为我们讲解柔弱胜刚强,请继续收看)

老子告诉我们(《道德经》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他是互为体用,你没有弱,他反不了,你要他反,你非用弱不可,你看历史上,一个朝代,为什么会灭亡,就一个字就够了:“弱”,一开始弱它就亡了,它始终很强,会改朝换代吗?不会,你看不管哪个朝代,明朝刚开始很强,后来一弱,清兵就入关了。清朝刚开始很强,后来一弱,清朝就不见了,那为什么要让它不见了,这个道理才重要,如果不见了是不好的,那你就让它永远存在就好了,不见了才是好的,那叫什么道理。我们现在可以很清楚的,来说明这件事情。道,它本来是混沌之中,她没有强弱,没有好坏,没有美丑,没有善恶,这些东西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第十四章讲清楚,道是什么?道是无状之状,你说它没有形状吗,它有形状,你说它有形状,他就看不到形状,无物之象,你说它里面没有物?它有物,你说它他有物,他根本就没有象,为什么?因为他是混沌?他是阴阳不分,他是混而为一,但是,道如果永远是混沌的,他就产生不了万物。所以道必须要动,因为它

一动,就打破这个混沌状态,混沌状态就慢慢的,从混合为一、全无分别,来到了有差异性,就变成,万事万物,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它怎么样去产生万事万物?可是人呢,显得聪明,他说你看这个跟那个不同,你看玫瑰花,它就长成这个样子,月桂就长成那个样子,因此就把它区隔开来,就给了它很多名称,这一来就糟糕了,你看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他就说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他说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个就叫做美,这个是美呀加以赞美的话,然后谁看到美都要争啊,然后不择手段。那这样的话,你有这个美的观念干嘛?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你知道这是善的,那就糟糕了,你马上有一种不善的观念。

(外: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凭借感官,去区分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而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真善美,厌弃假恶丑,但是老子为什么说人有了真假美丑之分,反而不好呢?)你看现在人就很矛盾,你去帮助一个乞丐,你才给了他一点钱,你心里就开始后悔了,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他是真的,我给他就是做善事,如果我给他,我给他那我不愚蠢吗。你就为那么一点点钱,搞的自己忐忑不安,所以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有了善以后,大家就通通往善的地方走,那个恶的地方,他就避开来,这个时候呢,最可怕是什么?就造成很多假的善。因为他要吸引你去,他明明是不善的,他就装成很善,然后他就变成伪君子,他就变身欺世盗名,那种种这个假的就出来了。我们刚开始也许是好意,说真假要分清楚,但是第一个我没有能力去分,第二个我们不可能有(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

说为什么《道德经》第一章一开口就讲:道可道非常道,现在我们是越来越清楚了,因为道,它是玄妙的,道,它是看不清楚,说不明白的,你要明白,怎么办?不是靠读书啊,不是靠备课,而是什么,你要从实践当中去了解,去把它弄明白,这样你才知道,哦,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大家认为很美的东西,最后是不美的,那你就不会很执着,说我要美的。年轻人要选对象,要美貌要年轻,那很简单,它很快就会让你知道,既不美貌也不年轻,用什么,用一个弱字,这个弱一来你很美就变不美,你很年轻就变很老,道就是这个样子,这才自然,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有这些骗自己的一些想法,你美又怎么样,很快就不美了,你有钱又怎么样?很快就穷了,你很好怎么样突然间变坏了,可是现在我们知不知道,根本就反道撇开了。这就糟糕了。道,它是走反的路,要走反的路就必定使它弱,所以它不是什么权谋,他也不是什么坏心,有什么不良企图,或者是专门对万事万物过不去,因为这样才自然。

(外: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强可变弱,穷可变富,所以我们所追求的,和我们所得到的,也许正好是相反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现实生活中的强弱、好坏、美丑,它有真正的衡量标准吗?)

我们一定要记住,强弱,好坏,美丑,善恶,它的标准是不能一致的,如果一致,那就更糟糕了,那个女孩子漂亮来玩,那完了,所有男生都去追她了,追不到她我就不结婚,那个女孩子不惨了,男人也惨了。所以情人眼中出西施,你看不漂亮?我偏看得很漂亮,你看不顺眼,

我就看得很顺眼,这才合道,这才是自然,更重要的是什么,反者道之动,这些分别,到最后都在道的运动当中一个一个被取消掉,被改变。这个国家很强,很快变不强了,很强变不强,只要一个字就够了,“弱”,一弱它就不强了,这个国家,他的矿产很丰富,你只要让它一弱,就是采光了,它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再说一遍弱者道之用,就是说它完全是靠让你弱,然后把你回归原点,重新再出发。那要使它反,就很自然地让你弱。像这些就是老子的中心思想,就是自然,没有人为的,强变弱,弱变强,富变穷,穷变富。所以《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讲的最清楚。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的道理,就是天道,天道是什么?很难讲,但是你真的要老子给我们做个比喻,就好像你把弓张开来,干嘛?要射中一个目标啊,那你看,我这怎么那么高呢?就把它压下来一点,我举高一点,我怎么那么低呢,就把它举高一点,我怎么偏右呢?调整一下,上下左右,你为什么调,就是要对准目标了。因此呢天道就是什么?有余的我就损你一点,不足的我就补你一点,它没有刻意的,它也没有调查你是谁,然后才做决定,它都没有。现代社会刚好是相反,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经常什么?剥夺那些不足的,然后呢,去帮助那些有余的,然后呢还沾沾自喜,认为我有办法,这是违反天道,违反天道会怎么样?我不知道,自作自受而已,你很快就可以看到。(外:天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律,《道德经》正是根据自然的规律告诉我们弱者道之用,而我们在观察自然时,常常可以看到,动物世界中的弱肉强食,那么在大自然中,究竟是强者为大,还是柔弱胜刚强呢?)

我们也经常讲一些话,说什么树大招风啊,枪打出头鸟啊,可见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你要出头,他就把你打掉,你躲起来,他就让你安全了。第四十二章,就写了这么一句话,强梁者不得其死,他告诉你,很刚暴的人,最后是不得善终的,为什么?因为一定有人比你更刚暴,它只好使你变弱,别人才有办法收拾你,所以为什么人上一定有人,就是这个道理。你说你是最强,是因为你不知道还有比你更强的人,你才说我最强,而因为你是最强的,所以那个比你更强的他一定拿你当目标,他不会把别人当目标,所以你最后一定死在他手上,这些道理都是非常清楚的。《道德经》第五十章,讲的非常清楚,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兕就是犀牛,犀牛它凶,他凭什么凶?因为它的角很厉害。老虎它的爪子很厉害,如果它的爪子,抓抓抓抓不着地方,那爪子也没有用。你很强,它就抓你,你很弱,它就根本抓不到你。兵呢,就是说,很锋利的那种兵器,如果没有地方那你割,你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那你刀器再厉害有什么用。这就告诉我们,你正面的是躲不掉的,可是你负面呢,它反而很容易躲来躲去,适应。你弱,你反而安全,你刚强,你反而很脆弱,你到自然现象里面,去找这个印证,那是太容易了。风一吹,竹子这样摇摇晃晃它不会断,因为它很柔,它很弱嘛,它里面是空的,可是大树呢,它很硬,很刚健,连根给你拔掉,同样那一阵风,竹子没有事摇摇晃晃就算了,大树怎么倒了?这就是你不弱,你不弱它就有办法整你,你弱了它根本无用武之地。

(外: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告诉我们,柔弱可以胜刚强,而《道德经》

正是从大自然的规律中,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规律,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提醒呢?)

年轻人刚进入社会,他老喜欢锋芒毕露,这是吃大亏的。哎这我懂,这我们老师教过,这个我读的书比你还多,这个我实习的时候搞过多少次了,那就是完全违反老子所讲的道理,你看大人物,大多数,出生于穷人的家庭,这不是很奇怪。你可以去看统计,很少说富有家庭,会培养出很好的人才来,很少,因为他没有吃过苦头,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弱,他只知道强而已。《道德经》第22章,我们看一看,曲则全、枉刚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曲则全,曲就是委曲,委曲它反而容易保全,所以我们根据这句话,我们就讲,委曲求全。枉刚直,枉就是弯曲,直就是伸直,你会弯曲的人你才会伸直,你真崩崩的,弯就不弯,最后就断掉了,你怎么能伸直呢?所以为什么一个人身段要软,然后呢,你要知道随时有弹性,你才能够做一个正直的人。洼则盈,就是只要你低下,你就可以得到很多好外,所以常常讲,我不懂,请你多指教,你就得到很多东西。大海之所以叫做大海,就是它比谁都低,然后所有的水都通通给它,它得益最多,它永远不缺水的。敝则新,敝就是破旧,破旧以后他就会变成新的,因为你衣服实在不能再穿了,那你这个时候就买个新的也没有人说你浪费,就是因为你太破旧了,所以你就变成新的了。少则得,就是你少了,人家自然会补给你,这一补,说不定就补多了。多则惑,你多了以后你就迷惑了,为什么呢?假定你有一百套西装,出门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要空哪一套了,搞了一个,两个小时,还出不了门,因为这身

穿穿,这件好,那身穿穿,那件好。所以学生为什么要穿制服,就是叫你不要费这些精神,早上起来闭着眼睛,就穿那件制服,之后就到学校去了,否则的话,你到学校一看,他穿这样,他穿那样,早知道我穿那套,这叫什么,那你还上什么课,你就不要上课了。所以各有各的好处。曲、枉、洼、敝都是弱的一面,而全、直、盈、新,它都是强的一面,你刚强,你强劲,你搞的过柔弱、退让的吗?

(外:道德经中所讲的道,处年体现出柔弱胜刚强的基本规律,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柔弱胜刚强的现象,由此可见,柔弱胜刚强确实是人生中的一种大智慧。那么这种智慧是否可以运用到家庭生活中呢?)

你看以前,做妻子的人,她就很厉害,先生很晚才回家,她不会像现在的妻子一样,现在的妻子,她认为你强,我比你还强呢,一进门脸色就难看,你跑哪里去了,这么晚才下班,我不相信,刚才去哪了,你给我从实招来,那两个人就吵架了,那有什么好结果。她就是不懂得弱才是真正有作用的。以前的太太,先生晚回家,他就一招办法,这是把晚饭摆在那里,她不吃,先生就看着不对呀,我打电话叫你先吃,你怎么不先吃呢,她也不会说你不回来,人家不好意思吃,你讨这种人情干什么,她也不会说人家在等你嘛,人会说你等我干什么,这些都是挨骂的。你看以前会当太太的人,先生一说,我打电话叫你先吃,你怎么不先吃呢?她说人家不饿。人家不饿嘛,先生就很不好意思了,赶快吃赶快吃,然后他下次就尽量地早点回来,这不没事了。你硬碰硬,两个人都倒霉了。弱,它才是道之用。我们从太多的状况

可以看出来,一个女儿,你看女儿出去很晚才回来,你怎么办?父母都不关心她继续睡觉,你像父母吗?所以他就坐在那里,两老坐在那里,一进门就问他几点了,你到哪里去了?有什么用,我不知道有什么用,现在人人都相信这一套,认为我是我的责任,我爱他,所以我责备得深哪,没有这回事。你看以前的人多会用老子的方法,两个人坐在那等,因为心里会着急呀,听到按门铃了,两个人赶快到房间里面去,让她等一会儿,你假装在睡觉,然后去在开门,二话不说,到墙上挂钟去看,几点钟,但也不讲话,你就去睡觉了,那个女儿她会不反省嘛。那第二天早晨女儿就跟爸妈说明了,我么这晚回来不好意思,爸爸怎么说,爸爸说我到没有怎么样了,你妈妈担心的就是不能睡,你先跟你妈妈讲就好了,不要跟我讲。她就跟妈妈讲,妈妈说我好睡得很,就你爸爸操心得要命,两个人都示弱,你是赢者,你都很强,你绝对输光光,这样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老子主张无为,可是我们对无为呀,又是一片误解,这是非常糟糕的事,因此我们接下来就要探讨一下,为什么老子,主张无为?难道他希望我们永远不前进、永远不刚强,一直处于弱态吗?谢谢。

浅谈《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浅谈《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深刻的哲理,对我国古代及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我们为人处世、养生、修养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修养 《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急剧上升期,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巨大转型期,如何在处处有欢歌的盛世,保持一点清醒、常态、低温,保持一点警觉、思辨、冷眼?我以为读读《老子》,对个人修养和我们认识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哲学思辨,宗教情怀 老子《道德经》带来了大部分哲学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怀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巅,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性、世界的本源、本质、本体,是世界的归宿与主干。“道”是《道德经》一书的重要哲学概念。据统计,“道”字在《道德经》中出现了76次之多,可以说是整部书的灵魂。因此。《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越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草一木、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老子把实存性的道升华为哲学理念上的“道”,说得玄妙极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1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这就是说,“道”这个东西,讲说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这个东西啊,可以命名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道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但是其中有形象,其中有事物。道是深远昏暗的,但是其中有精神,那精冲是非常真实的,真实中有他的证验、规律,说得多好啊!如果演绎一下,那么你要选择你的成功之道,也是隐隐约约、恍恍惚惚的,是很难找到的,但是天地间的那个“道”确实存在啊!你要由模糊到清晰,就要自己努力去寻找。老子说得多好,这话的味道越咀嚼越有味儿。你一生走那条路取得成功?首先你要找着路、找准路,这是不容易的,但是努力之后是可以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的。你要成功,就要有一个极其艰苦的寻找成功道路的过程。 《道德经》充满了哲学思辨。老子用相生、相成、相较、相倾、相和等词说明同一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第2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的关系,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又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对此,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赞扬,他说:“在一定条件下,坏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读之心旷神怡,胸有

对老子第一章的看法

对老子第一章的看法 摘要:经过一学期《老子读解》课程的学习,谈谈对老子第一章所讲的个人看法,结合资料和所学对老子所讲进行解释。以及学习老子第一章之后的感受。关键词:道常道名常名无有欲 一、我对老子第一章的逐句理解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呢?“道”为什么说不出呢?我认为“道”是一种体验。体验是无法传达的。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爱,当有人为爱献身的时候,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你可以在字典里找到这个“爱”字,但你会理解不了它的意义。如果你真的爱过什么人,你就知道“爱”这个字的意义了。意义来自于体验,当你有了体验,它就变得有意义了——否则它就是空洞的。文字可以被传达,但文字只是一种容器。如果你没有体验,你拿到的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容器。当你看到它、或者听到它,你会用你的体验去理解它。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爱过,他们一辈子也不能理解“爱”这个字的意义,当他们听到有人为爱献身的时候,他们会觉得那个人很傻。尽管字典里也在解释这个“爱”字的意义,但他们理解不了,他们只能姑妄听之。所以说,“道”是一种体验。你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它,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就像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吃饭和恋爱一样。所以说,如果“道”可道的话,那一定不是永恒的道(常道),或者理解为正确的道。 那又为什么说“名,可名,非常名”?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的看法是,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对某事物进行定义,这个定义必然存在偏差。天地万物首先都是没有定义(名字)的,但是我们要先给它一个定义,它才算某物。认为可以称呼的名称都是应物而起的,它们随事物的发展而变迁,都不是永恒的。 (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个人的思路是,这句的重点在于有和无的含义。有与无,是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在《老子》书中专门讨论“有”、“无”问题的有十几章之多。有,指有形,有名,实有等。无,指无形,无名,虚无等。老子提出这对范畴,他用无和有来指称“道”,表明“道”由无形向有形落实的活动过程。无,是作为天地初开、混沌未分之际的命名;有,是作为万物本原的命名。在老子看来,世界是统一的,由‘道’的运动产生的。老子认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老子》第三十二章)由于天地相合,产生万物之后,才有名(概念)的出现。因此,“无”和‘有’分别代表世界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在有与无这一对范畴中,我推测,老子认为无和有同样重要,是世界重要组成。如“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我把这句结合《老子》第四十章所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老子可能是在表达世上是从无实形到有实形继而衍生万物。 (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又是何意?人排除主观的欲望,就可以看出万物的奧妙,亦即万物形成一定的秩序。依此可以猜想造物的神奇,推源「万物之始」无法说出的奥秘。其次,常有欲,以观其徼,又是何意?人若想了解特定的现象,就得设计某些情境,由之看出其广大边界(徼)。

《道德经》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一定要转!

《道德经》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一定要转!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这就是《道德经》。老子《道德经》是中国文化根底的重要 组成部分。他教育我们如何提高道德水平,如何处世为人,怎样去认识世界,怎样探索宇宙奥秘。人对同一件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呢?这是靠人的本性确定的,人的本性又如何呢?有的主张善,人生下来都是善的;有的主张恶,人生下来都是恶的,争了几千年都无结果。各执己见,主观片面自认为不错。人的本性不一般,有的善、有的恶、有的是善恶兼。为人处事都有表现,大家都可看得见。老子按道德水平的高低,把人分成六种:圣人、贤人、善人、好人、坏人、恶人。各种人的表现,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都可以在《道德经》这面镜子里照一照,有德无德一看就明白。老子《道德经》教育我们如何修身修心,提高道德水平,把有为变成无为,使主观变得更客观。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争斗不歇,逐步改变成大公无私,舍己救人,处下让人,不争不斗,处事自然乐悠悠。老子《道德经》里的许多地方都教导我们如何处世为人,下面就选摘几处供大家阅读:-“为学者日益”,做学问的人,科学知识应日益增长。学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因为人道知识有共性,它是通过大脑思维来产生,所以你想的办法越多,解决的问题也越多,对社

会贡献就越大。“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不学习害人的知识,不去害人,所以就没有忧愁。如果你不想害人,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又要生存下去,唯一的办法是与道相伴,必须修道修德才能做到,道要求无私、无欲、不争不斗、为人处下、生活简朴,凭自身能力维持生活,知足常乐。这两者相差几多呢?“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要取得天下,不要经常想到打仗,经常想打仗,必须搞扩军备战,就不会治理国家。一是不能得天下,打仗,战败了就会失天下;二是战胜了,可暂时得到天下,不去治理也会很快失去的。“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故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即以个人说了算,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治得国家盗贼四起,这就说明了,按个人意志是治不好国家的。“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国,这样上下一条心,就没有办不到的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则国家必然幸福昌盛。“玄德深矣远矣。”玄德就是对人民情感深,对国家前途看得远!如果你对人民没有感情,人民的意见就听不进,必然走以知治国这条路;你对人民有感情,就能采纳人民的意见,按人民的意志治国,必然走不以知治国这条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有三件宝贝,经常保存着:一是叫慈,二是叫俭,三是叫不敢与天下的人争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善就能勇于挑

道德经的奥秘:第一讲 老子传道

道德经的奥秘 (外: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这是一幅流传已久的《老子传道》图,画中的老子,难道是在向老虎传道吗?那个大圆圈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而这样一幅画,又能为解读《道德经》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将为我们解开这一个个迷题。) 第一集:老子传道 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识,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道德经》是真经,那别的经怎么办呢? 因为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这一种。我们没有说它不好,也没有说他不正当,因为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我只是说,你把真和假相对,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终生痛苦不堪。 (外:我们常常认为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但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 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到古董店去,你看那个古董很喜欢,你就问他,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这个不是假的。他为什么不说这个是真的?他只说这个不是假的。什么道理,意思就是说,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你说这个玉璜,它就是玉的,那是不是当年用的那个玉璜,我不知道。所以我不敢说它是真的。你看,这就给我们很深的一种印象,就是说真的跟假的它不一定是相对的。大家从《易经》的观念里面,你很容易想到,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假的。真的很少,假的也很少。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它非真非假,又真又假。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开始搞不懂了,真的跟假的都很少,那最多的那一部分是什么呢?一个字,就叫“实”。所以我们现在要读老子的书,你一定要记住,真假当中还有一个东西叫做“实”。所以中国人经常讲说,我们说实话,很少说我们说真话。凡是说“我们说真话”,大部分是假的。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充其量只能说实话。 你看科学,说要追求真理,现在都知道了,做不到。因为真理是谁都不知道的,才叫真理。我们科学只能告诉我们实话。所以你看,“这一件事,经过我们科学的证实”,我们没有用“证真”。证真,那谁也不知道你是真的假的。我是证实,为什么?我看到了,我做实验了。你看也用“实验”,没有用“真验”。所以这里有两句话,大家先把它搞清楚,到底是眼见为真,还是眼见为实?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眼见是实,因为我们知道眼睛只能看到实的东西,但是究竟它真不真呢,大部分都知道是不真的。因为有那么多的颜色,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很多部分我们是看不见的。眼睛的功能是有它的局限性。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摘要:老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开创了道家,是修行的大觉者,在他一生的贡献中,创作了《道德经》这一着作,彰显了道与德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现如今我们每每提起道与德时,都简单的称作道德,但二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同一个等级层次中的,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内涵,希望对今后的探究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道德经》;道;德;内涵 在老子所着的《道德经》中,主要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组成部分,道与德也是文中最为主要的思想核心,在通常情况下的认知中,人们对道与德之间的认识为“道体德用”,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道与德之间还存在很多交叉的部分,其概念具有较广的涵盖面,并且在有些地方还具有不同的义涵,因此有些人认为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合二为一的,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阐述道与德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内涵,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参考。 1 道与德的含义 要想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首先我们就应该弄清何谓

道、何谓德?首先,今天人们提起道与德时,经常是合二为一的称作道德,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以及人品修养等,但是在诸子百家时期,不同学派对二者之间的含义进行过较多的阐释,例如“天道”、“商道”等,在《道德经》中明确的给出了道与德的含义,并且是最为全面以及系统的。在这之中,“道”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例如“道”可以称得上是宇宙最高的规律以及法则。其对宇宙的看法是亘古不变的,并且也是对宇宙最高规律的整体概括。又比如道的本源性是万物之源,是所有事情循序渐进发展的基础,失道而行是万万不可的。在“道”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对自然界的崇尚,按照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而发展,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必将会失败。另外,“道”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层次性的要求,不同人才处于不同的层面上,并且按照不同的角度理解“道”的本质,这样才能遵循其发展。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比较崇尚重德积善,因此在对德的阐释中,主要是指人的规范,是位于道之下的一种表现方式,与道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只有道的出现才能存在德,而道的实现途径之一也是德。在我国古代,一些具备高尚思想与道德情操的人都被称之为道德之士。并且德同样也是一种思想与行为,处在道的框架之中,德与正、善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包含在正、善的范畴中。在长时间的修炼中,德是可以不断积累的,积少成多,

观看道德经的奥秘有感

学《道德经的奥秘》有感 从1月19日和26日,两次学习《道德经的奥秘》以来,我内心受到很大触动,思想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多日来,感慨万千,今日,抽出时间,把内心感受进行总结。 一、对拓展培训的感想。 从这次拓展培训的开展,我意识到,领导对2016年培训工作的重视以及关注,我能参与组织,能在职教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领导的决策和想法进行组织实施,能给员工提供提升自己的舞台机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热情和体现自己的价值,我倍感荣幸!高总两次到我们科室,面对面与我们谈讨指导2016年的培训工作计划,从领导的思想、讲话,以及以后的发展规划,我觉得作为一名员工,能接受到单位、企业重视的培训,是多么大的幸运,培训是给员工最大的福利! 曾仕强先生讲的的《道德经的奥秘》,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富有亲切感,通过两次的学习,极大丰富了我的思想认识,使我的人生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当然,一部《道德经》集5000年来伟大的中华文明之大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凭我个人短短两次的学习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仅就这几天所学所得,作几点个人浅薄的体会。

1.奉献—人生最高的价值。 讲座里说:“人生的最高价值是活出人性,为人类谋幸福。道法自然,无私奉献是道的体现”。其实在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座里说“道”要“行”,而不能“讲”,所以我认为个人价值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来的,只有自己创造了价值自己才有价值。联系现在的工作,倍感任务艰巨,俗话说“安全第一,职教先行”,既然从事这份工作就要做好。首先自己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工作起来能够得心应手。其次要踏下心来,对自己所做的每件工作要好好琢磨琢磨,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第三要甘于奉献,奉献体现在点点滴滴,不是说轰轰烈烈的干凡大事才是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虽不多人知晓,但无愧我心也是一种自我品格的提高。 2.修身—处世态度。 如何拒绝当今社会物质的诱惑?如何去摒除名利贪念的熏染?道德经里说福祸相随,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我想还是要保持一份清澈的心境作为重要。对人要以怨报德,相信他人,不可处处争强,更不能把心放歪,违背做人的道德原则;做事要踏实谨慎、严于律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能

浅谈《道德经》

浅谈《道德经》 《道德经》,顾名思义,就是“道”经和“德”经上下两部分组成的,然而作为道家学说的经典,《道德经》并非鸿篇巨制,原文只有5000来字,还没有琼瑶阿姨写的几篇口水段落字数多。据说《道德经》的由来是老子到了晚年觉得自己通透一切感到这世界众生实在无聊,于是骑着一个青牛出函谷关想去西方的国家看一看,函谷关令尹喜觉得你这么厉害怎么能不留下点什么就跑路呢。最后老子没辙,洋洋洒洒5000字,写了一本书,也就是《道德经》。 从道德经全文来看,这是一篇讨论治国策略的论文。为了论述这个策略,老子大量使用了世间常见的基础道理做铺垫,使其成为后世很多人进行哲学延伸的基础,所以它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基本哲学。老子那个时代,语言概念和哲学思想极其贫乏,不像我们动不动就柏拉图、黑格尔的,所以,他首先得给自己的论述定概念。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其实是一条路,即事物延伸出去的那个轨迹,再引申就是“规律”,规律是明晰的,被跟随的,可遵循的。如果我告诉你“现在买房可以升值”,这是个规律,但假设大家都知道了,人人都去抢着买,那么这个规律可能就被打破了。规律这东西,不是没有,但都知道的时候规律本身就会发生变化。总的来说,“道”是可以“道”的,但不是那种想象中的静态的规律,它是演变的,递归的。对道进行描述,是道下一个发展的其中一个输入,改变这个输入,会改变道的发展本身。 名,就是名称。我们前面定义了一个名字“道”,后面还有更多的名字,这些名字其实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说漂亮的东西叫美,那也得你认才行,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丑”。你觉得给穷人送钱是“善良”,但也有人说,让人不劳而获,才是最大的“恶”。所以,名字这东西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必然”的意思。所以,名这个东西在讨论规律的时候挺不靠谱的。比如你可以跟我说,“共产党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说怎么党员张三还贪腐呢?你可以说,“张三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只是混入党内的敌对分子”,或者“他那是为了更大的好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贪腐”。甚至你还可以说,“难道为人民服务就不能先贪腐吗?”。所以,“名”来源于我们的认知。如果在一个问题上没有达成相同的认知,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无法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道德经的奥秘:第二讲-上士闻道

易经的奥秘 (外: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自古以来人们对这六个字有着众多的解释,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断句读。曾仕强教授认为,这一句话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读法: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这三种读法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而这六个字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呢?) 第二集:上士闻道: 我们看书都喜欢讲一句话,叫做开宗明义,就是说一开始就要告诉我们,它要讲的是什么。 道德经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必须要了解,老子当初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为你没有标点符号,每一个人他有他自己的断句方式。一旦有了标点符号以后,就好像是标准化,就使得人的思维,反而受到若干的限制,所以我们常常讲,有语言,有文字,对人类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要忘了,语言、文字也是我们思维非常大的障碍,这就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我们中华文化所有的基础,都是在《易经》上面。 老子他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他是专门替高等智慧的人来解释易经。因为这个必须要有很大的包容性,看得很深远,广大而且很高才有办法听懂老子的话。 道可道非常道最起码有三种不同的标点方式: 第一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只要道可以说的那一部分就叫非常道,这样我们就了解到,道最起码有两部分,一部分叫常道,一部分叫非常道,这非常清楚了。可道的部分是非常道,不可道的叫做什么,叫做常道,因为常道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你一个时间,只有一个嘴巴,你怎么可能讲得那么周到,不可能。所以,中国人就形成一种你说的部分,我不谈,我专门从你还没有说到的部分来跟你对抗,意思就是说,你说东的时候我就说西,你说西的时候我就说东,永远没完没了,这都是我们看到的事实,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第二种标点方式:道可,道非,常道。那在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只要有人说你对,就有人说你不对,只要有人说这样说可以,就有人说这样说不可以。这个就叫做常道,意思就是说常道,它永远有正负两面。其实用正反,不如用现在的叫做正负,它不一定反,所以我们老是把它看成相反,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不一定相反,它可能是互补,所以这方面呢,我们要特别小心。 第三种就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才是高度的危险性。 (外:由于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这给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也留下了一定的思索空间,对于《道德经》开篇这六个字,我们现在常用的解读方式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但为什么曾仕强教授说,这句话是高度危险的呢?) 我们前面有一个雕塑,这个雕塑我们会放在这里,就是说你要以现在老子的心情,来讲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

浅谈老子道德观与实现个人的自我和谐 摘要:在老子思想中,“道”与“德”是分开的,却都蕴含着“和谐”的主题。的道德观是对提升个人的素质,而社会本来就是由人所构成,个体的素养提高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因此,笔者试图从社会个体提高自身的角度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老子道德观和谐社会 老子认为,道与德虽然不同, 却都以和谐为内核。和谐首先是一种协调、和睦的状态。”和谐要求各种事物配合得匀称、适当。“和而不同”, “和”中包含了多样性、差异性。古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谐中包含了统一性与创生性。在西方文化中,和谐也有类似的意义。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 自然是一个和谐宇宙。赫拉克利特认为相反者相成, 对立即和谐;莱布尼茨用“预定和谐”来说明由无限单子所组成的宇宙的和谐一致。可见, 差异、多样、统一、化生是和谐的首要内涵。换言之,和谐即“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相济相成的结聚”。其次, 和谐还可以表现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想要达到和谐的状态,简单来说, 就是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 遵循客观规律做事。而上述这两点在老子的道与德中恰恰都有所体现 老子主张尊道贵德, 效法自然, 反对传统世俗的价值观, 并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这套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常被用于处世和治国, 成为阴谋家与政客谋权夺利的道术与权术, 但老学的主旨毕竟在于超脱世俗生活, 在隐遁中寻求安身立命的基础, 因此它的本意是要追寻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即自我和谐。 一老子道德观中蕴含的“和谐”思想 在现代的分科之学中, 自我和谐主要是心理学探讨的问题。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用了另一番语言对自我和谐的问题做了精辟的阐释。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便是得道之人, 他们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与典范, 更拥有着最平和的心态。老子从道与德的角度来描述圣人内在的和谐自我。首先, 老子认为圣人是拥有玄德的人。玄德也称“圣人之德”, 是宇宙间最高的德。“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道德经》第十章) 玄德的真谛在于无为。不居功、不自矜、不自私、不自伐、不辞劳, 顺乎自然而行动, 是玄德的内涵。玄德是道的本性, 平常人不能领略道之真谛, 自然也就不可能拥有玄德。但即便这样, 平常人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去保有较高的德———上德。上德虽不及玄德, 却胜于下德。上德与下德的区别是:“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下德无为, 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的特点是无私无为、顺应自然规律而行动;下德的特点是有私有为。上德是无心的流露, 下德是有所居心的。老子信奉自然, 对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是一概持否定态度的。他说:“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也。”(《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仁、义、礼都是由下德产生的, 是有所居心的, 而礼中更是含有强迫的成分, 是对人性的拘束, 破坏了自然之善, 因此受到老子的严厉斥责。可见, 老子提倡人要顺应自然、无私无为、宽容于人, 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自我和谐的境界。 其次, 圣人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的和谐不仅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品格, 而且因为他们拥有和谐统一的人格。“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圣人的治国之道, 而且彰显了圣人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处世风格。这样的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是有助于保持心态平和的。“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强作妄为容易招致失败, 执意把持也就会失去, 这个道理虽尽人皆知却常常被遗忘。心理学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也表达了相似的涵义:每种活动都有其最佳的动机水平, 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动机最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对于复杂的活动而言, 过高的成就动机只会阻碍任务的完成。圣人做事既遵循了规律, 又不刻意强求, 自然就不会招致失败, 更不会患得患失了。

读“道家十四字养生决”

读“道家十四字养生决” 在楼观台道观进了大门两侧有两块石碑,在石碑的靠门侧各刻有七个字, 这七个字在现在的《字典》里很难找到,在《康熙字典》里也只能找到个别字,据说这十四个字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所造。这几个字当然都是由繁体字 组成,我现在录在这里共赏,不过你得自己拿笔按排列书写才能看到字的原貌,因为计算机字库里没有这些字: “身宝”(左右排列),读“玉”。意思为:人有精、气、神三宝,至坚 如玉。 “身丹”(左右排列),读“炉”。意思为:人身是一个天然的炼丹炉。 “丙火”(上下组合),读“烧”。意思为:真丹须经命门真火烧炼,以 使心肾相交坎离交合。 “木”傍后面“石土”上下组合,读“炼”。意思是:须调动肝木,肺金,脾土之精微,以使五行俱全,相生相克,共同烧炼。 “命心”(上下组合),读“延”。意思为:只有性命双修才能使生命延续,只有心理健康,才能生理健康。 “千万”(左右排列),读“年”。意思是:只要修炼得法,人的寿命可 以千秋万岁。 “自家”(左右排列)后与“水”(上下组合),读“药”。意思为:自 身的精血、津液就是珍贵大药的原料,务须节欲,使之充盈。 “正青”(左右排列),读“正”。意思为:修炼者要遵循正道,按正确 的程序,一生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炼五脏,修五志,从平熄肝木之怒气开始。 “人”傍后面“道寸”(上下组合),读“道”。意思为:应在得道之人 的导引下步入修炼的正道。 “人”傍后面“法心”(上下组合),读“行”。意思为:要虚心学习得 道者的体会,修正自己的行为。 “至成”(左右排列),读“修”。意思为:必须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才算修炼成功。 “三点水”傍后面“天井”(上下组合),读“益”。意思为:修炼到天水,井水交汇的程度,其延年益寿之功效就会显现出来。 “人”傍后面“在内”(上下组合),读“寿”。意思为:能否高寿,就 在于人体内精、气、神修炼的程度。 “九”字傍后弯勾里一个“真”字,读“丹”。意思为:只有长久不懈, 持之以恒地修炼,才能炼得真丹。 以上这十四个字组成一副联: 读作“玉炉烧炼延年药 正道行修益寿丹”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 11-人生有三宝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11人生有三宝 (外: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对于现代人来说,“慈”是很好理解的,但是“俭”似乎难以做到。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上追求高消费,互相攀比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这些现象会给人们带来怎么样的祸患?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第11讲人生有三宝 我们已经知道,天地是怎样造万物的。那个整个的过程我们了解以后,我们反过来问问自己,我们身为天地的一个分子,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分子,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过我们的日子。换句话说,人们要问问自己,人应该怎样生活,才符合道德要求。我们看《道德经》第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我们先看什么叫做治人。治人不就是管人吗?不是,你管人干什么?道都不想主宰人了。你同样是人,你还要去管别人,这不很奇怪吗。治人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向自然学习,要跟天地一样无私的奉献,所以治人,就是为社会人群服务。那什么叫事天呢?事天不是说整天去拜天,去求天去问天,不是。而是修身,因为天它代表自然,而自然呢,它是无私的奉献,但是人呢,好像都做不到,你看看天,想想自己,你觉得很难过,觉得很惭愧,觉得说天你怎么能做得到我做不到呢?因此就要修身。所以治人它是向外的,事天是向内的,不管你对外对内,莫若啬,再也没有别啬更重要的,什么叫做啬?啬就是爱惜,就是节俭,爱惜,爱惜什么?节俭,为什么要节俭?老子接着说,夫唯啬是以早服,因为一个人,他如果爱惜,他如果节俭,他就会及早的走上道,及早的服从道。 (外:节俭,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之一,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有人开始鼓吹,只有高消费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上的奢华之风渐起,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还要不要坚持节俭呢?)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来,现在人衣服永远少一件。你衣服已经够多了,穿不完了,可是你看到别人,他那个比较好看,我再怎么样也去买一件,比他更好看的,就形成,我们现在怎么样,过度生产,过度浪费,你生产那么多干什么。你看以前的人,一件衣服穿到破了,补一补,修一修,实在不能穿了,还要留在家里当便服,买一件新的出去才穿呢,那个叫做什么,叫做啬。啬就是你要爱惜资源,你要节俭。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你一奢侈那你就糟糕了,你的钱永远不够用,我们房子一看,这个够气派,够大,但是搬进去以后,你就觉得少一间,多一个房间多好。有了车子,就看着别人,车子怎么比我豪华呢?坐起来好生气,然后就觉得不行,我无论如何要超越他,那你就糟糕了,你的钱永远不够用。然后你就把修道的时间,拿来拼命去赚钱,你这个人生方向,就已经走偏了。赚钱不是错,但是赚钱是手段,是工具,它是帮助我们修道的,这样就对了。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去想的。你看所有动物,你看羊就好了,从早到晚都在那里,干嘛?吃东西。你看所有动物吃东西时间都比我们人类长,它们为了找东西吃,就为了生存而已。那为什么人类,我们在所有动物里面花在吃东西上的时间最短,留下更多的时间你要干嘛?就是要你来修道的。啬它跟俭,节俭的俭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千万记住,不要老想到钱上面去,它包括什么,包括你的精神,包括你的力量,包括时间,包括资源,方方面面你都要节俭。都不可以浪费。 (外: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无止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人始终一生追求名利,甚至不择手段的去获取财富。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宇宙是动的,你怎么做,你都不知道它动过来动过去,你会得到什么结果?你看赚钱赚钱,道一动他就亏本了,赚的越多,是亏得越惨,这大家看的很多吗?当某一个行业很好很好,大家都很想去参与的时候,亏本了。你看我们要考学校,要选科第,什么系最好?物理最好,通通挤到物理去,出来就找不到工作。越热门越惨。那我学冷门呢!也不一定好。因为你选了冷门冷到,比如说你学某一个国家的语言,你学的很精通,那个国家不见了,那你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作者:小白菜 随手翻起来了书架上的这本《道德经》,经常听孩子诵读,自己对文章的大意却不甚了解。在查找网络资源后,对第一章进行了粗略的了解。现就部分章节内容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无为"就是合道之为。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 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也许还没有准确一致的答案。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

一、"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 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残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

道德经的奥秘:第四讲 究竟何为道

道德经的奥秘 第四讲:究竟何为道 外: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却既没有形状,也没有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既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也不能用五官来了解,那么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人们的生活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呢?人类社会为什么一定要“依道而行”呢?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了解道,认知道呢? 曾:道究竟是什么,道是一个抽象的、假设性的名词,它可以代表我们所要知道的所有一切的概念。我们先从假设为道,然后再推出来我们所要的那些预知,我们想知道什么,我们就可以用道来推出去。这就是《道德经》,非常灵活,也是非常玄妙的地方。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物,就是道的意思,它是混成,就是含含糊糊搞不清楚,可是它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叫做“有物混成”,它的特点是什么?--“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要早,那这样是不是说,道把天地生出来?不是这样。而是说在一片混沌的时候,道就存在了,然后开天辟地的时候,道就开始产生作用。那尽管这样子,老子还是要替我们描述一下,这个混成的道是怎么回事,“寂兮寥兮”,寂,就是寂静的意思,没有声音,不声不响,寥是没有形状,你看不出它是什么样子,不知其所自来,但是它是独立而不改,它是独立于万物之上,可是它是恒久不改,从来没有离开过万物,“周行而不殆”,它运行在宇宙之中,永远不停息,可以为天下母。它是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 道,天地没有形成以前,一片混沌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天地形成,然后万物慢慢演化出来,道,附在所有万物的身上,可是它还是存在的,它还是道。“吾不知其名”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名嘛,哪里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所以老子他很诚实,他说,我只知道有这么一样东西,可是也没有人给他名字,强字之曰“道”,我勉强把它叫做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的“名”是形容的意思,我很勉强用大来形容它,太大了,实在太大了。这是老子给我们对于道的初步的描述。 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这样一种东西,它先于天地而生,不仅创造了万物,同时又存在于万物之中,我不知道这种东西叫什么名字,就暂且称它为“道”吧,在这里,老子似乎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道,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感到很困惑呢? 曾:那这样的话我们还是搞不太清楚,所以他前面那段话就让我们想到了他在二十一章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什么叫做恍跟惚呢?老子在前面的十四章,他有这么一个说法,“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我们不是说它混成吗?它是什么混成的呢?他是那种看不见的、那种听不到的,那种摸不得的,那些东西混为一体,所以很坦白讲,你是很难追究它到底是什么。我们已经说过了,当你摸的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拿在手上都可以把玩的时候,它就变成道的作用,那就叫“器”,器是道的一部分,但它不能代表道,所以我们现代人常常说:你给我说清楚一点,我怎么看不明白,这种观念其实都不是很合适的。“视之不见”就是你去看它,看来看去,看不出它的样子来,叫做夷;你用心去听,听了半天听不出声音来,叫希,夷是没有色,希是没有声。然后再加上搏之不午,什么叫做搏,就是我用手去摸索去触碰,碰不到东西,那叫微,微就是无形的意思。无色,无声,无形,这代表什么,代表道的虚无性。 道它是虚无的,因为他是虚无,所以可以变成所有看得见的东西,所有所有很具体的东西,这就是他很特殊的地方。所以老子说:大,大,实在大。 外:老子又告诉我们,道既没有形状,也没有声音,他看不见,摸不着,既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也不能用五官来了解它。既然这个道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鼻子嗅不着,嘴巴说不出,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了解它,来认知他呢? 那怎么办?那你就安静下来,求之以神。这个神也不是说是外来的主宰,说他告诉你什么,也不是,而是你要用感应的,因为神就是用来感应的,你看我们今天还在讲“神游什么地方”,“跟某人神交多久”那是靠什么,靠的就是那种感应。我们要去想想看,这到底是怎

浅析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知识交流

浅析老子《道德经》 哲学思想

姓名:让么 学号:150101012019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中国哲学 杨翰卿老师

浅析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的辩证哲学思想 摘要 中国哲学里面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集中阐释了无为而治、“道”等思想,其中大部分哲学思想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得以体现,以“道”和“德”为论点,从自然出发,联系客观事物,对世界的本源问题,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等的认识,老子有其自身的独到见解。 本文就以老子著作《道德经》为例,对其中蕴含的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联系当前实际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辩证哲学思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以来以孔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贤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在当前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德国哲学为世人津津乐道,而中国哲学则更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对世界的本源,辩证的发展观等都有深刻体现出来,代表性人物老子在这方面深有研究,在其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以“道”和“德”展开,全书短短5000多字,却有丰富的蕴意,全书“道”是中心点,对道进行论述,并阐释出世界的本源问题,以及对辩证的发展观进行说明,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对当前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从整体出发,看到事物的本质,以此循序渐进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 一、世界的本质是“道”的本源观 哲学的一大问题,世界是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是来?回到哪里去?是一直以来人们讨论的问题,并慢慢在争论研究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继续往下分为其他门派,以此构成了哲学这个大系统。而早在笛卡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为唯物唯心等哲学问题研究之前,老子就已经明确提出,世界的本质是“道”,“道”就是一切,“道”就是世界的来源。 1.“道”即无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而“道”是由有无构成并相生的,“道”可以是看得见,也看不见。而“道”的最开始就是无,就好比世界是从道来,世界是从

道德经的奥秘:第六讲 智慧与阴谋

易经的奥秘 第六讲:智慧与阴谋 外:《道德经》中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其意是想要使它合上,必须使它先张开;想要夺取它,必须先给予它。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也有人说这完全是一种阴谋诡计,为什么同一部经典,不同的人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感觉,智慧与阴谋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呢? 曾:一般人为什么老觉得老子是阴谋家,主要是因为《道德经》里面第三十六章有这么几句话: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强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什么叫做微明,就是看起来好象是很隐而不显,很微而不大,小小的征兆,模模糊糊地看不清楚,实际上明眼人他是看的很明显的。“将欲歙之,必故张之”,你看我们嘴巴就好了,如果一个人闭着个嘴巴,那你要叫他张开,这是比较难的,可是一个人张开嘴巴,你不用叫他闭,他很快就闭了。为什么,他自然会酸,受不了。“将要弱之,必故强之”,将要使它弱,你一定会先使它强,那这样也很简单,你要把一个人的身体整坏,你就拼命给他吃,吃到最后,他体重增加,他看起来很强壮,实际上他身体就开始坏了。“将欲废之,必故举之”,你要把一个东西废弃掉,你就先把它举得高高的,让所有人都看到,所有人看了都讨厌,所有人都说要把它丢掉,然后我就把它丢掉,甚至我不丢掉说你们要丢,就把它丢掉了。那就更是阴谋家了。“将欲夺之,必故与之”,你要夺取他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先给他一些东西,你如果这样去解释的话,那十个人就有十个人认为它就是阴谋嘛,诡计嘛,但是,老子真的是这个意思吗?老子写的书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道德经》,他道德是不变的一个主张,一个人主张道德,他怎么会耍阴谋呢?可是事实在这里啊,是他写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我们解释错了,老实讲,历史上的东西,我们把它曲解、扭曲错乱甚至乱改,那一种事情太多了。 外:由于人们的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经常会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误地解读经典,导致了现代人不仅对老子,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那么老子的这段话,其真实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曾:老子这几句话,不是叫我们去耍心机、去愚弄别人或者虚张声势、故弄虚玄,都不是。他只是很平实地告诉我们,千万千万记住,柔弱胜刚强。凡是弱的,他会变强,强的会变弱,就是说,宇宙他是动的,它不是静的,它一切都是变动的,你现在看它强,一转眼它变弱了,你现在看他小孩子,不久他长大了,你现在看到他很有权势,很快就被剥夺掉了,这个叫做什么?这个叫做风水轮流转,没有固定的。你们家好,就好三代五代一直好下去,大概很难,所以为什么富不过三代,为什么英雄不怕出身低,为什么好汉不提当年勇,就是你提那个没有用嘛,事过境迁,迁,就是环境一改变,整个的姿态就完全不一样了。老子只是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