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心理学简答论述

医学心理学简答论述

1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相关研究法
7人格特征:独特性与共同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稳定性与可塑性、整体性、功能性。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9动机冲突的种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10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适应环境、人格完整。
11儿童期的心理健康:科学合理安排学习、组织社会劳动、培养开拓创造性思维、注意“情商”的培养。
12精神分析的理论: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障碍的心理病理学。
13自我防御机制:压抑、反向作用、置换作用、退行、投射、升华。
14Ellis的ABC理论:A是指刺激性事件,B是指个体的信念系统,C是指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他认为: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他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即B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直接的原因。人们的信念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中,心理障碍就可能产生。他认为,情感疏导可以消除情绪障碍,但最迅速、最持久的办法是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态度。
15Beck认为负性自动想法和功能失调假设缘自错误的逻辑推理,他提出以下六种错误:极端思维,即用全或无、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或用不是、就是两个极端来对经验分类;主观臆断,即没有支持性或相关证据就武断做出消极的结论;选择性概括,即仅凭某一局部细节做出总体的结论;过度引申,即由一个偶然的事件取得的信念不恰当地应用于其他情况;夸大和缩小,即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事件或情境;个性化,即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
16心理评估方法: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验。
17人格测验方法: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16项人格问卷(16PF)、气质和性格量表TCI、投射测验有洛夏墨迹测验。
18应激的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抑郁和愤怒。
19应激的行为反应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失助与自怜、过度消费与物质滥用。
20应激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应对和心理防御、社会支持、个性特点
21应激的机制:
①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主要通过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非特应系统 功能增高,而与之 对应的向营养系统功能则降低。如果应 激源刺激过强或

时间太久,也 可造成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或紊乱。 ② 心 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胰腺和甲状腺也起一定作用。 ③ 心 理-神经-免疫机制 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着双向性调节。一般认为,短暂而不太强烈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中等度的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强烈的应激则显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22自我效能来源:成功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导、生理状态。
23锻炼的意义:缓解抑郁、降低焦虑与应激反应、维护自尊心与自我形象、增加积极情绪与自我良好感、改善工作能力
24病人角色适应不良:角色行为缺如、冲突、减退、强化、异常。
25病人的心理需要: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
26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感知觉异常;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焦虑、抑郁、愤怒;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个性改变。
27急性病人心理特征:焦虑、恐惧。慢性病人心理特征:主观感觉异常、抑郁心境、怀疑心理、病人角色强化、药物依赖和拒药心里。
28手术前心理反应——手术前焦虑:最常见的是手术焦虑与相应的躯体反应。主要表现为对手术的担心和恐惧,躯体反应表现为心悸、胸闷、尿频、腹痛、腹泻及睡眠障碍等。原因:病人对手术的安全性缺乏了解;手术前的心理准备不足;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对手术疼痛的恐惧;过去的经验。
29癌症病人的心理变化:休克-恐惧期、否认-怀疑期、愤怒-沮丧期、接受-适应期。
30医患关系的类型: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31常见的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32心身疾病发病的作用机制。
① 心理动力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如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发病要素是: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变而致病的。
② 心理生理学观点。解释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该理论研究进展很快,集中从心理神经、心理神经内分泌和心理神经免疫学等途径探讨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中介机制。
③ 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由于

个体素质或受到强化、泛化作用而使这些反应固定下来,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33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① 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② 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③ 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34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
① 病史采集。② 体格检查。③ 心理行为检查。④ 综合分析。
35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① 了解并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② 心、身同治原则。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心理干预手段,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决定。
36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的区分:
常识性的区分:出现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时;呈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时;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时;影响他人社会生活时。
心理学的区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37自杀者常见的心理动机:
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通过死后进入天堂以获得人世间得不到的东西。
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牺牲自己
自我惩罚,即惩罚自己的罪恶行为。
追求完美,通过自杀达到自己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完满。
呼救求助,遇到困难时,通过自杀来向外界寻求帮助和同情。
38有关自杀的误解:
常见的误解: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一般人永不会有自杀的念头;“一件小事也足以令人寻死?”,自杀者都有精神疾病;想过一次自杀的,就会总是想自杀;下决心自杀的都是坚决想死的;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危险可能消失;自杀未遂者并非真正想死;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情绪好转、慷慨和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有自杀行为者不需要专业人员的干预等等。
有关儿童自杀的误解:六岁以下的孩子不会自杀;近年来儿童自杀非常罕见;从心理动力和发展的观念来看,真正的儿童抑郁症是不可能的;儿童不可能理解自杀的结局;从认知和躯体的角度看,儿童不可能成功地完成自杀计划等等。
39自杀干预:真诚的关心、初步接触、直接询问、寻找自杀的原因、分析致命危险程度、分析其支持的资源、自杀危机与入院干预
40常见的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
41心理咨询与心

理治疗的关系:
区别:心理咨询主要遵循发展与教育模式,侧重于对来访者的支持、启发、教育、指导,而心理治疗则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侧重于分析和矫正,消除症状,重建人格。心理咨询对象是有现实问题或心理困扰的正常人,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
共性:都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服务对象都是需要给予心理帮助者,都需要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下进行,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不良认识和行为增强身心健康。
42心理治疗的原则:信赖性、整体性、发展性、个性化、中立性、保密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