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教材)大象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大象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大象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大象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准备单元

倒立的小丑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本单元只有一课内容,本课没有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要素,本单元通过研究“倒立的小丑”让学生感知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用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为后面单元有重点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作铺垫。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已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同时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已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探究经历,学生对“倒立的小丑”也非常感兴趣,可以提出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所提出的问题是发散性的,有些问题超出学生现有研究能力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挑选出在课堂能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对所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尝试从“倒立的小丑”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对所提出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作出假设。

(3)探索发现使小丑倒立更稳固的方法,从实验中感受平衡的原理和现象。

(4)喜欢参加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挑选一个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关于“倒立的小丑”的问题来研究,并作出假设。

难点:针对假设做实验,并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走钢丝杂技表演视频、小丑卡片、卡纸、环形磁铁、棉线、剪刀、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马戏团里小丑走钢丝的演出视频。

2.提问:“在马戏团里,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精彩演出?”

预设:小丑在走钢丝!

3.交流:小丑怎样走钢丝?

预设1:走钢丝时小丑的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杆子。

预设2:小丑不是把杆子举高,而是放得很低。

……

3. 讲解: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表演让我们叹为观止。其实这些杂技表演正是应用重心低于支点的原理。走钢丝的演员为了不使自己的身体很大幅度的左摇右晃,手里往往都要拿一根长长的杆子,这样相当于延长了手臂的作用,也就是使身体的重心尽量保持在小幅范围的晃动。另外这根杆子不是被举起来的,而是尽量放低,这样身体的重心就下移了,重心低于支点时才更为稳定。

4.实验演示,引出研究目标:倒立的小丑。

瞧,有一位冒险小子,它也想来学走钢丝,它想先学着让自己倒立在钢丝上不摔下来。(出示课题:《倒立的小丑》)

(实验方法:请两位同学拉直棉线,把小丑模型头部朝下,并把小丑模型头部开口的地方放在棉线上,上下调整棉线高低,小丑就可以倒立着走钢丝了。但小丑在棉线上摇摇晃晃,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

二、提出问题

1.关于这个“倒立的小丑”,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预设1:小丑为什么能倒立在棉线上?

预设2:怎样制作倒立的小丑?

预设3:怎样才能让小丑更不容易从钢丝(棉线)上掉下来?

预设4:小丑的头部为什么要开一个口?

预设5:怎样才能让小丑在棉线上自由滑动?

……

2.挑选出课堂上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1)提问:哪些问题是科学问题?哪些问题是在课堂上能够探究出答案?

(2)讲解: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科学问题,并且问题难度不能超出我们现有的研究能力。

(3)交流:挑选出课堂上能够探究出答案的科学问题,并汇总。

(4)记录:挑选一个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并写下来。

三、猜想假设

(1)讲解:假设要有依据,可以从问题发生的条件或原因等角度思考。例如:如果……,那么……

(2)针对我们挑选出的科学问题,说一说自己的假设,并记录下来。

四、实验

(1)针对假设,从材料超市中选取实验材料。

(2)写出实验步骤(用文字或图画的方法)。

(3)针对假设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得出结论

根据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给小丑的手掌对称的地方各贴上一样多的环形磁铁,小丑更稳固。

(2)延长小丑的手臂,小丑更稳固。

……

六、总结

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可以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和假设不一定正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要勇于调整自己的观点。

七、拓展

你还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加强重心达到稳定目的的例子吗?

预设:不倒翁、落地扇厚重的底座……

【教学反思】

播放一段马戏团里小丑走钢丝的精彩演出的录像视频,小丑们幽默风趣又技艺高超的演出,把学生们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发出惊呼。成功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视频播放完了,学生仍沉浸在刚才看到的精彩演出中,要趁热打铁地提问:“小丑怎样走钢丝?”让学生梳理出小丑走钢丝的技巧,为后面研究

“倒立的小丑”作基础铺垫。

在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前教师要讲解小丑走钢丝时手拿长杆子的原因,也就是降低重心更稳固的原理,有助于学生提出有依据的猜测。

第一单元

小小气象员

1测量气温

【教学分析】

《测量气温》是第一单元“小小气象员”的起始课,学生通过认识了解气温计,并学习使用气温计来测定气温的方法,分析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体会初步的数据处理。

教材第一部分用学生讨论图引入主题——气温。关于气温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科学素养。

第二部分活动分为观察和测量两个环节:观察用于测定气温的工具——气温计,从气温计的结构、功能、单位、量程、刻度等了解如何使用气温计。认识了气温计以后,学习如何正确地识读气温计,并通过测量气温的活动巩固。

第三部分为表达交流,学习初步统计数据的方法,将测量数据表绘制成图形,说明一天中白天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本节课教学环节、活动都较多,期间还有长达一天的气温记录,还第一次出现了简单的数据分析,学生第一次需要绘制图表来处理数据,容量相对较大。

学生已经对于气温计不陌生,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体验,但是有关气温计的具体结构、功能、单位量程等等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同时,本节课是上科学课以来第一次出现测量数据并记录,第一次出现用图表的方式处理数据,这都是学生所没有经历过的。

综上,记录时间长、学生不熟悉,故本节课用两个课时来完成。

由于本节课需要记录户外气温数据,因此教师需要提前考虑好室外测温场地的选址,以及雨天的预备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

2.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学习正确的识读温度计

3.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不同时段的气温,观察并测量有效的数据资料

4.能够根据数据资料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5.激发学生了解天气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每组:气温计

活动场地:操场阴凉通风处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热吗?

生1:热,出了一身的汗,当然热。

生2:我看了天气预报,今天的气温有三十多度,非常热。

师:三十多度指的是今天的?

生:气温。

2.提出问题

师:嗯,气温就是空气的冷热程度。那关于气温你都知道什么?你又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生1:我知道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测出来。

生2:我想知道怎么来看温度计。

生3:我想知道经常听到的摄氏度和度是不是一样的呢?

……

师:原来大家都对温度计都很感兴趣呀,那我们这节课就先来看看温度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怎么用。

3.观察

师:温度计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玻璃管、玻璃泡、液柱、背板、刻度和单位。它们都在哪儿呢?我们比一比谁能自己仔仔细细地观察温度计,并且找到它们,接受挑战吗?

生:接受!

师:好,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温度计可以用来观察,每人一张的记录单上印有温度计的示意图。找到这几个结构,并且标注在图上的小朋友就是挑战成功啦!注意:温度计一定要轻拿轻放,如果有发现破裂的,要立即向老师报告,明白了吗?

生:明白!

(学生开始观察活动,教师巡视,基本完成后收回温度计)

师: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他的发现吗?

生1:(上台为大家介绍)我发现了背板是固定温度计的塑料板。玻璃泡和玻璃管是连在一起的,中间有红色的液体就是液柱。液柱是可以变化的,用手轻轻捂住玻璃泡,液柱就会升高。刻度在温度计的一边,像尺子一样。测量单位在最上面,好像有一个符号,但我不知道这个符号怎么念。

师:说的真全面,还把自己的小发现和大家分享了,真棒!还有谁要补充吗?这个小符号谁认识?

生2:这个符号就是度,但是它的大名叫摄氏度,我是看书知道的。

师:你知道的真多!表扬你!左上角一个小圈,右边一个大写的C,这就是摄氏度的符号。

生3:我还发现温度计的刻度和尺子不太一样,尺子的都是从零开始的。温度计的刻度0在中间,前后都有数字。

生4:我知道!0以下就是零下多少多少度了,天气预报里常常这么讲。

师:大家太厉害了!是的,零的上面是零上某某摄氏度,但是我们一般可以省略“零上”不说,零以下就是零下某某摄氏度了,“零下”不能省略的。全班同学这么快就完成老师的挑战了,那我再出两个附加题考考大家,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注意了,最上面和最下面的温度要怎么念呢?

生:这个温度计最高可以测到40摄氏度,最低可以测到零下50摄氏度。

师:真聪明,直接看最上和最下的温度数,就是这个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那每一个小格子又代表什么呢?

生:每一个小格子是1摄氏度,因为刚好10个小格子是10摄氏度!

师:算得真快,很棒!温度计有很多种,其中专门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也叫气温计。全面认识了温度计以后,我们用气温计去测测现在的气温吧。

4.活动

师:测量之前老师有一个小提示,我们在读气温计的读数的时候,眼睛要平视红色的液面部分,才能读得准,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测量气温时,一般要选在室外没有阳光直射而且通风的地方,你们觉得学校哪里符合?

生1:操场的大树下面。

师: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好,我们每个小组拿一个气温计,5分钟的时间去测量今天的气温,一定要等气温计的液柱稳定了才可以读数的哦!把你们测量后的数据记录下来。还要注意安全!

(生测量当天气温)

师:今天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生1:今天的气温是31摄氏度,好热。

师:你们同意吗?

生2:我们测的是30摄氏度。

师:诶?怎么不一样呢?

生3:可能是测的地方不太一样,温度有一点点差异,也有可能是有人读数的时候没有平视。

师:说的真好!这个小任务完成了,我们来个有挑战性的!你想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热吗?打开记录册,明天带上你们的气温计,分别在5个不同的时间去同一个地点测一测校园的气温,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测量气温》总共用了两个课时,以下为第2课时)师:上节课后大家都测了白天时校园中的气温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观察记录呢?

生1:我早上8点测的气温是26摄氏度,上午10点测的是28摄氏度,中午12点是30摄氏度,下午2点是32摄氏度,下午4点又回到了29摄氏度。

生2:我早上8点测的气温是26摄氏度,上午10点测的是29摄氏度,中午12点是30摄氏度,下午2点是33摄氏度,下午4点又回到了30摄氏度。

师:他们两个测的数据基本上一样,但是有些小小的差异,这是有可能出现的。听过他们的数据后,有谁能飞快地告诉我,校园中白天的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吗?

生:……忘记他们说的数字了,但我记得好像下午2点时气温最高。

师:当我们听到或者看到一串数字的时候,我们很难听一遍或者看一遍就能知道这些数字代表了什么样的变化规律,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些数字变成更好看的图表,这样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它们的变化规律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如何把数字变成柱状图。

师:(分发空白格子图)柱状图其实就是给数字换一种表示方法,不写数字,把数字数成小格子,一个个地摞起来,比如:8点测到的气温是26度,我们就在8点的上方涂黑26个小格子来代表26摄氏度;十点的上方呢?

生:我测的十点是28摄氏度,涂28个格子。

师:非常好,要根据自己的测量数据去制图。我们比一比谁做的图最清晰。

(学生绘图)

5.表达交流

师: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做的柱状图呢?

生1:这是我画的柱状图,我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小格子都涂黑了,但是我发现这样不好看出是多少度,每次看都要再数格子,所以我在每个柱子的上面还标注了数字补充。

生2:我涂格子的时候发现好累,所以我是用铅笔圈出了最外围的样子,我觉得也不影响,这样方便简单,很省时。

生3:我发现看柱状图的时候只需要瞄一眼就能知道大致的变化规律了,比表格好看多了,我很喜欢柱状图。

生4:我看到教材上有用线画成的图,所以我把我柱状图最上方的线条连起来了,我觉得我也会做这样画线的图了!

……

师:大家太棒了!画出了很多专属于自己的柱状图,那谁能结合自己的图表说一说,我们校园里白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吗?

生:从8点开始不断地上升,到了下午2点时是最热的,然后气温又慢慢降下来了。

师:说的真清晰!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1:我有一点不同意,只是因为你两点去测了气温是最高的,可能最高的气温是1点的时候呢?但是那会儿我们又没有测气温。

师:那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他刚才的说法呢?

生1:我认为应该说两点左右气温可能最高,这样比较合理。

师:掌声送给他!他不但关注到了数据的变化,还关注到了每个时间段内的变化,太棒了!说的话也十分的严谨,真厉害!

师:我们由于要上课,很难隔一点点时间就去测量一下气温的,所以,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的数据,他们有许多高级的仪器可以帮助他们测量得更细致、更精确。

师:看这幅图,是我们市昨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图。怎么不是柱状图?谁能看懂?它和柱状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这个图没有柱,但是有像刚才那个同学在柱状图上连的线,我们想象一下线条的下面有柱子就可以啦!

师:这种图就叫折线图,你可真厉害,都自己学会看折线图了!其他同学听懂了吗?谁能说说昨天我们市的气温是怎么变化的?

生1:先降低,然后升高,然后降低。

生2:我补充,是从0点开始降低到5点,然后升高到14点,然后一直降低到0点。

师:嗯嗯,你加入了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很棒!那你们觉得看这样的图和我们之前记录数据的表格比你更喜欢哪个呢?

生1:我喜欢图,很好看。

生2:我喜欢表格,好写不费事。

生3:如果让我记录数据我喜欢表格,但是如果问我怎么变化的,我喜欢图更多。

师:各类的图表是帮助我们分析数据的好帮手,今天我们认识了柱状图,以后我们还会认识更多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数据的好朋友的!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能够把握住本课的重难点:认识气温计和对数据进行绘图分析上。在引入环节,通过收集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完成单元探究目标。在认识气温计的过程中,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让学生通过发现式的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听讲,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察时的注意力也有明显提升。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因为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绘图,所以花了大量时间,一步步地教学生绘制柱状图,踏踏实实地做好基本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总结点评】

本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准确的把握住学生的学情,在充分了解学生已知的部分后,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发现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同时,本课时是小学科学阶段第一次出现数据记录表、数据分析图,教师极具耐心的为第一次尝试的学生给足时间,做足功夫,强化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几个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力,从多角度鼓励学生分析、辨别几种数据处理的方式,极大的为之后的有关数据的处理打下良好基础。

2 辨认风向

【教学分析】

本节是第一单元第二课,在研究过天气中的气温后,紧接着研究天气中也十分重要的风。

教材第一部分用学生讨论,讨论的是如何判定风向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主题:风。

第二部分是提出问题:关于风你有哪些已经知道的?还有哪些想知道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自己有关风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第三部分是阅读,本节是首次通过阅读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了解到风向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风向。

第四部分是制作,在阅读了如何判断风向后,我们需要一个小工具来帮助我们判断,因为只靠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并不准确,第四部分以步骤图的形式向学生仔细介绍了风向标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第五部分是用自己做好的小小风向标实际观测试一试,通过使用工具和记录单,像上一课一样观测并记录下自己观测的结果。

学生对于风的感知是很深刻的,但是都停留在感觉上,没有对于风的具体的描述,特别是关于风的方向上,引导学生关注风除了大小不同方向来源也很重要。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语文的学习,阅读能力大大进步,通过简单地阅读进行学习并没有什么障碍,而且能够锻炼学生在资料中寻找关键点的能力,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本节课由于需要记录户外风向数据,需要教师提前考虑好室外宽阔场地的选址,以及下雨预备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风吹来的方向是风向,能够辨认方向来表示风向

(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风向标的制作

(4)知道可以用风向来描述风

(5)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每组:剪刀、铅笔、吸管、硬纸板、大头针、指南针

(2)活动场地:操场上较开阔的地方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有风吗?有人有注意到吗?

生1:今天没有风,如果有风会凉快很多

生2:今天有风,只是风很小

2.提出问题

师:看来大家看法还不太一样,那关于风你都知道什么?还有没有什么想知道的,有关风的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生2:我想知道风是从哪儿来的?

生3:我想知道风的大小怎么判断。

3.阅读

师:我们都知道风的大小有很明显的差别,那你们知道风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吗?

师:如何来辨认风的方向呢?

生1:风从哪儿吹来的,就是什么风

生2:不对吧,是风吹到哪里去才是什么什么风

师:他们谁说得对呢?我们去查查资料找找答案吧,请打开科学书阅读有关风向的内容(学生阅读)

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到底什么是风向?

生: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比如说,风从北边吹来就是北风

师:很好,说得很清晰!

4.制作

师:那大家想不想亲自测一测今天的风向呢?

生:自己感觉是不准的,有没有测风向的工具可以用的吗?

师:你说得很对,观测天气现象很多都要借助工具,但是今天的工具我们自己来动手做——简易风向标。需要以下的材料,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怎么做呢?请仔细观看微课视频。

(播放制作风向标微课视频)

师: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好,在开始之前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使用剪刀注意安全,大头针很尖更要注意安全。好吗?

生:好

(学生制作简易风向标,做好后归还工具)

师:谁做好啦来跟大家分享以下自己的制作小经验?

生1:我在用大头针扎吸管的时候觉得很不好扎,于是我用橡皮垫着就好多了

生2:我在剪吸管的时候不知道该剪多深,所以我先剪了硬纸板,然后再根据硬纸板的大小去剪了吸管,我觉得这个步骤更好用。

生3:我发现我的风向标扎了针以后不怎么转得动,我觉得可能是大头针磨到了吸管,所以我用铅笔头把针孔扩大了一些,现在好多了!

5.活动

师:做好了自己的小工具,我们可以去操场上测一测风向啦,两个小提示:测定风向时,要多测几次,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最多的风向作为观察结果;大家要保管好自己的风向标,里面有危险的大头针,不可以丢在操场上。10分钟的观测时间,记得要带上记录册记录你观测的结果哦!

(学生下楼测定风向)

师:我们分享以下大家测定风向的结果吧?谁愿意来?

生1:我测定是操场上早上11点半时的风向是东南风,风向标箭头刚好指的是东南方生2:我测定是在前门处早上11点半时的风向是东风,风向标箭头刚好指的是东方师:嗯嗯,看来不同的地方的风向还不尽相同呢

师:我们这节课了解了什么是风向,制作了简易风向标,并用它测定了校园里不同地方的风向,下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风。

【教学反思】

本课中我以探究目标为引导,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关风的问题后,用阅读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答案,这也是在低段科学中未出现过的教学方式,通过鼓励学生从阅读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在制作的部分,由于工序比较复杂,我特选择了用微课视频的方式提醒学生关注到几个容易出错的地方,并通过简单的改进实验材料打印风标和风尾来减少学生失败的概率,同时也为课堂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总结点评】

本课是一节充满着动手趣味的课,通过自己制作用于检测风向大小的工具来测量本节课新学的风向。本节课有两个第一次:第一次用阅读的方式学习新知识;第一次用自己制作的工具进行观测。这两个部分教师都处理得很好,一方面大胆的放手锻炼学生,一方面自己从小细节帮助学生减少阻碍和困难,让学生在动手制作和动脑测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

3 判断风力大小

【教学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三课继上一课研究风的方向后,继续讨论风力的大小。

教材第一部分引入对话从上一课的提出问题中选取了有关风的大小的问题作为本节课重点研究,紧接着一段有关风力大小的阅读,阅读中明确了什么是风力,什么是风力等级,以及测量风力等级的工具,和根据户外物体的状态估测风力大小的风力级别对照表。

明确风力和风力等级后,和上一课类似,第二部分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力计,通过使用自制工具和记录单,观测并记录下自己观测的结果。

学生对于风的大小是有明确的感知的,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够根据户外的一些物体的状态来判断风力的大小,但是对于科学上对于风力的划分没有概念,也少有利用过工具具体测量风力大小的。

本节课由于需要记录户外风力大小数据,需要教师提前考虑好室外宽阔场地的选址,以及下雨预备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风表现出力量的大小是风力,能够根据简单现象估测风力大小

(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风力计的制作

(4)知道可以用风力大小来描述风

(5)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每组:直尺、乒乓球、量角器、棉线、透明胶带、黑笔、剪刀

(2)活动场地:操场上较开阔的地方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风向的问题,关于风我们还提了哪些问题?

生:风的大小怎么判断?

生:我觉得风的大小可以看外面的树来判断

师:那到底风的大小是以什么来判断的呢?我们来一起看看。

2.阅读

师:仔细阅读教材上有关风力的阅读。

(学生阅读)

师:好,到底风的大小是用什么来判断的呢?

生1:风力的大小是以户外物体的状态来看的,每种状态对应一种风力

生2:不是,风力的大小是要风力计测算出来的,但是在没有风力计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判断户外物体的状态来估测

师:说得真好,那谁可以来介绍一下具体的风力等级吗?

生:阅读里有一个对照表的口诀………………

师:那我来考考大家,看看谁能最快告诉我对应的风力等级好吗?轻风拂脸面?红旗飘摇?纸片乱飞?风吹树枝断?

(教师与学生互动游戏作答)

师:在科学上一共分出了18级来区分风力的等级,但是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不需要这么细的等级来这么精确的区分风力,所以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建议的风力计,只要可以判断得出微风、中风和小风就可以啦。

3.制作

师:仔细观看微课视频,看一看如何制作简易风力计

(观看微课)

师:看懂了吗?量角器上微风、中风、大风的范围可以直接从打印好的纸上剪下来粘上。

生:看懂了。

师:提醒大家使用剪刀注意安全,保持桌面地面整洁。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活动

师:大家都已经做好自己的简易风力计了,我们去试一试吧!在操场上测量风力,判断一下今天风力的大小是多少?请注意,观测时间10分钟,请大家按时回教室。

(学生下楼活动,测定风力大小,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测定的风力有多大?谁来自己的发现?

生1:我测了4次,有三次是中风,有一次是微风,我觉得可能今天应该是中风。

生2:我测的时候发现有时候会忽然有一个风吹过来一下就吹成大风了,但是很快又没有了,一般来说都是稳定在微风的位置,所以我认为今天是微风。

生3:我在测的时候发现要顺着风向去测定,不然那个绳子就会贴在量角器上,飘不起来,我测的时候是微风偏多,但是我觉得这个只能算是我测的时候的风力,不能用来说今天一天的风力都是微风。

……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差呢?

生1:风力就像风向一样,是容易经常变化的,甚至有的时候只是忽然吹来一阵风,所以风力的测试也是在短时间内有效的

生2:我们制作的小工具比较简陋,我觉得如果用专业的设备去做可能会更好一些。

生3:我想到如果能够过一点点时间就测一下,然后看看一天中风的范围再来确定可能会更好!

师:这都是大家都努力思考的结果!真棒!一般在气象站测试时,也会采取一些统计的方法来更合理的确定一段时间内的风力大小,取最多出现的等方式来减少某一次测量风力所产生的误差。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风力的大小,关于风大家还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也可以继续研究下去。

【教学反思】

本课承接上课,继续研究有关风力的内容,本节课在上节基础上有一段更长的阅读学习,我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问夯实、游戏巩固几个环节来提高阅读环节的有趣性,也用更多的方式让阅读材料不再是读了就没了,让学生从阅读中真正得到知识,还能记住知识。本节课和上节课一样,也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风力计,考虑到学生数学已学知识,也在材料上做以了简单的改造,有效的降低了出错率,学生也能够更快的完成了。

【总结点评】

本课和上节课类似,教师在阅读部分的把握十分有阶梯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习、巩固内容,不管是什么样水平的学生都能从这几个环节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趣味十足,学生兴致昂昂。在本节课最后的测量后的讨论中,学生提到了许多在测量时的困惑,这是用简单工具测量必须要面对的结果,就是不准确、不统一,教师把这个问题放在学生中解决,让学生思考产生误差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4 云量和降水量

【教学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和支持条件分析等……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四课,在研究过风向和风力两个有关于风的天气问题后,本节课着手于云量和降水量。

教材引入一段对话,分别从观察云和观察降雨的角度提出问题:今天是晴天还是多云呢?怎么知道下了多少雨呢?

要解决引入的问题就需要了解到云量与降水量,教材的第二部分是阅读,分为云量与天气和降水量两个部分,分别用图片、示意图、表格等方式介绍了云量、云量与天气之间的关系、降水量以及降雨强度等级表。

学习了云量和降水量之后,最后一个部分是制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雨量器,并且准备好用自己制作的雨量计来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降水量做以测量和统计。

学生对于降水量的概念较为熟悉,但是对于云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云量的观察较少,有时更多的关注云的形状,对于云的多少,特别是占天空面积的多少并没有太多关注。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晴天、阴天、多云这样的描述天气的词汇,但是更多的是用这些词来描述整体的天气状况,而不是根据云量来进行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区。

本节课由于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来记录户外降水量数据,需要学生将制作好的雨量器带回家,教师提前考虑好材料准备和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云量是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降水量是降水多少的数据。

(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雨量计的制作

(4)知道可以用云量和降雨量来描述天气

(5)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每人:塑料小筒,透明塑料尺,双面胶

(2)活动场地:操场上较开阔的地方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里的一些词语,比如:晴、阴天、多云,这些词是什么含义呢?

生1:晴天就是不下雨,阳光很好;阴天一般看不到太阳。

师:那晴天和阴天就是以看不看得到太阳为准?

生2:我认为不是,不是还有一个多云吗?可能是和云有关。

2.阅读

师:那我们一起来找找,到底这些词语是什么含义。请阅读教材“1、云量与天气”。

(学生自行阅读)

师:找到答案了吗?

生1:找到了,这个天气时根据云的多少来判断的。

生2:不是云的多少,而是云占了天空的多少,书上有几幅示意图,如果云很少,不超过天空面积的二成就是晴,我之前一直以为晴就是不下雨的意思,看来不是的。

师:是的,这些天气词语其实是和一个新名词有关:云量,我们常常根据云量来描述天气。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分成了几个大类,分别是晴、少云、多云和阴天。那今天的云量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亲自去观测一下吧!请大家带好练习册和铅笔,去操场上观测一下今天的云量,并把看到的云量填涂到圆中,并勾选你认为今天天气的情况。5分钟观察,可以回教室进行填涂。

(学生户外观测云量)

师:今天的云量情况怎么样?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今天的云量很少,只是少少的飘了几朵云,我认为没有超过天空的二成,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天气情况是晴天。

师:你说的真完整!真棒!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看来我们都已经学会如何判断云量了,以后也可以多多观察自己来判断天气。

师:除了云量可以描述天气的情况外,天气中也有一种经常出现的天气:雨。有时雨大,有时候雨小,那怎么来知道下了多少雨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吧。

生1:可以用一个小盆接住雨,下了多少就知道了。

生2:那你一个小盆只能接住小盆那么大的地方的雨,其他地方下的雨就不算吗?

生3:可是也不能用一个超级大盆去接住所有地方的雨水吧。

师:你们说的真热闹,我们先来看看,科学上是用什么来衡量下了多少雨的。请阅读“2、降水量”。

(学生自行阅读)

师:你们的疑惑解决了吗?谁来说说?

生1:雨的多少用降水量来衡量的,单位是毫米,我还知道了降雨等级表,是根据降水量你的多少来衡量是否是大雨的,而且我知道了降水不单单是下雨,下雪下冰雹都算降水的。

生2: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生3:我知道了,因为不可能把每个地方下的雨都接起来看有多少,所以我们就只算下雨下了多“厚”,就是下的水有多深,因为下雨了之后是到处都有雨的,只要测出一个地方下了多深的水,其他的地方是一样的。

师:你太厉害了,是的,我们不可能去接住所有的雨,但是雨一般是下的比较均匀的,所以我们只需要在一些地方进行测量下雨的水深就能代表到底下了多少雨水下来,结合降雨强度等级表就可以判断降雨强度。

3.制作

师: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个能够测量降水量多少的雨量器吧,请大家先自己阅读步骤,找一找操作中哪里最容易出错?

(学生自行阅读)

生:我找到了!尺子贴上去的时候,0刻度线要对准杯子里面的杯底,不是杯子外面的杯底。

师:真棒!大家注意了,制作过程中千万要对好尺子的刻度位置哦!

(学生领取材料,制作雨量器)

师:时间到,谁对自己做的雨量器比较满意?来和我们展示一下?

生:这是我做的雨量器,我的尺子贴的很稳,而且0刻度是对准里面的杯底的。我还在杯底写上了我的名字和今天的日期。

师:他的雨量器做的可真好!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了,可惜今天没下雨。不过没关系,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模拟降雨器,这是一个扎了孔的塑料瓶,只要装上水,把有孔的一面朝下,就可以模拟下雨了!我们可以用模拟降雨器模拟24h的降雨,然后测量一下你的降雨量是多少,对应等级表看看是什么等级的雨。

师:提醒大家,不要把自己弄湿了,请在操场上模拟,不要弄湿教室。时间:5分钟

(学生领取模拟降雨器,进行模拟降雨)

师:你们的“雨”下得大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1:我们测量的降水量是12毫升,对照表格,这是中雨。

生2:我们的模拟降雨器上有很多孔,我们测量的降水量有35毫米,这已经是大雨了!

生3:我们本来测好端上楼的时候撒了一些,是20毫米,现在来看是中雨,如果没有撒可能是大雨。

……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这是我们上课体验的模拟下雨,试用了一下雨量器,非常成功。所以请大家回家后,把雨量器放到户外露天的地方,我们用雨量器测一测真实的降雨量,测量一周时间的降雨情况并记录在练习册上,好吗?

生:好

师:那我们下节课再来看看一周的真实的降水量是怎样的。期待大家的观察结果哦。

【教学反思】

本课中延续之前的风格,培养学生从阅读中自己汲取知识的能力。本课中创新改进使用模拟降雨器来进行降水量的模拟,可以让学生在当节课完成一次体验、并对应数据做出适当的分析,有效的巩固学生的对降水量的理解和雨量器的使用,特别是降雨器还可以模拟不同的雨量大小,得出多组数据。同时也解决了天气问题给教学带来的不确定性。

【总结点评】

本课最大的亮点是使用了模拟降雨的方法来模拟了不同的降雨,学生非常感兴趣,也非常乐于体验使用。有了模拟降雨方法,不但解决了天气问题带来的尴尬,而且可以在当节课就能刚刚制作好的新工具——雨量器,再次巩固雨量器的使用、读数、数据分析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几次,再拿回家去使用,测量一周内的降水量也更加合理。

5. 制作《气象科普小报》

【教学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和支持条件分析等……、

本课是第一单元天气的最后一课,在学习了气温、风向、风力、云量、降水量之后做以总结和拓展。

引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制作一份《气象科普小报》,向同学们宣传气象的有关知识。

教材主要展示了设计制作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图讨论在制作小报过程中的需要注意到的问题,比如:配图、版面、内容的选择。之后展示了两个已经完成的气象科普小报的样例:分别是天气与气候和暴雨的相关介绍,图文并茂。为学生在制作时提供参考。最后的活动是将大家制作的《气象科普小报》展览,表达交流。

学生在上过前面几课后,对天气中常出现的一些天气的指标有了较好的认识,但是都相对比较独立,对于整体的天气和气候、一些特殊天气极端天气、天气气象与生活的关系等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普遍有所听说,但是没有认真的研究过,也没有和同学们在一起交流过。

本节课需要教师提供现代化的查找资料的设备,或提前为学生整理好可以供他们使用的图片以及资料。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2)知道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3)能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4)激发学生主动和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5)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每组:白纸、彩笔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有关于天气的知识呢?都做了哪些好玩儿的活动呢?一起来总结回顾一下吧:(板书:气泡图主题【天气】)

生1:我们认识了气温、风力、风向、云量和降水量这几个科学的描述天气的词

生2:我们制作了很多工具,测风力的、测风向的、还有雨量计

生3:我们还知道了天气里的很多标准:风力等级的标准和降水量等级的标准

生4:我还会用了温度计

生5:我们还画了柱状图

……

(学生回忆学习到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的气泡图上做以补充)

师:我们原来已经学到了、做到了这么多事情!

2.提出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习到的,关于天气我们还提出过很多问题,或者说,除了这些,关于天气你还想知道什么?比如说:你有在哪里听说过或读过一些有关天气的小内容?你有听过哪些不太明白的有关天气的词?你还有哪些特别的天气现象很感兴趣?都可以说一说生1:我知道地球上很多地方的天气都不太一样,比如南北极就很冷,非洲赤道附近就很热,我想知道哪些地方气温最低,哪些地方气温最高,那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生2:我知道台风、雷电、暴雨都是比较少见的天气情况,但是经常已出现就会造成比较大的损失,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预防或者正确及时的躲避呢?

生3:我每天都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天气预报,我觉得天气预报很神奇,我们只能看到现在的天气,但是预报能够预测未来,我想知道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

生4:我有时候看天气预报,电视上会说一些什么什么预警,有的是红色、蓝色的,我想知道这个预警到底是什么,这些颜色代表什么?

……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太棒了!我们可以自己试一试去研究它们!

3.设计制作

师:我们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制作一张《气象科普小报》来想同学们介绍你感兴趣的有关气象的问题,或者帮助同学们了解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这张小报要如何做才能让大家都喜欢呢?

生1:内容大家要感兴趣,如果内容不感兴趣,做的再好也没有人看

生2:除了内容,对于小报的设计装饰也很重要,大家都会对做的好看的小报感兴趣些生3:设计也重要,要多放一些图片上去,我就很喜欢看图片,因为很直观。

……

师:大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很多的小建议,那给大家3分钟的讨论时间,每个小组确认一下自己的选题和分工吧!

(学生讨论)

师:好的时间到,我想请一个小组和大家分享一下他们刚才的讨论结果。

生:我们组确认的选题是预警标志的介绍,因为一般预警的天气都是很厉害的天气,都不太适合出门,我们希望大家能够认识这些标志,以后就能根据预警来判断自己的出行了。我们组的分工是,XX和XX负责从资料中选取内容,然后XX因为字写得很好,我们让他来把我们需要的内容抄上小报,剩下的寻找或者制作一些装饰和图片来让小报变得更好看。

师:你们组的分工真细致!那既然大家都准备好了,请组长根据组内选定的课题到老师这里来领取相应的资料和图片,还有彩笔。

(学生开始设计和制作)

师:时间到,我看到很多小组都已经做好了,谁比较有信心来和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小报吧!

生:我们制作的是气温之最小报,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南极洲,地面的温度非常低曾经测出过零下八十多度到九十度,非常非常冷,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南极洲的图片,终年都是这样的冰雪。而地球上的另一个地方叫作卢特沙漠,这是一片在伊朗地区的沙漠,这里曾经测出过71摄氏度的高温,基本上没有东西可以在这里存活。大家可以看到图片,这里不但有沙漠,沙漠上还有黑色的火山熔岩,所以气温极高。我们感到很吃惊的是,大家都在地球上,最冷的和最热中间的差距居然能有一百五十多摄氏度,希望大家喜欢我们的介绍!谢谢

师: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他们的题目我很喜欢,我也想知道哪里最热,哪里最冷。

师:时间有限,不能一个一个小组的展示大家的作品了,但是我会把每个组的小报贴在教师的后面,我们下课时间可以慢慢来看,看看能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最后一课,我在课堂的开始用了气泡图的方式帮助全班同学回顾本单元的内容,并在黑板上呈现出来,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总结的示范,学生之后完全可以参照看到的方法自我进行总结。在设计制作的阶段,特意添加了调查学生兴趣的环节,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最无力的环节就是给小报选题,为了突破这个问题,我特意用一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都有哪些有关于天气的问题,这也培养贯彻了本单元的探索目标——提出问题。在有题目而且还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可选时,学生制作小报、查阅资料的积极性也同时提高了。

【总结点评】

本课中教师能够利用气泡图组织学生用集中讨论的力量梳理单元内容,是对之前的学习很好的巩固。特别是这样的总结方式,在学生面前具有一定示范性的作用,学生之后也可以慢慢利用这样的方式自我梳理知识体系。在制作的部分,教师特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让学生进行查找,这些资料几乎涵盖了天气部分的很多知识,学生从资料中筛选、剪贴、抄写、贴图,这样的方式大大的激发学生主动和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热情,同时也是对于本单元许多次在阅读中学习新知识的挑战,培养了学生阅读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第二单元

动物的特征

1.动物的繁殖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首课,它统领着本单元,将学生的视角引入动物的研究。教材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放飞和平鸽引入,让学生观察后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然后聚焦到鸽子是怎么出生的问题展开研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等形式寻找鸽子出生的全过程。

再从身边熟悉的其他小动物的繁殖图片(影像资料)的观察,结合学生已知的其他动物的出生进行比较,认识到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不同的,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繁殖方式进行分类。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拓展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孵化小鸡的过程,亲身经历与听别人说的和从书本上看的绝对是两码事,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孩子的经历,让孩子体验这个过程,在体验中学习科学,理解科学。

【教学目标】

(1)通过事实证据让学生能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后代的主要方法。

(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3)认识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延续至关重要,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培养尊重、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记录纸。

活动场地:实验室。

【教学过程】

一、观察

师:播放北京天安门放飞和平鸽场景视频,让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

生:这么多鸽子,小鸽子是母鸽子生的吗?

鸽子怎么繁殖后代?

鸽子吃什么?

……

师:同学们问题真多啊!我们今天先来研究一下鸽子是怎么出生的。

二、事实证据

课前已安排学生查阅和实地采访鸽子是怎样出生的资料。

谈话:动物的繁殖方式很多。在我们平时观察到的动物活动中,哪些是动物的繁殖活动?把自己知道的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知道鸽子是从蛋壳里孵出来的。

生2:鸽子妈妈不会直接生小鸽子。

……

(注意:概括学生的口头语言)

师:请同学们观看鸽子胚胎发育图。(有条件的学校可播放视频)

生:我明白了小鸽子是怎样出生的了。

三、处理信息

过渡:了解了卵生动物,大家再来看这些动物它们是怎样出生的?

师:你们还见过哪些动物宝宝?它们是怎样出生的?

1. 谈话: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关繁殖的图片,请孩子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动物正在做什么,哪些动物跟小鸽子出生相同、哪些不同?和繁殖后代有什么关系呢?

2. 学生观察图片,并找出像鱼、昆虫、鸟类动物繁殖的共同点。有些动物不产卵,如猫、狗、兔等。它们直接生出小动物。

师:我们按照动物的繁殖方式不同,分分类。(填写分类表)

(师适时引导)

3. 小结卵生、胎生动物的特点:像小鸡、小鸟等先产卵(蛋)再孵化成小动物的,就叫卵生动物。像小猫、小兔、小狗等一生下来就是小动物的,就叫胎生动物。

4. 提问:我们人类是哪一种动物呢?(预设学生抢答:胎生)

四、拓展活动

孵化小鸡。(时间允许,教师可简单介绍孵化过程及注意事项。)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收获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熟悉鸽子为观察对象,观察后提出问题,聚焦鸽子是怎么出生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询问,得知鸽子的出生过程,并发现许多动物的出生与鸽子出生的过程相同,还有许多动物的出生与鸽子的出生不同。比较分类等一系列活动,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提问,培养提问的意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点评】

本课的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了思考空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2 鸟类的特征

【教学分析】

本课在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鸟类的特征,教材仍然以观察熟悉鸽子入手,通过观察鸽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再类比其他鸟找出它们与鸽子的共同特征,然后再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从而进一步感悟到鸟类动物的丰富多彩。用鸟类的特征的认识,引出其他动物类的特征,为第三课动物的分类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能找出鸟的共同特征,并用科学的语言归纳概括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能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3)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激发学生爱鸟的情感,懂得保护鸟的意义。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见几种鸟:黄鹂、海鸥、燕子、孔雀等。

活动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教学过程】

一、观察

通过观察、获取信息。

师:要研究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鸟的特征呢?

生:……

师:我们不仅要研究它们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还应该关注它们的运动方式、繁殖后代的方式以及如何取食和它们所吃的食物是什么等这些方面的特征。为了帮助我们研究,老师特

意请来了一位既熟悉又特殊的朋友,我相信咱们班的同学在它的帮助下,肯定会大有收获的。在它和我们见面之前,老师有几点小小的提示。

小提示:

(1)它的胆子很小,我们在观察时尽量要安静一些。

(2)先整体观察它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边观察边记录。

二、事实证据

师:播放各种鸟的视频或者出示挂图。

(1)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或手中的资料,汇总这些鸟在其他方面的特征。

(2)对比分析每一种鸟的特征,比较几种鸟有什么相同点,最后归纳总结出所有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分组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比较、归纳。

三、处理信息

全班交流:汇报交流、讨论、归纳共同特征

师:哪个组来说一说你们组观察、分析了几种鸟,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得出了什么结论?你们组认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1)交流: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讨论:哪些特征是所有的鸟都有的,哪些不是?

(3)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鸟类动物在体表方面的共同特征,体表有羽毛和哺乳动物身上的毛的区别;并指导学生认识鸟在取食和繁殖方面的共同特征。

(4)通过以上的观察、交流、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板书:体表有羽毛,长有翅膀,靠喙取食,靠产卵繁殖后代。

四、迁移应用

下列几种动物哪些是鸟?哪些不是鸟?说说理由。

【教学反思】

学生课堂上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了鸟类的特征,更使学生了解鸟的种类繁多,让学生养成平时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多总结的好习惯,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等。

【总结点评】

通过本节课学习后,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

3 动物的分类

【教学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其他动物又有什么特征,这一节课研究动物的不同特征,让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给动物分类,让学生在给动物的分类的过程中中,感受动物的多种多样,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教学目标】

(1)动物种类繁多,让学生认识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的特征。

(2)能按自定的标准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能分别总结出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分别举例。

(3)在给动物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并能体验到分类过程中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各组自己写好多种动物的卡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和动物的卡片。

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入活动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种动物,并从你们的卡片中把它找出来贴到黑板上来。(教师先演示一种:如:“鸽子是空中飞的动物”,并把它贴到黑板上。)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分别说出:蜗牛、带鱼、蝴蝶、牛、虎、蝗虫、草鱼、鸭子属于哪一类。

师:思考一下你的介绍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刚才你们小组找这种动物的时候方便吗?怎样做可以方便一点呢?

生:分类。

(2)给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师: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给这9种动物进行分类呢?

生:先小组统一好一个标准,再动手分分看。

师:抽一个组到黑板上来展示。并说说你们的分类理由。其他小组补充不同的分类方法,并分别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并说说你们的分类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由进行板书:按运动方式:游、飞、爬(走)。按生存方式:家养、野生。按食性:肉食、植食、杂食。按身体特征:鸟类、鱼类、哺乳类、昆虫、软体。

师:提出疑问:看黑板上的分类方法,你们感觉到满意吗?为什么?能不能寻找到更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呢?

二、事实证据

师:从课本上选一类动物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观察它们的特征

师:科学家也像我们一样在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看看他们找到了什么好方法呢?请大家看看老师给出的几个动物的骨骼,说说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有脊柱。

师小结:科学家就是根据动物的身体中是否有脊柱,把动物分成了两大类,具有脊柱的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叫无脊椎动物。

请男同学之间、女同学之间大家相互摸摸我们的后背中间有没有刚才我们看到的脊柱?

生:动手摸一摸。

师:说说我们人应该分在哪一类动物中?

生:脊椎动物。

师: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根据课本上老师的提示,请大家再一次来对课本上的这9中动物进行分类。

生:哺乳类、鱼类、昆虫类。

师:每个小组选一类动物,再仔细观察有什么特征并填写在观察记录表里。

三、处理信息

(1)交流展示观察记录表。

一组:哺乳动物观察记录表

二组:鱼类动物观察记录表

三组:昆虫类动物观察记录表。

师:阅读课本上各类动物的特征,再把表格加以完善。

(2)给各类动物增添新成员

师:你们手中还有没分完的动物吧。每组选送2种动物贴到黑板上,找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家”(不要重复)

生:活动。

大象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整套教案

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准备单元 这是谁的脚 【教学分析】 本单元是二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和准备单元,内容只有一课,没有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要着重培养的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要素。在本课中学生将经历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但有侧重点之分,重点放在观察和描述动物的脚的外部特征和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这两个步骤。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重点学习了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的探究要素,并且学习了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科学的观察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序、仔细的观察,科学地描述获 取到的信息,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 2.激发学生对常见的动物的外在特征的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 1.小组材料准备:教材中动物的脚的图片、放大镜、记录单 2.教师材料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师:(PPT出示教材上动物的脚的图片)探探小组在参加电视台《动物小达人》时遇到了难题,他们不知道照片上的脚是什么动物的,需要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向场外同学求助。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脚吗?你猜是什么动物的脚呢? 2.制订计划 (1)师:假设你们就是探探小组,现在你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要打电话向场外的同学求助,你应该怎么做呢?请你们小组讨论,制订你们的计划。(这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制订计划的情况适当地给出提示来帮助学生思考:我们在打电话向别人描述前要怎么做呢?场外的同学听别人描述时要借助什么来比较判断呢?) (2)请一些小组的学生说一说他们制订的计划,互相补充完善,最后PPT展示探究计划的步骤。 3.观察与记录 (1)师:按照我们制订的计划,首先我们要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给场外同学描述的情况,所以我们要有序地、多方面地进行观察,才能观察得更仔细更全面。怎样才能做到有

最新大象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大象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大象版科学主要以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的主线,根据探究过程依次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组,称为“探究过程能力”,在强调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探究活动的选择上,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实践;强调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开设“问题银行”,使学生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科学品质;配有“小科学家记录本”,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在表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利用游戏、卡通、故事、童话、谜语、诗歌、连环画、科幻作品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特别是重视渗透环境教育的思想,使学生从小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六年级上册包括五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第四单元:登上健康快车;第五单元: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教学目标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一班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较好,但第一节课便主动坦言从来都不喜欢科学。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很少主动去观察身边的一节并去产生疑问并思考或实验从而获取知识更不用说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了。

大象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通知单.pdf

课题第一单元十万个为什么 1、探索自然 实验名称观察探索自然 实验班级三年级实验组数6实验时间2013年9月9日任课教师 实验准备盲人火车、手帕、红领巾等 操作要点1、把学生分成10~12人的小组,依次把一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帮他们戴上蒙眼罩,让他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2、让第一个学生扶着教师并开始慢慢地向前走,让学生回答他的周围都有什么声音,并对每一个回答都要做出评价。 3、行程结束,大家都去掉蒙眼罩,看是否有人会猜出行走的路线。 大象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通知单 课题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2、在实验中探秘 实验名称 实验植物的向光 性 实验班级六年级实验组数12实验时间2013年9月12日任课教师 实验准备水、植株、土质、遮光纸盒、水壶、剪刀 操作要点1、准备好4个相同的矿泉水瓶,剪掉上部后,留下10厘米做花盆,在花盆内盛入土质量,并用水壶盛如水,均匀地浇上水; 2、在每个花盆中央栽入1株植株,用手指压紧覆盖根部的土; 3、分别用遮光纸罩住每一盆植株,并编上序号,在1号的左侧、2号的右侧、3号的前边、4号的顶部剪一个透光孔; 4、每天定时给4盆植株均匀地浇同样多的水。

大象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通知单 课题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3、研究仍在继续 实验名称实验根的吸水性 实验班级六年级实验组数12实验时间2013年9月19日任课教师 实验准备烧瓶、植物油、水、菊花 操作要点1、在烧瓶内盛入水; 2、将一株菊花连根放入装水的烧瓶里; 3、在液面上加一层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 4、观察一段时间后,看液面是否下降。 大象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通知单 课题第二单元“五官兄弟” 1、“五官兄弟”游乐场 实验名称游戏五官游乐场 实验班级三年级实验组数12实验时间2013年9月23日任课教师 实验准备胡椒粉等、洋葱、香蕉等

(2019新版)大象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 ★请认真答题,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一、 知识展示台(19分,每空1分) 1. 被 的物质最终都均匀地分布到水中。 2. 猜想假设要以我们 和 为依据。 3. 和 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4. 高锰酸钾具有 ,要用 取放。高锰酸钾溶液也 不能 。 5. 物质在100毫升水中溶解的量是 的,不同的物质在10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量也是 。 6. 将适量的味精、酒精、面粉和食用油分别放入水中并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到 会沉淀, 会溶解, 会分层。 7. 在制订实验计划证明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时,只有一一个因素不同:一杯 ,一杯 。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如同样的白糖、 、 等。 8. 在一杯水里,我们加入少量的食盐,看到的现象是 ,继续加入较多量的食盐后发现有沉淀,再往杯子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后发现 ,这说明水中的食盐已经饱和了。 二、选择大乐园(21分,每题3分)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1. 下面物质中,不能在水中溶解的是()。 A. 味精 B. 红糖 C. 橡皮泥 2. 下面方法能使砂糖溶解得最快的是()。 A. 搅拌 B. 既搅拌又加热 C. 加热 3. 在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时,不会用到的材料是()。 A. 玻璃棒 B. 量筒 C. 酒精灯 4. 在20°C时,100毫升的水中,食盐、白糖、小苏打三种物质溶解的量最多的是()。 A. 食盐 B. 白糖 C. 小苏打 5. 将少量的食盐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 A. 使食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B. 与不搅拌没有任何区别 C. 使食盐在水中溶解得更慢 6. 下面关于溶解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高锰酸钾的水溶液是紫色的 B. 所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都一-样 C. 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7. 在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加入一汤匙蔗糖,会很快溶解,再向杯中加入一汤匙蔗糖,搅拌后部分蔗糖不再溶解。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物质能够溶解的量是无限的

【精选】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集(含答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题 第一部分:填空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空气、温度、水、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麦蚜、蝗虫、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2、(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活动方案:(1)制定实验方案时,根据(研究内容),找出实验所涉及的因素。(2)思考怎样控制这些因素的变化;(3)把实验方案写下来,进行推敲和修改。 3、植物角里的花草,把头探向窗外的主要原因是(受阳光的影响),根系向着有水的一面伸展的原因是(根有向水性) 4、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叶片)蒸发到空气中。 5、(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在阳光、水灯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这些都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6、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竹、松、柏、云杉等能够在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生活,而西红柿、黄瓜、香蕉、菠萝等,在10℃以下就会被冻伤。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离开水面就会枯死,这些植物的不同喜好,是它们世世代代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我们了解和掌握各种植物的喜好,对农业、林业的发展以及花卉的种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7、对于可受光照的植物来说,光照(充足)的植物生长较好。 8、植物的茎和叶的生长都有(向光性,根和生长有(向水)性和(向地生长)的特性。 9、由于(“喜好”)的不同,各种植物的形态和结构各不相同,但都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10、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肥料)等。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1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12、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 13、人们除了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光导纤维、放大镜等来控制光的路线。光导纤维广泛应用于通讯、医疗等行业。14、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发现光导纤维, 15、放大镜又称凸透镜,平行的光线透过它时,将会发生偏折,聚集到一个点上。人们用这个特性,发明了照相机、显微镜等。有时,装满水的圆形瓶子也能产生与放大镜类似的作用。 16、普通的白色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不同的物体会对不同的色光产生吸收和反射作用。比如:红色的花朵只反射红色的光,而其它光则被它吸收了。 17、三棱镜分解白光。18、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彩色电视机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19、背阴房间采光问题设计了自动调控房间采光的传导器,美国研制开发了“太阳能窗”。 德国建筑师塞多·特霍尔建造了一座能跟踪阳光的太阳能房屋。 20、不同的物体对不同的色光产生不同的(吸收)和(反射)作用。 21、表面光滑的物体比表面粗糙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强)一些。颜色浅的物体比颜色深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一些。 22、白光并不是单独的一种色光,而是混合光,通过三棱镜可以折射出(赤)、(橙)、(黄)、(绿)、(靛)、(蓝)、(紫)、七色。 23、三原色是(红)(绿)(蓝)三种色。 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 24、编钟: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古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25、1977年8月22日,我国古代名曲《流水》被录在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 26、常见的管弦乐器可以分为三大类:弦乐器(如小提琴),管乐器)(小号)和打击乐器(如木琴)但并不是所有的乐器都可以归入这三类乐器,如口琴。 27、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换句话说就是,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有规则的、有准确高度的声音叫乐音;振动无规则、无固定音高或音高听起来不明显的声音称为噪音。 28、制作乐器,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改进已有的乐器,还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29、乐音有三个要素:响度、音高、音色。乐音的强弱叫响度;乐音的高低叫音高;不同的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 30、改变声音大小的关键是改变声音的高低。 31、每一首乐曲,都是由许多不同音高的音符组成的。 32、弦乐器是通过弹拨琴弦、击打琴弦或用琴弓拉琴弦,使之振动发声的。发声原理是:用手指弹拨琴弦,琴弦的振动会引起琴弦下盒内的空气产生振动,同时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盒本身的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鸣。共鸣使得声音变大。所以,弦乐器都有一个共鸣箱。 33、音乐疗法:就是利用音乐的特殊功能,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相应的音乐,使其产生治疗的作用。如:悠扬欢快的旋律,可以使人全身心投入乐曲之中,增强肺的呼吸功能,使肌肉放松,消除神经紧张,帮助驱除烦闷,减轻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 34、人能听到声音需要三个条件:(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传递声音的物质(介质))(能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全册教案

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1课探索自然 1.引入活动:盲人火车 目标: ?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在蒙眼活动中发展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准备: ?10~12个蒙眼罩或大人的手帕。 ?一定要侦察好场地,并确定要把学生带到何处,以及想给他们展示什么。可以让他们穿过一片草地(从灌木丛走过以便听其沙沙声),或者在树林附近(让他们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树叶子,抚摩一下泥土、蚯蚓的粪便,草、树皮、砖、石头、粘土块等)。 ?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区、陡坡或其他可能使孩子们摔倒的东西。检查该地区是否有蚂蚁、蛇以及其他危险动物。留心那些令人不喜欢的东西,如动物粪便等。 ?如有可能,每组选一名学生,课前将他们训练为引导员,这会有助于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怎样进行: (1)导入语:“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其他的感官探索自然!你们其他的感官是什么呢?”(2)把孩子们分成10~12人的小组。依次把一个小组带到

选好的地方。让他们从低到高排成队。帮他们戴上蒙眼罩,要确保孩子们不会看见(可以警告他们偷看者就不会获得很多的乐趣)。让他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3)让第一个学生扶着教师并开始慢慢地向前走。跟老师走的本身就很有意思,而此刻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回答他的周围都有什么声音,并对每一个回答都要做出评价。询问他们这些声音是不是自然音或者是由人或机器、汽车等发出的声音。如果他们听到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4)行程结束,大家都去掉蒙眼罩,看是否有人会猜出行走的路线。 参考询问点: 我们非常习惯于依赖视觉。这项活动表明其他感官是怎样给我们提供有关我们周围的不同信息的,鼓励孩子使用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感官。 询问: “什么声音使你非常高兴呢?什么声音使你烦躁呢?”“你喜欢什么声音?不喜欢什么声音?” 2、五官游乐场 一、教学要求:

大象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本册教材有以下八个单元的内容:我们的考察计划,吃的好吗,探访鱼儿,小小赛车会,动物家族,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招聘月球开发部长,走向两极。 每个单元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点,注重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渐进性。第一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制作“秋天考察计划”,了解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再经历六个“综合探究活动”单元的学习,通过完整的“做中学”探究活动的锻炼,逐步学会能组成小组,明确分工,学会准备活动材料,能小组商议活动规则,最终实现对提出的研究问题制定出书面研究计划的的能力跨越;最后,结合第八单元走向两极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前人计划和组织方面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注重反思自己本学期参与计划与组织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到精密的组织和计划是成功的保证。 2、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小麦的生长发育不仅收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 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麦蚜、蝗虫、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2、(试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制定试验方案时,根据(研究内容), 找出试验所涉及的因素。 3、植物角里的花草,把头探向窗外的主要因素是(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性), 根系向着有水的一面伸展的原因是(植物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 4、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又由(叶片) 蒸发到空气中。 5、(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 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 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 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这些都是植 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6、(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竹、松、栢、 云杉等能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生活,而西红柿、黄瓜、香蕉、菠萝 等,在10度以下就会被冻伤。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 角离开水面就好枯死,这些植物的不同喜好,是它们世世代代适应某种环 境的结果。我们了解和掌握各种植物的喜好,对农业、林业的发展以及花 卉的种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7、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 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翟。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录。 8、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 射)。不同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 9、人们除了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光导纤 维)、(放大镜)等来控制光的路线。光导纤维广泛应用于通讯、医疗等行 业。 10、放大镜又称(凸透镜),平行的光线透过它时,将会发生偏折,聚集 到一个点上。人们利用这个属性,发明了照相机、显微镜等,有时装满水 的圆形瓶子也能产生与放大镜类似的作用。 11、一个成功的设计,往往要经历(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过程。 对新的改进方案,需要再次用试验来验证其可行性,多试几次,我们就会 离成功越来越近。 12、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普通的 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不同的物体会对不同的色光产生吸收和反射作 用。比如,红花只反射红色的光,而其他光则被吸收了。 13、(红)、(成的,彩色电视机正是运营了这个原理。 14、光的传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各种颜色 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导器装置是由(接收器)、(光导纤维)、(散射器)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上册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五年级现有5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本册教材有以下八个单元的内容:我们的考察计划,吃的好吗,探访鱼儿,小小赛车会,动物家族,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招聘月球开发部长,走向两极。 每个单元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点,注重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渐进性。第一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制作“秋天考察计划”,了解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再经历六个“综合探究活动”单元的学习,通过完整的“做中学”探究活动的锻炼,逐步学会能组成小组,明确分工,学会准备活动材料,能小组商议活动规则,最终实现对提出的研究问题制定出书面研究计划的的能力跨越;最后,结合第八单元走向两极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前人计划和组织方面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注重反思自己本学期参与计划与组织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到精密的组织和计划是成功的保证。 2、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练习题答案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1 让生活充满阳光 一填空 1. 乐观开朗心情有利于病人康复,为了病人的健康,应该 让这阴暗的长通道变得明亮。 2.有些地方光线不好,比较暗,让人觉得不舒服,如:背阴的 房间,地下车库,地下室,隧道 等。 3.阴暗的环境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如:工作 , 学习, 生活, 健康等。 4.参加“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我要做如下准备:弄清原 因,查阅资料,还有制定计划。二判断 1. 光线明暗对工作没有影响。(×) 2.乐观开朗的心情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3.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和光明。(√) 4.阴森森的环境让人感觉心情压抑。(√) 5.我们需要生活在和煦的阳光下。(√) 6.卫生间光线暗没有什么大不了。(×) 7.地下车库不需要考虑采光问题。(×)

8.房间里长期得不到阳光的照射,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选择三. )出现采光问题。1.医院的( 长通道 C B 手术室A 病房操C车库)。A阳光 B2.下列地方存在采光问题的是( 场)。 3,在采光邀请赛中,参赛对象为( 个人或小组C B个人 A小组问答题四采光邀请赛的要求是什么?采光合理,富有特色和新意① 查阅资料,弄清原因② ③制定研究计划,完成后多次改进探寻光的路线2 填空一 。 1.要解决问题,就要设法找到引发问题的原因 。 2.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 传播。 3.光从光源发出后沿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着名思想人类最早记在光的直线传播的,4.》中对影子 的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 都做了完整的记载。形成和 光照射到一些物体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5.。做 发现光线能沿弯曲的水流传播。.英国物理学家6. 二判断

2020年最新大象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大象版科学主要以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的主线,根据探究过程依次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组,称为“探究过程能力”,在强调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在探究活动的选择上,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实 践;强调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开设“问题银行”,使学生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科学品质;配有“小科学家记录本”,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在表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利用游戏、卡通、故事、童话、 谜语、诗歌、连环画、科幻作品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的热情。特别是重视渗透环境教育的思想,使学生从小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 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六年级上册包括五个单元的学 习内容。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第三单元:大家动 手做乐器;第四单元:登上健康快车;第五单元: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教学目标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 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 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 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 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 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 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 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 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 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1 制作宇宙模型 教学目标: 1.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宇宙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制作宇宙模型。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手制作心目中的宇宙。 难点: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宇宙,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法、学法: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学生动手操作、参观、学习并质疑。教具:多媒体 学具:橡皮泥、纸、彩笔、剪刀、胶水、牙签、细铁丝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学生自己收集资料。 2.导入:同学们:宇宙奥妙无穷,你对宇宙了解多少呢?小组交流。 3.多媒体播放有关宇宙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二、课堂活动: (一)设计模型 根据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设计出小组的宇宙模型 (二)宇宙模型制作记录本 年月日小组

1、模型名称: 2、所需材料: 3、职责分工: 小组长资料员材料员计时 员 记录员质量员发言人 4、模型草图: 5、评价反馈 6、修改计划 同学们根据自己了解的宇宙,在心目中设计宇宙模型。 (三)根据自己的设计小组分工准备材料。 第二课时 一、制作模型 讲解: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制作,如:剪纸、绘画、捏橡皮泥等多种方式。 说明: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有限,因此可只制作宇宙的一部分。 二、修正模型 学生对模型进行修正,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 三、参观交流模型 小组内留一个人讲解,其余到各组参观,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质疑 设计问题银行存折,如:“宇宙有多大?” 出示表格: 五、总结: 你从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大胆的设想?你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让学生畅所欲言。 六、实践调查: 查阅有关宇宙的更多知识,解决疑难问题,丰富自己的知识。 2 修改模型 备课设想: 本课的主题是修改上一课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宇宙模型,这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编排的,利用他们对大自然的万物充满了好奇,并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因此,本节课的主旨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再观察再思考,并实验,去寻找各种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小结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小麦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麦蚜、蝗虫、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2、(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制定实验方案时,根据(研究内容),找出实验所涉及的因素。 3、植物角里的花草,把头探向窗外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生长具有向阳性)根系向着有水的一面伸展的原因是(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4、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叶片)蒸发到空气中。 5、(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这些都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6、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竹、松、柏、云杉等能够在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生活,而西红柿、黄瓜、香蕉、菠萝等,在10°C以下就会被冻伤。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离开水面就会枯死,这些植物的不同喜好,是它们世世代代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我们了解和掌握各种植物的喜好,对农业、林业的发展以及花卉的种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7、引起植物倾斜生长的原因是光源方向、水份供应方向和距离。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2、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 3、人们除了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光导纤维、放大镜等来控制光的路线。 4、放大镜又称凸透镜,平行的光线透过它时,将会发生偏折,聚集到一个 点上。人们利用这个属性,发明了照相机、显微镜等,有时装满水的圆形 瓶子也能产生与放大镜类似的作用5、一个成功的设计,往往要经历(反复实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猜猜猜 1.1 猜猜看 教学要点: 初步尝试猜想与假设,了解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想象。 2、能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初步了解科学家猜想的有效途径,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活动。 教学过程 1、大胆猜想 同学们,在生活中充满着神奇的科学奥秘,人们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并力求寻找到正确的答案。现在老师这有一些有趣的问题,你们想猜猜看吗?(想)课件出示问题与画面,学生猜想。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提问题,另一组则对这些问题进行猜想。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做的最棒。(游戏活动) 2、讨论猜想的依据 在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对问题起因的猜想,还是对问题结果的猜想,以及对过程的猜想,人们都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不同程度的说明和解释。通过刚才的猜想,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并说一说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阅读《海洋变成了高山》。 全班交流科学家猜想的途径以及自己的收获。

1.2 猜对了吗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利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明白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致。 2、学会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技能,了解材料传热的性能。 3、培养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猜想、假设和事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酒精灯、铁架台、纸杯、火柴、水槽、烧杯、镊子、铁棒、纸团、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课件出示谜语) 1、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生:眼睛。 2、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生:花生。 3、身体生来瘦又长,五彩衣裳黑心肠,嘴儿尖尖说黑话,只见短来不见长。生:铅笔。 4、小铁驴,真是好,又不踢,又不咬,屁股后面把烟冒,突突突叫着跑。生:摩托车。 这几则谜语你猜对了吗?生:猜对了。 二、猜想和验证 1、大胆猜想 你们想挑战更难的吗?(想)请同学们来猜想。(课件出示猜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1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教材共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和分析与总结三部分。第一部分观察与提问让学生通过观察花草提出一些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并引发学生生活的积累;第二部分通过阅读资料卡对花草倾倒的现象做出猜想;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大家作出的猜想,排除明显不合理的猜测,选出可能的假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大胆的进行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提出话题、引导提问。出示或讲述植物角等地方的植物发生偏斜的现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这是整个单元的总起,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教师应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比如,准备一盆趋光现象明显的花草,以及植物趋光生长的一些图片等来引发话题。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场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由此激发学生参与探讨的热情。

2、围绕植物角内植物为什么倾斜生长的话题,提出猜想。对于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倾斜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做出很多猜测。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必要时可以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做出这些猜测的理由,以此引导他们学会科学猜想。 为了使学生能做出更深入而科学的猜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学习一些关于植物生存与适应环的知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但我们应引导学生以质疑的眼光看待这些书本知识,把它们只作为自己猜想的一个理由,引导他们亲自实验验证。 (3)、分析、排除和选择大家所做出的各种猜想。猜想时需要大胆与发散,但同样也要对猜想进行严密的分析和论证。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该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个过程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中的发散与集中。大胆与严谨的辩证统一。 (4)、确定研究方向,讨论研究方案。该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讨论一下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比如实验法。实验前又该准备些什么,以便课后去准备工作。 (5)、布置研究准备任务、准备下一课的研究活动。 《2 在实验中探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学生针对植物角里花草的变化产生了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大象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大象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准备单元吹泡泡学科学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开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启蒙教育。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和灵活使用教材,将对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吹泡泡”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小游戏,它不仅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可以尝试着做的,而且还蕴含着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人小学学习,对新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学习科学的动力。同时由于他们年龄小,也存在好动、易兴奋、易疲劳,对棵难学习不适应,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等不利因素。 教学目标: ⑴能通过浓分实践,找到吹出大泡泡的方法。 (2)知道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3)能感受科学实脸的快乐,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吹出大泡泡”的探究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小组材料:杯子、水、吸管、剪刀、肥皂、洗洁精、胶水、实验记录单。 教师材料:课件、泡泡水、吸管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节科学课。让我们一起来推开科学课的大门,走进科学的世界。现在我们做两个小约定(PPT出示):第一,规范;第二,安静。桌子在科学课中叫实验桌,有明确的分区,在桌子中间从左到右画出一条横线,在横线的上半部分是器材区,专门摆放实验材料;横线的下半部分我们叫作实验区。我们一起齐读口诀:“实验桌,摆整齐。器材区,有顺序;实验区,要干净。科学研究要安静。” 师:我们今天的科学课有一个主题,大家先来听一首儿歌,然后猜猜主题是什么。(播放儿歌《泡泡不见了》) 生: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吹泡泡。 师:说得真棒!今天我们就要在吹泡泡中学科学。(板书主题)(2)研究泡泡的过程。 ①布置任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伙伴,这个小伙伴大家非常熟悉,它就是《超级飞侠》里的乐迪,它喜欢和一群小伙伴环游世界,给小朋友递送包裹并用科学的方法帮他们解决困难。但今天,它自己遇上了无法解决的困难,要向大家求助呢! 乐迪(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好!我是飞机机器人乐迪。我们的星球遭受到敌人入侵,听说泡泡可以形成保护罩,保护我们的星球不受侵害。只要每一位同学都按照老师要求在科学课上完成三个任务就能保护我们的星球。同学们能帮帮我吗?【来源: ②开展任务。 任务一:吹泡泡。^ 师:我们现在进行第一个任务:吹池泡。我们先认识材料:朔料杯里装的是洗洁精和水兑成的泡泡水.污外还有一根特制的吸管。这根吸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毕业总复习资料附答案

六年级毕业复习题(五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 班

六年级毕业总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下册内容) 一、填空题 1地球公转的周期为1年,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地球自转的周期为1天,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有了昼夜的交替出现。 2、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1年时间走过的距离。1光年约是9.5万亿千米。 3、秋夜比较显眼的星座是东北方的仙后座,它主要有5颗亮星组成形状像字母“W。 4、春季比较显眼的星座是狮子座;夏天比较显眼的星座是天蝎座;冬季比较显眼 的星座是猎户座。 5、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金星也叫“启明星”,”长庚星”。水星是距太阳最近的行星。其中木星的卫星数量最多,有62颗。地球有一颗卫星,就是月球。四季的 变化与地球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6、火星和地球最为相似。火星的内部结构跟地球一样。 7、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 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这叫“地心说”。后来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进 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 8、原子钟是现在最为准确的计时工具。 9、日晷是人类最古老的计时工具。 10、我们共搜集了9种计时工具。按时间分4大类。第一类是古代钟,有日晷,沙漏,水运、仪象台,水钟。第二类是机械钟,怀钟,机械摆钟,第三类是石英手表,第四类是原子钟 11、它们是怎样计时的?日晷是利用太阳照射时,铁针投下的影子计时。机械钟是利用齿轮的转动来计时。摆钟是利用摆有规律的摆动来计时的。石英表是利用石英晶体有规律的震动来计时的。 12、1656年,有摆的挂钟诞生于惠更斯的实验室内。它是以伽利略发现的摆的摆动具有规律性这个原理为基础而发明的。 13、摆往返一次为摆动一次;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动越快,摆线长,摆动越慢。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无关。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原理工作的。 14、人们利用某些物体相对稳定的运动规律,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 15、在同等条件下,水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水钟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来工作的。水钟在中国又叫"刻漏”、"漏壶”。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它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漏水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记录注水的时间(受水型)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1、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长共同依赖的条件. 2、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3、对于猜想;我们可以运用分析、观察、实地考察、采访等方法;排除明显不合理的;选出可能成立的;准备进一步研究. 4、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叶片蒸发到空气中. 5、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做实验应准备适当的材料;按照计划进行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6、植物的茎、叶等具有向光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这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根还具有向地性;有利于固定植物;这些都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7、植物角里的花草长歪了身子可能因为:①阳光照射方向②长期只在花盆一侧浇水 ③土壤里的肥料分布不均匀. 8、你对管好班级植物角的建议有:①成立植物角管理小组;②定期均匀、适量地给植物浇水、施肥;③定期把花草搬到室外;让它们尽情享受阳光. 9、竹、松、柏、云杉等能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存活.苔藓喜欢在背阴的环境里乘凉;苹果树喜欢得到更多的阳光.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的生植物的这些喜好;是它们世世代代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 1、乐观开朗的心情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2、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载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翟;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3、要解决问题;就要设法找到引发问题的原因. 4、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 5、人们除了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光导纤维、放大镜等来控制光的路线. 6、放大镜又称凸透镜;它的作用有:聚光、放大、成像.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是时;将会发生偏折;聚焦到一个点上.照相机、显微镜的镜头中都有凸透镜. 7、普通的白色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8、不同的物体会对不同的色光产生吸收和反射作用;比如:红花只反射红色的光;而其他光则被吸收了. 9、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彩色电视机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10、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光线能沿着弯曲的水流传播.人们根据这一发现发明了光导纤维.光导纤维广泛应用于通讯、医疗等行业. 11、失败是科学研究中的常事;如果不成功;请及时研究;并调整方案;反复试验. 12、一个成功的设计;往往要经历反复实验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对新的改进方案;需要再次用实验来验证其可行性. 13、调光玻璃有很多种;如:光控变色玻璃、电控变色玻璃、温控变色玻璃等. 14、自动调控房间采光的传导器装置由:阳光接收器、光导纤维、散射器等三部分组成.这种装置不但能解决高层建筑群中背阴房间的采光问题;还能应用于日光浴及 花 1、编钟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古琴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 2、我国古典《流水》被录在美国“航天者”号太空飞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外太空. 3、常见的管弦乐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弦乐器;如小提琴;管乐器;如小号;打击乐器;如木琴.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有规则的、有准确高度的声音叫乐音;振动无规则的、无固定音高或音高听起来不明显的声音称为噪声. 5、吹口琴时簧片在动;声音与簧片的振动有关. 6、乐音有三个要素:响度、音高、音调和音色. 7、制作乐器;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改进已有的乐器;还可以自己发明一种 1 /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