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 文档

浅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 文档

浅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 文档
浅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 文档

浅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

1.《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及改革

1.1教学目的。《电子技术基础》是研究各种半导体的性能、电子电路的组成、功能及应用的学科,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子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技术》课程在新形势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能适应岗位需要的l-2项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技能,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作为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人员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各类创新竞赛、毕业设计乃至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1.2教学内容及其改革。目前中职教育中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这需要既要考虑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又要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结果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分析与研究中职教育的任务、特点和规律,认清教育必须面向电子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生产岗位的需要,对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及中职毕业生的岗位(群)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广泛吸取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意见。改革后的中职《电.

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基础、实验实训、课程设计、EDA仿真技术、技能培训等。这些课程往往在内容上有重复,在能力培养上有断层,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的综合实验及综合实训与电子工艺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有重复。又如基本实验后随即进行对实用电路的分析制作,中间能力的培养存在断层等。因此,节省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弥补能力培养的不足就成为重要的问题。

2.从理论+实践到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创新

2.1教学手段和培养方式的创新

2.1.1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对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理论偏深的内容和陈旧的知识要大胆进行删减,而对所需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及新器件则应进行补充,例如让学生了解特种放大器、可编程逻辑器件及EDA技术等。

2.1.2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增设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增加综合的集中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确定原理图,装接好电路并进行各种参数的测定与分析,写出相应报告。

2.1.3依托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努力实现车间、教室合一。课堂即实验实训室,车间就是学场;学生、学徒合一,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和信息。交流,推进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坚持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要服务企业发展,吸引企业参与,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探索和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真正实现订单式教育,推进中职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2.2软硬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传统的粉笔+书本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EDA、EWB等软件、课程设计、制作和实验实训等硬件教学资源和工具,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一般是让学生先自行设计电路,再在实验室搭线,进行电路调试。由于受到经费和数量品种的限制,在调试过程中,不仅不能及时提供全部所需器件来调整电器元件参数,而且存在仪器和元件的损坏问题。随着电子信息和通信领域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EDA已经成为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核心,电子系统的设计已越来越依赖于EDA软件工具的支持。因此,改革传统课程设计教学结构和模式,把EDA教学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结合起来既是适应了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中职教育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为进一步激发中职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还应采用EWB软件进行辅助教学。EWB它采用仿真方法在计算机上虚,计算机里的电子实验室被誉为

拟出测试仪器。学生通过学习EWB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自学或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预习和练习。比如可以对放大器进行静态和动态技术指标的检测,可以观察电路中某些参数变化的情况等,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各类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的实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

2.3考核方式的改革.把以理论为主的考试改革为以考核学生

对单元电路的分析测试等综合技能为主,考核方式也从笔试为主改革为平时实际动手操作与笔试相结合(如期末笔试占40%,实践操作占40%,平时占20%),强化平时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重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为培养和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应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技能训练环节,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拿到相应的等级工证书。

3.加大实训力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技能训练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手段。目前学校有专门的电子实训室两个、更新了一批电子实训室的设备,并有专人负责,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整个实训教学目标分步进行。第一,主要要求学生熟悉各种元件,并能准确地识别,知道其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一些有故障的元件进行维修。第二,重点让学生掌教师先对要进行的实训项目的理论部握线路原理和熟悉布线图。.

分进行复习,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布线图以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在学生理解了如何接线以后,重点强调工艺要求。教师可让学生先模拟一些基本操作,然后在线路板上把各种元件连接好,然后再焊,逐步对学生提高焊接质量和工艺的要求。第四,重在提高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做到能够举一反三,自己设计一些线路,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实训结束后,可能会存在很多不成功现象,此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认真分析不成功的原因,找出故障点。教师可让其他学生都参加一起分析,教师引导,直至找出问题所在。对于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与全体学生一起分析,找出原因。找出并解决线路焊接中的故障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佳时机。首先,教师要利用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线路原理,这是学生进行故障排除的基础。其次,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不同的排故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提高其思维能力。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可使动手能力大大提升。

由此可见,对于《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加大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杜局长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发言材料心得体会 王慧丽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加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中心,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全校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创建研究型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会课改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模式创新活动
多年来,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生源、设施等),明确提出了“善导?互动?精练?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成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以来,我校以全市第三次课改现场会为契机,把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核心,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确定、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程序设计、学习过程监控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引导教师进行探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为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扎实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及时的宣传、动员、指导,组织所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文章,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教师创新的潜能;组织文科、理科骨干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用心了解师生们的想法,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总结、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形成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喜人局面。 二、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我校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肩负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主动地进行思维探索,开拓创新。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激情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独特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在每节课的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在趣味横生的情景中,形成“好学”“乐学”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但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有趣的导入方法,创建生动的情景,以趣激学,以趣导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导入方法,以适当的问题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游戏导入法,故事感染法,动手操作法,形象直观法、新奇引趣法等,既适合学生的心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创造思维的过程,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尝试知识形成过程,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2.以趣励学,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不仅仅是让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深入思考,敢于发问。深入钻研的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根本无所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意识,这样,既要影响学生独特的思维,又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的审美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要求和精神,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可以设计有

如何利用微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利用微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微课凭借其“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的特点,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大事件”。不可置否,微课教学模式冲破了以往授课中的局限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法宝。而利用微课,使得课堂模式在创新中优化的具体运行方案还有待探究,本论文关于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微课、创新、课堂模式 教育事业应当紧随时代的潮流,在改革中寻求发展,若止步不前,固守传统,则无法培养出适合21世纪的全能人才。“微时代”席卷了整个世界,微信、微博等接踵而至。可见,加入到微课大家庭是必然趋势。 一、微课特点 微课导入方法决定了微课课堂的效果,导入方式唯有千变万化,才可提高课堂效率。而要想得知微课导入方法,知晓打造高效微课课堂的方案,应当先了解微课的特点。 (一)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入微课时,教师应以趣味作为切入点,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活跃度。例如:如果教师在微课导入时先设置悬念,或者以幽默风趣的故事引入微课,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专注性便会提升。 (二)实效性。微课应当注重实际效果。教师在利用微课时,要抓准所教内容的重难点,观察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入素材,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传授重难点内容。 二、微课创新课堂模式策略 (一)力求微课导入巧妙有效 课堂以何种方法开头,往往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氛围。因此应注重微课导入的方法,在导入时力求创新,用丰富多样的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具体的创新方案有以下三点: 1、衔接导入法。顾名思义,也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学习内容。这一方法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是趣味性较低。教师可通过要求学生做练习、提问等方法,进行导入。 2、问题导入法。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可通过提问,设问等方法,故作悬念的方法,打造微课课堂。

(19号)浅谈新课程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正文: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一致。因此,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模板,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缩影。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市课改的逐步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出来的新课堂,会深深地体验到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师生的角色正在发生大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为丰富而个性飞扬,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习惯得到了真正的培养;课堂效率普遍提高,正向高效课堂迈进。 一、新课程倡导师生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思想上的支持与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 1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中职学校要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指导思想 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 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 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形式,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分层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 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 设置专业模块,有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还要根据考核题库开设实训项目,有利于把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有所用。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1 、优化教学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功;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2、优化教学目标: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浅谈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

浅谈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但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动的灵感。)、创新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能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包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 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创新型学生培养的许多方面都不尽完善,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为满足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下面我主要从课堂教学中创新谈谈自己得看法。 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以及解答作用,

浅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浅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就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面对课堂,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实效、高效,如何使物理课堂生活化,如何使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阵地,如何创设开放平等实效的课堂,是每个物理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从研究“三步骤”教学模式的形成“三步骤”教学模式的实施,“三步骤”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标签:实效性学生教师 我们面对课堂,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实效、高效,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普遍存在着很多“虚假现象”,甚至于一些公开课也是“作秀”的产物,如交往的形式化、合作的固定化、课堂的垄断化、问题的单一化、媒体的滥用等。我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提高课堂实效性的路子,大胆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在吸取了众多兄弟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学情,进行了“三步骤”教学法。现结合实践对“三步骤”教学法作具体阐述。 一、“三步骤”教学模式的形成 “三步骤”教学模式是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论为模板,结合我校初中课堂教学的实际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导三步骤”教学模式的提出,不知凝聚了我校教师多少个不眠之夜。通过不断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地各地走访,学习各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地收集整理资料;不断地听课评课,掌握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不断地交流、探讨、构思适合我们初中阶段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试验、修改、推行;不断地在别人的批评、指导中逐渐完善。下面我就把这一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给大家介绍介绍。 二、“三步骤”教学模式的实施 导、学、练三大模块不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流程,也不是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练的原则和方法,做到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学练结合。 1.导 导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指导,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遇到的疑惑和困难,进而完成学习目标。那么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引导。 1.1导兴趣:教师要有目的的运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如在课堂上我们要想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

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模式创新是实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原有教学模式和高校现代教学模式的特征作简要比较,讨论了建立现代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依景激情,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的辩证统一。同时从教学阶段、教师行为、教学策略和适用范围及其预期效果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从而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作出积极思考。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与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举隅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形成的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国内较为有影响的是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理论以简约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另外还有戚建庄、王北生主编《教学艺术新论》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用于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再现和调节教学功能的教育策略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等部分构成。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是乔以斯(B. Joyce)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供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因此,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以达到特定教学效果的行为模式。

浅谈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一)

浅谈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一) 〔关键词〕创新;教学管理;教学工作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劣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运行、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作者在教学管理观念、教学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构建了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1形成新的管理思路 1.1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念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近年来,坚持以改革求质量,以质量促发展,狠抓了本科生培养质量建设,构建和实施了“课程教学、当兵锻炼、社会实践、部队见习、军事医学演习”的“五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工程,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掀起了教学改革热潮,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1.2确立开放办学观念 单科性院校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客观存在一些局限,提出了“联合名校办学、联合部队训练、联合社会育人”的素质教育改革思路,确立开放办学的观念。 1.3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在教学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1〕。为调动广大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了与教员切身利益密切挂钩的系列制度,如把教员的教学时数和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研究课题、成果和论文等方面教学工作情况与晋升教学职务挂钩,同时不断提高课时费,加大教学成果、教学先进的奖励力度,引导教员投身教学,并制定了教学科研管理办法,设立教学研究基金进行课题招标,引导教员参与教学改革。 2建立新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 2.1加强教学管理和督导 成立校级督导组,赋予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学管理权威,实行全方位教学监督与指导,督查教学制度的落实情况,督查、评价教员备课、试讲、课堂教学质量等教学环节。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上课前在大屏幕上打出学案情况反馈:规范认真的个人及团队,予以表彰激励。 1.课前准备:(1)激情培训设计。(2)认真批阅学案,发现集中的问题,做好难点突破设计。(3)课前培训:预习要求培训;学习状态培训确保小组成员积极投入本节课学习讨论、展示、点评、质疑等环节的培训;对学习过程的达标过关、评价记录.(要对预习、讨论、展示、点评与质疑等各个环节进行不厌其烦的专题培训,通过反复培训,使学生学会预习、讨论、展示、点评和质疑,能够深下去预习与讨论,高效展示与点评,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 2.导入新课,用好学习目标,引领课堂方向: (1)板书课题:课题板书要认真、工整且醒目,通常是写在黑板的正中央。 (2)板书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明确、针对性要强,易实施、目标容易达成且效果好,如: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等。(3)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体现学科特点,我们用物理学发展史、丰富的视频资源、形象的flash课件、老师制作的教具、小组自主制作的模型等等来引入课堂,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好玩。(附学生自制的水流星,引入新课效果非常好!) 看我做的水流星,里面盛满了水!转起来在最高点水真的流不出来呀! (4)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教学,最后回扣目标,总结归纳。 温馨提示:学习目标的达成要做到一到位、二围绕、三生成、四回 扣。“一到位”,对学习目标阐释到位;“二围绕”,课堂学习活动要围绕学习目标达成展开;“三生成”,引导学生解决好生成目标;“三回扣”,一堂课结束时要回扣学习目标,清出学习目标的底子。 3.自主学习、整理问题(5分钟) (1)迅速整理导学案,把没做完的题作完 (2)有困难的问题红笔标记出,等待讨论时解决 (3)完成同学进行概念规律总结记忆 要求:①分层目标:AB层同学积极思考,及时补充和拓展C层大胆质疑。 ②在导学案上用红笔做好勾画和补充。

浅谈舞蹈教学的模式与创新方法的探讨

浅谈创新式少儿舞蹈教学模式对少儿的作用 摘要:少儿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提炼、组织、美化(节奏化、造型化、虚拟化)为主要手段来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它不像话剧、电影艺术那样直观刻划、展现,而是长于抒情和拙于叙事的人体艺术,是人类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感情迸发的集中表现。少儿舞蹈也正因此而产生了自身独特的舞蹈语言来塑形象并产生了舞蹈语汇,利用舞蹈语汇使舞台形象恰似“活的绘画”、“动的雕塑”给观众美的享受。舞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舞蹈又具有故事性、情节性及深刻的教育性,幼儿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学会认识事物的真、善、美。 少儿舞蹈作为少儿音乐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虽然少儿舞蹈近些年来有很大改善,但其中还是存在很大弊端。研究少儿舞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健全学生个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人的素质教育应该从少儿抓起,从小培养少儿的主动精神。然而少儿舞蹈是少儿易于接受并能提高少儿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我们经过资料查证和实际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几项改变教学方式的对策,以提高少儿舞蹈的水平。 关键词:少儿舞蹈创新式作用 一、少儿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幼儿一味地模仿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者,没有成人或图象引导,多数幼儿赏析能力、创编能力显得十分不足;另一种是接受教育改革思想影响,走入误区,在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孩子想跳什么就跳什么,让幼儿盲目地创造,放任自由,片面强调个人情绪情感的抒发,忽视教师的辅导和幼儿掌握应有的舞蹈基础知识,使得幼儿舞蹈活动中呈现低调混乱,教师把持不住舞蹈活动的过程。 分析以上两种情况:(1)教师把幼儿当成容器来灌输,培养了依附的只能模仿而不能创造的幼儿;(2)教师忽视了自身的价值,夸张了幼儿的主体的自由创造,因为他们没有积累一定的表现技能,难于用舞蹈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幼儿

经济法概论论文:浅谈“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经济法概论论文:浅谈“经济法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 革 [摘要]“经济法概论”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以及培养守法公民、实现依法治国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新时期对经济类人才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搞好经济法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是教师的职责。因此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对该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以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经济法概论;教学方式;案例教学 “经济法概论”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实践性极强。学生学好经济法,对于规范其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行为、以法律手段维护本单位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经济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这一课程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不断变化的形势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从现实角度出发强化该门课程在提升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方面的作用,是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

题。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教学效果欠佳 经济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包括国家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参与和管理,其内容博大精深。而对“经济法”课程的安排一般开在电大各专业教学的第二、三学期。在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学这门课程时,由于相关的前期课程开得很少,“法律基础与实务”、“法学概论”等又属于公共基础课,往往是大班、几个专业合在一起上课,教学效果较差,加上学生对这些课程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前期基础知识几乎是空白。且“经济法概论”教学学时又相对较少,有限的课时无法容纳经济法浩瀚的内容,任课教师因学时过少和教学进度的压力,往往采用讲授的方法。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就会觉得这些法律条文、法理枯燥无味、抽象无趣。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材混乱,重点不突出 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的无形助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科学合理的教材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目前其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内容过于繁杂深奥,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69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让学习者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文 化互动,增加学生的信息来源。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面,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科学,教师的观念、知识层面决定着学习者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坚持的是以追求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历史价值的“昨天”式教学价值观;创 新模式教学坚持的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式教学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模式”。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将要求每个公 民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必须将学生培养成能在激烈变革的环境中自由地 确定自己的位置,能同他人合作共事,善于终身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公民。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新模式主要包括:(1)创造智慧型新模式。其涵盖超常力(超越常 态的思考力)、进取力(朝气蓬勃的生机力)、想象力(对已有表象加工进而创造新形象的 能力)、综合力(明晰而简洁的概括力)、选择力(去粗取精的筛选力)、批判力(以辩证 的审视剔除糟粕的能力)、敏捷力(深刻、灵活、独创、批判的思维能力)等新型模式;(2)创造操作型新模式。即其外显行为,它不是常规的听说读写算模式,而是指像陶行知 倡导的“六大解放”能力,包括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时间以及解放 空间的能力。 一以活动为中心,以合作组织教学 确立设计课题,通过课题使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分析能力,充分发掘合作中的 个性独创。关注学生沟通中的作品认识和个性表现,做到既重视结果又关注互动的过程,重 视同一性,关注差异性。 二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 从“传授型教学”转向“对话型教学”,从“灌输型教学”转向“反思型教学”。课堂教学运用大量 资料展开,让学习者接触到新东西,勤于思考。教师积极发现每个学生的空间、风格、精神。教师通过知识认识理论,鼓励学习者去创造、去想象。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自立的“合作性” 学习。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延伸 模糊学科间的界限,应势而变,为一个具体的项目调动所有学习者的热情、知识储备和资源,从而形成学科间充分互动的纵横知识网络,注重动态性和时态的建构性教学内容,最终完成 教学内容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教学中适当注重校内与校外相互 性的建构。校内,优化艺术设计学结构与内容,探索传统课程的科学性,与时俱进,保持学 科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建立综合跨学科教学环境,促进自然与人文学科的合,加强实践的比 重与时度性;校外,结合实践与社区教育,使学习者直接参与社会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 与环节,专业设计与实践,使教学第一课堂与生产第二课堂产生互动、合作,建构新的知识 经验。 在信息革命时代,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已无法使学生满足,学生们需要在逼真的环 境中参与,激发个性能力的培育和发展,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不是依赖于天赋或 特别优秀的能力,而是依赖于思维的创造力。首先是不将固定的思维模式强加给眼前的事实,而要学会另辟蹊径,推翻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新模式不是教学生怎样使 用工具,而是怎样用工具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新问题。通过合作激发、引导、调节 学生的自主活动。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属于新的建筑艺术群类。在环境艺 术设计教学中,诸如《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家居装饰》、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接受或应付,久而久之,课堂变得了无生趣,学生的头脑被禁锢了,学生对老师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新课程以后,教材变了,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而我们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老师的包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导致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模糊,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上课开小差的多起来了,学生考试的分数越来越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不读书、厌学的学生也随之增多……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便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 关注新理念指导下的发展和创新原则 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开拓崭新的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1、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关注发展就是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指向未来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可持续学习的意志品质、兴趣、习惯和能力,并最终培养学生的不竭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建立全新教学思路。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在围绕学生发展上动脑筋。 2、推崇个性化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个性,反对整齐划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 关注教与学动态发展的原则 我们主张活的教学,在相互促进、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关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从双方动态发展的状况,来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加强实践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二是重视教方法、学法,导规律。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三)关注“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则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与塑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重视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启发诱导、激励,立足

浅谈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

浅谈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 发表时间:2018-07-09T15:50:38.3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6月总第268期作者:宋国萍何盈[导读] 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适应当前语言专业人才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在开展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通过创新思维与理念,寻求有效的教学改革策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寻求有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翻译理论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改革 在开展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对于语言人才的需求,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适应当前语言专业人才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一、当前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师认知不足。在开展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对于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实践中,这对于改变传统教育形式存在的缺陷、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当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实践来看,一些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对于师资力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部分教师水平不足,因此在接受和理解全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 2.翻译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基础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是当前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教师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下,可能有些学生早已经学会和理解了相应的知识,这些学生就会觉得老师的讲解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由于在理解的过程中相对较慢,所以这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理解老师刚刚讲解的知识,又开始了新知识点的学习,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将会越落越远,与其他学生之间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 随着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出来,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形式实现了优化升级,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对事先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予以解决,促进创新型教学法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不断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有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课程标准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总结和精炼出来的,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是教学的重要参照,也是学科教学的目标和主要导向,对于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时,应该在充分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读,从而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内对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实施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方法的应有作用,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规划。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实践中,应该遵循目标性原则。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树立培育学生思维的教育意识,并且将其贯穿到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的全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模式,解决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知识,实现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2.注重教学引导与教学启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影响,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启发性,对学生学习和成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使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看法、意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构建有梯度性的教学体系。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强化与引导,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翻译学习能力时,老师不应该操之过急,应该在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加以有效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翻译课程老师应该重点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和责备,而应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翻译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根源,及时予以解决,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徐丹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7,(16),105-106。 [2]张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64-165,166。 [3]智玉英董革菲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青年与社会,2014,(5),205-205。

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是时代主题,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根据什么样的思想、途径和方法来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而教学思想、途径、方法最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中国教育的重大变革在相当程度上要通过更新教学模式来落实。从实践上讲,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素质为宗旨,这对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应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应成为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方向。而教学模式的创新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否则教学模式的创新就失去了意义,而学生素质的提高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全理按排,变讲授课为活动课,给学生提供

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学会”走向“会学”。 二.学会生活: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书本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应试,而新型教学模式更注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即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将不局限于地理教材,而赋予地理教师更大程度上的选择空间,可以在教学中引进新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科学发展成果,便整个地理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发展性。同时我们应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地理学习和应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地理,运用地理,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皆地理”的意识,才能让地理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使地理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学会关心:地理和其它学科一样,都要为学生生命价值与生命尊严的实现,给予一种人文关怀。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仅仅是知识的交流,而新型教学模式更看重是生命的对话与沟通,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关心和爱心,试想一个没有爱的教师、没有爱的课堂怎么能培养出充满关心、充满爱心的学生;同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地理问题,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是自然孕育了人类、发展了人类,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文明,我们应该尊重自然、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13-01-21T15:03:36.857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撒元奎姜凤伟[导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撒元奎姜凤伟(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600)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讲授教材内容,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所用材料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讲者夸夸其谈,听者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授课时间比原来少了,如果不能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性,有效教学成为研究课堂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精心设计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重要的备课环节,更应该是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是一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标准,选取一定的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经过一定的教学程序而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因此,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教学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政治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它和模块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框等目标的关系。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在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内容目标的指导下,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保证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科学性,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出现的随意性。 其次,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导引教师的教学活动。无论是在备课环节,还是在上课环节,教师心中有了这个“标准”,就有了教学设计的方向,有了“主心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而另一方面,对于课堂上学生“灵光一现”生成的好东西,也不会因为违反既定的教学环节而被教师不能灵活处置,扼杀掉了。 二、创设恰当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掌握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自觉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也能准确、深刻地对材料进行解读。借助创设教学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的落实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是否具有激趣性、科学性。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就会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从选材到设问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在感知中“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深刻的道理。 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扬长避短。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解决,是学生和学生的较量,不仅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更加乐于参与竞争,在讨论中端正了自己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讲述、质疑和释疑,最后由教师点拨,进行该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既让学生理性掌握知识,又让学生从感性体验过程中进行理性认识。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部电影中的演员和导演之间的关系一样。导演可以给演员说戏,但是不能够亲自下场演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在课堂设问的设计中,学生讨论的引导上,特别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启动、引导和点评过程中,都体现着教师对于一节课的“主导”角色。在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的矛盾中,教师创造性进行教学实践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突出表现。 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 思想政治课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这给理解教材原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电教媒体形声并茂、视听结合,将抽象哲学道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使学生将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理解,化难为易,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案例理解体会深刻的道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