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第2章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第2章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第2章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第2章

第2章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章前导读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学者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行政改革,更重要的是一次深刻的政治改

革。这样的改革把过去的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其目的就是要在

行政上实行善治,在政治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学习目标

1.“廉价政府”的概念及其指导意义。

2.新公共行政理论在社会公平和回应制方面的作用。

3.治理理论中的合作观对未来建设服务政府的启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产生的影响。

5.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区别。

2.1 理论基础之一——经典马哲理论

我国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经典马哲理论中的马克思的代表制思想和“廉价政府”理念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方式及发展道路的前进方向,在世界各国政府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政府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1.1 马克思的代表制思想

西方政治理论中历来存在两种主张:一种是以卢梭为代表的直接民主理论,另一种是以密尔为代表的间接民主——代议制理论。卢梭的直接民主理论可以理解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可以不通过任何中介组织或者中间环节直接参与管理公共事务,乔·萨托利认为其理论具有“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的特点。然而,虽然直接民主理论可以体现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但是随着国家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家内部事务的日趋烦琐,卢梭的直接民主理论从未在某个国家真正实现过,更多的只是作为间接民主的补充。密尔的代议制思想是指代议团体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掌握权力,但它并不直接行使权力,即管理职能,其思想为:“而是监督和控制政府,把政府的行为公开出来,迫使其对人们认为有问题的一切行为作出充分的说明和辩解;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

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虽然代议制思想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如何保证代议制下政府或公职人员作为公共权力的代理者能真正代表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公民的需求和利益,防止政府作为‘集权化、组织起来的、窃据社会主人地位而不是为社会做公仆的政府权力’的发生,代议制理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马克思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家们的“主权在民”思想,但对资产阶级政府的民主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行政机关”根本就不是市民社会本身赖以管理自己固有的普遍利益的代表,而是国家用以管理自己、反对市民社会的全权代表。

同时,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政府用甜言蜜语掩盖它是为占统治地位的而且是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服务的事实。因为它脱离不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社会实际上不能有效地制约国家,不能广泛地直接参与国家政治事务。解决的办法是实行真正的民主制,让社会的一切公民都有权利直接参与国家事务,使国家真正成为社会的代表,“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生命力”,“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针对代议制思想的弊端“为了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由统治阶级中什么人在议会里当人民的假代表”,“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选举议会制度下的阶级统治工具的权利”提出了如何确保政府是公民意志的真正代表的基本制度安排。直到巴黎公社起义胜利并建立起工人阶级政权后,马克思才发现了能够替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的政权组织形式——代表制。“马克思认为以代表制为基础的政权组织形式,奠定了巴黎公社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在这种政权组织下,“……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生命力;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由此可见,巴黎公社这种政权组织形式是能够真正让公民拥有公共权力的组织形式,或者说这种政权组织真正突出了公民本位的思想。

巴黎公社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72天,“除了公社自己所犯的一些错误,如不肯没收法兰西银行,在打击反革命活动上过于宽容之外,主要原因还是当时还不具备实行这些制度的基本条件,如当时法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处于早期阶段,阶级矛盾还很尖锐,公民的自治经验还十分有限、信息的传输渠道也不畅通以及当时的欧洲国际局势还十分复杂等”。但是马克思的代表制思想却在巴黎公社中得到了印证,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公社在制度上采取了三种办法,即直接选举制、随时罢免制、同等工资制。这三种办法的实施可以使公社成员有效地监督公社官员,由此公社也实现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

1.直接选举制

直接选举制即所有公职人员通过普选直接产生,并且所有公职都是开放的,每个选民都具有平等地被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在马克思看来,“从前有一种错觉,以为行政和政治管理是神秘的事情,是高不可攀的职务,只能委托给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即俸高禄厚的势利小人和闲职人员,这些人身居高位,收罗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把他们放到等级制国家的低级位置上去反对人民群众自己”。然而在巴黎公社中,这种职务并非高不可攀,任何具有公民资格的人都具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机会和权利。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公职人

26

第2章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员可以是公民中的任何一个,并且组成权力机关的代表必须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正如马克思所理解的一样,这种选举权的行使如同个人选择权服务于任何一个为自己企业招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雇主一样。马克思的这种理解更加凸显了公职人员的服务性。而且这种理解还有另一层寓意,即企业所有者拥有对企业的所有权所产生的利益相关性,使得“企业也像个人一样,在实际业务活动中一般都懂得在适当的位置上使用适当的人,万一有错立即纠正”。也就是说,“即使公民在选举中受到了错误信息的影响而选出了并不能真正代表公民利益的公职人员,公民也会由于其与政府之间的所属关系而产生的利益相关性而‘立即纠正’这种错误”。在这样的公社里,由于直接选举的公正性和纠错性,使得公职人员必须真正代表公民的利益,公职人员的工作也必须真正是选民意志的体现。

2.随时罢免制

为了保障公民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同时为了确保国家公职人员能够按照公民的意愿办事,防止公职人员违背公民意愿的情况发生,公社赋予公民对公职人员经常的、直接的监督权。在巴黎公社中,直接选举出来的公职人员必须“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而且,“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正式指令)的约束”。“限权委托书(正式指令)”指的就是公民的意愿,所谓通过限权委托书对代表进行约束指的是国家公职人员不能违背公民的意愿,也不能按照公职人员的意愿行事,要始终把公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公民的意志。“这是马克思公社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克服资产阶级代议制缺陷的主要保证。”一直以来,“如何保证公共权力的代理者真正代表被代理者的利益,而不是利用这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力量来为自身牟取私利,也是困扰着所有主张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理论家的一个不解之难题”。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在巴黎公社的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能够使公民限制公职人员的随时罢免权,即“彻底清除了国家等级制,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以真正的负责制代替虚伪的负责制,因为这些勤务员总是在公众的监督之下工作的”。而资产阶级的代议制产生的公职人员并没有类似的权力限制,导致公民无法约束这些公职人员,往往造成公职人员的意愿凌驾于公民的意愿之上,即使这样,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使得公民对违背公民意愿行事的公职人员无可奈何,只能等到每隔三年或六年的再次选举时,以不再投这些公职人员的票来表示自己对他们的不信任。随时罢免制有效地约束了公职人员的行为,确保了公职人员所行之事都能够真正地、准确地体现公民的意志。

3.同等工资制

同等工资制即“公社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为了防止这些公职人员蜕变为骑在公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特权阶级,公社还规定“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各代理机构的代表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因为这些规定,公社的官吏即公职人员便能够在公民的监督之下,在这样的公社中,“不仅政府与人民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政府行政还必须是人民意志的真实反映”。

当然,马克思的代表制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由于代表制是马克思根据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的制度设计,因此,“在他看来,随着在新的政权组织中剥削阶级的消失,人们之

27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

间将不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人们对公共政策的看法也是基本一致的,因而马克思没有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进行详细的探讨,也就没有提出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应该如何决策才能真正代表广大公民的意志”。然而,这些历史局限性并不影响马克思代表制思想为我们确立服务型政府的公民本位理念提供理论支持。

2.1.2 “廉价政府”理念

相比以往资产阶级政府的铺张浪费,巴黎公社取消了两项最大的开支,即常备军和官吏。马克思认为“公社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这一口号”,但是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取消常备军和官吏并不是说在巴黎公社中就不能有军队和警察等维护社会安定的机构,也不是说巴黎公社中就可以没有管理社会的公职人员,而是说以往资产阶级社会中存在的欺诈、压迫公民的常备军和官吏不需要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公民自己组织起来的自卫军和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社会公仆”。也就是说,公民自己选出来的军队和官吏(公职人员)是为公民服务的,能够真正地体现出公民的意志。在这样的“廉价政府”中,不仅行政开支缩减了,机构的设置精简了,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提高。马克思的“廉价政府”的主张对目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为“廉价政府”的实现不仅仅可以通过军队的削减和公职人员工资的减少,并且还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途径,如效率的提高、政府机构的减少、行政成本的降低、工作流程的再造等。自从马克思提出了“廉价政府”的理念之后,无论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注意保持政府的“廉价”问题。实际上,“廉价政府”的理念是没有国别和意识形态差异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意识形态都可以进行“廉价政府”的建设,这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福利型政府的必经之路,因为如果一个政府使得公民饱受财政负担压迫,那么也就无法从实质上体现公民的意志,也无法建立服务型政府。所以,“服务型政府必须将自己定位于为公民和社会提供方便的服务者的角色上,而绝不应该是公民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奢侈的消费品”。

总体上来讲,马克思的代表制思想和“廉价政府”理念都是针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足提出的。马克思认为代议制并不能保证公职人员真正代表公民的意志。代表制和代议制之间的区别在于“二者关于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代表制中的选民对代表有直接的经常的监督和罢免权,代表的作用只是代替公民表达公民的‘确切训令’,并没有对选民的这些‘确切训令’进行随意更改的权力;而在资产阶级代议制下,选民对代表的制约基本上仅限于每隔几年进行一次的选举,其他时间里都是由这些代表代替选民‘议政’。在议政的时候,这些代表只能是大体上代表选民的意思,甚至是不代表选民的意思,而选民并没有对代表随时约束的权力”。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时,要总结上述理论的不足之处,更要总结其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可供借鉴之处。

(1) 在公务员选拔方面,应该加强开放程度,加强面试透明度,让更多具备资格的人能够加入公务员的队伍中。

(2) 建立公务员监督体系,鼓励公民对公务员进行监督检举,将社会舆论与具体监督条例结合起来,预防和减少公务员贪污腐败。

(3) 提高公务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转变官高于民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28

第2章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4) 调整公务员工资,严格按劳分配,缩小其与社会劳动者的收入差距。

(5) 在政府财政支出方面,应该加强预算及支出管理,减少铺张浪费,裁减冗余机构。

2.2 理论基础之二——西方新公共管理学理论

西方新公共管理学理论包括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供求关系理论和治理理论。它从行政、管理、服务、供求关系治理4个方面阐述了西方行政理论发展的状况,主张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把私人企业的一些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以增强政府的活力和效率,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这些理论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2.1 社会公平:新公共行政理论

新公共行政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美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城市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为了能够解决这些危机,新公共行政理论者主张以社会公平为价值基础,加强行政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并“主张以民主行政的运作方式通过切实的制度安排确保‘人民主权的委托者’真正发挥作用”。

新公共行政理论提出了社会公平的行政理念。传统公共行政学在倡导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问题:①我们怎样才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源提供更多的或更好的服务(效率)?

②我们怎样才能够花费更少的资金保持服务水平(经济)?而新公共行政理论者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这种服务是否增强了社会公平?弗雷德里克森在解释社会公平时说道“包含着对包括组织设计和管理形态在内的一系列价值取向的选择。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平等性;社会公平强调公共管理者在决策和组织推行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公平强调公共行政管理的变革;社会公平强调对公众要求作出积极的回应而不是以追求行政组织自身需要满足为目的;社会公平还强调在公共行政的教学与研究中更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以实现对解决相关问题的期待等。总之,倡导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正如前述的一样,公共行政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要更注重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重点强调的就是让所有公民都有平等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机会,尤其是让那些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防止政治和公共事务被少数强势群体所操纵。所以,新公共行政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就是要使效率与公共利益、个人价值等价值目标结合起来衡量,要实现效率与社会公平相互促进。

在强调社会公平的价值基础上,新公共行政理论还强调组织的回应性。政府应该将公众的需求作为政府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政府需要更多、更加有效地回应公众的需求,并且政府应该随时调整回应机制。因为公众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公众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以及身处的社会情况随机地调整自己的需求,所以政府就必须要理解公众需求什么,根据需求的变化调整机构设置以及业绩评估标准等。政府要多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公共行政,在新公共行政理论中,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方式有两种:“①采用强调‘顾客’的术语以表

29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

示公众和行政官员在新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②寻求增加在组织机构事务和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所有公共部门员工的参与”。从本质上来讲,政府和公民是一种伙伴关系,只有二者互动产生积极的回应效果才是体现政府服务价值的根本。

新公共行政理论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民主行政模式。这种民主行政模式主要体现在奥斯特罗姆提出的一种管辖的政府体制之中。在这种体制中,所有的政府单位都应按照自治原则来设计。这些自治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政府的界限和条件源于人民确立这些界限和条件的权利。

(2) 人民确立和变更政府界限和条件的权利通过根据非常规的决策规则才能采取行动的宪政决策程序得以表达。这些决策规则的要求比制定普通法律的要求更加严格。

(3) 宪法或者宪章中所说明的政府的界限和条件在法律上约束行使政府权力的人,并且不能被这些政府权威所改变。

(4) 宪法或宪章中说明的政府的界限和条件,根据共同利益和限制权力的原则,分配采取行动的权力。对公共官员采取集体行动的权力进行限制,把这些限制与个人权利联系起来,使得个人权利在行使过程中受到宪法的制约。

(5) 每个政治单位对特定的选民采取行动,并对单个的人行使管辖。负责立法或者执行行动的主要政府官员的选择以选民的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为基础。

(6) 每个政府的内部结构设计的集体结构在各种各样的职位或决策结构之间分配。所有重要的决定都经共同委员会考虑,共同委员会成员由社群成员选举。如果宪法性法律规则要有效对付行使政府权力的人,在任何政府单位中不同的决策结构之间分别配置权力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7) 配置在较大政府单位中不同决策结构的权力要分散,这样每一项权力都能分批给其他结构的权力行使潜在的否决权。因此,集体行动取决于共存多数的运作,决策结构的成员通过不同的任职年代、代议模式以及不同规模的选民与其选民发生联系。

(8) 每个政府单位的法律和政治能力相对其他政府单位的法律和政治能力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是若干政府单位的选民成员。地方和州级官员将对全国问题采取行动,全国级官员则对州和地方问题采取行动。如果较小单位的政府不足以考虑相互事务之间的共同利益,那么就要诉诸较大单位的政府,以保证适当级别的决策。

尽管新公共行政理论“由于一些概念缺乏连贯性,一些模型的执行需要更广泛的制度改革等原因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的效果没能达到新公共行政拥护者所期冀的顶端”,但是其在社会公平和回应制方面作出的贡献对公共行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积极的影响都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2.2.2 “市场模式”的政府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以美英为首的西方福利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政府机构庞大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公众逐渐对政府的能力失去信心等危机。鉴于此,西方行政学者试图摆脱传统管理主义对官僚机构的倚重,转而寻找一种能够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推动公共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的提高。新公共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并且逐渐发展的。由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推崇市场机制和市场的主导作用,使得其在西方各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西方行政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0

第2章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实现了行政管理与治理方式的根本性的、方向性的转变,一个综合市场机制、政府科层制体系、社会自治机制来高效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新体制”,即强调商业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公共管理看成是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由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复杂网络治理,是由公共部门、准公共部门及部分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私人部门共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而不仅仅是把公共管理看成是政府部门的职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在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所以其内容和特征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

1.七个特征

1991年,胡德在担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的就职发言中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归纳为七个基本特征:推行职业化管理;标准化和绩效测量;产出而非过程控制;权力分散化;竞争;引入私人部门管理技术;节约和效率。

2.十大原则

美国“重塑政府”理论的代表人物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十大原则:“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的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概括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五个基本特征

(1) 从效率、有效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更密切地关注结果。

(2) 用分权式的管理环境取代高度集权的科层结构。在分权体制下,关于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的决定更接近于供给的核心问题;分权式的管理环境也为顾客和其他利益集团反馈信息提供了机会。

(3) 灵活地寻求能够带来政策成果的更加有效的可行方案,以替代直接的公共供给和管制。

(4) 极大地关注由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建立生产率目标、在公共部门组织内部和公共部门组织之间营建竞争环境。

(5) 其核心目的在于强化指导政府发展、要求政府自动灵活地以最低成本针对外部变化和不同利益需求体现出相应的战略能力。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模式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和特征描述各不相同,但是“在围绕如何改善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使公众更加容易获得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服务对公众需求的反应力等方面却有着共识”。

4.五方面的核心内容

(1) 政府的作用是掌舵而非划桨,即政府的角色是政策的制定者而非政策的执行者。“政府应该将市场机制、公共权威机制和社会自治机制结合起来实现良好的治理”。新公共

31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

管理理论中强调政府应该是一个善于“治理”的政府,而不是一个具有很强执行能力的政府。

(2) 将商业管理的理念引入公共部门管理当中。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倡导者普遍认为商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要高于公共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使得公共部门管理私有化,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3)“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新定位了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封闭的官僚结构,而是负责任的‘公共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是向政府提供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的‘顾客’、‘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社会公众需要的回应力”。

(4)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加强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减少行政规划。公共管理部门应该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并且公职人员要按照要求完成目标,要有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估标准,在管理和付酬上,强调业绩而非任务。

(5)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注重提高人员在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

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注重引入商业部门的管理方式和市场的竞争机制,缩减了政府运营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即使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不良效果,如让人们对其带来的公共价值有所担心,但是其始终追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的理论核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特色。

2.2.3 对公民与公共服务的价值追求: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虽然在行政效率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却模糊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在强调个人利益的同时却忽视了公共服务的重要性。“新公共服务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维护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并确实全心全意为公民服务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对价值的许诺、服务大众、授权和分享领导权、务实的渐进主义和献身公共服务”,表达了对公共服务的价值追求,视公民为公共服务的核心,而非“顾客”,“公民优先”的理念取代了新公共管理“顾客第一”的理念。新公共服务理论者认为,如果不能够充分地关注公民的价值观和利益,那么单纯地追求效率也同样会导致政府运行的偏转和失败。而且即使这些管理方法能够取得成效,也不会培养出有责任感、热心公益事业的公民。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角色应该是服务者,而不是企业家。政府公务人员应该参与到公民事务中去,要积极联系群众,通过民众开展工作,作为中间人促成问题的解决。政府不同于工商企业,公务人员应该献身于公共服务,从公民利益出发,加强对公共价值的追求。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政府的作用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务人员日益增长的重要角色是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试图控制并将社会掌舵到一个新的方向。现代政府的作用是与非营利性组织、私营部门一道,为社区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政府的角色要从控制转变为议程安排,充当相关各方的调停人、中介人甚至裁判员的角色,为促进公共问题的协调解决提供便利。

32

第2章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2) 公共利益是目的,而不是副产品。公共行政者必须促成一个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其目标并不是被个人选择所驱使去寻找快速的解决之道。相反,它是公共利益和共同责任的创新。确立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规划不能仅仅由政府官员来进行,而应进行广泛的公众对话和协商来共商社会发展方向。政府应该积极地为公民通过对话清晰地表达共同的价值观念并形成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提供平台,政府还有责任确保经过这些程序而产生的解决方案完全符合公正和公平的规范,确保公共利益居于主导地位。

(3) 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与规划能通过集体努力和合作程序而有效、负责任地获得。政府应鼓励公民责任感的强化,支持群体和个人参与社区契约的订立活动,从而为有效的和负责任的公民行动奠定基础。政府应该具有开放性、可亲近性和回应性,能够为公民服务并且为公民创造参与机会。

(4) 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公共利益是通过关于共享价值的对话而产生的,而不是个人自我利益的整合。因此,公务人员不应仅仅满足于回应顾客的需要,而要聚焦于公民并与公民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不同于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在公共部门,我们很难确定谁是顾客,因为政府服务的对象不只是直接的当事人。公正与公平是政府提供服务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政府必须关注公民的需要和利益。

(5) 责任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公务人员不仅要关注市场,还应该同时关注依法行政、政治规范、专业标准与公民利益。公共行政官员的行动应该受到包括公共利益宪法政令、其他机构、其他层次的政府、媒体、职业标准、社区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环境因素、民主规范、公民需要在内的各种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他们应该对这些制度和标准负责。

(6) 尊重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重视生产力的价值。如果基于对所有人的尊重,通过合作过程与共享领导来运作,那么公共组织及他们参与其中的网络从长期来看将运作得更为成功。如果要求公务员善待公民,那么公务员本身就必须受到公共机构管理者的善待。

(7) 尊重公民与公共服务的价值,重于企业家精神的价值。公共利益将是由于公务员和公民承诺对社会作出富有成果的贡献而更好地增进,而不是因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好像公共钱财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做出的行动。公务员不是他们机构与项目的所有者,政府的所有者是公民。公共行政官员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者等角色来为公民服务。公务员不仅要分享权力,通过人民来工作,通过中介服务来解决问题,而且还必须将其自身角色定位为负责任的参与者,而非企业家。

尽管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其重视公共利益、尊重公民权利和追求公共价值等理念对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不断强化政府以及政府公务人员的服务精神。

2.2.4 供求平衡:公共供求关系理论

1.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需求弹性理论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需求弹性理论主要研究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公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长;政府能否及时和如何对公共需求的增长作出反应,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33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

随着公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政府提出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需求随之增加;社会公共需求增加,对公共支出的需求必然增长,要求政府相应地增加公共支出。公民对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需求具有收入弹性。收入水平每增长1%所引起的公共产品需求量增长,成为公共产品的收入弹性。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通常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长。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公共需求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用于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需求的支出随着收入增长而急剧增加。通过观察不同收入水平下公共服务消费模式的差异,我们可以分析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需求的变化。我们选择与公众日常生活比较密切的医疗保健支出、娱乐教育支出两类公共服务进行观察(见表2-1)。

表2-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支出(2001) 单位:元

消费性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合计比例最低收入户 2 690.98 168.38 317.03 18.0%

低收入户 3 452.27 207.88 453.07 19.1%

中等偏下户 4 197.57 273.78 529.59 19.1%

中等收入户 5 131.55 335.52 660.70 19.4%

中等偏上户 6 241.50 405.29 820.73 19.6%

高收入户7 495.09 487.26 1 040.60 20.4%

最高收入户9 834.206 664.57 1 273.10 19.5%

总平均 5 309.01 343.28 690.00 19.5% 数据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说明:合计比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第324—325页计算。

表2-1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社会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与最低收入户相比,高收入户的人均社会服务支出比例,高出2.4个百分点。

从历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构成来看,随着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的增加,与政府公共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信支出、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都大幅增长(见表2-2)。

表2-2 城镇居民历年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构成

项目19851990 1995 2000 2001

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元

784.92 1 522.79 4 288.09 6 316.81 6 907.08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构成(人均消费性支出=100)

食品52.2554.2549.9239.18 37.94

衣着14.5613.3613.5510.01 10.0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8.6010.148.398.79 8.27

医疗保健 2.48 2.01 3.11 6.36 6.47

交通通信 2.14 1.20 4.837.90 8.61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8.1711.128.8412.56 13.00

居住 4.79 6.987.0710.1 10.32

杂项商品与服务7.010.94 4.28 5.17 5.35数据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4

第2章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从表2-2中可以看出,1985—2001年,随着人均年收入的上升,城镇居民用于食品、

衣着、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均有下降。其中,食品支出由1985年的52.25%下降到2001

年的37.94%。而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支出却在上升,其中,医疗保健消费性支出从1985年

的2.48%上升到2001年的6.47%,交通通信支出由1985年的2.14%上升为2001年的8.61%,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由1985年的8.17%上升到2001年的13.00%,三项支出相加从1985

年占全部支出的12.79%上升为2001年的28.08%。这反映了我国城镇居民对社会公共需求

有明显的收入弹性。而且表明城镇居民已经进入以服务型产品消费为主的富裕型消费阶段,

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大幅度上升。

据研究,在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阶段之后,吃穿需求的长期收入弹性(收入变化1个

百分点导致的消费变化的百分点)都低于0.4,住的需求弹性接近但仍然低于1.0,但教育、

医疗等社会公共需求的弹性却高达1.6,这意味着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需求部分随着收入

增长急剧增加。以美国为例,在1875年,人们吃、穿、住约占家庭消费的87%;而在1995

年只占30%;同期,医疗开支却从不足2%上升到近23%;教育开支从1%上升到12%(见

表2-3)。

表2-3 美国消费结构的长期趋势和集中消费品的收入弹性

消费分布/%

长期收入弹性消费种类

1875 1995

食品57 12 0.2 成衣14 4 0.3

居住16 14 0.7 医疗 2 23 1.6

教育 1 12 1.6 其他10 37 1.1

数据资料来源: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国家经济研究院教授:罗伯特·W.福格尔:《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与中国卫生服务需求预测》,载于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

市政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在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当人均GDP迈进1 000美元左右的小康门槛,向人均

GDP 3 000美元左右的全面小康水平发展时,城镇化、社会结构现代化、高等教育大众化、

社会保障普及化的过程大大加快。这一规律从当今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指标、城

镇化指标、社会结构指标、公共教育指标、社会保障指标的相关性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也

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公共支出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以美国为例,1910—1995年,联邦财政收支规模分别扩大了2 012.7倍和2 200.6倍。随着人均GDP从

1 000美元左右向3 000美元左右增长时,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总支出水平不断增长,在1960—1980年这种增长急剧增加,突出地表明了人均GDP指标与社会保障指标的相关性

(见表2-4)。

35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

表2-4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总支出水平比较(1950—1995)

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国家

1950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英国10.6 13.9 14.4 15.9 19.5 23.5 24.9 27.1 29.8 瑞典9.1 12.8 17.5 21.1 26.7 33.0 33.5 34.2 35.8

芬兰—12.7 13.1 13.4 16.2 21.0 23.9 25.5 32.7 丹麦8.0 12.5 12.5 19.5 25.5 28.7 29.3 30.0 32.2

美国—10.3 11.2 14.7 18.6 26.5 28.0 31.5 33.2 日本—8.0 11.0 14.0 17.7 23.0 26.6 26.7 26.8

法国—13.4 15.8 15.3 24.1 23.9 28.8 26.5 32.9 德国15.0 20.5 19.0 25.6 27.2 30.7 31.5 32.1 33.9 数据资料来源: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公共供求关系平衡的规律

要注意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保持公共供求关系平衡。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同阶段,社会公共需求的不同,决定了政府公共供给的工作重点不同。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需要提供社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投资;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

贫困线后,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在高等教育、健康设施、停车场、高速公路和空间探索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大量增加。当经济进入成熟期,公共支出的主要对象又从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转向提供教育、卫生和福利、社会保障和收

入再分配。

随着人们的消费结构现代化,对公共服务的消费成为最主要的消费。当前,我国居民

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需求多样化,消费结构进一步变化,消费支出呈现出不断向享受型、发展型和服务型消费升级的趋势。居民消费性支出占

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迅速提高。居民消费升级源于三个方面:第一,需要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如城市污水处理设备、高速公路建设等;第二,居民直接产生公共需求,如居民对公共教育、公共医疗的公共需求等;第三,私人需求的满足以政府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为前

提条件,如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相配的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共投资与教育公

共设施。

在我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随着消费结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民的社会公共需

求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对政府的公共服务需求急剧上升。面临这一急迫的态势,迫切

要求政府加大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公共支出力度,为消费结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

公共支持与公共保障。

随着社会公共需求的增长,要注意公共服务的适度水平、覆盖面与科学标注问题,从

而确保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政府要满足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消费结构现

代化提供公共服务。为了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倾向的变化,政府要及时调整消费政策

与投资政策,及时提供优质有效的公共产品。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满足居民

的公共服务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我国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的消费结

构现代化,目前正处于从几千元级消费品到几万元、几十万元级消费品的转变,如住宅、

36

第2章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这就要求相应的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城市道路、停车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居民对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消费存在巨大需求,都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采取相应的制度安排。要制定鼓励政策,创造条件,引导居民扩大对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信息和家政服务方面的消费,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产品。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政府投资要考虑消费需求的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2.2.5 善治: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一般来讲,治理理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延续。治理理论摒弃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中一条腿走路的不足,它认为在政府治理中,不应该模糊公共与个人、政府与社会、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正如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所说的那样: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治理理论“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实质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相互认同之上的合作,其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依靠合作网络的权威”。

治理理论强调建立一种政府与社会合作的管理模式,即善治模式。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与政府公共服务供应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公共服务消费领域变得异常“拥挤”。政府固然有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但是只靠政府单方面的供给,就会导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这样就需要政府联合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的力量共同提高公共产品,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发挥了其他组织的作用。治理理论也就是研究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它主张建立政府与社会相互合作的公共服务模式。

治理理论“提出了权力运行向度的多元互动模式”。传统的行政理论认为政府权力运行是按层级制的组织体制进行自上而下强制性地对社会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下级机构和人员只能被动地听从上级命令。而在治理理论中,政府权力运行向度则是多元的、相互的,即权力运行存在于一个合作的网络之中,这样下级机构和人员就可以更合理的跟上级沟通,也使得下级机构和人员更了解公共利益之所在。正如俞可平说的那样: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在治理理论中,权力的运行就变成了“一个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而实施的对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认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而且包括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它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

(2) 认为在现代社会,国家正把原先由它自己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

37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

人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从而使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和责任日益变得模糊起来。

(3) 各个社会公共机构在集体行为中,越来越相互依赖。为达到目标,各个组织必须相互交换资源、谈判共同的目标,从而使各个参与者最终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通过与政府在特定领域的合作来分担政府的行政职责。

(4) 善治是理想的公共管理模式。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要求有关管理机构与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公民之间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认同。善治的实现依赖于政府与公民之间积极而有效的合作。因而,公民必须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从而与政府一起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

治理理论虽然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延伸,但是在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的政府管理也必须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治理理论的这种合作精神正是服务型政府互动式服务所必需的。

2.3 理论基础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其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及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中国政府以民为本的工作宗旨,为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夯实了基础,减小了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阻力。

2.3.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科学思想,是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首次完整提出的。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充分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同中国最广大人民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始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唯一宗旨”,“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党既然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宣传者、组织者、领导者,就理所应当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就理所应当服务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要想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理所应当地为群众谋利益。如果党离开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党就会变色、变质。共产党人如果不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准则、作为人生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尽心竭力为人民办事,而去追求个人的权力、地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贪污腐化,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上去,这就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就不配做一个共产党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和国家的利益,也是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

38

第2章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个人利益都应服从于人民的利益,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无心无意或假心假意;②一切言行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为人民谋利益;③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时,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④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

胡锦涛也曾说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所谓权为民所用,即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英雄的唯物史观不能丢;所谓情为民所系,即要深入民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求,解决民众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利为民所谋,即不要以权谋私,也不要与民争利,而要为人民既谋当前的利益又谋长远的利益。在三者关系中,情为民所系是基础,利为民所谋是途径,权为民所用是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最为著名的科学论断,深刻阐述了公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

2.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党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政府和公民之间关系的重新确认。其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在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中,公民始终处于最根本的位置,而政府则是公民利益的实现者,即始终应该保持公民的根本地位。政府应该坚持公民的整体利益,而非局部利益;应该坚持公民的长远利益,而非当前利益;应该坚持全体公民的利益,而非一小部分公民的利益。“只有这样代表公民的利益,党以及其执政的政府才能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要求多样化的复杂环境中不迷失正确的方向,维护和实现好公民各方面的利益,更好地为公民服务。”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生产力是最具有革命性、最具有活力的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历史发展来看,生产力也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代表和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或政治组织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它就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掌握了领导和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主动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民利益放在首位,在不断的摸索中,不断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国民经济水平,改善了公民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进步。所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公民的利益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了坚韧的基础。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39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

中,发展并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文化的快速发展,不但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还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发展。经济发展固然是一国强盛的根本,但是忽视了发展文化,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底蕴的体现,经济的强大要有文化底蕴做支撑。

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发展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直强调:“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要时刻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加强人民群众的参政程度,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三个代表思想”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一次具有时代性、概括性的总结,是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2.3.3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在总结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三个代表”思想后提出的执政理念。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看出,党和政府的工作宗旨就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实现公共利益。从本质上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关键和基本内涵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要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的问题。“权为民所用”说的是党和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其行使也要回归于人民,党和政府不能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党和政府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要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使人民利益最大化,这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终极目标。“情为民所系”说的是党和政府要关注民生、关心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只有和百姓同心同力才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提供服务。“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帮人民所需”才是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所应有的执政观。人民的利益始终要摆在首位,只有满足了人民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利为民所谋”指的是党和政府所有的工作中心和宗旨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这也体现了“人民本位”的重要观念,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这些权力只能用于为人民谋利益。“利为民所谋”也是“权为民所用”和“情为民所系”的必然结果,不了解公民的生活情况,不清楚社会上发生的问题,就很难为民谋福利,只有尽心尽力地为民解决困难,才能为民谋取最实在的利益。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从党建和政建两个方面阐述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是执行人民意志的机关,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契约论认为政府与人民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政府及其公共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这是政府及其行政合法性的真正来源,因此,政府就要恰当地行使人民授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论支持。

40

第2章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2.3.4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始终要以公民的根本利益为导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把“发展人和尊重人”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准则。偏离了这个准则的工作即使发展了经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是在损害公民利益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党和政府的工作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正是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过去的管理型政府、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切实维护好公民的公共利益。以往的管理型政府、权力型政府在行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三位现象”,即“越位”、“错位”和“缺位”。“越位”表现在有些政府部门突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之间应有的边界,承担了若干管不了和管不好的职能。“错位”表现在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的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能重复设置、交叉重叠以及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等。“缺位”表现在政府在应该负有责任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没有很好地负起应有的职责,结果使得假冒伪劣屡禁不绝,问题食品频频曝光,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生态恶化的态势难以遏制,弱势群体、少数特殊群体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等。这三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使得企业缺乏活力,市场缺少竞争和政府内部机构重叠、效率底下、行政成本增加,还造成了社会问题频发、公众缺乏安全感,这些都是由于政府失责于民、失信于民造成的。在服务型政府中,政府要从“越位”处“退位”,从“缺位”处“补位”,并改正“错位”,从根本上改变政府高高在上的地位。“以人为本”就是要政府尽责于民、还信于民,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前提的,过分地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就会忽略人的发展。

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温家宝总理提到:要让人民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温总理的“尊严论”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进一步提升,要使全体公民能够活得有尊严,无论他的能力如何,无论是不是健康,无论他穷富与否;要让所有人在分配基本上公平的情况下,能够享受做人的尊严。要使公民活得有尊严,是一个阶段性过程,我国政府现在进行的服务型政府正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其以公民公共利益为根本宗旨是与温总理的“尊严论”相吻合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总结和提升,从宏观层面上定义了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本 章 小 结

任何改革都需要一系列的理论支持,服务型政府作为中国新时代政府模式的转变

41

服务型政府管理概论

和改革,无论从政府理念还是制度设计都有深厚的理论做支撑。本章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对于理解服务型政府的深刻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目前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还没有形成体系,但近现代产生和发展的诸多新近理论都可以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合理的理论基础。从政治学角度来看,不仅有马克思的真正能够体现公民意志的代表制思想和政府建设与执政标准的“廉价政府”理念,还有通过不同角度阐述政府职能的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从我国政府建设和共产党发展的情况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科学发展观也都为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最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需要的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合理而有益的成分,比如,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公民参与决策的探讨、新公共行政理论对社会公平的呼吁、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服务方略的创新等。

42

第2章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

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时刻把群众的安

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困难,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

决,切实把党和政府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思考题】

(1) 服务型政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和公民需求能否达到平衡?阐述

一下您的观点。

(2) 通过学习,您觉得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两种理论中哪

一种更适合我们国家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3) 马克思的代表制思想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有哪些可供实践的

方面?

(4) 供给理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改进或改革?

参 考 文 献

[1] [美]乔·萨托利,冯克利.民主新论[M].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 [美]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石国亮.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

[6] 王丽莉.服务型政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7] [美]弗雷德里克森.论新公共行政学[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转引

自彭和平等译:国外行政理论精选.

[8] [美]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建服

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井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 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0]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1996.

[11] [美]戴维·G·马希尔森.新公共管理与其批评家[M].张庆东,译.行政学院学

报[J],2001(1).

[12] 刘星.服务型政府[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3]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 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 王恕焕.毛泽东的人生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8]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3

《工程项目管理》考研复习整理-第二章

第2 章工程项目管理组织 组织构成因素 一般来说,组织由管理层次、管理跨度、管理部门和管理职能四大因素构成,呈上小下大的形式,四大因素密切相关、相互制约。 1) 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指从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到最基层的实际工作人员的等级层次的数量。 2) 管理跨度 管理跨度是指一个主管直接管理下属人员的数量。在组织中,某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大小直接取决于这一级管理人员所要协调的工作量,跨度大,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数量随之增大。 3) 管理部门 按照类别对通过专业化细分的工作进行分组,以便可使共同的工作进行协调,即为部门化。 4) 管理职能 组织机构设计确定的各部门的职能,要在纵向使指令传递、信息反馈及时;在横向使各部门相互联系、协调一致。 组织结构设计通常要考虑下列六项基本原则: 1. 工作专业化与协作统一 强调工作专业化的实质就是要求每个人专门从事工作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通过重复性的工作使员工的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在组织机构中还要强调协作统一,就是明确组织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协调关系和配合方法。 2. 才职相称 通过考察个人的学历与经历或其他途径,了解其知识、才能、气质和经验,进行比较,使每个人具有的和可能具有的才能与其职务上的要求相适应,做到才职相称,才得其用。 3. 命令链 是指存在于从组织的最高层到最基层的一种不间断的权力路线。每个管理职位对应着一定的人,在命令链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同时,每个管理者为完成自己的职责任务,都要被授予一定的权力。由于命令要求统计表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只对一个主管负责。 4. 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相统一 在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在组织机构中当人数一定时,如果跨度大,层次则可适当减少;反之,如果跨度缩小,则层次就会增多。所以,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通盘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科学确定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 5. 集权与分权统一 在任何组织中,都不存在绝对的集权和分权。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决策权应该放在哪一级的问题。高度的集权造成盲目和武断;过分的分权则会导致失控、不协调。所以,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在相应的管理层次如何采取集权或分权的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6. 正规化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的工作实行标准化的程度。应该通过提高标准化的程度来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组织机构活动基本原理: 1. 要素有用性原理 一个组织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有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等,这些要素都是有用的,但每个要素的作用大小不一样,而且随着时间、场合的变化而变化。 2. 动态相关性原理

第一章 项目管理概论(答案)

第一章项目管理概论 1. 主要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A. 可行性研究 B. 实施 C. 计划编制 D. 收尾 答案:“A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当然可以是项目中的一个活动或阶段。这里的关键点是:它不是项目管理学会PMI认可的5个项目管理过程之一。 2. 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尽管项目范围经过了定义和批准,但正常运行的项目通常要经过渐进明细的过程,并非保持不变。 B. 因为大坝完成后尚有如发电、电力输送和运输等日常运营工作,所以建造三峡大坝的项目不能认为是临时性的。 C. 当涉及支持和维护时,项目可以不确定地持续。 D. 项目不是独特的,因为总是有某些方面是以前做过的。 答案:“A.尽管项目范围经过了定义和同意,但是恰当运作的项目通常要经过渐进明细的过程,并非保持不变”。 项目是独特和临时性的。尽管支持和维护可以是一个产品声明周期的一部分,但是他们不能成为项目生命周期的一部分。产品可以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如:三峡大坝),但是生产产品的项目是临时性的,项目的一个特性是项目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一个确定的结束时间。大型项目也具有项目的这种特性,但是大型项目包括持续操作。 3. 一个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最不可能: A. 期待零偏差。

B. 像一个好的政治家那样工作。 C. 做项目的倡导者。 D. 永远警惕地盯着成本、进度和质量。 答案:“A.期待零偏差”。 期待零偏差是不合实际的,项目经理的工作是把项目保持在可接受的偏差范围之内。政治是重要的。因为项目经理需要有能力影响直接项目团队以外的范围广泛的人们。包括内部的(组织的不同部门)和外部的 4. 如果,对一个项目进行目标管理才是可行的。 A. 得到管理层的支持。 B. 把规则写下来。 C. 项目不影响目标。 D. 项目包括项目章程中的目标。 答案:“A.得到管理层的支持”。 最正确的答案是需要管理层对目标的支持。 5. 你正在做你的研发项目,这时你的客户要求你在项目中增加一个特殊成分。你知道这意味着新的工作并且你也知道项目没有剩余款。你应该怎么做? A. 取消另一个优先等级低的任务,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和资金。 B. 使用管理储备的资金来支付新任务的成本。 C. 按合同变更控制过程办理。 D. 向项目发起人要更多的资金。 答案:“C.按合同变更控制过程办理”。 客户的要求是一项变更,因此按一项变更处理。答案A和B都缺乏职业道德。

企业管理概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1、企业: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 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2、企业的类型: A: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分:①公有制企业、②非公有制企业 B:按企业所属行业分:①农业企业、②工业企业、③商业企业等 C:按企业使用的主要经营资源分:①劳动密集型企业、②资金密集型企业、 ③技术密集型企业、④知识密集型企业。 D:按企业规模分:①大型企业、②中型企业、③小型企业 E:按企业组织形式分:①简单综合性企业、②简单专业化企业、③多元专业化企业、 ④跨行业综合性企业。 F:按市场类型分:①商品市场、②金融市场、③技术市场 G:按企业运用的主体技术分:①传统技术企业、②高新技术企业 3、企业集团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①具备一个实力雄厚、对集团成员企业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 ②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分文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四个层次 ③多渠道影响和控制成员企业,以资产联结为主。 分类:产品辐射型、多元复合型、项目成套型、经营服务型、出口导向型。 4、企业经营方式:是指处理企业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经济关系的方式,亦称企业资产经营形式。 就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言,经营方式就是指通过规范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责、权、利关系所确立的企业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制形式。 5、企业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两权分离是企业经营方式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 两权分离的根本原因:①是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 ②是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及其股权的分散化。 第二章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 1、企业管理的二重性:①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一般职能; ②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特殊职能。 2、企业管理的职能: A基本职能:①一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职能);②特殊职能(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 B具体职能:①计划、②组织、③用人、④指挥、⑤控制 3、企业管理的任务: ①、必须始终把经济取得的成就放在首位; ②、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取得成就; ③、履行社会责任。 4、企业管理的内容: A纵向看:①经营战略、决策与计划管理(高层管理); ②专业管理(中层管理); ③作业管理(基层管理)。 B横向看:①技术开发管理、②生产管理、③物资供应管理、④市场营销管理、 ⑤财务管理、⑥人力资源管理等。 5、企业管理的方法论基础:①系统论、②信息论、③控制论 6、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 ①按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分:①行政方法、②经济方法、

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章经典试题

1.企业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 A.生产属性和经营属性 B.计划属性和市场属性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D.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 2.尽管人们对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说法不一,但认识比较一致的三个职能是( ) A.计划、协调、控制 B.计划、组织、指挥 C.计划、组织、用人 D.计划、组织、控制 3.根据控制论观点,难以纳入目标管理体系考核目标的是 A.资金利润率 B.产品产量 C.销售额 D.员工工作积极性 4.所谓“企业管理的二重性’’是指企业管理【 B 】2-34 A.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B.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要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D.是人和技术的统一体 5.以制定和实施组织战略、做出决策和计划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管理活动,属于【 C 】2-42 A.企业基层管理 B.企业中层管理 C.企业高层管理 D.企业作业层管理 6.为实现企业的目标,确定企业成员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使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责、权、利相一致并彼此协调的一系列管理 工作职能,属于【 D 】2-38 A.指挥职能 B.计划职能 C.控制职能 D.组织职能 7.“企业如果不顾市场和用户的需要,单纯追求产量、产值,甚至产品陈旧落后、质量低劣、服务态度差,企业就会被淘汰。所以,企业必须要面向市场、面向用户来组织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句话表明,从系统论的观点,企业这种人造系统应当具有( ) A.环境适应性 B.整体性 C.相关性 D.目的性 8.学习型组织的代表性人物彼得·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人们要把镜子转向自己,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这一项修炼指的是( ) A.系统思考 B.改善心智模式 C.建立共同愿景 D.团队学习

工程项目管理第二章

1.请分析组织论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 组织论是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组织分工和工作流程。它是与项目管理学相关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其中组织结构模式分为职能组织结构、线性组织结构和矩阵组织结构。组织分工分为工作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组织工具是组织论的应用手段,用图或表等形式表示各种组织关系,它包括:项目结构图;组织结构图;工作任务分工表;管理职能分工表;工作流程图等。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以下简称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不直接与该工程项目的总承包企业或勘察、设计、供货、施工等企业签订合同,但可以按合同约定,协助业主与工程项目的总承包企业或勘察、设计、供货、施工等企业签订合同,并受业主委托监督合同的履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方式及服务内容、权限、取费和责任等,由业主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合同中约定。 2.请分析项目结构图、组织结构图、和合同结构图的区别。 项目结构图是一个组织工具,它通过树状图的方式对一个项目的结构进行逐层分解,以反映组成该项目的所有工作任务。 对一个项目的组织结构进行分解,并用图的方式表示,就形成项目组织结构图(OBS图),或称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图。 项目组织结构图反映一个组织系统(如项目管理班子)中各子系统之间和各元素(如各工作部门)之间的组织关系,反映的是各工作单位、各工作部门和 各工作人员之间的组织关系。 合同结构图反映业主方和项目各参与方之间,以及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合同关系。通过合同结构图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一个项目有哪些或将有哪些合同,以及了解项目各参入方的合同组织关系。 3.请分析职能组织结构、线性组织结构和矩阵组织结构的特点。 在职能组织结构中,每一个职能部门可根据它的管理职能对其直接和非直接的下属工作部门下达工作指令。因此,每一个工作部门可能得到其直接和非直接的上级工作部门下达的工作指令,它就会有多个矛盾的指令源。 在线性组织结构中,每一个工作部门只能对其直接的下属部门下达工作指令,每一个工作部门也只有一个直接的上级部门,因此,每一个工作部门只有唯一一个指令源,避免了由于矛盾的指令而影响组织系统的运行。 但在一个特大的组织系统中,由于线性组织结构模式的指令路径过长,有可

企业管理概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一、企业的概念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含义:(1)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2)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基本单位。 (3)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1、外商投资企业★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中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一种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双方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中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契约式的合营企业。这种方式对合作条件、产品分配、风险和亏损承担、经营管理方式和合作企业终止时的财产归属问题都由双方协商确定,实践中采用广泛,是我国引进外资的重要方式之一。(3)外商独资企业:是指外国投资者及华侨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租赁土地、独立投资兴办的企业。其特点是外商独立投资、独立经营管理、自负盈亏。 2、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个体企业是由个体劳动者兴办,生产经营和管理主要依靠个体劳动者本人及家庭成员的企业。 3、高新技术企业 4、外向型企业和跨国公司 5、第三方物流商和第四方物流商★ 第三方物流:是指专门从事物流的中介组织按照合约的要求,在指定时间期限内,为制造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物流服务经营管理活动。 第四方物流:以集成商为核心,由集成商负责统一组织,选择满足客户要求的合作团队,并利用整个团队来控制和管理客户的点到点式的供应链运作。 四、企业系统结构 企业系统结构的五要素:产品、人、财、物、信息,其中,资金流被称为价值流程。 五、企业系统特征 1、企业的二重性一方面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营相联系的一般属性(自然属性) 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结构相联系的特殊属性(社会属性) 2、工业企业的特征 ①大规模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②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 ③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比例性和连续性。 ④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六、按财产构成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 1、个人业主制企业:由业主一人出资兴办,并由业主自己直接经营,企业盈利全部归业主所有,企业亏损和债务也由业主个人承担,业主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责任。我国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独资企业属于此类。 2、合伙制企业:由两个以上的个人共同出资,通过签订协议而联合经营的企业。全体合伙人共享企业盈利,共担企业亏损,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连带责任。 3、公司制企业:由两个以上出资者共同投资、依法组建,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三个特点: (1)公司制企业是法人,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在经济上拥有独立的财产; (2)公司制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

企业管理概论 第一章 企业概述.

第一章企业概述 本章学习内容:1.企业的概念; 2.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3.企业的法律形式; 4.企业的组织结构。 一、企业的概念 1.企业的定义 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2.企业的一般特征: 第一,企业的属性特征—企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组织。企业有自己的机构及工作程序。在经营活动中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企业的职业特征—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这一特征表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企业主要进行什么活动,发挥什么作用,从事什么职业等。 第三,企业的行为特征—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单位。 第四,企业的目标特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追求最大化利润是企业的基本目标。这是企业的本质特征。 第五,企业的人格特征—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企业通过依法设立,可以获得合法的身份,取得相应的法律地位,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3.企业的分类 (1)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 (2)按企业所属行业不同划分,可以分为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 (3)按企业使用的主要经营资源划分,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如金融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 (4)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5)从企业财产组织形式方面考察,分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等。 (6)按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不同,分为:生产型企业 (主要从事生产的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和建筑安装企业等)、流通型企业(主要指交通运输企业、邮政电信企业和贸易型等企业)、服务型企业(主要指金融、饮食、旅游、咨询、信息服务等企业)。 二、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是商品生产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18世纪工业革命前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的企业,包括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的各种企业,开始大量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技术装备的不断现代化,现代企业开始出现。以工业企业为例,它是在简单协作的手工作坊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工场手工业,最后

企业管理概论

《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5001020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64 学分:4 一、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企业管理》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共同课,也是必修课的基础课,是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课程的内容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组织管理环境及其社会责任;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五项管理职能的含义、内容及其原理与理论、方法等。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初步掌握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从而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的各门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国外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和系统的观点以及管理理论,去教育学生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管理问题,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管理的一般概念;管理的特征和分类;管理的性质;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管理的职能;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管理的性质、管理的职能及管理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1.管理的分类; 2.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3.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学; 教学内容: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管理的性质与作用;第三节:管理的职能、主体和对象;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沿革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不同时期管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相关内容;当代管理学的发展状况。进而加深对管理学的理解,提高学习和运用管理学理论的自觉性。教学重点:科学管理理论、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教学难点: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2.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3.霍桑试验与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4.行为科学理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管理理论的萌芽;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第三节: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第三章组织管理与社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着重掌握:管理环境及其主要因素;管理者所面临的各种因素的挑战和对企业进行管理的主要途径;组织文化的概念、特征、

《企业战略管理》整理笔记——第一章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第一章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重点 1、企业战略概念 2、战略理论演进 3、企业战略层次 第一节战略概述 一、战略的产生 1、战略产生 A竞争的必然产物 B动荡的环境呼唤战略 C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2、西方企业管理阶段回顾 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战略管理 3、本田案例 点评:看清对方面目和软肋,抓其弱点痛下杀手二、企业战略概述

1、战略概念起源—军队 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 己知彼百战不殆 ②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③选胜而后求 ④示形,动敌 2、战略概念 哈佛商学院三大教授 德鲁斯 安索夫(构成要素包括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力)迈克尔·波特 (本质就是选择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活动,提供独特的价值) 【案例】可乐空调加价 可乐——羊群效应,市场渗透 格力空调——市场开拓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亨利·明茨伯格

战略—5P ①Perspective观念,视角 ②Position定位 ③Plan计划 ④Ploy计谋,策略 ⑤Pattern模式,绩效总结 3、战略思维的本质 特点: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前瞻性,焦点性,关键性,实践性,创造性,实用主义用于培育智慧,发现真理和印证价值的哲学思维,培育智慧(抓大放小,舍得)【例】尼采的人生三变 【补充】突发战略与战略意图 【例】毛泽东的战略观 4、企业战略 ①概念:企业—— a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取长期生存发展, b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

c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手段等方面d所展开的一系列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 ②特点 全局性(顾全大局) 长远性(价值投资,正确的眼光) 抗争性(对手选择) 风险性(长虹案例) 可行性(资源能力匹配) 相对稳定性(确定后保持稳定) ③战略理论的演进 a以一般环境为基点的经典学派 b以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点的竞争理论 c以资源分析为基点的核心能力理论

企业管理概论 自考

第一篇企业与企业管理 第一章企业 第一节企业及其类型 一、企业的概念 1、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人。 2、企业的特点: ⑴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 ⑵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⑶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①依法成立(审批); ②拥有独立支配的财产; ③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二、企业类型 ㈠企业类型的划分 1、按企业使用的主要经营资源划分 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源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 2、按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划分 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3、按企业运用的主体技术划分 传统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㈡企业类型简介 1、外商投资企业 ⑴中外合资企业 外国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我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兴办的企业。 外方合营者所占比例股份的下限不低于25%。 ⑵中外合作企业 契约式的合营企业。 通过合作双方自行协商,以合同或协议的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一般由外国合作者提供资金、设备、技术、材料,中国合作者只提供场地、厂房和可利用的设备、设施。 ⑶外商独资企业

在中国境内租赁土地、独立投资兴办企业。 矿上开发、工业基地开发,生产有出口配额限制的行业,不允许独资。 2、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3、高新技术企业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 4、外向型企业和跨国公司 外向型企业一般是指生产过程基本立足于国内,商品:)活动面向国外市场。 跨国公司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三、现代工业企业的主要特征 1、大规模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并且系统地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2、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 3、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比例性、均衡性、适应性和连续性; 4、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第二节企业经营方式 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 1987年开始在国有企业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相当一部分小型企业推行租赁经营责任制,还有一部分企业进行了股份制经营的试点。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199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化经营机制条例》,规定了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核心是生产经营决策权。 二、企业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企业的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主要原因 1、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 2、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其股权的分散化。 三、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1、股份经营方式 ⑴特点: ①产权关系明确; ②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为限承担有限责任; ③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受权益,并以此为限承担责任;

企业管理概论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总结.doc

笫一章対企业的基本认识 章节框架: 第一节企业的概念与类型(重点) 一、企业的概念 二、企业类型(重点) 三、企业系统结构及特征 第二节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一、企业组织形式的概念与类型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 三、企业集团 第三节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方式 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改革 二、企业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三、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历年考题: 1.企业的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之所以发生分离并且普遍化,根本原因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趙势。(P28)(2005年单选) 2.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经营方式主要有股份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形式。(P29)(2003年多选) 第一节企业的概念与类型 一、企业的概念 企业: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得利润,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企业具备的条件: 1.独立经营 2.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C)和劳动力(V)

3.有利润(P):企业必须是盈利的 4.是法人:法人是指依法成立的组织 这一概念的含义: 第一,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第二,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基本单位。 第三,企业是依法设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二、企业类型 (一)企业类型的划分 1?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 厂「国有■企业 公有制企业 生产资料所有制I L集体企业 什体企业 i非公有制企业[私营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2.按企业所属行业划分 行业可以从两大生产部类或三次产业划分。例如,可以分为农业企业、工业企业(有能源等基础产业企业和机 电等加工制造业企业)、商业企业等。 以行业为标志,还可以分为单一经营的企业和跨行业经营的企业。 3.按企业使用的主要经营资源划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如金融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 4.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5.按企业组织形式划分: ①从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方面考察:简单综合型企业、简单专业化企业、多元专业化企业、跨行业综合型企业。 ②从财产组织形式方面考察,分为:单个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6.按市场类型划分:市场体系是由多种类型的市场构成的。 1)按市场交易客体划分:商品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等。 2)专业公司的出现 3)按市场范围划分:外向型企业、内向型企业、跨国公司 7.按企业运用的主体技术划分:传统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二)几种企业类型的介绍 1.外商投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出现了大量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项目管理--成虎--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1.工程项目的目标因素是由什么决定的? (一)目标因素的来源目标因素通常由如下几方面决定:1.问题的定义,即按问题的结构,解决其中的各个问题的程度,即为目标因素。2.有些边界条件的限制也形成项目的目标因素,如资源限制,法律的制约、周边组织的要求等。 3.对于为完成上层系统战略目标和计划的项目,则许多目标因素是由最高层设置的,上层战略目标和计划的分解可直接形成项目的目标因素。 由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由于边界条件的多方面约束,造成了目标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如果目标因素的数目太多,则系统分析、优化、评价工作将十分困难,同时使计划和控制工作的效率很差。 (二)常见的目标因素一个工程项目的目标因素可能有如下几类: 1.问题解决的程度。这是项目建成后所实现的功能,所达到的运行状态。例如:项目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项目产品的年产量或年增加量;新产品开发达到的销售量、生产量、市场占有份额、产品竞争力;拟解决多少人口的居住问题,或提高当地人均居住面积等;增加道路的交通流量,或所达到的行车速度;拟达到的服务标准或质量标准。 2.项目自身的(与建设相关)目标,包括: (l)工程规模,项目所能达到的生产能力规模,如建成一定产量的工厂、生产流水线,一定规模、等级、长度的公路,一定吞吐能力的港口,一定建筑面积或居民容量的小区。 (2)经济性目标,主要为项目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运营成本,项目投产后的产值目标、利润目标、税收和该项目的投资收益率等。 (3)项目时间目标,包括短期(建设性)、中期(产品生命期、投资回收期)、长期(厂房或设施的生命期)的计划。 3.其它目标因素: 工程的技术标准、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如达到新的人均产量、产值水平;人均产值利润额; 吸引外资数额;降低生产成本,或达到新的成本水平;提高自动化、机械化水平; 增加就业人数;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对烟尘、废气、热量、噪声、污水排放的要求; 对企业或当地其它产品,部门的连带影响,对全企业或对国民经济,对地方发展的贡献 节约能源程度;对企业形象影响;事故的防止和工程安全性要求; 其它间接目标,如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影响、用户满意程度等。 目标因素的提出应是全面的,不能遗漏。 2、工程项目的目标分哪几个层次?(即是目标系统分层) 工程项目的目标至少有如下三个层次:(1)系统目标:它是对项目总体的概念上的确定,由项目的上层系统决定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2)子目标:系统目标需要由子目标来支持。子目标通常由系统目标导出或分解得

第一章:项目管理概论

第一章项目管理概论 1、什么是项目?(P12页——P13页) 答案: 现代管理理论对项目的定义: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一种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的工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项目的定义:项目是由一系列具有开始和结束日期、相互协调和控制的活动组成的,通过实施活动而达到满足时间、费用和资源等约束条件和实现项目目标的独特过程。 2、什么是项目管理?(P22页) 答案: 项目管理是运用各种相关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展开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 3、项目管理与一般运营管理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答案:(模板1) 1) 工作性质与内容的不同 一般在日常“运营”中存在着大量的常规性、不断重复的工作或活动,而在“项目”中则存在较多创新性、一次性的工作或活动。因为运营工作通常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所以运营中的工作基本上是重复进行的常规作业,但是每个项目都是独具特色的,其中的许多工作是开创性的,所以二者的工作性质与内容是不同的。 2) 工作环境与方式的不同 一般日常“运营”工作的环境是相对封闭和相对确定的,而“项目”的环境是相对开放和相对不确定的。因为运营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在组织内部开展的,所以它的运营环境是相对封闭的,同时,运营中涉及的外部环境也是一种相对确定的外部环境,由于工作环境的这种相对封闭性,加上运营工作的重复性,所以运营中的不确定性较低,而且在不断重复的作业过程中还可以使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逐步得以消除。 然而,项目工作基本上是在组织外部环境下开展的,所以它的工作环境是相对开放的,由于项目所处环境的这种相对开放性,再加上项目工作的一次性和独特性,就使得项目的不确定性较高,因为人们对新的尝试很难全面预先认识和预测事物的未来和发展的。 3) 组织与管理上的不同 由于“运营”工作是重复性的和相对确定的,所以一般运营工作的组织是相对不变的,运营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分部门成体系的。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和相对不确定的,所以一般项目的组织是相对变化的和临时性的,项目的组织形式多数是团队性的。同时,运营工作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基于部门的职能性和直线指挥管理系统为主;而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是基于过程和活动的管理系统为主。 答案:(模板2)(P26——P27页) 二者的管理对象、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周期不同。 项目管理与日常运营管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包含有起始过程和结束过程,而日常运营管理中没有这两个管理子过程。因为日常运营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所以它不需要专门设立起始和结束过程。项目管理中的一般管理知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项目的实现过程需要有不同的项目管理过程。

企业管理概论(00144)自考复习资料

企业管理概论(00144)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对企业的基本认识 1、企业: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 承 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2、企业的类型: A: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分:①公有制企业、②非公有制企业 B:按企业所属行业分:①农业企业、②工业企业、③商业企业等 C:按企业使用的主要经营资源分:①劳动密集型企业、②资金密集型企业、 ③技术密集型企业、④知识密集型企业。 D:按企业规模分:①大型企业、②中型企业、③小型企业 E:按企业组织形式分:①简单综合性企业、②简单专业化企业、③多元专业化企业、 ④跨行业综合性企业。 F:按市场类型分:①商品市场、②金融市场、③技术市场 G:按企业运用的主体技术分:①传统技术企业、②高新技术企业 3、企业集团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①具备一个实力雄厚、对集团成员企业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 ②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分文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四个层次 ③多渠道影响和控制成员企业,以资产联结为主。 分类:产品辐射型、多元复合型、项目成套型、经营服务型、出口导向型。 4、企业经营方式:是指处理企业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经济关系的方式,亦称企业资 产经营形式。就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言,经营方式就是指通过规范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责、权、利关系所确立的企业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制形式。

5、企业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两权分离是企业经营方式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 两权分离的根本原因:①是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 ②是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及其股权的分散化。 第二章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 1、企业管理的二重性:①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一般职能; ②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特殊职能。 2、企业管理的职能:A基本职能:①一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职能);②特殊职能(维 护生产关系的职能)。B具体职能:①计划、②组织、③用人、④指挥、⑤控制 3、企业管理的任务:①必须始终把经济取得的成就放在首位; ②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取得成就;③履行社会责任。 4、企业管理的内容: A纵向看:①经营战略、决策与计划管理(高层管理);②专业管理(中层管理); ③作业管理(基层管理)。 B横向看:①技术开发管理、②生产管理、③物资供应管理、④市场营销管理、 ⑤财务管理、⑥人力资源管理等。 5、企业管理的方法论基础:①系统论、②信息论、③控制论 6、企业管理的一般方法: ①按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分:①行政方法、②经济方法、 ③法律方法、④教育方法 ②按照时代特点分:①传统方法;②现代方法 ③按照研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分:①定性分析;②定量分析方法。 7、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①人本化、②整体化、③战略化、④网络化 第三章企业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概论00144复习资料95736

《企业管理概论》 第一章 企业的概念:企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机器大生产代替了工厂手工业时候才生产发展起来的。 含义:1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一盈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2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社会经济基本单位 3企业是依法成立、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企业的类型 依照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非公有制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依照企业所属行业划分: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 依照企业使用的主要经营资源划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密集企业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按企业组织形式划分:简单综合型、简单专业企业、多元专业化企业、跨行业综合型企业 按企业类型划分:内向型企业、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 按企业运用的主体技术划分:传统型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1)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2)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3)高新技术企业: (4) 外向型企业和跨国公司: (5)第三方物流商和第四方物流商:所谓第三方物流(3PL)是指专门从事物流的中介组织,按照合约的要求,在制定时间期限内,为制造商提供部分或部分的物流服务经营管理活动。 所谓第四方物流的主体包括集成商及其在一起的分包商。 企业系统结构:产品、人、财、物、信息 企业系统特征:1大概采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系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 2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严密 3生产过程具体高度的比例性、连续性、 4生产社会化程度高,有广泛、密切的外部联系 企业组织形式:是指企业财产及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态,它表明一个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协作与外部经济联系的方式 (1)按财产构成划分的企业组织形式: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2)按企业内部分工协作划分:单厂型企业、总厂型企业、专业公司 (3)按专业外部社会联系方式划分:联系公司、企业联系合体、战略联盟、虚拟企业 企业存在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在:1产权关系模糊2投资主体单一3企业资产呆滞4政企职责部分 5经济效益不佳 企业集团具有以下的特征:1具有一个实力雄厚、对集团成员企业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 2组织结构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核心层、紧密性、半紧密层、松散层 3多渠道影响和控制成员企业 按照企业集团实行联系经营的内容和方式来划分:产品辐射型、多元复合型、项目成套型、 经营服务出口导向型 企业经营方式:是指处理企业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经济关系的方式,也可称为企业资产经营形式 按照两权分离的具体形式划分,我国企业实行的经营主要形式有:股份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 第二章 企业的双重性:(1)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2)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企业的管理职能:指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的工作过程所做的理论概括。分为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

《企业管理概论》各章复习要点

《企业管理概论》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 1.企业的含义P3 2.企业的类型P4-6 3.区别以下几组概念:①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②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③外向型企业和跨国公司④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P6-10 4. 企业系统的组成要素,流程及特征P10-14 5. 企业组织形式的含义及类型P14-20 6.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的含义,性质,企业债务的承担责任P15 7.公司制企业的特点,形式,优越性P15-16 8.专业公司,联合公司,企业联合体,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的含义P17-18 9.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①为什么要改造?②怎样改造?③改造后的优势?)P20-23 10.企业集团的含义,特征,种类,意义P23-25 11.企业经营方式的含义,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形式P25,P29-31 第二章 1.管理的含义P32 2.企业管理的二重性(含义,原因,意义)P33-37 3.企业管理的职能(掌握计划职能的含义,主要内容和程序;指挥职能的含义;控制职能的含义)P37-41 4.企业管理的任务P41-42 5.企业管理的内容P42-44 6.企业管理的方法论和一般方法P45-49 7.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P50-53 第三章 1.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意义P59 2.股东大会的含义,职权P60 3.董事会的含义,人数,职权(了解)P61 4.总经理的职权(了解)P62-63 5.监事会的人数,组成人员,职权P63-64 6.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建立怎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P64-67 7.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P67-72 8.组织设计的依据P72-74

项目管理第二章课后答案

第二章项目过程管理 本章思考题 物流管理101 ##### 2010214#### 1、什么是项目实现过程,什么是项目管理过程? 项目实现过程:当项目的概念已经被熟识和利用的同时,也应意识到项目中有关人员的重要性。在项目进行中,能否圆满地完成项目目标,关键在于人员,而不是程序和技术。程序和技术只不过是协助人员工作的工具。 项目管理工程:是由一系列项目管理子过程构成的,而每一个项目管理子过程又是由一系列项目管理具体活动构成的。包括(其实过程、计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结束过程)。 2、项目管理过程与日常运营管理过程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项目管理和日常运营管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包含起始子系统和结束子系统,而日常运营管理中没有这两个管理子系统。因为日常运营管理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所以它不需要专门设立起始和结束子系统。 3、项目管理过程的内容与具体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特性有何关系? 虽然不同项目的业务过程会有所不同,但是每个项目和项目阶段都需要有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过程。这种项目管理过程室友一系列的项目管理子过程所构成的过程组,在每一个项目管理子过程中包含一系列的分析与决策的管理活动。而每个项目阶段的管理过程是由“计划过程、执行过程、控制过程、结束过程”五个项目管理子过程共同构成的。 4、项目管理过程组中的五个子过程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 项目管理过程中各个管理子系统在时间上并不完全是一种前后接续的关系,实际上一个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管理子过程在时间上会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在一个项目管理过程中起始子过程最先开始,同样,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控制子过程是在子过程开始之后开始,但是它开始先于执行过程且几乎与计划子过程同时。起始子过程和结束子过程是两个非常关键的管理子过程,在每个项目或项目阶段的业务过程尚未开始之前,起始子过程首先开始并且正确的做出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的业务过程尚未开始之前。 5、选定一种具体项目并分析和讨论应该如何应用项目管理过程开展管理工作? 现在的很多组织和个人都对项目管理有了新的兴趣。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项目管理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向军队和建筑行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提供进度信息和资源数据。如今的项目管理所包含的内容比以前要多得多,每一个国家、从事每一种行业的人们都在进行着项目管理。新技术对许多企业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以及跨学科的甚至是遍及全球的工作团队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环境。下面的数据证明了在当今社会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包含了信息技术(IT)的项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