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上第6章数据的收集与描述全章教案(湘教版)讲解

七年级上第6章数据的收集与描述全章教案(湘教版)讲解

七年级上第6章数据的收集与描述全章教案(湘教版)讲解
七年级上第6章数据的收集与描述全章教案(湘教版)讲解

-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描述

6.1 数据的收集

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掌握简单的现场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会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取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难点:数据的收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

(出示投影1)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些年来,提倡一对夫妇终生只生育一个小孩。下面的几个问题,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1、本班同学独生子女的有_________人;

2、本班同学的父亲是独生子的有_________人;

3、本班同学的母亲是独生子的有_________人;

教师活动: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把结论与同伴交流.

二、做一做,体会课题

(投影显示课本P153~154两首唐诗及统计表).

学生活动:完成统计表,并将结论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从上述统计表可获得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分析:1.第一首诗中出现最多的字母为_________;2.第二首诗的拼音中出现最多的字母为_________;3.第一首诗的拼音中出现的百分比超过4%的字母有________;

4.第二首诗的拼音中出现的百分比超过4%的字母有_________.

三、随堂练习

课本P154练习第1题.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设计并且完成一张统计表,并分组讨论获得了哪些信息.四、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简单的现场收集与整理(填统计表)数据的方法,并会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取信息.

五、作业

1.课本P155练习第2、3题.

1.请你调查本班10名同学星期一至星期五期间每天平均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井制作一个统计表,看哪个阶段的同学最多.

2.请你调查你们班里的同学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主要用哪几种方式排解心中的烦恼.

-

第二课时数据的收集(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要求.

2.掌握在现实的具体情境中如何收集数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收集数据.

难点:从数据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1.激情引入:同学们家里拥有哪些现代生活用具?

2.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10位同学一组,按自己家庭情况,把家庭拥有的现代生活用具情况填表.投影课本P155的统计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填完表后教师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了解某方面的情况,就要根据实际需要收集这方面相当数量的数据,那我们如何收集数据呢?

学生活动:学生就刚才收集数据的过程进行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归纳:(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

(3)选择调查方法;(4)具体进行调查;

(5)记录调查结果.

二、做一做,进一步感知如何收集数据

教师活动:人口情况是有关部门进行重大决策的依据,要了解你家里每个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情况,应如何收集这些数据?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怎样制作人口情况统计表.

教师活动:1.鼓励学生自己制作人口情况统计表,2.将调查结果填入课本P156的表中;3.分析从上述统计表中获取的信息.

三、随堂练习

课本P157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继续探讨了如何收集数据,从收集的数据中获取信息等知识.

五、作业

1.课本P157习题6.1A组1、2(注意复习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解答题.

1

(1)1953年我国人口数量是_________亿,2000年我国人口数量是________亿.

(2)从1953年到2000年,我国人口数量增加了________。

2.假如你想知道你们全班同学对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和跑步的爱好情况,那么你在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中:

(1)你的调查问题是:________。

(2)你的调查对象是:________。

(3)你要记录的数据是调查对象的________。

(4)你将如何开展调查并得出结论?

- 6

.2 统计表

第一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2.在具体情景中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难点: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投影1).

观察统计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从上述统计图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

(2)能否比较一下这两家商店一年的销售变化趋势?

2.学生活动:观察以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并与同伴交流。教师活动:从每一折线统计图中可直接看出每一商店在这一年销售量的变化趋势;但要比较这两家商店这一年的销售量的变化趋势还不方便,我们可以把两张折线图叠放在一起试试看.

3.(出示投影2)见课本P161图6—5.

教师指出:图6-5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议一议,复式折线图的特点及作用

教师活动:

提问:从图6-5中,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

1.甲、乙两商店这一年的销售量的共同趋势是什么?

2.甲商店的销售量哪几个月低于乙商店的销售量?

3.甲商店的销售情况从什么时候起明显改观?其中可能有什么原因?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后回答:1.这一年两家商店的高峰都在1月,7月也是一个小的高峰;2.第一季度甲商店的销售量低于乙商店的销售量;3.甲商店的店主可能采取了特殊的促销措施,从4月份起,甲商店的销售量超过乙商店的销售量。

教师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各阶段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直观地比较它们的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三、随堂练习

课本P162练习1、2.

-

学生自己动手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地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

发展变化趋势及各阶段的数量情况.

五、作业

1.课本P168习题6.2A组1、2,

解答题.

1

2.如图是某化工厂全年某种产品产量的统计图,根据图填空:

(1)连续呈上升趋势的是_________月。

(2)产量呈下降趋势的是_________月。

(3)产量持平的是_________月。

(4)产量最高的是_________月。

(5)产量最低的是_________月。

(6)全年的总产量约为_________吨。

第二课时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掌握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三个步骤.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扇形统计图的含义与特点.

难点: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扇形统计图

1.展示情境(投影课本P164图6—8的四个圆形图).

2.引入扇形统计图概念.

教师指出: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类似于上面的统计图,它们都是

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圆代表总体、用圆内各个扇形表示部分,这样的统计图叫作扇形统计图.

二、想一想,认识扇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在图6一8(2)中,如果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500万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各为多少?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此题,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2)提问: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能说出扇形统计图所具备的特点吗?它有缺点吗?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将结论与同伴交流.

2.教师归纳:(1)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与总量的百分比,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2)扇形统计图不能在图中具体地表示数值,如果各部分很多时,使得扇形的面积很小,此时扇形统计图的效果不够明显.

三、做一做,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

1。(出示投影2)。

小明班上的同学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有8人打乒乓球,12人打排球,10人打篮球,6人打羽毛球,剩下的4人当裁判员,请你制作扇形统计图表示参加各项活动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独立制作扇形统计图.

教师在学生活动中:(1)鼓励学生独立制作,自己总结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2)强调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关键是确定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3)组织学生交流,说出制作扇形统计图的过程.

2.制作扇形统计图的过程.

(1)计算参加各项活动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全班人数:8+12+10+6+4=40;

812打乒乓球的:×100%=20%;打排球的:×100%=30%; 4040

106打篮球的:100%;25%; 100%=15%; 4040

4当裁判员的:×100%=l0%. 40

(2)再计算相应扇形的圆心角.

360×20%=72°;360×30%=108°:360×25%=90°;

360×415%=54°;360×10%=36°.

(3)画出扇形统计图.

四、随堂练习

课本P165练习.

五、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扇形统计图的制作,认识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等识.

六、作业

1.课本P169习题6.2A组3、4.

解答题.

1.某家农产耕种40亩地,其中20亩种植水稻,12亩种植棉花,8亩种植甘蔗,请制作扇形统计图表示出这家农户各类作物所占的百分比.

2.某快餐店提供3元、4元、5元三种不同价格的饭菜,下图是五月份的销售情况统计图,这个月一共销售了10400份饭菜,求各种饭莱售出情况.

-

第三课时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并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难点:选择适当统计图处理数据.

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1.投影课本P166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出示小英制作的三个统计图.

3.学生活动:观察上面三个统计图,讨论回答问题.

(1)三幅图分别表示什么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2)如何制作折线统计图?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自己说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3)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4)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通过讨论交流说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4,学生活动:观察上面三个统计图,分组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三幅图分别表示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折线统计图表示了1957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表示了1999年各大洲人数占世界人数的百分比;条形统计图表示了1999年各大洲人口数的具体数据.

(2)从哪幅统计图,你能看出世界人口变化情况?

(折线统计图)

(3)从哪幅统计图,你能得到1999年每一个大洲的人口数据.

(条形统计图)

(4)1999年,亚洲人口比其他各大洲人口总和还要多,你能从哪幅统计图明显地得到这个结论?

-

(扇形统计图)

(5)你能说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吗?

①让学生独自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②组织学生充分交流;

③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明晰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①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绝对数量;

②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

③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二、做一做

学生活动:课本P169练习5

1.全班同学动手操作.

2.交流每人制作的统计图,说明你的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什么?

3.讨论:从你制作的统计图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三、随堂练习

课本P167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1.复习三种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2.认识三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

3.学会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五、作业

1.课本P170B组.

解答题.

1.在上学阶段,我们应注意用眼卫生,保护我们的视力是非常重要的.

(1)(2)根据统计图尽量多地写你从中得到的发现,看谁发现的信息多.

2

).

(1)(2)你能推测一下这两个球队的比赛结果吗?

6.3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第一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平均数的优、缺点.

2.在具体情景中正确运用平均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的意义及平均数的计算.

难点:运用去尾平均数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投影1).

某农业技术员试种了三个品种的棉花各10株,秋收时他清点了这30株棉花的结桃数如下表:

-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与同伴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表值,要比较哪个品种较好,只要把这三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确定就可以了。

解:设甲、乙、丙三个品种的平均结桃数为,则:

84+79+81+84+85+82+83+86+87+81==83.2 2

85+84+89+79+81+91+79+76+82+84==83.0 2

83+85+87+78+80+75+82+83+81+86=82.0 2

因为甲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高于其他两个品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所以甲种棉花较好.

2.教师指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表值,它刻画了这组数据整体的平均状态,但对于这组数据的个体性质不能作出什么结论.

二、做一做,体会用去尾平均数处理实际问题

(出示投影2)

个体户张某经营一家餐馆,下面是该餐馆所有工作人员2000年10月份的工资.张某:4000元;会计:700元;厨师甲:1000元;

厨师乙:900元;杂工甲:580元;杂工乙:560元;

服务员甲:620元;服务员乙:600元;服务员丙:580元.

学生活动:1.计算他们的平均工资.

2.不计张某的工资,再求餐馆员工的月平均工资.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并把结论展示出来.

1.餐馆全体员工的平均工资:=1060(元)

2.8位员工的平均工资:=692.5(元)

教师提问:1.1060元这个平均工资能否反映餐馆员工在这个月收入的一般水平? 2.692.5元这个平均工资呢?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归纳:1060元不能代表餐馆员工在这个月的月收入的一般水平,因为员工中工资最高的厨师甲的月收入1000元也小于这个平均数,而692.5元能代表员工在这个月的月收入的一般水平。从上例可以看出,平均数容易受个别特殊值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个缺点,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常将特殊值去掉后再计算平均值,有时称这种平均值叫去尾平均数。例如:体操比赛、文艺节目比赛、歌手比赛等的最后得分,实际上就是去尾平均数。

三、随堂练习

课本P173练习l,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大小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

五、作业

1.课本P177习题6.3A组第3题,B组第1题.

一、填空题.

1.第一组6个数,平均数为6,第二组9个数平均数为1;这两组数合成一组数据后,此时的平均数为________。

2.有100个数,它们的平均数为78.5,现在将其中的两个数82和26去掉,则现在余下来的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_。

3.若3、4、5、6、a、b、c的平均数是12,则a+b+c=________。

二、解答题.

某商场出售一批西服,最初以每件a元售出m件,后来每件降为b元,又售出n 件;

-

剩下t件又提高c元后售出,求这批西服平均每件的售价是多少?

-

第二课时中位数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认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优缺点.

2.在具体情景中能运用中位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难点: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中位数

1.提出问题:在上一节的餐馆员工的月工资问题中,为了比较合理地反映员工的月收人的一般水平,除了用去尾平均数表示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2.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可以把餐馆中人员的月收入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的数据,也比较合理地反映了该餐馆员工的月收入水平.如:把餐馆人员月收入从小到大排列:560,580,580,600,620,700,900,1000,4000位于中间的数据即第5个数据620就比较合理地反映了该餐馆员工的月收入水平。3.像上述例子那样,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中位数代表了一组数据的数值大小的“中点”,当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小时,中位数容易求出,这是中位数的优点,但中位数没有利用数据中的所有信息,因此,有时它可能不是很有效的。

二、做一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1.(出示投影1)

7名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读课外书籍的册数分别是:

14,11,13,10,17,16,28

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活动: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尝试解答。

教师活动:(1)强调: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先要将这组数据按大小顺序重新排列.(2)因为是7个数据,所以中位数应是第4个为14。

教师板书:

解: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

10,11,13,14,16,17,28

位于中间的数是14,因此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

2.(出示投影2).

求下述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442,453,450,445,446,457,448,449,451,450.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本题,并将做法与同伴交流、讨论.

教师指出:这组数据位于中间的数是449和450,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就是449和450的平均数,即449.5。

三、随堂练习

课本P174练习第l、2、3题.

四、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要注意两点:

1.先要将这组数据按大小重新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位于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就为中位数。

五、作业

1.课本P177习题6.3A组第1题1.

一、选择题.

1.某部队一位新兵连续射靶5次,命中环数如下:0,2,5,2,7,这组数的中位数是

( ).

A.0 B.2 C.5 D.7

2.某篮球队12名队员年龄如下:

-

则这12 A.19 B.20 C.21 D.22

3.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10,-3,0,8,10,15。如果通过增大数据-10来改变该数据的中位数,那么至少使其大于( ).

A.O B.3 C.8 D.10

二、解答题.

某公司有15

12.你认为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比较合理?

第三课时众数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认识众数的统计意义及优缺点.

2.在具体情景中运用众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难点:区别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众数

1.(出示投影1)。

(1)这段时间内共销售了多少双男鞋?

(2)销售量最多的是哪种尺码的鞋?

(3)这个统计表能给鞋店店主什么信息?

(4)在这些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井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指出:在这些问题中,店主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5厘米的鞋销售了17双,是销售得最多的。

2.引入众数概念.

教师归纳:在一组数据中,把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作这组数据的众数。在上面的例子中2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二、做一做

1.(出示投影2).

下述条形统计图是某青年排球队10名队员年龄情况的统计图:

-

求这10名队员的年龄的众数.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与同伴交流.

教师明确:从条形统计图可看出,年龄为19岁的队员人数最多(共4人)。因此,这10名队员的年龄的众数是19。

[说明]对于一组数据,众数从统计表中很容易获得,但众数并不能充分利用这组数据的所有数据,因而众数不经常使用。

2.(出示投影3).

从2001年1月1日起,我国调整了各类毕业生试用期每月的工资待遇:

初中:360元;高中(含中专)375元;大专:395元

四年本科:415元;六年本科:435元;

双学士本科:435元;研究生:435元;

硕士生:465元;博士生:515元.

试求出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井将结果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作规范板书.

解:在上述9个数据中,435出现了3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是435。上面给出的9个数据,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因此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435。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360+375+395+415+435+435+435+465+5153830==425.56 99

[说明]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这三个代表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一般水平或集中趋势、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出发选取不同的代表数,其中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三、随堂练习

课本P176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指出现最多的次数.

五、作业

1.课本P177习题6.3A组第2题,P178B组第2、3题。

一、选择题.

1.已知数据1、2、x、5的平均数为2.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是( ).A.2,2 B.2,2.5 C.1,2 D.1,2.5

2、为了调查初二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在某校抽查了8名学

生,他们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分别为:75,70,90,70,70,58,80,55(单位:分),则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依次为( ).

A.70,70,71 B.71,70,70 C.70,71,70 D.70,70,70

3、如果一组数据-3,-2,0,1,x,6,9,12的平均数为3,则x为( ).A.2 B.-1 C.1 D.0

4.已知数据x1,x2,x3的平均数为a,数据y1,y2,y3的平均数为b,则数据3x1+y1,3x2+y2,3x3+y3的平均数为( ).

1 A.3a+b B.3+a+b C.+b D.3(a+b) 3

二、解答题

1.某车间甲班的10名工人加工零件,每人完成的件数分别是13,13,16,16,19,21,19,17,19,17.求这班工人日产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2.某宾馆有150元客房16间,198元的客房32间,258元客房24间,328元客房12间,问该宾馆客房的平均价格是多少元?客户价格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元?

回顾与思考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回顾思考本章内容,进一步掌握一些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整合本章所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难点:加强对各统计量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思考:

1.如何收集数据?

2.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有哪些?

3.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几个步骤是什么?

4、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用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针对以上问题,让学生逐个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补充说明。

二、建立本章知识框架图

(出示投影1)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章知识框架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内容,建立知识体系。

三、巩固练习 1

(1)30,50, (2)100,180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检查,针对学生答题情况及时纠正。

注意:通过本题训练,掌握中位数的求法.

2.在一次物理测试中,1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80,70,95,80,70,70,85,80,60,75,求这次物理测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教师归纳:通过本题训练,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出现的次数,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3.据报道,某公司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

职务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经理管理员职员

人数 1 1 2 1 5 3 20

工资 5500 5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求该公司职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

(3)你认为哪个统计量更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结合此问题谈一谈你的看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上述问题,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的统计意义,提醒学生对于问题(3)中位数和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

四、随堂练习

-

选用课本P179复习题六.

五、小结

通过本节回顾与思考,熟练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概念及其计算,能够在具体问题中,理解其统计意义。

六、作业

1.课本P179复习题六.

一、填空题.

1.1,2,3,0,1这5个数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等于。

2.从甲、乙、丙三个厂家生产的同一种产品中,各抽取8件产品,对其

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3,4,5,6,8,8,8,10.

乙:4,6,6,6,8,9,12,13.

丙:3,3,4,7,9,10,11,12.

三个厂家在广告中都称该种产品的使用寿命是8年,请根据调查结果判断厂家在广告中分别运用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哪一种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

3.以6个连续奇数为一组的数据中,其中位数是22,则这组数据是

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1.一组数据2,4,6,a,7,9的平均数是6,且a、b满足关系式|a-2|+(b-5)2=0,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

(1)求这15(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据的描述.

难点:数据的整理。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统计图能形象地刻画数据,常用的统计图有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事物的绝对数量。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2.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的常用方法有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数值代表值,它刻画了这组数据整体的平均状态。

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数值大小的中点,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个,中位数是将数据按大小排列后,位于中间的一个;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个,中位数是位于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值。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二、做一做

-

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湖南总人口为6440.07万,其中0~14岁的人口为1427.51万,65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为469.38万,请制作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两部分人口占全省人口百分比。

教师提示;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是:

(1)先计算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2)算出与各部分百分比相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

(3)取适当半径作一个圆,用量角器画出各扇形的圆心角;

(4)注明各扇形所表示的内容和所占百分比,并用不同标记加以区别;

(5)写出统计图名称。

学生活动:学生按上述步骤完成此题.

2.已知一组数据23,25,20,15,x,15,若它们的中位数是21,那么它们的平均数和众数是多少?

分析:根据中位数的意义可确定x,x确定之后,平均数和众数就不难求出。解:除x外,其余5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是15,15,20,23,25,由中位数是21,因20+2320+x为≠21,可知x应在20之后23之前,所以=2l,解之得x=22. 22

所以,这组数据为15,15,20,22,23,25.

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美术教案 教材学段:七年级上册 任教班级:C156、C157、C158 教师姓名:段吉成 所属学校:茶陵县潞水学校 2011年下期 目录 第一课你我他 1 第二课我的故事 2 第三课向日葵 3 第四课梅竹精神 5 第五课花圃7 第六课和平鸽9 第七课灯与光11 第八课门12

第一课你我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式,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欣赏作品以及指导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人物的脸形和表情。 【教学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教学课时】共2课时 【课前准备】各种特征的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同桌之间相互说说对方的特征。 2、说说对方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仔细观察,你的同桌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型等)。 4、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二、新课教学 1、作品分析:宫六朝的一副素描作品——《小女孩》 出示作品: 学生观察、讨论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小女孩》。 2、作品分析:罗中立的一张油画作品——《父亲》 出示作品: 学生观察、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3、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让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4、教师发一些头像素描作品(复印件),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把老农的质朴、善良、勤劳的品性生动地表现出来。 5、临摹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副画家的肖像画作品来临摹,仔细地体会画家的用笔技巧。(教师行间指导:表扬较为好的,纠正差的。) 三、本课小结 1、本课教学内容概述。 2、本课学习情况小结。 3、布置下节课任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讨论,作业也完成得不错,但有的同学在临摹作品时没有仔细观察,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同学的作业有什么问题? 二、教学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官的比例关系,重点关注五官在不同角度观察时的特点。 2、和学生一起分析人的眼睛、鼻子、嘴巴在正面、3/4面、侧面观察时的特点,使学生感受结构关系,培养体积观念。 3、展示凡·高、毕加索、莫迪格利阿尼等画家的头像作品。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15.1数据的收集测试题华东师大版

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5.1 数据的收集 1.进行数据的收集调查时,在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对象后一般还要完成以下4个步骤:①展开调查;②得出结论;③记录结果;④选择调查方法.但它们的顺序弄乱了,正确的顺序是( ) A.④①③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2.要调查某校学生周日的睡眠时间,下列调查对象选取最合适的是( ) A.选取该校一个班级的学生 B.选取该校50名男生 C.选取该校50名女生 D.随机选取该校50名学生 3.下面哪项调查适合选举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 ) A.谁在2015年亚洲杯足球赛中进球最多 B.5月1日是什么节日 C.谁在学年度期末考试中取得第一 D.谁最适合当班长 4.想知道你班里的同学如何处理压岁钱,你必须调查,然后再加以总结,那么: (1)你调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调查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感兴趣的是调查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打算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A.16人 B.14人 C.4人 D.6人 6.某校有500名学生参加外语口语考试,考试成绩在70分~85分之间的有120人,则这个分数段的频率是( ) A.0.2 B.0.12 C.0.24 D.0.25 7.在一次调查中,出现A种情况的频率为0.4,其余情况出现的频数之和为30,则这次调查的总次数为( ) A.12 B.18 C.50 D.75 8.某体育老师将本班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进行整理后,分成5组,已知从左到右4个小组的频率分别为0.05,0.15,0.30,0.35,第5小组的人数是9人,则参加这次测试的学生有( ) A.60人 B.55人 C.50人 D.45人 9.八(1)班共有55名学生,其中男同学28名,为计算该班女同学的身高应收集________个数据. 10.数字11001000100001110001中,1和0出现的频数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11.某校500名学生参加生命安全知识测试,测试分数均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100分数段的频率分布情况如表所示(其中每个分数段可包括最小值,不包括最大值),结合表中的信息,查得测试分数在80~90分数段的学生 12.某校八年级(1)班的40名学生中,13岁的有5人,14岁的有20人,15岁的有14人,16岁的有1人.(1)填写表格; 人.

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1、你、我、他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的: 1、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人物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3、让学生能大胆表现自己或同学的头像特征。 教学重点: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学具准备:肖像画复印件和绘画工具等。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同桌之间相互说说对方的特征。 2、说说对方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仔细观察,你的同桌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型等)。 4、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二、新课教学 1、作品分析:宫六朝的一副素描作品——《小女孩》 出示作品:

学生观察、讨论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小女孩》。 2、作品分析:罗中立的一张油画作品——《父亲》 出示作品: 学生观察、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3、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让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4、教师发一些头像素描作品(复印件),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把老农的质朴、善良、勤劳的品性生动地表现出来。 5、临摹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副画家的肖像画作品来临摹,仔细地体会画家的用笔技巧。 (教师行间指导:表扬较为好的,纠正差的。) 三、本课小结 1、本课教学内容概述。 2、本课学习情况小结。 3、布置下节课任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讨论,作业也完成得不错,但有的同学在临摹作品时没有仔细观察,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同学的作业有什么问题? 二、教学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官的比例关系,重点关注五官在不同角度观察时的特点。 2、和学生一起分析人的眼睛、鼻子、嘴巴在正面、3/4面、侧面观察时的特点,使学生感受结构关系,培养体积观念。 3、展示凡·高、毕加索、莫迪格利阿尼等画家的头像作品。 (在表现人物形象特征时,可以恰当地夸张局部特征,更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特点。) 三、练习 1、为自己或同学画一副肖像画,注意人物特征的把握,大胆的表现。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习作展示:选出特征把握较好的作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 四、小结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用画笔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人物的特征不仅可以通过脸型、五官、发式、神态表现,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服装、道具等多方面体现出来。可见,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生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5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课题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三种统计图的功能及其特点; 2.让学生能针对实际问题和收集到的数据的特点,选择科学的统计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结合各种统计图,让学生学会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会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和计算. 【学习重点】 能根据图表获取信息. 【学习难点】 从各种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作出判断.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互研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方法:读懂统计图表,从统计图表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知识链接:1.在条形统计图中各部分的数据总和等于总频数; 2.所有的频率总和等于1; 3.所有扇形的圆心角的总和等于360°.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回顾:1.常用的统计图有: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2.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3.扇形圆心角的大小等于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乘以360°.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 阅读教材P139~P142,完成下面的内容: 归纳:(1)常用的统计图有: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2)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组成部分的数量在总数量中所占份额的大小;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数量特征;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反映出数量随时间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范例:2006~2014年淮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如下表: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人均收入1634 2302 2709 2948 3185 3345 3510 3701 4012 (1)通过上表数据信息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什么变化? (2)上表中2010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专题训练 (新版)华东师大版

15.1 数据的收集 15.2 数据的表示 专题一统计图的选择 1. 某农场中学八年级的同学就每年过生日时,你是否会向母亲道一声“谢谢”这个问题对 (1)请你整理上述数据,填写下表;(频率精确到0.0001) (2)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这组数据; (3 专题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 学期结束前,学校想知道学生对这学期的营养配餐的满意程度,特向全体学生(1200 (1)形象地作出反映此调查情况的统计图;

(2)计算每一种反馈意见所占总人数的比率,并作出扇形统计图; (3)你认为本次调查结果对校领导挑选午餐供应商有影响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解:(1) 回答内容频数频率 是10 0.1515 有时17 0.2576 否39 0.5909 (2) (3)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现在的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比较淡薄,学校和社会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我们首先应当从自己做起.(答案不唯一,只要有积极意义即可) 2. 解:(1)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

(2)非常满意: 300 100%25% 1200 ?=;满意: 400 100%34% 1200 ?≈; 有点满意:100 100%8% 1200 ?≈;有点不满意: 100 100%8% 1200 ?≈; 不满意: 220 100%18% 1200 ?≈;非常不满意: 80 100%7% 1200 ?≈.扇形统计图如下: (3)应该有影响.从收集到的数据看,反馈意见偏向满意的为800人,占总人数的2 3 ,所 以这家食品公司的午餐还是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首肯,但是,数据同时也表明有1 3 的学生对 这家食品公司表示了不同程度的不满意,所以如果继续选择此公司,那么应该要求它进一步改善服务,要是以前做过这样的调查,那么可以将此结果与以前的作比较,然后综合考虑价格等其他因素,作最后决定.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_教案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的方法进行,并填好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上册, 教案, 美术 课题: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1课你、我、他 一、教材分析(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1课你、我、他) 初中美术教案本单元依据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设置,学生通过描述、分析、感受、尝试来学习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1课你、我、他 本课初中美术教案是入学后美术课的第一个教学单元,有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捕捉人物特征,关注身边的新同学,帮助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并发展艺术感知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以往教学中的人物素描课侧重学生对人物造型、比例、结构的掌握,这个要求对初中学生而言有相当难度。依据课程标准模糊学科界限,降低专业要求的精神,本课更为强调培养学生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能力,通过人物头部的描画来捕捉人物形象、性格、精神状态等特征。 教材“活动一”安排学生观察、描述同学的相貌特征,尝试用相机捕捉同学最有特征的瞬间,其目的让学生细心观察人物特征,形成一定的视觉感受。教材首页呈现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图片,具有亲切感,以利于进入教学情境。配合教学选择宫六朝的人物头像画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如可表现人物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特征,和学生一起探讨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有效地促使学生能较准确地说出身边同学或绘画作品人物特征。 教材学习活动安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学习“活动一”已有感知的基础上设置第二个学习活动,临摹画家的人物头像作品,分析人物特征,体会用笔技巧,学生通过初步体验,感受人物头像的基本画法,为“活动三”作准备。教材提供利用多种材质表现的范图,使学生对不同媒材的表现效果有一定认识,而且难度上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活动三”是本单元的重点,即让学生自主表现,为自己或同学画一张肖像画。教材用设问的形式引发学生对表现方法的思考,鼓励其采用夸张的手法大胆表现,使学生感受造型的乐趣。教材所附学生作业有一定示范作用。 “评价建议”一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掌握提出相应评价标准,以供学生、教师参考。 资料库对教材中出现的“肖像画”概念作出解释。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不司画种的头像作品,引发学生对绘画种类、造型手段、表现效果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学生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初步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 ◆学生能尝试运用一定的方法,大胆地表现同学的特征。 ◆学生能在交互活动中关爱他人、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思路 教材篇首提供的学生照片不是范图,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起提示作用,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活动一的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己拍摄照片,在课堂上交流。人物头部特征主要通过脸型、五官、发式表现是教材突显的知识要点,教材提供了画家的头像素描范作,以及局部放大图例,教学过程中可选择重点分析。通过交流、欣赏、分析进入活动二的临摹练习,教材提供难度适宜的素描头像范例,在表现手法上提供不同样式以供学生参考。在教学提示和活动三的要求中提到夸张手法的运用,可以通过教材图例分析,还要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讲解。教材中提到肖像画这一概念,以及提供的半身、全身的人物画范图,只是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重点还是强调人物头部特征的捕捉。 本单元学习需在欣赏感受中体验绘画作品的造型语言,因此范图的选择很重要,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导入注意以情动人,以趣启智,‘结合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尝试。相互分析同学特征的环节应有效控制课堂,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避免攻击性的语言,培养学生健康友好的心态。 安排学生户外拍摄照片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能合理安排拍摄工具,有效控制教学进度。活动要有计划、有组织进行,首先明确学习活动要求,讲解摄影中的技术问题,然后分组安排组长,对其下达任务并要求及时反馈信息,最后强调纪律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很多,而围绕着“同学之间的相互描述、相互表现”来组织教学是本单元较为理想的一种方式,因为对身边同学的表现会让学生觉得亲切、有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提高学生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同学之间的相互描述、相互表现”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围绕描述同学相貌特征展开,可以通过学生户外拍摄的同学照片展示,或学生自己准备的照片交流,对同学的五官、脸型、发型等特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基础,教师在学生描述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和启发。接下来学生对同学的相貌描述转化到对美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物题材的绘画作品往往通过对人物的面部刻画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在感受人物特征通过什么方面体现的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对范画作深入交流,加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为临摹作品做准备。第三个学习活动应重点讲解夸张手法在人物特征把握中的运用,教学中对夸张手法结合范图分析,同时可以对不同材质表现的不同画面效果有所对比,丰富学生的造型手段。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涉及对五官的角度和形态特点的分析,使学生把握基本造型特点。学生在“活动三”中尝试为自己或同学画一张肖像画,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表现手法大胆表现。学生作业减弱对造型、明暗的要求,强调学生对人物特征的把握,以及学生的独特个性表现。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1课你、我、他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说出同学以及绘画作品中人物的特征,关注学生作业是否突出了人物特怔,同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合作精神也是评价的重点。对个性表现应予以肯定,并使学生明确提高的方向。鼓励学生参照教师提供的评价指标或教材中的评价建议自评、互评。 四、教学选择 教学可以按照学习活动设置安排课时。教材活动一安排学生观察同学特征,并尝试用照相机去捕捉同学特征。学生利用照相机观察体验,数码相机是最佳选择,便于及时在课堂上交流。这一活动的实施需要一课时。 教学也可以用两课时完成,第一、第二个学习活动作一课时安排。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照相设备、场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户外教学可能难以开展,可安排课外完成,把拍摄的照片发送到校园网内的班级电子邮箱,或把自己满意的照片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通过分析、描述、感受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学建议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本课围绕头像表现这一主题,设置了描述特征、临摹作品、尝试表现三个活动。教材中提供的部分图片资料只是起提示、参考作用,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使用。教师在图片选择方面要作充分准备,教学导入图片可选择本班学生的头像照片,满足学生兴趣需要,选择的分析范图要大而清晰。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本单元是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教学单元,良好而融洽的气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并收集原始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单 位),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数学思考: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 作。 4、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随机原始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数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设疑生趣、导入活动。 1、介绍朋友,以疑激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课件)“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贝贝。你们想玩一个心理活动的游戏吗?它可以判断你是不是一个稳重的人,不过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2、收集整理,汇报方法。 “瞧!停车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是多少呢?” (1)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某停车场各种机动车停车情况:(课件出示) 摩托车:3辆大客车:5辆小汽车:9辆载重车:2辆 (2)我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的?(将机动车分类收集) 3、抓住起点,铺垫导入。 (1)发挥想象:你想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2)根据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分成了几栏?每栏画了几格? (“栏目”、“合计”各一格)推测:5、7种车要画几格?(合情推理) (3)你还能打算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一格代表几辆车? 导入板题:刚才大家统计得很好,为了玩好今天的心理测试游戏,我们进一步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一)数据的收集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精灵:“同学们真棒!静止的机动车数量大家会统计了,可是象这样运动中的机动车数量又该怎样统计呢?”(演示机动车通过路口片断)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车子太多、不是一种一种的开过、速度太快……) 3、阅读分析,讨论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1)阅读教材:例1及收集数据部分。 (2)分析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3)汇报交流。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A、发挥分工合作的小组优势:制定好分工合作的方案。 B、采用正确的收集数据方法:根据机动车种类,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 ②描述画“正”字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

湘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6课让图表说话美术备课教案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 课题6、让图表说话授课时间第周 课型综合·探索课时第2课时授课班级201-205班总共2课时 教学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 力目标 能够理解图表中传递的信息,并学习对图表进行变化处 理。 方法与过 程目标 了解图表设计原则,在调查、设计图表的学习活动中, 能积极参与表意明确、有创意的图表设计。 情感与态 度目标 在图表设计与装饰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本课重点重点:图表的变化处理与装饰。 难点:突出形象特征创意图表的设计。 教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图表图片。学具:教材、制图工具等。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媒体运用 一、导入新课: 1、自主预习:教材p35—36的内容。 (1)思考填表:将食物消费状况图中的数据信息填入 表中(p35上) (2)“形象”激发灵感: ①菊花——花形图表、趣味图表 ②运动员形象——服装折线图表(体重变化) ③摄影图片统计图表(3)常见的统计图表:折线图、 柱形图、饼形图等。 媒体课件 二、讲授 新课: 常见的统计图表有;柱形图,折线图,饼形图等。 柱形图 媒体课件。

折线图 折线图有利于直观地表现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变化。 饼形图 能利用面积大小的不同,直接反映出数据之间的量比。

图表制作要求: 1、表示不同数据的颜色区分要明确。 2、要有必要的文字与数字说明。 3、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有趣的图形。 4、制作工整美观 三、主动参与,学生创作:1;我们班有44位同学,男生有19人,女生有25人,你 会用什么图来反映这种情况? 2;本学期你们进行了6次数学小考试,你的成绩与班上的 平均成绩变化,你会用什么图来表示? 3,你个人的单科成绩变化用什么图表最直观? 媒体课件。 四、展评 作品: 作业与课 堂评价 板书设计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学 回顾 与 反思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境图。

2、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出示班级学生体检身高情况。 生: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 师:我改怎样分析,才能看出身高情况? 生:先调查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 需要测量出每人现在的身高 查一下去年的身高记录,算出身高增长几厘米?分小组进行调查填表 生交流 2、师:请把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整理一下吧

增长高度6cm及6cm以下,7、8、9、10及10cm以上人数(人)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你有什么发现? 三、结论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整理数据,把数据用统计表进行汇总,然后绘制出统计图。 四、课堂练习 1.将全班同学分成3组,测量本组同学的头围,然后回答问题。 (1)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记录测量结果? (2)涂一涂,填一填。 2.王阿姨的冷饮店8月份第二个星期卖出冷饮情况记录如下:

项目矿泉水雪糕果汁酸奶 数量10箱8箱4箱5箱 (1)涂一涂。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王阿姨,打算怎样进货?说说你的理由。 3.在全班进行一次“妈妈的属相”小调查。 你发现了什么? 4. (1)准备一张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纸和一些硬币,与小组同学一起做搭拱形纸桥的实验。

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美术教案

湘教2012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授课教师:_________

第1课画画你我他 一、教材简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通过欣赏、感受、体验“漫画自画像”的方式,尝试学习人物头部特征的表现方法。本课旨在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捕捉身边人物的典型特征,强调通过人物头部特征的刻画来捕捉人物形象、性格和精神状态,发展艺术感知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本课教学内容分为“漫画自画像”和“画画好伙伴”两个部分。“漫画自画像”是学习用漫画的形式表现自我,“画画好伙伴”是在活动一“脸形”、“头发”的画法之上,重点体验“五官”的画法和用笔技巧。 二、课时安排约2课时 学习活动一:漫画自画像 1课时 学习活动二:画画好伙伴 1课时 第 1 课时 年级学期教学案

第 2 课时 年级学期教学案 课题:学习活动二:画画好伙伴班级:设计人:审核人:

第2课卡通故事 一、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依据课标“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基本理念,选择学生喜爱、熟悉的卡通艺术展开教学。现代生活中,卡通以其鲜明的主题,典型的形象,幽默风趣的造型,简洁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生活,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本课主要学习用卡通艺术形式来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具有通过用形象语言反映生活,抒发和传达作者情感观念的作用。本课设置了两个学习活动,重点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卡通的特点、表现手法和特殊语言。并通过卡通形象的创作,编绘小故事的尝试练习,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课时安排约2课时 学习活动一:“卡通形象造型特点”和“卡通人像的绘制方法” 1课时 学习活动二:编绘卡通小故事 1课时 第 1 课时 年级学期教学案 课题:学习活动一:“卡通形象造型特点”和“卡通人像的绘制方法”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单元试题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单元试题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座号____ 一、填空题:(每题2 分,共24 分) 1、在数字102030中,“0”的出现的频数为____。 2、小明1 分钟内投篮75 次,共进了45 个球,则小明进球的频率是____。 3、常见的统计图有_____,_____,_____三种。 4、用_____统计图,可较直观的反映某市五个区占地面积与全市总面积的对比情况。5、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有的同学不及格,那么这次考试的及格率是____。 6、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动画片,这个事件是_____发生的。 7、在股市交易上,为了让股民清楚、直观地了解某种股票的涨跌情 况,那么使用的统计图是_____统计图。 8、如图,某校学生年龄的扇形统计图,14岁的人数占____%。 9、若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是99.9%,则它是____发生。(填“必然”、“可能”或“不可能”)。 10、写出一个必然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某班学生的一次考试进行统计,90~99分的学生有10 名,这一分数段出现的频率为0.2,则该班学生有___ _人。 12、如图,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 时,指针落在____区域的可能性较大。 二、选择题:(每题3 分,共18 分) 1、能够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的是() A、频率 B、频数 C、频率和频数 D、以上都不是 2、如图是我校初一学生到校方式的条形统计 图,根据图形可得出步行人数是总人数的 () A、20% B、30% C、50% D、60%

3、在一个口袋中,装有 5 个黑球,2 个白球,任意摸出一个球,则( ) A 、可能摸到白球 B 、只能摸到黑球 C 、只能摸到白球 D 、不可能摸到白球 4、要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应选择( ) A 、条形统计图 B 、扇形统计图 C 、折线统计图 D 、表格统计 5、太阳绕着地球转是( ) A 、不可能的 B 、不太可能的 C 、可能的 D 、可能性很小 6、任取一副扑克牌,如果任意抽取一张,抽到大王的机会是( ) A 、不可能的 B 、必然的 C 、介于 1 和 0 之间 D 、有一半可 能 三、解答题:(每题 8 分,共 48 分) 1、某校某班共有 40 位同学,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将成绩分为A 、B 和C 三级,根据表 中已知信息完成统计表。 2、我校为了解一个年段的学习情况,在这个年段中抽取 50 名学生,对某学科进行测试,将成绩整理后如右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70-79分出现的频率为____。 ② 90分以上的人数(包括 90 分)有____人。 ③ 本次测试 50 名学生成绩的及格率是____。(60 分以上为及格,包括 60 分) 3、小明的书架上有一些书,其中三分之一是学习参考书,六分之一是学习工具书,剩下 的都是科普书,根据这些信息,请你作出表示每一类书籍所占百分比的扇形统计图。 4、初一年三班同学在“你我同心,抗击洪灾”的募捐活动中,自愿捐款情况如下: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生2:起立表示。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生2:不能都不举手。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1.全班共有()人。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庆市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5.1 数据的收集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课题名称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三维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很多事都是以数据来说话; 3、初步了解频数、频率与实验总次数的关系; 4、学会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5、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重点目标(1)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 数据的分析整理;(2)如 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 认识数据;难点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学生的自 主、合作能力。 导入示标知识设疑: 从我们身边中的事说起, (1)中共中央刚召开“十七大”,“十七大”的代表是如何产生的?你知 道吗?这样的产生合理吗? (2)你们最喜欢哪一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3)班里关有没有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学? (4)你知道班级中谁是最受欢迎的人吗? …… 对于上面种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得到结果?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1)数据有用吗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收集数据,也就是说“数据”对我们的生活是太重要啦,所以,收集数据有助于我 们作出民主的决策,也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者事实。 学做思二:(2)数据的收集 假如我们要选出班级中最受欢迎的同学,我们有哪些步骤?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结论,并交流。 总结:

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选出最受欢迎的同学; 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全班同学; 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民主推荐的调查方法; 第四步:展开调查——全班同学进行投票; 第五步:记录结果——唱票; 第六步:得出结论——统计,票数最多者当选。 在上面的推选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数据收集及分析整理的过程,即,明确调查问题————数据的用途; 确定调查对象————数据收集的范围; 选择调查方法————收集数据所采用的方法; 展开调查——————数据收集; 记录结果——————数据整理; 得出结论——————数据分析; 学做思三:(3)频数、频率 不妨假设,班级中进行民主选出最受欢迎的同学,得票如下: 被选人林天王地谢民…… 唱票记录正正一正正正正正正正…… 得票数11 15 20 …… 得票名次 6 2 1…… 从上面的得票中,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全班同学的心目中,“谢民”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同学。 在唱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谢民”出现的次数更频繁,为此我们有: 概括:频数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三下 统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公开课教案)

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简单的数据汇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8页例1和想“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学会把按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感受不同数据总体所蕴含的信息既有所不同,又存在关联。 2、使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不断增强收集和运用数据的意识,积累理解和分析数据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数据的汇总和分析。 教学难点:产生数据汇总的需要,理解数据汇总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小组的记录表。 2、有数字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中的简单的数据汇总。(板书课题) 昨天是6月3日,是丽萨的生日。(出示蛋糕图)好朋友给他庆祝时,她发现有几人也是6月出生的。于是,丽萨认为6月出生的人最多。 提问:你认为她说得对吗?(有可能对,有可能不对,说不准) 师小结并过渡:要判断丽萨的想法对不对,不能凭感觉下结论,要用数据来说话。下面,就让我们收集一些数据,来验证小华的想法是否正确。 二、数据整理、汇总。 1、数据收集、整理。 (1)明确问题。 ①师:请问,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切换) 生说。(4—5人) 师:那我们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显示)

②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 师: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 师:还有谁想说? 确定方案:下面,我们就按“先小组调查,再全班交流”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点例题)。请大家一起读。 (2)调查、收集数据。 师:这是一张小组调查表。 分组调查之前,请看活动要求。 (出示要求:)小组活动要求: ①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组长组织并分工。 ②记录员把调查结果填写在小组调查表中。注意检查:表中人数之和是否 等于本组总人数。 小组收集、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书写灯片) 师: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数据。 你们组的同学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4)比较3个小组调查表。 师: 3个小组的结果一样吗?想一想,为什么不同? 说明:因为调查的小组不同,也就是对象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板书:对象结果)齐读 2.分类汇总、分析。 (1)了解数据汇总。 引导思考:我们已经完成了每个小组出生月份的数据(指灯片),要想得到全班同学出生月份的数据(显示汇总表),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停顿)生:把3个组的数据合起来。 师:对,要想得到全班同学出生月份的数据,我们就要把小组的数据进行汇总。想一想,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