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边疆学派

边疆学派

边疆学派
边疆学派

边疆学派

一、19世纪末在美国史学中出现了边疆学派,又称中西部学派。

二、代表人物是弗雷德克里.特纳(Frederick J Turner)。

弗雷德克里.特纳(Frederick J Turner)(1861—1932),1884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毕业,1889获得威斯康辛大学硕士学位,1890年荣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博士学位,1892年被评为“教授”,1910年被哈佛大学聘为教授。

三、边疆学派的观点:

1893年12月26日,对美国史学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日子,在美国史协会上特纳宣读论文《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The significant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系统阐述了西部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奠定了边疆学派的基础,是美国史学的转折点,提出了崭新的学说,颠覆了美国史学的传统观点(美国起源于欧洲说)。

传统对于美国的解释,美国起源于欧洲,称之为“生源说”,”(germ tleery)美国的历史及其制度是欧洲的延续,甚至延续到“日耳曼种族”,此解释忽略了美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

特纳认为不能用“生源说”来解释美国历史,特纳所指的边疆是指未被开垦地区,广大自由土地的西部,这一直向后退缩的边疆是美国发展的关键。由于殖民地人民的推进,是原始与文明,自然状况与文明,野蛮与教化,初步与复杂不同文化的混合点,对双方起到新陈代谢变化的作用。前者不可避免地让位于后者,表现为人征服了自然和

文明的到来,在单纯的和毫无生气的大陆上,不断向前推进的边疆留下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系统,这整个过程,不但使人和制度摆脱了欧洲,而且促进人和制度的美国化,因此,美国是经济,政治,文化力量与美国独特地理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美国历史上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由此得出,美国历史的发展是不断扩张的。

四、特纳的观点影响美国史学30多年,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史学家。

1、贝洛特评价特纳

从1893年到1932年,在美国历史写作和研究方面,没有一个人比特纳发挥更为深远的影响。

2、1948年美国历史学家理事会推荐6名已故的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特纳被推荐为第一名。

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_王连旗

第26卷第4期2014年12月塔里木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arim University Vol.26No.4 Dec.2014 ①文章编号:1009-0568(2014)04-0036-06 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 王连旗1,2包朗1* (1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2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屯垦戍边是历代中央王朝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屯垦戍边在西汉首开统一西域大幕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汉朝的西北屯垦戍边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维护了汉朝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边疆安全和稳定,有效地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和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古代边疆的安全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当今的国家西进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朝;西北地区;屯垦与边疆安全 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0568.2014.04.007 The Settlement Strategy and Border Security of the Northwest in Han Dynasty Wang Lianqi1.2Bao La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s,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843300) (2The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Frontier National DevelopmentResearch Center, 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843300) Abstract The exploitation of virgin land in border area by troops w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many dynasties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the northwest frontier,the Settlemen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open the first western big screen in the unified process,the Settlement strategy of the Northwest guaranteed the supply of the rations and solved the difficult rations trans-portation,the Settlement strategy reduced the burden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maintained the security of the Han Dynasty North-west frontier regions;as well as smoothed SilkRoad and promoted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the Settlement strategy of the Northwest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rontier of ancient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west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SilkRoad Economic Belt has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Han dynasty;Northwest Territories;settlement strategy and border security 维护西北边疆安全是历代中央王朝的重要战略目标,在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策略中,屯垦戍边是比较成功的战略,学界从移民、军垦制度、地方治理与开发、生态变迁、军事防御诸方面对汉代西北屯田进 ①收稿日期:2014-03-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XMZ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招标项目(090114B03);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TDSKBS1201)。 作者简介:王连旗(1971-),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边疆非传统安全研究。E-mail:2316508078@qq.com *为通讯作者E-mail:1978861016@qq.com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导入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认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认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认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后,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中国边疆

现在国外媒体一直惊呼中国崛起了现在国外媒体一直惊呼中国崛起了!! 但是他们一边叫喊却是一边在无耻的啮噬着中国的领土耻的啮噬着中国的领土!!找张中国地图看看吧中国地图看看吧!!边疆千疮百孔边疆千疮百孔!! 今天在此清点一下中国边疆的失地.。 一、中国未收复领土 台湾台湾((中国内政中国内政)):中国固有领土,却碍于美国、日本迟 迟不得收复!失去台湾中国将失去一半海洋国土。 二、主权在中国却被他国占据 1. 东海钓鱼岛东海钓鱼岛:: 钓鱼岛是台湾省附属岛屿,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早在15世纪就已归中国管辖,这已为大量历史文献所证明。而日方却强词夺理,声称钓鱼岛是位于冲绳岛西南的小岛屿。根据当年归还冲绳协定而属于日本,是日本固有领土。日本一些人所谓在1895年已将该岛“编入日本领土”的说法,实际上是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其窃取的。日本在1945年投降后,按波茨坦公告,钓鱼岛与台湾已一并归还中国,理所当然

是中国领土。1996年7 月14日,日本政府单方面采取措施,加速钓鱼岛等岛屿的日本国土化。东京都内的一个政治团体在钓鱼岛上设置了灯塔。 钓鱼岛虽然不大,但周围石油储量30-70 亿吨,年捕鱼量15万吨。日本争夺钓鱼岛目的就是通过侵占岛屿与中国平分东海大陆架,多占中国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获得15万吨以上的渔业资源,攫取中国东海海底油气资源的一半多。妄图在军事上实现“千海里防卫”的设想。据此,将其防卫范围由冲绳向西推远300 多公里,对中国沿海地区实施舰、机抵近侦察和监视。而且还可以削弱台湾回归祖国后台湾海峡军事功能的发挥,大大不利于我东南沿海的安全,同时也会对我跨出第一岛链的未来海上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 2. 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 印度与我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并坚持不合理的领 土要求。目前,双方边界全长1700公里,双方争 议地区有8 块,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 段9 万平方公里、中段2 千平方公里均为印方控 制,西段3.3 平方公里为我方控制。 印度1947年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 侵占中国的部分领土,还进一步扩大占领范围。 到1951年前后,印度军队先后侵占了中印边界东 段传统习惯线以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 南约9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中段2000平方公 里以及西段的巴里加斯,并企图侵占西段的3.3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印度政府还私自改画地图,把已占领和想占领的中印边界东段、中段、西段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 : 3. 南海南沙群岛 南海南沙群岛:

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的五个阶段

(一)论文题目 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的四个阶段(二)论文提纲 1.选题依据(100字) 2.框架设计:(150字) 3.指导教师指导意见:

论文等级评定 (三)论文正文 摘要: 本篇论文记录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边疆问题,并将其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起始阶段(1949-1965年)、挫折阶段(1966-1976年)、初步发展阶段(1977-1987年)、深入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我们所经历的边疆问题以及我们所采取的自卫行动或者是解决措施。并对边疆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 边疆、近代、侵略、少数民族 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其发展到清朝前期的时候,我国辽阔的疆域基本上已经确定下来了。据资料显示,我国疆域东面到库页岛和鄂霍次克海领海,西到葱岭,北到外兴安岭,南到南沙群岛。在我国广袤的疆域内,既有中原内陆,也有边疆地区。我国的边疆包括陆疆与海疆。陆疆是指沿国界内侧一定宽度的地区,其要求一是要有与邻国相接的国界线,二具有自然、历史、人文诸多方面的自身特点。 我国的边疆地区十分的辽阔,居住着汉族和众多的少数民族,气候和地貌与中原内陆也有很大的不同。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后,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开始压在中国身上,中国大片边疆的领土被割占。随着边疆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以此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而关于近代边疆问题的讨论反映了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近代士林风气的变化和爱国知识分子要求发愤图强的强烈愿望。这些讨论激发了当代人们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是存是亡的关心, 使人们更加关注边疆,更加迫切的去了解我国所经历的历史和现在的现状,去找寻富国强兵、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 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幅员辽阔的边疆地区在中国政治外交、经济以及民族团结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解决好边疆地区的问题是从古到今国民所面对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来,受国内外政治形势以及学术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起始阶段(1949-1965年)、挫折阶段(1966-1976年)、初步发展阶段(1977-1987年)、深入发展阶段(1988至今)。[1] 一、起始阶段(1949-1965年)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一直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而边疆地

《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专题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 一、课程意义和目标 开课意义: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为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可以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类别,是进行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基础。我国边疆地区具有较内地更加复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环境,历史地理学的基础性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对象是边疆学的硕士研究生,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原理和方法,学习跨学科方法和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并能将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等运用于边疆学的研究当中。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历史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学习历史地理学常用技术手段,如GIS空间分析、地图绘制等。 3、以研究专题为例,讲授多学科方法和多技术手段综合应用的实践。 三、教学大纲 专题一:历史自然地理学概论(4学时) 一、历史气候的变迁(2学时) 二、历史植被、水系和海岸线的变迁(2学时) 专题二:历史时期疆域政区的演变(8学时) 一、历代疆域的演变(2学时)

二、历史行政区域的演变(2学时) 三、西南边疆国界的形成与演变(4学时) 专题三: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4学时) 一、历代人口的迁移(2学时) 二、历代人口数量的增长(2学时) 专题四:历代边疆民族演变与开发(4学时) 一、历代边疆民族分布与演变(2学时) 二、历代边疆开发(2学时) 专题五:近代以来西南边疆的政治与社会(4学时) 一、土司制度与地方社会(2学时) 二、国外势力与西南边疆(2学时) 专题六:技术手段的运用与边疆学研究(8学时) 一、地图绘制与学术研究(2学时) 二、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入门(2学时) 三、社会网络分析入门(2学时) 四、数字方法与田野调查(2学时) 专题七:多学科交叉和多技术手段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4学时) 一、历史时期西南山地开发研究(2学时) 二、近代中缅边境越界案件研究(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目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论述边疆地区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边疆地区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边境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非凡,责任重大,教育事业发展迫不及待,发展边境地区小学教育就是“兴边富民”行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边境地区的的教育在学校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这许多突出的问题。由于边境地区大多数属于高寒山区、信息闭塞、交通相对落后、地理位置特殊,学校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突出,根据实习情况笔者选择云南省25个边境县中较有代表性的马关县做分析得出了: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质量低下;既懂本民族语言又精通汉语教学的教师缺乏,双语教学很难开展;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令人担忧;人口居住分散,撤点并校一方面规划不合理,导致适龄儿童上学困难,另一方面,许多寄宿制学校设施不配套,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面对边境地区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结合所学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分析总结马关县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得出解决马关县小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政府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和鼓励社会慈善捐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兼顾,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方便学生上学。本文以马关县为例提出解决边境地区小学教育问题的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云南边境;小学教育;问题;对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国家、社会、家庭都对教育提出了更细致、更严格的要求。小学教育是人生中接受教育的基础对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云南边境地区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马关县为例提出完善边境地区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同时为边境地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大多数的学者对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然而,像云南边境地区这样一个集农村与边疆一体的特殊环境下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依然是一片空白。本研究立足于云南边境地区存在的具体问题,选择马关县为例,结合笔者的实际调查及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找到了解决云南边境地区小学教育中存在问题切实可行的理论。 发展边境教育是建设和谐边疆的必然追求 。发展边境、促进边境的和谐就是边境边民自身发展的关键,当今是统一发展、共同发展的时代主流,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形成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能力、挖掘自身潜能,保证广大边民更好的生活和适应地区发展的需要,从而彻底改变贫穷的生活。 马关县属于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笔者根据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相关访谈及感受结合在校期间学习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提出解决边境地区教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二、云南边境地区概况及教育现状

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策

边疆地区的社会救助 一.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及现状: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政策和法律的规定,向那些因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目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救助的项目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①社会救助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中国的社会救济分为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两种。享受定期定量救济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城镇中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严重残疾人和未成年的孤儿和部分农村五保对象;符合救济条件的精简退职老职工;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需要特别给予救济的人员。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旨在使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援助。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中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城镇中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问题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城镇中的失业和下岗人员以及城镇中的困难家庭给予了特殊的救助,规定了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标准;另一方面,以2003年"孙志刚"案件②为契机,国务院废止了多年来施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审查办法》,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于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从抓、堵的管理模式转变了社会救助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救助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成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化,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依靠集体经济组织来给予保障。其中包括"五保户"制度。城市居民基本上被安排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比较好的保障,但是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农村。这些改革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大多数政策措施目前还在实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1985年,为了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确定了以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当时,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25亿人。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人。1991年,考虑到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的变化,为了更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将贫困线提高到300元,按这样的口径统计,当时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6000万人。到1993年制定"八七"扶贫攻关

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

《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 边疆研究 孙喆 2013-05-15 11:16:44 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4期 内容提要:边疆问题是贯穿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一个焦点问题,在“救亡”和“经世”两大思潮的推动下,中国边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34年以顾颉刚为首创办的《禹贡》半月刊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一部专业性学术期刊。其内容涉及多个知识领域,但毫无疑问,对边疆问题的关注给刊物本身增添了浓重亮丽的一笔,也集中体现了《禹贡》半月刊背后的学人们在社会巨变之下,是如何“在真实的学识里寻出一条民族复兴的大道来”的。 关键词:《禹贡》半月刊边疆研究/学术现实需要 作者简介:孙喆,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1936年,顾颉刚提出了“我国研究边疆学之第二回发动”的口号,认为:“但使国家因势利导,且有设计与分配工作之机关,则以其基础之学识与使用工具之能力均远胜道光间人,此第二回运动之收获必远胜于第一回可断言也。”①后来的学术界依顾颉刚的提法,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定义为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时期。因此,今天的学界在回顾这一时期的边疆研究史时,都不能不提及顾颉刚及以其为首的禹贡学会所作的工作。创刊于1934年的《禹贡》半月刊作为顾颉刚等人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

来,陆续发表了一些针对该刊进行研究的成果,或多或少都涉及了其边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禹贡》半月刊及其边疆研究的认识。但从总体上讲,这些研究成果以记叙性、纪念性或评介性文章居多,予以具体和深入分析者少。本文拟就其趋重边疆研究的时间、关注焦点和研究途径及其在“第二次高潮”中的地位做较为深入的考察。 一、从沿革地理到边疆研究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7月16日第7卷第10期后停刊,共出版7卷82期,载文741篇。②其内容涵盖丰富,并非单纯研究边疆问题,而是涉及历史地理、边疆和民族等多个领域。同时,如果加入时间因素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半月刊的研究范围其实还有一个动态的延伸和拓展过程,体现出阶段化的特征。当然,这些阶段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只不过在某个阶段,某个主题更为突出而已。 对于边疆问题,顾颉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关注。③学界也普遍承认《禹贡》半月刊的创立与当时强敌入侵、民族情绪高涨的社会背景及顾颉刚等人学术报国的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本文认为,至少从刊物初期的实际内容来看,离经世致用的主旨尚有一段不近的距离,倒是与顾颉刚等一直热衷的“古史辨”一脉相传,与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理路相去不远。④顾颉刚本人也说过:“这个刊物采用了‘禹贡’二字,因为《禹贡》篇是研究中国地理沿革史的学问的出发点。”⑤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半月刊文章多与古代地理考辨有关,涉及边疆的并不多。不过,顾颉刚在《发刊词》中,还是间接指出边疆研究的必要性及治学路径。“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又怎样可以取得根据呢……《禹贡》列在书经,人所共读,但是没有幽

浅谈边疆民族地区新闻教育

浅谈边疆民族地区新闻教育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学界与业界共同的重视与肯定。然而,在高校,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很重要,这关系到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今后的学与术相互转化的能力,也关系该专业从事学术科研活动的学生学术水平的高低。目前,南疆高校的新闻教育已经形成较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本文以教师在新闻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新闻史教学质量。 标签:大历史观;新闻史;南疆高校;教学质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南疆高校的新闻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的各类新闻专业人才,已经为新疆各级各类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南疆的新闻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地域限制,民族地区高校的新闻教育发展速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新闻教育是整个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而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首先来自于所接受的系统的新闻专业教育。对于从正规、系统的高校接受的专业新闻教育来说,这种教育是重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系统教学。 一、大历史观导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清华大学李彬教授提出,新闻史研究要转换基本的研究范式。第一是从微观的考据向宏观的把握转换。第二是从表象的观察向深层次的透视转换。第三是从事实的描述,相异的阐发转换,并认为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大历史观,即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力图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里揭示的一系列“全球化”命题为指导,同时吸取20世纪以来“新史学”的理论,针对全球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化、社会动因、专业背景、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等,展开全面系统分析,点面结合、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结合,以期勾画一幅有机的全球新闻传播史,从而既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又为我国新闻传播界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提供科学的历史参照。 在南疆高校中,对于本科层次的新闻史教学是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不想学,并不鲜见。我在近三年的上课情况统计中发现,教师备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两个班合班教学中,学生接收新知识的程度差异较大,重要的影响因素即基础知识水平的高低。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要有意识的导入大历史观,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更好地学生创设情景再现式教学。 实践证明,笔者在新闻史课程教学中,导入大历史观,在整个大历史观的背景之下,运用启发教学,情景再现,演示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新闻史的积极性。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原创)

6、中国古代边疆政策:(1)特点:①广阔的地域——分散发展演进后的统一。 ②多样的民族——自立发展基础上的融合。③悠久的历史——曲折发展过程中的连续。 ④复杂的问题——多重矛盾发展的叠加。 (2)两汉王朝的边疆政策 ①根据不同的边疆形势设立不同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②设立了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以长城为主干, 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了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 ③根据不同的边疆民族制定了不同的政策。(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3)隋唐王朝的边疆政策 ①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特点的边疆管理体系(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在北方的突厥故地有设置了单于都护府,在朝鲜半岛,联合新罗消灭高句丽和百济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而在西南交州方向又设置了安南都护府) ②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 ③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④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⑤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4)元朝的边疆政策 ①建立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行省、宣慰司都元帅府、驿站制度) ②设置专门管理系统以加强对吐蕃地区的统治。(帝师和西藏宣政院) 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地确立治边政策。(设置土司制度管理少数民族)(澎湖巡检司)(5)明朝的边疆政策:1368年明朝取消了元代在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作为专管西藏事务的机构,以及封赠西藏僧人为帝师的制度,建立了一套僧官制度,其最高级别的僧官称“法王”。法王和元朝帝师不同,不驻京,无管理全国教务的职权,也无固定领地,品级属荣誉性质,虽有高低,但互不统辖,且都不管政务。法王之下的僧官封号为“王”,他们各有领地,分别统辖一定区域,但互不统属,直接听命于中央政府。 (6)清朝的边疆政策 ①清朝统治者治边思想基本内容A.对汉族封建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进行创新和发展 B.从“中外一体”(指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的认识出发,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 C.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原则。 ②举措其内容要点如下: A.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 如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笼络安抚首重蒙古是清政府的基本国策, 并取得了有利于清政府统治的政治效果。(西藏方向,设置了驻藏大臣,与班禅达拉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在新疆方面,设置了伊犁将军。在蒙古地区,清朝设置盟旗制度) B.从治国需要出发决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 (7)在认识古代中国边疆政策时,有两个问题需予重视。 ①是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大一统”思想,几千年来浸润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无形却有形的强大的向心力。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并发展成为我们民族的政策思想定势,推动了我们民族的整体发展,同时在推动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清代的边疆治理。实现了由内边防务到外边防务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古代中国范围内的大小政权的边,可称之“内边”,所以古代中国传统治边主要是针对边疆内部的问题。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可称之为“外边”。 (8)原因: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百年中国边疆危机

百年中国边疆危机 鸦片战争后,一向封闭自足的中国门户洞开,欧洲列强在英国炮舰打开的缝隙中蜂拥而入,激烈地争夺在华利益。他们在东亚的利益常常彼此冲突,以至于各驻华使节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时刻观察其余列强在中国的举动,不使之侵犯到本国在华利益;而中国的内政反不在观察的重点范围之内。尽管列强都毫无尊重中国本身力量的意愿,但这种互相提防、制约也使不管哪一个大国,如果想不顾他国在华利益,独自吞并中国,都要遭到其余列强的联合反对。 1870年前后世界发生一连串重大政治变局:德国/意大利的统一和兴起、美国内战、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改革内政,并将扩张矛头从欧洲移向东方;而英法则分别忙于巩固自己的殖民地及与新兴列强竞争。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平稳成功,免遭列强干涉,与这一时代给它的运气不无关系:列强都没有腾出手来打断这个遥远列岛上的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中国则受困于残酷内战——太平天国战争死亡人数一般估计达2000万人。随后则是短暂的“同治中兴”和地方势力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体制内改革的最后希望破灭了,清王朝之后再也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等到1880年代末,西欧列强完成欧洲的瓜分,俄国也已在1885完成对中亚的占领,现在轮到了中国。毫不奇怪,下一十年就成为列强在华激烈竞逐的时代,1890年代因而也是中国近代边疆危机最严重的时代。 在19世纪末期,没有人怀疑列强会以更粗暴的手段对待中国。继甲午战争中令人沮丧地惨败于日本后,1898年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大灾年,接连向俄、英、德等过割让旅大、威海、九龙、胶州湾等地。在华的列强对了自身利益,进行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活动。德国为离间法俄同盟而支持俄国,而英国又支持德国1898年租借胶州湾,并且只要该地愈偏北,将愈“受英国人之欢迎”……“将使俄国独占华北沿海的局面宣告结束。”英国为阻止俄国势力过强,扶植日本,日本得到这一保证后,再无后顾之忧,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但战后不久,英国却出于遏制德国的目的,又于1907年与俄国结成同盟。那几年(1895-98),北京的总理衙门简直变成了交易所、公证所,经常挤满了带着译员的外交官,一连几小时、几天、几星期地在那里讨价还价,进行种种交易,核对和签署各项条约、协定、税率表、界桩和哨所清册等等,不时提高嗓门,“激动”起来,用五花八门的外交名词吓唬人,什么“郑重知照”、“严正声明”、“强烈要求”等等,目的在于以“严重后果”的前景使清朝官员产生“深刻印象”。(《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 例如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割占辽东,性子太急了,侵犯列强利益过快,俄德法三国就联合干涉,逼它把吞进去的再吐出来。其情形恰似一群恶汉各举刀叉瓜分蛋糕,彼此提防他人,如果有人切得过大过快,旁人立刻就要反制——虽然这种反制本身是因为他自己想吃蛋糕,但至少能保全相对还算完整的蛋糕,不至于切得太快。 至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当时还不是一个受尊重的势力。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第二天,法国驻柏林大使问德国人“美国将会怎么说?”后者回答道:“不会说什么的,要知道,他们既无海军,又无陆军。”德国人用欧洲的尺度来衡量美国,这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1900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在客观上是调和了一点列强在华的利益,这一政策构成此后百年美国东亚政策的核心:即不使该地区出现一个排他性的力量。 当然,天真地指望“以夷制夷”也未必成功,因为互相冲突的列强利益也能自我调整。这一点在1907年尤为明显。这一年3月,日俄签署第一次密约,分别承认对方在朝鲜和外蒙古的特殊利益,而“不阻挠此种关系之继续发展”;6月又签定日法协定,相互承认在中国的势力范围;8月,英俄相互承认对方在西藏、阿富汗的利益,并就划分伊朗的势力范围达成协议。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同步试题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同步试题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2课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参谋意见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事迹,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同学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家为国的优良传统;还要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王朝败给“弥睨岛国”日本的史实,增强忧患意识,明白“落后就要思进”.“落后就要思变”的道理。 自学流程 1.历史进入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为什么又起波澜? 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决心“亲自舆榇出关,誓与俄人决死一战”的人是谁? 世纪70年代日本曾将侵略魔掌伸向我国的什么地方之后,又将魔掌伸向哪一个邻国目的何在 5.“弥睨岛国”日本,曾与中国遭遇相似,为什么19世纪70年代后,反将魔掌伸向 我国? 6.《马关条约》的签定,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7.为什么说甲午战败使群体意义的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 世纪70年代,率军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是() A.曾国藩 B.曾纪泽 C.左宗棠 D.李鸿章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 A.清政府出兵朝鲜,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 B.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C.日本围攻平壤 D.日军进攻旅顺、大连 3.《马关条约》中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A.领土问题 B.赔款问题 C.开埠问题 D.宗教问题 4.在黄海战役中,志远舰管带壮烈捐躯,他是() A.冯子材 B.邓世昌 C.丁汝昌 D.左宗棠 5.造成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A.李鸿章避战自保 B.前线将领指挥不利 C.日军实力过于强大 D.清军战斗力差,献船投敌 二、材料分析 读右图,请回答: (1)右图中的人物是谁?

葛剑雄:中国近代的边疆问题

葛剑雄:中国近代的边疆问题 葛剑雄:各位下午好!正如主持人刚才所介绍,我本身专业是历史地理,现在的身份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我们研究历史地理有两块大的方面,一是历史自然地理,二是历史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中有一个研究领域,现代的说法叫'历史政治地理',传统的地说法称为'疆域沿革地理'。我们今天讲中国边疆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边疆是如何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正因为有这些问题,所以今天我们边疆地区存在着一些对我们不利的因素或者隐患。至于它有多大作用,我想大家根据事实都可以自己做出判断,我这里主要讲事实。请大家看地图,这是秦始皇统一后形成的疆域,(这个范畴)今天在我们中国国土范围之内,从公元前221年开始就形成了一个由中央集权管理的疆域。到了清朝,具体讲即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天山南北后,也就形成了像地图显示的由清朝统治的疆域,这个范围有1300多万公里。但到清朝末年时已经变化了。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地方,已经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条约以外的武力威胁、掠夺变成了俄罗斯的地方。还有一块地方是在外蒙古和新疆的西北,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成为了他们的地方,这是在1919年之前发生的。当年与今天中国

的边界、边疆地区相关的,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分别来看。贪污腐败是国家失地的内因一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外蒙古宣布独立并且入侵内蒙古。照理说,清朝在入关前,已经征服了蒙古并且跟蒙古结盟,蒙古也有八旗,整个清朝蒙古族的地位相当高,满蒙是一家,清朝的历代皇帝都要把公主嫁给蒙古的王公。为什么辛亥革命以后各方面独立了?一方面是它的内因。清朝后期为了巩固边疆,就在现在的内蒙古地区开始放垦,原来在一些陕西等地区的移民在内蒙古曾一度不能合法的落户,基本上是流动的,不是做买卖就是打零工,他们不能拥有土地,不能合法的在那里居留。放垦后就开放了,开放对巩固边疆是很好的,但的确也带来了新的矛盾,特别是对贫苦的牧民。因为汉人来了占了他们的土地,他们也不会农耕,王公贵族还能租地得好处,贫苦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生活基础,有的不得不迁移,外蒙古由此感到受到了汉人可能侵入的危险。清朝末年实行宪政、新政本身,现在大家都是肯定的,但也有些操之过急。贪官污吏趁改革、新政的机会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在客观上加重了外蒙古这些贫穷地区人民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之下,外因就起作用了。因为沙皇俄国一直处心积虑的要把蒙古分离出去,要占领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看到,如果外蒙古被俄国控制,等于在中国的北方中间打进一个棋子,东边可以控制东北,西边可以控制新疆,这边可以威胁到中国的首都北京。沙皇

20.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练习及答案

第20课.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_______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巩固了海防和国家的统一。 2.三蕃中首先反叛的是_______。 3.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_______,粉碎其勾结沙俄分裂祖国的阴谋。 4.乾隆时设置__________将军管辖漠北地区。 5.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_________多个民族,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6.清政府设台湾府时的在位皇帝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7.与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妄图分裂中国的是() A.沙俄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8.清朝前期,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是() A.伊犁将军 B.盛京将军 C.吉林将军 D.乌里雅苏台将军 9.设驻藏大臣的皇帝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0.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的作用是() A.代表中央政府管理西藏 B.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共同管理西藏 C.代表中央政府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D.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11.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疆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 B.东北到外兴安岭以北,不包括库页岛 C.北至西伯利亚 D.南包南沙群岛 12.清朝初年,康熙帝经过8年战争,平定了三藩之乱。请问,三藩是指哪三个藩王?如何看待康熙平三藩? (2)康熙帝平三藩的斗争是进步的,因为三藩拥兵自重,给清朝统治以严重的威胁;同时平叛三藩斗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3.乾隆帝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有什么意义? 典题精讲 例1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除了殖民势力 B.加强了边疆管辖 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巩固了清朝海防 变式训练下列史实不具有反对外来侵略性质的是() A.文天祥抗元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 例2 下列事件与乾隆有关的是() ①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②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 ③派兵平息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变式训练下列事件发生在顺治年间的是() A.设置驻藏大臣 B.册封五世班禅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册封五世达赖 问题探究:问题如何看待郑成功抗清而他的后代归顺清朝?

2020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考研经验分享

2020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考研经验分享 我是刚刚上岸社科院边疆历史系的,研究方向是新疆历史与现状研究。现在想在这里分享我的备考经验,希望帮助到学弟学妹们,也算是回馈热心帮助过我的学长学姐。 接下来就主要说说专业课的复习经验,因为专业课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着考研的成功与否。 边疆学基础 1.用书:马大正《中国边疆史丛书》;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长孙博《名词解释》;边疆所老师们发的各种论文。 2.复习:我从8月底正式开始复习,到考试前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月底—9月底。《边疆经略史》和《中国古代史》通读一遍,掌握大概内容。我是跨考的,中国史掌握的还不够,所以两本书一块读。我当时报名了爱考宝典的在线专业课辅导班,有专门的学长给我安排适合我的复习计划以及参考书目推荐,还送给我他自己的复习笔记,很有用。 第二阶段:10月初—11月中旬。 ①《边疆经略史》做笔记。笔记不仅能提炼重点,方便记忆,更重要的是搞清楚每一章的框架和思路,以免看完一遍后脑子里一团浆糊。同时总结书中涉及的名词解释,不仅是服事制、驻藏大臣、理藩院这种明显的名词解释,还有六镇、九边军镇、反入城斗争、亚罗号事件这类隐藏在大段论述中的名词解释,也是有可能考的。 ②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要开始看了,主要看中国的,史前文明略看,夏商周看一看,从春秋战国开始背。 ③看老师们发的论文,不需要记忆,主要了解一下老师们的研究方向和主要观点。 第三阶段:11月中旬—考试前。 ①背《边疆经略史》,每个朝代的边疆政策、政策影响及评议、边疆管理机构等等,参照上面提到的“政治语气”和“条件反射”,这里就是“历史语气”和“条件反射”:提到“西汉”,立刻想到张骞、西域都护、河西四郡等等。 ②琢磨历年真题,也能找到一些规律,比如最爱考的是汉唐元明清这几个大一统时期的题,而有些题换汤不换药地考了好几次。我针对每一道论述,都查了大量文献,形成了一套答案。例如,2014年考的“麦克马洪线”这个东西,我查了吕昭义先生写的《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书中对麦克马洪线的形成、《艾奇逊文集》造假等等一系列相关的史实,都有详细的论述,我总结提炼了一下,就有了这道论述题的答案。其他题也是如此。此外,每年的题目和招生老师的研究方向也有一些关系,大家查一查每年的专业目录就明白了。这三个阶段,虽然复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边疆经略史》基本是每天都要翻看或背诵的,我的感觉是复习的面不一定要铺得很广,能把一本书吃透就很不错了。 3.复试部分 一.准备 1.英语:照常背单词;准备自我介绍。 2.专业课:大量阅读边疆史的相关论著,我看的有《中国边疆治理丛书》《卫拉特蒙古史纲》《勘定新疆记》等;关注时政,了解一些专有名词。爱考宝典的学长给我讲了很多注意的点,老师可能会问到的问题, 二.考试 1.笔试 英语:一篇英译汉,一篇汉译英,应该都是四六级里的。 专业课:跟初试的差不多,难度不大,没有选择题,只要初始基础够扎实,复试也没问题。 2.面试

相关文档