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病与病机练习.

发病与病机练习.

发病与病机练习.
发病与病机练习.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疾病复发的诱因的是: C A、复感新邪B 、食复C 、逸复D 、劳复E 、药复

2、复发的首要条件是:B A、正气未复B 、邪未尽除 C 、新感病邪

D过度劳累 E 、饮食不慎

3、某些疫疠之气致病力强,侵袭机体致病,称为:A A、感邪即发B、徐发

C合病D伏而后发E、并病

4、、小儿虫积或慢性泄泻,可致疳积,属于: A A、继发B 、徐

发C 、合病

D伏而后发 E 、并病

5、胃脘痛患者常在其病理过程中,出现大量呕血、黑便、反胃、或腹部剧痛厥脱等属于:E A、继发B、徐发

C、合病

D、伏而后发

E、并病

6、强烈的情志,如大恐、大怒等均可立刻引起气血逆乱而发病属于: A

A、继发B 、徐发C 、感邪即发D伏而后发E 、并病

7、哮喘,常因气候因素,感受风寒而诱发属于: A

A、复感新邪 B 、食复C 、劳复D、药复E 、精神因素引起复发

8(A)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A、正气不足

B、邪气致病C精神状态D、气血状况E、运动不足

9、正气的概念较为准确的是: E

A、体质

B、精神状态C人体的生理机能D、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E、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

10、《灵枢?五变》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说明()与病邪的易感性有关: B A、精神状

态B、体质C、肌肉D 、腠理E 、运动

11、《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其病各异,其名不同”。说明体质可影响(B):A、疾病类型B、证候类型C、虚实D、表里E、阴阳

12、吐泻、出血、大汗等造成人体气血津液的亏乏,说明邪气可: A

A、直接造成形质的损害

B、扰乱人体的机能活动

C、改变个体的体质特点

D、引起虚证

E、引起实证

13、女性,51岁,近三年来反复出现眩晕耳鸣,头痛耳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经治疗后基

本证候消失,两天前自购人参调补,眩晕诸症复作,此属: E

A、重感致复

B、合病

C、劳复

D、食复

E、药复

14、正气抗邪,主要表现在:A BE

A、抵御外邪侵入

B、影响发病的证候

C、导致气机失常D导致阴阳失调 E 、疾病不药而自愈

15、下列哪几项是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CDE

A、正盛邪衰B 、邪正俱盛C 、诱发因素D、正虚未复E 、余邪未尽

16、下列哪些可呈徐缓发病?ABCDE

A、湿邪致病 B 、思虑过度C 、忧愁不释D、嗜食膏粱厚味 E 、嗜酒成瘾

二、填空题

1.正气是指__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

2、邪气指_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3、_正气不足_________ 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4、—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5、—正能胜邪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6、发病类型大致包括—感邪即发__、__伏而后发_、—徐发、 ______ 继发__合病与并病

—和复发。

7、复发的诱因主要有_复感新—、__饮食因素_、__过劳_、_药物__。

三、名词解释

1、正气即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

的总称,简称为“正”。

2、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3 、体质系指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

的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性。

4、伏而后发是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于体内,其后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

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5、合病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进出现者,为合病。6、并病若一经病证未罢又

出现另一经证候者,则称为并病。

四、简答题

1.简述发病有那些类型答:发病的主要类型,是对疾病过程中正邪斗争性质和强度差异的反应。由于邪气的性质、强弱和侵入途径不同,人体的正气强弱亦有差别,故在发病形式上也有不同,现归纳为

以下几种。感邪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合病、并病、复发等。 2.简述复发的诱因有那些?答:诱

因是疾病复发的一个基本条件,可以导致疾病复发的诱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复感新邪、食复、劳复、药复等,此外,气候因素、精神因素也可成为复发的因素。

五、论述题试述发病的基本原理

1、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A、气逆B、气虚C 、气滞D 、气闭E 、气脱

2、邪正盛衰决定着:A、病症的寒热B 、病位的表里 C 、气血的盛衰

D病证的虚实E 、阴阳的互损

3、病机理论源于;A、伤寒杂病论B、内经C诸病源候论D难经E、小儿药证直诀

4、病机即:A、疾病发生的机理B、发病原理C、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D疾病转归的机理E、疾病传变的机理

5、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A、天人合一观念B、整体观念C、邪气发病观念

D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E、以五行为构架的系统观

6、温热病卫、气、营、血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规律的阐发见于:

A、《外感温热篇》

B、《温病条辨》C《湿热病篇》D、《丹溪心法》E、《素问玄机原病式》

7、金元时期是中医病机学说的:A、百家争鸣的时期B、集大成时期

C快速发展时期D系统整理时期E、形成时期

8、疾病发生的最基本原理是:A、经络功能失调B、阴阳失调C脏腑功能失调

D内生五邪病变E 、气血失调

9、在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A、肝B 、肾C 、脾D、肺E 、心

10、阴虚则热,属于:A、实热证B、虚热证C、假热证D 、外热证E、表热证

11、阳胜则热,最准确的表达是:A、实热证B 、虚热证C、假热证D 、外热证E

内热证

12、阴胜则阳病是指:A、阴邪偏盛,导致假热B、阴邪偏盛,导致假寒C、阴邪偏盛, 阳气受损D、阴邪偏盛,导致实寒E、阳气偏胜,阴液受损

13、阴虚火旺,属于:A、少火B 、实火C、壮火D 、内火 E 、虚火

14、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是:A、阴阳偏盛B 、阴阳偏衰C 、阴阳格拒

D阴阳离决E 、阴阳互损

15、阳盛格阴出现真热假寒,下列表现哪项为假象:A、壮热B 、四肢不温C、呼

吸气粗D、舌红E、烦躁不安

16、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的是:A、子宫脱垂B 、腰腹满重坠C、里急后重

D久利脱肛E、胃下垂

17、不属于气机失调病理的是:A、气逆B、气虚C、气滞D 、气闭E 、气脱

18、、下列哪项不属血瘀的病理表现:A、刺痛B、肿块C 、胸胁胀痛

D肌肤甲错E 、面目黧黑

19、与全身气虚关系最密切的是:A、肺脾肝气虚B 、脾肺肾气虚C、肺肾气虚

D心肺气虚E 、脾肾气虚

20、气机失调,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A、气消B 、气陷C、气逆D 、气滞E 、气结

21、大出血会引起:A、气陷B 、气脱C 、血热D、血瘀E 、出血

22、血虚病变,主要在哪两脏表现明显:A、心、肝B 、心、肾C 、脾、肺

D肺、肝E 、肾、肝

23、促进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良结局转化是由于:A正气衰竭,邪气独盛B、正邪相争剧烈C、正气不足,邪气亦衰D、邪去而正不复E正虚邪恋

24、"直中"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A正虚邪恋B 、邪去正虚 C 、邪正相持

D阳虚寒盛E 、正胜邪退

25、病机属虚中夹实的是:A痰涎壅盛,咳嗽气粗B、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水肿

C大实之病,反见羸状D久病心悸,面憔体倦E、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腹满痛喜按

26、何种状态多见于重病恢复期:A、正胜邪退B 、邪正相持 C 、邪去正虚

D正虚邪恋E 、邪盛正虚

27、在疾病过程中,其病理状态属邪盛与正衰同时并存的是:

A大实有羸状B虚中夹实C至虚有盛候D寒热错杂E由实转虚

28、下列何者不属津液不足的原因:A感燥热之邪B、五志化火C、大吐、大泻、大汗

D肝气郁结E、慢性疾病耗损津液

29、津液的输布障碍与何脏腑关系不密切:A、肺B、脾C、肝D 、三焦E、膀胱

30、不属于"饮"范畴的是:A、饮停胸胁,则为"悬饮"B、饮停胸膈,则为"支饮"

C饮留胃肠,则为狭义的"痰饮"D、饮停脾胃,则为"停饮"E、饮溢四肢,则为"溢饮"。

31、何者不属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A津停气阻B、气随液脱C、津枯血燥

D 津亏血瘀E、津亏血热

32、不属脱液原因的是:A、严重热病的后期B、慢性消耗性疾病C、恶性肿瘤的晚期C、大面积烧伤,严重灼

损阴液E、外感燥邪

33、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较少见:A、目睛上吊B、高热C、手足蠕动

D神昏谵语E、抽搐

34、三焦病位传变,当肺病逆传时,应传何脏:A、肺B 、肾C、心D、脾E、心包

35、脏与脏相传的是:A、由表入里B、由里入表C、母子传变D、由脏及腑E、表里相传

36、属于"间脏传"的脏腑传变是:

A、肾病及心

B、肝病及肾C肺病及心D、肾病及脾E心病及肺

37、属于”不间脏”传变的是:

A、心病及脾 B 、脾病及肺C 、肺病及脾D 、肺病及肝 E 、肝病及心

38、下来哪项不属引起疾病传变的因素:

A、治疗 B 、体质C 、时令气候D生活状况E 、性别

39、不属疾病转归的是:A、痊愈B、死亡C、迁延D、后遗E、不变

40、与痊愈无关的因素是:

A、体质好

B、抗病能力强C及时、正确、积极的治疗D、护理得当E、病邪缠绵

41、后遗症是:A、病理演变的过程B、病变的必然转归C、病变的迁延

D、病因、病理演变的终结

E、病情缠绵

42、疾病的转归如何,主要决定于:

A、气血的变化

B、邪正盛衰的变化

C、正能胜邪

D、邪气损正

E、邪正相持

43、不属迁延状态的是:

A、邪正双方力量势均力敌

B、邪正相持C正虚邪恋D、正胜邪退E、久病不愈

44、“内陷”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A、正虚邪恋B 、邪去正虚C 、邪正相持D、邪盛正虚E 、正胜邪退

45、三焦病位传变,当肺病逆传时,应传何脏:

A、肺B 、肾C 、心D 、脾E 、心包

46、形成血虚的病因中,下列那项是不确切的?

A、失血过多 B 、脾气虚弱 C 、久病消耗D、房劳过度 E 、思虑无穷而暗耗

47、“直中”病机的发生,主要见于:

病因病机试题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三因学说”的是:() A、内经 B、难经 C、陈无择 D、张仲景 2、具有发病迅速,传变也较快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3、寒邪引起肢体屈伸不利的病机是:() A、寒易伤阳,肢体不温 B、寒主凝滞,气血阻滞 C、寒主收引,筋脉收缩挛急 D、寒伤脾阳,肌肉失养 4、“中寒”是指:() A、内寒 B、感受外寒 C、寒伤肌表,郁遏卫阳 D、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5、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病邪是:() A、暑邪 B、湿邪 C、寒邪 D、燥邪 6、火邪致病易:() A、伤肺耗津 B、生风动血 C、阻遏气机 D、收引疼痛 7、其性粘滞,趋下的病邪是:() A、湿邪 B、火邪 C、寒邪 D、风邪 8、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湿邪 D、暑邪 9、燥邪致病特点有:() A、生风动血 B、病程缠绵 C、伤肺耗津 D、易致肿疡 10、其性炎上,燔灼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11、多挟湿邪为患的病邪是:() A、寒邪 B、风邪 C、火邪 D、暑邪 12、出现各种秽浊症状,为何邪致病特点:() A、火邪 B、暑邪 C、湿邪 D、寒邪 13、易致各种出血的病邪为:()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14、疫疠多通过什么途径感染:() A、侵犯肌表 B、空气传染,从口鼻入 C、经络 D、脏腑 15、恐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6、思伤:() A、心 B、肝 C、脾 D、肾 17、忧伤:()

A 、内风 B 、内暑 C 、内寒 D 、内火 E 、内湿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8、喜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19、怒伤:( ) A 、心 B 、肝 C 、肺 D 、脾 20、导致“气乱”的情志因素是: ( ) A 、喜 B 、怒 C 、惊 D 、恐 21、 耗伤心神,损伤脾气的情志因素为: ( ) A 、喜 B 、怒 C 、忧 D 、思 22、 劳则:( ) A 、气结 B 、气耗 C 、气乱 D 、气消 23、痰饮的形成,多与何脏腑有关: ( ) A 、心肺脾肾 B 、肺脾肾三焦 C 、心肝脾肾 D 、心肺肝脾 24、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 ) A 、痰 B 、饮 C 、瘀血 D 、疫疠 25、什么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6、什么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 A 、正气不足 B 、邪气 C 、阴阳失调 D 、脏腑紊乱 27、瘰疠属何病邪的病证特点: ( ) A 、饮 B 、痰 C 、瘀血 D 、饮食不节 28、 怒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29 、 恐则:( ) A 、气下 B 、 气乱 C 、 气结 D 、气上 30、 思虑过 度, 劳伤 :( ) A 、心肝 B 、 肝脾 C 、 心脾 D 、心肾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属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 、与居住环境有关 B 、直接影响脏腑所机 C 、从口鼻而入 D 、与季节有关 E 、多侵犯肌表 2、 属阴邪的病邪有: ( ) A 、风邪 B 、寒邪 C 、燥邪 D 、暑邪 E 、湿邪 3、 疫疠的致病特点有: ( ) A 、易于流行 B 、传染性强 C 、症状相似 D 、发病急骤 E 、易致肿疡 4、 “内生五邪”即: ( ) 5、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何因素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 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 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 证例 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水肿等 虚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畏寒怕冷

实中夹虚高热伤津 虚中夹实脾虚水肿,气虚血瘀 真虚假实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 真实假虚大便不通导致的热结旁流 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要点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盛格拒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热假寒证。 要点五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阴阳失调总结 阴阳证型 阳偏胜实热

中医基础理论 病因本分试题

第六章病因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张仲景 B.陶弘景 C.陈无择 D.巢元方 E.刘完素 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 A.两者互不转化 B.两者相互作用 C.两者互不关联 D.两者对立制约 E.两者静止不变 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 A.疠气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劳逸 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火邪 E.寒邪 5.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 A.暑 B.湿 C.寒 D.风 E.热 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 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寒邪伤于肌表 B.寒邪入中经脉 C.寒邪自内而生 D.寒邪直中脏腑 E.寒邪侵及血分 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暑邪 E.湿邪 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 A.火邪 B.燥邪 C.湿邪 D.风邪 E.以上都不是 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易袭阴位 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热(火)邪 D.湿邪 E.燥邪 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E.阳气 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夏末秋初 B.近冬深秋 C.长夏季节 D.冬末春初 E.春末夏初 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寒邪 15.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肿 疡 E.易阻遏气机 16.易致肝风内动的是: A.寒邪 B.湿邪 C.暑邪 D.热邪 E.风邪 1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暑邪 19.虚邪是指: A.微邪 B.较弱的邪气 C.瘀血 D.贼邪 E.致病邪气的通称 20.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寒邪 B.燥邪 C.湿邪 D.暑邪 E.热邪 21.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A.湿邪 B.燥邪 C.热邪 D.暑邪 E.寒邪 22.伤于风者: A.上先受之 B.下先受之 C.阳先受之 D.阴先受之 E.外先受之 23.异气是指: A.六淫邪气 B.异常气候 C.情志变化 D.气机失常 E.乖戾之气 24.怒则: A.气缓 B.气上 C.气下 D.气消 E.气结 25.恐则: A.气消 B.气上 C.气泄 D.气耗 E.气下 26.劳则: A.气上 B.气下 C.气收 D.气耗 E.气缓 27.寒则: A.气结 B.气缓 C.气收 D.气泄 E.气上 28.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 A.恐则气下 B.惊则气乱 C.怒则气上 D.喜则气缓 E.悲则气消 29.七情太过首先伤及: A.肝气 B.脾阳 C.肾精 D.肺津 E.心神

发病与病机练习.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疾病复发的诱因的是:C A、复感新邪 B、食复 C、逸复 D、劳复 E、药复 2、复发的首要条件是:B A、正气未复 B、邪未尽除 C、新感病邪 D、过度劳累 E、饮食不慎 3、某些疫疠之气致病力强,侵袭机体致病,称为:A A、感邪即发B、徐发 C、合病 D、伏而后发 E、并病 4.、小儿虫积或慢性泄泻,可致疳积,属于:A A、继发 B、徐发 C、合病 D、伏而后发 E、并病 5、胃脘痛患者常在其病理过程中,出现大量呕血、黑便、反胃、或腹部剧痛厥脱等属于:E A、继发B、徐发C、合病D、伏而后发 E、并病 6、强烈的情志,如大恐、大怒等均可立刻引起气血逆乱而发病属于:A A、继发 B、徐发 C、感邪即发 D、伏而后发 E、并病 7、哮喘,常因气候因素,感受风寒而诱发属于:A A、复感新邪 B、食复 C、劳复 D、药复 E、精神因素引起复发 8、(A)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A、正气不足 B、邪气致病 C、精神状态 D、气血状况 E、运动不足 9、正气的概念较为准确的是:E A、体质 B、精神状态 C、人体的生理机能 D、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E、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 10、《灵枢·五变》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说明()与病邪的易感性有关:B A、精神状态 B、体质 C、肌肉 D、腠理 E、运动 11、《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其病各异,其名不同"。说明体质可影响(B):A、疾病类型 B、证候类型 C、虚实D、表里 E、阴阳 12、吐泻、出血、大汗等造成人体气血津液的亏乏,说明邪气可:A A、直接造成形质的损害 B、扰乱人体的机能活动 C、改变个体的体质特点 D、引起虚证 E、引起实证 13、女性,51岁,近三年来反复出现眩晕耳鸣,头痛耳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经治疗后基本证候消失,两天前自购人参调补,眩晕诸症复作,此属:E A、重感致复 B、合病 C、劳复 D、食复 E、药复

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部分习题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习题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 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1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01把病因区分为“外所因”、“内所因”与“不内外因”的医家是(单选) A.唐·王冰 B.宋·陈无择 C.汉·张仲景 D.晋·陶弘景 E.宋·钱乙 答案与解析:B。本题旨在考查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属于记忆性题目,较简单。宋代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02六淫邪气形成的原因是(单选) A.四时不正之气 B.湿雾瘴气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答案与解析:A。本题旨在考查六淫的含义。六淫是不正之气,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0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多选) 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 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 C.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 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 答案与解析:BCD。本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选项A属于疫疠之气致病的特点。 0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淫致病特点的是(单选) A.季节性 B.地域性 C.相兼性 D.传染性 答案与解析:D。此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特点。 05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单选)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答案与解析:A。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A对)。寒邪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B错)。湿邪性重着、黏滞、趋下(C错)。燥性干涩,易伤津、伤肺(D错)。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病因与发病(一)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4道) 考点一: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2.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学说。 3.中医对病因分类及沿革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邪气盛则实”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2.“精气夺则虚”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3.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属于 (分数:2.00) A.邪气盛则实 B.精气夺则虚 C.至虚有盛候 D.大实有赢状√ 解析:解析: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所致。 4.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既可以见到面黄气虚等虚证,又可以见到呕吐腹泻等水湿留滞的实证,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似实 解析:解析: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5.邪热炽盛灼津导致气阴两伤,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解析:解析: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6.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属于 (分数:2.00)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正胜邪退 D.正胜邪退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气 一、气的涵义:一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饮食中的水谷之气,吸入之清气(即氧气)等,即所谓〞人之有生,金赖此气〞。二是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脏腑之气。所以,气有物质和功能两种涵义。 二、气的来源与生成:气分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也称为元气,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后天之气为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而称为真气或称正气。(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气的来源与生成的概括。 三、气的分布及其功用:真气充遍全身,无时不有,无所不至,以营养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真气偏盛偏衰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健康情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明正气旺盛不易患病,正气虚衰容易患病的道理。由于气的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一)宗气:积于胸中,是饮食水谷所生化之气与吸入之清气结合而成,是一身之气的运行输布的出发点。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暖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二)营气: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之气,行于脉中,与血的关系密切,故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说法。可见营气与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共同发挥营养机体的功能。 (三)卫气:宗气宣发于脉外的叫卫气。其性刚悍,善走窜,达于体表,温润皮肤、肌肉、滋养腠理,司汗孔的开阖,以防御外邪,故叫〞卫气〞。例外邪侵入机体,卫气即起而抗邪,故发生恶寒、战栗、汗毛竖起等症状。卫气胜邪,则恶寒解,热退病除,反之,则寒热不消,疾病继续发展。 (四)五脏六腑之气:如心有心气,脾有脾气等等。心气不足,则出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发病与病机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发病与病机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第一节发病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病机 一、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二、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盛衰 2.阴阳互损 3.阴阳格拒 4.阴阳亡失 三、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1.气失调 2.血失调 3.津液失调

第四章中医诊断基础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 一、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二、基本原则 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 2.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二节四诊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又称为"诊法"。 通过望色、闻声、问症、切脉等手段,诊察疾病显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其内部联系,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一、望诊 望神、望色、望形、望头面、望舌、望皮肤、望排泄物、望小儿食指络脉 二、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 三、问诊 问寒热、问汗、问头身、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睡眠、问耳目、问经带 四、切诊 脉诊、按诊 第三节辨证 一、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二、脏腑辨证 三、气血津液辨证 第五章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第一节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辨析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临床运用治病求本这一治疗法则的时候,必须正确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种情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病机 一、A1 1、阳偏盛的病理状态是 A、阳气亢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 B、阴液不足,阳气失制而偏盛 C、阳气亢盛,耗伤机体的阴液 D、阴寒之邪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E、以上均非 2、阳偏衰常见于 A、肝、心、肾 B、脾、心、肾 C、肺、心、肾 D、肝、脾、肾 E、脾、肺、肝 3、阴损及阳是指 A、阴虚不能制约阳气 B、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C、阴虚阳无以化生,阳亦亏虚 D、阴盛伤阳,阳气受损 E、以上均非 4、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特点是

A、阳盛则阴病 B、阴盛则寒 C、阳虚则寒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5、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热者寒之 6、阴盛格阳属于 A、阳偏衰 B、阴偏衰 C、阳损及阴 D、真热假寒 E、真寒假热 7、“大实有羸状”的证候性质是 A、真实假虚证 B、实中夹虚证 C、由实转虚证 D、真虚假实证

E、虚实错杂证 8、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 A、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 B、阴精阳气的盛衰 C、气血的盛衰 D、正邪的盛衰 E、阴阳的盛衰 9、“实”的主要病机是 A、邪气亢盛 B、正气旺盛 C、气血瘀滞 D、水液蓄积 E、痰浊壅滞 10、下列哪项为虚证的临床表现 A、二便不通 B、五心烦热 C、精神亢奋 D、烦躁不宁 E、疼痛剧烈 11、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邪正盛衰变化是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邪盛正衰 D、邪去正虚 E、正盛邪退 12、血燥生风的病因是 A、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B、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C、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D、生血不足或外伤失血 E、血虚津亏,失润化燥 13、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为 A、心、肺、胃 B、肝、脾、肾 C、肝、肾、大肠 D、脾、胃、大肠 E、肺、胃、大肠 14、下列哪项不是阴虚风动的临床表现 A、筋脉拘挛 B、手足蠕动 C、低热起伏 D、脉细如丝 E、神昏谵语 15、导致湿浊内生的病因是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病机十九条”,是以“五运六气”的“六气”与五脏相应的理论,将临床常见的诸多症状,分别归属于心、肺、脾、肝、肾之疾患,风、寒、湿、热、火之疾患,病变部位是在“上”或“下”等。但必须指出:《内经》之论述病机,内容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病机十九条”,它与邪正和阴阳之盛衰,气血和脏腑之虚实,以及某些病证(如疼痛、痿、痹、厥、痈疽等)的病机,均有详尽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学说均非常重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素问》及《灵枢》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热病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进退变化;在《内经》脏腑、经络虚实的基础上,对不少病证的病机进行了阐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1729种病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证候作了阐述,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机;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邪气”致病的病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阐释了“阳有余而阴不足”和“湿热相火”等病机。 病机学说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代谢,是肌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的正常代谢,不仅仅是维持着津液在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的协调平衡,而且也是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八章 病机习题集

第七、八章发病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1.机体感受病邪,病邪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发病者,属()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2.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3.外感湿邪致病,其发病多为()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4.肝病胁痛、黄疸,若久治不愈,渐成“癥积”者,应属于()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5.外感六淫邪气致病,其发病多为() A.徐发B.继发C.复发D.伏而后发E.感而即发 6.血随气逆的病机是因为() A.气能行血B.气能摄血C.气能生血D.血能载气E.血能化气 7.津伤化燥病机多见于()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内湿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9.内寒病理的形成,除肾外,密切相关的脏还有() A.心B.肺C.脾D.肝E.肾 10.与风气内动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11.血不足病变多见于() A.心肺B.心脾C.心肾D.心肝E.肝肾 12.与气不足病变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脾肾B.肝脾肺C.心肺肾D.脾肾肺E.肺肝肾 13.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肺C.脾D.肝E.肾 14.气逆病变多见于() A.肝脾肾B.肺脾肾C.脾胃肾D.肺肝胃E.肺肝肾 15.急、重病后期,邪已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恢复的转归称为()A.正胜邪退B.邪胜正复C.正虚邪恋D.邪正相持E.邪去正虚16.“卒发”一般不见于下列哪项() A.中毒B.暴怒C.新感外邪D.思虑过度E.外伤 17.下列哪种因素致病多为徐发() A.疠气致病B.六淫致病C.思虑过度D.暴怒E.大悲 18.阴阳互损病机多与哪一脏虚损有关() A.心B.肺C.脾D.肝E.肾 19.下列动风病变中,属虚实错杂性质的是() A.热极生风B.阴虚风动C.血虚生风D.血燥生风E.肝阳化风 20.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导致()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病机之气血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病机之气血失调 气失调:气的病变,包括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气的运行失常,以及气的生理功能减退等,具体表现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气闭、气脱等几个方面。 气虚是指元气不足,全身或某些脏腑机能衰退的病理变化。气虚主要表现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减退,以及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等方面,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也可因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所致。气虚多见于慢性疾患、老年患者、营养缺乏、疾病恢复期以及体质衰弱等病变。其临床表现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脉细软无力等症为重要特点。各脏腑气虚的特点,多与其生理功能有关,如肺气虚的特点是“主气”的功能衰退;心气虚的特点是“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衰退;脾胃气虚的特点是“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的功能衰退以及中气下陷等;肾气虚的特点是“藏精”、“生髓”和“气化”、“封藏”以及“纳气”等功能的衰退等。因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肺气虚直接影响元气的生成,故临床上所谓气虚证,多是指脾气虚和肺气虚以及脾肺气虚。气虚和阳虚,虽然都是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和抗病能力的减弱,但气虚则是指单纯的机能减退,而阳虚则是在气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阳气虚少,所以气虚属于阳虚的范畴,气虚可发展为阳虚,但气虚则不一定阳虚。其区别在于:气虚是虚而无寒象,而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由于气与血、津液的关

系极为密切,因而在气虚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及血和津液,从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种病变。如气虚可导致血虚、血瘀和出血,也可引起津液的代谢障碍,如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形成痰饮、水肿等。 升降失常:升降失常包括气陷、气脱、气滞、气逆和气闭等。气陷为气虚病机之一,是以气的升举无力,应升反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气陷多因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脾宜升则健,脾气虚,易导致气陷,常称“中气下陷”。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全赖于气的正常升降出入运动。所以,在气虚而升举力量减弱的情况下,就会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还可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气脱是指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体内气血津液严重损耗,以致脏腑生理功能极度衰退,真气外泄而陷于脱绝危亡之境。气脱有虚脱、暴脱之分:精气逐渐消耗,引起脏腑功能极度衰竭者,为虚脱;精气骤然消耗殆尽;引起阴竭阳亡者,为暴脱。如心气虚脱则心神浮越,脉微细欲绝;肝气虚脱则目视昏蒙,四肢微搐;脾气虚脱则肌肉大脱,泻利不止;肺气虚脱则呼吸息高,鼾声如雷;肾气虚脱则诸液滑遗,呼气困难。阴气暴脱则肤皱眶陷,烦躁昏谵;阳气暴脱则冷汗如珠,四肢厥逆等。气滞是指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变化。气滞主要是由于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以及外伤侵袭、用力努伤、跌仆闪挫等因素,使气机阻滞而不畅,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或障碍所致,以闷胀、疼痛为其临床特点。由于人体气机升降多与肝主疏泄、肺主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情分析:发病与病机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考情分析:发病与病机 一、发病 正气VS 邪气 抗邪愈病 vs 致病因素 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辨证关系 1.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 2.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邪气是发病的条件 病机,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二、邪正盛衰病机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实-邪气盛;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虚-正气不足、正气虚损;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虚实) 最常见的是:虚实转换(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虚实转换由实转虚/因虚致实 3.虚实夹杂 (1)实中夹虚 (2)虚中夹实 4.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2)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赢:贝-钱;羸:羊-瘦弱 三、阴阳失调病机 (一)阴阳盛衰 1.阴阳偏盛 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阳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盛“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 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1)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 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原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和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阳虚则寒,可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 (2)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原因,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络数无力等,即是阴虚则热的表现。 (二)阴阳互损 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机转。 (三)阴阳格拒

发病与病机练习.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疾病复发的诱因的是: C A、复感新邪B 、食复C 、逸复D 、劳复E 、药复 2、复发的首要条件是:B A、正气未复B 、邪未尽除 C 、新感病邪 D过度劳累 E 、饮食不慎 3、某些疫疠之气致病力强,侵袭机体致病,称为:A A、感邪即发B、徐发 C合病D伏而后发E、并病 4、、小儿虫积或慢性泄泻,可致疳积,属于: A A、继发B 、徐 发C 、合病 D伏而后发 E 、并病 5、胃脘痛患者常在其病理过程中,出现大量呕血、黑便、反胃、或腹部剧痛厥脱等属于:E A、继发B、徐发 C、合病 D、伏而后发 E、并病 6、强烈的情志,如大恐、大怒等均可立刻引起气血逆乱而发病属于: A A、继发B 、徐发C 、感邪即发D伏而后发E 、并病 7、哮喘,常因气候因素,感受风寒而诱发属于: A A、复感新邪 B 、食复C 、劳复D、药复E 、精神因素引起复发 8(A)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A、正气不足 B、邪气致病C精神状态D、气血状况E、运动不足 9、正气的概念较为准确的是: E A、体质 B、精神状态C人体的生理机能D、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E、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 10、《灵枢?五变》指出:”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说明()与病邪的易感性有关: B A、精神状 态B、体质C、肌肉D 、腠理E 、运动 11、《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其病各异,其名不同”。说明体质可影响(B):A、疾病类型B、证候类型C、虚实D、表里E、阴阳 12、吐泻、出血、大汗等造成人体气血津液的亏乏,说明邪气可: A A、直接造成形质的损害 B、扰乱人体的机能活动 C、改变个体的体质特点 D、引起虚证 E、引起实证 13、女性,51岁,近三年来反复出现眩晕耳鸣,头痛耳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经治疗后基 本证候消失,两天前自购人参调补,眩晕诸症复作,此属: E A、重感致复 B、合病 C、劳复 D、食复 E、药复

第六章发病与病机

第六章发病与病机 第一节发病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歌诀】 正邪概念要记清,内外失衡疾病生; 正气存内邪不犯,邪胜正衰疾病成; 正胜邪退不发病,即便发病病亦轻; 一般气虚邪易犯,正盛亦难防枪弹; 此即邪气占主导,高温灼烧虫兽咬。 1.正邪的基本概念 (1)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对疾病的防御、斗争以及修复(新生)能力。 (2)邪气是与正气相对而言,即是泛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房气、痰饮、瘀血及食积等。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中医发病学特别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或病邪毒力较弱,则邪气不易侵犯机体,或虽有侵袭,亦不至于发生疾病。 3.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亦应指出,中医发病学并不否认或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如高温灼伤、枪弹杀伤及虫兽咬伤等,即使是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

所以,中医学的发病学说,既强调人体正气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又不排除致病因素的重要作用,这种具有辩证观点的发病理论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第二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歌诀】 邪正双方相抗争,盛衰虚实要分清;正气不足病为虚,邪气强盛实证成; 虚实只是相对言,错杂真假要辨明;实证邪盛正未衰,拒按壮热狂躁满; 痰食水饮体内恋,六淫初中期外感;正气不足病为虚,气血不足功能低; 虚弱衰退不足候,素虚慢性病后期;虚实错杂病机异,由虚转实实转虚; 大实或见羸弱状,至虚偶有盛候现;正胜邪退病好转,正邪相持病迁延; 正虚邪恋病缠绵,邪去正虚或转慢;邪盛正衰病情重,阴阳离决命告终。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正邪相争,即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奋起与致病邪气进行斗争所发生的或盛或衰的病理变化。 (1)虚实病机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的病机 ①概念: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②机理: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脏腑机能亢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气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