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法律逻辑学文档

法律逻辑学文档

法律逻辑学文档
法律逻辑学文档

第二章概念

[学习提示]这一章介绍有关概念的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有关明确概念、运用概念的逻辑方法,以提高在思维过程中正确理解概念、准确使用概念的能力,防止进行判断、推理时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要领会和掌握:什么是概念、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概念的种类、概念间的关系。

要领会和掌握:概念的限制、概括的方法和作用;定义的构成、方法、规则、属加种差定义公式;划分的构成、方法和规则。

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学好本章的关系。所谓概念明确,就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只有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和使用概念。这一章的内容也正是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展开的。概念的种类,就是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对概念进行分门别类的介绍和把握。概念间的关系,就是说明概念在外延上的关系。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划分则是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概念的限制和概括,依据的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是个难点,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确上正确区分。属种关系的概念与反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概念的区别,划分和分解的区别是本章的又一难点,也要注意掌握。

第一节概念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1、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

一切客观事物都可以是人类认识和思维的对象,我们称之为思维对象。我们说的思维对象是指的事物,而事物又可以都是我们的思维对象。概念可以反映一切思维对象。

概念是通过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反映思维对象的。事物的属性包括事物的性质及事物的关系两方面。如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动作、美丑、善恶、优劣、用途等都是事物的性质。大于、小于、压迫、反抗、朋友、热爱、同盟、矛盾等是事物的关系。事物的性质及事物的关系,在逻辑学中统称为事物的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而任何属性又都是属于某种事物的。

事物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事物的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别类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人们就是通过事物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如两足、无毛、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等是“人”的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区分开。而有五官、四肢,我们称为共有属

性。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

在特有属性中,有些是本质属性,有些是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某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和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是本质属性的两个特点。本质属性一定是特有属性,而特有属性不一定是本质属性。

概念反映对象及其特有属性是有不同层次的。是初形成的概念是浅层次的,浅层次的概念总是先反映对象的非本质的特有属性,日常生活使用的概念多属于这一类,可称为初级概念。进一步形成的深层次概念才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著所使用的概念多属于这一类概念,可称为“科学概念”。

2、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逐步舍掉具体的、现象的、感性的东西,最后只剩下一般的、本质的、理性的东西。如:“人”这个概念。

概念形成之后不是固定不变的。首先,概念是要随着人的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原子”这一概念,在古希腊人那里,被认为是一些不可分割的颗粒。而到了17—18世纪,“原子”被认为是当时科学发展所能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原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属性,物质就归结为“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20世纪初,基本粒子理论、夸克(层子)理论则是现代对“原子”的深层认识的标志。其次,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也引起概念的发展变化。

概念是发展变化的,但不能认为一个概念不能有确定的内容。由于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确定的,因此,每一个概念在认识的一定阶段上有着确定的内容。概念本身也体现了灵活性与确定性的辩证统一。灵活性是指概念内容是发展变化的,而确定性则是指概念内容在一定条件下是确定的。

3、概念的作用

首先,概念是基本的思维形态之一,是构成思维的最小单位。

其次,概念是科学思维的总结。基本概念及由它们构成的范畴体系就是一门科学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如“万有引力”、“剩余价值”、“历史唯物论”、“相对论”等等。

二、概念和语词

概念和语词也存在着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1、概念与语词的密切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载体,概念是语词的内容。概念的形成和存在必须依赖于语词,不依赖语词的赤裸裸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语词基因并表达着概念,如果语词不表达概念,就成了毫无意义的声音和符号。在现代汉语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都表达确定的概念。代词,特别是疑问代词表达的概念不确定,但是,在一

定语境下,代词表达的概念是确定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概念可用一个词表达,也可用结构比较复杂的短词表达,如“在空中”、“从早到晚”等介宾短语分别表达地点、时间的概念。任何概念都必须用词或短语来表达,每个实词或短语(以实词为中心语)必然表达一定的概念,有少数虚词也表达概念。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概念是逻辑范畴,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它是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属性的,它的内容由事物决定。概念具有全人类性。语词是语言范畴,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仅是指称事物的声音符号。语词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语言是不同的。由于概念与语词这种根本区别,又决定了概念与语词的下述区别:

第一,有的语词(如实词)表达概念,有的语词(如大部分虚词)不表达概念。

第二,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如“太阳”这个概念,古人称“日”,有的地方称“老爷儿”。同一个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这是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造成的。如“母亲”、“家慈”和“妈妈”就有语体风格的不同,前者庄重,用于书面语,后者亲切,用于口语。

第三,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确定的,而语词的含义常常是不确定的,多义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即通常所谓概念的适用范围。

要注意区别“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本质属性”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与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有区别的。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思想内容,是被反映到主观思维中的概念的含义。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独立于人的思维之外的客观存在,是概念反映的对象。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并不能完全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同时,概念的外延与事物本身的数量范围也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被概念反映的对象,后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二者也不能等同。

虚概念也称空概念,是反映空类的概念。所谓空类就是不包含任何一个现实分子的类。“上帝”、“鬼”、“神”、“花妖”、“狐媚”、“孙悟空”、“阿Q”、“燃素”、“永动机”、“绝对真空”、“人造太阳”等。这些概念反映的对象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传统逻辑不讲虚概念,在直言判断推理中都是预设了主项所反映对象的存在的。

有的虚概念是自相矛盾的概念,如“圆的方”、“木的铁”之类概念是反科学的,有的虚概念反映的对象虽然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相应对象,但是在想象世界中或在未来可能世界中有相应对象,如文艺作品塑造的大量艺术形象和科幻小说中的大量人物形象。另外,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的大量虚概念,如“理想气体”、“绝对真空”、“虚数”。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在逻辑学中把属性相同的客观事物叫做“类”,把从属于“类”的每个具体事物叫做“分子”,把一个“类”中包含的小类叫“子类”。“类”或“子类”可以由多个分子或一个分子所组成,也可以不包括任何具体的分子。其外延反映“子类”的概念我们称为种概念,其外延反映“子类”所从属的“类”的概念我们称为属概念。同一属种系列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具有反变关系,也称反变规律。

概念的内涵有多少之分,外延有大小之分。内涵和外延是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外延也就确定了;同样,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内涵也跟着确定了。概念的内涵变化(增加或减少),概念的外延也随着发生变化(缩小或扩大)。一个概念的内涵增加,概念的外延也就缩小;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减少,概念的外延也就扩大。反过来,一个概念的外延扩大,它的内涵就减少;一个概念的外延缩小,它的内涵就增加。这就是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只适用于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不适用于其他关系的概念。属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是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根据。

三、使用概念要明确

内涵反映对象的质,外延反映对象的量。我们平时说的概念要明确,就是指所使用的概念内涵是什么,外延是哪些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不明确,或者外延不明确,都是概念不明确。只有概念明确了,然后才能准确地使用它。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第三节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1、单独概念

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对象的概念。这种概念所反映的是由一个分子组成的类。

2、普遍概念

普遍概念是反映某一类对象的概念。这种概念的外延所反映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组成的类。普遍概念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限普遍概念,一种是无限普遍概念。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1、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指反映的对象是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是由若干个体事物组成的统一整体,其特点是:个体与集合体不是种属关系,集合体的属性个体不一定有,个体的属性集合体也不一定有,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例如,“工人阶级”,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本质属性,不一定反映个体的本质属性。

2、非集合概念

非集合概念指所反映的对象不是集合体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类对象,这个类可以由一个分子组成,也可以由若干组成。反映一个分子组成的类的概念是单独(非集合)概念,如“茅盾”、“月亮”等。反映由若干分子组成的类的概念是普遍(非集合)概念,如“国家”、“行星”、“文学作品”等。

集合概念用集合名词来表达,非集合概念用普通名词或非集合的专用名词来表达。

在逻辑上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是重要的。第一,据被反映的对象是否是集合体来区分。第二,对象本身不是集合体,而在思维中却把若干分子构成的类当作集合体来反映,而这个类的分子仅作为构成集合体的个体存在。如“人类”、“书籍”、“词汇”、“花卉”、“马匹”等就是集合概念。第三,在特殊的语境中,集合名词可以表达非集合概念,非集合名词也可以表达集合概念。一个语词是否表达集合概念,除了看它是否是集合名词,还要看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实际意义来分辨。在思维和表达中如果混淆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就会造成“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三、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1、肯定概念

肯定概念又叫正概念,它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人”、“正义战争”。

2、否定概念

否定概念也叫负概念,它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非人”、“非正义战争”、“不合法”、“无礼貌”等。否定概念一定要用带有“非”、“不”、“无”等否定词的短语来表达。但是,带有“非”、“不”、“无”等字样的词或短语不一定都表达否定概念。“不丹”、“非洲”是单纯词,不表达否定概念,其中的“不”、“非”不是否定词素。

负概念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外延随论域的变化而变化。一个负概念总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范围而言,逻辑学将这个特定范围称为论域。一个负概念的论域一般指这个负概念和与之对应的正概念共同的邻近的属概念。

上述几种概念的分类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根据外延的大小,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根据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属性,把概念分为肯定概念和否定概念。

第四节 概念间的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所以,反映事物的概念之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全面地考察概念间的关系不属于普通逻辑学的范围,普通逻辑只是从外延方面研究概念间的关系。

从外延方面,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五种关系。

一、全同关系(同一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全部重合的关系是全同关系。即:S 与P 两个概念,如果凡S 都是P ,并且凡P 都是S ,那么,S 与P 两个概念是全同关系(如图一)。

图一

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虽然其外延完全重合,内涵却不相同。

全同概念是两个概念,它与“同物异名”,即不同语词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如“葵

花”与“向阳花”表达的是内涵与外延都相同的一个概念,而不能视为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

在一篇文章中变换使用表达全同概念的语词,不仅可以从不同方面加深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避免语句的简单重复,使语言生动多变,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例如:“我目不转睛地望着索米亚。那个梳着羊犄角小辫和我同骑一牛的小孩子,那个紧束腰带朝我奔来的少女,那个红霞中的姑娘,还有赶车人泥屋里的主妇,都闪电般地从我眼前掠过。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反合同概念误以为外延不同的概念而并列使用。例如:“他很善于表达思想和使用语言。”这句话的正确说法是:“他很善于使用语言表达思想。”

二、真包含于关系

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是真包含于关系。即:S 与P 两个概念,如果凡S 都是P ,并且仅仅有部分P 是S ,那么,S 与P 是真包含于关系(如图二)。例如:

师专 大学

古代文学 文学

合同 应用文

图二

上述三对概念,每对概念之间,前一个概念的外延小,后一个概念的外延大,并且后一

个概念包含了前一概念的外延,前一概念对后一概念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或者叫种属关系。

三、真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是真包含关系。即:S 与P 两个概念,如果仅仅部分S 是P ,并且凡P 是S ,那么,S 与P 两个概念是真包含关系(如图三)。例如:

虚词 助词

戏剧 多幕剧

水生动物 鱼 图三

上述三对概念,每对概念之间,前一个概念对后一个概念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或者叫属种关系。前一概念的外延大,后一概念的外延小,前一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后一概念的全部外延。

在传统逻辑中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统称为从属关系或包含关系。在语言表达上,从属关系的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否则,就会引起层次混乱。如“市委书记深入基层,调查了解群众生活服务事业、食堂、幼儿园办得怎么样。”这个句子在逻辑上的错误就是:把“群众生活服务事业”这个属概念和它的概念“食堂、幼儿园”并列在一起,混淆了属种界限。

但是,有时为了突出一个或几个种概念,属种关系的概念也可以并列使用,只是在表达形式上一定要种概念在前,属概念在后,中间用“等”字联结。

四、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是交叉关系。即:S 与P 两个概念,如果只有部分S 是P ,并且只有部分P 是S ,那么,S 与P 就是交叉关系(如图四)。例如: 青年 工人

教师 科学家

畅销商品 高档商品 图四

上述三对概念,每对概念之间都是交叉关系。因为交叉关系的概念有而且只有部分外延是重合的,所以,既不能把它们当成不相容关系的概念,也不能当成全同关系或从属关系的概念。我们不能说“畅销商品不是高档商品”,也不能说“畅销商品是高档商品”。我们只能说“有些畅销商品不是高档商品”或“有些畅销商品是高档商品”。 交叉概念在语言表达中一般也不宜并列使用。

以上四种概念间的关系都是相容关系。所谓相容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是相同的。

五、全异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的关系是全异关系,全异关系也叫不相容关系。即:S 与P 两概念,如果所有S 都不是P ,所有P 都不是S ,那么,S 与P 是全异关系(如图五)。例如:

工人 农民

合法行为 非法行为 单纯词 合成词 上述三对概念,每对概念之间就是全异关系,其外延完全不同。

全异关系的概念又有下属两种情形值得注意。

1、反对关系

同一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不同,其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的外延,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或对立关系)。即:具有全异关系的两个概念S 与P 同时真包含于Q ,而且S 与P 的外延的和小于Q 的外延,那么,S 与P 是反对关系(如图六)。例如:

黑 白

学生 教师

大学 小学

图六

上述三对概念,每一对概念之间都是反对关系。反对关系的概念都有其共同的属概念。由于反对概念外延的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还有与之并列的其他概念存在,所以,反对概念的特点是“对立有中”。如“黑”与“白”之间还有“黄红绿蓝”等中间概念。 在思维中,使用反对概念常犯的逻辑错误是把它误认为矛盾关系,即“排中”。如“对学生恋爱不是提倡,就是禁止”,这句话中“提倡”与“禁止”是反对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既不提倡也不禁止”的第三种情况,排斥第三种情况是不对的。

2、矛盾关系

同一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不同,其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矛盾关系。即:如果两个全异关系的概念S 与P 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Q 的外延,那么,S 与P 的关系是矛盾关系(如图七)。例如:

主谓句 非主谓句

出席 缺席

合法 非法 图七

上述三对概念,每对概念之间都是矛盾关系。矛盾概念的特点是“对立无中”,即两个矛盾概念之间不再有与之并列的概念存在,矛盾概念是排中的。在特殊语境下,为了强调某种思想观点,反对概念可作矛盾概念使用。如“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在一般情况下,“站着死”与“跪着生”是反对关系,而在这句话里成了矛盾关系。

在语言运用中,反对概念和矛盾概念都用反义词或反义短语表达。矛盾概念与反对概念的并列使用,可以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下认识事物和区别事物,收到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彭端淑的《为学》一文使用了“为之、不为”;“学之、不学”;“不能至、至焉”等几对矛盾概念和“难、易;贫、富”等反对概念,对比鲜明地分析了人“贵在立志”的道理,很有启发性和逻辑力量。日常使用的大量富有表现力的成语有许多是由表达矛盾概念或反对概念的语词构成的,如:凤毛麟角、貌合神离、深入浅出、出生入死、教学相长、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等即是。

上述概念间的各种关系,是客观事物各种关系的反映。合同关系反映一类事物有几种不同的属性;从属关系反映了大类与小类、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交叉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全异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差异和排斥性。搞清这些关系,有助于明确概念的外延,准确地使用概念,作出恰当判断,正确地进行推理。

第五节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根据同一属种系列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可以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以便准确地使用概念。

一、概念的限制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例如: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

这就是一个连续限制过程,也是从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过程。每一次限制,内涵都增加了一层,同时外延也缩小了一层,使表达的思想更加清楚具体。

对一个属概念是否要进行限制,以及限制到什么程度,都必须根据思维实际的需要。需要连续限制时,也只能限制到单独概念,如上例。因为限制是在属概念与种概念之间进行,单独概念只反映一个特定对象,它是外延最小的种概念,所以,不能再进行限制了。

概念的限制是思维重点由一般转向特殊,由概括走向具体的过程。当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于一般的认识而要求具体化时,就用限制的方法。例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里,在说明当时从事战争的性质时,就用了概念的限制:“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封建半殖

民地的国席里进行的。”经过一系列概念限制,将文章的中心集中到了讨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上来。

在日常工作中,象对犯罪案件的侦破,对干部的考察,都用到概念的限制。日常生活中对商品的挑选,恋爱对象的物色等,实际上都是概念限制过程。

不能对概念进行正确限制的逻辑错误有:缺少限制,多余限制,限制不当等。

对使用的概念该限制而不限制叫缺少限制。缺少限制的概念不准确,容易使人发生误解。例如,有一份经济合同上写着:“××国营农场征用××生产队××亩山地育林,这块地上的大树归生产队,小树是农场的。”其中的“大树”、“小树”是模糊概念,应该作出尺寸大小的限制,而没有限制,结果这块地上的树几乎被生产队伐了个光。

对使用的概念不该限制而加以限制叫多余限制。多余限制造成语言累赘或堆砌。例如,“一开门,出来一位年轻美丽漂亮的少女。”“少女”必然“年轻”,“漂亮”即“美丽”,对“漂亮的少女”再加“年轻美丽”的限制,重复了,应去掉。“用嘴吃饭”、“在地上走路”之类也属多余限制。

如果对概念限制的结果出现了逻辑矛盾或概念不准确叫限制不当。例如,“凡初次到这里来的人无不感到这个沿海城市变化之大。”既然“初次到这里来”怎么能感到城市的变化?再如,“青年教师要注意知识更新,防止知识老化。”“青年教师”的知识要更新,似乎老教师可以例外。应当是“所有教师都要注意知识更新”才恰当。上述两例就是限制不当的例子。

概念限制只能在属种概念之间进行,不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反变关系,不能进行限制。例如,“泰山山脉”不能限制为“泰山”,因为这两个概念不是属种关系。前者是表示整体的集合概念,后者是表示整体包含的部分的概念,他们都是单独概念,是全异关系。

在语言形式上,概念的限制表现为在名词前加定语,在形容词、动词前加状语或在其后加补语;也可以不加限制定语而直接换成表达被限制概念的种概念的语词。前者如把“学生”限制成“大学生”,把“美”限制成“很美”,把“说”限制成“快说”、“说得好”等等;后者如把“油料作物”限制成“花生”等。也应指出,有的定语、状语和补语对中心语并不起限制作用,仅起修饰、强调或表示数量的作用。如“雄伟壮丽的泰山”、“光芒万丈的太阳”,其中“雄伟壮丽”、“光芒万丈”并不起限制作用,只不过将“泰山”、“太阳”的已有属性加以加强调罢了。

二、概念的概括

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逻辑方法。

例如:小说→文学→艺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的上层建筑。

这就是一个连续概括过程。每一次概括,内涵都减少了一层,外延都扩大了一层范

围。

对一个种概念是否进行概括,以及概括到什么程度,也必须根据实际思维的需要。连续概括只能概括到范畴(如上例)。因为范畴是一定领域的最高属概念,它的外延最广,不能再进行概括了。

概念的概括是思维的重点由特殊转向一般,由具体转向概括的过程,以便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本质。例如,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把“自由主义”概括为“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这就使我们对自由主义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文章和讲话中,概括是使行文简练而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就用“声”概括了“风声、雨声、读书声”,用“事”概括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不仅概括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情,文字上也更简练了。如果不概括,则表达成:“风声入耳,雨声入耳,读书声入耳……”累赘而缺乏表现力。对别人的问题,不愿作具体的答复,就可用概括的说法。如“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谈”,这几乎成了外交辞令。

不能对使用的概念进行正确概括的逻辑错误有:缺少概括,概括不当。

对使用的概念该概括而不概括就犯缺少概括的逻辑错误。如在某公共场所有这样一个标语口号:“青少年应该讲文明、讲礼貌。”当然,这个口号并不错,但作为一个口号不准确,缺乏概括。应将“青少年”概括为“人”,改为“人人应该讲文明、讲礼貌。”

如果概括不是在有种属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就会犯概括不当的错误。例如:“现在可好了,他既养了十几只兔,又养了猪、鸡、鸭、鹅等牲畜。”猪是牲畜之一,而“鸡、鸭、鹅”是家禽,与“牲畜”之间没有种属关系,概括不当。批评人时无限上当。批评人时无限上纲,乱扣帽子,从逻辑上说也是概括不当。

在语言表达上,概括表现为去掉起限制作用的成分,或者将表达种概念的语词直接换成表达属概念的语词。如把“中国人”概括为“人”,把“动物”概括为“生物”。

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是帮助我们准确使用概念的逻辑方法。限制所要解决的是概念如何准确反映事物的特殊性;概括所要解决的是概念如何反映事物的共同本质。在使用概念时,该限制而不限制就会抹煞事物的特殊性;该概括而不概括,就会就事论事,对罗列的具体事实或现象不能从原则的高度或更广泛的范围去分析问题,忽略事物的共同本质。当然,如果作出不恰当的限制或概括,也是有害的。总之,对概念正确进行限制和概括,是准确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所需要的。

第六节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或者说,定义是用简短语句把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高度概括地揭示出来的逻辑方法。

为了使概念内涵明确,给概念下定义是一种基本的逻辑方法。例如,当我们要明确“小说”的内涵时,可以给这个概念下这样的定义:

小说就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个定义揭示了“小说”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从而使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区别开来。这里,定义首先要求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如果不能揭示特有属性,而只是揭示共有属性,如“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就不能算定义。其次,定义形式应是简短的。如上例,用一个简短语句高度概括地把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具体环境描写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揭示出来。如果写一篇文章,甚至写一本书来明确一个概念的内涵,就不能算定义。

对一个科学概念下定义,必须揭示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不能仅揭示事物的非本质的特有属性。而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足够的专业知识。给社会科学领域的概念下定义,还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就不能真正揭示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例如,关于“国家”的本质在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里就没有真正搞清楚,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第一次明确其本质,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但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是普通逻辑的任务。普通逻辑只是研究定义这种逻辑方法的结构、种类及其规则,以保证在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正确地用定义来明确概念,总结认识成果。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的。被定义项就是通过定义来揭示其内涵的概念,定义项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被定义项和定义项是构成定义的两个主要部分,通过定义联项把它们联结起来,其形式为:

D

s 就是D

p

D

s 表示被定义项,D

p

表示定义项,“就是”是定义联项。在现代汉语中,定义联项

常用“……就是……”、“……即……”、“所谓……就是……”来表示。

定义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明确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总结和巩固认识成果的重要手段,在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离不开定义这种逻辑方法。

二、实质定义及其方法

凡是符合上述定义要求的都是实质定义,也叫科学定义,简称定义。在实际思维中,最常用的一种定义方法,就是通过揭示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概念和种差来下定义,称为“属加种差定义”。

用“属加种差定义”方法,首先要找到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概念。因为邻近的属概念比被定义概念的外延更广,在这个范围内考察被定义概念,才好确定它所反映的事物

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然后确定被定义概念与其邻近属概念下诸种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差别,即种差。例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这是给“文学”下的定义。“文学”邻近的属概念是“艺术”,文学具有艺术的共性。艺术这个属概念下有“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并列种概念,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本质差别是“语言(表达)的”,这就是文学的种差。属加种差定义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

这种定义方法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古典定义。这种定义方法至今在日常工作和科学研究中仍被广泛应用。

给一个复杂概念下定义,种差部分要尽可能多方面地完整地揭示其内涵,不能遗漏。就是说,种差反映的可以是对象的一个属性,也可以是多个属性构成的属性组。例如,前面给“小说”下的定义,其中列举的三个属性: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也不能少。否则,小说的本质属性就不完整。当然,同一事物的几个本质属性不是平列的,反映本质的程度有深有浅。如果能找出其中一个决定作用的本质属性作种差也是可以的,这样使用起来更简便。例如“人”的本质属性有多个,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这样,就可以给“人”下一个简化定义:“人是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根据定义的种差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属加种差定义又可分为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关系定义、功用定义。

性质定义。以事物的性质作种差下的定义叫性质定义。前面举的例子都是性质定义。

发生定义。用事物发生或形成过程中的情况作种差的定义是发生定义。例如:

月蚀是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亮被地球所遮而产生的部分或全部失光的天文现象。

这是“月蚀”的发生定义,它的种差是月蚀发生的原因。发生定义在自然科学领域应用较广。

关系定义。以事物之间的关系作为种差的定义是关系定义。例如:

偶数是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

这就是一个关系定义,其种差“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关系定义在数学中应用较多。

功用定义。以对象的功用作为种差的定义叫功用定义。例如:

温度计就是用来测量气温的物理仪器。

这就是一个功用定义。其种差揭示了温度计的功用。这种定义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

学中用得较多。

属加种差定义也有局限性。哲学上的范畴,如物质、意识、内容、形式、原因、结果等等,都是外延最广的普遍概念,它们没有属概念,不可能用属加种差的方法下定义。对单独概念也难于用属加种差的方法下定义,因为单独概念反映的是单个对象,而单个对象与其他对象区别的属性很多,难于概括出它的种差。人们常常用特征描述的方法来说明它,以代替下定义。

定义的语言形式往往会出现某些变化与省略。有时定义项在前,被定义项在后,如“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形式逻辑”。有时指明被定义概念的邻近的属概念并不是十分必要的,因而加以省略,如“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有时把邻近属概念放在种差的前面,如“实词是词中有实在词汇意义的”。有时邻近属概念用喻体词表示,如“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

三、定义的规则

一个实质定义,要下得正确,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合同

在定义中,定义项是揭示被定义项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因此,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与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应是相同的,即它们的外延是合同的。例如:“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其中被定义项“句子”与定义项“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的外延是合同关系。

违反这条规则的逻辑错误有两种:

第一,定义过宽。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叫定义过宽。如“宪法是国家的法律”,这句话作为定义,其定义项“国家的法律”外延过宽,它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宪法”的外延。“国家的法律”除了宪法,还有民法、刑法等等。

第二,定义过窄。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叫定义过窄。例如:“词是表达概念的语言单位。”这句话作为定义,其定义项“表达概念的语言单位”外延过窄,它小于被定义项“词”的外延,除了能表达概念的词以外,还有大部分虚词不能表达概念。

2、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

在一个定义中,定义项是明确被定义项的。如果一个定义的定义项还需要被定义项来说明,那么,定义项本身是不明确的,它就不能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达不到下定义的目的。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如下两种逻辑错误:

第一,同语反复。一个定义的定义项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叫同语反复。如“文学即是文学”,“补偿贸易即是补偿性的贸易”,前者语言形式完全相同,后者虽然语言形式不完全相同,但基本相同,这就是同语反复。

第二,循环定义。一个定义的定义项间接包含被定义项叫循环定义。如“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对立的方法论”,而什么是辩证法呢?“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方法论”。

用辩证法给形而上学下定义,而辩证法又必须用形而上学来说明,结果谁也说明不了谁。

同语反复作为定义是错误的,但是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却有它的独特表达作用,如“艺术就是艺术”,强调艺术有自己不同于非艺术的特点,不容抹煞。这在修辞上叫同语格。同语反复的定义很少见,循环定义则是人们常犯的逻辑错误。

3、定义联项不应当是否定的

如果定义联项是否定的,那么,定义项只能说明被定义项反映的对象不具有什么属性,而不能说明定义项反映的对象具有什么本质属性,因而达不到下定义的目的。

给正概念下定义不仅不应是否定的,而且也不能用负概念作定义项。给负概念下定义可以用负概念,但是,也不能用否定联项。

用否定形式下定义或用负概念给正概念下定义就犯“不成定义”的逻辑错误,如“词不是句子”,这个语句仅指出词不具有句子的本质属性,并没有指出词本身的本质属性,起不到定义作用。再如,“非婚生子女就是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是个正确定义,而“非婚生子女不是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作为定义则是错误的。

4、定义必须清楚确切,一般不应用比喻或借代

定义要揭示被定义项的内涵,定义项必须明确,不能含混不清,一般也不能用比喻或借代辞格。否则,只能使人对概念的理解发生混乱,同样达不到下定义的目的。违反这条规则就犯下逻辑错误:

第一,定义项含混不清。例如:杜林曾给“生命”下这样一个定义:“通过塑造出来的模式化而进行的新陈代谢”。在这个定义中,“塑造出来的模式化”就是一个不可捉摸的含混概念。恩格斯斥责说:“这是什么玩艺儿?”这是“最纯粹的杜林行话,毫无意义的胡说八道”。

第二,比喻定义或借代定义。比喻和借代是很生动的说明方式,但是,不能直接揭示概念的内涵。如“文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学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直接揭示文学的本质属性。再如,“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这个使用借代辞格的句子很好地指出了儿童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同样未触及儿童的本质属性。

定义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有重要意义,但是,任何定义,即使在某种条件下的正确定义也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一个正确定义,只能揭示事物某些方面的规定性,而不能揭示事物的各方面的联系。要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必须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通过实践,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固守已有的简单定义。否则,思想就会僵化、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四、语词定义

1、什么是语词定义

语词定义就是说明或规定语词的意义、用法的定义。例如:

①凯旋就是得胜归来。

②双百方针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这都是语词的定义。例①说明“凯旋”这个语词的含义。例②是规定“双百方针”这个语词的含义。

语词定义的任务不在于揭示概念的内涵。它只是指明一个语词表达什么概念或表示什么事物,在一定程序上起着明确概念、区别事物的作用。语词定义是明确概念的辅助方法。

语词定义也是由定义项、被定义项、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定义项是一个语词或短语,它表示某个概念或某种事物。被定义项是一个语词,它不表示别的事物,而只是这个语词自身。联项是语词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即“表示”的关系,也常用“是”、“就是”表达。

2、语词定义的种类

语词定义有两种:说明性的语词定义和规定性的语词定义。

第一,说明性的语词定义。这种定义是对某个语词已确立的含义作出说明。当人们不了解某个语词的意义时,就用语词定义加以说明。这种定义在语文教学和词典中用得最多,通常称为释词。科学论著中不便于作出科学定义的成语典故或生僻的语词也往往用语词定义作出说明。在论辩的场合,为使对方不于于误解自己的观点,或揭露对方在逻辑上的混乱,也要用到语词定义。

给语词下定义的方法有:直接给语词表达的概念下定义;用同义词或反义词解释;探求词的来源、本义,进而说明词的引申义;分解语素,再合起来说明整个语词的意义;描述语词所指事物的某些属性或特征;通过列举该语词所指对象来揭示语词含义;对于虚词则主要指词性、用法或逻辑含义。举例如下:

①捏: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的动作。

②懦弱:软弱无能,不坚强。

③取经:本指佛教徒到印度去求取佛经,今比喻向先进人物、单位或地区吸取经验。

④乌托邦:希腊语,“乌”按希腊文的意思是“没有”,“托邦斯”是“地方”,乌托邦是个没有的地方。指空想、虚构的理想的地方。

⑤茶:一种饮料,由茶树叶子沏成。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嫩叶采下加工后就是茶叶。

⑥着:读Zhe(轻声),动态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

⑦结构助词: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地”、“得”、“所”等。这都是说明的语词定义。因为说明的语词定义是对语词已有的含义作出说明,这种定义有真假之分。

第二,规定的语词定义。这种定义是给某个语词表示的意义作出规定。它可以规定一个新造词的含义;可以给多义词确定单一的含义;可以赋予已有的词以新的含义;也可以给语义模糊的语词规定精神的含义,以帮助我们总结和巩固新的认识成果,顺利

地交流思想。这种定义在科学论著、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合同、条约中应用广泛。例如:

①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建设人材。

②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③我说的“书”,不是书籍,而是书法。

④直系亲属是指父、母、子、女、配偶。

这些都是规定的语词定义。因为规定的语词定义是临时赋予某个语词一定意义,所以,一般没有真假。但规定的语词定义使用时间长了,可以转化为说明的语词定义。

3、语词定义的要求

使用语词定义,第一,要观点正确,特别对旧朝代或没落阶段使用的语词,要以新的观点加以解释;第二,要简明扼要,不能啰嗦累赘;第三,要通俗易懂,不能以难释易,更不能以文言解释白话;第四,必须恰当确切,符合原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七节划分

一、什么是划分

划分就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数量不同,有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只反映一个对象,它的外延是清楚的。普遍概念反映一类事物,而一类事物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无限的。某些有限的普遍概念可以用列举的方法明确其外延,如太阳系的太行星。但是,太多数普遍概念反映的对象是无限的,或者虽然有限,但数量很大,无法一一列举,就只能把概念反映的对象分成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这就是划分。可见,划分实际上是把一个外延较大的属概念分成几个并列的种概念的逻辑方法。例如: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文章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是一个划分。被划分的概念称为“母项”,从母项划分出的种概念是“子项”,划分时要依据事物一定属性作标准,作为划分标准的属性称“划分根据”。如上例,“文章”是划分的母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划分出的子项,“表达方式”是划分根据。可见,划分是由“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三要素组成的。

划分与分解不同。

分解是在思维中把一个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属性与分解对象是不同的。反映部分的概念与反映整体的概念之间不是种属关系。例如,把“中国”分成“山东

省、河北省、北京市、台湾省等31个省、市、自治区”,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说“山东省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说“山东省是中国”。国为“山东省”不具有“中国”的本质属性。而划分则是把一个大类分成几个小类,小类都具有大类的属性。例如,把“学生”划分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我们可以说“大学生是学生”,也可以说“中学生是学生”等等。明确了划分与分解的不同,在区别事物上不至于产生混乱。

划分在思维和表达中是有重要意义的。它不仅是明确概念,从而正确使用概念的重要的逻辑方法,而且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划分可以使我们对各种各类、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条不紊。

二、划分的方法

划分按层次多少可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按子项的数目可分为多分法划分和二分法划分;按对同一母项划分的次数分为一次划分和多次划分;此外政治家两种特殊的划分:分类和列举。

1、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一次划分是只包括母项和子项两个层次的划分,前述例子就是一次划分。

连续划分是包括母项、子项和子项的子项三个层次以上的划分。其具体方法是:把母项分为若干子项后,再把子项作母项,按照新的划分根据继续划分出子项的子项,直到满足需要为止。例如,在整理图书时,可将图书先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又可分别按学科不同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自然科学又可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天学、地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哲学又可分为几个小类。连续划分到子项是单独概念就不能再继续划分了。

2、多分法划分和二分法划分

多分法划分是将一个母项分成三个或三个以上子项的划分。如把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把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汉句”就是多分法划分。

二分法划分是依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根据,将母项分为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子项的划分。这两个子项都可以是正概念,如把“文学作品”分为“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一个正概念,一个负概念,如把“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二分法是一种特殊的划分方法。它的一般形式是将一个属概念分为正负两个种概念。其优点是:便于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应当注意的那一部分事物上面,并且这种划分简便易行,不易发生错误。这种划分的缺点是:其子项中的负概念只反映对象不具有什么属性,并未说明它有什么属性,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明确的。

3、一次划分和多次划分

一次划分是按照一个根据对一个母项只划分一次就满足需要的划分。如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多次划分是按照两个以上根据对一个母项进行两次以上划分的划分。如前面我们对概念种类的划分就是多次划分。再如,现代汉语中对“词”的划分:按照语法作用分为实词和虚词;按照结构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按照来源分为外来词、古语词、方言词、普通话词;按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等,这也是多次划分。多次划分可以帮助我们从多种角度认识被划分的对象。

4、分类和列举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将事物分为若干个类,使每个类相对于其他的类都具有确定的地位。

划分是分类的基础,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任何分类都是划分,但是,不是所有的划分都是分类。分类都是用在科学研究中,要求比较严格。分类的根据必须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分类的结果一般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通过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的新的规律或更深层次的本质,因而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如化学原素的分类、动植物的分类、社会形态的分类,就属于这种分类。而划分则要求不那么严格,划分的根据可以是区别事物的一般属性,是由人们日常实践的需要决定的,当这一实践过程完毕,这种划分也就失去意义。

分类有自然分类和辅助分类。自然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怀把事物排列为各个类。例如把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自然分类。辅助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显著特征将事物排列为各个类,以便于将某个个别事物从被分类的其他事物中区别出来。各种工具书,如字典、字典的编排系统用的都是辅助分类,目的是便于从整部词典、字典中查到某个字、词。

列举是通过揭示母项的部分子项从而明确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当一个属概念不便于进行多分法划分,或者不必要进行完全划分时,就用列举。例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冰心、巴金、艾青等”,这就是一个列举。举出的子项或者是反映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或者是反映需要突出加以研究的事物,或者是反映有代表性的事物。其余未列举出的子项就用“等”、“等等”表示。因为列举这种方法灵活简便,人们在明确概念外延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三、划分的规则

1、每次划分根据必须同一

划分根据同一,就是在每次划分中,划分的根据只能是一个,不能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否则,就犯“划分根据不同一”的逻辑错误。如把“文学”直接分为“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就同时采用了三个不同的划分根据。“划分根据不同一”在逻辑上是“基本错误”,由此还可能引起“子项相容”、“子项未尽”、“越级划分”等错误。

上述对文学的划分就同时犯了“子项相容”、“子项未尽”的逻辑错误。

2、划分后各子项外延之和要等于母项

划分后各子项外延之和与母项的外延必须相等,否则,就犯“多出子项”或“子项未尽”的逻辑错误。

“多出子项”是划分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如把“高校教学人员”划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助教、见习助教、研究生”,就多出子项“研究生”。研究生虽然有时也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但他们是学生,不是教学人员。这个划分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子项未尽”就是划分出的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如把“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漏掉了“微生物”,就是犯了“子项未尽”的逻辑错误。

3、划分的子项之间应当互不相容

违反这条规则,就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例如,有个辅导员把“班级里的学生”划分为“党员、团员、三好学生和后进生”,这就犯了“子项相容”的错误。“党员”、“团员”与“三好学生”是交叉关系,与“后进生”有时也是交叉的。

“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常常是由划分根据不同一引起的,如上例。如果划分根据同一,一般不会出现子项相容。但这两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有时划分根据同一也会出现“子项相容”。如按专业不同把科学家分为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等等,这个划分的子项的关系可以称为“相容并列”,一般在思维和表达中不作为逻辑错误。另外,在个别情况下,划分根据不同一,子项也可以是不相容的。

4、划分应当按层次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划分就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几个并列的种概念,如果需要连续划分,可以将种概念再划分为次一级的种概念,这样逐次进行。如果在划分中混淆了属种层次,就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例如,“词”可先划分为“实词、虚词”,然后再把“实词”划分为“名词、虚词”的层次,甚至越过“名词、动词”等等层次划分,或者将不同层次的概念并列,如“实词”与“助词,汉词”等等并列,就是“越级划分”。

正确地进行划分,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科研、调查、统计中正确理解概念,准确使用概念。各门科学的体系可以说都是对其范畴的层层划分,如现代汉语语法对词、句的逐层划分,就为我们深入了解各种词、句的意义和句法功能提供了方便。再如在人口普查中,对“人”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职业等等根据所作的划分,为我们了解和掌握我国人口的组成特点,搞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依据。当然,划分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践的需要进行,不能简单化。一些过渡形态的事物,很难划归哪一类,只有从实际出发,确定其类属,才有意义。

典型案例

青年妇女李某与丈夫金某婚后感情不和,经常吵闹打架。其间,李某结识了本村男性青年刘某,

逻辑学笔记整理

《逻辑学》笔记整理 2012300160016 马院12级思政杨郑伟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逻辑”和逻辑学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逻辑”这个语词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导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想、理性、言词、规律等。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其含义主要有: 1、客观规律性。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生活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生活的规律性。 2、思维的规律性。例如:“应该合乎逻辑地思维,明确地表达思想”。这里的“逻辑”是指思维要合乎思维的规律。 3、某种理论观点。例如:“明明是侵略,却说成是友谊,这是强盗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一种荒谬的理论。 4、与“逻辑学”同义,指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例如:“认真学习逻辑知识,熟炼运用逻辑知识,对思考问题、写文章、说话、办事以及进一步发展智力都大有好处”。这里的“逻辑”便是指逻辑学。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简单的逻辑方法。 思维的形式结构也叫思维的逻辑形式,它是由逻辑常项和变项组成的。综上所述,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的学说。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的判定是它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与意义 一、逻辑学的性质 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可知,这门科学提供给人们的是认识事物、表达论证思想时必须运用的一种思维工具,所以,它是一门工具性质的科学。 二、学习逻辑学的意义 学习逻辑学的根本意义,是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 具体来说,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主要有: 第一,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从已知进到未知。 第二,有助于准确、严密地表达和论证思想。

最新电大法学专科法律逻辑学教学考一体化网考作业试题与答案

电大法学专科法律逻辑学教学考一体化网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2015春开始,电大把《法律逻辑学》纳入“教学考一体化”平台进行网考,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内容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一单选题: 1."集合概念"这个概念属于(普遍概念) 2.“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 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此推理的逻辑形式 是(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 是P) 3.如果有的A是B,并且有的A不是B,则A于B 的外延关系是(交叉关系) 4.下列依据属种关系概念间内涵与外延来明确概念的 逻辑方法是(限制) 5.主谓项相同,而量项与联项均不相同的两个性质判 断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 6.下列对概念的概括正确的是(反证法——间接证 明) 7.“不动产”这一负概念的论域是(财产) 8.“中国人是不怕死的,奈何以死惧之”中的“中国 人”这一概念属于(集合概念) 9."树分为树枝、树叶、树根、树茎"这一划分是(错 误的划分) 10.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逻辑常项) 11."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这一定义是(犯了"以比喻代 定义"的逻辑错误) 12.如果A是划分母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不可以是 (单独概念) 13.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 然的) 14.“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作为定义的错误是 (以比喻代定义) 15.若"有A是B"、"有A不是B"、"有B是A"、"有B 不是A"均真,则A与B(交叉关系) 16.“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那么对于教 唆犯,可以从轻处罚”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17.普通逻辑研究推理,主要研究(前提与结论间的形 式联系) 18.将“母项”概括为“划分”、限制为“子项”,则(概 括和限制都错) 19.“这个抢劫犯一定是李鹏”是(必然肯定判断) 20.“甲某可能不是盗窃犯”是(可能否定判断) 21.求同法的特点是(去异求同) 22."重工业是生产重工业产品的工业"这一定义是(犯 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23.如果(A与B交叉),那么有的A是B,并且有的 A不是B 24.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属性"来考虑概 念所属种类,"无产阶级"是(正概念) 25."犯罪的不都是青少年" 这一判断可以理解为(有的 犯罪的不是青少年) 26.“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是一个(选言判断) 27."在若干要求离婚的案件中,情况各不相同,但双方 感情破裂是共同的,可以推知,双方感情破裂是要 求离婚的主要目的。"这段话运用的是(求同法)28.“他不但口才好,而且充当辩护人辩护得也好”是 一个(联言判断) 29.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含义是(没有前件,就没有后 件) 30.在"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和"小王是中国人"中,"中 国人"(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31.动物学家用一种苍蝇(猩猩蝇)做实验。如果在猩 猩蝇生长期内给予全日光照,猩猩蝇经过208小时 成熟。如果给予半日光照,则猩猩蝇需要212小时 才能生长成熟。如果在生长期内无光照,则要219 小时内才能成熟。可见,光照时间长短是猩猩蝇成 熟期长短的原因。该实验运用的寻求因果联系的方 法是(共变法) 32.甲说:“根据该被告犯罪的情况,不应从重处罚。” 乙说:“那就应从轻处罚。”甲说:“也不应从轻处罚。” 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甲说的话(不违反逻辑规律)33."我既肯定有人不是好的,又肯定所有人是好的"犯 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34.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违反“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 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规则,就会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35.某甲说:“要说必然会胜诉是不对的,谁能担保必然 会胜诉呢?要说可能不会胜诉也是不对的,怎么可 能不会胜诉呢?”。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某甲说 的话(违反排中律) 36..前年引进美国大片《廊桥遗梦》,仅仅在滨州市放 映一周时间,各影剧院的总票房收入就达到800万 元。这一次滨州市又引进《泰坦尼克号》,准备连续 放映10天,1000万元的票房收入应该能够突破。 根据这些信息,分析上述推断最可能隐含以下哪项

法律逻辑学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P或者q”的逻辑常项是或者,变项是 p,q 。 2、任何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变项)两部分组成,?逻辑形式性质的不同是由(逻辑常项)决定的。 3、(单独)概念不能限制和划分。(哲学范畴)的外延最广,不能再进行概括。 4、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在属种概念之间两特征存在着(反变)关系。这个关系是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的逻辑根据。 5、实质定义主要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方法。 6、性质判断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按质不同,分为(肯定)和(否定);按照量的不同,?可分为(全称)、(特称)和(单称)。性质判断的六种形式可用符号分别表示为(SAP)、(SEP)、(SIP)、(SOP)、(SaP)、(SeP)。 7、根据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A与E之间,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则另一个(真假不定)。I取值为假时,?O必(真)?;?O取值为真时,?I(可真可假)。差等关系之间,上位判断(真),则下位判断必真;下位判断假,则上位判断(假)。 8、运用性质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SAP可换位为(PIS)?,?SEP应换质为(SA),对SOP先换质,再换位应得(IS)。 二、单项选择题 1、诉讼法是从司法程序方面为保证实体法正确实施,而规定诉讼程序的法律的总称。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段文字对“诉讼法”的概念是如何说明的?( 2 ) ①仅从内涵方面②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 ③仅从外延方面④先从外延,再从内涵方面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公民”这个概念属于…………………………( 3 ) ①单独概念②负概念③集合概念④非集合概念 3、“工业企业”与“股份制企业”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具有…………………………( 3 ) ①全同关系②真包含关系③交叉关系④反对关系4、“宪法是国家的法律”。此定义的错误在于………………………………( 1 ) ①定义过宽②定义过窄③循环定义④同语反复

选修课《逻辑学》笔记

选修课《逻辑学》笔记 第一讲绪论 L O G I C 说真话——被淹死 说假话——被砍头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周易·易传》 以上四张牌,每张牌的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并且如果牌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另一面是偶数。 问:必须翻哪两张牌可以证明或证否这一规则? 某特种大队四班长深入敌后侦察,遇一岔路口,每一路口上立着一块牌子: 3号路口的牌子上写着“此路有地雷” 2号路口的牌子上写着“此路无地雷” 1号路口的牌子上写着“3号路无地雷” ★已知,三块牌子上的话只有一句真话并且只有一条路上埋有地雷。请问哪句话是真话?哪条路上有地雷? 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一、学习逻辑学的作用 1、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指导人们正确思维,认识客观事物。 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的:一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演绎逻辑体系,二是近代实验科学家创立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爱因斯坦 中华新文化的灿烂未来,有待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张岱年 2、可以提高逻辑论证能力,指导人们正确进行论证和反驳。 学习逻辑学的作用 论证上帝不是万能的 3、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指导人们准确交流和表达思想。 学习逻辑学的作用 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吕叔湘朱德熙 4、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军队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 学习逻辑学的作用 毛泽东《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一)“逻辑”的词源和词义 “逻辑”是从英语logic一词音译而来,logic又是源于希腊语“逻各斯”。 二、逻辑学是什么? 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的主要含义有: ⑴客观规律

逻辑学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一个性质命题的谓项不周延,则这个命题的质是肯定命题;一个性质命题的主项周延, 则这个命题的量是全称命题。 2、对SAP命题换质,其结论是SE¬P ;对SAP命题换位,其结论是PIS 。 3、根据性质命题对当关系,如果SEP假,则SAP 可真可假、SIP 真、SOP可真可假。 4、在“并非‘当且仅当p,才q’中,逻辑常项是并非‘当且仅当……才……’,变项 是p,q 。 5、“并非只有由外国人当经理,才能把企业搞好。”与该负命题等值的命题是不是外国人 当经理,企业也能搞好。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6、在“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这两个命题中,“知识分 子”这个概念(C) A、都是集合概念 B、都是非集合概念 C、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D、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后者是集合概念 7、“圆是平面上的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作为定义,属于 (B) A、语词定义 B、发生定义 C、功用定义 D、关系定义 8、在性质命题中,决定命题形式的是(D) A、主项和谓项 B、主项和量项 C、谓项和联项 D、量项和联项 9、“某甲是有罪的”与“某甲是无罪的”这两个性质命题之间是(B)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 D、下反对关系 10、“普通逻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普通逻辑学是科学。所以,所有的科学都是没有阶级性。” 这个三段论是(D) A、有效的推理形式 B、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C、犯大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D、犯小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 11、秘书对张强说:“你的方案很好,我认为董事们都会赞同。”过一会儿,她又说:“没有 哪一个董事不会不赞同的。”可以看出(D) A、秘书赞同张强的方案 B、董事们赞同张强的方案 C、董事们反对张强的方案 D、秘书的话前后矛盾 12、学校抗洪抢险献爱心捐助小组突然收到一大笔没有署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找,可以断 定是赵、钱、孙、李中的某一个人捐的。经询问,赵说:“不是我捐的”;钱说;“是李捐的”;孙说:“是钱捐的”;李说:“我肯定没有捐。”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根据以上已知条件,请判断下列哪项为真?(B) A、赵说的是真话,是孙捐的。 B、李说的是真话,是赵捐的。 C、钱说的是真话,是李捐的。 D、孙说的是真话,是钱捐的。 E、李说的是假话。 13、“小马与小王是朋友”这一命题是(C)命题。 A、全称 B、特称 C、关系 D、联言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4、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命题中,主项和谓项都是(ACD) A、单独概念 B、普遍概念 C、集合概念 D、正概念 E、负概念 15、下列对概念限制错误的是(ACE) A、命题限制为概念 B、演绎推理限制为三段论 C、论证限制为论题 D、间接推理限制为类比推理 E、复合命题限制为负命题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卷号:6122《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主项与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SEP 、主项与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SIP 。 2、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假 的。 3、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假。 4、“如果某甲犯了杀人罪,则其应受法律制裁”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p→q ,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 p、q 。 5、选言判断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 6、“如果毕业论文不及格,那么他就无法按时毕业。”这个判断的逻辑形式为p→q或如果p,那么q,其中,逻辑常项是如果、那么,逻辑变项是p和q。 7、某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OP.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OP 。 8、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9、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 假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杭州人是讲卫生的”这一判断中,“杭州人”是( A )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负概念 D、单独概念 2、如果A、B两个判断不同真,可同假,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C ) A、差等关系 B、矛盾关系 C、反对关系 D、下反对关系 3、正确进行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应当(C ) A、否定前件就是否定后件 B、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C、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 D、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 4、“所有的S是P”与“没有S是P”之间具有( A ) A、反对关系 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 D、下反对关系 5、同时否定SAP与SOP则( C )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全称否定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B ) A、SAP B、SIP C、SOP D、SEP 7、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C )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法律 强制性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 _______ , 其中逻辑常项是 ___ ,逻辑变项是_ _________ 。 2.驳倒对方的论据和 _ ________并不等于驳倒对方的论题。 3.当SAP与SIP两种判断都假时,S与P的外延具有___________ 关系。 4.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原论题相_ 的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____ __ 由假 推真,从而间接确定原论题真实性的方法。 5.与“张三和李四都不是罪犯”相矛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是。 6.“附加刑”可概括为_____ __。 7.“这个村庄没有一个人是罪犯”这一判断的是性质判断中的______ 判断。 8. 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律,若“甲是法官而不是党员”为 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 9.“某单位发现,半年内有四次重要的内容被泄露,经调查,把这七次会议 参加者的名单全部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有王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 均被泄露,而他未参加的三次会议,内容均未被泄露。其他人员没有和王某 相同的情况。调查人员由此断定:王某是四次会议内容的泄密者。”这里调查人员运用了穆勒五法中的法。(4分) B”与“A或者B”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包含着(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 当“p→q”、“p→q”与“p→q”均为真时,p、q取值应为()。 A.都真 B. p真q假 C. p假q真 D.都假 3. “甲班所有同学都学法律逻辑”和“甲班有的同学不学法律逻辑”这两个判断,具有()。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 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 项 4. 根据不同的标准,“非法组织”这个概念可以归类于() A.单独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 B.单独概念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C.普遍概念集合概念负概念 D.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5. 已知“甲班有的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真,可以推出()。 A. “甲班所有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B.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真 C.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逻辑”的含义 一、逻辑的词源 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 ·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 ·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 ·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 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 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 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 逻辑究竟研究什么? 二、什么是逻辑? 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 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 一、古典逻辑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3.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第四章) 4.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斯多葛学派稍后于亚里士多德,大约晚2个世纪。他们创立了命题逻辑雏形。(第三章) ·就形式逻辑学科而言,这两大逻辑学派都应该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祖先。 Formal logic

最新河南电大法学专科法律逻辑学教学考一体化网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最新河南电大法学专科法律逻辑学教学考一体化网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2015春开始河南电大把《法律逻辑学》纳入“教学考一体化”平台进行网考,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内容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一单选题: 1."集合概念"这个概念属于(普遍概念) 2.“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 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此推理的逻辑形式 是(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3.如果有的A是B,并且有的A不是B,则A于B的外 延关系是(交叉关系) 4.下列依据属种关系概念间内涵与外延来明确概念的 逻辑方法是(限制) 5.主谓项相同,而量项与联项均不相同的两个性质判 断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 6.下列对概念的概括正确的是(反证法——间接证 明) 7.“不动产”这一负概念的论域是(财产) 8.“中国人是不怕死的,奈何以死惧之”中的“中国 人”这一概念属于(集合概念) 9."树分为树枝、树叶、树根、树茎"这一划分是(错 误的划分) 10.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逻辑常项) 11."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这一定义是(犯了"以比喻代 定义"的逻辑错误) 12.如果A是划分母项,则根据划分规则,A不可以是 (单独概念) 13.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 然的) 14.“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作为定义的错误是 (以比喻代定义) 15.若"有A是B"、"有A不是B"、"有B是A"、"有B 不是A"均真,则A与B(交叉关系) 16.“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那么对于教 唆犯,可以从轻处罚”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17.普通逻辑研究推理,主要研究(前提与结论间的形 式联系) 18.将“母项”概括为“划分”、限制为“子项”,则(概 括和限制都错) 19.“这个抢劫犯一定是李鹏”是(必然肯定判断) 20.“甲某可能不是盗窃犯”是(可能否定判断) 21.求同法的特点是(去异求同) 22."重工业是生产重工业产品的工业"这一定义是(犯 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23.如果(A与B交叉),那么有的A是B,并且有的A 不是B 24.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属性"来考虑概 念所属种类,"无产阶级"是(正概念) 25."犯罪的不都是青少年" 这一判断可以理解为(有 的犯罪的不是青少年) 26.“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是一个(选言判断) 27."在若干要求离婚的案件中,情况各不相同,但双方 感情破裂是共同的,可以推知,双方感情破裂是要 求离婚的主要目的。"这段话运用的是(求同法)28.“他不但口才好,而且充当辩护人辩护得也好”是 一个(联言判断) 29.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含义是(没有前件,就没有后 件) 30.在"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和"小王是中国人"中," 中国人"(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31.动物学家用一种苍蝇(猩猩蝇)做实验。如果在猩 猩蝇生长期内给予全日光照,猩猩蝇经过208小时 成熟。如果给予半日光照,则猩猩蝇需要212小时 才能生长成熟。如果在生长期内无光照,则要219 小时内才能成熟。可见,光照时间长短是猩猩蝇成 熟期长短的原因。该实验运用的寻求因果联系的方 法是(共变法) 32.甲说:“根据该被告犯罪的情况,不应从重处罚。” 乙说: “那就应从轻处罚。”甲说: “也不应从轻处罚。” 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甲说的话(不违反逻辑规律)33."我既肯定有人不是好的,又肯定所有人是好的"犯 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34.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违反“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 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的规则,就会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35.某甲说:“要说必然会胜诉是不对的,谁能担保必然 会胜诉呢?要说可能不会胜诉也是不对的,怎么可 能不会胜诉呢?”。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某甲说的 话(违反排中律) 36..前年引进美国大片《廊桥遗梦》,仅仅在滨州市放 映一周时间,各影剧院的总票房收入就达到800万 元。这一次滨州市又引进《泰坦尼克号》,准备连续 放映10天,1000万元的票房收入应该能够突破。 根据这些信息,分析上述推断最可能隐含以下哪项 假设(这两部片子都是艺术精品,预计每天的上座 率、票价等非常类似)

《法律逻辑学》平时作业及参考答案

《法律逻辑学》平时作业及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请指出下列判断的种类,并写出其逻辑形式 1、工作不仅要有股拚劲,而且还要注意方法。 2、要么是他作案,要么是你作案,二者必居其一。 3、只有认识错误,才能改正错误。 二、指出下列定义或划分中所包含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1、贪污不是合法行为。 2、贪污犯就是侵蚀、破坏社会主义大厦的蛀虫。 3、为了保证旅客的安全,铁道部门规定:严禁携带易燃品、爆炸品、腐蚀品、危险品、雷管、火药进站乘车。 三、下列推理属于何种推理?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指出其违反什么推理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 1、凡作案人都有作案动机,他有作案动机;所以他是作案人。 2、凡盗窃罪都是侵犯财产罪,凡盗窃罪都是故意犯罪;所以,凡故意犯罪都是侵犯财产罪。 3、如果某甲是强奸犯,则某甲应受法律制裁;某甲应受法律制裁;所以某甲是强奸犯。 4、甲或者犯收受贿赂罪,或者犯玩忽职守罪;某甲犯收受贿赂罪;所以某甲没犯玩忽职守罪。 5、任何法律行为或者是单方法律行为,或者是双方法律行为,或者是共同法律行为;遗嘱法律行为是单方法律行为,所以,遗嘱法律行为不是双方法律行为,也不是共同法律行为。 6、所有因病死亡都是正常死亡;所以所有因病而死的都不是非正常死亡。 四、下列议论各违反哪条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犯什么逻辑错误? 1、劳动创造财富,作家在辛勤劳动,所以,作家也在创造物质财富。 2、你对创建“平安”的建议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不过,你的建议中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参考答案(一) 一、请指出下列判断的种类,并写出其逻辑形式 1、联言判断,逻辑形式:p→q 2、不相容选言判断,逻辑形式:p要么q 3、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逻辑形式:p→q。

法律逻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法律 逻 辑 学》 期 末考 试试 卷 1.“凡法律都是有强制性的”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 _______ ,其中逻辑常项是___ ,逻辑变项是_ _________ 。 2.驳倒对方的论据和 _ ________并不等于驳倒对方的论题。 3.当SAP 与SIP 两种判断都假时,S 与P 的外延具有___________ 关系。 4.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原论题相_ 的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____ __ 由假推真,从而间接确定原论题真实性的方法。 5.与“张三和李四都不是罪犯”相矛盾的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 。 6.“附加刑”可概括为_____ __。 7.“这个村庄没有一个人是罪犯”这一判断的是性质判断中的______ 判断。 8. 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 律,若“甲是法官而不是党员”为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真。 9.“某单位发现,半年内有四次重要的内容被泄露,经调查,把这七次会议参加者的名单全部加以对照,结果发现,凡是有王某参加的四次会议,内容均被泄露,而他未参加的三次会议,内容均未被泄露。其他人员没有和王某相同的情况。调查人员由此断定:王某是四次会议内容的泄密者。”这里调查人员运用了穆勒五法中的 法。(4分) A 或者 B ”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包含着( )。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2. 当“p →q ”、“p →q ”与“p →q ”均为真时,p 、q 取值应为( )。 A.都真 B. p 真q 假 C. p 假q 真 D.都假 3. “甲班所有同学都学法律逻辑”和“甲班有的同学不学法律逻辑”这两个判断,具有( )。 A.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D.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 4. 根据不同的标准,“非法组织”这个概念可以归类于( ) A.单独概念 集合概念 正概念 B.单独概念 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C.普遍概念 集合概念 负概念 D.普遍概念 非集合概念 负概念 5. 已知“甲班有的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真,可以推出( )。 A. “甲班所有同学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B.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真 C. “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D. “甲班所有同学不是法律爱好者”为假 6. A 与B 是交叉关系,B 和C 也是交叉关系,则A 与C 之间不可能( ). A.可能是全异关系 B.可能是真包含关系 C.必然是交叉关系 D.可能是全同关系 7. 下列各题中,限制和概括均正确的是( )。 A.将“共产党”限制为“共产党员”,概括为“政党” B.将“违法行为”限制为“犯罪行为”,概括为“受贿” C.将“故意犯罪”限制为“正当防卫”,概括为“犯罪” D.将“大学生”限制为“文科大学生”,概括为“学生” 8. 以“只有受贿,才犯法”为前提进行假言推理,其另一前提可以是( )。 A. 未受贿 B.未犯法 C. 受贿 D.并没有犯法 9.“中国的法官是公平断案的”中的“中国的法官”这个概念与“公平断案的”这个概念在外延上可能具有( )关系。 A.真包含 B.真包含于 C.交叉 D.反对 10. 若“A 可以分为B 、C 、D ”是一正确的划分,则B 与D 的外延可以是( )。 A.属种关系 B.反对关系 C.矛盾关系 D.交叉关系 ) 并不是说甲可能不懂刑法 C.并非甲不可能懂刑法 D.并非甲不必然不懂刑法 2. 与“并非如果你来,他就不来”等值的判断是( )。 A .你来,他也来 B .或者你不来,或者他来 C .并非只有你不来,他才来 D .只有你来,他才来 16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熊明辉教授网课《法律逻辑学》第一、二章课堂笔记

《法律逻辑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引论:走进逻辑学 1.1逻辑学是什么? 1、逻辑学含义: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的分析与评价的科学。 2、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古印度的《吠陀fei tuo经》、波斯的阿维森纳逻辑以及中国古代墨翟(di)以及弟子所写的《墨经》等。 3、定理:一般来说,逻辑形式是逻辑学的核心概念,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是逻辑学讲究的最常见的推理类型,一致性定理、有效性定理、可靠性定理和完全性定理是逻辑系统的四大定理。 4、类型:逻辑学类型的常见区分是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像亚里士多德逻辑、符号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模拟逻辑、哲学逻辑、辩论逻辑等都是逻辑学的经典范例。 5、争论问题:逻辑学中还有许多问题至今仍存在争论,主要有“二值逻辑与排中律问题”、“严格蕴含、实质蕴涵与逻辑蕴涵”、“逻辑是经验吗?“不一致可逆以容忍吗?”以及“逻辑真理可以拒斥吗?”。 6、逻辑学是什么?(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8847391.html,)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逻辑(logcis)学是关于推理(reasoning)或论证(argument)的学问。*推论:inference 7、人物:*严复翻译著作:John Stuart Mill(穆勒或弥尔英国哲学家、公务员)的著作《A System of Logic》即《逻辑体系演绎与归纳》,名字为翻译成《穆勒名学》;William Stanley Jevons(耶方斯)的著作《Logic paino》为《名学浅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他确立了逻辑学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8、四大数学流派:四大数学流流派是围绕数学基础问题进行的不同探讨尔形成的四大学派为:柏拉图主义(代表为哥德尔)、逻辑主义(波特兰·罗素)、形式主义(大卫·希尔伯特)、直觉主义(L.E.J.布劳威尔)。 *形式主义者如大卫·希尔伯特,他们认为数学基于集合论和逻辑的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把做数学的过程视为根据某些既定规则所作的本质

逻辑学重修教学内容

普通逻辑学重修考试题型 一、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答案(每题2分,共14分)二.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概念的外延关系(每题3分,共12分) 三、下列定义、划分、推理是否正确,如果错误指出其犯的错误(每题2分,共16分) 四、问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五、推理分析题(前3题每小题10分,第4题4分共34分) 第一章绪论 ?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形式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是由逻辑常项与逻辑变项构成的。 ?思维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第二章概念 ? 1.概念的内涵:(概念的质) ?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 ? 2.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量) ?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具有反变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则内涵越小;外延越小,则内涵越多 ?练习题 ?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概念的外延关系 ? 1.苹果苹果树果树果园 ? 2.中国亚洲亚洲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 3.高等学校湖南商学院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北京大学 ?1.公里米厘米毫米 ?2.桃花水仙花水稻植物 ?3.大学生北京大学学生女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 ?4.画家艺术家诗人人 ?5.化学自然科学宪法法律 ?6.大学生运动员南方人人 ?7.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的限制: ?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2.概念的概括: ?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下定义的规则 划分的规则 本章思维训练题 ?下列各组概念是什么关系? ?1文学作品与抒情诗2有线广播与无线广播 ? 3. 革命者与反动派 4.工业与重工业 ? 5. 平行四边形与菱形 6.概念与命题 ?7西藏高原与世界屋脊8教师与文艺理论家 ?9. 研究生与留学生10.京杭大运河与我国最长的运河 ?下列句子作为定义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指出它违反了哪条规则,犯了什么错误? ?1.期刊就是每周或每月定期出版的出版物。 ?2.所谓生命就是塑造出来的模式化进行的新陈代谢。 ?3.生产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4.资本家是靠开工厂榨取剩余价值为生的人。 ?5天文学就是研究我们地球所在的太阳系的科学。 ?6.所谓心理学就是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7.所谓“警句”就是人们从生活矿藏中提炼出来的纯金 ?下列作为划分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指出它违反了哪条规则,犯了什么错误? ?1.生物可分为动物和植物 ?2中国分为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山西省、云南省等。 ?3.句子可分为主语、谓语、补语、定语、状语等部分。 ?4.交通工具可分为空中的、陆上的、水中的。 ?5.警察分为户籍警、交通警。 ?6.报纸可分为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日报和晚报等。 ?7.燃料工业可分为煤矿工业、石油工业、太阳能利用工业、原子能工业 ? ?对下列概念做一次概括和限制: ?散文鲸历史科学资本主义国家初等数学悲剧 ?经典著作坦克车外交部机电产品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 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3,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 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 ,邻近属概念是(法律). 二,单项选择题 1,"犯罪不是合法的行为"这一定义的逻辑错误是(3 ) (1)定义过宽(2)定义过窄 (3)定义用否定联项 (4)以比喻代定义 2,下列判断形式中,主,谓项都周延的是(2 ) (1)所有的S是P (2)所有S不是P (3)有S是P (4)有S不是P 3,"p→q"负判断是( 4) (1) p∧g (2) p∨q (3) p∨g (4) _p真且q假______ p→g 4,与"不必然P"等值的判断是(1 ) (1)可能非P (2)可能P (3)必然非P (4)不可能非P 5,"现在不是强调法治吗就是说,强调让法院的人来治理社会治安."这段议论(1 )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4)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6,"所有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与"有的公民没有选举权"这两个性质判断具有(2 ) (1)反对关系 (2)矛盾关系 (3)差等关系 (4)下反对关系 7,"凡贪污罪都是故意犯;这个行为是故意犯罪,所以,这个行为是贪污罪."这个三段论所犯的逻辑错误是(3 ) (1)大项不当周延 (2)不项不当周延 (3)中项不周延 (4)两否定推结论 _______ 8,"p∨g"的等值判断(3 ) _______ ______ (1) p→g (2) p∨g _ _ _ _ (3) p∧g (4) p→g 9,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是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2 ) (1)反对关系 (2)差等关系 (3)矛盾关系 (4)下反对关系 10,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形式为真的是(3 ) (1)p∧q (2) p∨q (3) p→q (4) p∧q 三,问答题 1,同一律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参考题《排板后》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示例参考习题 示例题型一: 指出下列各复合命题的联结词,并写出它的符号公式 1.书记员的记录有错误,或是听错了,或是记错了,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2.该厂的产品并不是像广告所讲的那样物美价廉。 3.三名嫌疑人中至少有一人是柳州鹿寨人。 4.除非刑事专家能获知作案者的主要资料,否则无法画出他的图形来。 5.如果一个推理的前提真且形式有效,则其结论也是真的。 答案: 1、“或”,p∨q 2、“并不是”,¬p 3、“至少有一”(或者),p∨q∨r 4、“除非,否则”,p←q 5、“且,如果,则”,(p∧q) 示例题型二: 用真值表法判明下列公式是否为重言式 1.(﹁p∨q) ∧(p∧﹁q) 2.(p→q) →((p→r) →(p→(q∧r))) 答案:1、 P q (¬p∨q) ∧(p∨¬q) 1 1 0 1 0 0 0 1 0 0 0 0 1 1 0 1 1 1 0 0 0 0 0 1 1 0 0 1 (¬p∨q) ∧(p∨¬q)不是重言式,是永假式。 2、证明略:(p→q)→((p→r) →(p→(q∧r)))是重言式。 示例题型三:综合选择题 1.“人类假如要想知道自己的渺小,无需仰视繁星密布的苍穹,只要看一看在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而且已经消逝了的古代文化就够了。” A.(p∧(q→r)) →q B.p→(﹁p∧q) C.P→(﹁q→(p→r)) D.p→(﹁q∧r) E.r→(﹁p∨(p∧﹁q)) 2.依据真值表,“S不是刑警,也不是交警”与“如果S不是刑警,则他是交警”在真值上的情况是: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同假 C.不同真,可同假

法律逻辑学复习笔记

矛盾关系:A、B全异,若A、B两概念外延之和等于其共同属概念C的外延,则A与B 矛盾,A、B互为矛盾概念。A+B=C 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反对关系:A、B全异,若A、B两概念外延之和少于其共同属概念C的外延,则A与B 反对,A、B互为反对概念。A+B按逻辑关系不同来分合取式、析取式 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之间,其内涵越大,则外延越小;反之,内涵越小,外延越大。

法律逻辑学作业题目及答案

文档下载后可复制编辑 法律逻辑学作业一 1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总分30.00) 1."集合概念"这个概念属于( )。(1.00 分) A. 集合概念 C. 单独概念 D. 负概念 2. “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 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 ) (1.00分) A. 所有M 不是P ,S 是M ,所以S 不是P B. M 是P ,S 不是M ,所以S 不是P D. 有些M 不是P ,有些S 是M ,所以S 不是P 3.如果有的 A 是 B ,并且有的A 不是B ,则A 于B 的外延关系是( )。(1.00分) A. 全异关系 B. 真包含于关系 D. 同一关系 4.下列依据属种关系概念间内涵与外延来明确概 念的逻辑方法是( )。(1.00分) A. 划分 B. 定义 C. 分类 5.主谓项相同,而量项与联项均不相同的两个性 质判断之间的关系是( )。(1.00分) A. 矛盾关系 B. 下反对关系 C. 差等关系 D. 反对关系 6.下列对概念的概括正确的是( ) (1.00分) B. 定义项——定义 C. 山脉——山 D. 大项——三段论 7.“不动产”这一负概念的论域是( )。 (1.00分) A. 企业 B. 动产 C. 土地 8.“中国人是不怕死的,奈何以死惧之”中的“中 国人”这一概念属于( )。(1.00分) A. 负概念 B. 非集合概念 C. 普遍概念 9."树分为树枝、树叶、树根、树茎"这一划分是 ( )。(1.00分) A. 正确的划分 B. 犯了 "子项不全"的逻辑错误 D. 分类 10.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 (1.00分) B. 语言表达形式 C. 变项 D. 思维的内容 11."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这一定义是( )。 (1.00分) A. 犯了"子项不全"的逻辑错误 B. 犯了"定义含混"的逻辑错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