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会考知识条目

历史会考知识条目

历史会考知识条目
历史会考知识条目

高一历史会考条目

必修第一册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a b)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③主要诸侯国: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

族封国中位据最东)。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④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

⑤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⑥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

【2】宗法制

①含义: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大宗与小宗: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c)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分封制、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 (a b)

统一的过程:

①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公元前215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次年渡河攻占阴山地区等边境军事要地,并修筑长城,修直道;③公元前220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并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便利了兵员和军需的补充;

④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统一的影响: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

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分别对应过程①和②)

(2)皇帝制度的建立(a b)

①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②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特点:皇权至高无上

④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

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a a)

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设置: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后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

(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c d)

【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

史实:

①唐朝三省六部制(a a)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2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为“同平章事”增“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

3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a a)

⑴设立: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明永乐帝为解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丛杂政务缠身的弊端而设立内阁制。

⑵职权: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

逐渐提高。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③清朝设立军机处。(a c)

⑴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⑵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⑶特点:①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②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⑷影响: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史实:

①秦朝:郡县制的建立

⑴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⑵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

...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⑶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②元朝的行省制度(a b)

⑴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

⑵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

省。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至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版图。

⑶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

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

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⑷行省制度的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

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b c)

①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双重影响:

⑴积极作用: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⑵消极影响: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

②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鸦片战争的背景(a b)

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a a)

1840—1842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斗争)

1856—1860 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持续时间达四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83—1885 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

1894—1895 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1901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a b)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b c)

①列强侵华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a.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b.列强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我们遗产。

c.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

..............等主权完整。

d.经济上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逐步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a b)

概况:鸦片战争中的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申谕英夷告示》:“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

......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黄海海战(a a)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爆发时间:1894年9月

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

...、“经远”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珪

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 c)

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人民“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力量: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

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5个月,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此后50年里(1895-1945),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3、伟大的抗日战争

(1)卢沟桥事变(a a)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a a)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30万人遇害。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 c)

⑴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⑵建立的过程: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中国。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④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⑤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

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

........................

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⑶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

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a a)

正面战场:①淞沪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②太原会战:(平型关伏击战:1937年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开赴山西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抗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最好的战役)。③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④武汉会战、广州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⑤枣宜会战:1940年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相持阶段)。——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全面抗战路线

(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c c)

⑴胜利:①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②1945年春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③1945

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美英等国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击溃日本精锐关东军;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④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⑵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

......

...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

完全胜利

....。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⑶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战。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a a)

目的: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地点:1905

年日本东京。领导人:总理孙中山。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的爆发(a a)

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新军革命首创精神)

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a a)

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b)

⑴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⑵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利;根本目的:维护民主共和。

⑶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君主专制,体现主权在民思想)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③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④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助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⑤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⑷约法体现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

⑸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⑹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 c)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b b )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⑵过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⑶初步成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⑷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

.........

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2)中国共产党“一大”(b b)

⑴召开:1921.7.23在上海召开。

⑵主要内容:①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⑶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a b)

⑴制定时间: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

⑵主要内容: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⑶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民革命(a b)

⑴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924年初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方式:党内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⑵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连克武昌、九江、南昌,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⑶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及原因: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②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客观)和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主观、根本原因)。

⑷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⑸教训:武装斗争、革命领导权

(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a b)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6)红军长征及其意义(a b)

⑴长征原因:①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②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⑵长征过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⑶长征意义:①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③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④长征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为后人流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7)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a b)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b c)——胜利标志:新中国成立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从而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④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a b)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

①规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 b)

(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

(2)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 b)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 c)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③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

....。

.....1965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a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成立党政军一体的革命委员会,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a b)

(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3)内容:

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b b)——依法治国方略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a b)

(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基本),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2)提出: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3)形成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④确立:1984年,全国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a b)

(1)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年)——胜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

(3)意义:

①洗雪了百年耻辱。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④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⑤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

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 c)

(1)1979年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3)1992年10月,“汪辜会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5)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台湾回归的有力因素:国家强大、一国两制、人民愿望、国际公认、成功范例

台湾回归的不利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 c)

(1)提出与修改: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1954年、1955年两次修改。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最初用于解决与临近国家的准则,后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a b)

(1)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2)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

..

......方针(“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关键:中美关系缓和

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 b)

(1)原因: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③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2)史实: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b c)

过程: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⑤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a b)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史实: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a b):不结盟政策

2.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晤(a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

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江泽民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3.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a b)——区域外交

(1)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

(2)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一一“上海合作组织”(新增:乌兹别克斯坦)。(结伴而不结盟)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2、卓尔不群的雅典

(1)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a b)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后,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主要内容: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那些债务奴隶重获自由,并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②政治上:(A)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B)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C)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作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a b)——“黄金时代、古典时代”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④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b c)

得: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主权在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时代辉煌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失:①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②就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盛也民主,衰也民主)

▲3、罗马人的法律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a b )

①《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②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③万民法: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自由民)。

④自然法:它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观念:人人平等和公正至上)。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西塞罗—“自然法之父”)(2)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b c)

①对罗马而言,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②对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美国:民主共和政体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1、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光荣革命”(a b)

时间:1688年。国家:英国。

原因: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直接威胁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们决定联合起来推翻它。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结果: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议会控制下)的新政权。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2)《权利法案》(b b)

时间:1689年。

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b c)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虚君”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

▲2、美国1787年宪法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a b )

主要内容:①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任期4年,是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作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b c)

同: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性质相同);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相同;都是司法独立。

异:①国家元首的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不同: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行使最高行政权,总揽军政大权;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②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不同:美国的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英国政府(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a b)

社会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经济危机、阶级矛盾);

阶级条件:英法德工人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理论条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加当时革命实践,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揭露分析。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a b)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因为:第一次较为完备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a a)

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侠义的十月革命);11月7日,发表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攻打冬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拉开总攻的序幕。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b c)

①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现代史的开端)。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列宁主义)和实践指导力量。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争锋

(1)雅尔塔体系( a 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 b)

原因:①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②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原因);③苏联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过程:①“冷战”的公开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出“冷战”信号,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做了舆论准备,实际上解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

②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发出了“冷战”宣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特别咨文,这篇咨文的内容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内容: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影响: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

③马歇尔计划的出台: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④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⑤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

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以1955年华约成立为标志)。

(3)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b c)

①消极影响:军备竞赛使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②积极影响: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制度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吸取教训,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不结盟运动出现,第三世界崛起。

▲2、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a b)

①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②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罗马条约》。

③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共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2)不结盟运动(a b)

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人物: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

时间: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内容:①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

②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③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影响:①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③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走向多极化

(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a a)

时间: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标志:苏联完全解体,标志战两极格局崩溃。

(2)“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a a)

特点:“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

表现:a、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b、欧盟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经济政治一体化,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今25国),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c、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特别是普京的务实政策)

e、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

(3)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a b)

标志: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得到成员国的批准并生效,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

影响: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4)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a b)

①综合国力增强,已是政治大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

③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

(5)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b c)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必修第二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东汉)、铁铧犁、曲辕犁(唐朝)等得到推广。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b)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a a)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又被成为“丝国”。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汉武帝时期推行铁业管营制度,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 b)

唐代:唐三彩(陶制品)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大邑白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b c)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

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宋代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陆游诗:“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2)唐宋商业都会的发展(a b)

唐朝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的古老形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的规模又远远超过长安,除了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以外,扬州也曾经“雄富冠天下”。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以汴京为典型,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

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 b)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a b)

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a b)

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途径: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③洋务派企业。

著名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在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 c)——带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a c)

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个高潮

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的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③周学熙河北唐山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④刘懋赏、冯济川在山西成立的保晋矿务公司

(5)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b c)

①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

②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a c )

原因:内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外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

..........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

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最大)、面粉(第二)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

后期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原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a c)

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a b)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a b)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 b)

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a b)

①“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2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启示: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 c)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a a)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重点是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b b)

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8年,海南省作为经济特区(最大)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

.....

.....、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 b)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明确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a b)

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

男装的变化:①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②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中山装④新中国成立以后服装的变化: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

女装的变化:①旗袍的流行: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2)近代以来中国饮食结构及住宅的变化(a b)

饮食结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菜。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

住宅:租界中出现西式住宅

(3)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a b)

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婚俗的变化:近代婚姻风俗:主张婚姻自由。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丧礼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新中国成立后:

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其他风俗的改变: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a b)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解放前车少人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与中国利权的关系:它们在中国出现之时,是列强掠夺中国利权的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建设进入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工具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2)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a b)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中和国邮电部成立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中国近代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报刊(a b)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中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2)中国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a a)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a a)

①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远航到达美洲,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 c)

①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同时市场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成立了一批享有特权贸易公司,推动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新航路的开通,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②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又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作物带回欧洲,传遍世界,引起英国下层人民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①威尼斯②佛罗伦萨③尼德兰④巴黎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自由、和平.民主、科学 .人文主义.三权分立 .尼德兰革命的对象是: .西班牙的统治.英国的统治 .法国的统治.当地封建贵族的统治 .不属于法国殖民地的是: .新法兰西.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本地治理 .在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后起主导作用的是: .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君主立宪派.热月党人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是:.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英国 .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海地.美国.尼德兰.墨西哥 .西欧城乡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 .经济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与天文学革命无关的是: .开普勒.马丁·路德.哥白尼.伽利略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世纪.、世纪 .、世纪.、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反映封建主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 .英国.法国.尼德兰.意大利 .纽约的前身是: .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新法兰西.弗吉尼亚 .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是哪次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底至月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是: .《权利法案》.《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人权宣言》.《美国年宪法》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美国.海地.墨西哥.阿根廷 .图中的人物是: .富兰克林.杰弗逊.罗伯斯庇尔.卢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 .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查理一世.查理二世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需求增加 .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商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年.年.年.年 .不属于-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改革共同点的是: .改革自上而下.目的是富国强兵

会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归纳.doc

2017会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2017会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一 1、两种命运: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 国民党独裁内战方针: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确立 2、中共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2)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3、人民解放战争(1946 1949) ①1946、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规模的内战爆发。 中共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重要战役---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战役、孟良崮战役) ②战略反攻:三军挺进中原。 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④国共谈判: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4、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结束。 ②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③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④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017会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二 1、经过: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2017会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三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2020年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的学生还在为提高历史成绩而苦恼吗?其实历史成绩的提 高有赖于我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2020年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想在历史考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考出好成绩,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完整版)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科开始实行毕业会考制度,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大改革。那么关于理科历史,会考有哪些知识点属于必考内容?接下来为你整理了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二)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1973年,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在国际上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贯彻“双百”方针后的出色作品: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在基础教育方面,为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

2020年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XX年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不能看到什么背诵什么。要先将知识点出来,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会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下面是为大家的历史会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39.9.1——1945.9.2) 慕尼黒阴谋,标志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二战”爆发的原因:(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经济危机的影响。(C)法西斯势力的扩张(D)英法美的纵容。 二战爆发标志:1939.9.1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德军开下无敌的神话。 日军偷袭珍珠港,标志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争的转折点, 华盛顿会议鉴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影响或作用: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雅尔塔会议;二战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内容:a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b决定成立联合国.c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

2013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措施的比较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措施的比较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指1929年~1939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全球工业国家无一幸免,可以说是史上历时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经济衰退。世界各国深受影响,分析其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可以发现: 在背景方面的共同点是: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相同,面临的政治危机相仿,面临的自由放任理论危机相似。不同点在于: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和谷底时间不同,政治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在反危机措施和方法方面的共同点是:都加强了国家的干预政策,各国都力图转嫁危机到国外。不同点是:(1)干预的方法和重点不同:如失业问题,美国通过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保险;德日则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和扩军备战。(2)干预的程度不同:美国为全面干预型,重在获得经济效果,带有试验性;德日则是强制性的强化干预型,重在取得政治效果。(3)干预的道路不同:美英法是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国家干预,是一种正常的干预道路;而德、日、意国家的干预,都走上了不正常的法西斯统制经济的轨道。 在反危机的经济理论和指导思想方面,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都是为了度过经济危机,干预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说相吻合。他们的不同点在于:有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和维护法西斯主义制度之别;代表利益集团的重点有别,前者主要代表垄断资本主义集团中的民主派,后者则主要代表垄断资本集团中的极右翼。 在反危机的后果方面,美德影响最大,英国影响较小;就政治和社会影响而言,新政开了非法西斯式的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先河;德国和日本的影响则表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相连。 用心爱心专心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018年高二历史毕业会考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高二历史毕业会考必考知识点汇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2.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2)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4.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5.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