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性思考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性思考

○林锦霞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性思考

肇庆学院教育学院优秀毕业论文选登

要:近些年来,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

长,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成因及对策作一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谋生,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由父母一方或他人代为监护的15周岁以下的农村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产物。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15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2290万人[1],数量相当惊人,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得不令人重视。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并走访了广东省揭阳市的部分留守儿童,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个体最初的生活环境,

是个体接受

“人之初”教育的场所。家庭是让人无忧无虑、温馨而安全的小世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用心呵护和教育,

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

境。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不少家庭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却留在家里。因缺乏应有的家庭温暖及有效的家庭教育,致使该群体各方面的问题凸显。

(一)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由(外)祖父母、亲戚或父母一方负责监护。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例如年老、体弱多病、监护意识不强等,往往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及照顾不够,出现了各种安全问题。

首先,女童性安全状况令人揪心,留守女童屡被猥亵的事件时有发生。《楚天都市报》曾刊登

过一篇报道《魔爪频频伸向幼女,留守子女安全应引起重视》。文章披露了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法院少审庭一年开审的48宗案件中,农村留守幼女遭强奸或猥亵的竟然占三分之一。2004年5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四川省富顺县某镇一名13岁的初一女生,在事先无人知情的情况下,竟然生下了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娃娃竟然当上了母亲[2]!

其次是人身安全问题。溺水、触电、打斗等事件屡见不鲜;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2005年至2006年广东揭东县白塔镇发生的15起儿童溺水事件中,溺水者为留守儿童的有9起,占60%。由此可见,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加上缺少父母的约束,他们的人身安全正受到极大的威胁。

(二)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父母经常外出,他们长期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对父母难免产生思念之情。而这种情绪也会使他们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听课的效率也就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了。儿童的自我约束力比较差,在学习方面比较难做到自动自觉,父母又不在身边,缺少必要的作业辅导和督促,故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少数孩子还有厌学的情绪,甚至有逃学行为。根据揭东县白塔镇桐和小学2007年上学期末各班班主任对学生学习的评分记录,经笔者统计整理,结果如表1。留守儿童被评为“优秀”的明显低于其他学生,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做作业的自觉性也普遍教差,情况如表2。

(三)行为习惯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比其他儿童的更明显,他们缺乏即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在对白塔镇的405名留守儿童的调查中了解到有过失、说谎、偷窃、攻击以及破坏行为及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的留守儿童情况如表3。

西江教育论丛

2008年第3期

表1表2

(四)心理问题

调查知道,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有四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二是亲朋监护型,即父母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婶姑舅等;三是自我监护型,也就是让孩子自己监护自己;四是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具体情况如下表:

然而这四种形式都为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由于监护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不多,也不够重视,渐渐地形成了孩子们孤僻、暴躁、冲动、易怒的性格。他们不想跟同学交往,也不善于交往,只想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面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人或者集体的情感也比较冷漠,他们大部分缺乏热情和同情心,常有违法违纪行为,道德滑坡现象严重[3],而且这些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就越明显。对揭东县白塔镇的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有些留守儿童甚至还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见下表)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分割”

从现代社会的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与城市——

—农村之间的屏障依然存在矛盾。近几年来,中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而城乡的“二元”结构限制了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予以照顾。即使带进了城市,由于没有打工地的户籍,孩子要在当地上学则要交付高昂的赞助费。农民工的工作本来就不稳定,工资也不高,他们自身要承担失业、工伤事故、经济风险,将子女带在身边就连子女也要承担失学的风险。负担不起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高昂费用,只能送入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这种学校的教学质量却令人怀疑。这些学校一般都是设

在城市郊区的垃圾堆旁或废弃的厂房;师资力量也堪忧,真正具备上课资格的教师很少,学校也无严格规范的监督机制,教师的教学成绩也就无人考评。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师队伍,怎能承担起孩子的基础教育重任呢?所以有很多孩子都重新返回老家的学校[4]。

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适应新的形势,我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但是,户籍改革的范围也还不够广,速度还不够快,方式还不够多,收益面还不够大,改革力度也还不够大。一方面,地方政府受地方利益影响,针对非本地户籍儿童出台了一些限制性、歧视性政策,借读费、赞助费也就因此而产生。另一方面,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儿童保障机制的运行方式和完善程度差别还较大,全国的儿童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故此,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特色,也是人类教育文化的一个亮点。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留守儿童们的家庭教育正面临着令人担忧的局面。

启蒙教育首先从家庭教育开始,一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家庭教育的。但是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转变成了其他抚养者,祖辈占大部分,还有其他的亲戚朋友。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且也与未成年人之间有着明显的代沟,难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难以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而且很多老人家都要同时照顾几个孙辈,就更加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一个重要原因。

寄宿在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往往更缺乏家庭教育了,这些监护人只注重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他们认为只要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就是对其父母的最大交代了。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大多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留守儿童也产生了寄人篱下之感,心里有烦恼也不会向他们的监护人诉说[5]。代养人的这种不科学,不理性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孩子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的催生剂。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人格的发展、社会道德的发展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效结合

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要靠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两者理应多边互动,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很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到或很少主动到学校找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很多家长觉得把孩子送进学校,教育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了,学生的品德不好或学习成绩不好都是因为老师没有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家长没有意识到要教好一个孩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揭东县白塔镇18所小学的统计,主动找老师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的家长只占5%,其中留守儿童的却只占0.5%。根据笔者对该镇5所初中和18所小学的了解,居然没有一所学校召开过家长会,教师家访也是少之又少。可见,不仅学生的监护人不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连我们的教师也不重视这一点。学生出了问题,教师只是批评了事,很少向家长反映情况,以至家长对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知之甚少。家庭与学校的沟通脱节,就很难保证教育的一致性,也很难发挥教育的最大功用。

(四)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中个体经营方兴未艾,中小学周围网吧、酒吧、游戏厅、歌舞厅林立。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有关部门又没有对这些网吧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黑网吧”泛滥,未成年人只要有钱就可轻而易举地进出网吧,很多孩子甚至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他们上网除了玩游戏外,还会浏览色情网站。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对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好奇,而学校和家庭又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这种好奇心会令一部分孩子轻易地对性进行尝试,从而发生了性行为。又因为缺乏必要的性知识,也不懂得及时避孕,直到无法隐瞒的时候才告诉家人,为时已晚。笔者调查得知,该县桐和初中的一名留守初一女生,因为与同校的初三男生发生了性关系,

导致怀孕。后来双方的家长竟然让其结婚,如此小的孩子竟然当起了爸爸妈妈,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自理,却还要负担起一个孩子的重担,试想他们以后的路该有多艰难,真是令人震惊和心酸。另一方面,一些原本学习成绩不错、思想品德等方面都表现良好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渐渐地淡薄,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后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歌舞厅,沾染了打架、赌博、酗酒等很多不良的习气。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唆使,他们就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内,留守儿童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责任。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所以,家长、学校、社会各方力量都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教育,是启蒙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健全的家庭结构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家庭教育如此重要,却不是每个为人父母者都能认识到的,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急需改变他们家庭教育观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您在生产岗位上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作性,您都要记住:在您的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等着您,那就是教育孩子”。作为父母要知道,您的孩子并不是让他吃饱穿暖就算是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还要注重他们成长过程中其他方面的教育,如思想、行为等等。作为父母,应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尽量等孩子稍大一点再出去打工,如能留下爸爸或妈妈在家照顾孩子的话,情况相对也会好很多,这样可以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即使打工在外,也应尽量抽时间回老家看看孩子,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要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即使不能常回家看看的也应时常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可通过经常给孩子写信或打电话,条件比较好的,也可通过互联网发电子邮件或QQ等形式多和孩子谈谈心,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给孩子关爱,以增进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这些,子女会知道父母即使不在身边,也是关心自己的,时常挂念自己的,这样才不会使孩子们产生被抛弃之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政府应承担应有的责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随着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进一步扩大,二元教育割据仍然存在,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还要交纳高额的借读费,鼓励农民工贸然将其子女带进城读书,以解决其子女的监护及教育问题,就目前来看,并不是一个最可行的办法。笔者认为,将孩子留在老家的中小学,让他们享受家乡的正规教育应是可行的。这些学校是公立学校,是规范化的,有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的公立教学机构。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学校和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他们的主导性作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责任。

然而当前农村的教育环境仍然是令人担忧的,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在很多地方,学校房屋失修,教学设施简陋,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而更严重的是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农村中的优秀教师大量流向城镇,令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随之滑坡。中小学教育属于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基础教育又相当落后,城镇间的差距极大。在教育方面,国家不应再采取城市优先于农村的不均衡发展战略,

否则只会使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进一步加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使孩子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让优秀的教师继续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教育继续做贡献。如能做到“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5],便能够有效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用寄宿制的办法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这能把留守儿童全部生活时间和学习时间集中在学校统一管理。学习有了充分的时间,学习情绪也会相对稳定下来,而且住在学校,接触最多的是老师,与老师朝夕相处,对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不仅可以对他们实行严格的统一管理,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还能通过团体生活,弥补留守儿童从父母那里缺失的亲情与关爱,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并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至于建立寄宿制学校的费用及日常运转的资金,政府可通过提高教育基础建设经费投入,亦可通过向社会募捐解决,以保证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和正常运转,给留守儿童一个“家”[6]。

(三)净化学校周围的人文环境

目前农村中、小学周围娱乐场所林立,而留守儿童尚是未成年人,对于黄色信息等不良信息缺乏判断及辨别力。因此地方政府及学校应及时沟通,共同商量对策,整治校园的周边环境,清理学校周围的文化环境污染,依法取缔“黑网吧”、黄色电影院、游戏厅等,彻底根治精神污染源。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让孩子们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7]。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民们留下的子女——

—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身心能否健康发展等等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协作,承担起各自应有的责任共同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以营造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指导教师:姚炳坤李平)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过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

[2]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11):1.[3]付玉萍.民工潮引发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

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之我见[J].经济师,2005(7):

51-52.

[4]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9(7):32.

[5]杨素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5(7):38.

[6]许立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党校学报,2005(6):60(7):61.

[7]佚名.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J].安徽教育,2005(11):11.

作者简介:林锦霞,广东省肇庆学院教育学院2008届毕业生。

指导教师简介:李平,广东省肇庆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许建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