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中心

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中心

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中心
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中心

二产品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一)、通用名称:

通用名称: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

英文名称:Vegetable activated carbon (Rice husk activated carbon)(二)、功能分类:

食品加工助剂

(三)、用量和适用范围:

用量:按生产所需适量使用

拟使用范围:油脂加工工艺

三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一)、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用作油脂加工助剂的必要性1、油脂脱色的必要性

脱色是油脂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艺应用初期,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降低油脂中的色素,使油脂更为澄清、美观。主要的脱色方法是利用具有吸附能力的加工助剂,如活性白土、凹凸棒粘土和活性炭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些吸附剂在吸附油脂色素的同时,也可以吸附油脂中可能存在的苯并芘、黄曲霉素和过氧化物等食品安全危害因素。而不同的吸附剂,在吸附各类色素和危害物质的效能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

2、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脱色作用机理

2.1 稻壳作为一种天然粮食作物的组成部分,含有80%的碳及20%的硅,其本身具有多孔结构。在适当的温度及时间控制下燃烧可以消耗掉稻壳中90%的碳成分,保留其本身的多孔结构,使得燃烧产物稻壳灰具有多孔、非晶态的结构,具有很好的吸附、渗透及过滤效果。以稻壳灰为原料生产加工出来的活性炭具有更优良的吸附性能。稻壳灰及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的显微镜下的形态比较见图1。

稻壳灰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

图1 稻壳灰与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显微形态比较

2.2稻壳灰与氢氧化钠反应,大部分硅转化为可溶性硅酸盐,剩余的炭和与炭结合紧密的硅形成多孔的炭硅骨架,且骨架表面被碱性基团侵蚀而产生活性的羟基,从而赋予该炭硅骨架颗粒以较强的吸附活性,特别是对于亲羟基的物质,如类胡萝卜素、重金属等。后续的酸化操作,将附着在炭硅骨架上的游离硅酸根进行缩合反应,形成多孔的水合二氧化硅;该部分硅与硅系列油脂脱色助剂(活性白土、特种硅酸盐等)相似, 同样具备较强的吸附活性;同时,酸化操作将附着在活化的炭硅骨架上的杂质粒子除去,使得羟基活性基团游离出来。

2.3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的吸附活性来源于两个成分:强碱活化的炭及酸化处理的活性硅。两者的活性吸附基团以羟基为主,吸附容量取决于碱溶操作及酸化处理时产生的颗粒孔隙率及表面活性。所以,稻壳活性炭实际是一种碳硅多效吸附剂,吸附效果优于单一吸附剂。

(二)、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及优越性

1.稻壳活性炭吸附色素能力优于木质活性炭

目前国内活性炭行业大体有两个分类:一是煤质活性炭,是以无烟煤、烟煤、褐煤、泥煤为原料生产的,二是植物活性炭,是以木屑、椰壳或果壳等木质材料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加工使用的主要为木质活性炭。与木质活性炭相比,稻壳活性炭主要是二氧化硅含量较高,通过不同二氧化硅含量的稻壳活性炭与市售木质活性炭对菜籽油的脱色实验表明,各不同二氧化硅含量的稻壳活性炭的脱色效果要优于市售木质活性炭。

本实验选取了二氧化硅含量分别为20%、30%、40%的稻壳活性炭与市售木质活性炭进行脱色率检测,考察不同二氧化硅含量稻壳活性炭与市售木质活性炭的脱色性能。实验条件是:60℃时加入活性炭样品,105~110℃之间保持30min。脱色结束后趁热过滤油样,于52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同时测定未脱色前的油品的吸光度。实验结果见下表1:

表1 不同二氧化硅含量稻壳活性炭与市售木质活性炭脱色性能比较

加工助剂20%二氧化硅含

量稻壳活性炭

30%二氧化硅含

量稻壳活性炭

40%二氧化硅含

量稻壳活性炭

市售木质活性炭

脱色率,% 90.0 89.1 86.9 85.7

2.稻壳活性炭吸附黄曲霉毒素能力优于木质活性炭

随着油脂加工研究的深入,发现吸附剂在吸附油脂色素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油脂中食品安全风险物质的含量,如黄曲霉毒素、苯并芘等。

选取稻壳活性炭和市售活性炭进行吸附黄曲霉毒素的实验。实验用油为花生油,主要实验方法是:油品加热至60℃时加入吸附剂样品,105~110℃之间搅拌保持30min。脱色结束后趁热过滤油样,收集油样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GB/T 5009.23-2006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见下表2:

表2 稻壳活性炭与市售木质活性炭吸附黄曲霉毒素的效果,单位(μg/kg)

检测项目初始值稻壳活性炭处理后市售木质活性炭处理后黄曲霉毒素B

1

残留量8.81 2.03 4.20

黄曲霉毒素总量残留量10.36 2.33 4.94 从上表可以看出,稻壳活性炭与木质活性炭均有很好的吸附黄曲霉毒素的能力,且稻壳活性炭与木质活性炭相比,具有更好的吸附黄曲霉毒素的效果。

3. 活性炭吸附苯并芘能力优于活性白土和凹凸棒粘土

通过在油脂中外源添加苯并芘,对比活性炭、活性白土和凹凸棒粘土等不同吸附剂吸附苯并芘的能力。实验表明,稻壳活性炭和市售木质活性炭与活性白土和凹凸棒粘土相比,有更好的吸附苯并芘能力,且稻壳活性炭最好。如表3:表3 各吸附剂对苯并芘吸附效果的比较,单位(μg/kg)

加工助剂稻壳活性炭市售木质活性炭活性白土凹凸棒粘土苯并芘残留量(初始含量18.20) 1.07 1.63 6.69 16.10

4.稻壳活性炭与活性白土/凹凸棒粘土混合使用有效脱除色素及苯并芘

结合上述实验的结果及生产中的经验,我们将稻壳活性炭与市售木质活性炭分别与活性白土/凹凸棒粘土按照相同比例混合进行脱色率和吸附苯并芘的

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4:

表4 稻壳活性炭与市售木质活性炭与活性白土/凹凸棒粘土混合进行脱色率和

吸附苯并芘的比较实验

检测项目活性

白土

活性白土

+稻壳活

性炭

活性白土

+市售木质

活性炭

凹凸棒

粘土

凹凸粘棒

土+稻壳

活性炭

凹凸粘棒土

+市售木质

活性炭

脱色率,% 94.4 93.5 90.8 86.0 88.3 83.6 苯并芘残留量(初始

含量 18.20),μg/kg

6.69 0.92 1.09 16.10 1.45 2.28

由上表可以看出,活性白土和凹凸棒粘土在添加稻壳活性炭和市售木质活性炭后,吸附苯并芘的效果增强;活性白土添加稻壳活性炭后,脱色效果与单独

使用活性白土相当,添加市售木质活性炭后脱色率降低;凹凸棒粘土添加稻壳

活性炭后脱色效果增强,添加市售木质活性炭后脱色率降低。

5、国内文献资料中对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脱色性能的研究

5.1 论文《由稻壳灰制备活性炭的工艺及应用研究》中对植物活性炭(稻壳活

性炭)制备及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

不仅比木质活性炭具有更好的脱色效果,而且对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也具有很

好的吸附作用。(附件1 《由稻壳灰制备活性炭的工艺及应用研究》)

论文主要试验结果节选

5.2、论文《稻壳

灰制取大豆油精

炼中脱色剂的研

究》中探讨了不同

的碱液浓度、硫酸

浓度、活化时间等因素对脱色剂—稻壳活性炭的脱色能力的影响,并对其脱色性能做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较活性白土具有更好的脱色效果。(附件2 《稻壳灰制取大豆油精炼中脱色剂的研究》)

论文主要试验结果节选

6、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充分利用资源、低碳环保经济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活性炭在净化、吸附等工业技术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传统的活性炭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煤、木材和椰壳等原料资源,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活性炭不论生产原料还是生产工艺都将面临严重的挑战。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是利用可再生的资源,将原本难以处置的天然作物充分利用,既缓解了活性炭原料不足的矛盾,同时解决了多年以来稻壳处理的难题,是发展水稻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环保新产品,是我司按照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所做的金龙鱼大米产业链创新技术成果,获得了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三)、结论

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可弥补活性白土/凹凸棒粘土在吸附苯并芘上的缺陷,脱色效果基本相当;且有其他文献显示,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在不同的油脂中应用时,脱色效果更好。稻壳活性炭与木质活性炭相比脱色和脱除黄曲霉毒素效果更佳。稻壳活性炭与活性白土/凹凸棒粘土混合使用可达到良好的脱色、脱苯并芘效果,并有环境及成本优势。有作为油脂加工工艺加工助剂的使用必要性。

四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等相关情况说明(一)、拟定食品添加剂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稻壳为原料,经炭化后碱溶酸化加工而成的食品添加剂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

2技术要求

2.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

项目要求检验方法

色泽黑色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

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组织状态。状态粉末

2.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 的规定。

表2 理化指标

项目指标检验方法

pH值5-9 GB/T 12496.7 油脱色率,% ≥60 附录A中A.4 氰化物试验(以干基计)通过试验GB/T 12496.14 高级芳香烃(以干基计)通过试验附录A中A.5

砷(As)(以干基计)/(mg/kg) ≤ 3 GB/T5009.11或GB/T5009.76

铅(Pb)(以干基计)/(mg/kg) ≤10 GB 5009.12或GB/T5009.75

附录A

检验方法

A.1 警示

本试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腐蚀性,操作者须小心谨慎。如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严重者应立即治疗。使用易燃品时,严禁使用明火加热。

A.2 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 6682—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试验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 602、GB/T 603之规定制备。

A.3 鉴别

A.3.1 试剂和材料

A.3.1.1 盐酸溶液:质量分数为5%。

A.3.1.2 碘溶液;

在100 mL水中溶解14 g碘和36 g碘化钾,加3滴盐酸,用水稀释至1000 mL,摇匀。

A.3.2 鉴别步骤

称取3.00 g试样,精确至0.01 g,置于盛有10 mL盐酸溶液的碘量瓶中,煮沸并保持30 s,冷却到室温,加100 mL碘溶液,塞上瓶塞,强烈振摇30 s。用中速定性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20 mL,滤液转移到50 mL比色管中至刻度,与参比溶液比对,其颜色不得深于参比溶液。

参比溶液:用移液管移取10 mL碘溶液置于50 mL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A.4 油脱色率的测定

A.4.1 方法提要

取一定质量的中和大豆油,加入一定质量的试样进行脱色,测得脱色后油的吸光度。根据吸光度的减少值计算,以百分数表示脱色率。

A.4.2 仪器和设备

A.4.2.1 分光光度计,配有1 cm比色皿。

A.4.2.2 恒温磁力搅拌器。

A.4.2.3 分析天平,感量0.0001 g。

A.4.2.4 固定好的温度计套管,温度计0 ℃~150 ℃。

A.4.2.5 烧杯,500 mL。

A.4.3 试剂和材料

A.4.3.1 油样,由精炼油厂中和工段得到的新鲜中和大豆油。

A.4.3.2 中速定性滤纸。

A.4.4 测定步骤

称取150±0.01g中和油于500ml烧杯中,将已用乳胶管密封固定好的温度计套管套上,将其置于已预热的恒温磁力搅拌器上,边加热边搅拌。当温度升至60℃时缓慢加入2%的试样,搅拌强度以整个油样呈旋涡状运动为宜,保持温度计始终浸没在油样中,当温度升至105~110℃之间保持30min。脱色结束后,取下烧杯,立即趁热过滤油样,弃去最初的60ml滤液后收集脱色油。将上述滤得

的澄清油样在分光光度计上,于520 nm 波长处,测定油样的吸光度(用1 cm 比色皿,以蒸馏水作参比,校正零位)。同时测定未脱色前的大豆中和油在520 nm 波长处的吸光度。 A.4.5 结果计算

油脱色率X 1数值以%表示,按公式(A.2)计算:

%1001

1

01?-=

A A A X ································································(A.2)

式中:

A 0 —未脱色的油样在520 nm 波长处的吸光度。 A 1 —脱色后的油样在520 nm 波长处的吸光度。

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允许绝对误差不大于2%,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计算至一位小数。

A.5 高级芳香烃试验

A.5.1 试剂和材料 A.5.1.1 环已烷。

A.5.1.2 硫酸奎宁标准储备溶液Ⅰ:1 mL 溶液含硫酸奎宁[(C 20H 24N 2O 2)2·H 2SO 4]1 mg ;

称取1.048g 硫酸奎宁[(C 20H 24N 2O 2)2·H 2SO 4·2H 2O],置于1000mL 容量瓶中,溶解于硫酸溶液(3+1000)中,用硫酸溶液(3+1000)稀释至刻度,摇匀。 A.6.1.3 硫酸奎宁标准储备溶液Ⅱ:1 mL 溶液含硫酸奎宁[(C 20H 24N 2O 2)2·H 2SO 4]0.01 mg ;

用移液管移取1mL 硫酸奎宁标准储备溶液Ⅰ,置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硫酸溶液(3+1000)稀释至刻度,摇匀。

A.5.1.4 硫酸奎宁标准使用溶液:1 mL 溶液含硫酸奎宁[(C 20H 24N 2O 2)2·H 2SO 4]1 μg ;

用移液管移取1 mL 硫酸奎宁标准储备溶液Ⅱ,置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硫酸溶液(3+1000)稀释至刻度,摇匀。该溶液现用现配。

A.5.2 仪器和设备

A.5.2.1 索式提取器。

A.5.2.2 比色管:10 mL。

A.5.3 分析步骤

称取经粉碎至71 μm的干燥试样1.00 g±0.01 g,用干净的滤纸包裹严密,置于索式提取器中,用12.0 mL环已烷连续提取2 h。将提取液冷却后置于比色管中。

标准溶液是将10 mL硫酸奎宁标准使用溶液置于比色管中。

在紫外灯下观察,样品溶液显示的颜色或荧光不超过标准溶液为通过试验。编制说明

1、国内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的关系

目前国内相关的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为GB 29215-2012《食品添加剂植物活性炭(木质活性炭)》,其中明确规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为以木屑、竹子、椰壳或果壳等植物材料经物理法或化学法制得的食品添加剂植物活性炭(木质活性炭),并没有将以稻壳为原料的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囊括其中。

LY/T 1281-1998《味精用粉状活性炭》、LY/T 1623-2004《木糖液脱色用活性炭》和GB/T13803.3-1999《糖液脱色用活性炭》为国内目前可见活性炭相关标准,予以参考。

2、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的说明

查阅到的与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有关的国外标准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美国食品化学法典-第七版(以下简称FCC7),日本食品添加物公定书(以下简称日本公定书)。CAC规定活性炭在食品中的用途是吸附剂和去色漂白剂,设置了吸附能力等13项指标。FCC7中规定活性炭在食品中的用途是脱色剂、除味剂和纯化剂,设置了碘值等8项指标。日本食品添加物公定书设置了氯化物等5项指标。

与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有关的国内外标准技术指标一览表见表4和表5。

3、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产品标准的制、修订与起草原则

3.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3.2 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

3.3 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3.4 符合用户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对外贸易。

4、确定各项技术内容的依据

考虑到产品的原料来源和应用领域,食品添加剂稻壳活性炭中主要的指标、参数、公式、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的设置,在起草过程中参照了FCC7和GB 29215-2012《食品添加剂植物活性炭(木质活性炭)》标准。但因为稻壳活性炭与木质活性炭的原料与产品成分、特性不同导致其主要应用于食用植物油脱色行业,所以本标准中保留包括了感官要求、氰化物试验、高级芳香烃试验、铅、砷,而剔除了FCC7标准中的碘吸附值、水溶物和硫酸盐灰分指标,同时增加了pH值、油脱色率两项。其理由和依据如下:

因本产品是应用于食用油脂加工中的脱色工段,产品的脱色率是其主要的质量指标,碘吸附值并不能直观的表现出稻壳活性炭在油脂脱色方面的能力。因此,用油脱色率取代了碘吸附值指标,其指标和检验方法则采用了行业内及各大油脂集团认可的指标和方法。

由于在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活化(即酸化),调整其pH值,使产品在一定的pH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脱色能力。因此,增加pH 值指标。

由于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在食用植物油脱色,并不涉及到应用于水处理等行业,水溶物指标对稻壳活性炭产品及其应用并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删除水溶物指标。

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中的硫酸盐灰分主要是活性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稳定的化合物,熔点在1700度左右,并且和硫酸、硝酸等强酸不反应,在活性炭的国标常规检测中将其测定为灰分,把活性二氧化硅判定为活性炭中的无效成分。但从本法制备出的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在油脂中的脱色效果和原理分析看,碳硅复效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

选取不同灰分含量的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同条件下进行油脱色实验,对比不同灰分含量的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的脱色率情况。实验结果如下

表3和图1:

表3 不同灰分含量稻壳活性炭脱色率试验,%

稻壳活性炭灰分% 脱色率(吸光度),% 稻壳活性炭(20110624)45.2 89.0

稻壳活性炭(20110806)46.1 84.8

稻壳活性炭(20110708)48.2 84.8

稻壳活性炭(20130620)51.7 88.9

稻壳活性炭(20130314)37.1 91.1

稻壳活性炭(20110729) 36.5 90.1

稻壳活性炭(20120523)34.5 86.2

稻壳活性炭(20101111)25.2 91.6

稻壳活性炭(20120224)23.6 88.4

图 1 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的灰分含量与脱色率关系图可明显看出,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的灰分含量与脱色率并无直接的相关性。这进一步说明了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中含有的活性二氧化硅对吸附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的。理论上该部分二氧化硅可以去除,但从应用性方面考虑不应去除这部分活性二氧化硅,因二氧化硅的提取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稻壳灰的空间结构,进而影响稻壳活性炭的脱色效果。同

时,硫酸盐灰分并不影响添加剂的安全性。故删除硫酸盐灰分此项指标。

4.3 指标要求的确定

4.3.1 pH值

本标准根据目前国内实际生产和使用情况拟定该项指标为5-9。

4.3.2 油脱色率

本标准根据目前国内实际生产和使用情况拟定该项指标为不低于60%。

4.3.3 氰化物试验

FCC7规定试验溶液不产生蓝色为检验合格,本标准等同FCC 7规定。

4.3.4 高级芳香烃试验

FCC7规定试验溶液在紫外光照射下,显示的颜色或荧光不应超过硫酸奎宁标准溶液为定性检验合格,本标准确定等同于FCC 7的规定。

4.3.5 砷含量

砷是有毒有害的杂质离子,应该严格控制,FCC7规定为不大于3mg/kg,本标准设置为不大于3mg/kg。

4.3.6 铅含量

铅含量与砷含量一样都是应该严格控制的指标,FCC7规定为不大于10mg/kg,本标准设置为不大于10mg/kg。

4.4 试验方法的确定

本标准确定的试验方法见表6。

4.5 样品检测结果

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产品抽样检查结果见表7。

表4 国外标准指标对比表

项目CAC指标FCC7 日本公定书碘吸附值/(mg/g) ≥吸附能力90%~110%400 —

干燥减量w/%≤15 协商—

硫化物定性——

酸溶物w/%≤ 3 ——

硫酸盐灰分w/%≤ 5 协商—

水溶物w/% ≤ 4 4.0 —

乙醇可溶物w/% ≤0.5 ——

碱可溶有色物w/% ≤定性——

氰化物试验定性定性—

高级芳香烃试验定性合格—

砷(As)mg/kg ≤ 3 3 4(As2O3)铅(Pb)mg/kg ≤ 5 10 10

锌(Zn)mg/kg ≤25 —0.10

氯化物(以Cl计)w/% ≤——0.53

硫酸盐(以SO4计)w/% ≤——0.48

表5: 国内标准指标对比表

项目

GB 29215

食品添加剂

植物活性炭(木

质活性炭)

L Y/T 1281-

1998

味精用粉状活

性炭

LY/T 1623

-2004

木糖液脱色

用活性炭

GB/T13803.3-

1999

糖液脱色用活性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A法焦糖脱色率w/%≥—————100 90 80 B法焦糖脱色率w/%≥———100 90 100 90 80 碘吸附值/ (mg/g) ≥400 ———————强度/%————————

亚甲基蓝吸附率mL/0.1g ≥mg/g —

12 10 15 13

———

干燥减量w/%≤—10.0 10.0 10 10 10 10 10 酸溶物w/%≤— 3 3.5 1.5 1.5 1.00 1.50 2.00 硫酸盐灰分w/%≤7.0 4.0 5.0 4.0 5.0 3.0 4.0 5.0 氯化物(以Cl计)w/% ≤—0.2 0.25 0.20 0.25 0.20 0.25 0.30 pH值— 5.0~7.0 —— 3.0~5.0

铁(Fe)w/% ≤—0.05 0.1 0.05 0.08 0.05 0.10 0.15 钙镁含量(以MgO计),% —0.25 0.25 —————氰化物通过———————高级芳香烃通过———————水溶物(以干基计),% ≤ 4.0 ———————砷(As)mg/kg ≤ 3.0 ———————铅(Pb)mg/kg ≤ 5.0 ———————

表6:试验方法对比表

项目CAC指标FCC7 木质活性炭测定方法本次确定指标

吸附能力安替比林吸附后

溴酸钾滴定法碘吸附法GB/T 12496.8-1999

碘吸附法

油脱色率

干燥减量重量法(120℃,4h)重量法

(120℃,4h)GB/T 12496.4-1999

150℃至恒重(3h)

硫化物醋酸铅试纸检验

法—GB/T 12496.15-1999

醋酸铅试纸检验法

酸溶物重量法—GB/T 12496.18-1999

重量法

硫酸盐灰分重量法(600℃)重量法(600℃)GB/T 12496.3-1999

重量法(650℃±20℃)

水溶物重量法(100℃,1h)重量法

(100℃,1h)—重量法(100℃

±2℃)

乙醇可溶物定性检定法———

碱可溶有色物限量比色法———

pH值——GB/T 12496.7 GB/T 12496.7

氰化物蒸馏后加硫酸亚

铁不显色蒸馏后加硫酸亚

铁不显色

GB/T 12496.14-1999

蒸馏后加硫酸亚铁不

显色

GB/T

12496.14-

1999

高芳香烃环已烷提取后目

视无色或紫外荧

光限量比色环已烷提取后目

视无色或紫外荧

光限量比色

—环已烷提取后

紫外荧光比色

砷(As)砷斑法砷限量试验(砷

斑法或二乙基二

硫代氨基甲酸银

分光光度法)—二乙基二硫代

氨基甲酸银法

或砷斑法

铅(Pb)原子吸收分光光

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

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法

表7-1:pH值按照GB/T 12496.规定的方法测定数据

样品编号方法分析人一分析人二分析人三20110625 GB/T 12496.7 5.77 5.78 5.78 20110712 GB/T 12496.7 6.87 6.85 6.85 20110729 GB/T 12496.7 5.81 5.85 5.82

20110806 GB/T 12496.7 5.40 5.40 5.42

20110809 GB/T 12496.7 7.26 7.23 7.22

20111023 GB/T 12496.7 6.86 6.86 6.81

20111031 GB/T 12496.7 6.10 6.15 6.09

20111229 GB/T 12496.7 6.39 6.39 6.35

20120224 GB/T 12496.7 7.12 7.09 7.12

20120403 GB/T 12496.7 7.18 7.11 7.16

20120412 GB/T 12496.7 7.00 7.02 7.06

20120523 GB/T 12496.7 5.21 5.21 5.19

表7-2:油脱色率按照本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数据(%)

样品编号20110625 20110712 20110729 20110806 20110809 20111023 检测结果68.1 60.4 75.7 66.7 60.9 65.7

样品编号20111031 20111229 20120224 20120403 20120412 20120523 检测结果65.7 61.8 67.2 61.8 60.5 69.1 表7-3氰化物按GB/T 12496规定的方法测定数据样品编号分析人一分析人二分析人三

20110625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10712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10729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10806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10809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11023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11031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11229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20224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20403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20412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20523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表7-4高级芳香烃按照FCC7规定的方法测定数据

分析人一分析人二分析人三样品编号

20110625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10712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10729 通过试验通过试验通过试验

20110806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20110809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20111023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20111031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20111229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20120224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20120403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20120412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20120523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通过试验

表7-5:砷含量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数据(mg/kg)

样品编号 20110625 20110712 20110729 20110806 20110809 20111023 检测结果 0.93 1.02 1.02 1.1 1.06 0.68 样品编号 20111031 20111229 20120224 20120403 20120412 20120523 检测结果 0.51

0.94

0.64

0.70

0.76

0.94

表7-6:铅含量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数据(mg/kg)

样品编号 20110625 20110712 20110729 20110806 20110809 20111023 检测结果 1.18 1.52 1.46 2.21 2.15 1.30 样品编号 20111031 20111229 20120224 20120403 20120412 20120523

检测结果

1.41

0.86

2.15

2.74

2.47

2.76

(二)、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使用工艺(油脂脱色):

图2 油脂脱色工艺示意图

(三)、食品中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残留检验方法

食用油不必进行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残留量检测,说明如下: 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在油脂精炼中是作为食品加工助剂,起到脱色和吸附杂质的作用。整个使用过程为物理操作,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会经过严

中和油

脱色

脱色油

植物活性炭(稻壳活性炭)

按需要量添加

废白土 活性炭

活性白土 按需要量添

过滤

格的过滤,以保证其与油的完全分离,最终产品中不含固体残留。

食品添加剂与膳食结构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之我见(新编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食品添加剂与膳食结构对食品 安全的影响之我见(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食品添加剂与膳食结构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之我见(新编版) 近年来的“食品事件”层出不穷,使得我们对食品添加剂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大米里中掺的石蜡等等问题,这些食品安全隐患使得我们现在想到“剂”就不寒而栗,以至于有人大声疾呼:“我们现在还能吃什么?”可见对食品添加剂的正确认识对我们十分有利。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对食品添

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和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为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二是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包括天然物质;三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大米里中掺的石蜡都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的禁止人为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这对我们的食品安全造成了很大影响。 当今世界大致有三种膳食结构模式。 一是发达国家模式。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通常年动物性食品年人均消达270kg,而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不过60-70kg。 二发展中国家模式。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些经济不发达

高分子加工助剂

1.什么是助剂?为什么要在高分子加工过程中添加助剂(助剂的作用)? 答:1*广义:某种材料和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或使用过程中所需添加的各种辅助物质,用以改善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性能。 狭义:指为改善某些材料的加工性能和最终性能而分散在材料中,对材料结构无明显影响的少量化学物质。 2*在合成材料加工的过程中,助剂是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它不仅在加工过程中改善工艺性能、影响加工条件、加速反应过程、提高加工效率,还可以改进产品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价值。 2.为什么助剂时与聚合物之间要有良好的相容性? 答:助剂必须长期稳定均匀地存在于聚合物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求助剂与聚合物间有良好的相容性。如果相容性不好,助剂就容易析出(固体助剂析出称为“喷霜”,液体助剂析出称为“渗出”或“出汗”),析出后不仅失去作用,而且影响到制品的外观和手感。 3.助剂的损失主要通过哪三个途径? 答:助剂的损失主要是通过挥发、抽出和迁移三条途径。 (挥发性大小取决于助剂本身的结构; 抽出性与助剂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直接相关; 迁移性大小与助剂在不同聚合物中的溶解度有关。 因此选择助剂应结合产品来进行选择。) 4.解释什么是助剂的协同效应、相抗作用。 答:一种合成材料中常常要同时使用多种助剂,这些助剂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相互增效,则起协同作用;如果彼此削弱原有的效能,则起相抗作用。 助剂配方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助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得到最佳的效果。 5.说明增塑剂的增塑机理。 答:在加热的情况下,分子链的热运动就变得激烈,削弱了分子链的作用力,分子链间的间隔也有增加,增塑剂分子就有可能钻到聚合物分子链间隔中,形成“聚

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与相关知识

食品添加剂监管及相关知识 一、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产品中添加和使用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加工生产的需要,对于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证食品供应,繁荣食品市场,满足人们对食品营养、质量以及色、香、味的追求,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现代食品工业不能没有食品添加剂。 据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全国食品添加剂产量在71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约11%,产品销售额约720亿元,同比增长12.5%,出口创汇约32亿美元。 二、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管理情况 目前,国内外均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建立了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和安全性评价法规制度,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我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管理措施基本一致,有一套完善的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和安全性评价制度。列入我国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均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并经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食品添加剂分委会严格审查,公开向社会及各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确保其技术必要性和安全性。 三、关于食品添加剂监管职责分工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和部门职责分工,卫生部负责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和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质检总局负责食品添加剂生产和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监管;工商部门负责依法加强流通环节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餐饮服务环节使用食品添加剂监管: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工作:商务部门负责生猪屠宰监管工作:工信部门负责食品添加剂行业管理、制定产业政策和指导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各部门监管职责明确。 四、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的主要监管制度 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管,按照《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89号)和《关于切实加强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的紧急通知》(卫监督发〔2011〕5号)的要求,各部门积极完善食品添加剂相关监管制度。 在安全性评价和标准方面,制定了《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 在生产环节,制定了《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审查通则》。 在流通环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整顿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对流通环节食品用香精经营者进行市场检查的紧急通知》。 在餐饮服务环节,出台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不仅要求食物要色、香、味俱全,还要方便快捷。在此需求的刺激下,食品添加剂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背离了原来的轨迹。人们开始谈“添”色变,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了恐惧。现在,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同时,食品添加剂毫无疑问地成了焦点。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人体健康 一.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和食品的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到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天然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它必须是得到国家批准使用的并列入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的产品。 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包括两类;天然添加剂和人工合成添加剂。天然添加剂来自天然物,主要由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人工合成添加剂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主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 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原定用途进行生产或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安全性强调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和因素,它是一种科学的概念,也可以表述为“食品的种养殖、加工、包装、运输、贮藏、销售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要求”。 二.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食品添加剂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且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这主要是它给食品工业带来许多好处。最重要的是,事实上如果不使用食品添加剂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因为变质的食物往往会引起食物中毒。此外,防腐剂还可以杀

高分子助剂答案

一、增塑剂 1、什么是增塑剂? 主增塑剂与辅增塑剂有什么本质区别? 内增塑剂与外增塑剂的本质区别。 答:定义:对热和化学试剂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并能在一定范围内与聚合物相容,沸点较高,不易挥发的液体或低熔点的固体,使聚合物的可塑性、柔韧性增加的物质。 主增塑剂可以和树脂充分相容,能单独使用; 辅增塑剂不能和树脂充分相容,只能进入树脂的无定形区,无法进入结晶区,必须与主增塑剂配合使用 内增塑剂是作为第二单体与聚合物共聚,是聚合物分子的一部分,不易跑出;外增塑剂是另外添加到聚合物中的,很容易跑出 2、增塑剂的三种主要增塑机理,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润滑理论:增塑剂在高分子材料中的作用就像油在两个移动的物体间起到的润滑剂作用一样,能促进在加工时高分子的大分子链之间的相互移动。小分子的增塑剂在加入之后,小分子包围大分子链,小分子容易运动,带动了大分子相对运动,减少大分子内部的抗形变,克服了大分子之间直接的相互滑动磨擦和范德华力所产生的粘附力。这一理论能解释增塑剂的加入使聚合物粘度减小,流动性增加,易于成型加工,以及聚合物性质不会明显改变的原因。 凝胶理论:聚合物的增塑过程是使组成聚合的大分子力图分开,而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又尽量使其聚集在一起的过程。这种“时集时开”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在一定温度和浓度下,聚合物大分子间的“时开时集”造成分子间存在若干物理“连接点”,增塑剂的作用就是有选择地在这些“连接点”处使聚合物溶剂化,拆散或隔断物理“连接点”,并把使大分子链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中心遮蔽起来,导致大分子间的分开。这一理论更适用于增塑剂用量较大的极性聚合物增塑。 自由体积理论:增塑剂加入后会增加聚合物的自由体积。而所有聚合物在玻璃化转变温度时的自由体积是一定的,因此聚合物的粘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塑性加大。显然,增塑效果与加入增塑剂的体积成正比。但它不能解释许多聚合物在增塑剂量低时所发生的反增塑现象等 3 、DOP及其基本特性 答: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与绝大多数工业上使用的合成树脂和橡胶均有良好的相容性。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混合性能好,增塑效率高,挥发性较低,低温柔软性较好,耐水抽出,电气性能高,耐热性和耐候性良好。 4、从结构的角度上分,增塑剂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答:邻苯二甲酸酯类:R1,R2是C1-C13的烷基、环烷基和苯基等,R1,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类增塑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主增塑剂,它具有色浅、低毒、多品种、电性能、挥发生小、耐低温等特点,具有较全面的性能,其生产量约占增塑剂总量的80%左右。 脂肪族二元酸酯类:n一般为2-11,R1,R2是C4-C11的烷基,R1,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这类增塑剂中常用长链二元酸与短链二元醇,或短链二元酸与长链一元醇进行酯化,使总碳原子数在18-26之间,以保证增塑剂与树脂间有良好的相容性和低温挥发性。主要是己二酸酯、壬二酸酯等,如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DOA)。 磷酸酯:R1,R2,R3是烷基卤代烷基或芳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磷酸酯是发展较早的一类增塑剂,它们与高分子基体的相容性一般都较好,可作为主增塑剂使用。另外,它除了增塑以外,还具为阻燃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主增塑剂。(TPP 磷酸三苯酯)环氧化物:含有三元环氧基的化合物,主要用于PVC的增塑,它不仅对PVC有增塑作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吉林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结课论文 题目: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课程名称:食品添加剂 年级: 2013级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姓名:胡文泽 学号: 87130218 学期: 2015——2016第 1学期 吉林大学 2015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胡文泽 吉林大学2013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摘要:“民以食为天”,在21世纪的今天,食品添加剂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了食品行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使用对食品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改善风味、调节营养成分、防止食品变质,从而提高质量,使加工食品丰富多彩,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但是由于食品添加剂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有可能随着食品进入人体内,如果使用不合理会危害人体健康。使用食品添加剂最重要的原则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安全性更为重要。而近年来的“食品事件”层出不穷,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由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我们对食品添加剂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面粉中的增白剂、大米里中掺的石蜡……这些食品安全隐患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因此,解决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问题,成了食品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对影响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 Abstract "Hunger breeds discontentment" claims, in the 21st century today, food additives, has inevitably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food industry, its use in the food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it can improve the flavor, regulating nutrient, prevent food spoilage, thus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make the processed foods are rich and colorful,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consumers. But because of food additives is to join in the process of food processing, may be as food into the body, if use doesn't listen to endanger human body health. Use of food additiv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s of safety and efficacy, safety is more important. In recent years the "food" emerge in endlessly, appeared a series of food safety problems caused by additive, food additive enables us to have more or less: melamine in sanlu milk powder, flour brightener, big MiLiZhong mixing paraffin... These food safety problems have become the biggest threat to food safety. Therefore, solve the problem of food additive safety us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food safety work, must be serious problems affecting the food additive safety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food additives food safety 引言 食品是人类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它供给人体热量和各种营养物质,满足人体的需要,而其中,食品指的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化和高级化,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就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生产中的重要原料,它对食品的生产和食用是有益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但超过规定的使用量是有害的。近年来, 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使食品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使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一定的质疑,有必

高分子加工助剂名词解释

1助剂是某些材料和产品在生产或加工过程中所需要添加的各种辅助化学品用以改善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性能,树脂和生胶加工成塑料和橡胶制品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辅助化学品。 2喷聚:固体助剂的析出;发汗:液体助剂的析出。 3焦烧现象:是指橡胶胶料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早期硫化的现象。 4促进剂的后效应:在硫化温度以下,不会引起早期硫化达到硫化温度时则硫化活性大的这种性质。 5色母粒:是一种把超常量的颜料或染料均匀载附于树脂之中而制得的聚集体。 6增塑剂:是加进塑料体系中增加塑性同时又不影响聚合物本质特性的物质。 外增塑剂:一般为外加到聚合体系中的高沸点的较难挥发的液体或低熔点固体物质。 内增塑剂:在聚合物的聚合过程中引入能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度增加了塑料的塑性第二单体物质。主增塑剂:分子既能插入聚合物的无定形区域同时又能插入结晶区域的增塑剂。 辅助增塑剂:分子仅能插入部分结晶的聚合物的无定形区域的增塑剂,此增塑剂又叫非溶剂型增塑剂。 7相容性:增塑剂与树脂相互混合时的溶解能力,是增塑剂最基本要求之一。 8聚能密度(CED):单位体积溶剂的蒸发能。9溶解度参数:单位体积溶剂的蒸发能的平方根所得值。1浊点(Tc):聚合物与增塑剂的稀均相溶液,在冷却下变成浑浊时的温度。 2塑化效率:使树脂达到某一柔软程度的增塑剂用量称为该增塑剂的塑化效率。 3聚合物的氧化是指随着时间的增加聚合物的性能降低,又称为自动氧化。分为诱导期、强烈氧化期。 4抗氧剂:是指对高聚物受氧化并出现老化现象能起到延缓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主抗氧剂:主抗氧剂被认为是一种自由基的清洗剂,它通过偶合反应(即终止反应)或给出一个氢原子来阻止聚合物中的自由基的破坏作用。辅助抗氧剂:助抗氧剂的作用是可分解聚合物氧化所产生的过氧化物。 5金属离子钝化剂:具有防止重金属离子对聚合物产生引发氧化作用的物质。 6稳定剂:是防止或延缓聚合物在加工、贮藏和使用过程中老化变质的化学药品。 热稳定剂:主要用于PVC和其他含氯的聚合物,既不影响其加工与应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缓其热分解的作用的一类助剂。光稳定剂:凡能抑制或减缓光氧老化进行的的物质称为光稳定剂或紫外光稳定剂。7自由基捕获剂:是一类具有空间位阻效应的哌啶衍生物类光稳定剂,简称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HALS)。 8光氧老化或光老化:分子材料长期暴露在日光或短期置于强荧光下,由于吸收了紫外线能量,引起了自动氧化反应,导致了聚合物的降解,使得制品变色、发脆、性能下降,以致无法再用。 9阻燃剂:能够增加材料耐燃性的物质叫阻燃剂。0燃烧速度:指试样单位时间内燃烧的长度。1协同效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助剂配合使用时,其总效应大于单独使用时各个效应的总和。 协同作用体系:阻燃剂的复配是利用阻燃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阻燃效能,称为协同作用体系。 2燃烧速度:是指试样单位时间内燃烧的长度。燃烧速度是用水平燃烧法和垂直燃烧法等来测得。 3氧指数:是指试样像蜡烛状持续燃烧时,在氮-氧混合气流中所必须的最低氧含量。 4外摩擦:高分子材料在成型加工时,聚合物熔体与加工设备表面间的摩擦。内摩擦:高分子材料在成型加工时,熔融聚合物分子间存在的摩擦。5润滑剂:为减少高分子内摩擦和外摩擦,改进塑料熔体的流动性,防止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对设备的粘附现象,保证制品表面光洁度而加入的物质称为润滑剂。6脱模剂:对加工模具和被加工材料完全保持化学惰性的物质称为脱模剂。 7发泡剂:是一类能使处于一定粘度范围内的液态或塑性状态的橡胶、塑料形成微孔结构的物质。 发泡助剂:发泡过程中,能与发泡剂并用并能调节发泡剂分解温度和分解速度的物质,或能改进发泡工艺,稳定泡沫结构和提高发泡体质量的物质。物理发泡剂:依靠在发泡过程中本身物理状态变化来达到发泡目地的一类化合物;化学发泡剂:在一定温度下会热分解而产生一种或多种气体,使聚合物发泡。 8抗静电剂:添加在树脂、燃料中或涂附在塑料制品、合成纤维表面的用以防止高分子材料和液体燃料静电危害的一类化学添加剂统称为抗静电剂。外用抗静电剂:采用涂布、喷雾、浸渍等方法使它附在塑料、纤维表面,耐久性较差,所以又叫做暂时性抗静电剂。内用型抗静电剂(或混炼型抗静电剂):在树脂加工过程中(或在单体聚合过程中)添加到树脂组成中的抗静电剂,因其有较好的耐久性,又称为永久性抗静电剂。9偶联剂:是能改善填料与高分子材料之间界面特性的一类物质。 0着色剂:在聚合物中加入的改变制品颜色,提高制品美观性的助剂。 着色力:指颜料影响整个混合物料颜色的能力,着色力大,使用着色剂量就小,成本也低。 1遮盖力:指着色剂阻止光线穿透着色制品的能力。2增透剂:能改善结晶聚合物透明性的助剂。3迁移性:指着色剂向介质渗色或向接触的物质迁移的现象。一般地说,有机酸的无机盐(色淀性颜料)迁移性比较小;分子量较高者比较低者迁移性小。4防霉剂:(生物抑制剂)有抑制霉菌生长和杀灭霉菌的功能。5荧光增白剂:能增加塑料制品的白度、亮度使色彩更加鲜艳夺目的物质。 6防雾剂:又称流滴剂,是防止透明材料雾害的一类添加剂。 7老化:高分子材料在成型、贮存、使用过程中发生结构变化,逐渐地失去使用价值的现象。

食品安全与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与食品添加剂的研究 摘要:大多数食品添加剂是化学合成物质,长期食用对身体是否有害,食品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剂量是否适当,操作是否规范.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本文钟对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作用进行说明,及它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的食品行业关于添加剂问题提出建议以及对策。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定义与作用、安全问题与起因、对策 前言: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必需品之一,人类生活离不开食品,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上能牵动政府、下能影响百姓的民生问题,受到各方高度关注。虽然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食品安全整体状况趋于稳中向好的态势,而一些长期影响中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的因素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如源头污染治理难度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出台时间尚短。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测体系基础相对薄弱,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将导致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存在。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地应用到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种类和用量的安全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与此同时,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所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屡见不鲜,成为最近人们众说纷纭、持续关注的话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以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使用的相关要求以及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作用 l所谓食品添加剂就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食品中的天然或者化学合成物质。食品添加剂作用:(I)食品添加剂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食品添加剂中的防腐剂可防止由于微生物的肆意繁殖引起的食物变质,大大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抗氧化剂又可推迟食品的氧化变质,使得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大大得到提高。(2)食品添加剂改善了食品的色香味:有些食品就单一品种的食品来讲,使用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并按规定控制好使用剂量,是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的食品添加剂的内涵:从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角度出发,食品添加剂与食品最大的区别是,它不是人们获取并食用的一种本能需要,缺少它不会殃及人类生命。在食品安全方面,食品添加剂是企业为满足食品资源开发、食品加工及增强消费者吸引力之需求,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一种重要物质,主要是一种企业行为,受众主观上不会直接食用或将其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很多时候甚至是“被迫”或不知不觉地食用了某些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 随着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要严格以类区分很难,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荆和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按功能分为40类,欧盟为9类,日本为30类,美国为32类。目前,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达14000多种,其中直接使用的约4000 余种,常用的近700种。美国FDA有2922种,受管理的有1755种,日本使用的约有1100种,欧洲约使用1500种。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13包括了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共有2314个品种,涉及16大类食品,共分为23类,分别是:(1)酸度调节剂、(2)抗结剂、(3)消泡剂、(4)抗氧化剂、(5)漂白剂、(6)膨松剂、(7)胶姆糖基础剂、(8)着色剂、(9)护色剂、(10)乳化剂、(11)酶制剂、(12)增味剂、(13)面粉处 理荆、(14)被膜荆、(15)水分保持剂、(16)营养强化剂、(17)防腐剂、(18)稳定和凝固剂、(19)甜味剂、(20)增稠剂、(21)食品用香料、(22)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23)其他。新标准规范删除了不再使用的、没有生产工艺必要性的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荆,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甲醛等品种,明确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得掩盖食品本身或者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不得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等;增加了食品用香料香精和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原则,调整食品用香料分类、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名单等 2.3食品添加剂使用存在的安全问题

谈谈《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的感想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感想 姓名:朱清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材料化学学号:1008110024 感谢本学期朱纯老师耐心的给我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我认识了很多,感想很多,借着这个机会我在这里就简单地说说学习力《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这门课程之后的一些感想: 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对自身健康的的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健康疾病和健康隐患。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我们的食品安全意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食品安全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所谓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饮食比较规律,地点也比较集中。但同时大学生也比较松散,不吃早饭现象很普遍,极易造成营养不良。同时,大学生也会出现暴饮暴食现象,如吃火锅的时候。 对于男生来说,吃东西的同时还会喝酒,一旦过量就会对肝脏等造成极大损伤。对于女生来说,吃零食的现象比较普遍,而零食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零食是我们普遍喜欢的东西。在零食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着零食的保质期和添加剂的问题。 食品的保质期是指食品在正常条件下的质量保证期限。产品的保质期由生产者提供,标注在限时使用的产品上。在保质期内,产品的生产企业对该产品质量符合有关标准或明示担保的质量条件负责,销售者可以放心销售这些产品,消费者可以安全使用。但是保质期不是识别食物等产品是否变质的唯一标准,可能由于存放方式,环境等变化物质的过早变质。所以食物等尽量在保质期未到期就及时食用。对于一些临期食品我们也尽量不要使用。一些保质期很短的食品,如牛奶,面包等我们一定要看清楚保质期以免造成食品健康问题。零食中的食品添加剂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沟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要知识点

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1、食品安全概念: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食品卫生: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范围不同、结果安全、卫生指标限值) 食品质量:颜色、香气、滋味、质构、功能、营养。 食品营养:人体从食品中所能获得的热能和营养素的总称,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2、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生物危害因子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病毒等;化学危害因子包括天然存在的化学物(植物毒素、动物毒素、真菌毒素)、有意加入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等)、外部或偶然引入的化学物;物理危害因子包括玻璃、金属等。 3、食源性疾病:概念、范畴、流行情况 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三要素包括: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范畴:食物中毒、食源性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病、食源性变态反应、营养不均衡慢性病、有毒有害物质。 流行因素:国际贸易和旅游增加,食品供应全球化;环境变化;人群变化;生活方式变化;微生物变化;社会因素 第二章 1、风险、危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等基本概念 危害---食品中的一种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制剂,还可能是食品中的生物学、化学或物理条件,有导致对健康不利作用的潜在可能 风险--- 风险是指某种特定危险事件(事故或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也就是说,风险是由两个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有害作用的发生概率以及有害作用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就是对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程度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去控制或降低风险,并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是一种系统的用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性信息,来回答关于健康风险的具体问题的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由于人类暴露于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的或潜在的有害作用的科学性评价. 风险管理---对减少或降低所评估的风险,选择恰当实施方法的政策进行权衡的过程 风险交流---在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和其他相关团体之间进行的一种关于风险信息和意见交流的互动过程 2、风险分析的基本框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及三者的关系 三者的关系——风险评估基于科学,风险管理基于政策,风险交流关于风险的信息和意见的互动交流。 风险评估---对食品的某一危害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确定危害的因素, 风险管理---制定措施,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风险交流---所有相关机构间进行的关于风险分析过程、相关风险、风险因素以及风险观察的一个信息意见互动交流,包括风险评估解释和风险管理决策基础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论文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摘要: 食品添加剂是我国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国内外由于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故而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以推进食品安全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使用规范发展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1.1食品添加剂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具有以下作用: 1、改善和提高食品色、香、味及口感等感官指标。 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口感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食品加工过程一般都有碾磨、破碎、加温、加压等物理过程,在这些加工过程中,食品容易褪色、变色,有一些食品固有的香气也散失了。此外,同一个加工过程难以解决产品的软、硬、脆、韧等口感的要求。因此,适当地使用着色剂、护色剂、食用香精香料、增稠剂、乳化剂、品质改良剂等,可明显地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对食品风味和口味的需要。 2、保持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食品防腐剂和抗氧保鲜剂在食品工业中可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对保持食品的营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食品中适当地添加一些营养素,可大大提高和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于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保持营养平衡,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食品保藏和运输,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各种生鲜食品和各种高蛋白质食品如不采取防腐保鲜措施,出厂后将很快腐败变质。为了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保持应有的质量和品质,必须使用防腐剂、抗氧剂和保鲜剂。 4、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 食品超市的货架,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食品。这些食品除主要原料是粮油、果蔬、肉、蛋、奶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原料,就是食品添加剂。各种食品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品种的不同、口味的不同,一般都要选用正确的各类食品添加剂,尽管添加量不大,但不同的添加剂能获得不同的花色品种。 5、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 食品加工过程中许多需要润滑、消泡、助滤、稳定和凝固等,如果不用食品

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与配方技术实训

实训任务书

实训任务书

目录 (一)LDPE/HDPE共混物泡沫塑料的配方设计研究 (1) 一、研究综述 (1) 二、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5) 三、设计容 (6) 3.1.PE发泡塑料助剂的选用与配方设计 (6) 3.11.基体 (6) 3.12.助剂的选用 (6) 3.2不同比例LDPE/HDPE共混物泡沫塑料设计制备方案 (7) 3.21基体与助剂的混炼 (7) 3.22.制品的模压成型 (7) 3.23.二次发泡 (7) 3.24.制备步骤流程图 (8) 3.3不同比例LDPE/HDPE共混物泡沫塑料性能测试 (8) 3.31.密度测试 (8) 3.32.泡孔结构 (9) 3.33.拉伸实验 (9) 3.34.冲击强度实验 (9) 四、预测结论分析[11] (11) 参考文献 (11) (二)聚丙烯塑料的阻燃改性配方设计 (13) 前言 (13) 一、实验部分 (14)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4) 1.1.1 实验材料 (14) 1.1.2 实验设备 (14) 1.2 实验流程图 (14) 1.3 配方设计及计量 (15) 1.4 性能测试 (15) 二、结果与分析 (15) 三、结论 (16) 参考文献 (16) 实训体会及建议 (17) 实训评定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LDPE/HDPE共混物泡沫塑料的配方设计研究 一、研究综述 摘要:本设计对不同比例LDPE/HDPE共混物泡沫塑料的配方设计、实验操作和性能测试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查资料对PE泡沫塑料的情况进行了解。本设计以LDPE/HDPE为变量,添加固定量的EVA、AC发泡剂、DCP交联剂、氧化锌、硬脂酸锌进行模压发泡,并对其密度强度等进行测量,以获取最佳性能的 LDPE/HDPE比例。 关键词:发泡塑料LDPE/HDPE配方研究性能测试 前言:本设计所做的论题是PE发泡塑料的配制,探讨不同比例LDPE/HDPE 共混物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PE泡沫塑料是泡沫塑料中应用较广的一种也是最早成功制得的泡沫塑料之一。早在1941年美国杜邦公司就用氮气发泡制得了PE 泡沫塑料,经过十几年的发展,PE泡沫塑料已发展成熟,在品种及应用方面实现了多样化,开发出各种各样的产品[1]。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发泡技术的进步,PE泡沫塑料在产量和质量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应用领域得到不断扩展。阻燃PE泡沫塑料﹑可降解PE泡沫塑料、共混交联等改性PE泡沫塑料及PE泡沫塑料回收再利用是当前PE泡沫塑料的研究方向和发展[2]。 本文作者为做此次论题而收集并查阅了大量文献,主要是最近来有关PE发泡塑料的研究论文、期刊、书籍和发明专利等,如期刊类《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书籍类《塑料助剂》等。通过对相应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现就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PE发泡塑料是聚乙烯发泡塑料,即英文的缩写为EPE,即定义为以PE为基础而部具有无数微孔性气体的塑料制品,因此它既有聚乙烯的化学性能和泡沫塑料的一般物理性能。PE发泡塑料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室温下耐盐酸、氢氟酸、磷酸、甲酸、胺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各种化学物质,硝酸和硫酸对聚乙烯有较强的破坏作用。PE发泡塑料容易光氧化、热氧化、臭氧分解,在紫外线作用下容易发生降解,碳黑对聚乙烯有优异的光屏蔽作用。受辐射后可发生交联、断链、形成不饱和基团等反应[3]。PE发泡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比如:具有质量轻、密度小,能防止空气对流、不易传热、能吸音,具有隔热保温、防震包装、隔音等。它安全无毒,强韧,挠曲性好,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耐候性和耐化学品性,主要应用于建筑、化工管道、设备等领域的隔热保温。泡孔尺寸减小时热导率有减小的趋势,可以减少热量损失。PE泡沫塑料的成型方法:挤出、注射、

食品安全与食品添加剂资料201204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生存的需求、感官与心理上的需求、健康上的需求 安全、营养、适宜是食品的三个基本要素,安全位于首位,是食品必备的基本要求。 食品安全的定义:对食品按其预期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保证” 食品质量:(食品中)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食品卫生: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绝对安全: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 相对安全:一种食物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 食品安全的科学内涵 第一,食品安全是个综合概念 第二,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概念 第三,食品安全是个政治概念 第四,食品安全是个法律概念第五,食品安全是个经济学概念 三、食品安全影响因素 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 1、生物学危害 1)细菌、2)真菌、3)病毒、4)寄生虫 2、化学物质危害 1)天然存在的、2)被毒性物质污染的(农残、药残)、3)被有意无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食品添加剂) 3、物理危害 1)杂质、2)其他 4、其他 1)新开发食品及新工艺产品、2)食品状态、3)假冒伪劣产品 四、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 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 部的安全危害

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 、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 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 五、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 2.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3.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 六、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最基本权益。 (二)造成生产经营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对行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 (三)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七、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二)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三)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五)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六)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七)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第二讲食品添加剂概论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保证了食品的高质量;推动了食品工业的大发展;成为加工食品不可缺少的基料;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要求;有利于提高食品的质量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有利于食品加工;有利于开发新的食品资源和原料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营养需要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定义: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的物质。 (1)使用条件 ①保持或提高添加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②作为某些特殊食品的必要配料; ③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

谈谈塑料加工用助剂

谈谈塑料加工用助剂 摘要:塑料加工用助剂是指专用于塑料工业为使聚合物配料能顺利成型加工及获得所需应用性能而添加到塑料基材—树脂中的化学品,又被称为“塑料添加剂”。塑料加工用助剂在塑料成型加工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针对塑料加工用助剂的功用种类和性能特点,分别介绍了塑料加工主要助剂的结构性能、应用技术、发展前景。 关键词:塑料加工、主要助剂、应用技术、发展前景。 塑料助剂又称塑料添加剂,是聚合物(合成树脂)进行成型加工时为改善其加工性能或为改善树脂本身性能所不足而必须添加的一化合物。例如,为了降低聚氯乙烯树脂的成型温度,使制品柔软而添加的增塑剂;又如为了制备质量轻、抗振、隔热、隔音的泡沫塑料而要添加发泡剂;有些塑料的热分解温度与成型加工温度非常接近,不加入热稳定剂就无法成型。因而,塑料助剂在塑料成型加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塑料加工助剂的功用种类和性能特点 众所周知,塑料加工助剂的门类繁多,品种各异,它们或者用于改善树脂的加工性能,使之能够顺利完成制品成型的整个过程,并达到提高产量和降低能耗的目的;或者提高聚合物树脂的稳定性能,防止其在加工和应用中老化降解,延长制品的使用寿命;更为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助剂能够赋予制品新的功能。利用助剂来实现塑料改性是一条经济、简便而且非常有效的途径。 从化学结构来看,塑料加工助剂囊括了从无机到有机、从天然化合物到合成化合物、从单一结构的化合物到由多种化合物复合而成的混合物、从低分子量的单体化合物到高分子量聚合物等基几乎所有的化学物质。塑料加工助剂的分类方式很多,按其使用功能分为增塑剂、稳定剂、阻燃剂、润滑剂、抗静电剂、着色剂、发泡剂等。其中,增塑剂是加进塑料体系中增加塑性同时又不影响聚合物本质特性的物质。对促进塑料工业特别是聚氯乙烯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热稳定剂主要用于PVC和其他含氯的聚合物,既不影响其加工与应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缓其热分解的作用的一类助剂。而由主稳定剂、铺助稳定剂与其他助剂配合而成的复合稳定剂品种,在热稳定剂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阻燃剂能够增加材料耐燃性的物质。阻燃剂可以分为无机阻燃剂和有机阻燃剂。润滑剂是指为了减少高分子内摩擦和外摩擦,从而改进塑料熔体的流动性,防止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对设备的粘附现象,保证制品表面光洁度而加入的物质。润滑剂作用分为外部润滑作用和内部润滑作用。抗静电剂是指添加在树脂、燃料中或涂附在塑料制品、合成纤维表面的用以防止高分子材料和液体燃料静电危害的一类化学添加剂。抗静电剂可以分为内加型和涂敷型两种类型。着色剂是指为了美观或特定要求而使塑料显示人们所要求颜色的物质。着色剂包括无机颜料、有机颜料和某些染料,以及能产生特殊效果的物质。发泡剂是一类能使处于一定黏度范围内的液态或塑性状态的橡胶、塑料形成微孔结构的物质,它们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目前广泛使用的发泡剂有过十几种,而且都是有机化学发泡剂。 2塑料助剂的发展前景 目前,环保、节能已经成为塑料助剂发展的前提条件。许多新型功能性助剂必须在体现环保节能的基本原则上才能考虑其功能性、高效性、差异性、领域扩展性等要求。所以优先支持的研究方向是助剂无害化及高分子化、多种助剂与高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组分间协同作用、利用新的化合物和新的研究手段,研究助剂的作用机理、高性能工程塑料助剂的研究等。 3结语 总之,品种众多的塑料助剂为蓬勃发展的塑料工业锦上添花,在塑料制品增韧、增强、增塑、阻燃、抗静电、抗菌、抗氧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守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