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一、典例引领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 m,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地势高,形成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发育了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③对应太阳辐射强。第2题,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应较薄,故C项不相符。

答案:1.B 2.C

3.自然地理环境显著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植被和生态系统的特点,地带性的植被生态特点会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下列对应关系匹配完全正确的是( )

①热带雨林—争夺阳光—垂直分层②红树林—强风大浪—板状根和呼吸根③针叶林—叶小如针—抗寒抗旱

④落叶阔叶林—四季分明—革质叶片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A。地带性的植被生态特点会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热带雨林—争夺阳光—垂直分层,①正确;红树林—强风大浪,有呼吸根和板状根,②正确;针叶林—叶小如针,主要作用是抗寒抗旱,③正确;落叶阔叶林—四季分明,叶片肥大,没有革质,④错误。故选A。

二、考点讲解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太阳能(蒸发、

三、考点训练

石笋(如左下图所示)是指雨水沿石灰岩的裂隙下渗并在喀斯特溶洞泂顶渗出,滴水到溶泂底面的碳酸钙沉积而形成。科学家对地中海沿岸地区索雷克洞的研究表明,石笋在生长过程中随季节变化形成明暗相间的微层(如右下图所示),暗条纹形成与有机质密切相关;石笋年微层厚度变化与同时代树木的年轮记录相一致。据此完成1—3题。

1.该洞石笋微层暗条纹中的有机质最主要来源于

A.洞穴外的动物B.洞穴上覆的土壤C.洞穴中的植被D.洞穴中的地下河

2.该洞石笋微层暗条纹最主要形成于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3.该洞石笋年微层近几十年来逐渐变厚,反映了当地气候

A.变冷变干B.变冷变湿C.变暖变湿D.变暖变干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6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4—5题。

4.近几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

5.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耕地面积不断增加B.水库面积增加

C.经济林面积增大D.灌溉面积增加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6.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A.春季B.秋季C.夏季D.冬季

7.樟树对干旱环境反映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A.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B.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C.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D.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加拿大的塞布尔岛东西长40公里,面积约80平方公里。表面为细沙覆盖,小岛四周布满流沙浅滩,水深约2至4米,因每年平均移动100米而为人称奇,又被称为旅行岛。全岛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一些沙滩小草和矮小的灌木。下图示意塞布尔岛位置,据此完成8—10题。

8.塞布尔岛的类型和移动方向分别是

A.冲积岛向西B.冲积岛向东C.珊瑚岛向南D.火山岛向东9.塞布尔岛上没有高大树木是因为

A.远离大陆B.热量条件不足C.降水较少D.土壤发育差10.该岛将来会

A.逐渐缩小B.不断抬升C.持续扩大D.基本不变

二、综合题

11.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2年,中央电视台作为全球电视媒体首次对“第七大自然奇迹”——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直播。让国内观众近距离感受了那悲壮的史诗般旅程,真实生动呈现了一场原始自然生态下物种迁徙的“视听盛宴”。我们看到的这支迁徙大军,穿越狮群、猎豹们埋伏的草原,强渡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大批的角马在路上毙命的同时又有大批小角马在途中诞生……下图为该区域的动物迁徙路线。

材料二在东非国家肯尼亚西北部荒凉的沙漠与戈壁滩上横亘着一个狭长的湖泊——图尔卡纳湖,它是东非大裂谷和肯尼亚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世界第四大咸水湖,湖中渔业资源丰富,图示范围以北为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为东非高原,N区域是查尔比沙漠。(见下图)

(1)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析该区域地形对其主要植被的影响。(2)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央视记者在漫长的直播路程中,在甲地遇到狮群,说明甲地有利于狮群生存的自然条件。

(3)肯尼亚西北部及N区域接近赤道,但常年少雨形成荒漠,请解释其原因。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尔卡班巴(见下图)意为“神的山谷”,也有土著人称它为“青春谷”,是南美赤道国厄瓜多尔南部小镇,为世界著名的长寿之谷。小镇处于安第斯山脉中段靠近大陆分水岭的山谷中,面临太平洋,海拔为1500米,终年气温18—24,湿度68%,无季候风。小镇风景秀丽,常见清澈溪流,溪中富含镁、钙等营养元素。当地居民以玉米、芋头、豆类、小米等为主食,肉食少;没有代步工具,没有机器劳动,老少脚力惊人,喜欢劳动,无金钱和竞争概念。

随着比尔卡班巴名声渐响,越来越多的外乡人移居或旅游于此,这里的房地产公司甚至打出“70万美金坐拥20英亩健康山林”的广告吸引客户。

(1)分析比尔卡班巴河谷平原的成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比尔卡班巴河曲发展变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3)分析小镇比尔卡班巴形成“长寿之谷”美誉的原因。

【答案】1.B 2.D 3.C

【解析】1.该洞石笋微层暗条纹中的有机质最主要来源于水滴渗流经过的洞穴上覆的土壤,沉积在石笋上,B对。明暗相间的微层形成与有机质相关,不是动物、植被的遗体、遗迹,A、C错;石笋是滴水到溶泂底面的碳酸钙沉积而形成,不是流水侵蚀形成,D错。故选B。

2.结合石笋成因,冬季滴水量小,石笋发育慢,形成暗条纹。该洞石笋微层暗条纹最主要形成于冬季,含有的有机质少,D对。夏季滴水多,沉积物质中含有机质多,形成亮条纹,B错;春季、秋季不明显,A、C错。故选D。

3.该洞石笋年微层近几十年来逐渐变厚,说明水滴落的量大,反映

了当地气候变暖变湿,C对;变冷变干时,微层逐渐变薄变暗,A、B、D错。故选C。

【答案】4.C 5.B

【解析】4.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故选C。

5.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故选B。

【答案】6.C 7.D

【解析】

6、读图分析可知,图中不同天气状况的三天的液流量比较可知,晴天的液流量大于阴天,阴天大于雨天,说明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天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影响输送较快,因此液流量应该是最大的。据此选C。

7、树木适应干旱应该减少水分蒸发,可以气孔收缩,减少蒸腾作用,削弱蒸腾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过大量落叶,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因此正确;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并非耐旱的特征,错误;植被耐旱,根系应该发达,错误。据此选D。

【答案】8.B 9.D 10.A

【解析】8.根据材料,塞布尔岛表面为细沙覆盖,小岛四周布满流沙浅滩,水深度较浅,每年都在移动位置。判断塞布尔岛是由海流携沙冲积形成;根据经纬度,该岛位于美洲东岸,中纬度地区,受北大

西洋暖流影响,该岛的移动方向是向东。故选B。

9.本题主要考查塞布尔岛上没有高大树木的原因。海陆位置对植被的生长影响不大,因此塞布尔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与远离大陆没有关系,A错误;该地位于温带地区,而且受北大西洋洋流的影响,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能够满足乔木的生长,B、C错误;该地主要为细沙覆盖,土壤发育差,因此不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D正确。故选D。

10.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岛是由海流携沙冲积形成,而且周围多浅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因此该岛屿会不断减小,A正确。故选A。

11.【答案】(1)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由此发育了热带草原植被;高原面较为平坦开阔,使得草原植被分布面积广,类型较单一。

(2)甲处于动物迁徙路线中间位置,且由于靠近河流,草类茂盛,食草动物多,狮子的猎物丰富;植被茂盛,利于狮群隐蔽捕食;河流附近,狮群饮水充足;地形较为开阔,生存空间大。

(3)该地地势较低,地形闭塞;周围高原、山脉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纬度低,常年高温,蒸发旺盛。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位于非洲,主要以高原为主,地势较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由此发育了热带草原植被;该地地形单一,原面上起伏较小,使得草原植被分布面积广,类型较单一。

(2)有材料可知,在甲处有大规模的狮子出现,说明该地对于狮子

来说有丰富的食物、引水和适合的生存栖息地。

(3)主要从气候、地形、纬度等因素进行分析。该地地势较低,地形闭塞;周围高原、山脉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纬度低,常年高温,蒸发旺盛,因此形成荒漠。

12.【答案】(1)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山峡谷;河谷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河谷堆积形成河谷平原。

(2)河曲扩大了河谷水面,调节了沿线地区气候;河曲的发展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泥沙沉积;河曲泥沙堆积拓宽了河谷平原;泥沙堆积使土壤肥力提高、土层更加深厚;河曲扩张,湿地面积增加,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3)原因:海拔较高,温度、湿度适中,适宜居住;淡水矿物营养元素丰富,有益于人体健康;居民多食用低脂肪,粗纤维的健康食品,利于身体健康;赤道附近长年昼夜长短相近,村民作息时间很有规律;长年健步出行和劳作,体格健康;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和谐宁静。【解析】(1)根据材料,比尔卡班巴河谷平原处于安第斯山脉中段靠近大陆分水岭的山谷中,大陆分水岭地区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山峡谷;河谷上游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经河谷,堆积作用显著形成河谷平原。

(2)河曲在一定意义上延长了河流,扩大了河谷水面,调节了沿线地区气候;同时,河曲的发展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泥沙沉积;河曲由于减缓流速,使得泥沙堆积增多,拓宽了河谷平原;泥沙堆积也使土壤肥力提高、土层更加深厚;河曲扩张,湿地面积增加,丰富了生

物多样性。

(3)通过材料可知,“长寿之谷”美誉源于当地的地势较高提供了较为舒适的气温湿度;清澈的溪流富含淡水矿物营养元素,有益于人体健康;居民食品搭配合理,有益于健康;该地位于赤道附近,长年昼夜长短相近,村民作息时间很有规律;坚持长年健步出行和劳作,体格健康;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和谐宁静。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三章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 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 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 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 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思维拓展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 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3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 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XX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 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高考地理 考点详解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3.海洋 新人教版

3.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Ⅰ.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①海水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NaCl,占70%;氯化镁MgCl2,占14%。(味道既咸又苦) ②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即:呈不对称的“马鞍型” ③影响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a.降水量与蒸发量:从低纬到高纬度,盐度取决于降水量(稀释)和蒸发量(浓缩)之差。 实例:赤道海区盐度低于副热带。 b.河流径流量:淡化海水,盐度较低。实例:亚马孙河口160千米海水是淡水。 c.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偏高、寒流偏低。实例:中低纬海区大洋东岸盐度高于西岸。 d.结冰:盐度升高;融冰:盐度降低。 ④实例:盐度最高海区—红海(4.1%):∵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 很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盐度最低海区—波罗的海(<1%=:∵有陆 上大量河流淡水汇入、蒸发又小。 【技能训练】等盐度线的判读: ①根据盐度曲线弯曲方向确定洋流性质: 暖流经过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海区盐度偏低。 ②根据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来确定海区的位置: 右图根据水温可判断它位于北半球,再根据盐度分布 规律可以确定该海区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③河口处盐度高低的判断:河口处等盐度线较密集,且从河口向外侧海洋增高;汛期更密 集,密集区向外海移动。 Ⅱ.海水温度: ①海水热量收支:收人——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 海水的蒸发。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 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收>支出;中高 纬:支>收。 ②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a.太阳辐射:水温低纬高于高纬;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晚。 b.洋流: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 c.水温随深度而递减:热量集中表层;1000米以下变化不大,常处于低温状态。 ③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热容>岩石>空气∴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能力训练】寒暖流的判断:暖流—低纬流向高纬,寒流——高纬流向低纬。 洋流。 ·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 越向深处流速越小(至-180米)。 ·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主要动力,由此形成的洋流,叫风海流. 实例:①西风吹送下形成的:西风漂流,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等。 ②信风吹送下形成的: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等。22℃23℃24℃ 3.7% 3.65% 3.6% 50 51

高考自然地理100题整理(含答案)

高考自然地理100题整理(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地理综合测试姓名学号成绩 范围:地图与地球、地球与宇宙、岩石与地貌、大气与天气气候部分内容满分 (一)为纪念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400年,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主题是“探索我们的宇宙”,希望通过星空探索,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1.下列有关恒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B.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呈云雾状外表 C.与星云比恒星具有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小的特点 D.在天空中的位置固定不变 2.在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层次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二)2010年1月1日和15日天象奇观“月偏食”与“日环食”分别上演。 3.1月1日的月相应为 A.满月 B.新月 C.蛾眉月 D.下弦月 4.发生月食的当天,月球上中天时刻为

A.夜半 B.傍晚 C.黎明 D.正午 5.发生日环食的必要条件是 A.日地月基本在一条线上,地球在中间 B.日、地、月基本在一条线上,月球在中间 C.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D.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三)经过4天昼夜奋战,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于当地区时2009年11月16日1时圆满完成在长城站(62°13'S,58°58'W)的物资卸运任务,离开长城站奔赴中山站。 6.此时北京时间约为: A.16日12点 B.16日13点 C.15日11点 D.15日14点 7.南极考察队员们遇到的危险有: ①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②积雪覆盖的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队员③酷冷的严寒,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④整个南极洲上碰不到任何人,无法求援⑤随时会遭到熊的袭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四)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③位于北回归 线。 8、此日,①地的日期为 A、3.21 B、6.22 C、9.23 D、12.22 9、此刻,①、④两地的太阳高度分别为 A、66°34′,90° B、0°,23°26′ C、0°,66°34′ D、23°26′,66°34′ 10、某日,②地的日出时刻为北京时间6:00,此日,当②地日落时,④地的地方时为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五)下表是2009年某日我国三个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表(北京时间)。 11.下列节日最可能出现在表中所示日期前后的是 A.儿童节 B.五一劳动节 C.元旦 D.清明节 12.表中三个地点纬度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D.②③① 00W 66034’N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1.B 2.C 但该岛地处热带,有温暖的环境。而气温日较差大,是全岛的环境;该岛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动物的分布不是垂直分布。故选C。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 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 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 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化学能分解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力能 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 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 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 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 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 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 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 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 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 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高三自然地理试题

高三自然地理试题. 高三年级自然地理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

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

应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本卷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500米,瀑布落差为147米,回答下列1-2题。页 20 共页 2 第高三地理.

1.在山峰上无法观测到 C. ③A. ① B. ② D. ④2.湖泊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可能是 C. 2165米米 B. 1989米A. 1676 米 D. 2438如图示意北半球某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据此完题。成3~4

.该地的地理坐标是3 B. 30°E,180°E,70°N A. 73°26′N,180°D. C. 30°E,70°N 73°26′N.若不考虑天气因素和建筑物的遮挡,该日沧州一 4 天中建筑物窗户受阳光照射的情况正确 的是南、北向窗户有阳光照射,东、西向窗户没有A. 阳光照射东、西向窗户有阳光照射,南、北向窗户没有B. 阳光照射东、西、南、北向窗户均可受到阳光照射C. 页 20 共页 3 第高三地理. D. 只有东、西、南三面的窗户可受到阳光 照射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④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第5~7题。

高考自然地理核心考点汇总

高考自然地理核心考点汇总 一、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计较,分秒必算。计算

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2.区时的计算 特别提示: (1)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①经度差: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②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2)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如下图所示: 3.与行程(运动)有关的时间计算 例如: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到达B地,求飞机降落到B地的时间。 可以用两种公式计算: (1)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2)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行程时间(m)±时差。 三、明确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 方法一: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0时所在经线并科学绘图。 方法二: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 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点。 四、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及计算 1.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 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一、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对“山水以水为血液,以草为毛发,以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的理解。 郭熙的这句词,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即是某一旅游点地形、水文、植被、气候的组合。现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提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地形地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隶属于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最前缘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是冈底斯、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三大地质单元交汇的地区,各大单元为断层接触关系[1]断层线为雅鲁藏布江所在,地垒隆起为山。位于藏东南南迦巴瓦峰下的大渡卡乡是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入口……是藏东南冰川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之一,其中的则隆弄冰川在近60年就发生过3次跃动,并两度阻江形成短暂的堰塞湖。[2]在地质运动和冰川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秀丽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给游客带来磅礴之感。 水文: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转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江水在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然急转南流进入连续高山峡谷段,形成一派宏伟气势。在这里,大拐弯峡谷以它的雄伟峻险和奇

特的转折而闻名于世,就像深嵌在巨斧辟开的狭缝里一样,谷底是呼啸奔腾的急流,河床滩礁棋布、乱石嵯峨。河水奔腾,发出巨大的声响,更添蓬勃之感.河流的形、影、声、色在此处得到充分体现。江水在拐弯处斗转所形成的的气势,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使驻足观看的游客感觉自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是云“山得水而活”。 植被:据徐凤翔(1995)的研究,墨脱在海拔(500)600~(1000)1100m 为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1000)1100~1800(1900)m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松林,2000(2200)~2800(3200)m为以Tsuga dumosa 为主的山地暖温带、温带针阔混交林,2800(3200)~3800(4000)m为山地温带、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3800(4000)~4300(4400)m为高山寒带疏林、灌丛。[3]在山的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有“植物类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之感,是云“得草木而华”。 气候:热带季风向北推移受阻于喜马拉雅山脉,一部分季风沿着大峡谷深入谷地,带来大量水分和热量,形成天然的水热通道。导致山地类型的雅鲁藏布峡谷地区温度降水均高于类似地区,有明显的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特征和相应的植被特征。在这种气候之下,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部分一轮复习(江苏)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地理自然地理部分一轮复习(江苏) 一、选择题 下图O点为10°N纬线和某条经线的交点,此刻,O点的太阳高度为90°,P、Q两地的太阳高度都为0°,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示叙述正确的是() A.P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20°B.Q地白昼时长达一年最大值 C.O、P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D.Q地的地方时大约是6时 2.此日P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可能是下图中的() A.B. C.D. 溯溪,是由峡谷溪流的下游向上游,涉水登山的一项探险活动。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该地适宜开展溯溪活动的线路是( ) A.L1B.L2C.L3D.L4 4.下列叙述中,与该地实际相符的是( ) A.山地最高峰超过 350 米B.地面至少有三个洼坑 C.在 M 峰可一览其余群峰D.N 地是观日出最佳点 下图为欧洲及大西洋部分地区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此时,英国北部主要风向可能是() 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

6.图中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风力最大B.乙地风和日丽C.丙地阴雨连绵D.丁地对流旺盛 读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B.太行山C.大兴安岭D.雪峰山 8.下列关于该山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坡降水量平均变化速率小于西坡B.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持续增加 C.东西坡降水量800 m附近差异最大D.西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逐渐递减 读“某区域等降水量年较差(即某地降水量最多月和最少月之差)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该地最可能位于 A.亚欧大陆东岸B.亚欧大陆西岸C.北美洲东岸D.北美洲西岸 10.影响该地降水量年较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洋流C.纬度D.海陆分布 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

高考人文地理必须掌握的25个核心考点

人文地理必须掌握的25个核心考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2.人口问题的空间差异 (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 ①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带来的问题: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如果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粮食、生活用品等短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经济问题。 ③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增长模式向现代型转变。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①人口老龄化的含义: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 ②产生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 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等。 ④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3.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 (1)人口过多,增长量大: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量仍然很大,且整体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2)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性别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为105左右。从1980年到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的平均性别比为114.7,男女比例已严重失调。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5-2 河流专题(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5-2 河流的专题 知识系统

考点精讲1.河流特征

2.凌汛防治 (2019·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读三峡地区河流阶地结构与旧石器时代遗址综合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间歇性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侵蚀 C.地壳间歇性下降流水沉积D.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沉积 2.任一级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 A.相对稳定B.持续下降 C.持续上升D.反复升降 【答案】1.D 2.A 【解析】1.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形成阶地。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 课后巩固

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这种因构造运动形成的阶地,称为构造阶地。而图中河流阶地为堆积阶地阶段,因此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有地壳抬升和流水沉积,故选D。 2.读图可知,图中阶地底部地势平坦,说明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相对稳定,故选A。 (2019·靖远县第四中学高三月考)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分别测得的径流量随着季节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上游和下游水源最主要的补给方式分别是( ) A.雨水、雨水B.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D.高山冰川融水、雨水 4.湖泊水对河流具有调节的作用,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下列关于该河流所在地区湖泊、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的湖泊在冬季时补给河流、夏季时则受河流补给 B.该地的湖泊中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C.该地的河、湖水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D.该地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冬季 【答案】3.D 4.D 【解析】3.读图,该河上游水量小,各月份水量变化相对平缓,7、8月气温高,径流量较大,随着温度变化,冰雪融水量变化,不是降水影响的结果,所以上游是高山冰川融水。下游在冬季径流量大,冬季气温低,不会是冰雪融水,只能是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所以D 正确。 4.该河位于北半球,1月份是冬季,该河上游径流量小.7月份是夏季,上游径流量大,说明该河上游流量受气温影响大,最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川融水,该河流下游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分析气候特征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应是地中海气候,结合图示明显看出,该地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冬季,因此,该河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河流有冬训,D正确。因此该地的湖泊在冬季时水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原理归纳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 总星系 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高三文科地理考前核心知识点一览表总结

归纳老师:莫焕群(小莫老师) 高考文科地理考前核心知识点一览表 一、综合题答题总原则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类问题往两大方面想。 一是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资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等; 二是人为因素,包括人口、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资金、工农业基础、历史等。 (2)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3)回答条件分析类问题时,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2、作答地理综合题时,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3、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答题时尽量结合题目所给的图上信息或资料作答。 4、简答式综合题类型:A描述性简答题:特征、分布、规律等;B阐释原理的简答题:成因分析、分析评价、区位分析、区域比较等;C开放型:问题措施、看法建议等。 二、须熟记的地图 1、经纬网、各大洲和各主要国家和各主要地形区的经纬网。 2、世界地形图(注意各主要经纬线经过地形区的地形剖面图)。 3、世界气候分布图。 4、世界海陆轮廓图,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海洋、海峡、岛屿、半岛分布图。 5、世界洋流分布图。 6、世界自然带分布图。 7、板块构造图。 8、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气候类型。 9、世界主要工业区、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分布图。 10、中国各地形区的经纬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秦岭、台湾岛、海南岛、北回归线,25N、30N、40N、90E、105E、110E、115E、120E、125E穿过的地形区) 12、中国地形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13、各种光照地球图的判读方法。 14、各种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高线等)。

地理.高考地理:山地坡向及其试题例析(高频考点)

【地理】高考地理:山地坡向及其试题例析 (高频考点) 坡向即地表坡面的指向或朝向。通常,在北半球,坡向指南,叫向阳坡,坡向指北,叫背阳坡。受空气流向的影响,一般还有迎风坡与背风坡之分。 一、山地坡向与太阳辐射 山地中朝向太阳的一坡日照多,一般称为阳坡,而背向太阳的一坡则为阴坡。由于一年中太阳只能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坡日照多,所以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我国古语就有山之南为阳。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坡日照少,所以南坡是阴坡,北坡是阳坡。需注意的是,东西向山脉南北坡的阳坡和阴坡较明显,而南北向山脉可分为东坡和西坡,光照差别不是很大,其阳坡与阴坡就不明显。 【例一】 下图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1~2题。 1.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A.增大 B.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第1题,注意审题,强调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大小可通过图中曲线的弯曲程度来判断,弯曲度越大,说明影响越大。从图中四条曲线可以看出1月曲线变化幅度最大,故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因此D 项符合题意。第2题,a位于1月份的曲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但坡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从而可以得出坡面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时,坡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反而多。那么,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坡度变大,坡面获得太阳辐射将增大。故选项A正确。 【例二】山地的坡向和坡度决定了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量的多少。下图中的①②和③④分别是甲、乙两山地在冬至日南、北坡不同坡度所接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图中实线代表等太阳辐射量线)。读图回答3~5题。

考点自然地理核心考点(5-8)

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①文字描述: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②图形描述: ③特别说明: a.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b.对称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 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及分布特点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到47°),赤道上为23.5°,回归线上为47°。

②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③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到23.5°),极圈上为47°,极点上为23.5°。 ④某一地点,太阳高度还有时间的变化,正午时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早上和傍晚最小。 5.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一般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一般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5)确定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方楼间距较小,纬度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3-1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的描述(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 3-1 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的描述 知识系统 (专辑所有的思维导图均有导出emmx格式一起打包上传,下载mindmaster即可对思维导图进行再编辑) 考点精讲 一、气候类型 (一)分布:分大陆东西岸的排序进行识记。

(二)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温(1、7月)”定“球”(半球),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以“形”定位(半球):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 以“温”定带(温度带): 热带:终年皆高温:> 15℃;亚热带:冷季最低温:0℃ < T < 15℃ 寒带:冷季最低温:< 0 ℃ 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冰原、苔原气候(年少雨)

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2.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先依据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或是内陆)判断是大陆东岸的季风环流模式还是大陆西岸的三圈环流模式;再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 3.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 (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 )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 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气候类型的分布】澳大利亚(图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 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 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 4)。据此完成第 1题。 先根据经度或海陆位置“定模式” 西岸 东岸 气压带、风带模式季风模式 内陆 再根据气候的纬度分布规律推演“热型” 气候类型

【精品教案】《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卢成树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试标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总分结构进行阐述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清晰,脉络一致生物进化、灭绝和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两个小标题是并列关系。结合考试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在生物进化对环境演化的影响,环境反而来对生物也有影响,最后是人类活动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要素(书本用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以生物要素为例来对应课标,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整体性,需要再设计,笔者把课标的“某自然地理要素”限定为以蕨类植物为代表的生物要素,从教材出发,又落在教材上。以“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展开设计,将主要内容融合在五个问题中。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并概括蕨类植物生长环境,说出蕨类植物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②结合已学,通过获取表格信息,正确填写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进化序列,识记相应地质年代。 ③通过解读图形信息,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对蕨类植物的影响,得到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的原因,识记两个生物灭绝的时期,理解环境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 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计算家庭碳足迹,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提高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喜爱科普,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技能,比如读图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喜欢没有听过的知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对较多信息难以整理成较完整的体系,渴望增强读图和推理能力。教材中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没有详细介绍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需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教学重点】:根据省考试标准,确定生物进化的序列,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为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教材文字和学生能力,确定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灭绝的影响为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到微课、希沃授课助手、mindmanager思维导图,碳足迹计算器APP等,直观性强,增强知识的动态效果,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蕨类植物,说明桫椤这种蕨类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 意图:以仿真蕨类植物引入,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已知,为后续做良好开端。 过渡:为什么同时代的其他蕨类植物灭绝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就已蕨类植物为例,通过“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学习本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节一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前半段,回答:“一问以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生长在何处”。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后半段,结合课本P66-P67阅读部分,回答:“二问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如何影响生物进化?” 意图:学生能够将视频有用的文字、图片信息和已学知识,将蕨类的生长环境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