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1)

微生物(1)

微生物(1)
微生物(1)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千倍,甚至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医学微生物学(midical mice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性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机理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及控制盒消灭感染性疾病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3、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受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中仍可存活者。

4、质粒(plasmid):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闭合的环状双链DNA组成。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须,能独立复制而转移到子代细菌体内。

5、荚膜(cpasule):是一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膜性液体,具有抗吞噬、抗溶菌酶、抗补体等作用,是细菌毒力因素之一。

6、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中,细胞质脱水浓缩,在体内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7、菌毛(pilus/fimbriae)菌体表面直、较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8、鞭毛(flagellum)附着在菌体上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9、培养基(culture medium):由人工方法配制,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要求调整PH,加入缓冲液,灭菌。

10、菌落(colony):在固体培养基上,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有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和黏液型菌落三种。

11、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2、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经灭菌后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13、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

1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15、菌血症(bacteremia):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液,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适宜部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6、毒血症(toxemia):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细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17、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形成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皮下脓肿、多发性肝脓肿、肾脓肿等。

18、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如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

19、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pathogens)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正常菌群可引起疾病,这些正常菌群称为机会致病菌。

20、肥达实验: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 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鞭毛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相应无抗体及其效价的实验。

21、抗原漂移:构成HA或NA的多肽中个别氨基酸的改变而引起的抗原性微小变化,称为抗原漂移,抗原漂移属于量变。

22、抗原转换:构成HA或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称为抗原性转变,属于质变。

23、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A16引起,新肠道病毒71型也可以引起,主要病变时水疱性损伤。

24、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

25、缺陷病毒: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26、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及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

27、土源性蠕虫: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蠕虫的虫卵或幼虫在外界直接发育至感染期而感染人体,这类蠕虫称~。

28、生物源性蠕虫:蠕虫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期后才能感染人体,这类蠕虫称~。

30、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1、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段所寄生的宿主。

32、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寄生虫成虫所寄生的脊椎动物,作为传染源。

33、转续宿主(paratenic/transport host):寄生虫幼虫所寄生的非正常宿主。

35、复发(relapse):由迟发型子孢子在体内的发育并最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复发。34、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发作停止后,残存的少数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定时期后,又大量繁殖使血液中的疟原虫密度达到发热阈值,并引起疟疾的发作。

36、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丝虫病患者体内的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这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表现为夜多昼少的现象。

37、机械性传播:机械性携带,无特异性,例如:苍蝇携带蛔虫卵、包囊。

38、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了发育、增殖或发育和增殖的阶段,才能传播到新的宿主。

1、简述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1.掠夺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

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免疫防御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全部清除并抗再感染;部分清除和抗再感染;患寄生虫病。

2、寄生虫感染人体的途径有哪些?

常见感染途径有: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胎盘感染、经呼吸道感染、经输血感染、自身感染

3、寄生虫病防治的原则?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4、溶组织内阿米巴有哪些危害?

肠阿米巴病:①好发部位:盲肠和阑尾,其次乙状结肠、升结肠。②病变特征: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溃疡间的粘膜正常或稍有充血水肿。阿米巴肿:组织肉芽肿伴慢性炎症和纤维化;肠外阿米巴病:无菌性、液化性坏死

5、疟疾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贫血原因:(1)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繁殖导致红细胞的破裂,使红细胞数量下降。(2)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红细胞。(3)免疫病理学原因使红细胞被破坏。(4)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

6、包虫病在牧区流行的原因何在?

1.虫卵对环境严重污染,且抵抗力强。牧区普遍养犬,牧区犬感染通常较重,犬粪中虫卵量大,严重污染环境。虫卵对低温、干燥及化学药品抵抗力很强。

2.人与家畜和环境密切接触,卫生习惯不良。

3.病畜内脏喂犬或乱抛,造成羊-犬-羊的循环。

7、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损伤细胞膜的功能、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合成。8、简述蛔虫感染普遍的原因。

造成蛔虫感染普遍的主要原因:1)生活史简单;2)产卵量大;3)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4)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使虫卵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5)人群不良卫生行为和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

9、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危害有哪些?

直接危害:节肢动物本身对人体的危害有:⑴骚扰和吸血⑵螫刺和毒害⑶过敏反应⑷寄生

间接危害: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

10、棘球蚴的构造有哪些?

圆球形,白色囊状体。由囊壁和囊内容物组成。囊壁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囊内容物:生发囊,子囊,原头蚴,棘球蚴液(含蛋白质有抗原性)。

11、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碱性染料初染1’、碘液媒染1’、95%乙醇脱色30’’、复红或沙黄复染30’’、

抗酸染色:石碳酸复红加热染色5’、盐酸乙醇脱色、美蓝复燃(分支红、阳;其他蓝、阴)

12、吸虫的发育过程?

虫卵→毛蚴→胞→雷→尾→囊蚴→童虫→成虫13、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功能降低、菌群失调、

14、链球菌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细菌细胞壁成分:脂磷壁酸,肽聚糖。外毒素: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毒素。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致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猩红热;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

15、热带五种寄生虫病:

疟疾、血吸虫、丝虫、锥虫、利什曼虫、

课题第22章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 教者:黄艳班级:二年六班 【教学目标】:1. 会描述病毒和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 能举例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 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时计划】:2 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 学案 2 多媒体课件。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 学生准备: 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整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举例说明对人类有利和不利方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一)温故见大屏幕(每小组一道选择必答题,另设八张识图抢答题)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五彩缤粉的植物世界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其实在很早之前,人们就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人们才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微生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这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要想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它们,那就先请同学们把“神奇微生物”的预习情况和小组交流一下吧!(二)新知预习导航: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P46—48的内容,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病毒是一类结构非常的生物,他们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具有和 2 病毒的生活方式如何? 3 细菌虽然有细胞结构,但是没有成形的,细菌的细胞一般由、 和等部分组成。有些细胞还具有和等结构。

4 细菌的营养方式是。生活方式有和两种。 5 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可以把它们分成、和三种类型。学生: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教师板书: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巡回指导,解疑答惑)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给予评价。播放课件,展示病毒的类型、结构,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和形状。 学生:认真观察,并理解记忆病毒的结构、生活特点,营养方式、以及细菌的形态分类。形象记忆细菌的结构。 教师: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报告:在清洁的口腔中,每只牙齿表面可以有一千到十万个细菌,不洁牙齿中有一亿到十亿个细菌。从而进行口腔卫生教育。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自学,能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薄弱环节,便于带着问题听课和质疑,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主要精力,加强理解消化。 二合作研学: 课前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整理完成: 1举例说出病毒、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如何? (1)有害病毒:病毒可引起;病毒可引起 病毒可引起:病毒可引起 (2)有益病毒: (1)细菌:菌可引起;菌可引起 菌可引起;菌可引起 (2)有益细菌:;;;; 学生:课上学习组长负责,小组内分享查阅的资料,质疑、讨论交流病毒、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如何? 教师:板书(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 教师:全班1-4组为一大组,5-7组为一大组。代表抽签,一组是有利病毒,一组是有害病毒,双方进行辩论,不用举手,自由站起来回答。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同学多,讲的实例多且效果好。 学生:双方进行列举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绪论 1、巴斯德现象及柯赫法则 答:巴斯德贡献: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曲颈瓶实验) (2)免疫学——预防接种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微生物病原学说的发展。柯赫贡献: (1)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 (2)建立了一系列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3)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 (4)创立了病原微生物的柯赫法则:一、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二、可自原寄主获得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三、纯培养物人工接种健康寄主,必然诱发与原寄主相同的症状;四、必须自人工接种后发病寄主再次分离出同一病原的纯培养。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 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 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3、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答: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3、微生物与农业的关系(真菌、细菌) 答: 第二章 一:细菌的一般构造:

第1章绪论 1、微生物的特点是: (1)繁殖快,长不大(2)体积微小,分布广泛 (3)观察和研究的手段特殊(4)物种多,食谱杂 (5)适应性强,易变异 2、(1)列文虎克:首次发现微生物,最早记录肌纤维、微血管中的血流。(2)路易斯·巴斯德:“巴氏杀菌法”(Pasteurization),62-65℃,30min,75-90℃,15-16s。[UHT=ultra high temperature,130-150℃,1-4s,常用在牛奶的杀菌。] (3)罗伯特·柯赫食品微生物发展大事记: 1680年,列文虎克发现了酵母细胞 1861年,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1867年,炭疽菌(属于芽孢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 1890年,巴斯德杀菌工艺 1922年,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芽孢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Z值为18F(Z值:加热至死曲线中,时间降低一个对数周期所需升高的温度 D值: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90%的原有残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 F值:在基准温度中杀死一定数量对象菌所需要热处理的时间) 1988年,在美国,乳酸链球菌肽被列为“一般公认安全”(GRAS) 1990年,HACCP体系 1996年,O157:菌体的抗原,H7:鞭毛的抗原

3、GMP:Good Manufactureing Practice(良好生产操作规范),GMP标准规定了在加工。贮藏和食品分配等各个工序中所要求的操作、管理和控制规范。 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有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栅栏技术(Hurdle techonology):利用食品当中各种有效因子(温度、pH、Aw、OR电度包装、辐照、防腐剂)交互作用控制腐败菌生长,提高食品安全。 4、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ISO9001 食品质量管理。 第2章微生物的基本形态与结构 1、细菌基本形态分为三种: 球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阳性菌) 杆状,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阴性菌) 螺旋状,如霍乱弧菌(Vibrio cholarae) 2、细菌的形态受环境影响的因素: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培养基的成分与浓度,pH等。 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其观察方法是质壁分离+染色;电镜观察。培养细菌的三种方式:1)固体培养,2)斜面培养,3)液体培养。 4、革兰氏阳性菌特别含有磷壁酸,带有负电荷,还可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含有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它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 5、革兰氏阳细菌、阴细菌的差别:

微生物 细菌学 1.细菌L型: L型是指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在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合成被抑制或受到直接破坏,在高渗环境下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2.荚膜: 许多细菌包壁外围绕一层较厚、黏性、胶冻样物质,其厚度在0.2μm以上,普通染色不易着色,与四周有明显界限,普通显微镜下可见。 3.芽胞: 在一定条件下,芽胞杆菌属(如炭疽杆菌)及梭状芽胞杆菌属(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且不易着色的小体,成为内芽胞,简称芽胞。(能产生芽胞的细菌均为G+菌) 4.消毒: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不一定能杀死细菌的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5.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6.高压蒸汽灭菌法: 是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在103.4kPa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min,可杀死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7.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环状闭合的dsDNA,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8.转座因子: 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这种转座作用可以发生在同一染色体上,也可以在染色体之间或质粒之间,甚至在染色体和质粒之间。9.毒性噬菌体: 在宿主菌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10.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且不裂解细菌,但是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11.前噬菌体: 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12、溶原性转换: 溶原性细菌因前噬菌体的整合而产生新的性状。 13.接合: 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式。 14.转化: 供体菌裂解释放的游离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性状的过程。 15.转导: 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这种基因转移方式称转导。 16.基因转座: 通过转座元件等的作用使一段DNA从基因组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的现象。 17.条件致病菌: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18.菌群失调: 也称菌群比例失调,指宿主体内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特别是原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降,外籍菌和环境菌的数量和密度升高。可引起菌群失调症。 19.定位转移: 是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生存部位的现象,正常菌群定位转移后可成为致病菌。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1.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 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2.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答:(1)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如下: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b.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b.特点: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E.Büchner。 b.特点: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 b.特点: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2)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与反思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探究历程 1、荷兰人列文.虎克:显微镜的发明者,1674年观察发现了杆菌、球菌和原生动物,他称为“小动物”,并向英国皇家学会写信介绍自己的发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微生物世界。 2、巴斯德(法国,近代微生物的奠基人,微生物学家) (1)否定“自然发生说”……“生生说”(曲颈瓶实验):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肉汤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阻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 (2)巴氏消毒法(62度,30分钟):用于牛奶、奶酪、啤酒 (3)发明了炭疽病疫苗和狂犬病疫苗 3、科赫:1843-1910年德国细菌学家: ?1876年,科赫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将微生物样品稀释后,用针尖沾取少量的稀释菌液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不久培养基的表面就会长出多种菌落。他用实验证实了“生生论” ?1882年发现并分离出了引起肺结核的病原菌和结核分支杆菌; ?1905年,科赫因结核杆菌的研究成果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二、微生物的种类 1、古细菌:生活在极端环境下 细胞壁组成与真细菌不同 青霉素不能抑制细胞壁的形成 对抗生素利富平不敏感。(利富平抑制细菌RNA的合成) 2、真细菌 (1)结构细胞壁:与植物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不同,为肽聚糖细胞质: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还存在质 粒(小型环状DNA分子,基因工程目 的基因的运载体) 细胞膜: 拟核:分布DNA (2)芽孢: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做芽孢。芽孢的壁很厚,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的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例如,有的细菌的芽孢,煮沸3小时以后才死亡。芽孢又小又轻,可以随风飘散。当环境适宜(如温度、水分适宜)的时候,芽孢又可以萌发,形成一个细菌。 (3)绝大多数属于分解者,也有属于生产者(蓝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3、真菌(酵母――单细胞,出芽或孢子生殖。霉菌――青霉、根霉、曲霉。蕈(xun)――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真核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液泡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新版 苏教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秩序。 三、教学方法:讲述、多媒体演示、讨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视野。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哪些知识呢? 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问题。 设计思想:富有激励、启发性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我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归纳大家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更加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创设了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新课教学 (一)病毒和细菌 师:微生物王国的成员很多,我们先认识第一位成员——病毒。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病毒? 学生活动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病毒,比比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多、最准确,评为优胜组。(流感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等) 师:随时点拨、师生互动,展示优胜组的学习成果,点评并表示祝贺! 设计构想:小组合作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这是他们将来能融入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师:同学们,这些病毒有哪些特征呢?请观看视频课件《病毒》。 请大家边观看边思考: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二:交流表达:根据课文,结合视频总结老师提出的问题: 1.病毒个体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 3.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寄主不久就会死亡。 师:点评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只能寄生生活的特殊生物。 神奇的病毒先学习到这里。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下面我们来认识下一位成员——细菌:请大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屏幕展示: 1.细菌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3.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4.细菌是如何生殖的? 学生活动三:自学、生疑、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生:小组内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一、填空题 1.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为----------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分外两层,层成分是 ----------,外层称外膜,成分为----------、----------和----------。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和磷壁酸;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分外两层,层成分是肽聚糖,外层称外膜,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脂蛋白。 2.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中,肽包括----------和----------两种,聚糖则包括---------- 和----------两种糖。 在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中,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聚糖则包括N-乙酰葡糖胺和 N-乙酰胞壁酸两种糖。 3.肽聚糖中的双糖是由----------连接的,它可被----------水解,从而形成无细胞壁的原生质体。 肽聚糖中的双糖是由β-1,4-糖苷键连接的,它可被溶菌酶水解,从而形成无细胞壁的原生质体 4. E. coli的肽聚糖单体结构与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①----------,②----------。 E. coli的肽聚糖单体结构与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前者①四肽尾第3个氨基酸是m-DAP,②无五肽桥 5.G+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是----------,G-细菌的则是----------。 G+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是磷壁酸,G-细菌的则是脂多糖 6.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由----------------、----------------和 ----------------三部分构成,在LPS上镶嵌着多种外膜蛋白,例如----------------等。 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三部分构成,在LPS上镶嵌着多种外膜蛋白,例如孔蛋白等 7.在G-细菌细胞壁的外膜与细胞膜间有一狭窄空间,称为----------------。其中含有多种周质蛋白, 如----------------、----------------和----------------等。 在G-细菌细胞壁的外膜与细胞膜间有一狭窄空间,称为周质空间。其中含有多种周质蛋白,如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 8.人为去尽细胞壁的细菌称为-----------,未除尽壁的细菌常称为-----------,在实验室中发生自发缺 壁突变的细菌被称为-----------,而自然界中存在的稳定型无壁原核微生物则是-----------。 人为去尽细胞壁的细菌称为原生质体,未除尽壁的细菌常称为球状体,在实验室中发生自发缺壁突变 的细菌被称为L型细菌,而自然界中存在的稳定型无壁原核微生物则是支原体

“第一届中国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圆满结束 为向公众展示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吸引公众更多地了解微生物知识,同时为广大微生物科研工作者增添工作乐趣,中国微生物学会于2017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本次活动由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承办。参赛对象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的微生物科研工作者,大赛接受个人和团队报名参赛和提交作品。该赛事从2017年7月正式启动,经过作品征集、初筛、网上投票和盲评的方式进行专家会议评审等四个阶段,历经4个月最终产生了本次大赛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作品、最佳人气奖和优秀作品奖。获得一等奖的作品-《萌宝》由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郭红缨创作,主要采用了毕赤酵母和出芽短梗霉;获得二等奖的作品有两个,分别是广州大学禤越华和齐优绮创作的《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肖像画》和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丽苹创作的《秘密花园》,分别采用了海洋红酵母、酿酒酵母和表达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三等奖获奖作品评出三名,分别是安徽大学翟璐创作的《显微镜》、四川理工学院余奎创作的《马踏飞燕》和兰州大学冯欢、沈喜和冯虎元创作的《年味》,主要采用了大肠杆菌。山东银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巩豪创作的作品《青葡萄》因网络得票最高而获最佳人气奖。此外,《东阳光LOGO》、《贺兰山葡萄酵母家族》、《丘比特之箭》、《荷趣》、《富贵牡丹》、《一花一世界》、《七夕》、《菌之语》、《小品花卉》、《怒放》、《竹报平安》、《苍天大树》和《战狼2》13幅作品获优秀作品奖。2017年10月21日下午,在郑州建国饭店召开的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上,为“第一届中国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奖杯和奖金。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邓子新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Tom J.Simpson、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东秀珠研究员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程池研究员为一、二、三等奖获得者颁奖。本次大赛的承办方、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微生物营养事业部副总经理尤舸浩主持了颁奖典礼。获奖者畅谈了自己在作品创作中的构思和获奖感言,一致认为此次活动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兴趣的激发和对公众微生物知识的普及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等奖《萌宝》;作品编号0294;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郭红樱作品

第一章微生物的概述 一.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必须借助显微镜。 二.微生物类型非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可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有的仅为一种核酸或仅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它们必须寄生于活的易感细胞中生长繁殖。此类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阮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由单细胞组成,细胞核分化程度低,无核膜,核仁,染色体为裸露的DNA分子,胞浆中缺乏完整的细胞器。此类微生物包括古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除古菌外,其他原 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它们细胞水平的结构和组成相近,故被列入广义的细菌范畴。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此类微生物有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核生物 三.17世纪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巴斯德微生物之父巴氏消毒法Florey分离青霉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 一.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固体物质是由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等主要化学元素组成,其中碳,氢,氧,氮是组成有机物的四大元素,占90%-97%.极微的硼,锌,钼,钴,碘,镍,钒等微量元素。 二.原核原核微生物;肽聚糖,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吡啶二羧酸。 三.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条件;1.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2.最适ph为7.2-7.6 3.最适的生长温度为37度。 4.需氧气和二氧化碳,有的需要氮。 五.细菌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即可繁殖一代。 六.细菌的生长曲线 1.迟缓期 2.对数期意义1此时期菌种比较健壮,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年龄,生产 上用于接种的最佳菌龄。2发酵工业上尽量延长该期,以达到较高的菌体密度。3是生理代谢及遗传研究的最 佳时期。4观察研究细菌的性状,均应选用该期的细菌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3.稳定期意义1发酵生产产物形成的重要时期,产物积累达到最高,生产上应尽量通过补充营养物质,调节温度和ph等措施, 延长稳定期,以提高产量。2.活细胞数目稳定,用于计数细菌的最大生长量。 4.衰亡期 七.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必需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实验室分离培养这类微生物主要用动物接种,鸡胚培养法,细胞培养法。 八.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包括热原质,毒素和侵袭物质,细菌素,色素,抗生素以及维生素 1.热原质又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2.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病原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物质。 第三章微生物的分布与控制 一.人类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上呼吸道,口腔,泌尿生殖道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 生物,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成为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称正常菌群。 二.正常菌群的作用;1.生物屏障与拮抗作用。2免疫作用。3营养作用。4.抗衰老作用。5.抗肿瘤作用。 三.但在一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这种在通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疾病的菌群,称条件致病菌。 四.引起机会性感染的条件;1寄居部位改变。2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 五.医院感染;又称为医院内感染,系指包括医院内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 六.消毒;杀死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芽孢和部分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消毒。用于消灭化学药品为消毒剂。 七.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与繁殖体,病原菌与非病原菌的方法称为灭菌。 八.无菌操作;在特定条件下,防止微生物进入操作对象的操作方法称为无菌操作。进行微生物实验时,外科手术和制备无菌制剂时,必须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九.巴氏消毒法;1 63度,加热30分钟。2高温瞬时法,即72度加热15-30秒。

牙菌斑生物膜 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①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eDNA)。 ⑤细菌耐药性

二、分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 龈缘为界: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附着龈下菌斑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非附着龈下菌斑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第一章 一、试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1 、原核细胞中有明显的核区,核区内含有一个只由双螺旋脱氧核糖核酸构成的基因体,亦称染色体。真核细胞含有由多个染色体组成的基因体群体。真核细胞的染色体除含有双螺旋脱核糖核酸外还含有组蛋白。真核细胞有一个明显的核,染色体位于核内,核由一层核膜包围,称为真核,原核细胞的核区没有核膜包围,称为原核。2 、原核细胞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细胞膜。它包围细胞质,并且大量折皱陷入到细胞质里面去,称为细胞中间体。 3 、核蛋白体位于细胞质内,它们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核蛋白体也有区别。原核细胞的核蛋白体小些;限在一处大量繁殖,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在表面上长出的菌落,叫做表面菌落;在表真核细胞的核蛋白体大些。 二、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细菌局面以下形成的菌落叫做埋藏菌落或深层菌落。 三、球菌特征及代表属?绝大数球状细菌都是G + 的,没有鞭毛,不能运动。代表性有三种:一是小球菌属是直径为0.5 — 1.5 微米的球菌,多次分裂的分裂面没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二是葡萄球菌属,通常表现为葡萄串状的群体。三是链菌属,它的多次分裂面总是平行的,因而形成或长或短的链状。 第二章 一、子囊果的类型及特征?1 、完全封闭式,呈圆球形,通称闭囊壳;2 、多少有点封闭,但留有孔口,称为子囊壳;3 、开口呈盘状,称为子囊盘。 二、半知菌:菌丝分枝有横隔膜。它们中有许多种是腐生菌,土壤中很多,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种类的工业用途很广。也有不少是植物病原菌。这类真菌的大多数由于仅发现无性阶段,称为半知菌。 三、酵母菌产生子囊孢子的两种途径?酵母菌产生囊孢子。两细胞经质配、核配,形成双倍体;双倍体细胞并不立即进行核分裂,而芽殖繁殖,成为双倍体的营养细胞;双倍体的营养细胞转变为子囊,核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也可由单雌生殖形成,即子囊孢子的形成无需经过两细胞间结合,而是在一个细胞内,首先进行核的分裂,分裂后的子核和一部分细胞质的外围生出细胞胞壁,成为子囊孢子,有些酵母菌从来不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第三章 一、噬菌体:细菌被一种更微小的生物溶解了,并把这种生物称噬菌体。 二、病毒粒子的结构?病毒个体称为病毒粒子。外壳是蛋白质,称为壳体(或衣壳),壳体由许多壳粒组成。壳体包围核酸。壳体和核酸称为核壳体。有些大型病毒核壳体外面还包有封套,封套由脂肪蛋白组成。 三、主动运输:在热力学不利的梯度浓度条件下运输养料的,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是代谢能的消耗偶联的。 四、试述影响微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1 、温度。微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范围。通常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三种。高温性微生物的最适温度 4 5 ~ 5 5 度。微生物在适应的温度范围内,从最低温度逐渐提高时,代谢活动加强,生长、增殖加快。超过最适温度,生长、增殖的旺盛度降低。2 、湿度。没有水一切生命都不能存在,微生物细胞含水7 0 ~ 8 0 % 。环境过干或干湿,都不利生物生长。3 、氢离子浓度(P H )。环境中的酸碱度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酸碱度通常以氢离子浓度负对数,即P H 值来表示。每种生物都有最适宜的P H 值和一定的P H 适应范围。4 、通气条件和氧化还原电位。A 好气性和厌气性。微生物生活环境的通气条件指它是否与空气接触以及接触的程度,最主要的是空气中的O 2 、N 2 和C O 2 和H 2 * 。B 氧化还原电位。B 氧化还原电位。用E H 表示,一般说,E H 值+ 0 . 3 V 以上适宜好气性微生物生长,- 0 . 1 V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着名的十大人物 XX (生物制药二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群人,不断地探索着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微生物学发展史;十大人物;生平事迹; Ten Public Figures in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XX (The 2th class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s,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In the vast history, so a group of peopl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agical world, let us know in this world and our invisible creatur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contributions. Key words: the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ten public figures; life story and contributions; 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在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中国在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但到17世纪中叶,微生物学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此后,欧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微生物学家。19世纪末,随着欧洲建立的一些细菌培养技术被教会医院的引入应用,中国人开始逐步了解微生物学,一大批学者投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着成就。 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他给英国皇家学会写了许多信,介绍他的观察结果,他发现了杆菌、球菌和原生动物,表明他实实在在看到并记录了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过的微小生命。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他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所以今天我们把列文虎克看成是微生物学的开山祖。不过,在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后差不多过了200年,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对它们的形态进行描述上,并不知道原来是这些微小生命的生理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生产实践有那样的重要关系。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人们承认了他的发现,但等到100多年以后,当人们在用效率更高的显微镜重新观察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并知道他们会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和产生许多有用物质时,才真正认识到列文虎克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

菌种选育:根据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理论,用人工方法造成菌种变异,再经过筛选而得到人们所需菌种的过程称为菌种选育。 菌种退化:是指整个菌体在多次接种传代过程中逐渐造成菌种发酵力或繁殖力下降或发酵产物的率降低的现象。 菌种保藏: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点,人工创造条件使菌种的代活动处于不活泼的休眠状态发酵机制:微生物通过其代活动,利用基质(底物)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代产物的在规律。初级代(产物):微生物通过代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次级代(产物):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抗生素:一切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的化学物质 次级代:是指微生物在生长后期进行的与他们的生长无明显关系的代 初级代:是指微生物合成它们生长所必需的物质,诸如:糖、氨基酸等以及由这些化合物形成的高分子物质,如: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的代,称之为初级代。 诱导酶:某些酶只有在它们催化的底物(或底物的结构类似物)存在时才能合成,此种酶称为诱导酶 同工酶:能催化相同的生化反应,但酶蛋白分子结构有差异的一类酶。它们虽同存于一个个体或同一组织中,但在生理、免疫和理化特性上却存在着差别。 多功能酶:能催化2~6个化学反应的酶称为多功能酶。 反馈阻遏:代终产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反馈阻遏该代途径有关的一种或几种酶的生物合成的调节方式。 营养缺陷性突变株:认为选育的先天丧失合成某一种或某几种必须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 反馈抑制:反应途径中当反应产物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对该途径中有关催化生成该产物的酶的活力起到抑制的作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抑制。 微生物的热阻:是指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主要是温度和加热方式)下的致死时间,表示微生物对热的抵抗能力。 分解代物阻遏:葡萄糖、NH4+、果糖等对抗生素的合成有明显阻遏的现象 分叉中间体:糖代中既能用来合成初级代产物,又能合成次级代产物的中间体 葡萄糖效应:在抗生素发酵生产中,葡萄糖有明显降低抗生素合成量的现象 发酵动力学:是研究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产物生成的动态平衡及其在规律。比生长速率:在对数生长期,单位质量菌体在单位时间的增殖菌数为常数,称为比生长速率,用μ表示,单位g/g.h或mol/g.h 稀释率:是单位时间流过单位体积发酵罐的发酵液体积数。单位V/V.h 。 通风量:每分钟对1m3发酵液通入的空气体积。 无菌空气:是指通过净化处理使空气中含菌量降低到一定限度(0.001),而能控制发酵污染降至1/1000概率的空气。 介质过滤效率:就是过滤层所滤去的尘埃微粒数与空气中原有微粒数的比值,它是衡量过滤设备过滤能力的指标。 呼吸强度:指单位质量干菌体在单位时间所吸取的氧量。Q O2(mmol O2/g干菌体·h) 耗氧速率: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的吸氧量。r (mmol O2/L·h) 发酵热: 1、定义:在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叫发酵热,是引起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由以下因素组成: 发酵热=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辐射热 Q发酵= Q生物+ Q搅拌- Q蒸发- Q辐射

课堂报告名称: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课堂报告依据的知识背景 食品微生物学是基础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应用微生物学的范畴,今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食品微生物学的领域。要了解微生物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微生物,其基本特征有哪些,然后我们才能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应用。微生物种类资源丰富,目前利用率不高,开发微生物不像稀有动物,微生物繁殖快,属于可再生资源。适应能力强,用途广。 二、撰写课堂报告的目的 本次报告主要通过对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结构、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讲述,使大家对微生物有基本的了解,另外,在此基础上能够了解不同微生物再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 三、撰写课堂报告的思路 根据本次课堂报告目的,从微生物的三大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分别对其形态、结构以及功能进行阐述 四、课堂报告的正文 (一)原核微生物 1.单个细菌形态 a)球菌:细胞球形或椭圆形,当几个球菌连在一起是

接触面扁平。 单球菌:细胞沿一个平面进行分裂,子细胞分散而单独存在。 双球菌:细胞沿一个平面分裂,子细胞成双排列。 链球菌:细胞沿一个平面分裂而第二次细胞分裂与第一次分裂面平行,子细胞呈链状排列。 四联球菌:细胞按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分裂,子细胞呈田字形排列。 八叠球菌:细胞按三个互相垂直平面进行分裂,子细胞t 特征性叠在一起呈立方体排列。 葡萄球菌:细胞分裂无定向,子细胞呈葡萄状排列。 b)杆菌:杆状或类似杆状的细菌。各种杆菌的大小、长短、弯度、粗细差异较大。排列一般分散存在,无一定排列形式。排列一般分散存在,无一定排列形式。 c)螺旋菌:细胞呈弯曲状的细菌。 弧菌,细胞短,不满一圈仅有一次弯曲,呈弧状,如脱硫弧菌。 螺旋菌,细胞为2次以上弯曲、呈螺旋形,较坚韧,如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