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用价值与文化转向

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用价值与文化转向

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用价值与文化转向
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用价值与文化转向

[作者简介]曾文雄,男,副教授,在读博士生,全国译协、省译协、全国语用学会会员;研究方向:翻译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在外语类、人文

社科类核心期刊发表的20余篇学术论文进入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6、5人大复印资料6等。

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用价值与文化转向

o

曾文雄

(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摘 要] 文学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正受到文学和语用学界的重视。本文探讨了文学语用学翻译

语境下的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语用层面、美学层面等各层面的文化阐释、语用价值、翻译批评与翻译的动态过程,透视文学翻译语言使用的本质与语用价值,为翻译研究注入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文学语用学;文化转向;语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6)02-0001-04

一、引 言

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传统上可分为三部分: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语用学的各研究领域在宏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得到迅速的发展,涉及哲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文学乃至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在汲取各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关联学科,如基础语用学、应用语用学、对比语用学、语篇语用学、文化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形式语用学、描述语用学、历史语用学、历时语用学、社会语用学、社交语用学、修辞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计算语用学、意识形态语用学、语际语用学、互动语用学、发展语用学、国际交流语用学、词汇语用学、实验语用学、关系语用学、文学语用学(literary prag matics)(缩写LP)等等。这些学科从不同侧面讨论语言的使用与语用价值,为语用学的研究开辟新的领域,更为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理据。文学语用学源于文学与语用学的发展,属于语用学与文学的研究范畴。最早注意运用语用学方法研究文学语篇的是荷兰语篇语言学家范蒂克(Van Dijk 1977)和美国文学语言学家帕拉特(Pratt 1977)。/文学语用学0术语最早出现在T raugott 和Pratt 合著的5文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6一书中。1987年,芬兰科学院设立了/文学语用学0研究项目,在Boakadem i U niversity 英语系设立基地,并于

1988年9月在该地召开了第一次主题为文学语用学的研讨会。1991年,Ro utledg e 出版社出版了由D.Sell 编辑的论文集5文学语用学6(Literary Prag -matics),开创了语用学研究从口语转向书面语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新局面,/文学语用学0也正式进入研究视野。90年代以来,文学语用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255。

二、文学语用学翻译观的语用价值文学语用学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它的目的旨在消除与文本的陌生和疏远,克服时空间距和历史情景造成的差距,进行理性的交往,让文学作品的意义得到阐释与延续,把文学的交际意义传承给人类。文学作品只有在作者与读者以及作为他们之间的媒介译者的共同努力下才具有生命,才体现文学翻译与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言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创造价值和美学价值。文学语用学翻译观中的文本意义产生于动态的语言使用,文学语用翻译在尊重作者的意图或文本初始意义的条件下,其意义应顺应翻译环境的各要素,体现译者阐释与语言选择的创造性、灵活性,传递原语应有的价值。

至于文学翻译的语言价值,文学语用学翻译就形式而言仍是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同时传播原语的观点、思想、语用、文化等,影响读者的思想、情感,甚至影响和引发读者的革命运动,社会的经济政治

改革等。语用学翻译的社会价值是由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决定的,体现它对社会交流与发展的强调作用。译者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具有历史性,译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背景和读者接受能力的影响,不同的文明状态有不同的文化需求。文本与读者译者所处在不同的时代或时间,描写的人物存在差异,要求译者不断去挖掘,使译语体现作者他们真正所想和所感受的。这样译者和读者才能挖掘出作者的真正意图,才能与作者达到合作交流,顺应文学的时间,体现其历史价值。

不少学者认为,文学翻译是艺术、是再生、是创造。文学语用学翻译观认为文学翻译是动态的,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在翻译语境下的多维层面干涉下的多维意义的转换活动,解读与转译文本需要译者与文本或作者取得一致的关联,顺应原语的语用意义,以获得最佳关联性,这显然要求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阐释等要能动创造性的参与。创造价值强调文学翻译中文本的解读与感受是一个认知的心理过程,涉及译者和读者的思维、想像和感情。文学翻译要在语境的干涉下解读和推理才能弄清文本意义与其认知的构建过程。文本解读是一种解码、推理与意义重构的有机结合,是一个不断顺应的译语选择过程,在对原语的意义解码和重构时需要平衡双语的文化,要求译者运用意识突显性,不断在解码与选择的翻译过程中优化译语,运用翻译的策略,重构处与原语高度统一的语言表达。文本意义的建构与翻译正是在新旧图式无数次的交互作用,在多维语境因素干涉下创造和提炼中实现的。

文学翻译是一种美的创作过程。维特根斯坦的语言阐释学本体论与海德格尔的哲学语言阐释学本体论的共同特征,在于他们都否定传统认识论的本质主义本体论,都认为哲学和美学就是一种活动)))语言阐释活动,都强调意义的变化性、发展性和可能性。文学语用学翻译观中的美学价值认为,文学翻译的本质就是创新的艺术活动,创新体现了译者对审美客体认识的超越性,传递语言语用美。超越作为审美的特质,有独特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了译者再创造的才能与技巧以及较高的审美鉴赏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译者作为特殊的审美主体与艺术创造者,以本民族语言读者的接受为出发点,在感知文本的形式同时深入对原文辞面之外所蕴含的重旨和意味进行发掘创造,透视原语的文化的、语用的、语言的等层面的意义与体现的美学,求得译者与原作者在心灵、思想、情感上的一致,深入到原作者的内心世界中去,与原作者同思维共呼吸,与原作者的意旨彻底复合,进而通过语言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要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使译文达到艺术意境的再传达。对译者而言要建立在对原作语境各因素,尤其是文体风格语境的准确把握上,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译出原文的风格。同时,在将作品的艺术效果再现到译文的过程中,文学翻译又是译者必须融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审辨感和心灵感受,在自己思想感情中验证原作的审美体验,并带着作者创作时的想像和激情,进行艺术再创造。这一文学翻译美学的追求体现和增加了文学语用学翻译的内涵。

三、文学语用学翻译观的文化转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靠语言传播和继承。刘宓庆5文化翻译论纲6一书中指出:/译文实际是原文+原文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作者的气质和风格+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0文化学派的/文化转向0更是重视翻译中的文化转译,甚至走向偏激的研究方向,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随着/文化转向0的深入,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正如H atim所说,/翻译研究中的趋势明显是朝文化转移而不是朝语言转移,这包括把翻译过程视为一个交流的过程而不是语篇之间的语码转换0,因此,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开始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研究翻译中的种种问题,他们/超越语言,把焦点放在翻译和文化的互动以及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限制上0[2]127,关注语言内外部制约的因素,例如翻译过程语境中的文化因素:意识形态、权势、赞助人、诗学、社会、宗教、读者接受程度等。文学语用学翻译无论是历时性还是共时性都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或缺的文化价值,它把文学与语言结合起来研究,不仅注重语言的转换,而且注重产生意义的动态过程。文学语用学翻译观综合考虑翻译本体的语言转换以及文化翻译,把文化阐释和翻译当作翻译的重要目的之一。翻译文化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其内在的丰富性、结构的复杂性、本质的多重性,决定了翻译文化的价值取向多维性、多层次性。我们发现,文学具有社会相对性,与意识形态、权势、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的文化背景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就文化中意识形态而言,我们可以从俄国文学的翻译可以了解。20世纪以前,渴望变革的中国社会将注意力放在英法等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文学和文化还没有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20世纪初,俄国文学的强势地位带着其强烈人

文倾向的现实主义文论、象征主义理论、形式主义文论等都对世界文学和文化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意识形态在各个方面无形地操控着翻译过程,虽然这不是绝对的。随着文化转向的发展,翻译研究重点从研究文本转移到研究读者和接受(如现象学、存在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即从内部转向外部。翻译研究在经历了从语文学研究阶段(外部)到结构主义研究阶段(内部)再到解构主义研究阶段(外部)的过程后,翻译研究的范式由静态的语言本体论转向动态的文化转换翻译研究。在当前后殖民理论和文化批评的左右下,翻译研究完全侧重于探讨意识形态、政治、权力等外部研究,完全远离了其内部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颇、片面的研究范式。

在整个语用环境下讨论语言背后的文化,我们认为语言背后的语用意向性决定了翻译包括文学翻译的文化取向。语用学能让我们从整个语用思维的世界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以及语言内部的交际世界和文化世界来透视干涉语言使用的因素,求得文化翻译的真谛。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言语交际,它较一般意义上的言语交际更复杂,因它涉及的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分属不同的语系与社会、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认知语境与认知能力。我们认为,语用学翻译观视野考虑到这些文学翻译的因素,并可以避免/文化转向0的过激倾向: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忽视语言本体的研究,要求译文应与原文与译文在语言的表述形式、作者的意图或作品的思想内容、读者的感受或反应等方面完全吻合。我们认为,译者解读和翻译文学文本时可能受语境中的文化等因素所左右,也受到译者自己所处时代的制约,还受到政治观点、读者的审美情趣、社会语言等因素的限制。

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原语和译语接受性的制约,译作的效果也会受制于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衡量文本价值的标准。不同背景的读者、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世界的体验是不同的,他们对文本的阐释力存在级差,所构建的文本世界接受程度以及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有差异。因此,在翻译带有异文化信息的原语时,为了实现原文的语用功能与语用价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能动性,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或字典所列的词条意义,而是综合相关的语境和情景来挖掘内涵意义,合理取舍,采取适当的增减、引申、改换等变通方法,对译文做文化与语用处理,来准确表达原文所传递的信息,既保留原作的交际意图,又使译文为译语读者所接受,使译文的表达更贴切,保证译文与译语读者之间的交际通道畅通。近三十年,不少学者探索了社会文化和翻译的关系、社会文化对翻译过程中文本转换策略的影响等。但多数研究仍将关注焦点放在宏观层次上的社会文化(集中于意识形态)对微观层次上译者主体与翻译策略的影响上,而从宏观层面上透视文学语言背后的语言使用的本质与语用价值的研究涉猎甚少。

文学语篇(literary disco urse)是语篇范畴中诸多种类之一,也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任何学科都不能忽视的一类语言形式。文学语用学视野下的文学语篇研究视文学作为语篇,强调语言与社会、语用、文化、功能等的辩证关系;强调文学作为语篇的一种交际活动有其自身的自律性,即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语篇参照性/互文性,以及文学的美学价值、语用价值、文化价值、创造价值。文学语用学研究改变很长时期内一直强调文学性(liter ar iness)或诗学性(po eticality)的状态,注重文学语言的交流性和人际性的动态性,视文学的翻译是一个在诸多制约因素作用下的动态过程,体现语用干涉在文学语篇翻译中的解释力。Sell指出,文学文本是在一定环境下被指定为文学的一种文本或篇章。

文学语用学翻译的交际者的交际成功是建立在有形的语言形式和无形连贯的共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心理认知的关联与顺应,通过建立交际中语言表达与交际的语言有形的认知和无形的认知语境,推理出语境的最大与最佳关联度。如何通过推理获得连贯的、符合原语语域、情景、文化、功能及自律性的文学语用语篇,这需要译者和读者在动态的语境中深入探究语言内部和外部隐含的语用意义,使译语体现意义对等、内涵意义对等、文本规范对等、语用对等、文化对等、形式对等等多维的统一性。为此,译者必须根据文学中的语篇的连贯性、衔接性与篇章有关特征进行推导,然后还要根据语境中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心理的、认知的各层面取得关联和顺应,以建立语篇各层面的连贯,传递各语篇层面隐含的多维意义[3]。Van Dijk指出,在语篇理解上应该是某种认知的体现,对周围世界的共同认识是对语篇认知的前提[4]99。在文学语言交际中,译者与读者总是把所接受的内容同他已知的联系起来,尽快获得文学语篇的内容框架,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解读和接受语篇各层面的内容。文学语用语篇的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语言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推理过程,涉及语言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因素。文学语用语篇不是静态的,而是作者意图的语言表达。译者

应科学地将原语词、句、段等单位置于语篇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去翻译,把原作者与原著作的意图传递给不同文化的读者。如何为译语文化的读者再现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使译语读者与原语作者成功进行交际,成为文学语用翻译的首要任务。

语篇的理解过程是人的思维对语篇的处理过程,人在对语篇的处理过程中,总是有一系列语篇理解的策略,例如认知策略、文化策略、社交策略、互动策略、语用策略等。在文学语用学翻译过程中,为提高译语语篇的各层面与原语的高度统一性,译者首先要以读者的身份透彻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而意图的识别与传达靠的是认知关联机制。其次,译者还要准确评价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取得原语和译语最佳关联的语境,并根据译语读者的认知在语言层面或文化层面调整语用翻译策略,顺应翻译过程中的各因素,调整和优化译语的选择,从而再现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传达原文学语篇的信息功能、表达功能、祈使功能、语用功能、美学功能、元语言功能,及其语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美学价值。

四、结语

文学语用学的翻译观认为,文学翻译语言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无论是共时还是历时,翻译过程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翻译环境中的各要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接受意识有所不同,且随着地点、时间及文化、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对翻译作品的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文学翻译的历时性所体现的动态性表现在文学翻译的可变性包括翻译标准的可变性、翻译情境的可变性、翻译语言的动态性、文化的动态性、社会发展的动态性等。作为一种双向交流的翻译活动显然要顺应文学语用翻译的动态性以体现其语用价值。从共时性来看,虽然处在同一历史时期,但对同一原语作品出现不同翻译。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译者处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所构成的翻译情境中要平衡双语的关系,但这一平衡涉及译者对原文的认识,涉及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个人经历、世界观、审美观、知觉感受、知觉经验、文化基因、教育程度、主观倾向、情感方式、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人格力量等诸种自身的内在因素的制约与干涉。至于翻译语言的时代性,其时代性表现在译文要具有现代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要使译文具有现代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译者必须化艰涩为鲜明,把原作中现代读者不易理解的含义、典故或比喻,融入鲜明、完美的语言形式中,使其既能被现代读者所理解,而又不失本意这些难懂、艰涩的原文或文体以及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特色。文学大师茅盾说:/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0这些论述表明,文学翻译具有动态性,也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体现其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与语用价值。

=参考文献>

[1]P ratt,M.T ow ard S p eech A ct T heory of L iter ar y

D iscours e[M].Blo oming ton:Indiana U niv ersity

P ress,1977.

[2]M unday,J.I ntr oducing T rans lation S tud ies[M].

L ondo n:Routledg e,2001.

[3]Sell,R. D.L iter ar y P r ag matics[C].L o ndon:Rout-

ledge,1991.

[4]V andijk,T. A.Pr agmatics of L anguage and L iter a-

tur e[C].A msterdam:No rth H 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6.

[5]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Prag mat ic V alues and Cultural T urn View ed from Literary Pragmatics

Zeng Wenx iong

(Guangdong Univer sity of Business S tudies,Guangz hou,Guang Dong510320) [Abstract]L iter at ur e pr ag matics(L P)is an interdisciplinar y subject being em phasized in t he fields of liter-

ature and pr agmatics.T his paper discusses culture inter pr etation,pr agmatic v alue,tr anslation criticism in the con-tex t of lit erar y pr agmatics in ter ms ling uistic,cultural,pr agmatic and aesthetic dimensio ns,r eflecting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language use in liter ary translation.

[Key words]literature prag matics;cultur al turn;pr agmatic v alue

谈等效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_张亮平

第21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21第4期Journal of H ubei N o r m al U niversity(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 o.4,2001 谈等效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张亮平 (武汉铁路卫校,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实质,广告的定义与特点以及等效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 的运用,揭示了等效原则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 等效翻译理论;广告翻译;效果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1)0320049202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翻译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长期以来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直译强调忠实,实际上焦点落在语言形式的对等,忽视了效果,自由译强调美,焦点落在强调译文效果,忽视了对等。而奈达的等效论把焦点放在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上,解决了这个本来似乎无法解决的矛盾,以致于德国学者柯勒在1972年就说等效原则势将成为压倒一切的原则。当然也有人在深入研究讨论之后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比如纽马克认为在有些情况下,等效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实践却证明了等效论确实解决了因文化差异而存在于翻译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尤其是对一些特殊文体的翻译提供了一个不可缺少的理论依据。那么,对于广告这一特殊文体,等效翻译理论究竟有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呢?下面试作论述。 等效翻译理论是尤金?奈达1964年提出的现代翻译理论,曾给翻译界带来了一场革命,着实解决了跨文化翻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它强调译文对接受者的效果,对接受者的反应,强调效果上的对等。当然,对等从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语言学家雅各布森(R1Jakob son)论翻译时有一句名言:“差异之中的对等,这是语言的根本问题,也是语言的关键课题”。翻译中需要的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不是机械地综合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的对等,而是依靠艺术的眼光和文化语言素养,全面细微地考虑各方面因素。奈达先生所强调的效果上的对等即等效,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对等关系。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中,奈达明确地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原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In such a tran slati on(dynam ic tran slati on)one is no t so concerned w ith m atch ing the recep to r2language m essage w ith the sou rce language m essage,bu t w ith the dynam ic relati on sh i p,that the relati on sh i p betw een recep to r and m essage shou ld be sub stan tially the sam e as that w h ich ex isted betw een the o riginal recep to rs and the m essage〕.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他进一步解释道:“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原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度基本相同。”〔D ynam ic equ ivalence is therefo re to be defined in ter m s of the degree to w h ich the recep to r of the m essage in the recep to 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 stan tially the sam e m anner as the recep to rs in the sou rce language〕1后来奈达为了避免“动态”这个词引起误会,又将“动态对等” 〔收稿日期〕 2001—05—28 〔作者简介〕 张亮平(1964— ),女,湖北天门人,武汉铁路卫校教师。 ? ? 4 9

语用学

语用学:语用学(pragmatics)是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作的研究(广义),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狭义)。源起符号学(semiotics)。 符号学: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科。有三个分支——符号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联系和区别: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符号学的分支。语义学主要指狭义的语义学,即逻辑语义学,它研究句子和词语本身的意义,研究命题的真值条件。语用学研究言语使用上的意义,研究传递语言信息的适宜条件。语义学揭示的意义是二元关系的句子意义,解决“What does X mean?”的问题。语用学揭示的是三元关系的说话人意义,解决“What did you mean by X?”的问题。 语境(context):最狭义的语境是指语言的上下文。语境还必须包括语言外的因素。语境因素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语言外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相互知识,背景知识包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常识)、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情景知识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的主题、交际的正是程度、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语境也随之而变。有些语境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例如背景知识、交际的时间、地点等,但有些因素却会变化,特别重要的是相互知识这一因素,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扩大,原来不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完全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建过程。 意义(sense)和所指(reference):意义主要指词语的字面意义,词典中每个词语的意义就是这种字面意义。所指论(referential theory)——词的意义就是某个词所代表、所指示、所表示的世界上的实体,即所指对象(referent)。词即是事物的名称,比如“dog”这个词代表了属于这一类的实体。(柏拉图)最极端的“所指论”观点认为,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的事物,所指就是意义。上述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因果的、历史的所指理论——专有名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 12.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3.“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作者:王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刊名: 大众商务(下半月) 英文刊名:POPULAR BUSINESS 年,卷(期):2010(7) 参考文献(4条) 1.Sarcevic,S New Approaches to Leagal Translation 199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 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 2003 4.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1992(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俊冰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期刊论文]-剑南文学2010(6) 2.秦毅.QIN Yi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 3.容曙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 4.郭光霞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9) 5.马骁骁.庞亚飞.MA Xiao-xiao.PANG Ya-fei从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 6.曹宏伟.CAO Hong-wei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期刊论文]-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18(3) 7.薛雁.戴炜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8.任丽丽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 9.赵艳丽语用学框架下的语境分析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 10.盛婧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6980894.html,/Periodical_dzsw-tzb201007174.aspx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学研究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王 宏 军 (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 要: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语用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语用等效理论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是在翻译语用意义时牵涉到的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无论在翻译中使用哪种理论,其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翻译;语用等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63-04 引 言 Nida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翻译就 是交际”。Newmark 也曾指出“交际是翻译的职 能”。这种交际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一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按语用学原理,这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译者的解码过程实际上就是翻译的过程。语言学家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诠释。 一、语义与翻译 人们对意义的研究有着不同视角和出发点,意 义不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且还属于逻辑的、哲学的、认知心理学的以及社会文化学的范畴。这就将意义切分为纯语言意义观和语用学意义观。对翻译理论而言,这两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Newmark 曾说,语义学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或称规约的意 义,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语义翻译只是将 目的语的语义直接译成母语,力求在句义上的等价。人们一般认为语义翻译似乎忠实原文,它能将目的语的词义准确地译成母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使用语言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会产生理解和翻译上的失误。我们说“失误”而不说“错误”是因为某个词或句译出的含义与目的语的含义不同,因而只能说是母语表达不符合原作者的用意而已。 二、语用与翻译 Levins on 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如:Shall 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简介:王宏军(1962-  ),男,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第3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 o 11,20072007年3月 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rial N o 16

关于语用学

浅谈违背合作原则产生的儿童笑话 摘要: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演讲,提出了合作原则这一有关人类交际的总原则,但同时他又指出,在现实交际中人们并不都严格遵守该原则。说话人有意无意地违背该准则,产生了各种会话含义,其中也生出了不少幽默笑话。 关键词:合作原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幽默 Abstract: Grice had given three lectures at the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67, set forth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at is a principl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ut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not always observe this principle in communication. Innocently, speaker deviates from this principle, which will lead to variou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nd humor jokes. Key words: cooperative principle Quality Maxim Quantity Maxim Relevant Maxim Manner Maxim 一,引言 幽默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的智慧之花,它体现一个人的乐观积极的处世方式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幽默也可以说是日常交际的一种调节工具,可以活跃会话气氛,通过风趣的语言委婉地批评别人,还可以巧妙地为自己开脱尴尬局面等等。其中,也因孩子的童真童趣而产生了不少的幽默笑话,下面将从违反合作原则来分析一下儿童的幽默笑话。 二,合作原则 格赖斯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演讲。他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这一原则包括四个范畴: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从理论上讲,言语交际双方都试图遵守合作原则,尽力相互理解和配合,以保证会话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谈话双方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智力高低以及特殊语境的影响,说话人可能会因为某种现实需要而违背某一原则。当听话的一方察觉到对方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时,它会结合语境去推断说话人表面违反的意图,推出隐含意义。热幽默往往会在这种意料不到的会话含义中产生。 三,下面简略地分析因违背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幽默笑话的具体情况。 1,因违反“质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 在日常交际行为中,质量准则显得尤为重要;但说话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违反这一准则,向听话者传达了缺乏依据的信息或是不符合事实的话时,幽默就产生了。 有一天,两兄弟在睡觉。弟弟对哥哥说:“哥,今天蚊子好多哦~” 哥哥说:“把灯关了,蚊子就看不到我们了。” 后来弟弟真的把灯关了。忽然间一只萤火虫飞了进来,弟弟很紧张的说:“哥,惨了!蚊子提着灯笼来找我们了……”。 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说话要根据真实情况,有根有据,故意夸张或说些没有依据的话会被视为是假话,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原则。蚊子是不用眼睛来发现人类的,而是借助于它的触须和三双腿上的传感器发现人,在睡着时,人不断地呼出二氧化碳气,蚊子就慢慢地沿着这气味找来,它在人的头上嗡嗡地飞,是用它的近距离传感器测定人的汗水湿度、温度以及所含哪些成分,以便决定你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攻击对象。所以,蚊子提着灯笼来找那对兄弟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因此,违反了质量原则。 2,因违反“数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 违反数量准则有两种情况,交际的一方提供的信息不足或是信息过多,从而出现言外之意,出现语言偏差。 (1)信息量不足 如,小妹参加妈妈同事的聚会,妈妈上司问“小姑娘,你叫什么?”(问名字)小妹看了看菜谱说:“我叫羊肉拉面”(点菜)。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

外语学刊1999年第3期(总第97期)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 南开大学 马会娟 11引言 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翻译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对一向受忽视的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解决了长期以来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德国学者柯勒甚至在1972年声称:等效原则势将成为压倒一切的原则。但是也有人在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在有些情况下等效是不能实现的(Peter Newmark,刘宓庆)。还有一些翻译家则坚持等效论是根据西方语言特点进行双语转换的译论,不适合于英汉之间的互译。等效翻译理论对汉英翻译实践究竟有没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在首先阐明等效论的实质的基础上,指出等效原则有其适用性的一面,不妨作为可借鉴的翻译理论之一。同时对其局限性也进行了探讨,指出把它作为一切翻译的唯一标准和方法也是不妥当的。 21等效翻译理论的实质 在对等效理论展开进一步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奈达的翻译理论作一下回顾。目前国内的翻译界有一种误解,一谈西方的翻译理论就说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事实上,奈达的翻译理论和等值翻译理论是不同的。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对动态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就曾明确地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In such a translation(dynamic translation)one is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but with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message. (1964:159)〕。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他进一步定义动态对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2 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1969:25)〕。可见,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追求的是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奈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这与以文本为中心的等值翻译理论,其出发点是不同的。到了九十年代,奈达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他开始把对等分为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尽管对等的最高层次在翻译实践中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目录 编辑本

语用学 语用学yǔyòngxué [pragmatics] 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符号或语言词句与其使用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 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1901~1979)和R.卡纳普(1891~1970)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60年代,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12~1960)和J.塞尔勒(1932~)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的理论; 美国语用学家P.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以上三个学者的贡献使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语用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第29卷第3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No.32009年6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J un.2009 [收稿日期]2009-06-02[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D/2008/01/092) [作者简介]郑建新(1966-  ),男,江苏镇江人,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用学和语法学研究; 梁文青(1965-  ),女,广东广州人,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教学法研究。语用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郑建新,梁文青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 要】汉英两种语言不但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有很大差异,而且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这些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造成信息误导和信息障碍,制约了语用翻译的动态等效。因此,翻译时必须考虑不同文化差异因素,力求避免语用翻译失效。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文化差异;语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9)03-0116-05 语用学(Pragmatics )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语用学是讲究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使用语言不能只讲究遣词造句的正误,更重要的是语言使用是否合适、得体。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依据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去理解言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懂得依据当时的语境推 导出言语形式的“言外之意” (超越字面的意义)。一、语用中的文化差异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用现象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对交际的影响。跨文化言语交际必须懂得语用学,因为它关系到语言的使用是否合适、得体。如中国人使用英语就存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用问题。我们在使用英语(目的语target lan 2guage )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汉语(母语或称源发语source language )以及汉语文化的影响,形成一种既不是源发语,也不是目的语的所谓中介语(inter 2language )或称语际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总回避不了语用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些差异会对交际造成影响,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这就是所谓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如果交际的一方出现语用失误,交际的另一方就可能产生误解,以致影响到人们的语用 行为。汉英两种语言不但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有很大差异,而且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的运用方式集中表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国文化视谦虚为一大美德,英美文化则不全然,因此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别人的恭维和赞扬的反应不很一样。中国人总是对别人的赞扬表示否定,以示自己谦虚,而英美人却往往采取接受的方式,并感谢对方,以示友好。因此对英美人来说,是十分自然很可以理解的对话。如: A :Y o u speak beautif ul English. B :Thank you.I had very good teachers in  t he university. 反之,如果听到A 的赞扬后,B 不按照英美的习俗大方地接受,而按照中国人的规范去否认,以示谦虚。这样反会使对方感到不可理解。又如: A :Y o u speak beautif ul English. B :No ,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样反会使对方感到不可理解。贬已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汉民族人听到别人的赞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而英语民族则没有贬己尊人的文化习惯,同汉民族相反,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乐意地说声Thank you 来表示接受。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差异,汉 ? 611?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尤金·奈达(Eugen A. Nida)卡特福特(J.C. Catford)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论层面。 1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1892 --1982)俄国 1959年,雅可布逊发表了《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他站在符号学的立场上把翻译理解为对“两种不同语符中的两个对等信息”重新编码的过程。 1.他把翻译区分为三种类型:1.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2.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3.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认为“在语际翻译中,符号与符号之间一般也没有完全的对等关系,只有信息才可用来充分解释外来的符号和信息”,跳出了历史上翻译研究常见的经验层面,体现了对翻译研究深层的理论思考。

奈达翻译理论

对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的重新审视 字体大小:大- 中- 小xiamenmts 发表于11-01-18 17:59 阅读(291) 评论(0) 分类:翻译管理 对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的重新审视——从奈达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谈起 李田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中文摘要:本文指出并分析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中的错误,提供参考译文,指出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文章建议澄清错误译文在译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尤金,奈达,翻译定义,错误译文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sts Should Reread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Comments from the Wrong Translations of Nida’s Translation Abstract: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points out and analyses the mistakes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ugene A·Nida’s definition for translation. A reference translation by the writer i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the suggestion is made that the great influence caused by the wrong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iquidated. Key Words: Eugene A· Nida, translation definition, wrong translation 在现在的中国译论界,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名字如雷贯

语用学名词解释

语用学名词解释 Syntax句法学: syntax i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nguistic forms,how they are arranged in sequence,and which sequences are well-formed. Semantics语义学:seman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nguistic forms and entities in the world;that is,how words literally connect to things.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is a general term for a number of approaches to analyzing written, spoken, signed language use or any significant semiotic event. The objects of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writing, talk, conversation, communicative event, etc.—are variously d efined in terms of coherent sequences of sentences, propositions, speech acts or turns-at-talk. Different Cultural Assumptions差异文化假设: It refer to the fact that even though peopl e in situations such as we study agree on the overall purpose of the interaction, there are often radical differences as to what expectations and rights are involved at any one tim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跨文化语用错误:It includ es pragmalinguistic and sociopragmatic failure. Face面子:means the public self-image of a person. it refers to that emotional and social sense of self that everyone has and expects everyone else to recognize. Politeness礼貌: means that someone shows awareness of another person's face. face wants面子需求: within social interactions, people generally behave as if there expectations concerning their public self-image Deixis指示: A technical term for one of the most basic things we d o with utterances. It means “pointing” via language. It is a form of referring that is tied to the speaker’s context, with the most basic distinction being “near speaker” versus “away form speaker”. Honorifics尊称:They are the expressions which are used to indicate higher status. proximal terms近指: The terms mean “near the speaker”, which a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e speaker’s l ocation, or the deictic center. T/V distinction亲疏区别: A well-known social contrast encod ed within person deixis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ms used for a familiar addressee in some language. It’s from French forms “tu”(familiar) and “vous”(non-familiar), and coul d be found in many languages. Deictic projection指示投影:speakers seem to be able to project themselves into other locations prior to actually being in those location.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第7卷 第1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7 No11 2007年2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Feb.2007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7)0120144204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王幼军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用学 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语码的转换活动,实际上是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 码表达出来。从文化和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的实质。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化内涵与翻译 “文化”一词最早来自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化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普通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现代文化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语言学家赫德森指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所谓翻译,就是借助语言这一多功能符号体系,进行各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转换。因此,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王佐良)。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 二 文化转换 由于两种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向译文读者忠实地传达原文语用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双关语是个典型的例子。例如, 1 Separate pear,separate pair1分梨,分离。 前一部分是将梨分开,第二部分暗指夫妻天各一方。原文与译文,无论是从形,从音还是从义,都是非常贴切自然,犹如天造地设的一般。 2 I’m thrice a waiter:waiting f or f ood,wait2 ing for sleep and waiting f or death1 我是一个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 本句可能是说某些自我调侃的人,因终日无所事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多余的人”,甘愿把自己看作“三等”公民。这与实际意义上的三等“third class”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从时间或做事顺序方面讲,后者则是指政治上的地位。此译文借助谐音,使人从严肃的话题中读出了几分诙谐和幽默。 3 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对话: Romeo:W hat has thou f ound? Mercutl o:No hare,Sir1 上句是该剧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 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说的一句话,句中的hare一语双关,既指野兔,又寓指“娼妇”,但我们暗指此义时用“野鸡”不用“野兔”,鸡同妓谐音,梁实秋先生熟练地驾驭两种语言,处理此句时巧妙地传达了两种语言的双关效果,使得语用意义在语法平面上,语言文化上,文字结构上和行文风格上达到了形式对等,曲尽其妙。 4 再看夏威夷大学魏莉莎和丈夫刘丹翻译的京剧《凤还巢》中的两句独白: 程雪雁:咱们两人可以称得郎才女貌。 朱焕然:我看是豺狼虎豹。 Xue yan:The t w o of us will p r ovide a shining ex2 a mp le of“fe male beau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the state”1 Zhu:It l ooks t o me more like“fe male authori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his mate”1 收稿日期:20062032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