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化条件下高中化学教师备课模式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高中化学教师备课模式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高中化学教师备课模式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高中化学教师备课模式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高中化学教师备课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重庆市长寿区第一中学校杨明宝

2015年4月16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的背景

当前,我们人类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技术在高速地向前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在快速向前发展。尽管传统的备课教学模式“教案、教具、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但显然已无法适应知识膨胀和信息技术大发展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以“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育以及电子白板”为主的现代信息教育模式就应运而生了,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短短几年内就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高中化学课程备课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这一实验研究课题。中学化学涉及的知识具有微观性、抽象性、实践性以及含有大量实验内容的特点,正好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进行中学化学的探究性教学。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必将受到广大中学师生的欢迎,也可带动其它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适应当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当代信息社会,知识量迅猛增加。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单靠平面教材和传统教学媒体(语言、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标本等)要达到这个要求,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各科教师有必要根据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选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解决知识总量的爆炸式增加与有限学

习时间之间的矛盾,开辟新的途径和领域。

(2).与信息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各阶段的新课程标准已经逐步颁布实施,一个新的教材体系正在我们面前慢慢展开。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个过渡阶段尽快做出反应,改进现行教学的方式、方法、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的有机结合,建立起新形势下的备课要求和备课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尽快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献给课改。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1.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实施和管理评价方式;改变课程结构,内容和管理体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颁布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应出现在化学课程重要内容的每一个主题中,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完全符合新颁布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宗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中学化学学科特点的需要。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许多物质的性质可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来完成,进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这远远不够,中学化学中许多微观知识(如电子绕核运动;原子如何结合成分子;化学键的形成等);电化学理论(如原子池的形成;电解原理;粗铜的精炼等);气体摩尔体积的的理解和掌握及化学平衡的建立过

程等等,就无法通过化学实验来完成,而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所特有的一些应用软件如FLASH和POWER POINT等就可把这些原理或者理论知识设计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进行教学,以其直观的画面,声形并茂的图像,必然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理解,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 核心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处理信息的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在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存储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总和。本文所适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技术。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具体有很多种提法,本文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应属于“小整合论”之范畴,特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学科教学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在80年代早期,一些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他们认为非常乐观的预测.到90年代将会有数百万部个人计算机出现在美国的各级学校。1995年,全美各级学校,包括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和其它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中,已经拥有了近一千万台电子计算机(包括终端),美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数居世界第一,对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及依赖程度.美国也居世界前列。

直到80年代末期,中国才开始掀起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潮,这种热潮也成为各类媒体和教育刊物的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和教师也曾发出呼吁:计算机引进中国教育,必将引起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甚至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革新。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设想却依然没有像美国一样成为现实。不仅如此,当今所谓的信息技术和各学科课堂的整合教学,除了由于不少学校舍得花钱购置微机、上校园网而为学校增添了一道外界人士参观的风景外,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变化:就我国中学化学教学而言,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至今尚未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性强的模式;相关的论述文章,多数只提供一些原则或建议,并没有处方性的解决方案;各相关网站上,尽管不多、但的确有优秀的课件,如何使这些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包括应用的时间、频率、时机以及课件本身的进一步完善等等,还有许多实际的软问题需要解决;不少地方的多数教师应用多媒体,只不过因为它是各种优质课评比中必备的加分项目而已,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灌”、“填”的模式依然让学生体味着无奈的“苦学”!

朱彩兰,钟柏昌两位老师就曾在《从GCCCE2003教学案例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一文中,对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做过精辟的论述。文章认为,尽管我们在创设环境、演示展现、练习测试、表达交流、组织合作、获取资源等几个方面可以算是有了“可喜的进步”,但整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课程整合表面化、预设目标理想化、教学过程模式化、资源认识狭隘化、教师角色两极化……并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上对“整合”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片面追求整合的形式,而忽略了对整合的实质的把握;同时,受信息技术工具性的影响,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准确的定位,产生了崇尚

信息技术实体的现象(只求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上课,只求信息技术的引入),却忽略了信息对文化的承载、传输和交流。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能踌躇不前。因为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需要从分子、原子的微观角度来研究宏观物质之间的反应。以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多媒体集成和资源共享等多种强大功能的信息技术,理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行和逐步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化学也不例外,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条件下高中化学备课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得出研究成果,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所教班级为研究的主体,将自己在备课模式上研究和探索的一些观点,方法,结论付诸于教学实践,并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升化,以期得出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2.通多网络,了解国内外同行在教学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及时信息和研究成果。

六. 课题研究的对象及主要方法

研究对象:高一、高二年级理科班学生

主要方法:教学实践、调研、分析、对比、归纳、整理

七.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通过系统培训和自己的不懈努力,能熟练地运用FLASH和POWER POINT 等应用软件制作各种多媒体课件,服务于自己的化学教学。

2.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五节内容,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精心备课,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过程。

3.感悟新备课模式下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

4.写出研究成果。

5.写出经验论文。

八.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首先培养学生熟练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自己的化学学习。在这方面,我安排了5∽6个学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在互联网上如何搜寻与化学学习过程中相关联的知识,习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重难点介绍等,另外给学生介绍了国内外一些重要的化学学习网站,如综合教育资源网,中学应用化学网,中学化学奥秘等重要学习网站。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里进入这些网站,摄取新的知识,开拓视野,弥补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

2.运用多媒体改进传统教学。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努力实践,本人已能熟练地运用FLASH和POWER POINT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服务于自己的化学教学,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富有感染性,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深受学校领导,同行的好评。在课件制作方面,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结合网络资源,本人已把高中化学适合于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均制成了多媒体备课模式下的教学课件,如化学键的形成、气体摩尔体积、原电池、电

解原理、晶体结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原子结构等,这些都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形式,提高了执教水平。

3.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能力。

(1).学前准备阶段: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我提出学习重点和目标,利用互联网设计导学方案,提供相关学习网站,建立链接,构建教学平台。

(2).学习实施阶段: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设立小组长,创设问题情景,强调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获得结论。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包括登录已注册过的相关学习网站或进入远程教育教学网站以及以QQ的形式摄取知识,收集信息,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主体评价,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概括。

(3).学后拓展阶段: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包括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拓宽所学知识;通过EMAIL或QQ等方式与教师,同学或其它网友展开讨论。教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网站,自己的EMAIL地址或QQ群,以备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与探讨。

九. 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影响

新颁布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即“学校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全面发展,重知识灌输,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改进备课模式和传统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多留些学生自主发展,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德、智、

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我们开展的研究课题正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和宗旨,通过我们三年来所实施所实施的情况来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参与课题实践的学生,从各项能力(如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知识面,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等方面均有明显的进步,达到了课题研究目的。

1.激发兴趣,提高了自学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化学微观世界放大,模拟出一些三维结构动画,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学习,在增强记忆,促进空间想象等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在教学“晶体结构”一节时,晶体的立体结构只在书本平面上画出,既单调又乏味,枯燥呆板的记忆方式会使学生认为所学的内容毫无意义,产生厌学情绪,而利用多媒体中的相关软件则可以把各种晶体活灵活现地制作出来,学生可以看到生动逼真的NaCl晶体的面心立方晶胞;金刚石和二氧化硅的空间网状结构;CO2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立方结构晶体等等,再配上立体结构的旋转和透视等,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精练的讲解中,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知识的熏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激活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及投影仪设计一组动画,平面图如下:

教师在进行动画播放过程中可给学生设问:⑴为什么动画1中锌极逐渐溶解,而锌极上有气泡逸出?⑵为什么动画2中锌极逐渐溶解,而铜极上有气泡逸出⑶为什么动画3中锌极逐渐溶解,而铜极上有气泡逸出,且电流计发生偏转?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耐心的讲解最终得出原电池的形成原因,形成条件,电极名称和电极反应式。

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提出问题,并为学生铺设问题和思维的层次性台阶。让学生思维沿着这一台阶由“已知”迈向“未知”,提高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分析问题更全面,更透彻。这样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发展个性,增强综合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性地学习和思维,提高能力。在钠知识一节的教学中,由于该节内容主要涉及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存在形式、用途和制备,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从旧知推出新知,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从这一目标出发,首先由老师指导性地提出关键问题“钠与金属铁相比,化学性质是更加活泼或是更加稳定?”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在初中阶段所学到的铁的性质对钠的性质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并获得结论。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网络资源查询相关信息,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假设,设计出新颖,易操作的实验,最终得出更加准确,合理的结论。在

得出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结合网络信息探究活泼金属钠与钠原子结构的关系,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理解,将所学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进一步探究出钠的存在形式,用途和制务,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种教学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运用互联网络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动态的思维过程上,通过积极思维来理解和掌握枯燥的知识,让学生变被动领会为主动探索,提高综合能力。

3.论文发表。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我所写的《信息化条件下高中化学教师备课模式研究与探索》一文在中小学核心期刊《未来英才》2013年12月(半月刊)发表,刊号:CN 12—1433/N ISSN—2095—4549;《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见解》在国家一级期刊《教育现代化》2013年10月(上)发表,刊号:CN 12—9203/TP ISSN—1003—6970。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目前许多化学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还有待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实践意识还比较淡薄,通过系统培训,不但要让广大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且还要具备过硬的多媒体应用能力,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制作出新颖的教学课件。制作成课件的内容,一般是教学中的抽象且难懂的重难点知识,如原子、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电化学理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等;制作成课件的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能充分发挥师生间互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和兴趣。

2.把握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尺度。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件

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混淆主次,不能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手段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更不能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中哪些内容需要用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哪些不宜选用,切忌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各种声、像、图文全搬到屏幕上。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多媒体课件虽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但它固化了知识间的联系,模式化了人的思维过程,忽视了教学环境的可变性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故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起到辅助教学,增加教学手段的作用。

3.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中还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互联网上信息太多,内容太杂,有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拓宽视野,提高自学能力的一面,但网络中也渗进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和糟粕,青少年学生如沉迷其中,会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故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中,除了校网园要对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非法网站进行屏蔽外,作为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自学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袭,在网络中获取有利于自己学习的知识,提高能力,拓展视野,健康成长,为早日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十一.结论和建议

正如前面曾经提到过的一样,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取得的所谓的成果只能算是整个工程的起步。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能限于多媒体及信息技术被动的应用,应用层次还比较低。条件允许后,利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进行主动创新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开放式的学习,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各方面能力

的提高将产生更重要、积极的作用。

其次,我们将结合中学化学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努力挖掘媒体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中学化学资源库,并努力实现与兄弟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资源共享。化学是一种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自然科学,要求教学中必须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景,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景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激励其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更好的提高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三,条件允许后,我们将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开发学件——而不是观摩老师的课件——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促进其能力的升华,并通过这种方式逐渐融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把化学软件制作由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工具,同时,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开放型的教学。

第四,进一步明确认识,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具有其“特定的时空结构,是有一定限度的,特别要为那些无法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表达的教学内容(如隐性知识)保留应有的空间。认识并处理好这样的限度,才是真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就是说,不能迷信信息技术,更不必刻意追求。应该根据现有条件客观的确定研究方向,并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新动向,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也只有回归客观,才有可能将信息技术切实、客观的整合到由现实时空和虚拟时空共同组成的中学化学“大课堂”的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的化学教学--------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复兴学校张涛

2.教育信息化与化学教学 --------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校芦静)

高中化学教师备课计划五篇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高中化学教师备课计划五篇 温馨提示: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和使用。 高中化学教师备课计划五篇 新课程强调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设置问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 尽量让问题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笔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师备课计划文章, 提供参考, 欢迎阅读。 计划一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高一化学备课组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研处及教务处对学科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强化化学教学研究, 提高全组老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大面积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教学工作内容及措施: (1)认真学习教研处的工作计划, 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 不断提 高适应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 开拓创新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学生主体、教学合一”模式实施方案 摘要:传统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以灌输、注入、说教为主,不注重教会学生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难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针对上述传统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与不足,我觉得,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从有效推动和促进中学生主体性实践入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使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由依赖转为自主探究,从而造就具有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品质得到和谐发展的、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学合一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全新教育理念,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全新的理念及要求,需要广大的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探索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传统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目标的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和实际体验,压抑了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扼杀了多数学生的参与意识、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课题所研究的教学方式改革,着重关注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并将其“学生主体、教学合一”放在课堂教学方式的中观和微观的操作上。 “学生主体”是指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并相应形成能力,形成学习个性。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就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为对象,以适应学生的身心进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1

教学课题名称 课型:课时: 一教材分析: 根据“核心素养“提升的四个方面,提取课文中可以发挥作用的东西,即文本的教学价值。简要概述体现教学价值的具体内容,即文本“值得教”的东西。 二学情分析: 基于经验或者通过测试题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的认识起点和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 描述上课所用工具,比如多媒体、小黑板、卡片、ipad等。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用行为动词表述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得到发展的额可实现的目标。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可预测的。它是课程目标在本节课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重点 从教学内容及学情出发确定教学重点,对应课堂教学所用时长、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应是

相互对应、包含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角度出发,针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来确立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与教学目标应是相互对应、包含的关系。同时简述教学中针对教学重难点所采取的措施。五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简述为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方法及技术手段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般在4-6个之间;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突出重点且富有层次,要求和教学目标(特别是重点、难点)相互照应。也可先附上教学流程图。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精当地突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八作业 与本节课所学知识相关的、旨在巩固拓展学习效果的习题、课后时间活动等

九设计理论依据 简述本节课教学中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思想与教育教学理论应明确体现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密切结合,避免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 十教学评价 教学的前后测、对学生的访谈、学生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单、学生知识、能力的诊断性评价等。 十一教学反思 教学实施后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反馈,简明扼要地总结出自己教学设计实施后的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300-500字。 十二相关资料

高一化学集体备课(7)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电子式和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2.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了解有关实验的结论,了解取代反应; 3.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甲烷的用途等。 4、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目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 5.使学生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其命名法。 6.通过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7、通过烷烃分子通式的总结推导过程,学会用“通式思想”认识同系物的有机物的组成特征。 教学重点: 1.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化学性质 2. 烷烃的性质,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及同分异构 体的写法 教学难点:1.甲烷的结构、研究某物质的程序和方法。 2. 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及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模型制作)、探究实验、模型、图表、图片、甲烷、烷烃的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3、基本学会烷烃同分异构体的解析方法,能够书写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4、从甲烷性质推导到烷烃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从一种代表物质入手掌握同系列有机物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2.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3.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课时安排:4课时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担任高一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为有计划、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大纲和新教材更强调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更强调对学生进行四种基本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且具有创新意识,展现自我个性。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根据新课程的计划、新教材的特点及新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二、主要工作 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集体备课,教案基本统一,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备,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知识。不搞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有重难点分析解决办法, 三、教学目标; 1、狠抓听课效率和作业质量两个关键点,继续重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认真做 好每周一练,每月一考,抓住记忆遗忘规律,促进学生学习效益的提高; 2、认真研究高考考试说明,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 3、缩小化学差生面,提高高分优秀率,提高尖子生人数; 4、加大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具体措施、方法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摘要:人类跨进21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网络为师生创设了广阔自由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延伸了教学时空、丰富了师生互动方式,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教学对传统教学发起了挑战。 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有各自存在的优势,也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如何使它们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课堂教学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占绝对地位的互动方式,以掌握教材内容为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效率高、易组织教学等优点,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实施因材施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等诸多缺陷。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在课堂中运用网络为新的教学环境、计算机为新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为新的教学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依靠教室、黑板和课本进行课堂教学的状况。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从讲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从过去静态单向的,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转变为以书本为主,辅之以由声音、图像和影像构成的多媒体和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具有检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从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 网络教学由信息时代孕育而生,也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所不及的优点,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充和发展,但它决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取代传统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即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只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和手段,才能在教学中熟练的加以运用;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施教”转变为“导学”,要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和培养学习习惯上下功夫;第三,教师要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赋予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不仅要关注和补充所教学科方面的知识,还要注重获取其它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成果,及时跟踪和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并以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影响学生。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汾湖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化学(选修) 一、指导思想: 紧跟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现状分析 1、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熟悉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书中的一些实验、活动建议,对于大家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假如我们能够常常注重观察在自己四周发生的化学现象,思索和设法进行模仿或实验,大天然将成为无所不在的大课堂。 2、学情分析: 理科班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峻,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任务与工作目标 1、这学期主要开设《化学反应原理》。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并能运用原理解决一些简朴的实际问题。

2、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3、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详细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尽量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天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奥赛小组),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篇一: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如:学习内燃机,以召开推销会的形式,分别扮演柴油机生产商、汽油机生产商、能源专家、史学家来进行讲述。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同学积极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模式之四问题——探索型模式: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信息,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于考查学生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摩擦单元学习中,拟定“增大及减小磨擦的方法和实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接合生活中的磨擦的实例,查找、收集信息,将信息加以整理,通过演示文稿输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模式之五交流——讨论型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上的在线问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利用网络,此模式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适用问题——探索型模式下的交流及课堂上出现争议的话题。磨擦单元的交流汇报课上,各小组边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边对其他组的实例或见解提出异议、讨论。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篇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背景资料 文本资料:《走进新课程》、《教材完全解读》(必修2)、《教科书化学必修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知道有关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及其简单的计算。 探究1:Na、K燃烧和与水反应的比较,卤素之间的置换: 实验前教师先准备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药品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讨论该实探究的要点和目的。该实验有一定危险性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 探究2:Na、Mg、Al与水、酸反应的比较: 实验前教师先准备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药品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讨论该实探究的要点和目的。该实验中Mg与水的反应用酚酞显红色验证生成了碱,说服力不强,建议用食盐水代替水反应,学生可以看到明显的白色沉淀,再用酚酞检验,更有说服力。 的反应: 探究3:Na与Cl 2 此实验比较简单,但是学生仍难以从中理解离子键,建议同时用动画等多媒体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离子键的本质。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周期表 1、1869年,门捷列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顺序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 (1)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周期序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2)元素周期表目前有7个周期。 第1、2、3周期称为短周期,分别含有2、8、8种元素;第4、5、6周期称为长周期,分别含有18、18、32种元素;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 4、 (1)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称为族,共16个族。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 (2)元素周期表中含有7个主族(ⅠA族~ⅦA族)、7个副族(ⅢB族~ⅦB族、ⅠB族~ⅡB族)、1个第Ⅷ族(三个纵行)和1个0族(稀有气体)。 (3)主族元素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4)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定为0,因而叫做0族。 二、元素的性质与电子结构 1、碱金属(ⅠA)元素:锂(3Li)、钠(11Na)、钾(19K)、铷(37Rb)、铯(55Cs)、钫(87Fr) (1)原子结构 同:最外层均为1个电子 异:电子层数依次增多,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元素性质 同:均为活泼金属元素,最高正价均为+1价 异: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增强 (3)单质性质 同:均为强还原性(均与O2、X2等非金属反应,均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银白色,均具轻、软、易熔的特点 异: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依次变易,还原性依次增强,密度趋向增大,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趋向减小 (4)化合物性质 同:氢氧化物都是强碱。过氧化物M2O2具有漂白性,均与水反应产生O2; 异:氢氧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 注:①Li比煤油轻,故不能保存在煤油中,而封存在石蜡中。 ②Rb,Cs比水重,故与水反应时,应沉在水底。 ③与O2反应时,Li为Li2O;Na可为Na2O,Na2O2;K,Rb,Cs的反应生成物更复杂。 2、卤族(ⅦA)元素:氟(9F)、氯(17Cl)、溴(35Br)、碘(53I)、砹(85At) A. 相似性 (1)卤素原子最外层都有七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的稳定结构,因此卤素的负价均为-1价。氯、溴、碘的最高正价为+7价,有的还有+1、+3、+5价,其最高价氧化物及水化物的化学式通式分别为X2O7和 HXO4(F除外)。 (2)卤族元素的单质: ①均为双原子分子(X2);

化学课堂基本模式 一、模式名称:目标达成四四制。 二、模式解读: 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应该是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的总称,要想在短短的40分钟内做到这三点,教学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而教材的版本不是统一的,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呢?教学目标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唯一途径,只有实现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才可能达到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因此应该把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比较现实、合理的做法就是适当加大教师对学生思维点拨指导的力度,“分层教学、分类推进、分类指导、分类达标”。将时间分为大致相等四段、过程分为四部分、学生按程度分为四个层次、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采取“AD 评价”。 三、模式的内容: 1.教学过程四部分:(1)复习导入(听写化学方程式等),学习目标的展示及导学;(2)目标分解的探究、展示、合作;(3)对展示结果的评价,包括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点拨、讲解、归纳。(4)达成检测,分层达标,教师点拨、归纳、巩固提高。

2.教学时间四个十: (1)旧目标的巩固及新目标展示导学用时8-10分钟; (2)新目标探究展示用时10-12分钟; (3)探究结果评价及点拨用时15-18分钟; (4)目标检测及归纳用时8-10分钟。 3.学生划分四个层次,将每班学生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各层次约占25%,其中A为优秀生、B为良好生、C为合格生、D为待优生。每小组中包含各个等次的学生。 4.教学测验AD制,每次校级考试,学校将对每个学生各科成绩位次的变化情况进行量化积分,。 四、模式的操作要求: 1.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体,体现学科素养,符合课程标准; 2.目标的展示及达标的检测题,建议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现(节省时间); 3.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要全面,不能删减,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4.教案的制定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而确定; 5.原则上应遵守各阶段时间的划分,一般情况下不能超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目前学术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或有效性教学”方面的研究日渐丰富,但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途径(或路径)”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少。笔者以“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途径”为题名对中国期刊网(CNKI)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搜索,发现目前关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途径”的期刊论文仅有109篇(2013年6月21日为止),因此加强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笔者在借鉴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试探寻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生成路径,以期在丰富此方面理论成果的同时也为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课前精心准备,为课堂有效性教学铺垫 笔者认为,课前精心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中化学教师自己要精心备课。众所周知,教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优化教案设计,使四十多分钟的课堂教学能获得最好的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整体性知识体系的掌握,注重向学生渗透科学思想,注

重对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活动的设计。另一方面,高中化学教师每上完一堂课时,要为下一堂课给学生布置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就笔者亲历的教学来说,按照预习导纲预习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因此高中化学老师在每节课的课后应让学生记下预习导纲的内容,督促他们按照其内容和要求在下一节课前完成预习任务。 二、优化内容和改善教法,提升课中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其重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略、教授顺序等进行安排。每一节课都有重点,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很懂得教材内容的取舍,他们会根据课标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适宜择取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为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要想做到教学有效,必须重视优化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学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适当的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时间进行灵活机动延缩。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无不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般的套路或方法可循,但同时教师又不应该拘泥于这些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是一门特别复杂、内涵极为丰富的教学,这就

阅读材料1.7: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图所示,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模式主要集中在I区,强调个别化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教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直接教学任务被机器所替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际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兴趣转移到II区,强调以学为中心。90年代以后,由于网上教育的兴起,出现了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IV区)。位于III区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的发展而来的,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而虚拟教室的出现则大大扩展了其概念。位于中心的是综合了许多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集成化教育系统。 页脚内容1

图1.4.1 信息化教学模式 我们还可以从 另一角度来考察信 息化教学模式,看看 它们在学习过程中 所起的作用。我们在 下表中按教育形式 对信息化教学模式 作了分类,并概括了 各类模式的关键特 征: 表1-3 信息化教 学模式的特征 类型典型模式特点 个别授导类 个别授导与练习、教学测 试、智能导师 计算机作为教师,内容特定, 高度结构化 合作学习类 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协同 实验室,虚拟学伴,虚拟学社 计算机与网络作为虚拟社会, 一定程度的情境、信息、学习工具 的集成 页脚内容2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 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 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8-09-17T10:43:18.3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2期作者:朱宁瑞 [导读] 于当前背景下,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模式可从三方面展开:导入问题,活跃氛围;创设情境,深化理解;总结问题,夯实基础。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二中学745700 摘要:作为一门集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高中化学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发散其思维、提高其化学素养。于当前背景下,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模式可从三方面展开:导入问题,活跃氛围;创设情境,深化理解;总结问题,夯实基础。 关键词:化学高中问题解决实践 作为高中教学的重点学科之一,化学在学生教学任务中的比例不容小觑。基于其抽象化理论和繁多的化学方程式,多数学生认为学好化学难如登天,故而影响其整体发展。对此,在素质教育背景和新课程改革东风下,“问题解决”式教学法通过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科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于一线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就“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于高中化学中的应用展开简要分析,仅作投砾引珠,旨在共同促进化学新课改的发展,提高化学教学的整体效率,并由此提升高中学生化学整体素养。 一、“问题解决”模式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问题解决”课堂模式基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其一,以问题引入和情境教学作为课堂教学起点,由此既改变了传统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又提高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升了学生运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其承认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同时强化师生互动;其三,建立“问题解决”课堂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导入问题,活跃氛围。 传统课堂教学中多采取一刀切、大水漫灌教学形式,化学教师于讲台上激情四溢,而学生于讲台下天马行空,故而其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与此同时,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致使多数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不敢质疑,不利于其思维发散和化学思维的提升。而基于“问题解决”模式下,高中化学教师可利用问题导入情境的教学方式,由此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如在教授人工固氮技术与合成氮的相关知识点时,针对工业提取氨气原材料为氢气和氮气这一知识点,可由此引出相关问题:生成氨气的相关环境条件是什么?催化剂在这一化学反应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为何不使用较高压强进行氨气合成?由此,步步深化,层层导入,引发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也借此锻炼其相关化学思维。 2.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不同于以往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解决”课堂模式下,情境创设应是且必须是与“问题解决”密切联系,即以问题导入情境、以问题推动情境、以问题升华情境主题的模式。传统化学教学中,高中化学、物理、数学等理化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差,而此三门学科总体实践性相对又更强,因此出现了教学目标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情况,也降低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理解。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下,以生活为本位,本着从实际生活出发且再次回归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再次接受生活检验。如在教授铁盐与亚铁盐的转化时,教师可事先抛出问题,即+3价铁与+2价铁能否进行相互转化,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课前讨论。在其自由发挥观点后,请两名学生上台实践,分别给予其两杯新鲜苹果汁,再给予其中一位学生一份维生素C,在此基础上让其演示实验效果。在得出实验结果后,即加入维生素C的新鲜果汁在进入榨汁机后呈现淡黄色,而不加入维生素C的新鲜果汁在倒入榨汁机后显现出黄褐色,由此联系实际生活中将切开的苹果放置一段时间后其表面会变黑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时组织小组讨论为何加入维生素C后新鲜苹果汁显现出淡黄色。经学生充分讨论后,再次引出+2价铁与+3价铁的异同,由此顺势进行课堂知识总结。 3.总结问题,夯实基础。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在课堂或课后练习中的一些错误具有普遍性,因而,教师应当集中讲解并释疑,由此加深学生的认知。而作为“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一部分,问题总结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讲解相关题目时,应首先分析题目要求,进而提醒学生在做题时是否已明确题目要求或忽略了题目要求。如针对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其在标准情况下体积为22.4L,然而其于常温情况下则不是此数值,因而可出现部分学生忽略题目相关要求或没有看清相关要求而想当然地自动带入某一数值,从而导致计算错误。针对此,教师应于课堂练习讲解中反复强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固定认知。二、小结 简言之,“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切合当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的需求,切合当代学生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可通过“导入问题,活跃氛围;创设情境,深化理解;总结问题,夯实基础”等途径推动“问题解决”课堂模式的开展,从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世凯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7,(10),41-41。 [2]黄敏清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下),2017,13,(04),47-47。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主体报告 威海二中 化学课题组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研究主体报告 威海二中化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实需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化学教师按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实践,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但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情景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情景化,过多教育手段的“媒体化” , 教学评价的片面化;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少老师将“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甚至取消学生实验等等,这些做法导致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无效,甚至抹杀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应当重新反思当前的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聚焦课堂,改革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实施有效教学。 二、课题研究各阶段的时间安排 2007.11 —2008.4 理论学习准备阶段; 2008.5 —2009.3 ,无效反思阶段的研究,初步确定一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并确定有关理论支持; 2009.3 —2009.12 ,有效备课阶段的研究,初步形成新授课、习题讲评课两种教学模式,初步在本校内推广; 2009.12-2010.5 ,有效上课阶段的研究,初步形成复习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熟练运用,并将模式形成论文上报。 2010.5- 至今,有效评价、课后反思阶段的研究,课题总结。将肯定的各个课型推广施行,将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熟练运用,在本校推广,并将模式形成论文上报。 三、研究内容 1、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一线老师和学生对实施有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学习,认真查阅资料,广泛交流探讨,同时积极向专家请教或走访兄弟学校,更大范围了解情况,逐步形成符合我们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如:学习内燃机,以召开推销会的形式,分别扮演柴油机生产商、汽油机生产商、能源专家、史学家来进行讲述。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同学积极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模式之四问题——探索型模式: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信息,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于考查学生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摩擦单元学习中,拟定“增大及减小磨擦的方法和实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接合生活中的磨擦的实例,查找、收集信息,将信息加以整理,通过演示文稿输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模式之五交流——讨论型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上的在线问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利用网络,此模式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适用问题——探索型模式下的交流及课堂上出现争议的话题。磨擦单元的交流汇报课上,各小组边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边对其他组的实例或见解提出异议、讨论。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高中化学教师备课计划五篇计划逐一. 指点思想 本学期高一化学备课组工作整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研处及教务处对学科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强化化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大面积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教学工作内容及措施: (1)认真学习教研处的工作计划,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不断提高适应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开辟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在备课活动中,要把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的肯定,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的测试与评估,课内外辅导活动中要从有益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去思考设计。 (3)要注意深入实际,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调剂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好,中,差学生的平衡发展,同时作好分层教学工作。 (4)继续重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研究,认真做好每节有作业,每周一练,每个月一考,捉住记忆遗忘规律,增进学生学习效益的提高。 (5)提倡向45分钟要质量,反对加班加点,晚自习尽可能让学生自习,发问。 (6)在组内展开对本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相互增进。 (7)认真组织好单元过关题,月考题的命题工作。 (8)认真做好比赛辅导工作。

三.课改课安排(见附页) __年3月2日 计划二一、指点思想: 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精神。在学校和高中教导处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发展需要的人才,面向全部学生,关心体贴、培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满的完本钱学期的教学任务。调动本组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探索出一条具有本组成功经验的好教学模式。 二、工作目标: 1、每周集体备一次,组员出席率达100%。 2、切实抓好集体备课这一环节。 3、切实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加强关键问题、内容的沟通与研究。 5、做好教师的培养工作。争取讲一节校公然课。 6、每位组员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7、加强对教学大纲的学习,使高三教学有的放矢。 8、平行班级统一进度、统一重点、统一试题。 9、进一步加强电化教学的利用比例,为教育教学服务。 10、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本身素质,以适应时期发展需要。 三、具体措施 1、分解考点到每节课,将知识温习与专题归纳相结合,温习中重视知识的横向宽与纵向深入; 2、对例题、练习、试题,加强针对性的挑选,特别关重视点知识的落实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