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学案 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学案 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学案 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学案 新

第9讲明清时期的政治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它包括明朝(1368~1644年)、清朝前期(1636~1840年)。

在政治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这也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在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现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在文化方面: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一、废宰相设内阁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

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①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②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过程

①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

②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③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④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

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二、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

(1)时间:雍正帝时。

(2)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3.职能

(1)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2)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作用

(1)提高了行政效率。

(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三、边疆制度

考点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为什么说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结束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皇帝直接操纵政府各部。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在思想上加强专制统治,实行八股取士,使考中做官的知识分子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除此之外,还实行特务统治、镇压人民、监视官吏。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品级不高,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此外,清朝还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密折制,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这些措施,有的是空前的,有的是非正常的,是畸形和极端的。这说明用正常的手段已不能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落。

2.唯物史观——全面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1.论从史出

明朝内阁权力运作机制凸显君主专制强化

史料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

结论阁臣仅限顾问的职责,不具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皇权,还会招来灾祸,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2.史由证来

分析史料,论证说明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史料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官职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它们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

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提示:特点从地位、职权与皇帝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作用从加强皇权和行政效率方面分析。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

考点二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1.明清对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发展

(1)继承: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及土司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

(2)发展

①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和一般州三级统属。

②清代: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清行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知府、知县;清代边疆地区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

2.明代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

(1)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2)不同:三司制受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由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1.论从史出

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

史料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论清代的总督巡抚制既是行政统治也是军事统治,但权力归属中央。

2.获取材料信息

从材料中找出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

材料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机关也撤销了。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

1.明朝国家体制的独特性

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洪武实录》卷239)。”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发现问题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

命题角度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内涵;明朝的制度创新与社会转型;明朝国家体制的特点。

2.军机处的运行机制

本朝谕旨诰命……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且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发现问题军机处的主要职掌是“承旨书谕”,成为中枢核心。

命题角度清代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责及关系;清朝政治中的决策和行政体制;军机处如何强化君主专制。

3.广西改土归流的后续治理

康熙六十年原任两广总督杨琳将思明州题请改土归流,始属太平府管辖。今该署抚奏称,该州地处极边,邻近交趾,吏目一官万难任此盘错(之区),而太平府知府远在百里之外,鞭长莫及。等语。应如所请,将思明州就近归并思明土府知府管辖,一切钱粮及地方案件令该同知专理,并督率吏目巡捕约束,以专责成。

——《雍乾年间广西部分地区改土归流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发现问题清代前期的边疆管理加深了“明清时期奠定了祖国疆域版图”的历史认识。

命题角度清代对西南边疆的管理;改土归流的遗留问题及应对举措;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边疆政策。

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管理的原则

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

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

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发现问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管理具有明显的时空逻辑。

命题角度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管理沿革;明清时期地方分级管理原则及历史作用。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1.命题点:明代宦官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命题点:明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

3.命题点:明代内阁制的实质

(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

1.命题点:明朝君主专制强化过程中的“政经分离”现象

(2018·全国Ⅰ卷高考模拟)洪武年间,朱元璋虽然在政治上给诸王以极大的权力,但在经济上却主张节俭;永乐后各朝一反朱元璋务从节俭的教导,在政治上实行厉禁的同时,在经济上却鼓励各王府向奢侈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 )

A.是明朝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

B.顺应了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C.反映了明朝治国思想的转变

D.体现了宗族血缘关系的淡薄

答案 B

解析虽然经济发展可能会“一反朱元璋务从节俭的教导”,但与材料中“政治上实行厉禁”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一反朱元璋务从节俭的教导,在政治上实行厉禁”这一变化重点在于政治上皇权的集中,故B项正确;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材料中“经济上却鼓励各王府向奢侈的方向发展”不足以说明明朝治国思想的转变,故C项错误;宗族血缘关系的淡薄,与材料中“在经济上却鼓励各王府向奢侈的方向发展”不符,故D项错误。

2.命题点:明代内阁制的发展

(2017·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明朝万历皇帝因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七、六,史称“万历怠政”,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君臣之争引起官场混乱

B.内阁对皇权制约强化

C.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D.君主专制弱化

解析题干中只提到导致官场出现大量空缺而没有及时补充,并未体现出官场出现混乱,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制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君臣矛盾导致官场空缺无法及时递补,说明这种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

3.命题点:清代军机处的发展

(2017·保定二模)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

A.人员构成复杂

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目“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故A项错误;题目中是“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并未说明官员随时增减,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强调的是君主对军机处控制权限的不断增强,并未牵涉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的问题,故D项错误。

4.命题点:清代密折制体现的历史时段特征

(2018·江西五市八校高三联考)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了超越体制制度,增强主观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与军机处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该表述与所学史实专制皇权加强不符,故D项错误。

5.命题点:清朝(前期)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2017·成都二诊)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凯旋礼仪,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 )

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

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

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

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加强统一的措施。造碑运动不能对民间叛乱有实质性作用,故A项错误;清朝循汉族军礼对文人广泛从军并未产生重大影响,故B项错误;遵循汉族军礼,不能代表整个传统礼仪的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平定叛乱受到广泛宣扬,地方造碑运动响应了中央造碑,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四,26)民间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有功劳者担任的,并必须是公正无私者。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这反映出( )

A.朝廷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

B.中国古代信仰的多样性

C.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D.宋明两代多任用正直大臣

答案 A

解析城隍祭祀由单纯的民间信仰转变为由封建最高统治者所扶植的官方信仰,联系城隍本身所代表的公正、无私等引申涵义,这很明显是封建统治者在利用神道为其政治统治服务,故A项正确。

2.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入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

A.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答案 D

解析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A项错误;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六部权力大为下降与材料中“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表明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故D项正确。

3.(2017·衡阳三模,27)明初规定“凡内外官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

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 )

A.利于政治风清气正

B.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C.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D.推动人才选拔公正

答案 A

解析“凡内外官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南北更调,定为常例”这些规定有利于形成清廉的风气,故A项正确;在封建君主专制之下,无法完全防止官员的腐败,故B项错误;“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可见在此之前已经有独立的监察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人才选拔制度,故D项错误。

4.(2018·江西高三调研,27)宣德八年(1433年),提升安南(今越南)州土巡检李保担任州判官,成为当地土司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石南龙州(今四川青川等)土知府段龙死,养子段进忠杀死段龙儿子段嘉龙,自任土知府,朝廷派兵镇压并在此地改设流官。以下对明朝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因地制宜,保持西南地区稳定

B.改土归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统筹全局,推进西南社会进步

D.先设后废,扼制地方武装增长

答案 A

解析明朝在安南地区设土司进行管理,而在石南龙州却改土归流,体现了因地制宜,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故A项正确;改土归流只是在石南龙州地区,安南地区并没有改土归流,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明朝统筹全局,故C项错误;安南地区的土司并没有被废除,故D项错误。

5.(2017·泸州三模,27)明代政治家丘浚说:“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清代乾隆帝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这说明( )

A.人口压力增大,社会局势开始动荡

B.清朝人口大增,社会经济逐渐衰退

C.国人普遍重视人口问题

D.人口问题影响政治统治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前者认为人口增多是国家的根本,故A项错误;材料中后者认为人口增多造成社会负担沉重,而非经济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中两者不能代表国人全体,故C项错误;材料中两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口增长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故D项正确。

6.(2018·湖北武汉高三调研,26)(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

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 )

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答案 D

解析材料只有廷议的结果,没有涉及廷议的过程,因此不能反映出朝廷议决效率的提高,故A项错误;明代皇帝要通过“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反映出朝臣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故B项错误;明朝皇帝通过重金收买人心,最终改变廷议结果,因此廷议制度不能确保朝廷公正法治,故C项错误;廷议属于法定的议事程序,其议决结果可能有悖于君主意愿,反映出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故D项正确。

7.(2017·山西高三第一学期期末,4)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

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答案 B

解析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小农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没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人们思想控制,社会环境并不宽松良好,故D 项错误。

8.(2017·石家庄三模,25)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答案 B

解析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与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无关,故A项错误;官制变化带来官署位置的变化,进而影响城市布局,故B项正确;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并不能反映出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变化,故D项错误。

9.(2018·全国Ⅰ卷高考模拟一,27)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

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其意图是( )

A.扩大地方的权力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整饬地方的吏治

D.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中明清总督的职能“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可知总督将行政权、军事权、监察权集于一体,以改变各省权力分散的局面,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10.(2018·安徽江南十校一模,27)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宣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 )

A.木兰秋狝是清朝一直推行的重要政治制度

B.木兰秋狝主要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

C.木兰秋狝的举行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

D.木兰秋狝的制度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表明清军入关后康熙乾隆时期的木兰秋狝,不能表明整个清朝一直推行,故A 项错误;材料中行猎的目的为“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并非娱乐需求,而是有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故C项正确;材料无从体现君主强化权力,故D项错误。

11.(2017·泉州二模,27)越南黎朝绍平元年(1434年)诏曰:“第一场,经义一道,四书各一道,并限300字。第二场,制、诏、表。第三场,诗赋。第四场,策一道,1 000字以上。”由此可见( )

A.越南的科举考试仿效中国

B.越南人可参与明朝科举考试

C.八股取士制度推广到越南

D.明政府在越南开设科举考场

答案 A

解析越南考试制度中第一场考经义、四书,第三场考诗赋,第四场考策问,这均与中国科举制类似,且15世纪(明朝)时越南属于儒学文化圈,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越南的考试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考试内容与形式非八股文,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亦无体现,故D项错误。

12.(2017·济南二模,26)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

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 )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三纲五常”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石家庄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材料二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西周的按血缘关系世袭贵族担任中央官职,变为秦朝时中央官僚由皇帝任命,职业官僚制度产生;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中央的三公职权分工明确。

(2)朱元璋: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因为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

黄宗羲:明朝废除了丞相导致了政治的黑暗,因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

(3)影响: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的兴起;削弱专制集权统治;促进了社会变革。

14.(2017·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四,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答案(1)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

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2)作用: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1)注意从材料中概括信息,答案要简明扼要。

(2)根据材料中“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得出作用一: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根据材料“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得出作用二: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中“巡抚由临时性……以对巡抚监督”得出作用三: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讲义: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课时1 含答案 精品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1840年鸦片战争前 课时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3.康熙帝*。 注:带*的为选修或与必修都有的考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废宰相,设内阁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①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②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过程???????①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 处理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 ②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③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④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考点二 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 (1)时间:雍正帝时。 (2)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3.职能 (1)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2)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第1~3题: 1.儒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优秀思想不包括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轻徭薄赋 D、和谐社会 【解析】B。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B属于法家思想。 2.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B、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C、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D、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 【解析】A。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早在秦朝“焚书坑儒”时期开始得到改变。3.下列历史人物,将自己的思想活动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有 ①葛洪②李贽 ③洪秀全④康有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C。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权威;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4.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族社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呼韩邪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

B 、在西汉时期内部出现过混战与分裂 C 、经过西汉的三次重大打击之后,再也不对汉朝构成威胁 D 、西汉时期威胁西域,东汉时期不构成对西域的威胁 【解析】B 。A 错误:统一北方草原的是冒顿单于;C 错误: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东汉时期仍然威胁东汉的中原、河西以及西域;D 错误:东汉初年汉朝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5.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国现存的石窟艺术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并留下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 、秦汉时期开始修造 B 、云冈石窟佛像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 C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D 、最精美的作品大多是佛教特别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 【解析】C 。A 错误:魏晋以后,随着佛教广泛传播开始建造;B 错误:是典型的胡人形象,洛阳的龙门石窟佛像才具有中原文化特征;D 错误:大多是隋唐时期作品。 6.王安石变法规定,进士科专考 A 、明经诸科 B 、诗赋 C 、经义和时务策 D 、律令和断案 【解析】C 。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考查。王安石变法废除 了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设明法科,专考律令 和断案等 7.下图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是 A 、引进的高产农作物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作物 B 、棉花的种植区域在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扩大 C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D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具有专门职能城市的发展 【解析】C 。A 不符合实际情况;B 项不对,该图反映的 是贸易场景,而不是生产场景;该图与D 项中城市的发展无关,所以答案应该体现出农业生产与贸易的关系。 8.明清时期,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②政局相对比较稳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③抗击的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④粉碎了各种分裂势力的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C 。根据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条件及其作用进行分析。③错误:其间抗击的日本倭寇、沙皇俄国等不是资本主义列强。 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下列属于从树上“摇撼下来的果子”有 A.美国公使进驻北京 B.江苏的南京、苏州和镇江开辟为通商口岸 C.允许美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D.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解析】A 。从树上“摇撼下来的果子”指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从中渔利或通过片面棉花图·收贩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 一、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明朝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 (1)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3)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经济上:明清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滞后

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4.经济政策:对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王权、倡导言论自由。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2.科学技术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 (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时期 【考点导图】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3)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4)监察制度: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使司,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 (5)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2.清朝的军机处 (1)设立背景 ①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②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能: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2.明清时期的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中叶以后,私营(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因 素的萌芽出现。 (3)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①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②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珐琅彩。 3.明清时期的商业 (1)货币金融: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 跃,出现票号。 (2)农产品商业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 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4.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古代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 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主要内容: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5.“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禁海、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 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 1.思想的发展 (1)王阳明的心学:宣扬“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 人正当的私欲,反对空谈仁义道德。 2. 科学技术成就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2)《农政全 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3)数学: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并外传。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高三期末考试 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工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将第1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涂抹在答题卡上。第工卷可不上交。 第工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自秦创立后,在我国延续了二千多年,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回答1-4题。 1.我国最早设立乡级行政机构是在 A.西周B.秦C.西汉D.东汉 2.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 ①秦设御史大夫②唐设三省六部③北宋设参知政事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以下法津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是 A.《法律》B.《秦津》C.《唐律》D.《大明律》 4.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一些朝代统冶者采取兵将分离的办法。下列哪些措施采取了这一方法? ①府兵制②募兵制③更戍法④将兵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社会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回答5—8题。 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下列变法措施,发生在山东境内的是 ①尽地力之教②相地而衰征③初税亩④为田开阡陌封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最后使用五铢钱的皇帝是 A.汉武帝B.隋炀帝C.唐高祖D.唐太宗 7.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秘色瓷。唐代秘色瓷主要产自 A.邢州B.越州C.宣州D.益州 8.下列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中,哪些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①租庸调制②两税法③一条鞭法④摊丁人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从鸦片争战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略中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回答9-12题。 9.我们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当时主要是指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D.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 10.清朝同治年间,一位美国商人来华,这时他享有的特权有 ①他可以到安徽黄山观光旅游②他在中国触犯了中国法律可以不受中国官员的审判③可在汉口租赁土地④可在重庆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马关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当时列强侵略意图的一项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整合学案

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 知识纵横贯通 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对点训练] 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出:“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税重民穷’的说法。如果意在说明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服役过重,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这可以言之成理……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作者认为明朝百姓贫苦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过重的田赋B.官僚贪污严重 C.贫富差距过大D.政策的腐败和低能 答案 D 解析“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说明了政策的腐败和低能,故选D项。A项只符合材料前部分与后面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项只是百姓贫苦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 二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观点。 [对点训练] 2.(2018·江苏如东中学模拟)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第1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练习

第1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 滞 A组基础过关题组 一、选择题 1.(2017北京六十六中期中)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集市)”。这反映出( ) A.市镇的繁荣兴旺 B.小农经济的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2015北京丰台期末)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形态 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2018北京丰台期末)汉代实行盐铁官营、唐代诸道重税商贾以充军、清初规定片板不得下海,其共同影响是( ) A.阻碍对外经济往来 B.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4.(2016北京西城(南片)期末)1415年,东非麻林国遣使献麒麟于中国皇帝,轰动京师。这件外交佳话的背景是( ) A.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 B.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中国与非洲的交流 C.戚继光肃清东南沿海倭寇 D.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5.(2018北京海淀期中)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 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16北京怀柔查漏补缺)中国古代某时期曾“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以上相关政令出现的时间应该是( ) A.宋太祖时 B.清朝初期 C.清乾隆时 D.收复台湾后 二、非选择题 7.(2016北京东城模拟)北京自古代就是中国重要的城市,其发展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材料明清时期,北京花卉业十分兴旺,当时的一些笔记著述中多有记载。 《帝京景物略》:“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草桥惟冬花,支(意:剪)尽三季之种,坏(意:埋)土窖藏之,蕴火坑烜之。” 《燕市负贩琐记》:“卖鲜花,种类不一,有卖细花,为妇女插戴之品有卖栽花者,春天可养有卖堂花者,为厅堂陈设之品。” 《金鳌退食笔记》:“南花园,杂植花树,凡江宁、苏、松、杭州织造所进盆景,皆付浇灌培植。又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诸花,每岁元夕(指元宵节)赐宴之时,安放乾清宫,陈列筵前。” 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北京花卉业繁荣的主要原因。(8分)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3.“有一湖南籍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潜心著述。这位士人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魏源 D.曾国藩 4.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5.“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

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海湾战争对我国军事变革最大的启示在于 A.全新的战争观念 B.先进的军事装备 C.落后就要挨打 D.多国部队的阵容 6.美国一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他们不觉得奇怪吗——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地宣布我的思想死了吗?不断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台词中提到的“思想”是 A.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相关思想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B.标志着马克思已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C.主要体现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 D.科学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使国际共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7.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8.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的依据是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很本改变,人民当家做主 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土义初级阶段 D.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9.“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最初)还不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统治者,而是普通的小康家庭——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把它视为自己的信条,并团结起来给统治者施压。”这段话()A.揭示宗教改革本质 B.诠释宗教改革原因 C.鼓舞宗教改革热情 D.冲击世俗权力阻碍 10.《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点清单]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宋明理学 1.历史背景 错误! 2.思想内容 错误! 整体把握 宋明理学 3.影响 错误! 易混易错 程颢、程颐兄弟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陆王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其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深层点拨 理学的内涵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道德之善的目的。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 烈冲击。3思想:八股取士因循守旧、陈腐不化;近代科学传入中国。 2.“异端”思想家李贽 ????? 1学术上: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2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哲学上: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3.三大进步思想家

????? 1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 监督机构等设想。3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提出“经世致用”。 史论共识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易混易错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而是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是一种批判继承。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42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为I卷(选择题)和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48分) 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 A.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 B.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 C.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 D.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 2.《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 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B. 产品种类非常丰富 C. 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D . 生产管理特别严格 3.东汉中后期,皇帝早卒者较多,嗣君年幼,外戚得以擅权;至嗣君成年,则依靠亲信宦官翦除外戚实力,宦官专权局面随之而起。由此,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出现。这主要是由于A.君主专制体制得到加强 B.外朝官僚机构作用弱化 C.君主软弱权臣有机可乘 D.豪强大族左右政治局势 4.武则天在其身后的千余年间,主要是受批判和责难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她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建国后,史家对其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由此可知,历史人物的研究 A.视角不同导致结论有别B.时间愈久真相愈加清晰 C.观点越多越易达成共识D.需要迎合特定政治要求 5.宋代官员的选任,有科举取士、恩荫补官、学校考选、吏员出职、杂色补官以及摄官转正等途径。当时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荫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被认为“无出身”,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这表明,宋代选官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 篇1: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了解历史文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经之路,《中华礼貌史》为我们讲述了2000年间 文学的变迁。 如果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礼貌,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文化大革命 便是一次血淋淋的例子。是时候了,我们重拾起旧日时光的彩贝,发掘存在于群体的文化基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规划我们的发展! 礼貌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而物质礼貌、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分别 对应人与自然的关联、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该书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联,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礼貌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论述中,充 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该书将中华礼貌 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了那些对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 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 经验,力图将中华礼貌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礼貌在世界礼貌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 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多一点微笑。在如今喧嚣繁杂的快餐文化,阅读这么几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史 则有国,每每掩卷,总有种热情澎湃于胸中,由衷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属于缔造这 一礼貌的群体,我应当尽自己的力为她再次赢得荣光! 篇2: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中华礼貌史》资料概要:本书将中华礼貌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 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那些对 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 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经常读阎先生学术著作的人或许都会觉得这 本书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就是把一些他在其他地方说过的话得到的结论整合整合,简化简化,时不时再加上几句俏皮话。的确如此,我买这本书的主要思考是想把作者已刊行的作品收集全了。当然,正如后记中所说抛开琐细考订,借机梳理一下对此期官僚政治制度的认识,也不为 无益,作者是这样,我们读着当然更是如此了。从这一好处上讲,此书不妨可看作是作者今年 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小结,切不能够市面上的那些所谓普及读本视之 中华礼貌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此刻撰写经典的人太少,这套书诠释了自古至 今的中华文化,资料还算详尽,是礼貌史入门的好书,可称为经典之作,本人很喜爱。推荐这 本书做为学生的课外读本存在,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礼貌和文化,才能有

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 单元整合

知识纵横贯通 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对点训练] 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出:“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税重民穷’的说法。如果意在说明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服役过重,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这可以言之成理……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作者认为明朝百姓贫苦的根本原因在于() A.过重的田赋B.官僚贪污严重 C.贫富差距过大D.政策的腐败和低能 答案 D 解析“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说明了政策的腐败和低能,故选D项。A项只符合

材料前部分与后面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 项只是百姓贫苦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 二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观点。 [对点训练] 2.(2018·江苏如东中学模拟)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思想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答案 C 解析材料对秦汉和宋朝的制度进行了论述,没有体现朴素辩证思想,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黄宗羲认为,秦汉和宋代的制度都是为了一家之私利,没有一点为天下百姓着想的,由此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为天下人立法,故C项正确;黄宗羲所谓的“法”并不是近代的民主法治,故D项错误。 三理学与心学的异同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学生版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鸦片战争之前) [时空坐标] 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具体史实】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2、经济: 农业:农耕经济过度发展: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出现风力水车;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文化: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并结合本节所学知识论述郑和与荷兰殖民者航海的本质不同。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本节教材中的六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述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2.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进行了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其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教学要点 一、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开发南洋 1.目的 2.概况 3.历史意义

4.南洋华侨的来历和发展 5.华侨对南洋开发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明朝中期的倭患 2.戚继光抗倭 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2.郑成功收复台湾 3.郑成功对台湾的开发 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葡萄牙殖民者用欺骗手段租占澳门 2.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的领土主权 五、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俄国强占雅克萨、尼布楚等地 2.康熙帝组织自卫反击战 3.《尼布楚条约》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本节难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 二、本节教材内容头绪多,涉及范围广,讲述具体内容之前,应重视对引言的分析,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总体脉络。 三、“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开发南洋”一目需讲清五个问题: 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应讲明明廷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依据教材,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第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第三,是为宫廷购回奢侈品。从这三点来看,主要应是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 版新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 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5.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 正规化、政权化。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26.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罗马法 A.尊重社会契约 B.强调商业道德 C.保护居民财产 D.遵循市场机制 27.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 1882-1907 年)》。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 28.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联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 院议员通常对国王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29.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 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人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