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1、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原始社会)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奴隶社会)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二、城市的定义

(一)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二)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三)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的标准

特大城市>100万;

大城市>50万;

中等城市20万-50万

小城市是<20万;

中国人口最少市——海南三沙市

三、城市化

1、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

(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即:Q =U/P Q--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P--总人口。

3、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Ⅰ、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最早在周代

《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由周公制定,涉及内容丰富,堪称古文化史之宝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1)经典理论: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指丈量土地建都城,占地九里见方。每边设三座城门。城内纵横道路各九条。南北道路宽九轨,(相当于现在的18米)可并排走九辆车。城东设祖庙,城西设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住区,市朝各方百步

②“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③“六宫六寝三朝”

(2)《周礼》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①以明确无疑的等级制思想,贯穿于都城规划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②造就天地祖宗在城市中的显赫位置和特有的空间环境

Ⅱ、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

1、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

(1)《管子》一书全面精辟地讲述了古代有关城市选址、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城市规模的确定、城市居民组织形式、城市用地功能划分、城市道路网布局、城市水源、城市排水以及地图运用、地形勘察等几乎所有古代城市规划重要领域:①“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②“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

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2)、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是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把理性思维与自然环境相融合。(3)《管子》三个思想:①因地制宜②功能分区布局城市③自然与环境和谐。

Ⅲ、《商君书》的重要思想:①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②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③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实践

Ⅰ、综述:

?儒家-礼制-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完全的体现。

?管子、老子-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Ⅱ、案例:(一)汉长安城不规则

(二)曹魏邺城功能分区结构严谨

(三)隋长安(大兴城)规划了城市建设时序

(四)唐长安进一步发展

(五)宋东京里坊制——街巷制

(六)元大都礼制思想的完全实践

(七)明清北京

具体特点P20-23

(一)汉长安城:布局上受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影响,没有重视周礼的一些制度。

特点:1.布局不规则2.没有明显轴线3.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

(二)曹魏都城邺城:布局反映了礼制思想

特点:1.功能分区明显2.结构严谨3.里坊制

(三)隋长安(大兴城):城市空间规划严谨,并且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坊里。

(四)唐长安: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

特点:1.中轴对称2. 东西两市3. 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4. 居住采用里坊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五)北宋开封(东京):(它是中国古代城市扩建问题的代表性案例)北宋都城开封(东京)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平面布局、城市面貌等方面颇具特色。

特点:1. 三套城墙和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形干道系统2. 集中布置在特定的“市”——分布全城且形成商业街3.里坊制——街巷制

(六)元大都

特点:1.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2.“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礼制思想得到完全实践。3. 引入自然景观

(七)明清北京

特点:1.突出中轴线2.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3.皇城南形成商肆。4.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

Ⅲ、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点:

(一)思想上:

1.强调礼法,等级明确,严谨的中心轴线对称布局(儒家思想的影响)

2.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

(二)规划上:

1.结构: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体现天为至尊、宗主天下、敬天法祖的礼制。

2.里坊制、街巷制:从里坊制到宋朝发展为街巷制,形成商业街市。

3.方格网道路体系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古希腊:

1、理想城市的探求: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照“社会几何学家”的理想设计出来的(圆形+放射)。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2、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雅典卫城。雅典卫城的建筑布局、自然环境及景观环境堪称为西方古典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术典范。

3、希波丹姆斯模式:遵循古代希腊哲理,以广场为中心、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城市骨架,以求得几何图像与数的和谐与秩序的城市整体美。

典型代表——古罗马营寨城、古希腊的米列都城、普南城等

(二)古罗马

1、古罗马城市建设特征:技术工程超过希腊,却从根本上忽略城市文化与精神的功能:世俗化特征、军事化特征、君权化特征。

2.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模式。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惟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三)中世纪欧洲城市——黑暗年代(dark times)的原因在于基督教对世俗社会的全面统治

城市规划思想:1.城堡的出现: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 2.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四)文艺复兴时期——两大流派

1、巴洛克风格通过建立整齐规则、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动感和景观环境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穿插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代表:圣彼得教堂广场

2、古典主义风格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群的布置中主要强调轴线对称、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图形。代表:圣马可广场、凡尔赛宫(内部装潢巴洛克)、巴黎香榭丽舍大道

四、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病”:①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②城市设施短缺,导致出现区域流行疾病③管理手段落后,社会矛盾增加。

2、知识背景:①理论基础: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傅立叶的“法朗吉”②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③实践基础:巴黎改建、城市美化运动

(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Ⅰ、田园城市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经过调查,发表了《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目的是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

1、理想的田园城市作的具体规划为:①限制城市规模,在外围建设永久绿带人口3万,农田面积>城市5倍,城市d<2公里。②实行城市功能分区,力求工业、商业、行政等职能均衡发展。③按规划单元建设,每个花园城市划分为6个区,每个区象一个镇人口约5000人。

2、进步点:霍华德的理论比欧文、傅立叶的空想进了一步,他将城市作为整体研究,联系城乡关系,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绿化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其方案是将城市建在花园里,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3、布局——圆形: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为六部分,中央为公园。核心部分为公共建筑,其次为住宅区、环形林荫大道、学校、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最外围建设永久绿带。

4、实践: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第二座——韦林

Ⅱ、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沿交通干线分布。按照马塔的理解“只有一条50米宽的街区,要多长有多长”,带型城市的规模增长将因此而不受限制,甚至可以横跨欧洲

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中国的兰州

Ⅲ、戈涅的工业城市模式——使城市结构去适应机器大生产社会的需要

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

Ⅳ、柯布西耶的“光明城”设想

“新建筑五点”: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的长窗、自由立面

他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即可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提出了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思想。

Ⅴ、卫星城理论——霍华德的田园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昂温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设卫星城,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卫星城镇的发展:

第一代卫星城:卧城以居住为主,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需到母城解决;

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卫星城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及部分工作可在卫星城解决,与母城仍有很强的联系;

第三代新城:独立卫星城与母城基本上完全独立,强调居住与就业的平衡。

Ⅵ、《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1、《雅典宪章》:核心是提出了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它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大纲还提出城市规划中因保留名胜古迹以及历史建筑,大纲最后提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城市应按照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2、《马丘比丘宪章》:是在肯定《雅典宪章》的基础上,根据新情况作了修改和新的发展。

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主要任何。②提出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应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功能环境。③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④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性。

3、《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比较

a.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相支撑的综合空间规划;

b.城市规划由功能分隔走向系统综合;

c.城市规划由专家意志的表达转向对公众参与的鼓励;

Ⅶ、邻里单位

1、思想要求:①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以小学控制其规模;②设置一定的公共设施;③防止外来车辆穿越。

2、意义:适应了城市机动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小区的规划结构,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生活便利放在重要地位,是现代小区规划的理论基础。

Ⅷ、有机疏散理论——伊利尔沙利宁

综述:通过城市功能的置换和疏散重新组织城市空间。

他认为有机疏散①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②由于城市的功能产生某种力量使城市具有一种膨胀的趋势。当分散的离心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的现象。③有机分散的过程如同缓慢持续的进行的化学过程一样,存在正反应和逆反应。通过这两种作用能逐渐把城市的紊乱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这两种作用将在城市内部产生出对日常活动的功能性集中,而这些集中点又产生有机的分散。④应该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的绿地系统中也就是说把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的干线上,使其避免和干扰住宅区及需要安静的场所。总之,他的思想可以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Ⅸ、理性主义规划理论

1952年,刘易斯.凯博1952年出版《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

Ⅹ、城市设计研究

1952年吉伯特《市镇设计》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

ⅩⅠ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1、1961年简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对城市规划进行了批判,对城市

规划的发展起了里程碑的作用。

? 2.1972年大卫.哈维《社会公正与城市》第一次提出规划公正的问题。

? 3.卡斯泰尔斯《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针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本质的深

入分析和批判。

? 4.约翰.弗雷德曼《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从性别问题提出规划实践

中权利的平等。

ⅩⅡ、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ⅩⅢ、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对城市发展新趋势的讨论。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Ⅰ、城市规划

(一)定义:是一个城市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是人类为未来城市的发展而作的未来空间的安排,大到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小到建筑群体的空间设计。)

(二)城市规划的对象:以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城市空间系统

(三)城市规划的作用1、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2、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3、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Ⅱ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Ⅲ、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②历史环境与未来环

境相和谐的原则③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二、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特点

(一)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依据、研究、制定、综合安排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

发展方向。

?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二).城市规划的工作特点:1、综合性2、法治性、政策性3、地方性4长期性、经常性5实践性

三、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一)“调查——分析——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调查方法:现场勘察:最基本的手段,土地、交通量。最基本的方法详规

抽样、问卷调查:了解民意,公众参与。总规专业规划

访谈和座谈会:面对面交流。

文献和基础资料的运用:了解历史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文献:历年统计资料、人口普查资料)

分析方法: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空间模型分析(图纸):实体模型:投影法——平面图、立面图

透视法——透视图、鸟瞰图

概念模型:列表法、几何图形法、等值线法、图表法、

方格网法

(二)城市规划调查研究的内容

城市测量资料:地形图

自然条件资料:城市勘察资料(地质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

城市历史资料:历史沿革、城市变迁、市区扩展、城市规划历史等。

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等。城市人口资料:现状及历年常住/暂住人口、人口年龄构成、自然增长、机械增长等。

市域自然资源资料:矿产资源、水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等的分布、数量、开采利用的价值四、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其战略目标在城市物质空间加以落实、具体化。为了使两者更好地衔接,在城市总体规划具体方案着手之前,先制定城市规划纲要。它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包括:①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②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③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④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五、城市规划的步骤、层面及主要内容

(一).城市规划步骤: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市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1、控制性详细规划2、修建性详细规划

(二).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市域规划、总体规划)和建设控制引导规划(详细规划(控规、修规))

(三).各规划的具体工作(P181)

Ⅰ、国土规划

定义: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以及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国土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而进行全面的规划。

最高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国家级,唯一。

主要内容:1、土地、水、矿产、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耕地面积、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供需平衡。)2、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布局和地区组合与发展;3、环境保护以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的解决等。(森林覆盖率、沙漠化防治面积、盐碱化治理面积)

Ⅱ、区域规划

定义: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估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

主要内容:1、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方向 2、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 3、安排区域性交通、能源、水利、园林、休疗养、旅游、环境保护等各项区域服务性工程设施。Ⅲ、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定义:是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二)城镇体系规划定义: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而进行的规划。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一化(城市化)二系(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系统)三结构(空间、规模、结构)

Ⅳ、市域规划

定义:对中心城市及与其有直接社会经济联系的周围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环保等进行的全面规划。

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定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包括: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城市的发展重大方针、政策;城市大的空间部署;

城市发展的规划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指标)

Ⅵ、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重要建设项目做出安排,期限一般为5年。远景规划是对城市发展做出轮廓性安排。

(一)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总体布局,提出规划范围的初步意见。4)研究分析城市的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

础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

(1)文字说明

1)、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

2)、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4)、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初步方案;

5)、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防灾、环境保护、重点建设等提出意见;

6)、提出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的意见。

(2)图纸

1)、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图纸比例为1/5万~1/20万,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重要工矿区和风景名胜区。

2)、城市现状示意图:图纸比例1/10000~1/25000,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

3)、城市规划示意图:图纸比例1/10000~1/25000,标注各类主要建设用地、规划主要干道、河湖水面、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

4)、其他必要的分析图纸。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1、体系;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规划: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提出人口用地规模,确定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区中心位置;

3、支撑:确定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及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4、治理和保护: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5、安全: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6、建设: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协调市区与近郊村镇的各项建设,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7、建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三)总结:

(1)前期准备及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2)预测城市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趋势,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

(3)分析城市功能要求,进行城市空间总体布局

(4)落实各项用地位置规模,进行用地平衡

(5)各项专业内容编制

(6)落实近期建设规划及远景规划内容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

城市总体规划文件:规划文本和附件

◆规划文本: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

◆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图纸: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近期建

设规划图

图示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1/5000——1/10000,建制镇1/5000,其他县域规划根据实际需要规定

Ⅶ、分区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大、中城市可根据需要编制分区规划。分区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一)分区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1)原则确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

2)确定市、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规模。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和控制范围。

4)确定绿化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二)分区规划文件及主要图纸

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

图纸:图纸比例1/5000(包括规划分区位置图、分区现状图、分区土地利用及建筑容量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

Ⅸ、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

1、定义: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细分地块并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连接总规与修规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编制层次:(上承总规所表达的方针、政策,向下作为修建性详规的依据。)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定位、定性、定量、定环境的控制和引导

2、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

?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

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

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制定相应的土地与建筑管理规定

3、控规的控制体系和要素

体系(P314)

要素:

A、土地使用控制:a)用地面积——是规划用地红线围合而成的

征地面积——是征地红线围合而成的

b)、用地边界——是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

规划控制线一览表:

c)用地性质

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d)土地使用兼容性

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土地中共处的可能性表现为同一城市土地上多种性质综合使用的允许与否,反映不同土地使用性质之间亲和与矛盾的程度。其二是指同一土地使用性质的多种选择与置换的可能性。表现为土地使用性质的弹性、灵活性与适应性、主要反映该用地周边环境对于该地块使用性质的约束关系。即建设的可能性和选择的多样性。

B 、环境容量控制

a)容积率F AR: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为FAR,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积Al的比值(万平方米/万平方米) FAR=Ar/Al

容积率的确定:用地性质、地块区位、地块基础设施条件、人口容量、地块空间环境条件、地块的土地出让条件、城市设计要求、建造方式和形态规划、容积率奖励

b)建筑密度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

建筑密度 =(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之和÷用地面积)×100 %

c)居住人口密度居住人口密度指单位建设用地上容纳的居住人口数,单位为人/公顷。具体表现在一块用地上时,就是用该块用地的总人口除以用地面积得出的数值。

居住人口密度 = (地块内的总人口数÷地块的面×100%

d)绿地率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

绿地率 =(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100 %

各种绿化率计算示意P329

C、建筑建造控制

a)建筑限高、建筑高度计算、平屋顶、坡屋顶

建筑限高的确定:基础设施条件限制(机场、微波)、文保单位,保护建筑的要求(无要求的话进行视线分析)、城市景观要求--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 1.5倍.即:H≤1.5(W+S);

(二)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控制:

①A≤1.5L(W+S) 式中: 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1 (即45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的后退距离。

②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③建筑物直接临接或其面前道路临接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1/2宽度计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b)建筑后退:避免城市建设产生混乱;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保证必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和良好的城市景观。

建筑退后距离表

注:h-建筑高度;D-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沿街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应根据建筑使用性质和所临道路级别而定。一般

临主干道的公建后退红线8-15米,其他建筑6-8米;

次干道 6-10米, 4-6米;

支路 4-6米, 2-4米。

c)建筑间距:日照间距(D=L*H)、侧向间距、消防间距、通风间距、生活私密性间距城市防灾疏散间距

D、行为活动控制——交通活动控制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机动车出入口方位:尽量避免在城市主要道路上设置车辆出入口,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块应设l~2个出入口;

?主要道路的交叉口附近和商业步行街等特殊地段是禁止机动车开口地段;

?城市主干道与城市主干道相交,距交叉口60—80米内限制设机动车出入口;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40—60米;次干道与次干道相交,35—50米内;30米以下道路,30米内。

?较大人流量公建如影剧院、农贸市场、体育馆等布置在次干道交叉口附近时须采取措施,使人流、车流出入口距交叉口不小于50米。

E、城市设计引导

a)建筑体量、形式与色彩

b)建筑空间组合形态

c)建筑小品、街道设施及广告控制

d)环境保护控制:噪音振动等允许标准值、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和浓度、固体废弃物控制等

F、配套设施控制

a)城市公共设施配套控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为行政管理、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商业、金融、社区服务、绿地、市政和其它等十一类。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具体控制。

b)市政设施配套控制

根据总规和分区规划中已规划的重要基础设施及主干网络,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具体区域内的基础设施配置和支线网络。

小结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文件:文本和附件:文本中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细则。附件主要是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

图纸:1/1000——1/2000(p309-310)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

1、定义: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1)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控规,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与设计

规划对象——城市中准备实施开发建设的待建地区

(2)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编制程序:收集资料——方案构思与比较——成果制作

(3)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图纸(1:500-1:2000)

附:各项专业规划内容一览表

道路交通规划①对外交通②城市客运与货运③道路系统

给水工程规划①用水标准、量②水源选择等③管网布置④水源地保护

排水工程规划①排水体制②排水分区等③管网布置④污水处理厂

供电工程规划①用电指标、负荷②电源选择③输配电系统④高压走廊

电信工程规划①通信设施标准、规模②邮政设施标准、网点布局③通信线路布局④通信设施布局及其通道保护

供热工程规划①供热负荷、方式②供热分区③热力网系统④集中供热

燃气工程规划①燃气消耗水平、气源②供气规模③属配系统

园林绿化、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规划①公共绿地指标②市、区级公共绿地布局③防护、生态绿地布局④主要林荫道布局⑤文物古迹、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区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①环卫设施标准、布局②垃圾收集处理③公厕布局原则

环境保护规划①环境质量目标、污染物排放标准②污染防护、治理措施

防洪规划①设防范围、等级,防洪标准②泄洪量③防洪设施④防洪设施与道路交叉方式⑤排涝防渍措施

六、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修改

(一)编制要求:1、必须具有相应设计资格的单位承担;2、必须用多种形式听取群众意见;

3、应具备相应的城市测量,勘察资料;

4、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和技术经济论证;

5、要遵循“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所规定的各项规定;

6、编制成果,图例比例、专业术语要规范化。

资质等级与标准: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分为甲、乙、丙三级。

?甲级不受限制。

?乙级可以在全国承担下列任务:

1、20万人口以下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和编制(含修订或者调整);

2、详细规划的编制;

3、研究拟定大型工程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

?丙级可以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担下列任务:

1、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

2、2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

3、中、小型建设工程项目规划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二)审批权限:1、城镇体系规划。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2、城市总体规划:(1)下列城市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直辖市、省会、自治区政府、人口在100万以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2)下列城市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①除国务院审批之外的所有设市城市;②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3)由市人民政府审批:①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②市管辖的建制镇。(4)除县城以外的县人民政府的建制镇由县人民政府审批。

3、城市分区规划由所在市人民政府审批。

4、详细规划:(1)控制性详规由市人民政府审批;(2)特别重要地区的详规由市政府审批;(3)一般地段修建性详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调整和修改

1、局部调整:这项工作由市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由市政府审批并报人大和原批省机关备案。

2、重大修改:包括:①规划期限变更;②城市性质中首位职能变更;③人口及用地规模超过原来30%以上。④用地发展方向改变;⑤主要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性质改变,市中心区及对外交通枢纽的位置改变。重大修改要慎重,市政府(当地政府)要进行专家论证,并报市、

县人大批准后,报原批准城市总体规划部门批准。

第四章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1、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2、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是编制和调整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注重城市近期、中长期宏观目标和政策的研究与制定。总体规划强调规划期内的空间部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导城市发展。尤其是近期建设规划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期限一致。在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速度和重大发展项目等方面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出轮廓性安排基础上,落实到城市近期的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中。

3、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着共同的规划对象,都是针对一定时期,一定行政区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或利用进行的规划,但在内容和作用上是不同的。(P261)

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战略狭义指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泛指重大、全局性、长期、相对稳定、决定全局的谋划。城市的总体规划就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城市的总体规划纲要是城市建设战略性的规划构想。城市总体规划应该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Ⅰ、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p261-262)1、战略目标2、战略重点3、战略措施

Ⅱ、城市职能

1、概念: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

2、分类:

(1)以各级行政中心职能划分:首都、省会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城、片区中心乡镇等(2)以经济职能划分:①综合性中心城市②以某种经济职能划分:工业城市(以工业生产职能为主又可划分为,单一性工业城市和综合性工业城市)商贸城市、交通城市(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港口城市)

(3)以其他职能划分的城市:科研教育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和休疗养城市、边贸城市、经济特区城市。

Ⅲ、城市性质

1、概念: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发展方向,是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含义: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是在一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具有区域性。体现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动态性、

3、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城市所在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与地位。(2)城市的主导产结构: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4、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5、城市性质的表述:区域地位作用、产业发展方向、城市特色类型。

6、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城市性质决定城市规模、用地组织的特点和市政公用设施水平。便于因地制宜,使规划更具有现实性和特色。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城市规划不同的特点,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用地组织布局以及各种公共设施水平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Ⅳ、城市规模

——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用地规模

1、城市人口的含义:指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并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人口,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通过法律确认的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是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

城市(镇):设置标准根据人口规模、人口密度

非农业人口比重和政治因素。

城市地域:划分为市区、近郊区、远郊区。

非农业人口: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人口。

常住人口:长期居住在城市内有本市户籍的人口

流动人口:在本市无固定户口的人口。又分为

常住流动人口和临时流动人口。

2、城市人口的构成和素质

1.)年龄构成

概念: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

分析表示方法:百岁图;年龄构成图

分析意义:①成年人口、就业人口:就业和劳动力②学龄前、学龄儿童:托幼、学校规划指标③儿童、老年人口比重:人口发展规模

影响因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婴儿数量②城市发展阶段:旧城,新城③城市性质与规模2).性别构成

概念:指男、女的人数和比例

意义:应该保持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否则引发社会问题。(如公共设施建设,公厕)

影响因素:①城市性质:矿业城市,重工业城市,男多②城市规模:小城镇,县城,男多3).家庭构成:反映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份等组合情况。是城市住宅类型选择、居住区规划、学校规模的重要依据

4).劳动构成

概念:亦称城市人口构成,指按从事劳动的不同情况将城市人口分为几类,每类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

影响因素: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人口自然增长率、劳动就业情况、城市建设阶段、政策5).产业与职业构成

概念:按城市人口中劳动者从事劳动的行业性质划分各占总人数的比例。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水利业

第二产业:工、地质勘探、建筑、交通运输、邮电通讯

第三产业:商、饮食、物资供销、仓储、公共事业、文卫体教、文化艺术、科研、金融保险、国家机关

意义:①反映城市的性质、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城市设施社会化程度、社会结构的合理协调程度。②是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和调整规划定额指标的依据。

6).文化构成:各学历人口的比重。

3、城市人口的变化:1.自然增长2.机械增长

4、城市人口规模

1). 城市规模:指城市的大小,它涵盖有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三层含义。通常城市规模指城市的人口规模

2)、估算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综合平衡法、劳动比例法、职工带眷系数法、土地容量法、递推法

三、城市总体布局

定义:是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总体布局的核心——用地组织

Ⅰ、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一)城市功能

1、定义: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发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生产、服务、文化、居住、游憩、集散……

2、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关系:(1)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2)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条件。(二)城市结构

1、定义: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空间结构等。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反映)。——是城市构成的主体;

城市功能和结构是紧密相关的:城市功能的重塑将导致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通常他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

(三)城市形态

定义: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总结: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城市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分别以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系统结构来表现,非物质的构成要素也必须给予重视。强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强化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创建完美的空间形态

Ⅱ、城市总体布局的类型

(一)集中式布局

所谓集中式,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连片布置。

分类:网格状、环形放射状

1、网格状:形态规整,由相互垂直道路网构成。

优缺点:(1)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性(2)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扩展,但不易于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心区。(3)适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

适于:(1)适于汽车交通的发展,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2)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性(3)适合于城市向各个方向上扩展,但不易于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心区

2、环形放射状

这是最常见的城市形态,由放射形和环性的道路网组成。

优缺点:(1)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2)有着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有高密度的、具有展示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市中心。(3)易于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不适于小城市。(4)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用地规整性差,不利于建筑的布置。

适于:(1)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适合于大中城市,平原地区(城市发展有聚集效益)有着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有高密度的、具有展示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市中心。(2)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造成市中心的拥挤和过度集聚。用地规整性差,不利于建筑的布置

总结集中式布局——中小城市应鼓励集中发展

优点: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紧凑,节约用地;有利于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问题:近期和远期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近期虽然紧凑,但远期用地会出现功能混杂和干扰的)

(二)分散式布局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分类:组团式、带状模式、星状、环状、卫星式、多中心城镇组群式

1、组团式

城市用地被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有各自的中心和道路系统,团块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联系性通道使之组成一个城市实体。

优缺点: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关键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2、带状模式:

大多是受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沿着一条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发展。优缺点:(1)与自然条件结合的较好这类城市呈长向发展,平面景观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2)能较好的生长,形态比较单调(3)交通压力较大,发展必须平行于主交通轴的交3、星状(指状)

优点:中心突出,指城与中心城连接,环境较好。

缺点:对中心区带来压力,指城间的联系较弱。

4、环状

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环状分布。

优缺点:(1)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2)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3)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其他: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5、卫星式

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市有极强的支配性,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优缺点:(1)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2)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6、多中心

城市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各个基本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分布,多种方向上不断蔓延发展的结果,逐步形成不同的多样化的焦点和中心以及小的轴线。

优缺点:这种形态往往是资源较分散的矿业城市。通常因交通联系不便,难于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务设施,每一组团需分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

总结分散式布局:

优点:较接近自然,容易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问题: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三)城市总体布局的发展演变趋势

大城市: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现代大城市的空间结构逐步由向心结构转向离心结由单心结构转向多中心结构;由集中分布转向分散发展。

中小城市:以向心集中型为主

Ⅲ、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①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观念②把握影响城市与区域整体性发展的因

素③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合理的城乡空间体系

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①集中紧凑,节约用地②明确重点,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

矛盾③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3、远近结合,弹性增长:①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②旧区与新区发展的兼顾③注重发

展弹性

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①以生态环境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②保护环境,营造和谐的

城市空间②注重城市空间和景观的布局艺术

Ⅳ、城市总体布局方案比较

(一)方案的比较内容:一般是将不同的方案的各种条件用扼要的数据简练的文字说明制成表格――便于比较

1.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等条件:区位,地形,地质,水位等

2.占地,动迁情况

3.产业结构【1如主要工业,对外联系?对环境的影响?仓储用地的选择?2生产协作的问题】

4.交通运输

5.环境保护

6.居住用地组织

7.防洪,抗震,人防等工程设施

8.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9.城市总体布局10.城市造价

(二)方案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建设用地条件2、建设投资情况3、过境交通与城镇的关系4、城镇发展后的总体布局形式 5、远期发展的余地6、占用农田情况7、工业、仓库、居住用地的关系 8、与旧城区的关系

Ⅴ、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

1.工矿城市:①城市分布与矿点分布紧密联系②交通专用线③充分利用平地④不要压矿

矿业城市的规划布局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分散性

●——矿藏分布对矿业城市结构有决定性的影响。矿区工业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矿

井的分布,而矿井一般分布比较分散,所以矿业城市分散性的特点突出。

●矿藏的开发是有一定年限的,开发初期与后期,城市规模、布局会受到不同的

影响。开发初期建设速度快,配套设施也加速建成,促使生产较早走上正轨,而矿区接近衰老期,应考虑新矿区对现有矿区用地今后的利用问题。

2)需要有频繁的交通运输、大量的动力用电和生产用水。

3)、矿区居民点布局形式应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矿区居民点一般应根据地形因地制宜、灵活布局。

●一般利用条件较好、位置适中的地段作为整个矿区城市的中心居民点。

4)矿区规划布局应考虑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各项用地布置要考虑矿藏范围,避免出现压矿现象,影响开采(同时对城市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如唐山)。

5)、应满足不同性质的矿区的要求及特点。

2.山地城市

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3,所以山地城镇分布较广。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组团式布局

●城市用地被地形分隔成组团布局,工业成组布置,每片配置相应的居住区和生活服

务设施,片与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各片之间以方便的交通联系起来。居住区的划分和形状由于受自然地形的影响比较自然灵活。

●这种组团式布局形式,可为城市创造一定的有利的条件,但市政工程设施分散,交

通不便,增加建设投资。所以布局时应根据工业性质尽可能集中紧凑,成组配置,每个组团不宜过小。

●2)带状布局

●城市沿河岸或谷地方向延伸成带状布局。

●主要特点是:①平面结构与交通流方向性强②发展规模不宜过大、过长

●此种布局必须用地条件加以合理控制,否则交通不利——流线长,增加客流消耗。

●在谷地布置要考虑小气候的影响,避免产生静风、逆温、倒流等。

●3、有机疏散、分片布局

●这是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在山区条件十分复杂的条件下采取的一种布局方式。

●特点: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保持“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3.港口城市

这类城市中,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岸线的自然条件也是规划布局的基础,深水岸线是港口城市赖以发展的生命线。

●1、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合理分配岸线

●应坚持“深水深拥、浅水浅拥、统筹兼顾、避免干扰”的原则。

●2、合理组织各作业区,提高港口的综合运输能力,使港口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港口各作业区如安排不当,往往会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包括信息管理及控

制。

●3、结合港口城市特点,创造良好的城市总体艺术面貌

●应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条件来创造城市的空间与城市总体艺术面貌。要求考虑人们在

城市内的日常活动的空间要求,还要考虑在水面上观赏城市的面貌。

4.休、疗养地与纪念性城市

1、正确处理风景旅游与休、疗养的关系

2、纪念性城市

●纪念性城市,在规划中应突出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物遗址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主导

地位,正确处理保护革命纪念旧址,历史遗存物与新建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5.风景旅游和纪念性城市

1)城市布局要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

●风景旅游城市的布局首先必须强调城区和旅游区的特色,充分发挥他们的固有特点,

要特别注意维护和发展风景城市的完整面貌,十分重视每一个风景点的建设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

●风景城市中心风景区,是构成城市个性和特点的主要因素,如某一部分受到破坏,

则也影响到整体。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

●工业部适当的发展会损害景观,污染环境。工业的发展首先要服从风景区的要求,

但由于工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城市及风景区的发展或丰富城市面貌,所以也可适当因地制宜的发展一定数量的工业,但必须注意:

●(1)、合理选择工业项目,严格控制工业性质。可以发展一些为旅游服务的工业

比如食品加工、传统工艺美术等工业,其工作人员应少,占地小,清洁无害等,还应重视厂房的形式不得对风景区产生危害。

●(2)、合理选择工厂建设地点,使工业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不妨碍风景区旅游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2017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2017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1.关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表述? (1)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促进省域内各级各类城镇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 (2)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上报国务院审批前,须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3)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需有公众参与的环节 (4)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国务院审批。 2.建设部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明确指出:“城市规划的总体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近期规划是(5)年”。 3.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情况 原则: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2.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 4.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并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可能考区位问题,一般不会在城市中心 4.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现状调查可以不涉及用地权属 5. 火力发电厂的选址应尽量选择天然基地,在山区应避开危岩与滚石地带 火力发电厂选址要求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应尽量利用劣地或非耕地,或安排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的三类工业用地内。3)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 4)经济合理,以便缩短热管道的距离,燃油电厂一般布置在炼油厂附近。 5)电厂铁路专用线选线要尽量减少对国家干线通过能力的影响。 6)电厂生产用水量大,大型电厂首先应考虑靠近水源,直流供水。但是在取水高度超过20m时,采用直流供水不经济。 7)燃煤发电厂应有足够的贮灰场,贮灰场的容量要能容纳电厂10年的贮灰量。贮灰场址应尽量利用荒、滩地或山谷。 8)电厂选址应在城市环境容量允许条件下,满足环保要求。 9)厂址选择应充分考虑出线条件,留有适当的出线走廊宽度。 10)电厂厂址应满足地质、防震、防洪等要求。厂址标高应高于百年一遇的水位。如厂址标高低于洪水位时,其防洪堤堤顶高应超过百年一遇的洪水位0.5 -1. 0m. 6.下列关于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b ). A.服务半径是检验公共设施分布合理与否的指标之一 B.公共设施必须集中成套配置 C.小学不宜与幼儿园托儿所相邻布置 D.有大量人车流集散的公共设施不宜集中设置 7.工程管线干管综合管沟的敷设,应设置在机动车道下面, 敷设工程管线支管的综合管沟应设置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面。 8.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 伯汉姆(D ? Burnham) B. 西谛(Sitte) C. 奥姆斯特(F ? L ? Olmsted) D. 豪斯曼(George E ? Haassman) A. 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 策 B. 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 C. 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D. 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 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3、 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 绿化 4、 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 ( ) 。 B. 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D. 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 °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 《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 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 A. 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7、 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 求。 方面的法律条款。 B. 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 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 但不包括( ) ° 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 城市的形成 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 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 1955年规定市、县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 2000,非农人口超过 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 2000,在 1000以上,非农超过 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 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 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罗马帝国盛期,罗马人在其统辖地区大量建造营寨城,平面相当规。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至今保存最完整。伦敦,巴黎都可以在古城部位找到罗马营寨的遗迹。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外开人工水渠,架设吊桥。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斯卡莫奇理想平面 Scamozzi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反映。中国古代城市,统治阶级宫城居中并占地很大。商都的“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各邑之间空地多为农业用地。居住聚落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也有居穴,居穴可能是手工业奴隶栖息之所,再外圈疏松的环布居邑,以务农为主,居住下等自由民和农业奴隶,还有小部分奴隶主。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①有机疏散:把大城市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②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③区位商:城市或区域中任一产业的就业份额相对于该产业在国家就业份额的比例。 ④产业集群: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一种创新协作网络。 ⑤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称为滑坡 崩塌:峭斜坡上的岩土体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山坡下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⑥地理位置:指地表上某一事物与其外在客观事物间的空间关系,由方向和距离这两个基本的要素组成。 ⑦战略重点: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的问题。 ⑧建筑后退: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 ⑨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日照间距、侧向间距、消防间距、通风间距、生活私密性间距、城市防灾疏散间距) ⑩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风向: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选择题考点 1.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固定居民点;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 2.诺瑟姆曲线:起步-----加速------稳定 3.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管子》功能分区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 隋唐长安城:干道系统明确分工,东西两市,中轴对称,旁三门,左祖右社,里坊制。 4.欧文: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公社; 田园城市:(英)霍华德①规模控制,限制建设用地扩大。②城乡一体化③几个卫星城围绕中心系统形成有机联系④绿地与其他开敞用地分开⑤居住、工业交通联系合理布局,就近工作⑥与自然和谐5.《雅典宪章》1、指出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概念。2、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3、批评了城市中不合理的用地配置,提出建立分区规划和法规。4、主张工业必须依其性能与需要分类,并应分布与全国各特殊地带里,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同工业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城市中与其他功能不同的各地区的关系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马丘比丘宪章》1、城市与区域:肯定了《雅典宪章》关于城市与其周围地区之间区域的统一性。2、城市增长:指出世界人口倍增对生态、能源和粮食供应造成严重威胁。3、分区概念:否定了《雅典宪章》关于分区的概念,主张城市必须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4、城市交通:强调了城市运输以公共交通为主。5、环境污染:呼吁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6、文物保护:进一步强调对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护,认为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7、城市与建筑:强调了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再统一,反对那些由纪念碑式盒子组成的过了时的城市建筑设计,强调建筑设计应当是在自然条件下创造合适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境的过程,除了特殊情况外,反对依赖人工气候与照明的建筑环境。 6.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7.我国的法规系统构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部门规章⑥地方政府规章⑦技术标准(规范) 8.我国法定城乡规划类型P57 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详细规划(建设控制引导) 五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含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战略性规划,详细规划为实施性规划。 9.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0.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①生产功能②能量流动③物质循环④信息传播 11.城市环境容量分析①城市自然条件②城市现状条件③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 2.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A 、 居民点: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 一种基本形式 。 居民点的发展: 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 1.产业结构: 2.人口规模: 3.景观类别: 4.物质构成: 5.承担职能: 6.生活方式、 B 、 城市产生的 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C 、 古埃及时期城市对后世的影响 1.用地选择上,注重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D 、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 和行政管辖 。 城市:以 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 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E 、 我国城市界定的标准:城市是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一 般又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四个级别。 地级市:受省、自治区政府直接领导和管辖,一般均为设区的市。 县级市 :不设区的市,具有与县平行的行政地位 建制镇 :凡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均可设镇;总人口在 2 万人左右的乡,其乡政府 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比重的 10%以上,非农人口最低限度为 2000 人可设 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条件可适当放宽。 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城市 :哈尔滨、长春、沈阳、 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 F 、 城市发展三个时期 前工业社会 时期: 1.城市发展缓慢,延续时间很长; 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 4. 少。 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城市数量、 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后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2.城市数量持续增多, 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3.城市出现两极分化倾向,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专业化 非农业与农业 聚集与分散 高密度建 筑与低密度建筑 发达与不发达 中心与非中心 价值观念和基本素质 等:存在差别 春、 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 2.城市结构简单 3.城市主要功能是 城市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规划的很 规模和经济总量的积累; 2.城市逐 3.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积累。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城市,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性质,风玫瑰,千人指标,日照间距,容积率,建筑密度,城镇体系,历史街区 1.城市 P 3: 城市(城镇)(city):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化 P11: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作用: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4.城市性质 P265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是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 5.风玫瑰 P198: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它是消防监督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在开展建审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 6.千人指标 P 347:指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用来确定配建公共建筑数量的定额指标。一般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故称千人指标。(每千居民所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作用:1、千人指标可较为直观地反映开发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须配套的总量。 2、千人指标有助于直接量化和平衡各开发商所需承担的建设责任,以保证一定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 3、对于与人口规模直接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如综合医院等千人指标是主要的实施依据。 7.日照间距p333: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 8.容积率p323 :又称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积AI的比值(万m2/hm2) 公式:FAR=Ar/AI 9.建筑密度 P328: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0.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I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 居民点发展与分类; 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一一固定居民点一一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 2.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3.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 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和教育中心。 5.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 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 “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 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3. 近现代规划理论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产生背景、规划思想、实践 规划思想:主张通过建设田园城市控制城市规模扩张,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其特征是中心城市周围建设一圈较小的城镇一一田园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霍华德称其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产生背景:19世纪末,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霍华德的理论贡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